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5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esearch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ritish and American Cultural Differences and American Literature Comment 被引量:1
1
作者 Hongling WA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chnology Management》 2015年第5期66-68,共3页
The influence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by race and treat people with an understanding of the work will be carried out from different angles, which leads to the same people for a work of literary criticism. Expand artic... The influence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by race and treat people with an understanding of the work will be carried out from different angles, which leads to the same people for a work of literary criticism. Expand article on the impact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British and American English and American literary criticism on this topic research, by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nglish and American Literature and American Literature and commentary of the corresponding description. It is to analyze the impact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on the Anglo-American literary criticism, so that people understand the culture differences in the importance of the influence of the Anglo-American literary criticis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nglo-American Cultural Differences Anglo-American literary Criticism relations
下载PDF
唐宋城市转型进程中城乡“围城效应”的文学书写
2
作者 蔡燕 《中原文化研究》 2024年第5期88-97,共10页
唐宋城市转型进程中城乡政治、经济、文化多层面分化促使生活于两大空间的人们在生存发展的价值判断、取舍基础上,出现了城乡“围城效应”,促成了城乡空间双向奔赴的文学书写。由乡向城奔赴的文学书写包括学而优入城的政治性和文化性流... 唐宋城市转型进程中城乡政治、经济、文化多层面分化促使生活于两大空间的人们在生存发展的价值判断、取舍基础上,出现了城乡“围城效应”,促成了城乡空间双向奔赴的文学书写。由乡向城奔赴的文学书写包括学而优入城的政治性和文化性流动、富而入城与入城而富的商业性流动、村民入城的生活性空间位移,由城向乡奔赴的文学书写包括文人归田梦的精神性奔赴、衣锦还乡的炫耀性奔赴、归园田居的生活性和精神性双重奔赴。唐宋城市转型释放了城市发展的活力,使得城市在物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相对于乡村的优越性渐趋加强。城乡关系逐渐失衡也带来城乡“围城效应”的失衡,文学书写中相应地隐含了对城乡文化差异的认同。所以,城乡“围城效应”不仅是物理空间上的双向奔赴,更是城乡在政治地位、经济方式、文化功能等深层次博弈的反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宋城市转型 城乡关系 “围城效应” 文学书写
下载PDF
作为行动的诗学:“模仿论”重释
3
作者 戴登云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5期48-62,共15页
以柏拉图为前驱的西方哲学/诗学传统开创了一种基于认识者视域的知识论哲学/诗学范型。这种思想范型的语言论基础,即“模仿论”所体现的思维混乱与指称错位。艺术“模仿”并非镜像式的映射,而是创制性的行动。“模仿论”的误识,对存在... 以柏拉图为前驱的西方哲学/诗学传统开创了一种基于认识者视域的知识论哲学/诗学范型。这种思想范型的语言论基础,即“模仿论”所体现的思维混乱与指称错位。艺术“模仿”并非镜像式的映射,而是创制性的行动。“模仿论”的误识,对存在的行动属性以及文学的创制属性构成了遮蔽。行动意味着“关系”的持续建构-重构,意味着“关系”的持续发生。由于“关系”笼罩了一切,行动就必然体现为一元性的过程和双重性的环节。行动是一元性与双重性的纠结,是语言和时间的交织。在文学行动中,世界呈现为一个差异错置的互文性体系,主体被形塑为一种“关系千万重”的多重主体,历史被创构为一种典范秩序/失序的层垒叠加史。所有这一切,都为一种新的哲学/诗学范型或文明论想象提供了线索与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柏拉图 模仿论 文学行动 关系本体论
