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4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otor relearning program and Bobath method improve motor function of the upper extremities in patients with stroke 被引量:2
1
作者 Jinjing Liu Fengsheng Li Guihua Liu 《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06年第9期850-852,共3页
BACKGROUND: In the natural evolution of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unconscious use of affected extremity during drug treatment and daily life can improve the function of affected upper extremity partially, but it is ver... BACKGROUND: In the natural evolution of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unconscious use of affected extremity during drug treatment and daily life can improve the function of affected upper extremity partially, but it is very slow and also accompanied by the formation of abnormal mode. Therefore, functional training should be emphasized in recovering the motor function of extremity.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effects of combination of motor relearning program and Bobath method on motor function of upper extremity of patients with stroke. DESIGN: Comparison of therapeutic effects taking stroke patients as observation subjects. SETTING: Department of Neurology, General Hospital of Beijing Jingmei Group. PARTICIPANTS: Totally 120 stroke patients, including 60 males and 60 females, averaged (59±3) years, who hospitalized in the Department of Neurology, General Hospital of Beijing Jingmei Group between January 2005 and June 2006 were recruited. The involved patients met the following criteria: Stroke attack within 2 weeks; diagnosis criteria of cerebral hemorrhage or infarction made in the 4th National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Conference; confirmed by skull CT or MRI; Informed consents of therapeutic regimen were obtained. The patients were assigned into 2 groups according to their wills: rehabilit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with 30 males and 30 females in each group. Patients in rehabilitation group averaged (59±2)years old, and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averaged (58±2)years old. METHODS: ① Patients in two groups received routine treatment in the Department of Neurology. When the vital signs of patients in the rehabilitation group were stable, individualized treatment was conducted by combined application of motor relearning program and Bobath method. Meanwhile, training of activity of daily living was performed according to the disease condition changes of patients at different phases, including the nursing and instruction of body posture, the maintenance of good extremity position, bed exercise, bedside sit up and sitting position balance, sit up exercise, dynamic and static balance exercise, walking exercise, active training and passive training. The strength, time and speed of training were increased gradually according to their physical abilities. Patients were trained 45 to 60 minutes once, 5 times a week, within 2 weeks. ② Evaluation criteria of therapeutic effect: The motor function of upper extremity was evaluated by Fugl-Meyer method on the day of beginning and end of treatment. Higher points indicated better function of upper extremity. ③ t test and paired t test were used for comparing the difference of intergroup and intragroup measurement data, respectively. MAIN OUTCOME MEASURES: Changes in Fugl-Meyer scoring of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RESULTS: Totally 120 stroke patients participated in the final analysis. Before treatment, Fugl-Meyer scoring was close between rehabilit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14.47±2.38),(14.16±2.39) points, P > 0.05]; Fugl-Meyer scoring of rehabilitation group