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00篇文章
< 1 2 2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国家治理视角下民族事务治理主体关系现代化研究
1
作者 宁亚芳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78-87,共10页
民族事务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内容,民族事务治理主体关系现代化既是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缩影,也是推动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动力。立足于中国民族事务治理实践,民族事务治理主体关系现代化是指在中国共产党... 民族事务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内容,民族事务治理主体关系现代化既是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缩影,也是推动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动力。立足于中国民族事务治理实践,民族事务治理主体关系现代化是指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围绕增进中华民族共同性的方向,以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为根本目标,国家权力机构与各类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主体结成共商共建共治共享关系格局的进程。中国民族事务治理主体关系现代化吸收了多元主体协作治理的优势,但摒弃了西方治理理论“去中心化”“去国家化”的理念,与西方治理理论强调政府与非政府、公共与私人的二元对立与分离存在根本不同。党的领导、政府的统筹和组织,在构建稳定有序和谐高效的民族事务治理主体关系中发挥着核心引领作用。民族事务治理主体关系现代化对共商共建共治共享理念的强调,为增进中华民族的共同性奠定了思想基础和实践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治理 民族事务治理 主体关系 共同性 现代化
下载PDF
语言转用与族群认同关系:研究及其进展
2
作者 张积家 匡玉英 王佳佳 《教育文化论坛》 2024年第5期66-78,共13页
语言转用是否影响讲话者的族群认同?如果语言转用对讲话者的族群认同有影响,是族群认同消失了或者减弱了,还是族群认同发生了转变?这是语言与族群认同的关系研究长期关注的问题。客观主义观点认为,语言转用使讲话者对本族群的认同消失;... 语言转用是否影响讲话者的族群认同?如果语言转用对讲话者的族群认同有影响,是族群认同消失了或者减弱了,还是族群认同发生了转变?这是语言与族群认同的关系研究长期关注的问题。客观主义观点认为,语言转用使讲话者对本族群的认同消失;主观主义观点认为,语言转用不影响讲话者的族群认同;动态建构观点认为,语言转用与族群认同的关系是变化的,语言转用对不同族群、在不同历史阶段、对不同社会阶层的族群成员的影响不同。语言转用与族群认同的关系复杂,既不能把两者的关系简单地归结为语言转用决定族群认同,也不能把两者之间关系视为完全独立的。动态建构观点既避免了客观主义观点的偏颇,又弥补了主观主义观点的不足。影响语言转用与族群认同关系的因素有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客观因素包括国家的语言政策、族群间的相对地位、学校教育的语言媒介、语言环境、人口数量与地理因素等,主观因素包括个体的价值观、性别和年龄、跨文化敏感性等。未来应该加强对该问题的实验研究,增强共时性和继时性的比较研究,开展方言转用与族群认同的研究,以便得出更为确定的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言转用 族群认同 关系
下载PDF
辽夏关系演变的阶段性特征
3
作者 张小曼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69-72,共4页
辽夏关系一定程度上受到10至13世纪中国北方政治格局演变的影响,辽夏关系演变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圣宗时期,辽主夏从,联合制宋,辽朝占据主导地位;兴宗时期,辽夏交恶,战事迭起,辽朝的主导地位受到挑战,仍维持辽夏臣属关系;道宗、天祚... 辽夏关系一定程度上受到10至13世纪中国北方政治格局演变的影响,辽夏关系演变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圣宗时期,辽主夏从,联合制宋,辽朝占据主导地位;兴宗时期,辽夏交恶,战事迭起,辽朝的主导地位受到挑战,仍维持辽夏臣属关系;道宗、天祚帝时,夏辽敦睦,协同抗金,尤其是辽末,西夏反客为主,在辽夏关系中掌握绝对的主动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朝 西夏 辽夏关系 民族互动
下载PDF
物见共融:南宋与金境内瓷器交流的考古学研究
4
作者 张大鹏 司伟伟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75-82,共8页
