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贵州民族服饰改装:历史脉络、文物实证与必然缘由
1
作者 高书娜 马丽亚 马雪莲 《教育文化论坛》 2024年第6期99-106,共8页
特殊的自然地理和社会历史环境,使贵州较好地保存了历史上流行的民族服装,创造了独具特色的贵州原生态民族服饰文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服饰的款式会根据实际需要和审美观念的变化而发生改变。改装不仅使服饰更为实用、美观,也增强了服... 特殊的自然地理和社会历史环境,使贵州较好地保存了历史上流行的民族服装,创造了独具特色的贵州原生态民族服饰文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服饰的款式会根据实际需要和审美观念的变化而发生改变。改装不仅使服饰更为实用、美观,也增强了服饰的艺术装饰性,寄寓着美好的寓意和吉祥的祝福。本文通过梳理文献典籍中记载的民族服饰改装情况,以贵州省民族博物馆馆藏实物为依托,厘清贵州民族服饰改装的历史脉络,阐述不同民族、不同性别、不同类型服饰改装的特点。民族服饰改装是传统礼制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产物,是生产技术进步的具象表现,是社会环境变化的自然选择。研究民族服饰改装,有利于民族博物馆立足馆藏资源,讲好民族文物背后的故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民族博物馆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服饰 改装现象 文物实证 共同体意识 民族博物馆
下载PDF
贵州少数民族汉式家谱文化现象研究
2
作者 周国茂 《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36-42,共7页
汉式家谱于明代在贵州少数民族土司中出现,清雍正至民国年间在贵州少数民族中基本普及,形成一种文化现象。汉式家谱在贵州少数民族中的出现和发展演变,是统治者倡导和推动、土司率先示范,专业谱匠参与的结果,既是对国家层面社会治理和... 汉式家谱于明代在贵州少数民族土司中出现,清雍正至民国年间在贵州少数民族中基本普及,形成一种文化现象。汉式家谱在贵州少数民族中的出现和发展演变,是统治者倡导和推动、土司率先示范,专业谱匠参与的结果,既是对国家层面社会治理和族际整合意图的践行,也反映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事实。少数民族中的汉式家谱是一种外在压力下的家族历史和身份建构,因此其中叙述的历史存在诸多疑点,导致历史价值的减弱,但这种“建构”的过程和结果加强了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和中华民族文化认同,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华民族共同文化的形成过程,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加强对家谱编修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引导,避免家谱编修中的各种弊端,将极大地发挥家谱的历史价值和学术价值,更有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贵州少数民族 汉式家谱 文化现象
下载PDF
制作“舞蹈”:一个总体社会现象的注解 被引量:1
3
作者 林钰琼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80-90,共11页
基于福建华安高山族传统舞蹈发展过程的分析,解释高山族人演出时对舞蹈的热情与日常生活中对舞蹈的疏离这一强烈反差,并用莫斯的“总体社会现象”观点来解释反差中不同面向的关系及其作用。以高山族舞蹈为主的文化展演,是在民族工作和... 基于福建华安高山族传统舞蹈发展过程的分析,解释高山族人演出时对舞蹈的热情与日常生活中对舞蹈的疏离这一强烈反差,并用莫斯的“总体社会现象”观点来解释反差中不同面向的关系及其作用。以高山族舞蹈为主的文化展演,是在民族工作和对台工作背景下政治、经济、亲属关系、生计、审美、身体等各种关系的叠加和呈现。研究发现,不同力量在各种节点上对舞蹈发明或表达的意涵和关系,会成为下一次进行意义生产的前提而非否定的对象,通过展演将原本积累的意涵同时表达出来。本案例有助于我们在经验事实基础上反思各族人民在具体生活中交往交流交融的过程,进而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展演 总体社会现象 关系总体主义 高山族
下载PDF
“民族”概念的演变 被引量:17
4
作者 高永久 秦伟江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26-136,共11页
