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5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OLYKETONE FROM ETHYLENE WITH CARBON MONOXIDE CATALYZED BY NOVEL CATALYST SYSTEMS BASED ON COPPER WITH BIDENTATE PHOSPHORUS CHELATING LIGANDS
1
作者 彭国卿 《Chinese Journal of Polymer Science》 SCIE CAS CSCD 2003年第4期479-482,共4页
Copolymerization of ethylene with carbon monoxide was pertormed with Cu catalyst systems. Novel catalystsystems based on Cu (Cu(CH_3COO)_2/ligand/acid) were firstly reported for the copolymerization of ethylene with c... Copolymerization of ethylene with carbon monoxide was pertormed with Cu catalyst systems. Novel catalystsystems based on Cu (Cu(CH_3COO)_2/ligand/acid) were firstly reported for the copolymerization of ethylene with carbonmonoxide, in which the ligand was a bidentate phosphorus chelating ligand.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ed that this kindof Cu catalyst system exhibited high activity. When DPPP (1, 3-bis(diphenylphosphine)propane) and CH_3COOH were usedas ligand and acid, the corresponding catalyst system had the best activity of 108.1 g copolymer/(gCu·h). The novel Cu catalyst system had the advantages of high stability and low cos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pper catalyst copolymerization ethylene carbon monoxide POLYKETONE
下载PDF
New Catalyst for the Copolymerization of Styrene with Carbon Monoxide
2
作者 Rong Hua ZHENG Yi Feng ZHANG +1 位作者 Li Ming JIANG Zhi Quan SHEN(Department of Polyme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Zhej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27) 《Chinese Chemical Letters》 SCIE CAS CSCD 1998年第6期577-578,共2页
Neodymium phosphonate [Nd(P-204)(3)] combined by di(n-butyl) magnesium [Mg(n-Bu)(2)] with hexamethylphosphoramide (HMPA) was first found to be an effective catalyst. The results of infrared spectrum and elemental anal... Neodymium phosphonate [Nd(P-204)(3)] combined by di(n-butyl) magnesium [Mg(n-Bu)(2)] with hexamethylphosphoramide (HMPA) was first found to be an effective catalyst. The results of infrared spectrum and elemental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copolymers containing carbonyl group were produc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rbon monoxide STYRENE neodymium phosphonate catalyst the St-CO copolymer
全文增补中
Enzymatic Synthesis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Novel Amphiphilic Triblock Copolymer Poly(p-dioxanone-co-5-benzyloxytrimethylene carbonate)-block-poly(ethylene glycol)
3
作者 Hua Li JIA Feng HE Jun FENG Ren Xi ZHUO 《Chinese Chemical Letters》 SCIE CAS CSCD 2006年第8期1113-1116,共4页
Novel amphiphilic triblock copolymer poly(p-dioxanone-co-5-benzyloxytrimethylene carbonate)-block-poly(ethylene glycol)-block-poly(p-dioxanone-co-5-benzyloxytrimethylene carbonate) (p(PDO-co-BTMC)-b-PEG-b-p(... Novel amphiphilic triblock copolymer poly(p-dioxanone-co-5-benzyloxytrimethylene carbonate)-block-poly(ethylene glycol)-block-poly(p-dioxanone-co-5-benzyloxytrimethylene carbonate) (p(PDO-co-BTMC)-b-PEG-b-p(PDO-co-BTMC)) was successfully synthesized using immobilized porcine pancreas lipase on porous silica particles (IPPL) as the catalyst for the fLrSt time. 1H NMR, 13C NMR and GPC analysis were used to confirm the structures of resulting copolymers. The molecular weight (Mn) of the copolymer with feed ratio of 69:20:11 (BTMC: PDO: PEG ) was 31300 g/mol and the polydispersity was 1.85, while the Mn decreased to 25000 g/mol and polydispersity of 1.93 with the feed ratio of 50:40:1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mphiphilic copolymer poly(ethylene glycol) 5-benzyloxytrimethylene carbonate p-dioxanone enzymatic polymerization.