宋金两国在“绍兴和议”之后,进入了长达九十余年的对峙时期。这一时期尽管双方在政治和军事上呈现紧张态势,但在商贸和人文交流等方面交往并未完全中断。事实上,两国在物质和文化层面上的沟通与交流不但依然持续,且呈现出一种积极的共... 宋金两国在“绍兴和议”之后,进入了长达九十余年的对峙时期。这一时期尽管双方在政治和军事上呈现紧张态势,但在商贸和人文交流等方面交往并未完全中断。事实上,两国在物质和文化层面上的沟通与交流不但依然持续,且呈现出一种积极的共融态势。南宋境内的金瓷与金境内的南宋瓷,体现了双方文化“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紧密关系。本文选取宋金境内典型窑址出土的瓷器作为研究对象,运用考古类型学的研究方法对其进行深入分析,力图揭示两国瓷器之间的交流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探讨瓷器交流与民族融合的深层联系。我们希望通过考古学的视角,为宋金时期南北民族文化认同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金 瓷器 分期 交流关系 形成原因 民族融合
下载PDF
西南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发展与脱贫韧性的空间耦合关系研究
5
作者 刘愿理 姚焱 刘怡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34-145,共12页
研究乡村旅游发展与脱贫韧性的空间耦合关系是开展旅游扶贫的有益探索,更是对巩固脱贫成果和有效衔接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以贵州省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91个行政村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乡村旅游发展与脱贫韧性耦合度... 研究乡村旅游发展与脱贫韧性的空间耦合关系是开展旅游扶贫的有益探索,更是对巩固脱贫成果和有效衔接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以贵州省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91个行政村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乡村旅游发展与脱贫韧性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在测算2023年乡村旅游发展与脱贫韧性水平及空间格局特征的基础上,探究两者耦合关系及耦合协调发展特征,划分耦合协调发展类型.结果显示:(1)研究区乡村旅游发展整体水平偏低,区域差异显著,乡村旅游保障和乡村旅游资源相较于乡村旅游经济发展略好.(2)研究区脱贫韧性较强,且地区间波动较小,经济韧性、资源韧性相较于文化韧性和社会韧性更好.(3)研究区乡村旅游发展和脱贫韧性耦合协调发展类型主要以乡村旅游发展滞后型为主,耦合协调度明显高于耦合度,空间耦合关系基本一致,呈现出3个中心向中部扩散的空间格局.最后,根据乡村旅游发展与脱贫韧性的耦合协调发展类型,针对性地提出加强旅游经济功能、提升乡村旅游联农带动效应,增强文化和社会脱贫韧性等措施,以期为地方政府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和共同富裕提供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旅游 脱贫韧性 空间耦合关系 村域 西南民族地区
下载PDF
特定装饰铜器与生产作坊关系考辩——亚址、亚醜、戴家湾铜器与孝民屯铸铜作坊的个案分析
6
作者 曹斌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75-81,共7页
通过对单一因素的单眼蹼形大角特定装饰造型分别见于晚商“亚址”“亚醜”铜器和西周早期“户”“鼎”“■”铜器的现象以及孝民屯铸铜作坊同类陶范出土情况的分析与考辩,认为同一特定装饰的铜器、甚至是形制、纹饰完全相同的铜器可以... 通过对单一因素的单眼蹼形大角特定装饰造型分别见于晚商“亚址”“亚醜”铜器和西周早期“户”“鼎”“■”铜器的现象以及孝民屯铸铜作坊同类陶范出土情况的分析与考辩,认为同一特定装饰的铜器、甚至是形制、纹饰完全相同的铜器可以分属两个不同的族群或家族;同一铜器铸造作坊可以为不同的族群或氏族铸造同一特定装饰铜器、甚至是形制和纹饰一致的铜器;同一铜器铸造作坊可以为不同王朝铸造同一特定装饰的铜器,且一般分属不同的族群和不同的文化;同一特定装饰的铜器往往为同一阶层所有,可以跨族群、氏族却不能跨越社会等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定装饰铜器 单一因素装饰 不同族群氏族 生产作坊 关系
下载PDF
广西毛南族傩面具的色彩关系与创新设计应用研究
7
作者 陈槿坡 《鞋类工艺与设计》 2024年第4期183-185,共3页
毛南族傩面具是傩戏表演不可缺少的道具,丰富的傩面造型凝聚了民间艺人的劳动智慧,反映出了毛南人历史文化与精神信仰。本文通过对傩面具进行色彩提取,将傩面色彩归纳分析,总结其运用规律,构建可行的设计流程,并对毛南族傩面具进行了创... 毛南族傩面具是傩戏表演不可缺少的道具,丰富的傩面造型凝聚了民间艺人的劳动智慧,反映出了毛南人历史文化与精神信仰。本文通过对傩面具进行色彩提取,将傩面色彩归纳分析,总结其运用规律,构建可行的设计流程,并对毛南族傩面具进行了创意性的设计实践,以期为毛南族傩文化的多元化传承发展提供新思路。让毛南族傩文化焕发时代光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南族 傩面具 色彩关系 文创设计
下载PDF
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中国台湾少数民族作家的自然写作
8
作者 王志彬 《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5期11-22,123,共13页
