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6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代谢组学的绿茶热加工过程中化学成分变化规律解析 被引量:1
1
作者 于帅 许继业 +5 位作者 胡争艳 高健健 陈丹 谭俊峰 林智 戴伟东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65-175,共11页
为探究高火功绿茶品质的形成机理,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轨道阱质谱代谢组学方法对绿茶加工过程样进行分析,重点关注杀青、干燥和焙火等热加工过程中化学成分差异及变化规律。在绿茶不同热加工过程样中共鉴定出125种化合物,包括10... 为探究高火功绿茶品质的形成机理,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轨道阱质谱代谢组学方法对绿茶加工过程样进行分析,重点关注杀青、干燥和焙火等热加工过程中化学成分差异及变化规律。在绿茶不同热加工过程样中共鉴定出125种化合物,包括10种黄烷醇类、14种二聚儿茶素类、19种黄酮醇-O-糖苷类、5种黄酮-C-糖苷类、8种N-乙基-2-吡咯烷酮取代的儿茶素(N-ethyl-2-pyrrolidinone-substituted flavan-3-ols,EPSF)类、16种氨基酸类、13种酚酸类、4种有机酸类、11种生物碱类、13种脂类、4种香气糖苷类和8种其他类化合物。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和热图分析结果表明,绿茶热加工过程中内含成分变化明显,筛选出114种具有显著差异的化合物(P<0.05)。在杀青、干燥、焙火等过程中,大部分儿茶素、二聚儿茶素类化合物含量下降,EPSF类、黄酮-C-糖苷类和脂类化合物含量明显上升;香气糖苷类化合物(苯乙醇樱草糖苷、芳樟醇樱草糖苷和芳樟醇氧化物樱草糖苷等)含量在杀青过程中增加了439%~2497%;N-1-脱氧-D-果糖酰茶氨酸含量在干燥过程中增加了820%~1290%;黄酮醇-O-糖苷类化合物(杨梅素-3-半乳糖苷、山柰酚-3-半乳糖苷、山柰酚-3-阿拉伯糖苷、杨梅素-3-葡萄糖苷和山柰酚-3-葡萄糖苷等)含量在焙火过程中明显下降。本研究可为后续进一步提升绿茶品质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茶 热加工过程 代谢组学 液相色谱-质谱联用 化学成分
下载PDF
当归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2
作者 牟春燕 殷越 沈子芯 《山东中医杂志》 2024年第5期544-551,共8页
当归在补血药中因“补而不滞”的特点,被广泛用于临床。其化学成分主要包括挥发油类、多糖类、有机酸类、氨基酸类、黄酮类等,常用水蒸气蒸馏法、超临界CO_(2)萃取法、有机溶剂萃取法、煎煮法、渗漉法、超声提取等方法进行提取,而炮制... 当归在补血药中因“补而不滞”的特点,被广泛用于临床。其化学成分主要包括挥发油类、多糖类、有机酸类、氨基酸类、黄酮类等,常用水蒸气蒸馏法、超临界CO_(2)萃取法、有机溶剂萃取法、煎煮法、渗漉法、超声提取等方法进行提取,而炮制方式、地域、物候期、药用部位的不同皆可影响其化学成分。关于当归药理作用的研究亦愈发深入,当前已证实的包括调节血液循环、缺血后损伤保护、抗组织纤维化、镇痛、保护脑和神经、改善机体骨损伤状态、提高机体免疫力等。参考文献76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归 化学成分 成分提取 炮制方式 地域 物候期 药用部位 药理作用
下载PDF
基于改进主成分分析法的石油化工工艺安全风险评估方法
3
作者 顾爱荣 《化工管理》 2024年第31期147-149,共3页