下载PDF
Enzymatic ring-opening copolymerization of trimethylene carbonate and ethylene ethyl phosphate
4
作者 冯俊 卓仁禧 贺枫 《Science China Chemistry》 SCIE EI CAS 2003年第2期160-167,共8页
Enzymatic ring-opening copolymerization of trimethylene carbonate (TMC) and ethylene ethyl phosphate (EEP) are performed in bulk at 100°C using porcine pancreas lipase (PPL) or candida rugosa lipase (CL) as catal... Enzymatic ring-opening copolymerization of trimethylene carbonate (TMC) and ethylene ethyl phosphate (EEP) are performed in bulk at 100°C using porcine pancreas lipase (PPL) or candida rugosa lipase (CL) as catalyst. The factors affecting the yield and molecular weights such as catalyst concentration, polymerization time and monomer feed ratio are investigated. The random copolymers obtained have molecular weight ranging from 3200 to 10200. The glass transition temperature (T g) of the copolymers decreases from ?28 to ?41.7°C,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EEP content in the feed from zero to 5:10. Degradation tests show that the degradability of the copolymers is improved by introduction of the EEP unit into the copolymer cha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NZYMATIC ring-opening copolymerization poly(trimethylene carbonate-co ethylene ETHYL phosphate) polycarbonates polyphosphates lipase.
原文传递
POLYKETONE FROM CO AND STYRENE: A USEFUL COPOLYMER CATALYZED BY A HIGHLY ACTIVE AND STABLE PALLADIUM CATALYST WITH 5-NITRO-1,10-PHENANTHROLINE LIGAND
5
作者 袁国卿 《Chinese Journal of Polymer Science》 SCIE CAS CSCD 2004年第1期77-82,共6页
A novel coordinated complex [(5-nitrophen)Pd(CF3CO2)2] (5-nitrophen = 5-nitro-1,10-phenanthroline) was first synthesized. By using XPS, IR, and 1H-NMR, its coordination unit was studied in comparison with those of com... A novel coordinated complex [(5-nitrophen)Pd(CF3CO2)2] (5-nitrophen = 5-nitro-1,10-phenanthroline) was first synthesized. By using XPS, IR, and 1H-NMR, its coordination unit was studied in comparison with those of complexes [(N-N)Pd(CH3CO2)2] and [(N-N)Pd(CF3CO2)2]. The H2,9 proton signals of 1H-NMR spectra of the complexes are excellent probes to monitor the evolution of the environment of the palladium atom. The state of anionic coordination was confirmed by the presence of IR absorption peaks of COO in complexes ([(N — N)Pd(CH3CO2)2] and [(N — N)Pd(CF3CO2)2]). Bonding energies of