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iscussion on heat source mechanism and geothermal system of Qinghai Gonghe-Guide Basin 被引量:2
1
作者 Wang Bin LI Bai-xiang LI Fu-cheng 《Journal of Groundwate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2015年第1期86-97,共12页
The Qinghai Gonghe-Guide Basin together with the alternatively distributed mountainous region shows characteristics that the conductive geothermal resource of the basin has high geothermal gradient, the granite occurs... The Qinghai Gonghe-Guide Basin together with the alternatively distributed mountainous region shows characteristics that the conductive geothermal resource of the basin has high geothermal gradient, the granite occurs in the bottom of borehole for geothermal exploration, and the convective hot springs in the basin-edge uplift fracture are in zonal distribution and with high-temperature geothermal water. There are still some divergences about the heat source mechanism of the basin. In this paper, queries to the view of mantle-derived heat source have been put forward, coming up with geochemical evidences to prove that the radiogenic heat of granite is the heat source within the mantle. Additionally, temperature curve is drawn based on the geothermal boring and geochemical geothermometer has been adopted for an estimation of the temperature and depth of the geothermal reservoir, it has been found that the surrounding mountains belong to the medium-temperature geothermal system while the area within the basin belongs to the high-temperature geothermal system with the temperature of borehole bottom reaching up to 175-180 ℃. In this paper, discussions on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calculation of geothermal gradient and the differences generated by the geothermal system have been carried ou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eat source mechanism Mantle-derived heat source Radiogenic heat of granite estimation of temperature and depth of geothermal reservoir geothermal system
下载PDF
Research on the fault controlling mechanism of geothermal water in Zhangzhou Basin 被引量:1
2
作者 GAN Hao-nan LIN Wen-jing +3 位作者 YUE Gao-fan WANG Xiao MA Feng WANG Gui-ling 《Journal of Groundwate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2017年第4期326-335,共10页