after treatment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before treatment and that of control group[(37.93±2.67),(18.36±2.43) points, t =11.053, 5.408, P < 0.01];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Fugl-Meyer scoring between before treatment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P > 0.05). CONCLUSION: Combined application of motor relearning program and Bobath method can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motor function of upper extremity of patients with strok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tor relearning program and Bobath method improve motor function of the upper extremities in patients with stroke
下载PDF
镜像疗法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影响的Meta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魏辰 王子贤 +3 位作者 李淑璠 王芃 贾舒祺 田英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81-291,共11页
目的系统评价镜像疗法(MT)干预是否能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其改善效果是否受到患者年龄和病程的影响,MT的干预周期、时间、频次等影响因素是否对改善上肢运动功能和ADL具有剂量效应。方法检索Embase... 目的系统评价镜像疗法(MT)干预是否能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其改善效果是否受到患者年龄和病程的影响,MT的干预周期、时间、频次等影响因素是否对改善上肢运动功能和ADL具有剂量效应。方法检索Embase、Web of Science、PubMed、Cochrane Library、万方数据库、维普和中国知网等7个数据库,时间范围为建库至2023年4月。筛选MT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和ADL的随机对照试验。采用物理治疗证据数据库(PEDro)量表进行质量评估,采用RevMan 5.4.1进行Meta分析,采用R软件进行网状Meta分析,绘制网状Meta分析表和累计概率表进行排序比较,采用Stata 17.0软件绘制漏斗图检验结局指标发表偏倚情况。采用GRADE对结局指标进行证据质量评价。结果共纳入13篇文献,涉及532例患者。PEDro评分6~8分。多数文献未完整汇报盲法情况或未实施分配隐藏,可能存在一定局限。MT能够提高脑卒中患者的Fugl-Meyer评定量表上肢部分评分(n=466,MD=6.05,95%CI 3.44~8.66,P<0.001)、(改良)Barthel指数(n=230,MD=9.95,95%CI 6.23~13.68,P<0.001)和功能性独立测量评分(n=147,MD=4.17,95%CI 2.61~5.72,P<0.001)。网状Meta分析显示,MT对于40~59岁,病程≤3个月的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干预效果更好;干预周期≤4周、单次干预时间≤30 min、每天干预时间>30 min和每天2次的MT干预处方对于脑卒中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改善效果更好。结论MT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和ADL有较显著的改善效果,上肢运动功能改善效果受到患者年龄和病程的影响,且与干预的周期、时间和频次存在一定程度的剂量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镜像疗法 上肢 运动功能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META分析
下载PDF
不同强化训练对脑性瘫痪儿童上肢运动功能效果的网状Meta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崔甜甜 杨钰琳 +1 位作者 崔腾腾 马丽虹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37-448,共12页
目的系统评价上肢强化训练对脑瘫儿童上肢运动功能的效果。方法构建PICO架构,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Scopus、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维普和万方数据库,搜集关于上肢强化训练改善脑瘫儿童... 目的系统评价上肢强化训练对脑瘫儿童上肢运动功能的效果。方法构建PICO架构,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Scopus、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维普和万方数据库,搜集关于上肢强化训练改善脑瘫儿童上肢运动功能的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时限均为2010年1月至2024年3月。按照Cochrane系统评价手册和物理治疗证据数据库量表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由2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后,采用RevMan 5.4和Stata 17.0进行网状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27篇文献,包括1173例患者,涉及3种上肢强化训练。强制性运动疗法、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和手-臂双侧强化训练均可提高辅助手功能评分与Peabody精细运动功能评分;强制性运动疗法和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可提高上肢技能质量量表评分;手-臂双侧强化训练可提高儿童生活功能量表评分。在提高辅助手功能、上肢技能质量量表评分和Peabody精细运动功能评分方面,强制性运动疗法为最佳干预方式;在提高儿童生活功能量表评分方面,手-臂双侧强化训练为最佳干预方式。结论上肢强化训练可显著改善脑瘫儿童的上肢运动功能、精细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强制性运动疗法在改善上肢运动功能和精细运动功能方面效果最好,手-臂双侧强化训练在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方面疗效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性瘫痪 上肢 强化训练 强制性运动疗法 运动功能 网状Meta分析
下载PDF
经皮穴位电刺激联合阶梯式运动想象疗法对脑卒中上肢和手功能的闭环康复疗效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高佳佳 王鹤玮 +6 位作者 刘兰兰 夏小迪 纪兆颖 王晓文 刘强 曹叶凡 陈瑶 《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4年第2期228-235,共8页