N1s and Pd3d5 obtained from XPS data testified to the strength of the N-Pd coordinating bond. The conclusion can be drawn by analyzing these data from IR, XPS and 1H-NMR that it is the unsymmetrical substitution of the 1,10-phenanthroline (phen) that makes the [(5-nitrophen)Pd(CF3CO2)2] more activ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ed that [(5-nitrophen)Pd(CF3CO2)2] exhibits much higher activity than [(bipy)Pd(CF3CO2)2] (1,1'- bipyridine = bipy) and [(phen)Pd(CF3CO2)2] under the same condi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ladium complex Unsymmetrical substitution copolymerization STYRENE carbon monoxide POLYKETONE
下载PDF
聚合级乙烯净化催化剂的工业应用 被引量:8
6
作者 王桂英 彭晖 +3 位作者 顾申 余启炎 朱警 戴伟 《石油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944-947,共4页
开发了用于脱除聚合级乙烯中的微量乙炔和H2的BC-I-037G催化剂和BC-I-HC40催化剂,用于脱除微量CO的BR-9201催化剂,并已在工业装置中得到应用。BC-I-037G催化剂和BC-I-HC40催化剂在乙烯空速2000~6000h-1、压力2.6~3.5MPa、温度20~50℃... 开发了用于脱除聚合级乙烯中的微量乙炔和H2的BC-I-037G催化剂和BC-I-HC40催化剂,用于脱除微量CO的BR-9201催化剂,并已在工业装置中得到应用。BC-I-037G催化剂和BC-I-HC40催化剂在乙烯空速2000~6000h-1、压力2.6~3.5MPa、温度20~50℃、n(H2)∶n(乙炔)<4和BR-9201催化剂在乙烯空速3000~3500h-1、反应压力0.1~3.0MPa、反应温度90~120℃的操作条件下,可使乙烯中乙炔的质量分数由(1~6)×10-6降至小于1×10-7、H2的质量分数由1×10-4降至小于1×10-6、CO的质量分数由(2~5)×10-6降至小于1×10-7。3种催化剂工业装置的应用结果表明,催化剂性能稳定,可操作范围宽,能满足工业装置的工艺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烯净化催化剂 乙炔 氢气 一氧化碳 聚合级乙烯
下载PDF
深度脱除CO的CuO/ZnO/ZrO_2催化剂 被引量:9
7
作者 王育 戴伟 +2 位作者 彭晖 刘海江 汪晓菁 《石油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1121-1126,共6页
采用共沉淀法制备了 CuO/ZnO/ZrO_2催化剂,研究了 m(CuO):m(ZnO):m(ZrO_2)=70:15:15的催化剂脱除乙烯物料中 CO 的情况。在反应温度90℃、反应压力2 MPa、空速3 000 h^(-1)的条件下,CuO/ZnO/ZrO_2催化剂可将乙烯物料中体积分数为2.4... 采用共沉淀法制备了 CuO/ZnO/ZrO_2催化剂,研究了 m(CuO):m(ZnO):m(ZrO_2)=70:15:15的催化剂脱除乙烯物料中 CO 的情况。在反应温度90℃、反应压力2 MPa、空速3 000 h^(-1)的条件下,CuO/ZnO/ZrO_2催化剂可将乙烯物料中体积分数为2.4×10^(-6)的 CO 深度脱除至3×10^(-8)以下,它的活性明显优于工业 BR9201(m(CuO):m(ZnO)=30:70)催化剂。采用 X 射线衍射、X 射线光电子能谱、H_2-程序升温还原、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等于段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表征结果显示,CuO/ZnO/ZrO_2催化剂中的 ZrO_2主要以无定形的状态存在。对比工业 BR9201催化剂和 CuO/ZnO/ZrO_2催化剂得知,虽 CuO 质量分数从30%提高到70%,但 CuO 晶粒的尺寸由12.9 nm 减小到6.0 nm,ZrO_2的引入促进了 CuO 活性位的分散,大大提高了催化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铜 氧化锌 氧化锆 脱除-氧化碳 乙烯 催化剂
下载PDF
合成气经草酸酯制乙二醇技术进展 被引量:21
8
作者 王建平 杨文书 吕建宁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1216-1221,共6页