"民族"概念的演变主要有三个基本源流,分别是西方国家的民族概念、苏联及俄罗斯的民族概念、中国的民族概念。"民族"概念的每一个基本源流都产生于特定的社会背景和学术话语体系中,都以自己独特的理论和方法丰富着&... "民族"概念的演变主要有三个基本源流,分别是西方国家的民族概念、苏联及俄罗斯的民族概念、中国的民族概念。"民族"概念的每一个基本源流都产生于特定的社会背景和学术话语体系中,都以自己独特的理论和方法丰富着"民族"概念。"民族"概念不同源流之间的对话应该是双向交流。中国的"民族"概念要敢于同外国的"民族"概念进行接触和对话,要让世界了解中国的"民族"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现象 民族概念 族群
下载PDF
前近代时期的族群边界与认同——对清代“苗疆”社会中“非苗化”现象的思考 被引量:9
5
作者 杨志强 张旭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5期73-80,共8页
清朝中期以后,在"苗疆"地域的部分"苗种"的族群社会中,其群体意识中出现了强烈否认自身为"苗"的所谓的"非苗化"现象①**。本文通过对文献的整理与解读,具体分析了导致出现这一现象背后的政治... 清朝中期以后,在"苗疆"地域的部分"苗种"的族群社会中,其群体意识中出现了强烈否认自身为"苗"的所谓的"非苗化"现象①**。本文通过对文献的整理与解读,具体分析了导致出现这一现象背后的政治及社会文化等原因。并对前近代时期,由"王化"与"教化"所象征的中华帝国的双重"华夷体系"结构下的政治及文化边界等问题展开了初步的探讨。在此基础上,笔者认为,清朝中后期各"苗种"社会在汉化过程中,其内部形成的差异导致的新的族群边界和认同的产生,其实是一种"结构重现"的现象,它与近代以后的"民族"形成与认同间有着某种内在的历史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苗化 王化 教化 族群认同 族群边界 结构重现
下载PDF
延边地区朝汉族学生非母语择校情况调查与思考 被引量:9
6
作者 曹秀玲 郑晶 《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3期67-72,共6页
近年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的教育无论是硬件和还是软件建设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人们的教育观念也在悄然发生变化,一个具体表现是:越来越多的朝鲜族家长把孩子送进汉族学校,同时也有不少汉族家长把孩子送进朝鲜族学校。这一双向对流趋势体... 近年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的教育无论是硬件和还是软件建设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人们的教育观念也在悄然发生变化,一个具体表现是:越来越多的朝鲜族家长把孩子送进汉族学校,同时也有不少汉族家长把孩子送进朝鲜族学校。这一双向对流趋势体现了延边地区双语格局的新变化。考察延边地区朝汉族学生非母语择校的现状,探讨此类现象的成因和后续影响,对于延边地区双语教育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边地区 双语现象 朝鲜族学校 汉族学校 汉语教学
下载PDF
小宾馆经济现象与农民创业可持续路径选择——基于景宁畲族自治县的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陈池 彭兵 《丽水学院学报》 2015年第6期68-72,共5页
随着景宁畲族自治县外出自主创业群体的不断壮大,景宁人在义乌等地从事的小宾馆经营日渐规模。10多年来,在外经营小宾馆的景宁农民积极弘扬景宁人的创业精神,依靠民族政策优势在准入门槛较低的小宾馆业取得了较好的效益,形成了有特色的... 随着景宁畲族自治县外出自主创业群体的不断壮大,景宁人在义乌等地从事的小宾馆经营日渐规模。10多年来,在外经营小宾馆的景宁农民积极弘扬景宁人的创业精神,依靠民族政策优势在准入门槛较低的小宾馆业取得了较好的效益,形成了有特色的景宁"小宾馆经济"现象。随着市场的发展,小宾馆经济正面临着市场竞争力不足、应对危机力不强、创业后劲不足等困境。通过对优势与困境的分析,为小宾馆的发展提出了加强政策引导、连锁经营、信息共享等优化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宁 小宾馆经济 少数民族 农民 创业路径
下载PDF
汉语文在西域的传播使用与民汉双语现象 被引量:1
8
作者 廖冬梅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4期144-147,共4页
本文依据史料记载,从汉代汉族屯戍者和儿童学习汉语及传统文化、西域少数民族学习使用汉语汉文及唐代办学校兴科举等方面论述了汉语文在西域的传播使用,以此研究新疆民汉双语现象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关键词 西域 汉语文 民汉双语现象