石油化工工艺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难以准确识别其风险状态。为此,文章设计了一种基于改进主成分分析法的石油化工工艺安全风险评估方法。该方法分析了多种安全风险评估因素,包括人为操作、设备状态、技术先进性、管理策略和外部环境... 石油化工工艺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难以准确识别其风险状态。为此,文章设计了一种基于改进主成分分析法的石油化工工艺安全风险评估方法。该方法分析了多种安全风险评估因素,包括人为操作、设备状态、技术先进性、管理策略和外部环境等。通过采用基于改进主成分分析法的计算方法,对这些因素进行量化分析,并得出了各自的安全风险权重,从而明确了各因素在整体安全风险中的贡献程度。在此基础上,构建了石油化工工艺的安全风险评估模型。该模型能够综合考虑各种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并通过模型计算确定石油化工工艺的安全风险评估等级。实验结果表明,文章设计的基于改进主成分分析法的石油化工工艺安全风险评估方法,安全风险评估平均分数达到了83.33,这表明该设计方法在安全风险评估上更为准确,能够更有效地识别和管理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成分分析法 化工工艺 安全风险
下载PDF
不同干燥方式对信阳毛尖茶品质的影响
4
作者 陈凌芝 孔亚帅 +3 位作者 张思萌 苏丹 王杉 陈义 《现代农业科技》 2024年第13期137-141,共5页
本文以信阳毛尖半成品(鲜叶—摊放—杀青—揉捻—排把)为原料,采用不同的干燥方式烘干,再通过感官审评和化学成分分析,探讨不同干燥方式对信阳毛尖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感官品质由高到低依次是碧螺春烘干机烘干(风量100%)、提香机烘干... 本文以信阳毛尖半成品(鲜叶—摊放—杀青—揉捻—排把)为原料,采用不同的干燥方式烘干,再通过感官审评和化学成分分析,探讨不同干燥方式对信阳毛尖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感官品质由高到低依次是碧螺春烘干机烘干(风量100%)、提香机烘干、碧螺春烘干机烘干(风量50%)、信阳毛尖锅炒干、电烘笼烘干;碧螺春烘干机烘干(风量100%)茶叶水浸出物、可溶性糖、咖啡碱、茶多酚、游离氨基酸、儿茶素含量均较高;碧螺春烘干机烘干(风量50%)茶叶水浸出物、可溶性糖、咖啡碱、儿茶素含量较高;提香机烘干与锅炒干相比,前者水浸出物含量较高,后者叶绿素、儿茶素含量较高,其他化学成分基本一致;电烘笼烘干茶叶与其他几种干燥方式相比各种化学成分含量均偏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阳毛尖 干燥方式 感官品质 化学成分 热图分析
下载PDF
广西甜茶不同加工方式的品质特征及其主要内含成分分析
5
作者 廖贤军 邓慧群 +2 位作者 郭春雨 胡启明 陈婷 《广西农学报》 2024年第4期115-120,共6页
为了丰富广西甜茶的产品类型,文章探究了不同加工方式制作的甜茶的品质特征及主要内含成分的含量。以成熟叶晒青样为对照,对嫩叶和成熟叶分别采用白茶工艺、绿茶工艺、红茶工艺进行制样并感官审评,结果表明,成熟叶制成的白茶、绿茶、红... 为了丰富广西甜茶的产品类型,文章探究了不同加工方式制作的甜茶的品质特征及主要内含成分的含量。以成熟叶晒青样为对照,对嫩叶和成熟叶分别采用白茶工艺、绿茶工艺、红茶工艺进行制样并感官审评,结果表明,成熟叶制成的白茶、绿茶、红茶得分较嫩叶及对照制成的茶样高,适口性佳。对成熟叶进行6种不同加工方式制样,感官审评结果表明,发酵结合烘干工艺制成的甜茶叶口感最佳。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分光光度法测定了6种不同加工方式下甜茶样中3种主要有效成分的含量。结果表明:不同加工方式对广西甜茶3种主要有效成分含量有较大影响,锅炒杀青制成茶样甜茶苷含量最高,为5.19%;室内阴干制成的茶样茶多酚含量最高,为7.84%;直接烘干制成的茶样总黄酮含量最高,为2.05%。结合感官审评及主要化学成分指标综合考虑,广西甜茶可采用“揉捻+发酵”工艺、室内阴干工艺、“滚筒杀青+揉捻”工艺和直接烘干工艺等进行生产,丰富产品类型,提高产品的品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西甜茶 不同加工方式 品质特征 内含成分
下载PDF
杀青方式对夏季绿茶化学成分及滋味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50
6
作者 祁丹丹 戴伟东 +3 位作者 谭俊峰 彭群华 张悦 林智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8-26,共9页