通过合成气经草酸酯制乙二醇符合我国的资源现状,可降低我国乙二醇产品对国外的依赖。本文综述并分析了国内外一氧化碳催化偶联合成草酸酯和草酸酯催化加氢制乙二醇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分析认为,一氧化碳催化偶联合成草酸酯技术比较成... 通过合成气经草酸酯制乙二醇符合我国的资源现状,可降低我国乙二醇产品对国外的依赖。本文综述并分析了国内外一氧化碳催化偶联合成草酸酯和草酸酯催化加氢制乙二醇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分析认为,一氧化碳催化偶联合成草酸酯技术比较成熟,而草酸酯气相加氢催化剂的寿命还存在问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二醇 一氧化碳 亚硝酸酯 草酸酯 加氢
下载PDF
原料气组成对Na_2WO_4-Mn/SiO_2催化剂上甲烷氧化偶联的影响 被引量:6
9
作者 柳海涛 杨得信 +2 位作者 高润雄 李顺清 王晓来 《石油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18-121,共4页
研究了原料中C2H6,CO,CO2含量对Na2WO4-Mn/SiO2催化剂的甲烷氧化偶联反应活性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对甲烷氧化偶联反应的两段反应器工艺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提高原料中C2H6的含量,会抑制甲烷的转化,同时使CO的生成量增加;随原料中C... 研究了原料中C2H6,CO,CO2含量对Na2WO4-Mn/SiO2催化剂的甲烷氧化偶联反应活性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对甲烷氧化偶联反应的两段反应器工艺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提高原料中C2H6的含量,会抑制甲烷的转化,同时使CO的生成量增加;随原料中CO含量的增加,CO2的生成量有所增加,但反应过程中CO的生成量明显减少;提高原料中CO2的含量对Na2WO4-Mn/SiO2催化剂的活性影响不明显。两段反应器工艺可有效提高乙烯收率,使甲烷转化率达60.5%,C2选择性达62.8%,乙烯收率达33.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烷 氧化偶联 乙烷 一氧化碳 二氧化碳 乙烯 两段反应器 催化剂
下载PDF
碳酸二甲酯的制备和应用 被引量:8
10
作者 朱宏 陈立班 江英彦 《化学试剂》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6期356-358,331,共4页
综述碳酸二甲酷的制法、性质和用途。
关键词 碳酸二甲酯 一氧化碳 甲醇 制备 应用 综述
下载PDF
一氧化碳与乙烯共聚制聚酮高分子 被引量:3
11
作者 李达刚 王喜文 罗河宽 《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2期895-899,共5页
一氧化碳(CO)与乙烯共聚制可光降解的聚酮类树脂在环保和能源方面都有重要意义。乙烯与CO在钯(Ⅱ)-膦配合物催化作用下共聚,制得熔点在247℃以上的共聚物。用红外、核磁等手段进行了产物表征。结果表明,聚合物具有CO... 一氧化碳(CO)与乙烯共聚制可光降解的聚酮类树脂在环保和能源方面都有重要意义。乙烯与CO在钯(Ⅱ)-膦配合物催化作用下共聚,制得熔点在247℃以上的共聚物。用红外、核磁等手段进行了产物表征。结果表明,聚合物具有COCH2CH2n的线性交替结构。系统地考察了催化剂组成、反应条件及溶剂等因素对反应的影响,得出一些规律性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钯膦配合物 乙烯 一氧化碳 配位聚合 聚酮 共聚
下载PDF
一氧化碳/苯乙烯共聚催化体系的优化 被引量:3
12
作者 姚芳莲 陈锦言 +3 位作者 邓联东 孟继红 许涌深 孙经武 《催化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155-160,共6页
用醋酸钯、1 ,10邻菲咯啉、对甲苯磺酸、对苯二醌和甲醇组成的催化体系进行了一氧化碳/苯乙烯共聚反应,成功地制得了一氧化碳和苯乙烯的线性交替共聚物 聚酮(STCO) . 在催化体系组成的筛选过程中,对人工神经网络的应用进... 用醋酸钯、1 ,10邻菲咯啉、对甲苯磺酸、对苯二醌和甲醇组成的催化体系进行了一氧化碳/苯乙烯共聚反应,成功地制得了一氧化碳和苯乙烯的线性交替共聚物 聚酮(STCO) . 在催化体系组成的筛选过程中,对人工神经网络的应用进行了探索性研究. 首先,采用VisualC+ + 1-52 编制了BP神经网络,利用正交实验结果对该神经网络进行了训练,训练误差小于5% . 用训练后的网络预测了该催化体系用量及其交互作用与其催化活性之间的关系. 实验及预测结果表明,该网络系统生成的三维图可很好地体现不同催化体系组成对其催化活性的影响. 在此基础上,利用穷举法对较大范围内的催化体系组成进行了预测,确定出较好的催化体系组成范围. 通过进一步优化,该催化体系的最高催化活性达到42-0 kg/(mol·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氧化碳 苯乙烯 共聚 催化剂 优化 聚酮 STCO