中国台湾少数民族作家在自然写作中,以“返魅”书写技法、“主体间性”立场和动物视角等叙事策略,通过对民族自然风景的诗意讴歌赞美,对生态危机的批判担忧,对民族传统狩猎渔捕文化的诠释,展示了山海民族特有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命运... 中国台湾少数民族作家在自然写作中,以“返魅”书写技法、“主体间性”立场和动物视角等叙事策略,通过对民族自然风景的诗意讴歌赞美,对生态危机的批判担忧,对民族传统狩猎渔捕文化的诠释,展示了山海民族特有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命运与共的自然观念。中国台湾少数民族作家推动了当代中国台湾自然书写,为人类应对全球生态危机问题提供民族经验和地方智慧,以艺术审美的方式为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提供了可能的方法和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台湾少数民族文学 自然写作 人与自然关系 人类命运共同体
下载PDF
论我国民委系统民族关系预警机制的构建 被引量:13
9
作者 阎耀军 张美莲 王樱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7-24,共8页
民族关系预警机制由民族关系预警系统的组织机构、职责分工、运行流程、监督执行以及保障系统构成。根据预警机制的功能链条,预警管理活动可分为信息汇集、信息分析、警情研判、警级发布、警势预控、应急管理等环节。只有当这些环节一... 民族关系预警机制由民族关系预警系统的组织机构、职责分工、运行流程、监督执行以及保障系统构成。根据预警机制的功能链条,预警管理活动可分为信息汇集、信息分析、警情研判、警级发布、警势预控、应急管理等环节。只有当这些环节一一贯穿到民委组织系统的各个职能部门中去并协同运转,民族关系预警机制才能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委系统 民族关系 预警机制 构建
下载PDF
超越回汉关系的“熟人社会”——以张家川的汉族葬礼为例 被引量:6
10
作者 高小岩 全美英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42-46,共5页
在张家川回族自治县的一个汉族聚居村庄某人家的葬礼仪式中,考虑到前来慰问的回族亲友较多,主人家专门聘请回族厨师前来做清真饮食,从仪式的很多细节中体现出回汉群众之间已经不仅仅是相互尊重生活习惯,而且彼此之间的关系早已超越了民... 在张家川回族自治县的一个汉族聚居村庄某人家的葬礼仪式中,考虑到前来慰问的回族亲友较多,主人家专门聘请回族厨师前来做清真饮食,从仪式的很多细节中体现出回汉群众之间已经不仅仅是相互尊重生活习惯,而且彼此之间的关系早已超越了民族差别的藩篱,朋友关系、邻里关系、同事关系等超越了民族关系。以此微小个案可以管窥张家川地区良好的回汉民族关系的历史与现实,也可以验证通常接触理论和工具性依赖理论,说明长期的共同生活与频繁接触,使回汉群众逐渐发展出比相互尊重更进一步的联系与情谊,是一个超越民族界限的"熟人社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家川 民族关系 熟人社会 葬礼仪式
下载PDF
全球化背景下滇南山地多民族农业文化景观的演变及其民族共生关系响应——以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为例 被引量:7
11
作者 许斌 周智生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44-151,共8页
山地多民族地区农业文化景观的演变与当地地理空间的复杂性和民族文化的多样性特征密切相关。运用遥感、GIS技术,并结合田野调查,点面结合,分析了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橡胶文化景观的空间格局及其对民族关系的影响。研究表明:受全球化的影... 山地多民族地区农业文化景观的演变与当地地理空间的复杂性和民族文化的多样性特征密切相关。运用遥感、GIS技术,并结合田野调查,点面结合,分析了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橡胶文化景观的空间格局及其对民族关系的影响。研究表明:受全球化的影响,西双版纳地区传统稻作文化正逐渐式微,因经济利益驱使导致橡胶种植面积急剧扩大,土地利用方式改变,这是橡胶文化景观兴起的主要空间演化机制。橡胶文化在给当地少数民族带来丰厚经济收入和促进现代化发展的同时,也造成了生态多样性的破坏,民族特色经济、文化的损害,民族发展互补性的减少以及民族经济共生关系的打破。民族感情和民族认同让位于经济利益,民族乡土社会结构受到冲击,民族共生关系受到影响,这些都集中体现在橡胶文化景观上。通过研究文化景观演变与民族关系的关联,可以丰富人地关系理论的内涵,引入民族因素和文化因素来思考民族地区人地关系,扩展当今全球化变革影响下民族地理学研究的内容,同时也在实践上为做好民族工作和构建新型和谐民族关系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地区 橡胶文化景观 全球化 民族关系 响应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
下载PDF
论民族文化传承与教育的关系 被引量:72
12
作者 曹能秀 王凌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37-141,共5页