杀青是绿茶加工的关键工序,对绿茶品质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为探究杀青方式对夏季绿茶化学成分及滋味品质的影响,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UPLC-Q-TOF/MS)对微波杀青、滚筒杀青、蒸汽杀青3种杀青方式加工后的夏季绿茶进... 杀青是绿茶加工的关键工序,对绿茶品质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为探究杀青方式对夏季绿茶化学成分及滋味品质的影响,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UPLC-Q-TOF/MS)对微波杀青、滚筒杀青、蒸汽杀青3种杀青方式加工后的夏季绿茶进行化学成分分析,同时,分别采用咖啡碱、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和谷氨酸钠为标准苦味、涩味和鲜味物质对3种杀青方式加工的夏季绿茶进行滋味强度分析。液质联用分析结果表明,蒸汽杀青、滚筒杀青、微波杀青对夏季绿茶中的儿茶素、黄酮糖苷、原花青素、聚酯型儿茶素、氨基酸、酚酸和有机酸等化学成分含量具有明显的影响。滋味等效量化结果表明,杀青方式可以较明显地改变夏季绿茶的滋味,不同杀青方式加工绿茶的苦味强度为:滚筒杀青>蒸汽杀青>微波杀青;涩味强度为:蒸汽杀青>滚筒杀青>微波杀青;鲜味强度3种杀青方式间无统计学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季绿茶 杀青方式 滋味 化学成分 液质联用
下载PDF
特异茶树品种“紫娟”不同茶产品主要化学成分及其抗氧化活性分析 被引量:24
7
作者 吕海鹏 梁名志 +2 位作者 张悦 王立波 林智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22-127,共6页
目的:采用不同的加工工艺,分别制备"紫娟"绿茶(炒青、烘青、蒸青和晒青)、红茶和乌龙茶产品,从感官品质、化学成分以及抗氧化活性角度出发,尝试提出"紫娟"茶的最佳加工方式,为其更为合理的开发应用提供科学基础和... 目的:采用不同的加工工艺,分别制备"紫娟"绿茶(炒青、烘青、蒸青和晒青)、红茶和乌龙茶产品,从感官品质、化学成分以及抗氧化活性角度出发,尝试提出"紫娟"茶的最佳加工方式,为其更为合理的开发应用提供科学基础和理论借鉴。方法:分析比较了不同"紫娟"茶产品茶汤中的主要品质化学成分含量、抗氧化活性和感官品质等;此外,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了"紫娟"不同茶产品的香气成分组成。结果:"紫娟"茶产品的总抗氧化活性与其茶多酚和儿茶素含量呈显著的正相关性关系,而清除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自由基活性与其花青素含量呈显著正相关;感官审评结果表明,烘青绿茶及红茶的感官品质较好。结论:从主要品质化学成分含量、抗氧化活性以及感官品质等多方面考虑,"紫娟"茶产品的制作以采用烘青或炒青绿茶的制作工艺为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娟” 加工工艺 化学成分 抗氧化活性 香气
下载PDF
油茶籽油加工过程中理化性质和营养品质的变化 被引量:37
8
作者 邓龙 邓泽元 +2 位作者 胡蒋宁 李静 范亚苇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3期111-115,共5页
本研究通过测定精炼过程不同阶段油茶籽油的理化指标和营养成分的变化,研究精炼工艺对油茶籽油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毛茶油的酸值最高,为0.746 mg/g,碱炼油的酸值最低,仅为0.037 mg/g,碱炼过程酸值降低最多达95.04%。水洗脱水油的过氧... 本研究通过测定精炼过程不同阶段油茶籽油的理化指标和营养成分的变化,研究精炼工艺对油茶籽油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毛茶油的酸值最高,为0.746 mg/g,碱炼油的酸值最低,仅为0.037 mg/g,碱炼过程酸值降低最多达95.04%。水洗脱水油的过氧化值最高,达5.81 meq/kg,脱臭油的过氧化值最低,仅2.22 meq/kg,整个过程过氧化值降低率为61.79%。从毛茶油到精炼油的加工过程中,茶多酚、α-生育酚和角鲨烯含量变化均呈递减趋势。毛茶油茶多酚、α-生育酚和角鲨烯的含量分别为54.698 5μg/g、251.337 0、136.680 0 mg/kg,而脱臭油含量分别为25.134 1μg/g、101.301 0、89.140 0 mg/kg。在精炼过程中脂肪酸种类和比例都有一定的变化,单不饱和脂肪酸比例降低0.188%,而饱和脂肪酸和反式脂肪酸比例分别增加0.029%和0.089%。精炼可降低酸值和过氧化值使油茶籽油达到食用油国家标准,但同时也造成茶多酚、α-生育酚和角鲨烯等活性成分的损失。因此应该提倡适度精炼以达到安全与营养的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油 物理化学性质 营养成分 精炼过程