下载PDF
简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宗教政策的发展和演变
9
作者 薛三让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1年第4期105-108,共4页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对宗教及其社会作用的认识和相应的政策选择有一个不断演进的过程,其中社会主义要不要包容宗教,宗教能不能为社会主义服务亦见颇多热议。"合理存在协调论"、"积极引导适应论"、"与时...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对宗教及其社会作用的认识和相应的政策选择有一个不断演进的过程,其中社会主义要不要包容宗教,宗教能不能为社会主义服务亦见颇多热议。"合理存在协调论"、"积极引导适应论"、"与时俱进和谐论"就分别代表不同时期的不同特点。梳理这一过程,弄清其中的脉络,对我们认识和利用宗教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问题 宗教和谐 文化现象
下载PDF
基于文化角度的云南少数民族艺术学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李权 杨志美 +1 位作者 由梦笛 万凡 《家具与室内装饰》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2-14,共3页
将文化哲学学科的基本理论与民族传统艺术学相结合用以研究当前艺术文化的民族现象。以云南少数民族传统艺术为研究对象,探讨云南在不同历史时期发生的艺术文化风格变动,分析出其政治、经济、文化习俗变迁的缘故,体现出鲜明的地域特色... 将文化哲学学科的基本理论与民族传统艺术学相结合用以研究当前艺术文化的民族现象。以云南少数民族传统艺术为研究对象,探讨云南在不同历史时期发生的艺术文化风格变动,分析出其政治、经济、文化习俗变迁的缘故,体现出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进而筑牢云南艺术文化自信的根基,并在"全球化"背景下怎样解决云南民族传统文化在发展中面临的矛盾与存续前景问题。从而促进民族之间的相互理解、尊重协作,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多样性的审美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哲学 民族传统艺术 民族现象 云南少数民族传统艺术
下载PDF
“藏彝走廊”民族服饰同源异流现象的人文解读
11
作者 周梅 《攀枝花学院学报》 2017年第4期1-5,共5页
服饰作为一个民族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象征,"藏彝走廊"各个民族服饰之间呈现出各自的特点,又具有本区域文化带的共同特征。本文从复杂的历史背景、迁移路线、宗教文化、地域特征等角度探析多元文化交汇融合下的少数民族民间... 服饰作为一个民族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象征,"藏彝走廊"各个民族服饰之间呈现出各自的特点,又具有本区域文化带的共同特征。本文从复杂的历史背景、迁移路线、宗教文化、地域特征等角度探析多元文化交汇融合下的少数民族民间美术的"同源异流"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彝走廊 同源异流 民族服饰
下载PDF
云南少数民族“民—汉”双语教育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李福军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第11期25-30,共6页
笔者探讨云南少数民族双语教育中的双语、双文化现象,双语观念的转变,双语语码的转换及云南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民族性特点和云南少数民族的汉语习得特点等。研究主旨在于提高和加深人们对母语的价值、兼用语的价值,民汉双语在改革开放... 笔者探讨云南少数民族双语教育中的双语、双文化现象,双语观念的转变,双语语码的转换及云南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民族性特点和云南少数民族的汉语习得特点等。研究主旨在于提高和加深人们对母语的价值、兼用语的价值,民汉双语在改革开放、发展经济、西部大开发及保存和发扬云南各少数民族传统语言、文化中的作用的认识,共同关注双语教育研究这一跨文化、跨学科的综合性、边缘性学科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数民族 双语教育 文化心态 双语双文化 汉语习得
