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全球化时代的世界史观与20世纪中国的历史创造——兼评弗兰克·贡德的《白银资本》与“全球体系史观” 被引量:3
1
作者 赵凌云 谭振义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4-17,155,共15页
按照西方中心论的观点,中国的历史要么是停滞的,没有创造历史,要么是不具备自主创造历史的能力。20世纪,是中国真正自主创造自己历史的世纪。中国是在20世纪少数几个选择自己独特道路从而真正创造自己历史的国家。20世纪上半期中国选择... 按照西方中心论的观点,中国的历史要么是停滞的,没有创造历史,要么是不具备自主创造历史的能力。20世纪,是中国真正自主创造自己历史的世纪。中国是在20世纪少数几个选择自己独特道路从而真正创造自己历史的国家。20世纪上半期中国选择和决定了自己的发展道路,20世纪下半期中国则选择和决定了自己的发展模式。20世纪和21世纪之交,中国确定了自己的未来发展方向。历史发展道路、历史发展模式与历史发展方向的选择与决定,构成20世纪中国历史创造的主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 历史创造 白银资本 全球体系史观 欧洲中心论
下载PDF
西方通史类全球史编纂中的历史分期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董欣洁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03-110,共8页
历史分期是历史编纂的核心问题之一。一些西方学者如巴勒克拉夫、麦克尼尔、斯塔夫里阿诺斯、斯特恩斯、本特利等,在通史类全球史编纂实践中尝试以全球各文明发展的总形势为依据来划分历史阶段。从他们对世界历史的分期可以看出,20世纪... 历史分期是历史编纂的核心问题之一。一些西方学者如巴勒克拉夫、麦克尼尔、斯塔夫里阿诺斯、斯特恩斯、本特利等,在通史类全球史编纂实践中尝试以全球各文明发展的总形势为依据来划分历史阶段。从他们对世界历史的分期可以看出,20世纪中期以来,与西方传统世界史研究相比,上述学者对人类历史整体及阶段发展的理解和认识更加科学,对世界史编纂中根深蒂固的"欧洲中心论"传统有一定程度的突破,但仍未能完全摆脱其束缚。目前,西方通史类全球史研究对各文明社会内部发展的考察特别是发展动力的研究暴露出明显的不足,这已经成为西方通史类全球史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界史 通史 全球史 历史分期 历史编纂学 欧洲中心论 全球史观
下载PDF
周谷城与反对欧洲中心论 被引量:1
3
作者 邢战国 《河南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11期50-54,共5页
欧洲中心论是近代欧洲殖民扩张和强势文化下的产物,集中体现强者的思维逻辑和利益诉求。反对欧洲中心论是中国史学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和重大使命。周谷城长期从事世界史的教学和研究,深谙欧洲中心论的荒谬与危害,率先对其展开全面分析... 欧洲中心论是近代欧洲殖民扩张和强势文化下的产物,集中体现强者的思维逻辑和利益诉求。反对欧洲中心论是中国史学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和重大使命。周谷城长期从事世界史的教学和研究,深谙欧洲中心论的荒谬与危害,率先对其展开全面分析与有力批判。1978年后,周谷城又从文化层面对其加以分析和批判。尽管存在不足和局限,周谷城对欧洲中心论的分析和批判仍不失开创性,对中国史学的健康发展意义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谷城 世界史 欧洲中心论 中国史学
下载PDF
论菲茨杰拉德与美国现代主义文学 被引量:3
4
作者 何宁 《英语研究》 2019年第1期90-98,共9页
经过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蓬勃发展,美国文学在20世纪20年代逐渐成为英语文学世界中的重要一员,而来自欧洲的现代主义文学对正在发展中的美国文学形成了一定的冲击。以司各特·菲茨杰拉德为代表的美国作家,通过对欧洲现代主义艺术... 经过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蓬勃发展,美国文学在20世纪20年代逐渐成为英语文学世界中的重要一员,而来自欧洲的现代主义文学对正在发展中的美国文学形成了一定的冲击。以司各特·菲茨杰拉德为代表的美国作家,通过对欧洲现代主义艺术手法的借鉴和吸收将现代主义予以美国化,同时对现实主义传统予以承继和创新。菲茨杰拉德在小说创作中关注当时的美国文化热点,采用打破文类、创新叙事模式、自成体系的象征运用、对类型人物的讽喻描写等来叙述美国故事,建构了具有美国特色的现代主义文学样式,成功地将欧洲现代主义文学本土化,在一定意义上也是对欧洲中心文学传统的解构,从而奠定了美国文学进一步发展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菲茨杰拉德 现代主义 美国文学 欧洲中心 本土化
下载PDF
20世纪五六十年代马克思主义史学中国化进程中的世界意识 被引量:2
5