下载PDF
不同花色种类白茶的抗氧化活性及其主要品质化学成分分析 被引量:41
9
作者 吕海鹏 张悦 +2 位作者 陈兴华 蔡良绥 林智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0期42-50,共9页
目的:分析不同花色种类白茶(白毫银针、白牡丹和寿眉)茶汤的抗氧化活性、茶汤中的主要品质化学成分以及二者的相关性。方法:采用铁还原抗氧化能力、清除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自由基活性、清除2,2’-联氮基-双-(3-乙基苯并噻唑啉-6-磺... 目的:分析不同花色种类白茶(白毫银针、白牡丹和寿眉)茶汤的抗氧化活性、茶汤中的主要品质化学成分以及二者的相关性。方法:采用铁还原抗氧化能力、清除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自由基活性、清除2,2’-联氮基-双-(3-乙基苯并噻唑啉-6-磺酸)二铵盐自由基活性以及清除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活性4种不同的分析方法,检测分析3种不同花色种类白茶茶汤的抗氧化活性;同时测定不同花色种类白茶茶汤中的主要品质化学成分的含量,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3种不同花色种类的白茶相比,白毫银针的抗氧化活性最强,显著高于白牡丹和寿眉的抗氧化活性(P<0.05);而白牡丹和寿眉的抗氧化活性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游离氨基酸、莽草酸、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等化学成分的含量在3种不同花色种类的白茶茶汤中存在显著差异(P<0.05)。相关性分析表明,白茶茶汤的抗氧化活性主要与儿茶素类化合物总量、总黄酮含量以及有机酸总量具有较大的相关性,其中与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和奎尼酸的相关性最强。结论:不同花色种类白茶的抗氧化能力及其品质化学成分的含量水平存在较大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茶 花色种类 加工工艺 化学成分 抗氧化活性 相关性
下载PDF
不同工艺制法对茶叶风味品质化学轮廓的影响 被引量:10
10
作者 陈林 陈键 +4 位作者 陈泉宾 张应根 宋振硕 王丽丽 尤志明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2196-2203,共8页
为探明不同工艺制法对茶叶风味品质化学轮廓的影响,本研究对福建4种茶类(绿茶、白茶、红茶和乌龙茶)及其鲜叶原料中的主要滋味和香气品质成分进行了检测分析和可视化模式识别。结果表明,基于茶叶主要滋味品质成分的主成分分析(PCA)... 为探明不同工艺制法对茶叶风味品质化学轮廓的影响,本研究对福建4种茶类(绿茶、白茶、红茶和乌龙茶)及其鲜叶原料中的主要滋味和香气品质成分进行了检测分析和可视化模式识别。结果表明,基于茶叶主要滋味品质成分的主成分分析(PCA)可将全部供试茶样划分成3种类群:Ⅰ型:绿茶、白茶和一芽二、三叶鲜叶样;Ⅱ型:乌龙茶和中、小开面2~4叶鲜叶样;Ⅲ型:红茶。采用偏最小二乘增强判别分析(PLS-EDA)可进一步放大不同类群茶样的组间差异,乌龙茶及其鲜叶原料有较高含量的水溶性碳水化合物(WSCs),而红茶中多酚类(TPs)和表没食子基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含量相对较低;(茶多酚×游离氨基酸)含量二维散点视图可作为茶叶分类识别的一种重要判别工具。4种茶类以乌龙茶的香型种类最为丰富,绿茶与鲜叶原料的香气组成化学模式较为接近,白茶与红茶香气组成在种类和数量上存在一定的相似特征。2,6-二叔丁基对甲苯酚、苯乙腈、4-乙基苯甲酸-2-苯基乙酯类似物、反式-橙花叔醇、α-法呢烯、吲哚等可视为乌龙茶有别于其他3种茶类(绿茶、白茶和红茶)的主要特征香气成分。本研究结果为茶叶化学分类及其工艺品质的目标控制提供了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叶加工 茶叶种类 化学成分 香气组分 模式识别
