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7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ntestinal anti-inflammatory effects of main components of the fruits of Euodia rutaecarpa in a co-culture model of the human pp 868–879colorectal adenocarcinoma cells and RAW264.7 macrophages 被引量:6
1
作者 Shi Wang Lu Liu +2 位作者 Youbo Zhang Wei Xu Xiuwei Yang 《Journal of Chinese Pharmaceutical Sciences》 CAS CSCD 2020年第12期868-879,共12页
Alkaloids are the main active constituents of the nearly ripe fruits of Euodia rutaecarpa(Juss.)Benth.,which possesses antitumor,anti-inflammatory,analgesic and antimicrobial activities.In this study,we aimed to asses... Alkaloids are the main active constituents of the nearly ripe fruits of Euodia rutaecarpa(Juss.)Benth.,which possesses antitumor,anti-inflammatory,analgesic and antimicrobial activities.In this study,we aimed to assess the potential anti-inflammatory effects of six main components,evodiamine,rutaecarpine,dehydroevodiamine,evocarpine,dihydroevocarpine and 1-methyl-2-undecyl-4-(1H)-quinolone,in the nearly ripe fruits of E.rutaecarpa.In the co-culture system consisting of the human colorectal adenocarcinoma(Caco-2)cells and RAW264.7 macrophages,inflammation was induced in RAW264.7 cells with 2μg/mL lipopolysaccharide.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evodiamine,rutaecarpine,and dehydroevodiamine significantly down-regulated the mRNA expressions of pro-inflammatory cytokines(Il-6,Il-1βand Tnf-α)and inflammatory mediators,such as cyclooxygenase-2(Cox-2)and 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iNos).Besides,the drug administration group showed a higher transepithelial electrical resistance and a lower tight junction permeability compared with the model group.Taken together,the tested compounds possessed anti-inflammatory effects.Our findings laid the foundation for further research on the anti-inflammatory mechanism of the nearly ripe fruits of E.rutaecarp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uodia rutaecarpa ANTI-INFLAMMATION Tight junction CACO-2 RAW264.7