下载PDF
明清世情小说中的涉医文献及其文学价值
4
作者 王魁星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5期88-93,共6页
明清世情小说中有较多求医问病场景的描写,涉及到医疗制度、医理、医药、诊疗、养生等诸多方面,再现了当时社会不同阶层就医、养生等日常生活的情状。这些涉医文献既有对望闻问切、辨证施治等医理的阐发,也有对诊疗中注重情绪与疾病关... 明清世情小说中有较多求医问病场景的描写,涉及到医疗制度、医理、医药、诊疗、养生等诸多方面,再现了当时社会不同阶层就医、养生等日常生活的情状。这些涉医文献既有对望闻问切、辨证施治等医理的阐发,也有对诊疗中注重情绪与疾病关系的叙述。就整体而言,此类涉医文献的文学书写大多具有一定的医学理论依据,同时作为文学素材,又起到了塑造人物形象、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以及揭示人物命运的作用。但涉医文献毕竟与医学文献有本质的不同,对此,我们既要充分重视,也要详加区分、核验,科学对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 世情小说 涉医文献 文学价值
下载PDF
“政治作家”的文学面孔:奥威尔与现代主义作家文学关系述评
5
作者 骆守怡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7-10,116,共5页
“政治作家”标签掩盖了奥威尔作为现代主义文学拥护者的面孔。奥威尔频繁关注、评论和借鉴英国现代派作家,他膜拜乔伊斯表现生活之真实,钦慕劳伦斯洞察人性之深刻,对艾略特早期作品中真诚的绝望击节称赏,并在此过程中与他们产生了颇具... “政治作家”标签掩盖了奥威尔作为现代主义文学拥护者的面孔。奥威尔频繁关注、评论和借鉴英国现代派作家,他膜拜乔伊斯表现生活之真实,钦慕劳伦斯洞察人性之深刻,对艾略特早期作品中真诚的绝望击节称赏,并在此过程中与他们产生了颇具意义的文学关联与交集。在政治入侵文学的激进年代,奥威尔旗帜鲜明地为现代派作家辩护,捍卫其美学尊严,这也是他本人坚持文学艺术独立性的审美立场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乔治·奥威尔 现代主义作家 文学关系 审美立场
下载PDF
重识中韩文学关系的一种可能——评张乃禹《中国与朝鲜半岛近现代文学关系研究(1894-1949)》
6
作者 韩晓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98-102,共5页
中国与朝鲜半岛自古以来交流密切,中国古典文学对朝鲜半岛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往有关中国与朝鲜半岛文学关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古代,并侧重于单方面的影响研究。步入近现代以来,两者之间的关系呈现互译互鉴的“双向”视角,张... 中国与朝鲜半岛自古以来交流密切,中国古典文学对朝鲜半岛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往有关中国与朝鲜半岛文学关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古代,并侧重于单方面的影响研究。步入近现代以来,两者之间的关系呈现互译互鉴的“双向”视角,张乃禹的《中国与朝鲜半岛近现代文学关系研究(1894—1949)》便是基于丰富的史料,通过纵向考察与横向比较全面展现1894—1949年间中韩文学关系的专著,为构建中韩文学的对话机制进行了有益尝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朝鲜 文学关系 对话机制 书评
下载PDF
历史长河中的一架文学桥梁——评古远清《海峡两岸文学关系史》
7
作者 徐洋博 《世界文学评论(高教版)》 2024年第1期205-210,共6页
古远清教授于2010年出版的《海峡两岸文学关系史》可以看作是在历史湍流中连接两岸的一座文学之桥。首先,从写作视角上看,古远清教授既站在了历史宏观高度俯瞰两岸文学史发展全局,又从微小事件和人物上以点及面,从而使整部著作形成了完... 古远清教授于2010年出版的《海峡两岸文学关系史》可以看作是在历史湍流中连接两岸的一座文学之桥。首先,从写作视角上看,古远清教授既站在了历史宏观高度俯瞰两岸文学史发展全局,又从微小事件和人物上以点及面,从而使整部著作形成了完整严密的逻辑网络。其次,从著作内容上看,独特的年鉴方式带领读者们回顾了两岸六十多年来的政治风云、文学争论,每章每节都既可以独立成篇,又能够构成整体,为文本增强了整体可读性。最后,从创作宗旨上看,古远清教授沿袭了史学大家一贯的钻研精神,同时将个性思维注入其中,既承前人之遗泽,又闪耀着独立之光辉,使此书在两岸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远清 台湾地区文学研究 当代文学 文学关系
下载PDF
Positivism and Variation: Literary Communication and Propagation at Heterogeneous Cultural Context
8
作者 WANG Peng-fei 《Journal of Literature and Art Studies》 2016年第9期1105-1111,共7页