下载PDF
机械超微粉碎与不同粒度常规粉碎对红茶理化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21
11
作者 张阳 肖卫华 +3 位作者 纪冠亚 陈雪礼 韩鲁佳 高崇风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295-301,共7页
为探究机械超微粉碎对茶叶物性及功能成分浸出特性的影响,该文通过超微粉碎和常规粉碎2种方法制备超微红茶粉和4种粒度的粗粉红茶粉,研究了5种茶粉的粒度分布、微观形貌、比表面积、结晶度、表面氧碳元素比、中红外图谱和功能成分的浸... 为探究机械超微粉碎对茶叶物性及功能成分浸出特性的影响,该文通过超微粉碎和常规粉碎2种方法制备超微红茶粉和4种粒度的粗粉红茶粉,研究了5种茶粉的粒度分布、微观形貌、比表面积、结晶度、表面氧碳元素比、中红外图谱和功能成分的浸出特性。结果表明:常规粉碎不同粒度茶粉间差异较小,而超微粉碎较大程度地改变了茶叶的物料性质。超微粉碎后,茶粉粒度减小至微米级,比表面积增大,茶粉的结晶度降低,表面暴露的纤维素和半纤维素相对含量增多,而中红外谱图显示超微粉碎茶粉的官能团结构并没有改变。沸水浸提过程中茶多酚、咖啡因、可溶性糖和水浸出物的溶出结果表明:5种茶粉功能成分的浸出量都随时间的增加而增加,经过一段时间后达到平衡。在达到浸出平衡时,不同粒度茶粉的茶多酚和咖啡因含量差异不显著,超微茶粉的可溶性糖含量为4种粗粉的2倍左右,水浸出物比粗粉茶粉提高10%以上。上述研究结果表明:超微粉碎能够有效减小茶粉的粒度,破坏植物的细胞壁结构,使内部成分暴露于表面,此外,组织结构和细胞壁的破坏使不溶的纤维成分转化成可溶性成分,可溶性糖和水浸出物显著增多,超微粉碎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茶粉的有效利用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工 化学性质 粒径 超微粉碎 红茶 物性 功能成分 浸提
下载PDF
杜仲茶加工工艺与营养成分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5
12
作者 王太霞 李景原 高致明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1998年第4期68-71,共4页
本文利用高效液相色谱仪、氨基酸自动分析仪等对不同加工工艺所生产的杜仲茶中的绿原酸、氨基酸、水溶性糖及蛋白质的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采用炒青的加工工艺所得的杜仲茶质量最佳。
关键词 杜仲茶 化学成分 制茶工艺 杜仲叶
下载PDF
不同茶树品种针、扁、卷曲形名茶主要化学成分变化 被引量:9
13
作者 周正科 陆锦时 +3 位作者 朱明华 徐泽 郑清元 郑定贵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71-76,共6页
8个茶树品种加工3种典型外形的绿名茶,其茶多酚、咖啡碱及水浸出物含量变化显著;氨基酸及可溶性糖总量品种×外形交互效应极显著,而变化特性不明显。不同品种加工的名茶中,针形名茶茶多酚及咖啡碱含量最低,水浸出物含量居中... 8个茶树品种加工3种典型外形的绿名茶,其茶多酚、咖啡碱及水浸出物含量变化显著;氨基酸及可溶性糖总量品种×外形交互效应极显著,而变化特性不明显。不同品种加工的名茶中,针形名茶茶多酚及咖啡碱含量最低,水浸出物含量居中,可溶性糖总量较高;扁形名茶水浸出物含量最低,咖啡碱含量最高,茶多酚及氨基酸含量亦较高;卷曲形名茶氨基酸及可溶性糖总量较低,咖啡碱含量居中,水浸出物含量最高,茶多酚含量亦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品种 化学成分 绿茶加工
下载PDF
茶汤沉淀形成及其调控方法研究进展 被引量:14
14
作者 许勇泉 尹军峰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337-346,共10页