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文化传承和教育的关系主要表现为民族文化传承对教育的影响、教育对民族文化传承的影响及二者的交互作用。民族文化传承对教育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增加知识与技能、影响智力与非智力因素、培养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以及对... 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文化传承和教育的关系主要表现为民族文化传承对教育的影响、教育对民族文化传承的影响及二者的交互作用。民族文化传承对教育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增加知识与技能、影响智力与非智力因素、培养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以及对教育内容和途径的制约;教育对民族文化传承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促进民族文化的心理传承、促进民族文化的保存、积淀和选择以及对民族文化传承质量和水平的制约。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是民族文化传承的产物,又是民族文化传承的一个动因;民族文化传承是教育的目标之一,又服务于教育的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数民族 地区 民族文化传承 教育 关系
下载PDF
论土司制度是“自治制度"的早期形式之一-基于马戎“当前中国民族问题研究的选题与思路”的思考 被引量:4
13
作者 沈再新 苏二龙 《广西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35-141,共7页
自治制度的演变形式多种多样,政治领域中的"自治"与"官治"相鼎。本文基于马戎"当前中国民族问题研究的选题与思路"的思考,论述了土司制度实行"自治"的条件和具体表现,阐述了土司制度的特点与本... 自治制度的演变形式多种多样,政治领域中的"自治"与"官治"相鼎。本文基于马戎"当前中国民族问题研究的选题与思路"的思考,论述了土司制度实行"自治"的条件和具体表现,阐述了土司制度的特点与本质,认为土司制度是中央王朝大一统之下的自我统治,是政治制度的实践形式之一,属于某种"自治制度"的早期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司制度 自治制度 民族关系 民族问题
下载PDF
论新时期民族关系和谐与构建和谐新疆 被引量:5
14
作者 史界 张先亮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1年第3期52-58,共7页
民族关系是我国社会生活中一项重要的社会关系,发展和谐民族关系是构建和谐新疆的前提和基础,是新疆社会稳定的重要保证,对构建和谐新疆具有重要意义。和谐的民族关系有助于形成一体化的国家意识,从而自觉维护国家的统一和新疆的和谐稳... 民族关系是我国社会生活中一项重要的社会关系,发展和谐民族关系是构建和谐新疆的前提和基础,是新疆社会稳定的重要保证,对构建和谐新疆具有重要意义。和谐的民族关系有助于形成一体化的国家意识,从而自觉维护国家的统一和新疆的和谐稳定。目前,影响新疆民族关系的不和谐因素仍然存在,构建和谐新疆,就是要结合新疆的特殊区情,在解决各种民族矛盾中推进新疆和谐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 民族关系 和谐 跨越式发展 长治久安
下载PDF
一体多元的族群关系论要——基于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构想的再思考 被引量:65
15
作者 赵旭东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51-62,共12页
费孝通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的理论构想,以此来作为理解中华民族内部族群关系的总体性引导。此后的研究者以诸多证据及论述阐发"从多元到一体"的历史进程,但对于在现代民族国家观念影响下之... 费孝通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的理论构想,以此来作为理解中华民族内部族群关系的总体性引导。此后的研究者以诸多证据及论述阐发"从多元到一体"的历史进程,但对于在现代民族国家观念影响下之既定"一体"格局中社会内部多元分化发展的图景,特别是现实的分化与地方自治机制,并没有给予太多的关注。这种片面的关注维度隐含有一种历史主义的偏颇。如何在现实的"一体"的格局之下去理解和呈现"多元"发展以及多样性的社会与文化的存在及其演进过程,构成今天所提"一体多元"的核心要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费孝通 一体多元 族群关系 多元一体 历史主义
下载PDF
关于族群关系、民族关系与社会关系的关系 被引量:10
16
作者 廖杨 覃卫国 《黑龙江民族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4-22,共9页
“族群”与“民族”概念上存在着交叉关联。族群关系、民族关系都是一种社会关系,但社会关系不一定都构成民族关系,民族关系有时也不一定能够准确地表述特殊的社会关系,族群关系却可以化解民族关系表述的“潜在危机”。族群关系、民族... “族群”与“民族”概念上存在着交叉关联。族群关系、民族关系都是一种社会关系,但社会关系不一定都构成民族关系,民族关系有时也不一定能够准确地表述特殊的社会关系,族群关系却可以化解民族关系表述的“潜在危机”。族群关系、民族关系与社会关系的关系具有多向性、非对称性和动态性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族群关系 民族关系 社会关系 民族学研究
下载PDF
从家族、地域认同到“命运共同体”:传统村落互嵌式民族关系的构建 被引量:24
17
作者 罗彩娟 《广西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32-40,共9页