原文传递
响应面法优化低共熔溶剂提取吴茱萸生物碱
2
作者 王楠 密成杰 +2 位作者 张春楠 黄姝 赵楠 《化学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2-17,共6页
通过响应面法优化超声法辅助低共熔溶剂提取吴茱萸中生物碱的提取工艺。制备多种低共熔溶剂,通过供氢体、受氢体以及醇类碳链长度和羟基数量的筛选,采用最佳低共熔溶剂体系对吴茱萸生物碱进行提取,探讨低共熔溶剂的摩尔比、含水量(体积... 通过响应面法优化超声法辅助低共熔溶剂提取吴茱萸中生物碱的提取工艺。制备多种低共熔溶剂,通过供氢体、受氢体以及醇类碳链长度和羟基数量的筛选,采用最佳低共熔溶剂体系对吴茱萸生物碱进行提取,探讨低共熔溶剂的摩尔比、含水量(体积分数)以及提取时间、提取温度和料液比对生物碱提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以乙酰丙酸和1,4-丁二醇为受氢体和供氢体制备低共熔溶剂,在摩尔比2:1、含水量30%、提取时间50 min、提取温度30℃、料液比1:40 g/mL超声提取条件下,吴茱萸生物碱提取率达2.52%,是传统有机溶剂乙醇提取的3.2倍,低共熔溶剂在提取生物碱成分方面具有一定发展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吴茱萸 生物碱 低共熔溶剂 响应面法 提取工艺
下载PDF
吴茱萸肝毒性机制的阐明——基于QSAR毒性预测和代谢组学研究
3
作者 杨春启 赖成材 +11 位作者 茹毅 沈宝英 吴香军 崔佳露 李方杨 张程 师卓 钱庆元 肖成荣 王宇光 张伯礼 高月 《Acupuncture and Herbal Medicine》 2024年第2期257-270,I0013,I0014,共16页
[目的]吴茱萸是临床上治疗胃肠道疾病的中药,已被广泛应用。然而,吴茱萸在《中国药典》及本草著作中被认为是一种“小毒”的中药。本研究采用毒性预测与体内外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鉴定吴茱萸的毒性成分和毒性靶器官,并从代谢角度探讨其毒... [目的]吴茱萸是临床上治疗胃肠道疾病的中药,已被广泛应用。然而,吴茱萸在《中国药典》及本草著作中被认为是一种“小毒”的中药。本研究采用毒性预测与体内外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鉴定吴茱萸的毒性成分和毒性靶器官,并从代谢角度探讨其毒性机制。[方法]通过体外和体内研究,对吴茱萸的毒性靶器官进行鉴定。通过生物碱富集和分离进行体外毒性筛选。基于定量构效关系(QSAR)构建,通过吸收、分布、代谢、排泄和毒性预测因子(ADMET Prodictor)预测化合物的潜在毒性。此外,研究整合了服用潜在毒性成分后的血清代谢组学分析,以阐明潜在毒性物质对小鼠代谢的影响。[结果]比较不同提取方法及炮制前后对小鼠的急性毒性,吴茱萸醇提物毒性最高,吴茱萸毒性的靶器官为肝脏。吴茱萸醇提物的生物碱组分具有较强的细胞毒性。ADMET Predictor对吴茱萸的潜在毒性进行了计算和预测,认为生物碱是导致吴茱萸毒性的主要原因。而吴茱萸碱在体外显著减少细胞数量,提高线粒体膜电位。吴茱萸碱给药后,小鼠血清代谢组学对不同的代谢产物进行了显著鉴定,其中胆汁酸代谢和类固醇激素生物合成是肝毒性的关键途径。[结论]通过比较不同提取方法在加工前后的急性毒性,阐明吴茱萸炮制品临床应用的科学意义。将基于QSAR的毒性预测与体内外毒性筛选相结合,可以鉴定吴茱萸的潜在毒性靶器官和毒性成分。通过代谢组学研究,初步揭示吴茱萸的肝毒性可能与胆汁酸代谢和类固醇激素生物合成有关。本研究为阐明吴茱萸的作用机理、评价其安全性和质量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DMET Prodictor 吴茱萸 吴茱萸碱 肝毒性 LD50 代谢组学
下载PDF
甘草炮制对江西产吴茱萸挥发油含量及抑菌作用的影响研究
4
作者 黄建琴 张敏 +2 位作者 吴珊珊 杨力 袁金斌 《江西化工》 CAS 2024年第4期42-48,共7页
