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林蛙蝌蚪和大蟾蜍蝌蚪的最适温度、逃避温度及致死温度 被引量:34
1
作者 王立志 李晓晨 孙涛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3-27,共5页
报道了中国林蛙蝌蚪 (Ranachensinensis)和大蟾蜍蝌蚪 (Bufogargarizans)在不同驯化温度下的最适温度、逃避温度和致死温度的研究结果。将中国林蛙蝌蚪和大蟾蜍蝌蚪分别在 5、1 5和 2 5℃ 3个不同温度下驯养 3周 ,利用温度梯度装置观察... 报道了中国林蛙蝌蚪 (Ranachensinensis)和大蟾蜍蝌蚪 (Bufogargarizans)在不同驯化温度下的最适温度、逃避温度和致死温度的研究结果。将中国林蛙蝌蚪和大蟾蜍蝌蚪分别在 5、1 5和 2 5℃ 3个不同温度下驯养 3周 ,利用温度梯度装置观察记录 2种蝌蚪的最适温度、逃避温度和最高致死温度。结果表明 ,经过在 5、1 5和 2 5℃ 3个温度下的驯化 ,中国林蛙蝌蚪的最适温度范围分别为 1 3 . 5~ 1 8℃、2 0. 5~2 5℃和 2 3~ 2 7. 5℃ ;大蟾蜍蝌蚪的最适温度范围分别为 1 2~ 1 6 .5℃、2 1~ 2 5. 5℃和 2 2~ 2 6. 5℃。中国林蛙蝌蚪和大蟾蜍蝌蚪的最高致死温均在 3 7~ 3 8℃之间 ,最低致死温均为 0℃。驯化温度对最适温度影响显著 (P <0 .0 1 ) ,对致死温度则没有显著影响。驯化温度对中国林蛙蝌蚪和大蟾蜍蝌蚪的逃避温度产生的影响比最适温度的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驯化温度 最适温度 逃避温度 致死温度 中国林蛙 大蟾蜍 蝌蚪
下载PDF
两种无尾类发声器官的初步观察 被引量:2
2
作者 张雷 赵梓伊 +6 位作者 陆宇燕 李丕鹏 宋阳 周正彦 周兵 杨宝田 董丙君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2年第3期399-403,共5页
应用大体解剖和组织学方法对中国林蛙(Rana chensinensis)和花背蟾蜍(Buforaddei)的发声器官进行了初步观察和比较。结果表明:中国林蛙有独立的前杓状软骨和枕声带,而花背蟾蜍则没有上述结构。花背蟾蜍的声带侧部为规则致密结缔组织构... 应用大体解剖和组织学方法对中国林蛙(Rana chensinensis)和花背蟾蜍(Buforaddei)的发声器官进行了初步观察和比较。结果表明:中国林蛙有独立的前杓状软骨和枕声带,而花背蟾蜍则没有上述结构。花背蟾蜍的声带侧部为规则致密结缔组织构成的膜状结构,并且前端有一对肉质化的纤维小球,喉室末端有一对后膜,而中国林蛙的声带侧部由无规则致密结缔组织构成的肉质化纤维柱状结构,喉室的末端无后膜结构。前者的声带中部为一对厚度均匀的膜系结构。而后者声带中部在不同区域也存在明显的差异,中国林蛙的声囊类型为咽侧内声囊,花背蟾蜍的声囊类型为咽下内声囊。统计分析表明二者声带中部的相对长度和宽度分别存在显著性和极显著性的差异。最后,初步分析了喉部结构差异对声音产生的影响,为揭示蛙科与蟾蜍科叫声特异性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尾两栖动物 发声器官 蟾蜍
下载PDF
中国五种锄足蟾科无尾两栖动物的细胞遗传学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李树深 胡健生 费梁 《Zoological Research》 CAS CSCD 1996年第2期173-178,共6页