下载PDF
CO催化合成乙二醇的工业化前景 被引量:14
13
作者 武戈 闫亚明 +2 位作者 邓蜀平 辛采芬 钱新荣 《煤化工》 CAS 1998年第1期6-8,共3页
介绍了从CO和醇合成草酸酯,再经加氢生成乙二醇的工艺方法,在200ml模试成果基础上,预测了该工艺的工业化前景,通过初步技术经济分析,肯定了这条非石油路线的乙二醇生产方法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 一氧化碳 合成 乙二醇 工业化 催化
下载PDF
钯-稀土催化一氧化碳和苯乙烯交替共聚反应 被引量:3
14
作者 郭锦棠 刘冰 +2 位作者 李伶 王新英 孙经武 《催化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31-237,共7页
利用稀土钇盐或钕盐和乙酸钯组成的催化体系催化一氧化碳和苯乙烯共聚 ,合成了聚 (1 氧代 2 苯基丙撑 ) .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示差扫描量热、热重分析及X射线光电子能谱 (XPS)等方法对共聚产物进行了表征 .测试结果表明 ,共聚物为... 利用稀土钇盐或钕盐和乙酸钯组成的催化体系催化一氧化碳和苯乙烯共聚 ,合成了聚 (1 氧代 2 苯基丙撑 ) .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示差扫描量热、热重分析及X射线光电子能谱 (XPS)等方法对共聚产物进行了表征 .测试结果表明 ,共聚物为一氧化碳和苯乙烯的线性交替共聚产物 ,其玻璃化温度为 2 35℃ ,熔点为 2 5 0℃ ,分解温度为 32 5℃ ,且用XPS未检测到聚合物中含有残留的金属 .同时考察了催化剂组分 2 ,2′ 联吡啶、对甲苯磺酸和对苯醌及溶剂甲醇等的用量对共聚反应的影响 ,并对聚合反应条件进行了优化 .在优化的反应条件下稀土与钯组成的复合催化剂对一氧化碳和苯乙烯交替共聚的催化活性可达 12 0 0 g/(g·h)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土 一氧化碳 苯乙烯 交替共聚 聚酮
下载PDF
脂肪族聚酮技术进展 被引量:3
15
作者 焦宁宁 王建明 陈伟 《合成树脂及塑料》 CAS 2002年第1期58-60,共3页
评述了脂肪族聚酮的最新进展,讨论了乙烯和CO共聚的钯催化体系、共聚机理和聚合工艺以及脂肪族聚酮的结构、性能和应用。
关键词 脂肪族聚酮 钯催化剂 一氧化碳 乙烯 共聚 技术进展 钯催化体系
下载PDF
氦放电离子化检测器测定聚合级乙烯和丙烯中痕量CO,CH_4,CO_2杂质的含量 被引量:7
16
作者 田文卿 李继文 王川 《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439-1443,共5页
采用美国GOW-MAC公司的816-DID型气相色谱仪,建立了一种快速测定聚合级乙烯和丙烯中痕量CO,CH4,CO2含量的方法,验证了该方法的线性范围和检测限,考察了该方法的精密度和回收率,并对乙烯和丙烯实际试样中痕量CO,CH4,CO2的含量进行了分析... 采用美国GOW-MAC公司的816-DID型气相色谱仪,建立了一种快速测定聚合级乙烯和丙烯中痕量CO,CH4,CO2含量的方法,验证了该方法的线性范围和检测限,考察了该方法的精密度和回收率,并对乙烯和丙烯实际试样中痕量CO,CH4,CO2的含量进行了分析。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在测试浓度范围内,CO,CO2,CH4的峰面积与含量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线性相关系数均大于0.990;回收率在93.90%~101.89%之间,5次重复测定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均小于2%,定量结果准确可靠;CO,CH4,CO2的最低检测限分别为31,14,12μL/m3,完全可满足烯烃生产企业对烯烃产品质量控制的需要。该方法为烯烃生产企业的烯烃产品质量控制提供了一种新的高灵敏的分析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烯 丙烯 气相色谱法 氦放电离子化检测器 一氧化碳 二氧化碳 甲烷
下载PDF
一氧化碳和乙醇酸甲酯对草酸二甲酯加氢制备乙二醇Cu/SiO_2催化剂的影响 被引量:10
17
作者 张素华 张博 +1 位作者 惠胜国 李伟 《天然气化工—C1化学与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5-9,13,共6页