目的: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吴茱萸和甘草制吴茱萸中的挥发油,借助GC-MS鉴定化学成分,并比较炮制前后挥发油的抑菌能力变化情况。方法:用纸片法测定吴茱萸和甘草制吴茱萸挥发油对藤黄微球菌、枯草芽孢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乙型副伤寒... 目的: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吴茱萸和甘草制吴茱萸中的挥发油,借助GC-MS鉴定化学成分,并比较炮制前后挥发油的抑菌能力变化情况。方法:用纸片法测定吴茱萸和甘草制吴茱萸挥发油对藤黄微球菌、枯草芽孢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乙型副伤寒沙门氏菌和大肠埃希菌的抑菌圈直径,建立挥发油的GC-MS指纹图谱,通过Pearson相关系数和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建立谱效模型,筛选活性抑菌成分。结果:经测定,经甘草炮制后,吴茱萸中挥发油总量和各主要成分含量均发生了变化;吴茱萸挥发油对革兰氏阳性菌中的藤黄微球菌、枯草芽孢杆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对革兰氏阴性菌中的乙型副伤寒沙门氏菌和大肠埃希菌无抑制作用,甘草制吴茱萸挥发油抑菌趋势与吴茱萸挥发油相同,但抑菌作用明显降低。结论:甘草炮制可使吴茱萸挥发油中的特定成分和含量发生变化,炮制后抑菌作用被削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吴茱萸 甘草炮制 挥发油 成分变化 抑菌作用
下载PDF
吴茱萸属4种药用植物的叶绿体基因组比较与系统发育分析
5
作者 张万祥 刘浩 +1 位作者 王龙 张水寒 《中医药导报》 2023年第6期44-50,65,共8页
目的:明确楝叶吴萸、臭辣吴萸、吴茱萸和石虎4种药用植物叶绿体基因组特征与系统发育关系,为吴茱萸药材的分子鉴定提供依据。方法:使用CTAB法提取叶片总基因组DNA,通过Illumina NovaSeq 6000平台测序,再用SPAdes软件组装叶绿体基因组序... 目的:明确楝叶吴萸、臭辣吴萸、吴茱萸和石虎4种药用植物叶绿体基因组特征与系统发育关系,为吴茱萸药材的分子鉴定提供依据。方法:使用CTAB法提取叶片总基因组DNA,通过Illumina NovaSeq 6000平台测序,再用SPAdes软件组装叶绿体基因组序列,利用condonW、REPuter、mVISTA等软件进行序列特征分析并构建ML系统发育树。结果:4种吴茱萸属植物叶绿体基因组为典型的四分体结构,基因组大小在158563~158762 bp之间,总GC含量为38.34%~38.37%。均注释到134个编码基因,包括89个蛋白编码基因(PCGs),37个tRNA基因和8个rRNA基因。共检测到79~98个简单重复序列(SSR)和35~41个长重复序列。叶绿体基因组比较分析表明4个物种的反向重复区(IR)边界存在差异,单拷贝区(SC)比IR区表现出更高的变异性,筛选出了trnS-trnG、ycf4-cemA和psbM-trnA等10个高多样性片段,这些片段可用于吴茱萸属物种鉴定和系统发育研究。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吴茱萸与石虎聚为一支,楝叶吴萸和臭辣吴萸聚为一支,且这两支互为姊妹关系。结论:本研究为芸香科植物的分类、系统发育和分子育种等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遗传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吴朱萸属 芸香科 楝叶吴萸 臭辣吴萸 吴茱萸 石虎 叶绿体基因组 系统发育 物种鉴定
下载PDF
江西中花吴茱萸规范化栽培关键技术研究
6
作者 佘贻谋 刘红宁 +3 位作者 钟国跃 程访 田磊 张寿文 《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3年第2期78-84,共7页
目的:研究吴茱萸以产量、经济效益为目标的最佳施肥量。方法:采用“3414”随机区组设计,研究N、P、K 3种肥料对吴茱萸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并分析建立吴茱萸的肥料函数模型。结果:限制江西中花吴茱萸产量及效益的主要营养元素依次为N>P&... 目的:研究吴茱萸以产量、经济效益为目标的最佳施肥量。方法:采用“3414”随机区组设计,研究N、P、K 3种肥料对吴茱萸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并分析建立吴茱萸的肥料函数模型。结果:限制江西中花吴茱萸产量及效益的主要营养元素依次为N>P>K。两两交互效应对吴茱萸产量的影响顺序为:NP>PK>NK,对经济效益的影响顺序为:PK>NP>NK;建立了以经济效益及产量为目标函数的N、P、K三元二次回归模型,发现当N=24.05 kg/667m^(2),P=15.53 kg/667m^(2),K=28.04 kg/667m^(2),可得到最大产量24.89 kg/667m^(2);当N=22.55 kg/667m^(2),P=13.54 kg/667m^(2),K=23.41 kg/667m^(2)时,收益最高,为583.70元/667m^(2);研究表明不同肥料对吴茱萸有效成分会产生显著性影响。结论:N、P、K肥对吴茱萸品质有显著影响,其指标成分的积累随N、P、K的不同而发生变化,吴茱萸的配方施肥研究对保障吴茱萸的品质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吴茱萸 施肥效应 栽培模式 含量测定