本文对中国5种锄足赡科无尾两栖动物的骨髓细胞有丝分裂中期作了细胞遗传学研究,内容包括核型、Ag-NORs和C-带。研究结果表明景东角蟾:Zn=26(20M+4SM+2ST),5+8,SC和Ag-NORs位于6p(pe... 本文对中国5种锄足赡科无尾两栖动物的骨髓细胞有丝分裂中期作了细胞遗传学研究,内容包括核型、Ag-NORs和C-带。研究结果表明景东角蟾:Zn=26(20M+4SM+2ST),5+8,SC和Ag-NORs位于6p(per),同时呈C-带正染。C-带以着丝点区域正染为主;粗皮角蟾:Zn=26(20M+6SM),5+8,Ag-NORs在6q(inter),以着丝点C-带为主,但Nos.12,13有明显的端位C-带;小口拟角蟾:Zn=26(24M+ZSM),6+7,SC和Ag-NORs位于5p(inter),有十分发达的着丝点C-带;利川齿蟾:Zn=26(22M+4SM),6+7,SC和Ag-NORs位于时6q(inter),以着丝点C-带为主;沙巴拟髭蟾:2n=26(22M+4SM),6+7,SC和Ag-NORs位于6q(inter),着丝点C-带为主,有明显的染色体数目变异。有雌雄二性个体做实验的3个种均未发现异形性染色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栖纲 锄足蟾 细胞遗传学
下载PDF
金银花总黄酮对离体蟾蜍心脏收缩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4
4
作者 向德标 李翔洲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7期50-53,共4页
为了研究金银花总黄酮提取液对心脏收缩功能的影响,采用离体蛙心灌流技术,通过BL-420F生物机能实验系统,观察记录不同浓度金银花总黄酮提取液对离体蟾蜍心脏活动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用高浓度(2mg/mL)金银花总黄酮提取液灌流时,导... 为了研究金银花总黄酮提取液对心脏收缩功能的影响,采用离体蛙心灌流技术,通过BL-420F生物机能实验系统,观察记录不同浓度金银花总黄酮提取液对离体蟾蜍心脏活动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用高浓度(2mg/mL)金银花总黄酮提取液灌流时,导致心脏猝停,用低浓度(2×10-1~2×10-6mg/mL)的金银花总黄酮提取液灌流离体心脏时,其心率和心肌张力都下降。t检验表明,对心率的影响差异显著(P〈0.05);对心肌张力的影响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研究结果表明,金银花总黄酮提取液在一定范围内对离体蟾蜍心脏功能的影响表现为抑制作用,且对其心肌张力的影响更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银花总黄酮 蟾蜍 斯氏蛙心插管 心率 心肌张力
下载PDF
蛙(蟾蜍)与女娲 被引量:4
5
作者 刘范弟 何惠 《湖南城市学院学报》 2010年第2期33-37,共5页
原始人类视蛙为图腾,把蛙看成是氏族祖先的标志,人祖女娲就是由蛙崇拜演变而来。分析蛙(蟾蜍)与女娲的关系,主要可以从生物学角度、从二者的音义、从蛙(蟾蜍)的功能三个方面展开。
关键词 蟾蜍 女娲
下载PDF
嗜水气单胞菌对黑斑蛙和花背蟾蜍的致病性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王宗焕 刘伟石 +2 位作者 邹琦 李英斌 宁英伟 《经济动物学报》 CAS 1999年第1期51-53,共3页
利用经分类鉴定并保存于固定培养基中的AH9804嗜水气单胞菌株对黑斑蛙和花背蟾蜍进行动物接种感染试验(腹腔接种剂量2mL、含菌数144×108个),结果显示,该菌对上述2种动物具有明显的致病作用。同时,使用所制... 利用经分类鉴定并保存于固定培养基中的AH9804嗜水气单胞菌株对黑斑蛙和花背蟾蜍进行动物接种感染试验(腹腔接种剂量2mL、含菌数144×108个),结果显示,该菌对上述2种动物具有明显的致病作用。同时,使用所制备高免血清作了同种动物免疫保护试验(血清抗体效价1280、肌肉接种剂量30mL),对其结果进行了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嗜水气单胞菌 接种感染试验 黑斑蛙 花背蟾蜍