目的探究经皮穴位电刺激联合阶梯式运动想象疗法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和手功能康复的疗效。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3年4月上海市静安区北部地区医疗服务共同体成员单位脑卒中患者8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n=40)和对照组(n=40)。两组患者均接受常... 目的探究经皮穴位电刺激联合阶梯式运动想象疗法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和手功能康复的疗效。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3年4月上海市静安区北部地区医疗服务共同体成员单位脑卒中患者8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n=40)和对照组(n=40)。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试验组在此基础上接受基于“闭环康复”的经皮穴位电刺激联合阶梯式运动想象疗法,而对照组则接受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和注意力无效对照干预,总共干预4周。分别于治疗前后对两组患者进行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ugl-Meyer assessment-upper extremities,FMA-UE)、积木盒障碍测试(boxing and blocking test,BBT)、改良Ashworth评分(modified Ashworth scale,MAS)和改良Barthel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的评定,并采用手心理旋转测试评价患者干预前的运动想象能力。结果试验组和对照组分别有35名和36名患者完成研究的所有干预和评定。治疗后两组FMA-UE、BBT、MBI评分均显著改善(t>3.545,P<0.001),试验组FMA-UE总分和近、远端子项目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t>2.187,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试验组患者FMA-UE的远端子项目评分变化值与治疗前心理旋转反应时间呈负相关(r=-0.676,P<0.001)。结论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联合阶梯式运动想象疗法可有效改善脑卒中的上肢和手运动功能,其疗效与患者的基线运动想象能力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经皮穴位电刺激 阶梯式运动想象 上肢 手功能
下载PDF
针刺运动疗法对改善痰瘀阻络型脑卒中后肩痛的临床效果
5
作者 李燕 曹欣 巢小琳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4年第9期149-152,共4页
目的 分析针刺运动疗法对改善痰瘀阻络型脑卒中后肩痛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3月至2022年9月江苏省常州市武进中医医院康复科收治的84例脑卒中后肩痛患者为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常规组和试验组,每组42例。常规组采用低周... 目的 分析针刺运动疗法对改善痰瘀阻络型脑卒中后肩痛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3月至2022年9月江苏省常州市武进中医医院康复科收治的84例脑卒中后肩痛患者为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常规组和试验组,每组42例。常规组采用低周波治疗,试验组在常规组基础上给予针刺运动疗法治疗。于治疗前,治疗3、7、10 d时比较两组肩痛程度,于治疗前、治疗2周后比较两组改良Barthel指数(MBI),Fugl-Meyer评估表上肢部分(FMA-U)评分,匹兹堡睡眠质量量表(PSQI)评分。结果 常规组脱落1例,最终完成41例,试验组脱落3例,最张立完成39例。两组治疗3、7、10 d时肩痛程度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试验组治疗3、7、10 d时肩痛程度评分低于常规组(P<0.05)。治疗后,两组MBI评分、FMA-U评分高于治疗前,PSQI评分低于治疗前,试验组MBI评分、FMA-U评分高于常规组,PSQI评分低于常规组(P<0.05)。治疗后,两组肩关节前屈、后伸、外展、内旋、外旋活动度较治疗前升高,且试验组高于常规组(P<0.05)。结论 针刺运动疗法可改善痰瘀阻络型脑卒中后肩痛程度和肩关节活动度,促进上肢运动功能的恢复,有利于提高睡眠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运动疗法 低周波 痰瘀阻络型 脑卒中 肩痛 上肢运动功能 睡眠质量
下载PDF
揿针联合站立数字作业治疗对卒中后肩痛的临床研究
6
作者 麦韵怡 范颖洁 +2 位作者 梁高哲 陈柯竹 王俊华 《中国康复》 2024年第1期8-11,共4页
目的:观察揿针联合站立数字作业治疗(OT)对卒中后肩痛的疗效。方法:将64例卒中后肩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2例,均进行为期4周、每周5d的常规治疗;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进行揿针治疗,主穴取患侧肩贞、臑俞、天宗、秉风、曲垣... 目的:观察揿针联合站立数字作业治疗(OT)对卒中后肩痛的疗效。方法:将64例卒中后肩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2例,均进行为期4周、每周5d的常规治疗;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进行揿针治疗,主穴取患侧肩贞、臑俞、天宗、秉风、曲垣、肩外俞、肩中俞,配穴取合谷、中渚、后溪,留针4h后取下,1次/d;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站立数字OT训练,20 min/次,1次/d。在治疗前、治疗4周后均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表上肢部分(FMA-UE)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分别评定肩痛程度、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治疗4周后2组的VAS评分均显著降低、FMA-UE和MBI评分均显著提高(均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治疗4周后的VAS评分显著降低、FMA-UE和MBI评分均显著提高(均P<0.05)。结论:揿针联合站立数字OT训练可有效减轻卒中后肩痛患者的肩部疼痛、改善上肢运动功能并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后肩痛 揿针 站立数字OT 视觉模拟量表 上肢运动功能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下载PDF
经皮迷走神经刺激联合任务导向训练改善卒中后偏瘫患者上肢功能的研究
7
作者 王梦寰 孔雨柔 +4 位作者 谢敏 陈黎艳 何梦霏 林枫 江钟立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82-790,共9页