下载PDF
炮制降低吴茱萸肝毒性作用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24
7
作者 刘舒凌 张晟瑞 +3 位作者 韦慧 陈奔 黄艳婷 钟振国 《中药材》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570-575,共6页
目的:比较吴茱萸不同炮制品的肝脏毒性作用,探讨吴茱萸的炮制减毒机制。方法:将小鼠分为正常组和吴茱萸不同炮制品组(生吴茱萸、甘草制吴茱萸及盐制吴茱萸),各炮制品又分为6.5、3.25、0.65 g/kg剂量组,各组连续ig 15 d后处理,检测小鼠血... 目的:比较吴茱萸不同炮制品的肝脏毒性作用,探讨吴茱萸的炮制减毒机制。方法:将小鼠分为正常组和吴茱萸不同炮制品组(生吴茱萸、甘草制吴茱萸及盐制吴茱萸),各炮制品又分为6.5、3.25、0.65 g/kg剂量组,各组连续ig 15 d后处理,检测小鼠血清ALT、AST活力,肝组织中SOD、MDA、Na^+,K^+-ATP酶、Ca^(2+)-ATP酶、TNF-α、IL-1β水平,免疫组化法观察肝组织中Bcl-2、Bax蛋白表达。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生吴茱萸组能升高血清中ALT、AST含量,降低肝组织Na^+,K^+-ATP、Ca^(2+)-ATP、SOD活力,升高MDA、TNF-α、IL-1β水平,肝组织Bcl-2蛋白表达减弱,Bax蛋白表达增强;与生吴茱萸组比较,甘草制吴茱萸组、盐制吴茱萸组能降低血清ALT、AST含量,升高肝组织Na^+,K^+-ATP、Ca^(2+)-ATP活力、SOD活力,降低MDA、TNF-α、IL-1β水平,肝组织Bcl-2蛋白表达增强,Bax蛋白表达减弱。结论:甘草制和盐制可有效降低吴茱萸的肝毒性,减轻吴茱萸导致的肝损伤,其炮制减毒的机制可能与减轻肝组织氧化损伤,改善肝组织能量代谢,减少炎症因子释放以及调节细胞凋亡相关蛋白Bcl-2和Bax的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吴茱萸 炮制 肝毒性
下载PDF
不同植物生长调节物质处理对吴茱萸组织培养的影响 被引量:13
8
作者 徐涌 孙骏威 陈珍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500-504,共5页
以吴茱萸Euodia rutaecarpa雌株再生苗叶片为材料,研究了不同植物生长调节物质处理对其组织培养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1.0 mg.L-16-苄氨基腺嘌呤(6-BA)和1.0 mg.L-1 6-BA+0.1 mg.L-1α-萘乙酸(NAA)等2种处理均可诱导叶片叶柄端形成... 以吴茱萸Euodia rutaecarpa雌株再生苗叶片为材料,研究了不同植物生长调节物质处理对其组织培养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1.0 mg.L-16-苄氨基腺嘌呤(6-BA)和1.0 mg.L-1 6-BA+0.1 mg.L-1α-萘乙酸(NAA)等2种处理均可诱导叶片叶柄端形成愈合组织,随后分化出不定芽。而其余处理只能诱导愈合组织而未见不定芽的分化,其中以添加2,4-二氯苯氧乙酸(2,4-D)诱导的愈合组织最佳。单独添加NAA不能诱导不定芽分化,但与6-BA同时添加时可增强6-BA的诱导效果;随着6-BA质量浓度的提高,不定芽分化率表现出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类似的现象也发生在不定芽的增殖和壮苗过程中,适当质量浓度的6-BA有助于增殖和壮苗,但质量浓度过高容易导致玻璃化。随着NAA质量浓度的升高,吴茱萸再生植株生根速度加快,根变粗,侧根增多,生根率和移栽成活率均提高,但NAA质量浓度过高不利于侧根生长和移栽。获得的吴茱萸再生植株移栽到大田1.5 a后即可成熟开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学 吴茱萸 植物生长调节物质 组织培养 诱导