Fault has an important influence on the storage and movement of geothermal water. The Zhangzhou Basin is wholly located in a granodiorite rock mass. Due to the low permeability of granodiorite, faulted structure has a... Fault has an important influence on the storage and movement of geothermal water. The Zhangzhou Basin is wholly located in a granodiorite rock mass. Due to the low permeability of granodiorite, faulted structure has an evident control action on the hydrothermal activity of geothermal fields. Hot springs in Zhangzhou Basin crack along Pingtan-Dongshan Fault to the northeastern direction and emerge along Fu'an-Nanjing Fault. Through measurement of the temperature of several hot springs in the Basin, we found the temperature along the northwestern direction of Zhangzhou-Tianbao Fault is high and the temperature gap between the two sides of Yangxi-Yuanshan Fault is huge; the estimation of geothermal reservoir temperature of geothermal water through quartz geothermometer indicates that the geothermal reservoir temperature of the northern area of Nanjing-Xiamen Fault is obviously higher than that of southern area. Such result indicates that Fault obviously obstructs underground heat source. Under the condition that the average geothermal gradient of the Zhangzhou Basin is set, the circulation depth of the geothermal water of the Zhangzhou Basin measured by geothermal reservoir temperature is 3 550-5 200 m and the circulation depth of the geothermal water of the north of Nanjing-Xiamen Fault is deeper than that of the Sout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aulted structure HYDROTHERMAL activity geothermal reservoir temperature CIRCULATION depth
下载PDF
藏北温泉盆地地热田水文地球化学特征研究 被引量:10
3
作者 徐刚 伍坤宇 +5 位作者 王鹏 陈永东 李兴彦 胡林 刘子畅 李海 《中国岩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299-310,共12页
藏北温泉盆地地热资源丰富,但研究程度较低。为查明温泉盆地地热资源赋存状态及热源来源,揭示热循环机理,定量评估研究区热储温度、冷水混入比例、热循环深度等,利用温泉盆地地热田共18组温泉水样进行水化学分析,进行定量计算。结果表明... 藏北温泉盆地地热资源丰富,但研究程度较低。为查明温泉盆地地热资源赋存状态及热源来源,揭示热循环机理,定量评估研究区热储温度、冷水混入比例、热循环深度等,利用温泉盆地地热田共18组温泉水样进行水化学分析,进行定量计算。结果表明:温泉盆地温泉水水化学类型主要为Ca-HCO3·SO4型。温泉盆地地下热水在向上运移过程中,受浅层地下水的混合作用影响,使得热水变为“未成熟水”。温泉水中文石、方解石等钙质热液的饱和度指数大于0。热储温度60.93~96.52℃,热循环深度3238.06~5215.28 m,冷水混入比例在20.97%~70.19%之间。硅-焓模型计算出未混入冷水时深部热储温度在81.94~167.26℃之间,热储循环深度4405.56~9145.56 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文地球化学 水-岩平衡 硅-焓模型 热储温度 热循环深度 温泉盆地地热田
下载PDF
漳州热田地下热水的循环深度 被引量:12
4
作者 熊亮萍 汪集旸 庞忠和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4期377-384,共8页