目的:探讨经皮耳迷走神经刺激(transcutaneous auricular vagus nerve stimulation,taVNS)联合任务导向性训练对卒中后偏瘫患者上肢功能及脑可塑性的影响。方法:将40例卒中后偏瘫患者随机分配至试验组(n=20)或对照组(n=20)。试验组接受t... 目的:探讨经皮耳迷走神经刺激(transcutaneous auricular vagus nerve stimulation,taVNS)联合任务导向性训练对卒中后偏瘫患者上肢功能及脑可塑性的影响。方法:将40例卒中后偏瘫患者随机分配至试验组(n=20)或对照组(n=20)。试验组接受taVNS联合任务导向性训练,而对照组仅接受任务导向性训练。在基线、治疗结束后分别用运动诱发电位(motor evoked potentials,MEP)、上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估量表(Fugl-Meyer assessment upper extremity,FMA-UE)、偏瘫上肢功能测试香港版(functional test for the hemiplegic upper extremity,FTHUE)、手臂动作调查测试(action research arm test,ARAT)、改良Barthel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疲劳严重度量表(fatigue severity scale,FSS)对患者进行评定,同时对治疗过程中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进行监测。结果:两组FMA-UE、FTHUE、ARAT、MBI、FSS评分在基线无显著性差异(P>0.05),经21天治疗后,两组除FSS外其余指标均较基线提高(P<0.05),且试验组FMA-UE、FTHUE、ARAT、MBI(作业能力)得分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健侧MEP潜伏期、波幅以及患侧MEP引出率在基线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试验组健侧MEP潜伏期较对照组缩短(P<0.05),患侧MEP引出率高于对照组(P<0.05),而两组间波幅无显著差异;试验组健侧MEP潜伏期缩短与FMA-UE、FTHUE、MBI(作业能力)改善程度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705、-0.458、-0.654,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taVNS联合任务导向性训练可以通过调节运动皮层的可塑性改善卒中后偏瘫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上肢运动功能 迷走神经刺激 任务导向性训练 运动诱发电位
下载PDF
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重复外周磁刺激对脑出血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效果:基于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的随机对照试验
8
作者 罗红 徐丽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060-1068,共9页
目的 通过功能核磁共振成像(fMRI)技术观察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联合重复外周磁刺激(rPMS)对脑出血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效果及其对脑功能重塑的机制。方法 2020年9月至2021年11月,四川省人民医院40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中枢组(n=13)、外... 目的 通过功能核磁共振成像(fMRI)技术观察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联合重复外周磁刺激(rPMS)对脑出血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效果及其对脑功能重塑的机制。方法 2020年9月至2021年11月,四川省人民医院40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中枢组(n=13)、外周组(n=13)和联合组(n=14)。各组均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和康复治疗。在此基础上,中枢组给予健侧大脑M1区1 Hz低频rTMS治疗,外周组给予患侧上肢Erb点5 Hz高频rPMS治疗,联合组给予rTMS联合rPMS治疗,连续3周。治疗前后采用Fugl-Meyer评定量表上肢部分(FMA-UE)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进行评定;同时采用3.0 T全身磁共振成像系统进行静息态fMRI(rs-fMRI)扫描,观察M1区与全脑其他脑区功能连接变化。对联合组治疗前后功能连接有显著性差异脑区的功能连接强度(FCS)与其FMA-UE评分差值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各组FMA-UE和MBI评分的组内效应(F> 106.646,P <0.001)、组间效应(F> 4.296,P <0.001)和交互效应(F> 9.583,P <0.001)均显著,且联合组最优(P <0.05)。治疗后联合组与感兴趣区(ROI) 1 (左/患侧M1区)功能连接增强的脑区主要有右侧中央后回、左侧颞上回,减弱的脑区主要包括左侧额上回、右侧小脑后叶;与ROI2 (右/健侧M1区)功能连接增强的脑区主要包括左侧中央前回、左侧楔前叶、左侧额下回,减弱的脑区主要包括左侧枕中回、右侧脑岛。与外周组相比,联合组未见与ROI1功能连接增强的脑区,功能连接减弱脑区为左侧枕中回;未见与ROI2功能连接增强的脑区,功能连接减弱脑区为左侧楔前叶、左侧丘脑。与中枢组相比,联合组与ROI1功能连接增强的脑区主要包括右侧中央后回、右侧缘上回,功能连接减弱的脑区主要有左侧小脑后叶、右侧丘脑;与ROI2功能连接增强的脑区主要包括左侧中央后回、右侧额上回,功能连接减弱的脑区主要有左侧额下回、右侧小脑后叶。联合组治疗前后右侧中央后回(r=0.416,P=0.013)、左侧颞上回(r=0.658,P=0.020)、左侧中央前回(r=0.695,P=0.010)、左侧额下回(r=0.537,P=0.020)、左侧楔前叶(r=0.613,P=0.030)的FCS差值与其治疗前后FMA-UE评分差值呈正相关;左侧枕中回的FCS差值与其治疗前后FMA-UE评分差值呈负相关(r=-0.554,P=0.039)。结论 rTMS联合rPMS能更有效地改善脑出血后上肢运动功能。可能由于低频rTMS间接激活患侧运动皮质,促进皮质脊髓束向下投射,患侧上肢高频rPMS增强上行通路对感觉运动皮质的激活;通过感觉运动网络、默认网络中重要脑区的功能重组,影响脑功能的重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重复经颅磁刺激 重复外周磁刺激 静息态功能核磁共振成像 上肢 运动功能 随机对照试验
下载PDF
电针围刺联合中药熏蒸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效果观察
9
作者 章璐 罗发兰 熊翼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24年第1期78-80,共3页