下载PDF
民族高校青年英语教师职业游离现象探析
13
作者 周群强 李晶 《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学报》 2012年第6期40-43,共4页
在对青年教师职业发展研究进行回顾的基础上,讨论了民族高校青年英语教师职业游离现象的表现和危害,分析了这一现象产生的多方面原因,并提出了一些消除此现象的方法和措施。
关键词 民族院校 青年英语教师 职业游离现象
下载PDF
从“石门坎现象”探究少数民族乡村振兴
14
作者 卢青 周宇瑶 《宜春学院学报》 2019年第1期32-35,共4页
对当下少数民族乡村振兴来说,历史上的石门坎现象具有如下借鉴意义:优先发展教育,通过教育带动少数民族乡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当前少数民族地区的乡村建设存在资金不足、基础设施不足以及思想观念落后、人口流失等方面的诸多困难,要克服... 对当下少数民族乡村振兴来说,历史上的石门坎现象具有如下借鉴意义:优先发展教育,通过教育带动少数民族乡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当前少数民族地区的乡村建设存在资金不足、基础设施不足以及思想观念落后、人口流失等方面的诸多困难,要克服这些困难,实现乡村振兴,除大力发展教育之外,我们还需要从振兴经济、繁荣文化、精神扶贫等方面入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门坎现象 民族区域 乡村振兴
下载PDF
独龙族习惯法研究 被引量:6
15
作者 王四新 徐文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7-24,共8页
独龙族是我国人口稀少的少数民族,因世居深山,遭受外来文明的撞击少,独龙族习惯法的研究,能比较完整地反映原生态自然法的风貌,同时对西南地区的习惯法研究具有典型意义。独龙族习惯法有九个特点:原初性、家族性、父权性、平等性、差异... 独龙族是我国人口稀少的少数民族,因世居深山,遭受外来文明的撞击少,独龙族习惯法的研究,能比较完整地反映原生态自然法的风貌,同时对西南地区的习惯法研究具有典型意义。独龙族习惯法有九个特点:原初性、家族性、父权性、平等性、差异性、明示性、神威性、和谐性和艺术性。这九个特点不是同一的,而是各有轻重和领域的分工;同时它们也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相互作用、相互包容的,统一于独龙族千百年来流传的习惯法视野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独龙族 民族习惯法 法现象 法特点
原文传递
少数民族传统音乐中的文化重构现象解析 被引量:4
16
作者 杨颖 《贵州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80-83,共4页
文化重构作为文化再生产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种表现形式,是文化发展的其中一种内在机制。我国是少数民族较为集中的国家,不同民族的音乐文化都有其不同的表现形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这些不同民族的音乐文化出现了交流和融合的文化重构... 文化重构作为文化再生产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种表现形式,是文化发展的其中一种内在机制。我国是少数民族较为集中的国家,不同民族的音乐文化都有其不同的表现形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这些不同民族的音乐文化出现了交流和融合的文化重构现象。在文化重构的过程中,少数民族音乐文化获得了更加多元化的发展,并在不同历史时期得到了活态传承与发展。本文解释了文化重构的内涵,并以我国土族音乐文化以及壮族刘三姐歌谣为例,阐述了我国少数民族传统音乐文化重构的现象,并进一步阐释了少数民族传统音乐文化重构的必然性和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数民族传统音乐 文化重构现象 必然性 意义
原文传递
散杂居区灾害文化研究——基于民国以来河南灾民的群体记忆 被引量:1
17
作者 张喜顺 方清云 《贵州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65-72,共8页