漳州热田是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目前所见温度(121.5℃)最高的一个。热田地热地质、地球化学以及地温场的研究结果表明,漳州热田属于深循环对流型热田。为了计算热田的热水循环深度,本文采用管道模型的方法,利用热田中心钻孔的测温资料计算... 漳州热田是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目前所见温度(121.5℃)最高的一个。热田地热地质、地球化学以及地温场的研究结果表明,漳州热田属于深循环对流型热田。为了计算热田的热水循环深度,本文采用管道模型的方法,利用热田中心钻孔的测温资料计算地下热水上涌的流速,利用热田内水化学资料计算热储温度,然后用图解法求出漳州热田热水的循环深度为3.4—4.0 km,为漳州热田的成因分析和热水资源的评价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热 热田 地下 热水 循环 深度
下载PDF
东南沿海厦门湾-漳州盆地地热地质特征及干热岩勘查方向 被引量:10
5
作者 蔺文静 陈向阳 +1 位作者 甘浩男 岳高凡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2066-2077,共12页
东南沿海位于欧亚板块与菲律宾板块的俯冲带,构造运动活跃,同时,该区也是我国最主要的高放射性花岗岩分布区,发育大面积的中生代酸性花岗岩体,具有良好的干热岩赋存背景。本文以东南沿海福建厦门湾-漳州盆地为例,在区域地热地质背景研... 东南沿海位于欧亚板块与菲律宾板块的俯冲带,构造运动活跃,同时,该区也是我国最主要的高放射性花岗岩分布区,发育大面积的中生代酸性花岗岩体,具有良好的干热岩赋存背景。本文以东南沿海福建厦门湾-漳州盆地为例,在区域地热地质背景研究的基础上,从区域大地热流、地温梯度、热储温度、循环深度以及深部地温场分布等方面系统分析了厦门湾-漳州地区干热岩资源的形成条件,科学评价了本区未来干热岩资源勘查的适宜深度。分析认为,区内平均地温梯度约为18.3℃/km,低于大陆地区平均值;花岗岩体的放射性生热率仅略高于世界范围内的花岗岩放射性生热率的平均值;区内相对高的地表热流值很大一部分来自于地幔热传导,放射性元素生热贡献相对较低,要达到180℃的干热岩开发温度,勘查深度要超过6 km;区内未来干热岩资源的开发应充分考虑深部热源条件、地表盖层厚度以及区域断裂对钻探工程的影响,这些认识对于本区未来干热岩资源勘查开发工作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储温度 干热岩 赋存条件 适宜深度 厦门湾-漳州盆地
下载PDF
云南昌宁柯街断裂带温泉水化学特征 被引量:9
6
作者 郝彦珍 潘明 +1 位作者 吕勇 孙成杰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91-196,共6页
通过对柯街断裂带上2个温泉(梁园温泉和大地温泉)水样的阴阳离子分析,正确划分了温泉水的水化学类型;同位素数据表明,2个样品的δD和δ18 O值均在大气降水线附近,且未显示δ18 O值向右漂移现象,说明该区地下热水具有现代大气降水的氢氧... 通过对柯街断裂带上2个温泉(梁园温泉和大地温泉)水样的阴阳离子分析,正确划分了温泉水的水化学类型;同位素数据表明,2个样品的δD和δ18 O值均在大气降水线附近,且未显示δ18 O值向右漂移现象,说明该区地下热水具有现代大气降水的氢氧同位素组成特征,推断温泉形成与火山、岩浆型热源没有直接关系。大气降水的同位素组成与海拔高程之间的耦合关系,证明了地下热水补给源区位于西部山区;通过采用SiO2温标计算得出了温泉的热储温度和热水循环深度。梁园温泉热储温度为100.1℃,热水循环深度是1 643.3m,大地温泉热储温度为79.8℃,热水循环深度是1 237.2m。柯街断裂带的构造特征及岩性特征与地下热水的水化学组成、深循环机制和冷热水的混合机制有着本质的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柯街断裂 水化学 同位素 热储温度 热水循环深度 温泉
下载PDF
滇西北构造地热特征及对地震活动的影响 被引量:3
7
作者 王博 周永胜 +5 位作者 钟骏 王月 解孟雨 王云 胡小静 张翔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3419-3433,共15页
温泉的水化学组分、循环路径和构造地热特征是分析活动断裂中流体耦合机制及讨论流体对地震发生影响的有效约束之一.本文通过对滇西北地区多条活动断裂附近的温泉资料进行收集,应用硅-焓模型估算了该区域温泉的热储温度,对温泉的出露温... 温泉的水化学组分、循环路径和构造地热特征是分析活动断裂中流体耦合机制及讨论流体对地震发生影响的有效约束之一.本文通过对滇西北地区多条活动断裂附近的温泉资料进行收集,应用硅-焓模型估算了该区域温泉的热储温度,对温泉的出露温度、离子组分、热储温度、循环深度及同位素组成特征(δD和δ^(18)O)等进行了分析.首先对区域内的地震进行了重定位分析,讨论了小震震源深度与热储温度的关系,而后分析了该区域的b值特征,论述了以热储温度表示的区域浅层地热特征与地震活动的关系.结果表明2021年5月21日云南漾濞6.4级地震发生在浅层地温场高值区与低值区转换的地热温度梯度异常区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西北 热储温度 硅-焓模型 震源深度 漾濞地震
下载PDF
瓮安老坟嘴变质岩区SK08-2井地热水热储温度和循环深度估算 被引量:15
8
作者 宋小庆 彭钦 夏颜乐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24-26,共3页