目的观察电针围刺联合中药熏蒸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效果。方法将珠海市人民医院2021年5月—2022年8月收治的62例中风后肩手综合征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31例予以电针围刺治疗,观察组31例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 目的观察电针围刺联合中药熏蒸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效果。方法将珠海市人民医院2021年5月—2022年8月收治的62例中风后肩手综合征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31例予以电针围刺治疗,观察组31例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中药熏蒸治疗,观察两组临床疗效、疼痛改善、肿胀程度、上肢功能恢复以及日常生活能力。结果:治疗4周后,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疼痛程度轻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肿胀程度轻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FMA各维度评分及总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BI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电针围刺联合中药熏蒸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有助于减轻疼痛,消除患肢水肿,提高上肢运功功能,提高临床疗效,加强日常生活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风 肩手综合征 中药熏蒸 电针围刺 肿胀程度 上肢运动功能
下载PDF
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绳带训练联合重复经颅磁刺激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效果 被引量:17
10
作者 梁天佳 龙耀斌 +5 位作者 陆丽燕 周金英 黄福才 邬映超 龙耀翔 韦小翠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62-268,共7页
目的探讨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PNF)绳带训练联合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效果。方法2021年3月至2022年2月,广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的脑卒中偏瘫住院患者9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绳带组和联合组,... 目的探讨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PNF)绳带训练联合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效果。方法2021年3月至2022年2月,广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的脑卒中偏瘫住院患者9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绳带组和联合组,每组各30例。3组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对照组接受PNF训练,绳带组接受PNF绳带训练,联合组接受PNF绳带训练和rTMS,共4周。治疗前后,采用偏瘫上肢功能测试(香港版)(FTHUE-HK)、Fugl-Meyer评定量表上肢部分(FMA-UE)和改良Barther指数(MBI)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3组FTHUE-HK、FMA-UE和MBI评分均提高(t>2.167,P<0.05),联合组优于绳带组(P<0.05),绳带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PNF绳带训练联合rTMS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效果优于单纯PNF训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上肢 运动功能 绳带疗法 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 重复经颅磁刺激
下载PDF
冷热中药漩涡浴联合运动控制训练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影响 被引量:2
11
作者 张玉明 张秀芳 +3 位作者 陈杰 李宁 张小林 张明 《康复学报》 CSCD 2023年第2期154-159,共6页
目的:观察冷热中药漩涡浴联合运动控制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SHS)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20年1—12月在徐州市康复医院和徐州市中心医院治疗的脑卒中后SHS患者4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0例。2组患者都进行物... 目的:观察冷热中药漩涡浴联合运动控制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SHS)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20年1—12月在徐州市康复医院和徐州市中心医院治疗的脑卒中后SHS患者4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0例。2组患者都进行物理因子治疗、作业治疗等常规康复训练;对照组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接受运动控制训练,40 min/次,1次/d,5次/周,持续治疗4周;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接受冷热中药漩涡浴,40 min/次,1次/d,5次/周,持续治疗4周。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患者肩部疼痛程度;采用溢水法测量手部肿胀程度;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上肢部分(FMA-UE)评估患肢运动功能;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估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采用运动活动记录表记录患肢使用数量(MAL-AOU)和患肢活动质量(MAL-QOM)。结果:与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VAS评分及手部肿胀值均明显降低,FMA-UE、MBI、MAL-AOU和MAL-QOM评分均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治疗后VAS评分及手部肿胀值明显更低,FMA-UE、MBI、MAL-AOU和MAL-QOM评分明显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冷热中药漩涡浴联合运动控制训练可有效改善脑卒中后SHS患者疼痛、肿胀和上肢运动功能,提高其患肢的使用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肩手综合征 冷热中药漩涡浴 中药药浴 运动控制训练 上肢运动功能
下载PDF
运动想象训练对卒中后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及静息态fNIRS脑网络特征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姜林鸿 刘晓丹 +5 位作者 孙萍萍 赵莉娟 刘杨 张思聪 史啸龙 齐瑞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505-1513,共9页