作者 曹守亮 《廊坊师范学院学报》 2008年第1期34-38,共5页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中国史学,尤其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世界意识主要体现在倡导研究历史应将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相结合、反对"欧洲中心论"、世界史学科的确立以及可贵的理论探索等几方面。尽管这一时期国际间的史学交流,尤...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中国史学,尤其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世界意识主要体现在倡导研究历史应将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相结合、反对"欧洲中心论"、世界史学科的确立以及可贵的理论探索等几方面。尽管这一时期国际间的史学交流,尤其是与西方国家的直接交流带有很大的局限性,但个中所具有的世界意识和世界眼光却是值得肯定和引起学界充分注意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 世界 史学 年代 进程 爱国主义 欧洲中心
下载PDF
为马克思“非欧洲中心论者”辩护的三重视角
6
作者 陈向义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23-130,160+2,共8页
在马克思是否是欧洲中心论者的问题上,一些学者持肯定态度,认为马克思是欧洲中心论的典型代表并加以批判。从直接论据的角度看,这些学者对马克思"欧洲中心论批判"主要集中在三重视角:"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 在马克思是否是欧洲中心论者的问题上,一些学者持肯定态度,认为马克思是欧洲中心论的典型代表并加以批判。从直接论据的角度看,这些学者对马克思"欧洲中心论批判"主要集中在三重视角:"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未来景象"问题和"殖民地"问题。而这三重视角的批判都是不能成立的,都对马克思的思想做了臆想性理解。从上述三重视角不能得出马克思是欧洲中心论者的结论,马克思不是一个欧洲中心论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欧洲中心论 亚细亚生产方式 未来景象 殖民地
下载PDF
全球史观对丝绸之路研究的启示
7
作者 王永平 王思雯 《史志学刊》 2022年第3期19-26,共8页
全球史兴起以后,对传统历史学的研究产生了很大影响。全球史的一些思维与理念对丝绸之路的研究产生了很多有益的启示,如在破除“欧洲中心论”的同时也要反对和警惕狭隘的其他“中心史观”的膨胀;互动是全球史观的核心理念,互动视角同样... 全球史兴起以后,对传统历史学的研究产生了很大影响。全球史的一些思维与理念对丝绸之路的研究产生了很多有益的启示,如在破除“欧洲中心论”的同时也要反对和警惕狭隘的其他“中心史观”的膨胀;互动是全球史观的核心理念,互动视角同样也适合丝绸之路的研究;“中心—边缘”视角是全球史研究的一个有益尝试,它给丝绸之路的研究也会带来崭新的面貌;全球史观非常关注人与自然甚至宇宙的关系,那些以往为史家所忽视的环境史、生态史、疾病史、物种和技术传播史等领域应该在丝绸之路研究中受到应有的关注;宏大叙事与微观视角的结合是全球史观的一个重要特色,它强调在宏观研究指导下进行微观研究,或在微观研究支撑下开展宏观研究,这样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微观史的细碎化和宏观叙事的空洞化。在全球史视野下考察丝绸之路,可以对以往的许多问题做出重新解释,为丝绸之路史的研究开辟出一种新的研究范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史观 丝绸之路 欧洲中心论 互动 中心-边缘视角 宏大叙事与微观视角
下载PDF
文化间哲学是哲学的一个新分支还是新方向? 被引量:3
8
作者 弗朗兹.马丁.维默 王蓉 王志成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46-57,共12页
每一种人类文化都可能发展出其独特的哲学思维方式,从这个意义上说,每种文化对这个世界,对人以及人与人之间的正确关系都有自己的见解。在人类生活的许多方面都走向全球化的今天,出现了这样一个问题,即将来是否会出现单一的哲学形式或... 每一种人类文化都可能发展出其独特的哲学思维方式,从这个意义上说,每种文化对这个世界,对人以及人与人之间的正确关系都有自己的见解。在人类生活的许多方面都走向全球化的今天,出现了这样一个问题,即将来是否会出现单一的哲学形式或哲学方法?如果出现这种情况,不同的传统在形成将来这种思想的过程中会起到什么作用?如果不出现这种情况,我们是否必须放弃这一观念,即哲学永远支持普遍接受的真理或洞见?对此,可通过探讨(欧洲)中心主义、分析不同的哲学语言在思考自身方面的影响等途径来处理上述哲学问题涉及的某些方面,并采取"多极对话"的方式来克服哲学上的中心主义的普救论和分离主义的个殊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间哲学 全球化 欧洲中心主义 普救论 个殊论
下载PDF
EURO CENTRE439型集成电动机控制系统介绍
9
作者 唐建中 《上海电器技术》 2003年第1期23-24,共2页
本文对英国电气仪表公司(S&I)生产的EURO CENTRE 439型集成电机控制系统进行了较为详细的介绍.对于该系统的通信协议和系统中的重要的软硬件模块及其特点也进行了说明.