下载PDF
三种杀螨剂对蛙及蟾蜍的急性毒性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胡泗才 涂洪斌 +2 位作者 何文英 杨婉华 胡思勤 《农药》 CAS 北大核心 1995年第6期11-11,20,共2页
本文研究了杀螨剂双甲脒、哒螨灵、三唑锡对黑斑蛙及中华大蟾蜍的急性毒性。结果表明,三种杀螨剂毒性高低的顺序是三唑锡>双甲脒>哒螨灵。
关键词 杀螨剂 蟾蜍 急性毒性
下载PDF
一种直接破坏蟾蜍(蛙)脑和脊髓的新方法 被引量:1
8
作者 常燕琴 高洪波 +3 位作者 王兴宇 应康 王立军 宋芳 《包头医学院学报》 CAS 2021年第11期104-106,共3页
破坏蟾蜍(蛙)脑和脊髓方法是机能实验学课程中常用的基本实验操作技能之一,其传统法是通过枕骨大孔先后破坏脑和脊髓组织达到处死蟾蜍(蛙)目的,此种方法很大程度上凭感觉和经验才能一次成功,对于初学者来说,往往一次成功率很低。本文介... 破坏蟾蜍(蛙)脑和脊髓方法是机能实验学课程中常用的基本实验操作技能之一,其传统法是通过枕骨大孔先后破坏脑和脊髓组织达到处死蟾蜍(蛙)目的,此种方法很大程度上凭感觉和经验才能一次成功,对于初学者来说,往往一次成功率很低。本文介绍的直接法可一次性直接将脑和脊髓完全破坏,简单易行,成功率高,适于教学中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能实验 破坏脑和脊髓 处死蟾蜍(青蛙)
下载PDF
两种方法对比研究不同药物对蛙心活动的影响 被引量:1
9
作者 霍展样 千智斌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04年第6期605-605,共1页
目的 通过比较两种不同蛙心灌流的方法 ,得到一种更佳的方法。方法  4 0只蟾蜍分成两组 ,每组 2 0只 ,一组以传统的离体蛙心灌流法制备蛙心灌流模型 ,另一种用在体的蛙心作蛙心灌流。结果 传统的蛙心灌流型制备极易造成蛙心的死亡而... 目的 通过比较两种不同蛙心灌流的方法 ,得到一种更佳的方法。方法  4 0只蟾蜍分成两组 ,每组 2 0只 ,一组以传统的离体蛙心灌流法制备蛙心灌流模型 ,另一种用在体的蛙心作蛙心灌流。结果 传统的蛙心灌流型制备极易造成蛙心的死亡而致实验失败或因蛙心漏液对机械换能器造成损坏。而在体蛙心灌流法操作简便 ,不损坏换能器 ,实验成功率 10 0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物治疗 蛙心活动 蟾蜍 实验教学
下载PDF
青蛙(蟾蜍)经口腔一步法毁脑毁脊髓方法 被引量:3
10
作者 刘琼 张碧鱼 +2 位作者 张韦深 汪雪兰 龙天澄 《生物化工》 2018年第4期104-105,112,共3页
青蛙(蟾蜍)经口腔一步法毁脑毁脊髓是经口腔颅骨底面中央部位的蝶筛骨下方进针,脑脊髓穿刺法,与目前教学常规所用经体表背部脑脊髓穿刺法相比,进针部位不同,体表定位标志明显,操作流程简单,节省时间,对初学者来说更易掌握,成功率接近100... 青蛙(蟾蜍)经口腔一步法毁脑毁脊髓是经口腔颅骨底面中央部位的蝶筛骨下方进针,脑脊髓穿刺法,与目前教学常规所用经体表背部脑脊髓穿刺法相比,进针部位不同,体表定位标志明显,操作流程简单,节省时间,对初学者来说更易掌握,成功率接近100%。此方法适合各种规格的青蛙(蟾蜍),甚至对采用常规方法失败的青蛙(蟾蜍),选用此方法仍然可以穿刺成功,是一种值得在教学中推广运用的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蛙(蟾蜍) 口腔 一步法毁脑毁脊髓
下载PDF
中国蛙类原虫与棘头虫名录 被引量:4
11
作者 夏伟丽 黄兵 +4 位作者 朱顺海 门启斐 韩红玉 董辉 赵其平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年第2期158-168,共11页