目的:评价运动想象训练(motor imagery training,MIT)对卒中后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干预效果,采用功能性近红外光谱技术(functional 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fNIRS)初探MIT脑网络功能连接(functional connectivity,FC)特征。方法:纳... 目的:评价运动想象训练(motor imagery training,MIT)对卒中后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干预效果,采用功能性近红外光谱技术(functional 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fNIRS)初探MIT脑网络功能连接(functional connectivity,FC)特征。方法:纳入78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39例。对照组接受常规康复训练100min/天,6次/周,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接受MIT 30min/天,6次/周,两组均干预3周。干预前以及3周后进行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UE)评定。在两组中各抽取10例左侧偏瘫且病变部位均在基底节区患者,采集10min fNIRS静息态血氧数据。设定感兴趣区(regions of interest,ROI)包括双侧前额叶(prefrontal cortex,PFC)、背外侧前额叶(dorsolateral prefrontal cortex,DLPFC)、前运动区和辅助运动皮层区(pre-motor and supplementary motor cortex,PMC&SMA)、体感联合皮层(somatosensory association cortex,SSAC)及感觉运动区(sensorimotor cortex,SMC),基于氧合血红蛋白(HbO)在时间序列上浓度计算两组患者在所有通道间及ROI间静息态FC强度差异。通过Person相关性检验,计算PMC&SMA、SMC血氧相对增量与FMA-UE评分相对增量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干预3周后,两组患者FMA-UE评分均较干预前提高(P<0.05),且试验组提高FMA-UE评分更为显著(P<0.05)。基于HbO静息态FC分析发现,两组所有通道间FC均增加,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干预3周后连通性存在显著性差异(0.01<P<0.05)的ROI-ROI包括:L_PFC-R_SSAC、L_DLPFC-R_SSAC、L_PFC-R_SMC、R_SSAC-L_DLPFC、R_SSAC-L_SSA、R_SSAC-R_PMC&R_SMA、R_SMC-L_SSAC、R_SMC-L_DLPFC、R_SMC-R_PMC&R_SMA。相关性分析发现,试验组PMC&SMA血氧相对增量与FMA-UE评分相对增量存在正相关性(r=0.658,P=0.039)。结论:MIT可改善卒中后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改变脑功能网络的失连接异常模式有关,如增加两侧半球运动皮质间固有FC,增加损伤侧半球运动皮质与健侧半球运动皮质、损伤侧额叶皮层间FC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想象训练 上肢运动功能 功能性近红外光谱技术 静息态 功能连接
下载PDF
基于末端牵引式上肢康复机器人的患者运动能力评价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王奥杰 郭帅 《工业控制计算机》 2023年第10期68-70,共3页
针对上肢训练康复过程中患者的上肢运动表现评价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末端牵引式上肢康复机器人的患者上肢空间运动能力评价方法。该方法提出了三个评价特征:运动控制特征MC、运动稳定特征MA、运动参与特征DE,最后通过对三个评价特征加... 针对上肢训练康复过程中患者的上肢运动表现评价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末端牵引式上肢康复机器人的患者上肢空间运动能力评价方法。该方法提出了三个评价特征:运动控制特征MC、运动稳定特征MA、运动参与特征DE,最后通过对三个评价特征加权得出上肢综合运动能力评价指标MPI。基于沉浸式虚拟现实技术开发一种上肢康复评价系统,并通过佩戴虚拟现实设备,实现康复机器人运动辅助训练过程中的患者空间运动能力评价。该系统可以快速、客观评价患者上肢空间运动能力。研究招募六名健康受试者进行实验,结果表明该评价方法可以有效地评价出受试者惯用手与非惯用手之间运动能力的差异,证明该评价方法具有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复机器人 虚拟现实 运动功能评价 上肢运动
下载PDF
温通刮痧疗法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梗死恢复期上肢痉挛临床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朱小燕 朱小丹 +1 位作者 傅娟 范旭莉 《新中医》 CAS 2023年第6期37-41,共5页
目的:观察温通刮痧疗法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梗死恢复期上肢痉挛的疗效。方法:选取56例脑梗死恢复期上肢痉挛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28例。对照组予以常规干预加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温通刮痧疗法治疗。2... 目的:观察温通刮痧疗法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梗死恢复期上肢痉挛的疗效。方法:选取56例脑梗死恢复期上肢痉挛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28例。对照组予以常规干预加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温通刮痧疗法治疗。2组均连续治疗4周。比较2组治疗前后的上肢肌痉挛程度[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MAS)评分、肌电图均方根值(RMS)]、上肢运动功能[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评分]、Barthel指数(BI)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比较2组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结束后3个月,临床疗效总有效率观察组92.86%,对照组71.43%,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时(4周)及治疗结束后1个月、3个月,2组MAS评分、RMS及VAS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观察组3项指标值均低于同一时间段对照组(P<0.05)。2组FMA评分、BI评分均较治疗前上升(P<0.05),观察组2项指标值高于同一时间段对照组(P<0.05)。结论:温通刮痧疗法联合康复训练可有效提高脑梗死恢复期上肢痉挛患者的临床疗效,降低患肢肌张力,缓解肢体痉挛,提高上肢运动能力及生活自理能力,减轻疼痛感,从而促进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上肢痉挛 温通刮痧疗法 康复训练 上肢痉挛程度 上肢运动功能
下载PDF
阴阳平衡透刺联合康复锻炼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临床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桑瑶 陈叶芳 胡斌 《新中医》 CAS 2023年第8期168-171,共4页