下载PDF
基于UPLC-Q-TOF MS的吴茱萸致肝毒性部位及入血成分分析 被引量:13
9
作者 李文兰 孙向明 +5 位作者 陈晨 刘悦 宋辉 丁晶鑫 徐蓓蕾 阎新佳 《质谱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82-293,共12页
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UPLC-Q-TOF MS)法分析鉴定吴茱萸肝毒性部位的化学成分和给大鼠灌胃毒性部位后的血中原形成分及代谢产物。在优化的色谱和质谱条件下,采用正离子扫描模式对质量范围m/z50~1 200的化合物进行数... 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UPLC-Q-TOF MS)法分析鉴定吴茱萸肝毒性部位的化学成分和给大鼠灌胃毒性部位后的血中原形成分及代谢产物。在优化的色谱和质谱条件下,采用正离子扫描模式对质量范围m/z50~1 200的化合物进行数据采集,分析时间仅为12min。通过UNIFI软件与人工相结合的方式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根据高分辨质谱提供的母离子与碎片离子的精确质量信息,初步推测了化合物的分子组成;结合标准品和参考文献数据,共鉴定了肝毒性部位中的29个化学成分,其中包括9个吲哚类生物碱、10个喹诺酮类生物碱、5个三萜、3个黄酮、1个其他类生物碱和1个有机酸。进一步比较了体内外样品的基峰离子色谱图,结合质谱数据和化合物裂解规律,共鉴定出21个入血成分,包括15个原形成分和6个代谢产物(1个为未知成分),并推测了代谢产物的代谢途径。该方法可为揭示吴茱萸肝毒性成分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吴茱萸 肝毒性部位 成分分析 代谢产物 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UPLC-Q-TOF MS)
下载PDF
疏毛吴茱萸辛味拆分组分物质基础研究 被引量:4
10
作者 杨志欣 孟永海 +2 位作者 王秋红 杨炳友 匡海学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106-1110,共5页
目的研究疏毛吴茱萸辛味拆分组分——生物碱Ⅰ组分的物质基础。方法采用半制备ODS反相柱色谱现代分离技术与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波谱学数据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疏毛吴茱萸辛味拆分组分生物碱Ⅰ组分中分离并鉴定了... 目的研究疏毛吴茱萸辛味拆分组分——生物碱Ⅰ组分的物质基础。方法采用半制备ODS反相柱色谱现代分离技术与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波谱学数据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疏毛吴茱萸辛味拆分组分生物碱Ⅰ组分中分离并鉴定了8个化合物,分别为去氢吴茱萸碱(1)、13-methyl-13H-indolo[2',3':3,4]pyrido[2,1-b]quinazolin-5-one(2)、吴茱萸碱(3)、吴茱萸次碱(4)、羟基吴茱萸碱(5)、二氢吴茱萸新碱(6)、吴茱萸新碱(7)、1-甲基-2-(6Z,9Z)-10-十五二烯基-4(1H)-喹诺酮(8)。结论吴茱萸辛味拆分组分的物质基础有去氢吴茱萸碱、吴茱萸碱、吴茱萸次碱等成分。化合物2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疏毛吴茱萸 化学成分 性味 辛味
下载PDF
一株产吴茱萸碱结构类似物的内生真菌的筛选和初步鉴定 被引量:3
11
作者 李兆星 吴晓红 +3 位作者 魏宝阳 曹亮 黄丹 李顺祥 《中南药学》 CAS 2011年第2期117-121,共5页
