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茶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EpNPV)多角体蛋白基因的定位及克隆 被引量:7
1
作者 常国辉 陈绳亮 +1 位作者 罗保君 李天宪 《中国病毒学》 CSCD 2001年第4期390-392,共3页
The polyhedrin gene of EpNPV was located on Hin d III E, Xba I B, Eco RI J, Kpn I A, Pst I F, Bam H I G fragments under stringent condition(68℃,in water),by using the DIG labeled Bam H I F fragment of AcMNPV DNA as t... The polyhedrin gene of EpNPV was located on Hin d III E, Xba I B, Eco RI J, Kpn I A, Pst I F, Bam H I G fragments under stringent condition(68℃,in water),by using the DIG labeled Bam H I F fragment of AcMNPV DNA as the probe.In order to sequence the EpNPV polyhedrin gene,the Bam H I G fragment was cloned into pTZ19R vector.Then the fragment was digested by Xba I? Hin d III,and subcloned into pTZ19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 多角体蛋白基因定位 克隆
下载PDF
茶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对茶毛虫的致病性研究 被引量:12
2
作者 厉晓腊 金轶伟 +2 位作者 柴一秋 陈官菊 刘又高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265-269,共5页
研究了茶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Euproctis pseudoconspersa nuclear polyhedrosis virus,简称EpNPV)的室内外增殖、分离粗提,以及对茶毛虫(Euproctis pseudoconspersa Strand)室内毒力测定、田间防治效果和病毒电镜检测。采用室内... 研究了茶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Euproctis pseudoconspersa nuclear polyhedrosis virus,简称EpNPV)的室内外增殖、分离粗提,以及对茶毛虫(Euproctis pseudoconspersa Strand)室内毒力测定、田间防治效果和病毒电镜检测。采用室内离体茶树嫩枝水培,10^6 PIB/ml EpNPV喷雾接种2~3龄茶毛虫,或大田直接喷雾处理2-3龄茶毛虫,在罹病幼虫液化前及时收集虫尸,完成病毒增殖。10^6 PIB/ml、10^7 PIB/ml、10^8 PIB/ml EpNPV室内处理第12天致病率分别为43.60%、76.13%和64.68%;第14天致病率分别为59.17%、95.71%和95.70%。大田试验10^7 PIB/ml喷雾处理第15天防治效果达78.11%。经透射电镜观察田间防治大量感病茶毛虫虫尸,证实为EpNPV致病死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毛虫 核型多角体病毒(epnpv) 致病性 增殖 生物防治
下载PDF
茶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基因组酶切分析及质粒文库的构建 被引量:4
3
作者 陈绳亮 罗保君 +3 位作者 常国辉 李天宪 张忠 赵林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303-306,共4页
应用限制性内切酶图谱分析法,估算茶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EpNPV) 基因组大小为131.09 kb;通过随机克隆,将EpNPV 基因组8 条BamH Ⅰ酶切片段中的6 条、13 条Pst Ⅰ酶切片段中的7 条、26 条EcoR... 应用限制性内切酶图谱分析法,估算茶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EpNPV) 基因组大小为131.09 kb;通过随机克隆,将EpNPV 基因组8 条BamH Ⅰ酶切片段中的6 条、13 条Pst Ⅰ酶切片段中的7 条、26 条EcoR Ⅰ酶切片段中的7 条、21 条Hind Ⅲ酶切片段中的7 条、14 条Xba Ⅰ酶切片段中的9 条分别克隆至载体PTZ19R,构建了EpNPV基因组的部分质粒文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毛虫 核型多角体病毒 质粒文库 构建 epnpv
下载PDF
茶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防治茶毛虫的效果及持效性 被引量:6
4
作者 刘明炎 毛迎新 +1 位作者 谭荣荣 龚自明 《湖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800-801,共2页
应用茶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对茶园第1代茶毛虫进行了防治试验。结果表明,浓度为3×106、5×106、7×106和9×106PIB·mL-1的茶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对茶毛虫的防治效果分别达85.6%、92.3%、94.8%和97.0%,对第2代茶毛... 应用茶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对茶园第1代茶毛虫进行了防治试验。结果表明,浓度为3×106、5×106、7×106和9×106PIB·mL-1的茶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对茶毛虫的防治效果分别达85.6%、92.3%、94.8%和97.0%,对第2代茶毛虫的持续防治效果分别达78.7%、83.6%、91.3%和94.9%;茶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浓度与茶毛虫发病死亡率之间呈显著正相关,与茶毛虫发病死亡时间呈显著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 田间防治效果 持效 相关性
下载PDF