目的:观察阴阳平衡透刺联合康复锻炼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84例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2例。2组均给予西药对症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进行康复锻炼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 目的:观察阴阳平衡透刺联合康复锻炼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84例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2例。2组均给予西药对症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进行康复锻炼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阴阳平衡透刺治疗,2组均治疗2个月。治疗前后采用Ashworth评定量表评价上肢痉挛程度,采用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定量表(SF-MA)评价上肢运动功能,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价神经功能。结果:治疗后,2组Ashworth分级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观察组Ashworth分级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SF-MA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SF-MA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阴阳平衡透刺联合康复锻炼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能够有效减轻患者的上肢痉挛症状,提升其上肢运动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上肢痉挛 阴阳平衡透刺 康复锻炼 上肢运动功能 神经功能
下载PDF
徒手淋巴引流改善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患侧上肢淋巴水肿疗效分析
16
作者 孙嘉伟 顾晓丁 +3 位作者 乔亚琴 臧亚杰 崔宜万 陆璇蕾 《医药前沿》 2023年第32期12-14,共3页
目的:探讨徒手淋巴引流对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上肢淋巴水肿的改善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0月—2021年4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医学院第九人民医院黄浦分院收治的30例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上肢淋巴水肿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其随机分... 目的:探讨徒手淋巴引流对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上肢淋巴水肿的改善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0月—2021年4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医学院第九人民医院黄浦分院收治的30例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上肢淋巴水肿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其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5例。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康复训练,试验组患者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联合应用徒手淋巴引流,对比观察两组患者上肢周径、疼痛及运动功能。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患侧与健侧上肢虎口、腕横纹、前臂中点、肘窝和肘上10cm周径差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患者患侧与健侧上肢虎口、腕横纹、前臂中点、肘窝和肘上10cm周径差小于对照组患者(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数字评估量表(NRS)评分及上肢功能评定表(DASH)评分均下降,试验组NRS评分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组,两组NRS评分治疗前后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DASH评分治疗前后差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和对照组分别有12例和8例患者DASH评分降至0分。结论:徒手淋巴引流可明显促进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上肢淋巴水肿的消退,减轻患肢疼痛,提高上肢运动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上肢淋巴水肿 徒手淋巴引流 上肢周径 疼痛 上肢运动功能
下载PDF
病房-家庭嵌入式运动想象干预及上肢康复锻炼器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中的应用研究
17
作者 任小萍 贺郁琳 徐月花 《护理与康复》 2023年第9期6-11,共6页
目的观察病房-家庭嵌入式运动想象干预及上肢康复锻炼器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中应用效果。方法采用抽签法将10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各5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康复训练,试验组在对照组方法基础上予病房-家庭嵌入式运动想象干... 目的观察病房-家庭嵌入式运动想象干预及上肢康复锻炼器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中应用效果。方法采用抽签法将10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各5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康复训练,试验组在对照组方法基础上予病房-家庭嵌入式运动想象干预及上肢康复锻炼器应用。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上肢运动功能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神经功能检查量表评分、上肢肌电积分差异。结果干预前后差值,运动力指数上肢部分评分试验组(30.08±1.38)分、对照组(25.54±1.24)分;Fugl-Meyer评定表上肢部分评分试验组(26.05±0.05)分、对照组(19.00±2.04)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试验组(6.87±0.60)分、对照组(4.10±0.44)分;Barthel指数试验组(40.67±4.59)分、对照组(23.92±4.42)分;上肢肌电积分三角肌试验组(32.85±3.00)μV、对照组(20.08±2.36)μV,肱三头肌试验组(16.29±3.75)μV、对照组(8.94±1.61)μV,前臂伸肌肌群试验组(19.00±3.80)μV、对照组(11.15±1.95)μV,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病房-家庭嵌入式运动想象干预及上肢康复锻炼器应用可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上肢功能和神经功能,并提高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血管疾病 上肢功能 运动想象 上肢康复锻炼器