目的筛选产吴茱萸碱结构类似物的内生真菌。方法采用平板分离法对湖南新晃、湘乡、娄底,贵州铜仁,江西万载和浙江温州等地的吴茱萸内生真菌进行分离纯化。采用TLC、LC-MS等分析技术对产吴茱萸碱、吴茱萸次碱及其结构类似物等成分的内生... 目的筛选产吴茱萸碱结构类似物的内生真菌。方法采用平板分离法对湖南新晃、湘乡、娄底,贵州铜仁,江西万载和浙江温州等地的吴茱萸内生真菌进行分离纯化。采用TLC、LC-MS等分析技术对产吴茱萸碱、吴茱萸次碱及其结构类似物等成分的内生菌进行分析。结果从6个吴茱萸产区共分离到31种内生真菌。分别从吴茱萸的叶、茎和果实中分离到不同的内生真菌,表现为组织特异性,且在不同产地的内生真菌的种类和优势种群存在明显的差异,即具有地域特异性;通过筛选找到了5株产吴茱萸碱和吴茱萸次碱类似成分的内生真菌,该成分可能为去氢吴茱萸碱。并对其中的1株内生真菌进行了形态学鉴定和ITS序列分析,初步判断该菌属子囊菌纲。结论从吴茱萸内生真菌中分离得到1株产去氢吴茱萸碱的子囊菌,为去氢吴茱萸碱的资源开发开辟了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吴茱萸 内生真菌 结构类似物 ITS序列 去氢吴茱萸碱 吴茱萸碱
下载PDF
中药药对的系统研究(Ⅳ)--黄连吴茱萸药对研究 被引量:7
12
作者 陈锐娥 胡杨洋 +2 位作者 王胜鹏 陈美婉 王一涛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334-1341,共8页
黄连吴茱萸药对配伍的方剂,自宋代就有其运用的记载,传统中医常用其治疗湿热蕴于肝胆、脾胃及大肠所致的各种病症,经历代医家证实其临床疗效确切。现代研究显示,该药对的药理作用广泛,具有良好的抗肿瘤、镇痛、抑菌及抗炎活性,对应激性... 黄连吴茱萸药对配伍的方剂,自宋代就有其运用的记载,传统中医常用其治疗湿热蕴于肝胆、脾胃及大肠所致的各种病症,经历代医家证实其临床疗效确切。现代研究显示,该药对的药理作用广泛,具有良好的抗肿瘤、镇痛、抑菌及抗炎活性,对应激性溃疡、功能性消化不良、慢性结肠炎等均有良好的疗效。但由于黄连与吴茱萸药性不同,基于不同配比组成的方剂药性不相一致,其功用与主治也各异,故限制了黄连吴茱萸药对的临床应用,也加大了医药工作者对该药对创新研究的难度。本文主要对黄连吴茱萸药对的理论基础、化学成分、药理药效研究及应用进展进行系统的阐述,多角度、深层次地探析药对的配伍内涵及治证本质,以期为黄连吴茱萸药对的进一步研究与开发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连吴茱萸药对 化学成分 药理药效 应用进展
下载PDF
基于关联分析的吴茱萸与8味甘味药配伍作用规律研究 被引量:4
13
作者 李丽 孙立丽 +3 位作者 任晓亮 刘亚男 窦志英 刘虹 《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1年第6期770-777,共8页
[目的]以关联分析和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探讨甘味中药在配伍过程中对吴茱萸的作用规律,以期为吴茱萸配伍机制研究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收集整理含有吴茱萸的处方,利用Apriori算法挖掘其潜在配伍规律并获取常与吴茱萸配伍的甘味中药;采... [目的]以关联分析和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探讨甘味中药在配伍过程中对吴茱萸的作用规律,以期为吴茱萸配伍机制研究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收集整理含有吴茱萸的处方,利用Apriori算法挖掘其潜在配伍规律并获取常与吴茱萸配伍的甘味中药;采用HPLC分析法,检测配伍前后吴茱萸中3种主要成分柠檬苦素、吴茱萸碱、吴茱萸次碱在提取物中的含量变化。[结果]8种甘味中药均可不同程度的降低吴茱萸中3种主要成分的含量;黄芪使3种有效成分的含量明显下降,甘草可明显地降低吴茱萸碱和吴茱萸次碱的含量但对柠檬苦素的作用较小。[结论]甘味中药能够降低吴茱萸中主要毒性成分兼活性成分的含量进而降低其毒性;黄芪对3种成分的降低作用最显著,甘草有良好的“减毒存效”作用。本研究应用数据挖掘技术结合HPLC发掘吴茱萸配伍规律并进行分析,为探索药物配伍的合理性和规律性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吴茱萸 关联分析 甘味药 配伍
下载PDF
基于成分及作用的小毒中药吴茱萸的研究 被引量:8
14
作者 李文兰 孙向明 +2 位作者 宋辉 王靖雅 胡杨 《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8年第2期151-154,共4页