研究了CO和乙醇酸甲酯(MG)对草酸二甲酯(DMO)加氢反应的影响。气相中的CO对催化活性影响较大,系统中通入一定CO后,乙二醇(EG)收率从95.6%下降至25.4%;CO对该过程影响可逆,停止进料液,用H2吹扫20h后,催化剂活性可恢复至未通CO时水平。MG... 研究了CO和乙醇酸甲酯(MG)对草酸二甲酯(DMO)加氢反应的影响。气相中的CO对催化活性影响较大,系统中通入一定CO后,乙二醇(EG)收率从95.6%下降至25.4%;CO对该过程影响可逆,停止进料液,用H2吹扫20h后,催化剂活性可恢复至未通CO时水平。MG浓度、进料方式及反应温度均对反应过程有较大影响。195℃较低温度时,MG预吸附对反应影响更大,MG预吸附7 h,反应35 h后,乙二醇(EG)收率仅为23.7%。MG在催化剂表面较难脱附,系统中MG浓度较高时,会生成多聚物,堵塞催化剂孔道,会导致催化剂失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氧化碳 乙醇酸甲酯 CU/SIO2催化剂 失活 草酸二甲酯 加氢 乙二醇
下载PDF
BC-H-10低温甲烷化催化剂的侧线评价和工业应用 被引量:5
18
作者 王秀玲 戴伟 +2 位作者 王红亚 鲁树亮 徐洋 《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16-319,共4页
以北京东方化工厂乙烯装置的粗氢为原料,在200 mL侧线装置上对BC-H-10低温甲烷化催化剂进行了低温活性、高空速适应性及12 000 h稳定性考察。采用XRD和BET等方法对使用前后催化剂中Ni的存在状态、晶粒大小和比表面积进行了表征。试验结... 以北京东方化工厂乙烯装置的粗氢为原料,在200 mL侧线装置上对BC-H-10低温甲烷化催化剂进行了低温活性、高空速适应性及12 000 h稳定性考察。采用XRD和BET等方法对使用前后催化剂中Ni的存在状态、晶粒大小和比表面积进行了表征。试验结果表明,BC-H-10催化剂的低温活性高、高空速适应性强、反应稳定性好。在反应温度160℃、反应压力2.80MPa、气态空速10 000 h-1的条件下,反应器出口处CO的含量稳定在1×10-6(x)以下。在200 kt/a乙烯装置上的工业应用结果表明,BC-H-10催化剂可直接替代高温甲烷化催化剂,实现蒸汽的合理配置,进一步达到节能降耗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C-H-10催化剂 低温甲烷化 乙烯装置 一氧化碳
下载PDF
钯-铜-稀土催化一氧化碳和苯乙烯交替共聚反应 被引量:4
19
作者 郭锦棠 郑勇辉 李冰 《天津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0-15,共6页
利用乙酸钯、乙酸钕和对甲苯磺酸铜组成的催化体系催化一氧化碳和苯乙烯共聚,合成聚1-氧代-2-苯基丙撑(STCO).用红外光谱、元素分析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对共聚物进行表征.结果表明,产物为一氧化碳和苯乙烯的交替共聚物.同时研究了催化... 利用乙酸钯、乙酸钕和对甲苯磺酸铜组成的催化体系催化一氧化碳和苯乙烯共聚,合成聚1-氧代-2-苯基丙撑(STCO).用红外光谱、元素分析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对共聚物进行表征.结果表明,产物为一氧化碳和苯乙烯的交替共聚物.同时研究了催化体系的配比、2,2’-联吡啶和对甲苯磺酸铜的用量以及不同的稀土盐和单体对体系催化活性的影响.此外,对催化剂的复配进行了对比实验.实验结果表明,以钯为主催化剂,并加入适量稀土盐与对甲苯磺酸铜,同时优化催化体系各组分的配比,可以有效地提高催化活性,降低STCO的成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土 乙酸钯 交替共聚 一氧化碳 聚酮
下载PDF
电石炉尾气净化分离用于合成乙二醇的新工艺 被引量:6
20
作者 肖二飞 雷军 +6 位作者 刘应杰 刘华伟 钱胜涛 吕明 成春喜 王先厚 孔渝华 《天然气化工—C1化学与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95-97,共3页
电石炉尾气富含CO,其中φ(CO)约为65%~90%,φ(H2)约为8%~15%,此外还含有N2、CH4和微量的S、P、As、F、HCN、O2、Cl、不饱和烃等。提出了一种净化分离方法得到的CO和H2可用于草酸酯加氢路线合成乙二醇,电石炉尾气出气柜压缩后,预净化... 电石炉尾气富含CO,其中φ(CO)约为65%~90%,φ(H2)约为8%~15%,此外还含有N2、CH4和微量的S、P、As、F、HCN、O2、Cl、不饱和烃等。提出了一种净化分离方法得到的CO和H2可用于草酸酯加氢路线合成乙二醇,电石炉尾气出气柜压缩后,预净化,然后经脱硫、磷、砷、氟、氯、HCN、羰基金属,脱氧深度净化脱除电石炉尾气中的H2S、COS、CS2、PH3、As H3、HF、HCN、HCl、羰基金属、O2,再将深度净化后的一部分电石炉尾气经变压吸附(CO-PSA)分离出高浓度的CO,脱氢,得到纯CO;另一部分电石炉尾气与CO-PSA解析气混合后在铁铬系高温变换催化剂和铜锌系低温变换催化剂的催化作用下,发生变换反应使变换后体系中φ(CO)〈0.3%,然后经PSA脱除CO2,PSA提纯H2,得到高纯H2。制取的纯CO和纯H2作为原料气用于生产乙二醇比煤为原料投资省,成本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石炉尾气 净化分离 一氧化碳 氢气 乙二醇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