下载PDF
双侧上肢训练在脑卒中患者康复中的应用 被引量:38
18
作者 郑雅丹 胡昔权 +2 位作者 李奎 陈颖蓓 解东风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523-528,共6页
目的:初步观察双侧上肢训练对上肢功能中度到重度残损的恢复期脑卒中患者的疗效。方法:48例上肢功能中度到重度残损的恢复期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双侧训练组(n=24)、对照组(n=24),前者接受双侧(患侧、健侧)上肢同向、节律运动的重复练习,... 目的:初步观察双侧上肢训练对上肢功能中度到重度残损的恢复期脑卒中患者的疗效。方法:48例上肢功能中度到重度残损的恢复期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双侧训练组(n=24)、对照组(n=24),前者接受双侧(患侧、健侧)上肢同向、节律运动的重复练习,后者接受常规上肢训练,即以患侧上肢为主的单侧训练。两组患者上肢训练的时间均为1h/d,5d/周,持续4周,其余康复治疗如运动疗法和日常生活活动训练等两组均相同。两组患者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予以FMA上肢部分(FMA-UE)、MAS上肢部分和MBI评定。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FMA-UE、FMA上肢的近端部分(FMA-PUE)和远端部分(FMA-DUE)、MAS-UE及MBI的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治疗前、后各量表的评分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与对照组相比,双侧训练组患者FMA-UE、FMA-PUE的评分提高幅度更大(P<0.05)。结论:对于上肢功能中度到重度残损的恢复期脑卒中患者,采用双侧上肢训练可以更好地改善其患侧上肢,尤其是上肢近端的运动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双侧上肢训练 运动功能
下载PDF
智能运动反馈训练在脑卒中恢复期偏瘫患者手及上肢功能康复中的应用 被引量:24
19
作者 张淑娴 郑雅丹 +4 位作者 李鑫 胡昔权 刘远文 黄丽 李莉莉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183-1187,共5页
目的:初步探讨智能运动反馈训练对脑卒中恢复期偏瘫患者手及上肢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40例脑卒中恢复期手及上肢功能障碍的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n=20)和对照组(n=20)。试验组每日接受40min常规作业治疗和20min智能运动反馈系统训练,对... 目的:初步探讨智能运动反馈训练对脑卒中恢复期偏瘫患者手及上肢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40例脑卒中恢复期手及上肢功能障碍的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n=20)和对照组(n=20)。试验组每日接受40min常规作业治疗和20min智能运动反馈系统训练,对照组每日接受1h常规作业治疗,每周治疗6天,共治疗4周。两组患者分别于治疗前后予以FMA上肢部分(FMA-UE)、WMFT和MBI评定。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FMA-UE、WMFT和MBI的评分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FMA-UE、WMFT和MBI的评分均明显提高(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治疗前后FMA-UE和WMFT评分差值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间治疗后MBI评分及治疗前后MBI评分差值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智能运动反馈训练可促进脑卒中恢复期偏瘫患者手及上肢功能的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手及上肢功能 运动反馈训练
下载PDF
动作观察疗法对恢复期脑梗死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及运动诱发电位的影响 被引量:20
20
作者 曾明 沈芳 +8 位作者 朱美红 王晶 崔尧 傅建明 顾旭东 姚云海 王春苑 时美芳 孙亚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419-423,共5页
目的:探讨基于镜像神经元理论的动作观察疗法对恢复期脑梗死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恢复及运动诱发电位的影响。方法:将53例恢复期脑梗死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28例)和对照组(25例)。对照组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观看不同的几何图... 目的:探讨基于镜像神经元理论的动作观察疗法对恢复期脑梗死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恢复及运动诱发电位的影响。方法:将53例恢复期脑梗死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28例)和对照组(25例)。对照组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观看不同的几何图案及数字符号,然后模仿特定动作;观察组则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采用动作观察疗法,每周6次,每次20min,共治疗8周。分别于治疗前、治疗8周后对2组患者采用上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FMA)、Wolf运动功能测试(WMFT)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进行测量以评定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采用诱发电位仪分别刺激患侧大脑皮质M1区、第7颈椎棘突刺激,在拇短展肌记录运动诱发电位(MEP)。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各项评价指标评定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8周后,两组患者上述指标较治疗前均有所改善(P<0.05),且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FMA评分(42.32±12.56)、WMFT评分(51.57±11.45)、MBI评分(73.57±10.17),MEP的潜伏期(22.69±2.11)ms、波幅(1.25±0.38)mV、中枢运动传导时间(10.12±1.46)ms的改善程度较对照组显著(P<0.05)。结论:基于镜像神经元理论的运动观察疗法可改善恢复期脑梗死后中枢神经运动传导功能,改善上肢运动功能,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作观察疗法 镜像神经元系统 脑梗死 上肢运动功能 运动诱发电位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