吴茱萸为临床常用的中药,有小毒.目前国内外对其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已展开了深入的研究.为了明确吴茱萸的化学成分及其功效、毒性的相关性,为发现其物质基础提供参考依据,综述了吴茱萸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毒性的研究现状,为吴茱萸进... 吴茱萸为临床常用的中药,有小毒.目前国内外对其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已展开了深入的研究.为了明确吴茱萸的化学成分及其功效、毒性的相关性,为发现其物质基础提供参考依据,综述了吴茱萸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毒性的研究现状,为吴茱萸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了文献支持和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吴茱萸 化学成分 药理作用 毒性机制
下载PDF
吴茱萸水提物体外肝毒性的谱-毒关系研究 被引量:5
15
作者 刘舒凌 王剑 +5 位作者 刘雯 黄凤玉 蒋东明 林晓彤 蒙已钦 李耀华 《中国药房》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32-37,共6页
目的研究吴茱萸水提物体外肝毒性的谱-毒关系。方法制备16批不同产地吴茱萸水提物。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UPLC)法以及《中药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2012A版)》建立吴茱萸水提物的指纹图谱,并进行共有峰指认及相似度评价;以正常人肝细胞... 目的研究吴茱萸水提物体外肝毒性的谱-毒关系。方法制备16批不同产地吴茱萸水提物。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UPLC)法以及《中药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2012A版)》建立吴茱萸水提物的指纹图谱,并进行共有峰指认及相似度评价;以正常人肝细胞L02为对象,考察16批吴茱萸水提物对该细胞的抑制作用;采用灰色关联度法和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法分析吴茱萸水提物UPLC指纹图谱的共有峰与L02细胞肝毒性的谱-毒关系,并对与吴茱萸体外肝毒性相关性最大的色谱峰的对应成分进行分离、制备及鉴定。结果16批吴茱萸水提物共有27个共有峰,相似度为0.375~0.995;共指认出9个成分,分别为新绿原酸(峰5)、绿原酸(峰9)、隐绿原酸(峰10)、咖啡酸(峰12)、芦丁(峰16)、金丝桃苷(峰17)、去氢吴茱萸碱(峰19)、吴茱萸碱(峰24)、吴茱萸次碱(峰25)。16批吴茱萸水提物对L02细胞的生长均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P<0.05或P<0.01),抑制率在6.68%~67.95%之间。经灰色关联度分析发现,关联度大于0.8的共有峰有18个,由大到小依次为峰8>峰3>峰23>峰7>峰4>峰9>峰12>峰2>峰19>峰6>峰15>峰5>峰1>峰17>峰21>峰26>峰20>峰14;经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发现,回归系数为正且变量重要性投影值大于1的共有峰有14个,按回归系数大小排序依次为峰8>峰3>峰23>峰2>峰7>峰4>峰12>峰9>峰19>峰5>峰17>峰26>峰10>峰15。峰8与吴茱萸体外肝毒性相关性最大,进一步鉴定该峰对应的化学成分为6-O-反式咖啡酰葡萄糖酸。结论吴茱萸水提物的体外肝毒性作用是其多组分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6-O-反式咖啡酰葡萄糖酸与其体外肝毒性相关性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吴茱萸 指纹图谱 肝毒性 L02细胞 谱-毒关系 灰色关联度分析法 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法
下载PDF
正交试验法优选吴茱萸醇提工艺 被引量:3
16
作者 许锋 涂瑶生 +1 位作者 王洛临 周伟明 《中国药业》 CAS 2015年第8期43-45,共3页