为研究贵州变质岩区地热水赋存规律,利用瓮安老坟嘴SK08-2地热井水化学组分和钻井测温资料,分别进行水-岩平衡判断和建立井深-井温回归方程,最终估算出地热水热储温度及循环深度。结果表明,瓮安老坟嘴地热水热储温度约为52℃;地热水循... 为研究贵州变质岩区地热水赋存规律,利用瓮安老坟嘴SK08-2地热井水化学组分和钻井测温资料,分别进行水-岩平衡判断和建立井深-井温回归方程,最终估算出地热水热储温度及循环深度。结果表明,瓮安老坟嘴地热水热储温度约为52℃;地热水循环深度约为1 650m;地温梯度变化在5~35.2℃/km,平均19.6℃/km。作为贵州变质岩区地热水成功开发的首例,SK08-2井地热水的研究可为今后变质岩区地热找水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储温度 循环深度 水-岩平衡 地温梯度 瓮安
下载PDF
从青海共和—贵德盆地与山地地温场特征探讨热源机制和地热系统 被引量:21
9
作者 李林果 李百祥 《物探与化探》 CAS CSCD 2017年第1期29-34,共6页
青海共和—贵德盆地及其相间山地具有盆地传导型地热资源,地温梯度大,地热勘探钻孔在基底均见花岗岩,盆缘山地隆起断裂对流型温泉呈带分布,水温高,也出露在花岗岩中。对其热源机制的认识目前存在分歧。本文对地幔型热源提出质疑,认为花... 青海共和—贵德盆地及其相间山地具有盆地传导型地热资源,地温梯度大,地热勘探钻孔在基底均见花岗岩,盆缘山地隆起断裂对流型温泉呈带分布,水温高,也出露在花岗岩中。对其热源机制的认识目前存在分歧。本文对地幔型热源提出质疑,认为花岗岩放射性生热为壳内热源并提出地化依据;同时,用地热钻孔测温曲线和地球化学地热温标对热储温度和深度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周边山地属中温地热系统,新生代断陷盆地内具高温地热系统,其钻孔井底测温已达175~180℃,是干热岩开发的优选地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源机制 地幔热源 花岗岩放射性生热 热储温度深度预测 地热系统
下载PDF
山东平阴地热水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分析 被引量:8
10
作者 卢兆群 彭明章 +3 位作者 董妍 亓协全 朱光骥 孟祥鑫 《中国地质调查》 2022年第1期104-114,共11页
山东平阴目前已有的3眼地热井水中均富含丰富的理疗矿物元素,具有较高的理疗价值。利用以往工作取得的水化学分析和同位素分析数据,分析了地热水的水化学特征、补给来源、形成年龄及水-岩作用过程,对热储温度、冷水混入比例与热水循环... 山东平阴目前已有的3眼地热井水中均富含丰富的理疗矿物元素,具有较高的理疗价值。利用以往工作取得的水化学分析和同位素分析数据,分析了地热水的水化学特征、补给来源、形成年龄及水-岩作用过程,对热储温度、冷水混入比例与热水循环深度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研究区地热水水化学类型均为Cl·SO_(4)-Na·Ca型;补给来源均为大气降水,补给高程为274~277 m;地热水样品^(14)C表观年龄为15.81~7.01 ka,是以“古水”为主的混合水。地热水虽然赋存于不同的隐伏基底断裂带中,但地热水中溶质组分主要来源于硅酸盐矿物的溶解,其形成具有相似的水文地球化学过程。利用玉髓温标计算的热储温度为46.2~54.4℃;根据硅-焓模型估算的热储温度为121~122℃,冷水混入比例为0.76~0.88;地热水循环深度为1428~5139 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热水 水文地球化学 同位素 热储温度 硅-焓模型 循环深度
下载PDF
油田伴生地热资源评价与高效开发 被引量:36
11
作者 李克文 王磊 +2 位作者 毛小平 刘昌为 卢菊红 《科技导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2期32-41,共10页
在深入了解油田伴生地热能与常规地热能特征的基础上,研究和分析了现有油田伴生地热资源的评价方法及其改进方法,并对中国油田伴生地热资源现状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中国主要油田区深度5000m以内地热资源总量为6000×108t标准... 在深入了解油田伴生地热能与常规地热能特征的基础上,研究和分析了现有油田伴生地热资源的评价方法及其改进方法,并对中国油田伴生地热资源现状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中国主要油田区深度5000m以内地热资源总量为6000×108t标准煤。利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油田热储温度的主要影响因素与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回注温度越高、回注流量越低,利用油田采出液发电时热储的温度下降越慢。分析了油田伴生地热发电方法与化石能源、太阳能、风能发电方法相比的优势,评价了现有国内外油田伴生地热发电示范工程,论证了油田伴生地热发电的可行性,提出了一种既能满足开发油田伴生地热要求又能提高石油产量的高效油热电联产方法。最后,对油田伴生地热的高效开发和利用,尤其是地热发电的前景进行了讨论和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田伴生地热 资源评价 热储温度 地热发电 油热电联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