构建互嵌式民族关系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措施与路径,更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研究议题的组成部分。中国传统村落纳禄村超民族身份的民族与姓氏互嵌结构为互嵌式民族关系的形成提供物质基础,地域认同及壮族与汉族之间在教育思想观念、... 构建互嵌式民族关系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措施与路径,更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研究议题的组成部分。中国传统村落纳禄村超民族身份的民族与姓氏互嵌结构为互嵌式民族关系的形成提供物质基础,地域认同及壮族与汉族之间在教育思想观念、语言交流、族际通婚、文化艺术等方面的互嵌又为其奠定了精神基础。从家族、地域认同到命运共同体意识的产生是纳禄村互嵌式民族关系形成的脉络及特点,其中,入选中国第一批传统村落起到关键性作用。互嵌式民族关系的形成是一个历史发展过程,其路径既有生成型,又有建构型。此外,各个多民族杂居区的民族互嵌实践经验独具特色,需进一步总结和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域认同 命运共同体 互嵌式民族关系
下载PDF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关系研究的意义与现状 被引量:67
18
作者 宋妍 王占仁 《黑龙江高教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100-103,共4页
文章是基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经济发展新常态,以及创新创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在新形势下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而提出的。呼应当前社会发展对创新创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要求,符合时代特点,现实意义明显。对高... 文章是基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经济发展新常态,以及创新创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在新形势下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而提出的。呼应当前社会发展对创新创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要求,符合时代特点,现实意义明显。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关系进行分析,从理论上做出新探索,提出建立"双向建构"的关系体系。梳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关系研究的现状,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双向建构"发展奠定研究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新创业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 关系
下载PDF
维汉民族交往中的“民族心理距离”解析 被引量:28
19
作者 戴宁宁 《新疆社会科学》 CSSCI 2011年第5期42-50,167,共9页
民族心理距离是族际交往中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它可以通过量表进行测量,也可以用行为观测和自我报告的方式进行观察。文章以在新疆南疆地区的调研为例,结合相关文献,对维汉民族交往中的民族心理距离进行了量表测量与非量表观测,对其形... 民族心理距离是族际交往中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它可以通过量表进行测量,也可以用行为观测和自我报告的方式进行观察。文章以在新疆南疆地区的调研为例,结合相关文献,对维汉民族交往中的民族心理距离进行了量表测量与非量表观测,对其形成与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最后就维汉民族间心理距离的合理调试进行了相关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心理距离 民族关系 维汉民族
下载PDF
从“鸡不拢鸭”到族际通婚——大瑶山瑶族内婚习俗嬗变的原因分析 被引量:8
20
作者 梁茂春 《广西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87-94,共8页
岭南瑶族的族内婚习俗由来已久。直至民国时期,广西大瑶山的某些瑶族族系依然用"鸡不拢鸭"的俗语来表达他们对族际通婚的态度,并通过"石牌制度"将族际通婚禁忌加以制度化。但近年来抽样调查数据和民政部门的统计数... 岭南瑶族的族内婚习俗由来已久。直至民国时期,广西大瑶山的某些瑶族族系依然用"鸡不拢鸭"的俗语来表达他们对族际通婚的态度,并通过"石牌制度"将族际通婚禁忌加以制度化。但近年来抽样调查数据和民政部门的统计数据却表明,大瑶山各民族之间的通婚率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本文根据对问卷数据、深入访谈资料和相关文献的分析,认为民族平等政策的实施、各民族之间社会经济地位差距的缩小是导致广西大瑶山瑶族的婚姻观念嬗变以及族际通婚现象不断增多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族际通婚 民族关系 广西金秀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