The study of the international literary relations in comparative literature includes not only the positivistic relations of different nations and different literary systems, but also the relations of variation among d... The study of the international literary relations in comparative literature includes not only the positivistic relations of different nations and different literary systems, but also the relations of variation among different literatures when it comes to the cross-civilization heterogeneity. Therefore, the positivistic approach and that of variation in the study of international literary relations constitute the two indispensable pillars in this fiel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ternational literary relation POSITIVISM cross cultural communication heterogeneous cultural context
下载PDF
范式与超越——文学视域下对“法律与文学”研究的省思
9
作者 张磊 刘艳芳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4期1-8,共8页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法律与文学”运动在美国以及世界其他地区的发展虽然并非一帆风顺,却也基本处于稳定发展的态势。然而,作为法学的一个分支领域,法律与文学研究却未像预期那样获得巨大的繁荣,基本上处于法学研究的边缘地带。诚然,...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法律与文学”运动在美国以及世界其他地区的发展虽然并非一帆风顺,却也基本处于稳定发展的态势。然而,作为法学的一个分支领域,法律与文学研究却未像预期那样获得巨大的繁荣,基本上处于法学研究的边缘地带。诚然,基于法学专业知识与实用主义视角的考量,法学学者对法律与文学跨学科研究的前景有理由担心与焦虑。然而,如果将焦点从“法学”视域转移到“文学”视域,这个跨学科研究将显示出它更丰富和更有前途的一面。鉴于此,本论文重新界定法律与文学的跨学科研究为“涉法文学”研究,并为其在法律与文学研究中的重要地位正名,进而为其未来的研究提供可能性的路径——还原文学性、情感转向、文化共识,意在超越现有法律与文学研究的实用主义范式。在真正意义上,这形成了法律与文学两个学科之间的双向互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律与文学 涉法文学 还原文学性 情感转向 文化共识
下载PDF
中德文学交流史研究的思路与方法探索
10
作者 谭渊 《国际比较文学(中英文)》 2023年第3期98-112,共15页
学术界对中德文学交流、特别是德语作家对中国文化接受的系统研究开始于上世纪20年代。最初起主导作用的是一批德国汉学家,他们主要盘点了近代德语文学作品中的中国元素。自七十年代起,大批东亚学者前往德国攻读博士学位,通过借鉴比较... 学术界对中德文学交流、特别是德语作家对中国文化接受的系统研究开始于上世纪20年代。最初起主导作用的是一批德国汉学家,他们主要盘点了近代德语文学作品中的中国元素。自七十年代起,大批东亚学者前往德国攻读博士学位,通过借鉴比较文学等学科的方法和理论,使德语文学中的中国形象研究取得了很大发展。而中国学者尤其对重要德语作家与中国文化的关系进行了深入挖掘。近二十年来,中国学者聚焦于“文化走出去”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国家战略,在中德文学关系和文化外译研究领域进行了多视角、多层面的尝试,研究覆盖了从中国典籍外译到中国文化对德影响,从中国故事西传到中国形象在德语世界中变迁的广阔领域,成果十分丰硕。此外,从“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视角出发,研究者们也对德语文学在中国的传播进行了深入研究。本文在总结近年的中德文学交流史研究的基础上,也对新时期的中德文学交流史研究产生了一些新的思考。文中指出,在研究方法方面,中德文学交流研究必须重视从史料发掘、多语种译本比对到“知识场”还原的各个环节;在理论上,必须重视文学交流史背后的“精神资源”;在工作态度上,必须持之以恒,坚持对文学交流史研究新领域的开拓。只有这样,研究者才能在前人基础上取得更多新的突破,将中德文学关系研究推向深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德文学关系 中德文学交流史 研究综述 研究方法
下载PDF
欧亚主义与萨维茨基的地缘诗学
11
作者 杨明明 《中国俄语教学》 2023年第2期65-70,共6页