茶饮料、速溶茶、茶浓缩汁的加工及贮藏过程中形成的茶汤沉淀,不仅影响产品的外观品质,同时也造成产品风味品质的下降。然而,由于沉淀形成过程比较复杂,至今缺乏明确的形成机理和调控方法,一直无法得到解决。目前,国内茶饮料企业主要采... 茶饮料、速溶茶、茶浓缩汁的加工及贮藏过程中形成的茶汤沉淀,不仅影响产品的外观品质,同时也造成产品风味品质的下降。然而,由于沉淀形成过程比较复杂,至今缺乏明确的形成机理和调控方法,一直无法得到解决。目前,国内茶饮料企业主要采用物理去除或化学转溶的方法来去除或抑制沉淀的形成,这不仅会导致茶叶大量有效成分损失,功能保健价值降低,同时也会造成产品外观颜色和内在品质的明显劣变,严重阻碍了我国茶饮料行业的进一步发展。冷后浑,又叫茶乳酪,是指茶汤冷却后产生的浑浊现象,冷后浑是茶汤沉淀形成的前期过程。茶汤沉淀分为可逆沉淀和不可逆沉淀,其化学组成、形成机理及影响因素都存在明显不同。本文针对这一问题,对茶汤沉淀的化学组成、沉淀形成影响因素、沉淀形成机理、沉淀形成调控方法等方面进行综述,为有效调控茶饮料沉淀形成奠定研究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汤沉淀 化学成分 形成机理 调控方法
下载PDF
指纹定量法测定中药复方指纹归属度和药效物质工艺收率 被引量:32
15
作者 孙国祥 史香芬 +1 位作者 张静娴 毕开顺 《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1047-1052,共6页
通过建立中药复方化学指纹有机加和模型来研究中药复方化学指纹成分归属度和药效物质工艺收率。该法首先进行指纹归属的定性分析,然后进行指纹归属定量分析。提出3种可供选择使用的判定单味药在复方中的化学成分数量和分布比例的方法。... 通过建立中药复方化学指纹有机加和模型来研究中药复方化学指纹成分归属度和药效物质工艺收率。该法首先进行指纹归属的定性分析,然后进行指纹归属定量分析。提出3种可供选择使用的判定单味药在复方中的化学成分数量和分布比例的方法。就紫外吸收成分来说,该法评价出S5黄芩对清热解毒注射液(QRJDI)的贡献最大,其次是S7龙胆、S4金银花、S8知母和S9栀子;评价出8批市售QRJDI药效物质工艺收率均很低。指纹定量法能够客观、准确地定量描述单味药对复方制剂化学指纹的贡献大小和定量评价中药复方药效物质的工艺收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复方化学指纹有机加和模型 指纹定量法 归属度 拟合定性相似度 药效物质 工艺收率
下载PDF
茉莉绿碎茶窨花工艺的优化及理化品质改善 被引量:3
16
作者 叶飞 桂安辉 +7 位作者 刘盼盼 王胜鹏 胡善斌 雷大焰 韩汉山 杨齐国 高士伟 郑鹏程 《现代食品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35-142,共8页
为了提高茉莉绿碎茶产品品质,以现行窨花工艺为对照,比较分析不同工艺流程处理所制样品的感官得分、色泽品质、理化成分、香气组分和生产成本,采用感官分析、化学计量法、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和气... 为了提高茉莉绿碎茶产品品质,以现行窨花工艺为对照,比较分析不同工艺流程处理所制样品的感官得分、色泽品质、理化成分、香气组分和生产成本,采用感官分析、化学计量法、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和气相色谱-嗅觉测量方法(GC-O)技术,对比筛选了不同窨花工艺对茉莉绿碎茶理化品质和香气组分的影响。结果表明,经过增加窨花次数和增加提花工艺后,所制的茉莉绿碎茶感官得分明显提高了1.92~4.25分;干茶亮度提高了4.05%~5.20%(p<0.01),干茶和叶底色泽变红(p<0.01);儿茶素苦涩味指数降低了2.35%~8.87%,综合理化品质得到升高;同时鉴定得到了茉莉绿碎茶中20种呈香成分,其中苯甲酸甲酯、芳樟醇、乙酸苯甲酯和水杨酸甲酯的呈香强度≥3。综合来看,“一窨一提”工艺所制茉莉绿碎茶的品质符合商品要求,成本相对较低,更适合实际生产的技术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茉莉绿碎茶 窨花工艺 色泽 理化品质 特征香气成分
下载PDF
湖北绿碎茶加工轻简化及理化品质改善 被引量:3
17
作者 叶飞 龚自明 +5 位作者 桂安辉 王胜鹏 刘三运 严峰 胡善斌 高士伟 《现代食品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59-166,共8页