河南是中国56个民族成分齐全的散杂居民族大省,也是民国以来天灾人祸高发地区。长期的严重灾荒使河南人民遭受了其他地区难以想象的痛苦与磨难,形成一种特殊的群体记忆,体现出不同层面的文化现象:从“流民潮”到“民工潮”;从饥不择食... 河南是中国56个民族成分齐全的散杂居民族大省,也是民国以来天灾人祸高发地区。长期的严重灾荒使河南人民遭受了其他地区难以想象的痛苦与磨难,形成一种特殊的群体记忆,体现出不同层面的文化现象:从“流民潮”到“民工潮”;从饥不择食到健康饮食追求;从消极心理、安全感缺失到积极心理的转变;从人人自保到团结互助;从区域恐慌到更大范围蔓延;从祈求神灵保佑到渴望政府救灾等六个方面。文章通过基于民国时期河南灾民群体记忆形成的文化现象研究,充分汲取历史上灾害文化中的有益成分,对于我们不断延续中华文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有所裨益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散杂居 河南灾民 灾民意识 群体记忆 文化现象
原文传递
语言资源观视域下的语言现象与民族生存观
18
作者 凯丽比努 《西北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68-171,207,共5页
人的一切生存实践活动在本质上都有关生死,具体而言,就是"求生抗死"。这种生死观在语言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人类语言大都忌讳直言"死亡",维吾尔语也是这样,讲汉语的回族人更显示了这种语言现象的内涵。但是,在某... 人的一切生存实践活动在本质上都有关生死,具体而言,就是"求生抗死"。这种生死观在语言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人类语言大都忌讳直言"死亡",维吾尔语也是这样,讲汉语的回族人更显示了这种语言现象的内涵。但是,在某些语言中,"死"不总是与不愉快的心理感受相联系。在现代汉语中,"死"字结构不仅与痛苦的心理感受联系在一起,而且还可以表达愉快的心理感受。我们认为这种现象是道教思想在汉语语言结构上的反映,它既不强调生,也不忽视死,生、死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在这种思想观念的基础上,产生了表示愉快的心理感受和不愉快的心里感受的"死"字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言现象 生与死 维语语料 民族生存观
原文传递
中国民俗学著述中的区域本位、民族本位与事象本位 被引量:6
19
作者 周星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24-32,共9页
检索中国民俗学的学术文献,我们不难发现,无论是期刊论文,还是其他出版物,除了一般的概论性著作或入门书,以及为数不多的民俗学理论著述之外,大体上可以区分出三种不尽相同的写作模式,亦即本文所谓的"区域本位""民族本位... 检索中国民俗学的学术文献,我们不难发现,无论是期刊论文,还是其他出版物,除了一般的概论性著作或入门书,以及为数不多的民俗学理论著述之外,大体上可以区分出三种不尽相同的写作模式,亦即本文所谓的"区域本位""民族本位"与"事象本位"。"区域本位"主要是指以行政区划为基本叙述框架,进而归纳总结区域性的民俗文化及其特点的民俗学著述;"民族本位"主要是指以"民族"或其支系族群为单位,进而描述其具有民族特点的民俗文化的一类民俗学著述;"事象本位"主要是以某种相对单一的民俗事实或现象为线索,超越区域和民族的层面,通过跨文化地描述其空间分布及其变容,进而追问相关意义和给出解释的民俗学著述。本文通过对这三种写作模式的具体样本展开细致的分析,分别对其各自的特征、长处和问题点等进行了初步的整理和归纳,并在此基础之上,进一步对其各自背后的逻辑和立场,也展开了较为深入的分析与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民俗学 区域本位 民族本位 事象本位
原文传递
《汉民族史记》:徐杰舜先生的学术“雪球”
20
作者 蔡熙 《贵州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90-197,共8页
徐杰舜先生的《汉民族史记》是一部敬献给全球华人的杰作,呈现了汉民族从一个自在的民族到自为的民族再到自觉的民族的历史发展过程,昭示了汉民族对中华民族的建构和人类社会进步的伟大贡献。从"雪球"的角度来看,《汉民族史... 徐杰舜先生的《汉民族史记》是一部敬献给全球华人的杰作,呈现了汉民族从一个自在的民族到自为的民族再到自觉的民族的历史发展过程,昭示了汉民族对中华民族的建构和人类社会进步的伟大贡献。从"雪球"的角度来看,《汉民族史记》是一个巨大的学术"雪球",是徐先生50余年"滚雪球"的学术成果,它具有学术"雪球"的结构整体性、过程性和凝聚性特征。这部"集大成"之作具有鲜明的学术史意识、跨学科性和创新性等学术特质。徐杰舜先生不仅提出了"雪球"理论,而且践行了"滚雪球"的治学精神与方法,形成了"徐杰舜学术现象",体现了一个学者的社会担当,对于后来者治学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民族史记 学术“雪球” 徐杰舜学术现象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