关键词 euro-centrE439型 集成电动机控制系统 通信协议 英国电气仪表公司
下载PDF
“泛东方想象”:建构普契尼歌剧中的“美丽新世界” 被引量:1
10
作者 徐波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08年第8期40-43,共4页
意大利歌剧大师普契尼在他的作品中从五个方面展开了"泛东方想象",为欧洲市民阶层建构了一个具有强烈政治意味和特定文化心理涵义的外部美丽新世界。这种"泛东方想象"目的在于确证欧洲的自我中心,在文化交流中形成... 意大利歌剧大师普契尼在他的作品中从五个方面展开了"泛东方想象",为欧洲市民阶层建构了一个具有强烈政治意味和特定文化心理涵义的外部美丽新世界。这种"泛东方想象"目的在于确证欧洲的自我中心,在文化交流中形成了独特的历史文化记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契尼 歌剧 泛东方想象 欧洲中心主义
下载PDF
还历史以真实——重新解读媒体影视《风中奇缘》 被引量:1
11
作者 柳旦 《中国西部科技》 2008年第25期71-73,共3页
迪斯尼影视《风中奇缘》记录了早期西方殖民者的探险史,剖析两个对立群体的心理特征,本文受后殖民理论和文化研究启发,提出《风中奇缘》不是一部爱情剧,而是具有凝重历史感的文化身份讨论。
关键词 后殖民 二元对立 欧洲中心论
下载PDF
论《印度之行》的殖民倾向
12
作者 刘晓霞 《甘肃高师学报》 2009年第3期27-30,共4页
英国著名小说家爱·摩·福斯特的代表作《印度之行》常被看成是一部反殖民主义的力作。然而在对其反殖意义的普遍认同下,小说中的殖民话语和意识却不容忽视。通过讨论福斯特在"欧洲中心论"盛行下他所持的立场,以及解... 英国著名小说家爱·摩·福斯特的代表作《印度之行》常被看成是一部反殖民主义的力作。然而在对其反殖意义的普遍认同下,小说中的殖民话语和意识却不容忽视。通过讨论福斯特在"欧洲中心论"盛行下他所持的立场,以及解读小说中对景物的描写、人物的刻画和对故事情节的安排,揭示该小说的殖民倾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度之行》 福斯特 殖民话语 欧洲中心论
下载PDF
“欧洲中心论”与世界近现代史学科体系构建问题初探 被引量:8
13
作者 李义中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04-110,共7页
目前,我国世界近现代史学科体系的重构工作正处于起步阶段,而有关欧洲中心论问题似乎仍存在着一些认识上的误区,鉴此,需要对欧洲中心主义及其在历史理论与撰述中的具体表现做大致的分析清理,以此为前提和参照系,进而着力辨明欧洲中心论... 目前,我国世界近现代史学科体系的重构工作正处于起步阶段,而有关欧洲中心论问题似乎仍存在着一些认识上的误区,鉴此,需要对欧洲中心主义及其在历史理论与撰述中的具体表现做大致的分析清理,以此为前提和参照系,进而着力辨明欧洲中心论与欧洲中心二者之间的差异,旨在为世界近现代史的欧洲中心体系构建思路提供合理性证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欧洲中心论 欧洲中心(体系) 世界近现代史学科体系
原文传递
作为人类学方法论的“文史哲”传统 被引量:5
14
作者 谭同学 《开放时代》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93-208,共16页
作为古典人类学转向现代的标志,田野调查法是克服欧洲中心主义"幽灵"的必要但非充分条件。"阐释"法是现代人类学转向当代的标志之一,其洞见在于重视文化"转译"的主体性与他者的"上下文",但因... 作为古典人类学转向现代的标志,田野调查法是克服欧洲中心主义"幽灵"的必要但非充分条件。"阐释"法是现代人类学转向当代的标志之一,其洞见在于重视文化"转译"的主体性与他者的"上下文",但因缺乏具体方法支撑,也给"幽灵"留下了后门。谁"阐释"谁,"阐释"什么,怎么"阐释",皆存问题。极端后现代主义者甚至彻底解构了"阐释"的客观性。而其实,每个他者都有自己的"文史哲"传统。改变他者单向"被阐释"的地位,赋予他者"文史哲"传统优先解释权,方可避免以所谓"普世理论"对他者指鹿为马。让他者"说话",并和"阐释者"平等"对话",既是"文史哲"传统作为人类学方法论所需,也应是当代人类学迈向新时代的方法论基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他者 欧洲中心主义 阐释 被阐释 “文史哲”传统
原文传递
东西方比较文学的未来 被引量:3
15