茶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不同分离株的毒力水平与遗传结构关系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付建玉 席羽 +2 位作者 唐美君 殷坤山 肖强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289-294,共6页
4个茶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EpNPV)分离株对茶毛虫的毒力测定结果表明,浙江分离株的毒力最强,其LC50为2.5×106 PIB/mL;湖南分离株的毒力最弱,其LC50为13.36×106 PIB/mL。不同分离株的毒力强弱依次为浙江分离株>贵州分离株>... 4个茶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EpNPV)分离株对茶毛虫的毒力测定结果表明,浙江分离株的毒力最强,其LC50为2.5×106 PIB/mL;湖南分离株的毒力最弱,其LC50为13.36×106 PIB/mL。不同分离株的毒力强弱依次为浙江分离株>贵州分离株>湖北分离株>湖南分离株,但贵州分离株与湖北分离株的毒力相差不大,LC50分别为9.5×106 PIB/mL和7.31×106 PIB/mL。测定了EpNPV 4个分离株的5个与病毒复制、病毒—宿主关系、毒力水平相关的功能基因序列,分析其不同株系间的遗传结构,发现湖北分离株和贵州、湖南两分离株的相似度最高(99.7%);浙江分离株和湖南分离株间的相似度最低(99.4%)。基于5个基因拼接序列构建的系统进化树显示,湖南(HN)和湖北(HB)两个株系最先聚类并为一支,再与贵州(GZ)分离株聚类,最后才与浙江分离株(ZJ)聚合,说明浙江分离株与其他3个分离株的遗传距离均较远。试验结果初步表明,EpNPV不同株系间的毒力水平差异与其遗传结构差异明显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 毒力 基因 序列分析
下载PDF
用ELISA检测人血清中茶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 被引量:3
6
作者 石正丽 陈棣华 栗陶生 《生物防治通报》 CSCD 1993年第3期130-132,共3页
用间接ELISA法,以109份人血清作为抗原及抗体,与茶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及其抗血清进行检测,以确定茶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对人群的安全性,结果均呈阴性反应。试验说明,茶园应用茶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杀虫剂对人群无害。
关键词 茶毛虫 核型多角体 病毒 检测
下载PDF
乌桕毒蛾核型多角体病毒江苏株的研究
7
作者 周性恒 沈苓 任移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1995年第2期40-46,共7页
本文报道了乌桕毒蛾NPV江苏株(JSEbNPV)的形态特征、组织病理、核酸性质和生物活性等方面的研究。该毒株的包含体为三角、四角或不规则形,大小平均1.85μm,病毒粒子为杆状,大小平均为295×54nm,属多粒... 本文报道了乌桕毒蛾NPV江苏株(JSEbNPV)的形态特征、组织病理、核酸性质和生物活性等方面的研究。该毒株的包含体为三角、四角或不规则形,大小平均1.85μm,病毒粒子为杆状,大小平均为295×54nm,属多粒包埋型(MEV)。主要侵染寄生昆虫的脂肪体、气管基质细胞、血细胞和体壁真皮细胞。对乌桕毒蛾3龄幼虫的LC50为9.72×104PIB·mL-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桕毒蛾 核型多角体病毒 形态特征 组织病理 感染试验
下载PDF
茶毛虫核多角体病毒侵染后宿主细胞学的病变 被引量:1
8
作者 邹彤 张立人 《中国病毒学》 CSCD 1992年第3期296-303,共8页
本文应用超薄切片、冰冻断裂、扫描电镜等技术,对茶毛虫核多角体病毒侵染后宿主细胞病理超微结构的变化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病毒侵染72—120小时后,宿主中肠细胞器,如线粒体、内质网、核糖体、板层小体、溶酶体等均有明显的病变。同... 本文应用超薄切片、冰冻断裂、扫描电镜等技术,对茶毛虫核多角体病毒侵染后宿主细胞病理超微结构的变化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病毒侵染72—120小时后,宿主中肠细胞器,如线粒体、内质网、核糖体、板层小体、溶酶体等均有明显的病变。同时,在中肠细胞表面有病毒粒子吸附外,细胞表面的微绒毛亦有倒塌肿胀等病症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器 侵染 茶毛虫 核多角体病毒
下载PDF
茶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Bt混剂的作用特性 被引量:9
9
作者 冷杨 肖强 殷坤山 《植物保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77-181,共5页
用生物测定的方法,研究了茶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EpNPV)与苏云金杆菌(Bt)配制而成的茶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Bt混剂(EpNPV-Bt)的增效作用、速效作用、拒食作用和兼治作用。结果表明,在16~28℃温度范围内,EpNPV-Bt对茶毛虫的作用在整个死亡... 用生物测定的方法,研究了茶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EpNPV)与苏云金杆菌(Bt)配制而成的茶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Bt混剂(EpNPV-Bt)的增效作用、速效作用、拒食作用和兼治作用。结果表明,在16~28℃温度范围内,EpNPV-Bt对茶毛虫的作用在整个死亡周期表现为相加作用,协同毒力指数主要分布在-20%~20%之间,其中16、19、28℃的死亡前期表现为增效作用,协同毒力指数大于20%,22℃的死亡中期表现为拮抗作用,协同毒力指数小于-20%。EpNPV-Bt对茶毛虫LT30为5.6天,比EpNPV减少3.8天,幼虫的死亡速度提高了1.8倍。EpNPV-Bt对茶毛虫的拒食效果明显,取食量比EpNPV减少66.2%。EpNPV-Bt对茶刺蛾、用克尺蠖和茶尺蠖等茶树害虫具有兼治作用,其中对茶刺蛾的死亡率达85.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 苏云金杆菌 混剂 增效作用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