为了提高湖北绿碎茶产品品质,降低生产成本,以现行绿碎茶加工流程为对照,比较分析不同工艺流程处理所制样品的感官得分、色泽品质、理化成分、香气组分和生产成本,结果表明:轻简化后的工艺流程(处理3)所制的绿碎茶感官得分最高(79.8),... 为了提高湖北绿碎茶产品品质,降低生产成本,以现行绿碎茶加工流程为对照,比较分析不同工艺流程处理所制样品的感官得分、色泽品质、理化成分、香气组分和生产成本,结果表明:轻简化后的工艺流程(处理3)所制的绿碎茶感官得分最高(79.8),高于对照处理1.45分,与对照相比,干茶亮度显著上升(p<0.01),茶汤色相值提高了132%,儿茶素品质指数相对较高(p<0.01),香气组分中的紫罗酮、呋喃、癸醛和反,反-2,4-庚二烯醛等栗香型组分也有所增加,人工成本降低了25%。综上试验结果,轻简化加工流程有效改善了绿碎茶品质,降低了生产成本,可以作为一种提高湖北绿碎茶品质的有效技术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碎茶 加工流程 轻简化 色泽 理化品质 香气组分 成本
下载PDF
不同工艺杀青对夏秋绿茶化学成分及品质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24
18
作者 齐桂年 刘勤晋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1997年第3期355-357,共3页
本文利用夏秋季鲜叶原料对不同工艺杀青绿茶化学成分的含量和品质进行了研究。湿热杀青有利于茶多酚物质和蛋白质的水解,茶多酚含量降低、氨基酸含量增加,有利于绿茶品质。干热不同杀青方法中,虽然锅炒杀青氨基酸含量较高,但同时茶... 本文利用夏秋季鲜叶原料对不同工艺杀青绿茶化学成分的含量和品质进行了研究。湿热杀青有利于茶多酚物质和蛋白质的水解,茶多酚含量降低、氨基酸含量增加,有利于绿茶品质。干热不同杀青方法中,虽然锅炒杀青氨基酸含量较高,但同时茶多酚含量也较高,品质总分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秋绿茶 化学成分 品质 杀青工艺 绿茶[49F]
下载PDF
加工方式对茶油主要营养成分的影响 被引量:2
19
作者 关继华 黎贵卿 +3 位作者 江燕 汤星月 吴建文 杨素华 《广西林业科学》 2023年第4期504-508,共5页
为研究加工方式对茶油营养成分和食用安全性的影响,确保茶油作为高端食用油的经济价值,对采用热榨、冷榨、茶籽浸提、茶麸浸提、精炼和半精炼法得到的茶油开展营养成分、有害物质分析测试研究。结果表明,加工方式对脂肪酸成分影响不明显... 为研究加工方式对茶油营养成分和食用安全性的影响,确保茶油作为高端食用油的经济价值,对采用热榨、冷榨、茶籽浸提、茶麸浸提、精炼和半精炼法得到的茶油开展营养成分、有害物质分析测试研究。结果表明,加工方式对脂肪酸成分影响不明显;茶籽浸提(未精炼)法得到的茶油VE含量和角鲨烯含量最高,分别为291.1和306.7 mg/kg。冷榨法得到的茶油酸价和过氧化值分别为0.83 mg/g和0.08 g/100g。冷榨法是较好的茶油制取方式;热榨法得到的茶油中苯并(a)芘含量较高,不利于食品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工方式 主要营养成分 苯并(A)芘 茶油
下载PDF
不同萎凋方式工夫红茶工艺与品质的比较 被引量:12
20
作者 陈键 王丽丽 +2 位作者 杨军国 宋振硕 陈林 《茶叶学报》 2016年第4期200-204,共5页
基于传统工夫红茶加工制法,比较了3种不同萎凋方式(自然萎凋、热风萎凋和远红外地暖加温萎凋)萎凋效率及对工夫红茶风味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热风萎凋方式的萎凋效率最高,远红外敌暖加温萎凋恒温控制效果最好。热风萎凋茶样香气品质最... 基于传统工夫红茶加工制法,比较了3种不同萎凋方式(自然萎凋、热风萎凋和远红外地暖加温萎凋)萎凋效率及对工夫红茶风味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热风萎凋方式的萎凋效率最高,远红外敌暖加温萎凋恒温控制效果最好。热风萎凋茶样香气品质最好但涩味明显,远红外地暖加温萎凋茶样滋味甜醇但香气不高,自然萎凋茶样有较好的感官风味,3种萎凋方式制成的红茶感官表现各有优劣但差异较小。因此,生产应用中可根据生产条件和产品需求选择相应的萎凋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夫红茶 萎凋 加工 品质 生化成分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