作者 张隆溪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6-13,共8页
"欧洲中心主义"既是比较文学早期欧美学者对学科"跨语""多语"属性的清醒认识和学术自律,也暗中滋长了莫瑞蒂和卡桑诺瓦等当代欧美学者构建世界文学系统时的价值偏见。这种偏见在东西方均有存在,它表现为... "欧洲中心主义"既是比较文学早期欧美学者对学科"跨语""多语"属性的清醒认识和学术自律,也暗中滋长了莫瑞蒂和卡桑诺瓦等当代欧美学者构建世界文学系统时的价值偏见。这种偏见在东西方均有存在,它表现为以自身文化传统为独特而优越的源头,视他者文化为边缘和低等,甚至直接无视、放弃与他者建立情感联系和伦理共鸣,从而中断了对泰戈尔所呼吁的"普遍人性"的总体式追寻。与此民族中心主义观念并行不悖的是当代西方学术研究中对共同人性的避而不谈,转而追求库恩之"不可通约性"、德里达之"差异",通过强调差异,进而在东西方语言文化交流中制造出福柯之"异托邦""不可译性"以及对东方人、西方人、亚洲人的刻板印象和笼统定义。然而,东西方哲学家孟子、辛格尔、拉科夫等人在道德原则、人性善恶、哲学论证方式上的不期而遇和殊途同归,也再次为不同文明之间的同情和理解打开了无限可能性的大门。30多年前,克劳迪奥·纪廉、艾田朴呼吁打破"欧洲中心主义"并践行东西方比较的世界主义理想。如今,面对着地球上紧张的政治局势、不断升级的军事冲突和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理解的缺乏,一种超越东西方差异的跨文化理解势在必行。它不但是东西方比较文学研究之未来,更是美好世界期许到来之前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西比较研究 世界文学 普遍人性 欧洲中心主义 (不)可译性
原文传递
欧洲文明的“自由空间”与现代中国——读施米特《大地的法》劄记 被引量:4
16
作者 刘小枫 《中国政治学》 2018年第2期21-64,256-257,共45页
晚近的“全球史”以人类社会生活为本位,似乎欧洲文明内部争夺世界支配权的血腥厮杀已经决出胜负,自由主义政治人所憧憬的全球化“世界公民”社会时代即将来临。即便没有来临,施米特的《大地的法》所开创的“全球史”研究仍然以国家为本... 晚近的“全球史”以人类社会生活为本位,似乎欧洲文明内部争夺世界支配权的血腥厮杀已经决出胜负,自由主义政治人所憧憬的全球化“世界公民”社会时代即将来临。即便没有来临,施米特的《大地的法》所开创的“全球史”研究仍然以国家为本位,同时又超逾了“欧洲中心主义”,其学理依据反倒是:大国间的厮杀并没有终结,不过是越出欧洲范围扩展到全球而已。当面对问题意识明显不同的两种“全球史”概念时,选择与以人类社会生活为本位的“全球史”接轨便意味着,我们相信“世界公民”社会的全球化时代真的会来临。如果情形并非如此,如果18世纪以来迄今不衰的“世界公民”社会理念也许是一种乌托邦,如果国家间的厮杀依然频繁而且惨烈,那么,我们的史学研究和教学致力于给年青一代灌输自由民主的“世界公民”意识,其结果便是让我们的后代忘记自己脚下的土地仍然置身于以国家为本位的全球化冲突的世界历史时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史 施米特 国际法 欧洲中心主义 中国现代外交史
原文传递
“世界史中心”辨析——兼论“欧洲中心论” 被引量:1
17
作者 马瑶 《理论界》 2017年第2期85-94,共10页
在世界史的建构中,世界史中心问题一直是学界无法回避的问题。然而,"中心"一词歧义百出,不对其做一番辨析,有关的研讨就无法达成一致。实际上,世界史的中心是指世界史的重要部分或主要趋势,也即其含义具有两重性;在史家的建构... 在世界史的建构中,世界史中心问题一直是学界无法回避的问题。然而,"中心"一词歧义百出,不对其做一番辨析,有关的研讨就无法达成一致。实际上,世界史的中心是指世界史的重要部分或主要趋势,也即其含义具有两重性;在史家的建构中,表现中心的形式是多样的,世界史在同一历史时期存在不同中心,不同历史时期也存在不同中心,也即具有多样性;在不同历史时期,中心对世界历史的影响存在着广度与深度上的差别,也即具有层次性。由于世界史中心是史家根据一定的客观史实建构的,所以它既具有主体性也具有客观性。目前学界虽未在"欧洲中心论"的定义上普遍达成一致,但对其所包含的不合时宜、明显落伍的观点进行了普遍的批判,这已经构成了一种特殊性的客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重性 多样性 层次性 客观性 主观性 欧洲中心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