彼·尼·萨维茨基是欧亚主义的奠基人与领袖,他认为文学和地理学等学科一样,是认识俄国的重要手段之一,并且基于地理学视角,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俄罗斯文学观。俄罗斯文学构成了萨维茨基的欧亚主义理论与地缘诗学的起点,在此基础... 彼·尼·萨维茨基是欧亚主义的奠基人与领袖,他认为文学和地理学等学科一样,是认识俄国的重要手段之一,并且基于地理学视角,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俄罗斯文学观。俄罗斯文学构成了萨维茨基的欧亚主义理论与地缘诗学的起点,在此基础上所提出的文学殖民理论、文学地理学方法和情节地概念共同构成了其地缘诗学思想体系的核心。萨维茨基将地理学方法引入文学研究,不仅有助于克服形式方法所导致的文本阐释危机,更是促进了作为一种研究范式的欧亚主义在文学史研究中的应用。同时,他还运用地理学方法对俄罗斯文学情节地演变展开追踪,从文学的角度印证了俄罗斯国家的欧亚特性与本质,有效地拓展和延伸了欧亚主义的理论维度与阐释向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彼·尼·萨维茨基 欧亚主义 地缘诗学 文学殖民 情节地
下载PDF
一部作品,两个版本:文学自译文本关系及出版考察
12
作者 罗金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6期90-97,共8页
文学自译解构了原作与译作的二元对立,二者可被视作同一部作品的两个版本,融通互补。基于“共时自译”与“延时自译”的区分,可考察文学自译中原文与译文的文本关系。对翻译地位低下的传统认识以及语言文化间的权力关系,共同导致了许多... 文学自译解构了原作与译作的二元对立,二者可被视作同一部作品的两个版本,融通互补。基于“共时自译”与“延时自译”的区分,可考察文学自译中原文与译文的文本关系。对翻译地位低下的传统认识以及语言文化间的权力关系,共同导致了许多自译作品以原作的形式出版发行。这一既成事实的出版现状为文学及翻译研究带来了困难。研究者应仔细甄别原文与自译的先后顺序,对貌似自译的作品也需小心求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译 文本关系 权力关系 出版
下载PDF
中西文学关系研究的新路径:18世纪欧洲“仿东方小说”初探
13
作者 金雯 《国际汉学》 2023年第4期37-44,155,共9页
“仿东方小说”是17世纪晚期到18世纪欧洲文化中一个奇异的文化现象,许多欧洲哲人和作家都创作过以东方为地域背景,借鉴东方叙事传统元素的小说,在很大程度上形塑了欧洲阅读公众对东西方文化关系的想象。这个在19世纪初之后销声匿迹的... “仿东方小说”是17世纪晚期到18世纪欧洲文化中一个奇异的文化现象,许多欧洲哲人和作家都创作过以东方为地域背景,借鉴东方叙事传统元素的小说,在很大程度上形塑了欧洲阅读公众对东西方文化关系的想象。这个在19世纪初之后销声匿迹的文化现象与启蒙时期的欧亚文化交流动态——尤其是早期东方学和早期汉学的构建——以及欧洲内部的文化变迁都紧密相关,考察“仿东方小说”有助于我们理解18世纪独有的中西互鉴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仿东方小说 18世纪 启蒙时期 欧亚文学关系
下载PDF
诗仙远游:《玉书》里的李白
14
作者 蒋向艳 《中国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65-173,共9页
1867年首版、1902年再版的中国古诗法文创译集《玉书》是中国古诗词海外传播和中法文学关系史上的一部重要作品。根据材料证明诗仙李白是《玉书》里的主角诗人。首先,这是李白的肖像第一次出现在西方出版的书籍里;其次,《玉书》里大量... 1867年首版、1902年再版的中国古诗法文创译集《玉书》是中国古诗词海外传播和中法文学关系史上的一部重要作品。根据材料证明诗仙李白是《玉书》里的主角诗人。首先,这是李白的肖像第一次出现在西方出版的书籍里;其次,《玉书》里大量诗歌彰显了李白诗的色彩;其三,《玉书》所选的“李白诗”证明本诗集是18世纪欧洲的“中国风”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文坛的延续。随着《玉书》多个外语转译本的出版,李白的诗名由欧入美,走向了更为广阔的文学世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书》 李白 中国古诗词海外传播 中法文学关系
下载PDF
变异学: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重大突破 被引量:33
15
作者 曹顺庆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34-40,共7页
文章阐述了在比较文学学科理论中,法国学派和美国学派各自的研究特点和在研究中面临的困惑;指出了两个学派的理论缺憾以及整个比较文学学科体系缺乏变异性研究的现状。重点指出了比较文学在注重"求同性"的同时,更应该注重&qu... 文章阐述了在比较文学学科理论中,法国学派和美国学派各自的研究特点和在研究中面临的困惑;指出了两个学派的理论缺憾以及整个比较文学学科体系缺乏变异性研究的现状。重点指出了比较文学在注重"求同性"的同时,更应该注重"异质性"和"变异性"的研究,尤其是后者。因为比较文学变异学研究是比较文学研究的一个新视角、新方法和新理论,它开启了一个注重异质性和变异性的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新阶段,是全世界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重大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国学派 美国学派 实证关系 文学比较 异质性 变异性 变异学
下载PDF
古诗用典的“互文性”研究 被引量:5
16
作者 张屹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9年第4期448-452,共5页