目的优选吴茱萸的乙醇提取工艺。方法以柠檬苦素、吴茱萸碱和吴茱萸次碱为评价指标,采用正交试验法,对乙醇浓度、乙醇用量、提取时间和回流次数进行优选。结果吴茱萸最佳乙醇提工艺为,药材以12倍量70%乙醇回流提取2次,每次3 h。结论优... 目的优选吴茱萸的乙醇提取工艺。方法以柠檬苦素、吴茱萸碱和吴茱萸次碱为评价指标,采用正交试验法,对乙醇浓度、乙醇用量、提取时间和回流次数进行优选。结果吴茱萸最佳乙醇提工艺为,药材以12倍量70%乙醇回流提取2次,每次3 h。结论优选的吴茱萸醇提工艺合理可行,可为实际生产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吴茱萸 柠檬苦素 吴茱萸碱 吴茱萸次碱 醇提工艺 正交试验
下载PDF
吴茱萸潜在功能的考察与分析 被引量:7
17
作者 李然 刘立萍 梁茂新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5年第11期2410-2414,共5页
通过对古代本草、古代方剂、2010版《中国药典》(以下简称"《药典》")中吴茱萸功能的考察,认为历代本草所载基本功能与《药典》相一致。但由古代本草文献所考察的除湿、活血、健脾、消痰逐风和引热下行功能,以及《普济方》数... 通过对古代本草、古代方剂、2010版《中国药典》(以下简称"《药典》")中吴茱萸功能的考察,认为历代本草所载基本功能与《药典》相一致。但由古代本草文献所考察的除湿、活血、健脾、消痰逐风和引热下行功能,以及《普济方》数据库中含吴茱萸复方治疗虚损、痹病、中风、疥癣、水肿、痰饮、带下、心腹疼痛、月水不调、产后瘀血、跌打损伤、疮疡、口疮等作用,《药典》未曾收录。综合比较,初步认为活血化瘀、祛风除湿、补虚健脾、解毒、止咳化痰、平肝息风和止血是吴茱萸的潜在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吴茱萸 本草学 《普济方》数据库 潜在功能
下载PDF
正交设计优选吴茱萸挥发油β-环糊精包合工艺 被引量:1
18
作者 段芳 马平勃 周毅生 《广东药学院学报》 CAS 2012年第1期10-12,共3页
目的优选吴茱萸挥发油β-环糊精包合工艺。方法用饱和水溶液法对吴茱萸挥发油进行β-环糊精包合,以挥发油利用率、包合物收得率、包合物含油率为评价指标,采用正交设计法对包合工艺进行优选,并采用薄层色谱法对包合物进行鉴别。结果最... 目的优选吴茱萸挥发油β-环糊精包合工艺。方法用饱和水溶液法对吴茱萸挥发油进行β-环糊精包合,以挥发油利用率、包合物收得率、包合物含油率为评价指标,采用正交设计法对包合工艺进行优选,并采用薄层色谱法对包合物进行鉴别。结果最佳包合工艺为:挥发油与β-环糊精按1∶10(mL∶g)投料,包合温度为50℃,包合时间为2 h。结论优选的包合工艺合理可行,可为吴茱萸挥发油的生产利用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吴茱萸 挥发油 Β-环糊精 包合工艺 正交设计
下载PDF
速效生根灵浸泡时间对吴茱萸扦插出苗的影响 被引量:1
19
作者 杨再学 李大庆 文西明 《山地农业生物学报》 2004年第4期313-314,320,共3页
为了研究速效生根灵浸泡不同时间对吴茱萸Euodiarutaecarpa(Juss.)Benth扦插出苗的影响,通过用质量浓度100mg·L-1速效生根灵浸泡吴茱萸扦插枝条2h、6h、12h试验,结果表明,在扦插60d和扦插150d调查,随着浸泡时间的增加,吴茱萸出苗... 为了研究速效生根灵浸泡不同时间对吴茱萸Euodiarutaecarpa(Juss.)Benth扦插出苗的影响,通过用质量浓度100mg·L-1速效生根灵浸泡吴茱萸扦插枝条2h、6h、12h试验,结果表明,在扦插60d和扦插150d调查,随着浸泡时间的增加,吴茱萸出苗率、株高、茎粗也相应增加,其中,以浸泡12h处理为最佳,平均出苗率达67 25%,比对照未浸泡的增加90 78%,平均株高、茎粗分别为26 53cm和2 39mm,比对照未浸泡的增加20 92%和34 27%,可在实际生产中应用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速效生根灵 浸泡时间 吴茱萸 扦插繁殖 出苗率
下载PDF
吴茱萸碱的分离纯化与晶体结构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李书华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第5期29-32,共4页
从吴茱萸的果实中分离得到晶形完美的单体化合物,经核磁测试鉴定该化合物为吴茱萸碱,通过X-单晶衍射解析了该化合物的空间结构、键长、键角,为研究其结构与功效的关系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 吴茱萸 吴茱萸碱 单晶结构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