"互文性"与用典有契合之处,用典本身属文本之间的相互借鉴和引用,古代诗话中又有与互文性相通的论述,这是引入互文性理论阐释古诗用典现象的基础。借鉴热奈特的文本类型分析方法,可以将典故的互文关系分为共存关系和派生关系... "互文性"与用典有契合之处,用典本身属文本之间的相互借鉴和引用,古代诗话中又有与互文性相通的论述,这是引入互文性理论阐释古诗用典现象的基础。借鉴热奈特的文本类型分析方法,可以将典故的互文关系分为共存关系和派生关系。这一视角不仅可以扩大典故探索的范围,而且可以深入考察文本网络之间的因袭、变异关系,研究典故意义在不同话语之间的流动、转变及意义生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诗 用典 互文性 共存关系 派生关系
下载PDF
新疆当代各民族文学关系的实证分析 被引量:2
17
作者 艾光辉 艾美华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08-114,共7页
文本以问卷调查数据为基础,从不同的方面对新疆各主要民族之间文学接受情况进行了实证分析,并据此得出结论:新疆文学受众对他民族文学保持着一定的兴趣和关注,但对彼此文学的认知还不够广泛和深入;新疆文学作品在读者阅读选择中常常处... 文本以问卷调查数据为基础,从不同的方面对新疆各主要民族之间文学接受情况进行了实证分析,并据此得出结论:新疆文学受众对他民族文学保持着一定的兴趣和关注,但对彼此文学的认知还不够广泛和深入;新疆文学作品在读者阅读选择中常常处于边缘化位置,新疆本土各民族文学在阅读市场的竞争力还有待增强;各民族文学的翻译出版需要大力加强,以拓展文学跨民族流通的渠道,促进各民族文学交流,构建各民族相融互通的文学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文学 民族文字 文学关系 文学受众 阅读市场 新疆文字
下载PDF
从文学史到思想史——中日“无产阶级小说”的形象关联和思想关联 被引量:3
18
作者 张福贵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42-48,共7页
20世纪30年代苏联、日本、中国等无产阶级文学的兴盛,是世界近代文学史也是思想史上的一大转折。近年来中国"革命文学"又重新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并开始进行了一种回归性的判断。无产阶级文学绝不是单纯的艺术运动,是带有思想... 20世纪30年代苏联、日本、中国等无产阶级文学的兴盛,是世界近代文学史也是思想史上的一大转折。近年来中国"革命文学"又重新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并开始进行了一种回归性的判断。无产阶级文学绝不是单纯的艺术运动,是带有思想解放和思想限制的双重性质的社会运动。这一属性就为人们从文本的思想主题出发,进行外在的批评提供了充分的依据。中日无产阶级小说是一种事实的关联,也是一种思想的关联。在苏联文艺思潮的影响下,各自文学的主题在一致中表现出了明显的差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产阶级文学 中日文学关系 文学形象 思想变异
下载PDF
老子文学批评思想阐微 被引量:3
19
作者 张恩普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76-81,共6页
《老子》是先秦时期的一部哲学著作,但其中也包含着十分丰富的文学批评思想。从老子的文学批评理念上看,老子的哲学思想中有辩证趋反、自然无为等理念,这些理念也同时反映老子的文学批评思想,即从批评对象的相成和相反的角度、自然而不... 《老子》是先秦时期的一部哲学著作,但其中也包含着十分丰富的文学批评思想。从老子的文学批评理念上看,老子的哲学思想中有辩证趋反、自然无为等理念,这些理念也同时反映老子的文学批评思想,即从批评对象的相成和相反的角度、自然而不加人工的态势上显示其文学批评的基本思想倾向,其"大音希声"、"信言不美"则直接反映了他的文学批评理念。从老子的文学批评方法上看,其方法也与其哲学理念相联系。老子哲学的最高境界是"道",为了实现"道",达到"道"的境界,老子十分重视虚极静笃、抱一守中、德善德信、正言若反等方法,而从文学批评的角度看,这些方法用于文学批评也是十分中肯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子 哲学理论 文学批评思想 关系
下载PDF
文学关系还是世界文学?——对比较文学定义及其相关问题的几点浅识 被引量:2
20
作者 刘洪涛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98-104,共7页
比较文学定义包含各种跨界的文学关系的维度,也包含世界文学的维度。在具体的比较文学实践中,世界文学着眼于世界范围内文学的自主生成和内在统一性,对文学共同规律的探讨建立在像文类、思潮流派、母题等文学内部因素的整合与统一上。... 比较文学定义包含各种跨界的文学关系的维度,也包含世界文学的维度。在具体的比较文学实践中,世界文学着眼于世界范围内文学的自主生成和内在统一性,对文学共同规律的探讨建立在像文类、思潮流派、母题等文学内部因素的整合与统一上。世界文学的维度凸显了文学自身的纯粹性和尊严,并担负着弘扬世界主义的使命。中国本土的世界文学资源异常丰富,如世界文学观念意识,世界文学史写作,大学中文系世界文学学科史等方面,都成就卓著,对其认真加以提炼,将有可能构建新的比较文学理论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定义 郑振铎 《文学的统一观》 世界文学 文学关系 比较文学 世界文学史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