为了解我国蛙类原虫与棘头虫的种类与地理分布,收集了报道我国蛙类原虫与棘头虫的相关文献,依据较新的原虫与棘头虫分类系统整理成名录.共记录在中国31种蛙体内检出原虫61种,隶属于7门、11纲、12目、14科、23属;棘头虫8种,隶属于1门、2... 为了解我国蛙类原虫与棘头虫的种类与地理分布,收集了报道我国蛙类原虫与棘头虫的相关文献,依据较新的原虫与棘头虫分类系统整理成名录.共记录在中国31种蛙体内检出原虫61种,隶属于7门、11纲、12目、14科、23属;棘头虫8种,隶属于1门、2纲、2目、2科、3属.列出了每种原虫和棘头虫的中文名称、拉丁文名称、命名人与命名年、宿主与寄生部位、地理分布及文献来源等信息,为较全面了解我国蛙类原虫与棘头虫的种类情况提供了基础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蟾蜍 原虫 棘头虫
下载PDF
中国蛙类吸虫种类与地理分布 被引量:2
12
作者 门启斐 黄兵 +4 位作者 朱顺海 夏伟丽 韩红玉 董辉 赵其平 《中国动物传染病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78-86,共9页
为了解我国蛙类寄生吸虫的种类与地理分布,作者查阅了报道我国蛙类吸虫的相关文献,依据吸虫分类系统和科属种的字母顺序整理成文。共记录在中国检出的吸虫4目13科29属88种,其中多盘目1科2属13种,棘口目1科2属12种,后睾目1科1属3种,斜睾... 为了解我国蛙类寄生吸虫的种类与地理分布,作者查阅了报道我国蛙类吸虫的相关文献,依据吸虫分类系统和科属种的字母顺序整理成文。共记录在中国检出的吸虫4目13科29属88种,其中多盘目1科2属13种,棘口目1科2属12种,后睾目1科1属3种,斜睾目10科24属60种。列出了每种吸虫的中文名称、拉丁文名称、命名人与命名年、寄生宿主与部位、地理分布及文献来源等信息,为较全面掌握我国蛙类寄生吸虫的种类与分布情况提供了基础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蟾蜍 蠕虫 吸虫
下载PDF
蛙、蟾蜍延脑内控制发声运动核团定位的比较研究
13
作者 刘丽梅 蓝书成 《东北农学院学报》 CSCD 1990年第2期176-185,共10页
应用 HRP 逆行追踪技术,通过在发声肌注射 HRP,对无尾两栖类蛙和蟾蜍延脑内发声核团进行定位比较。结果表明。(1)三种动物延脑内支配发声肌运动的核团均为舌咽—迷走运动核(nIx-x);(2)无尾两栖类中同种动物的雌雄之间nIx-x 的发达程度不... 应用 HRP 逆行追踪技术,通过在发声肌注射 HRP,对无尾两栖类蛙和蟾蜍延脑内发声核团进行定位比较。结果表明。(1)三种动物延脑内支配发声肌运动的核团均为舌咽—迷走运动核(nIx-x);(2)无尾两栖类中同种动物的雌雄之间nIx-x 的发达程度不同,雄性较雌性发达一些;同科动物相比,nIx-x 的形状及发达程度相近,不同科动物之间则存在差异,蛙科较蟾蜍科发达一些;(3)支配发声肌的感觉神经可能在脑内没有直接投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蟾蜍 中枢机制 发声运动核
下载PDF
大同蛙崇拜的历史文化意蕴
14
作者 张瑞 薛文礼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3期33-37,共5页
借助大同地区流传的蛙崇拜故事和自然景观蛤蟆山,研究了大同蛙崇拜产生的文化环境基础,揭示出大同蛙崇拜、女性生殖崇拜的漫长历史演变过程及其在大同历史文化中的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 大同湖 蛙崇拜 传说故事 蛤蟆山
下载PDF
中国43种蛙类鸣声特征数据集 被引量:1
15
作者 邓可 汪小萍 +6 位作者 朱弼成 赵龙辉 杨悦 蔡炎林 孙晓倩 王同亮 崔建国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75-178,共4页
无尾两栖动物的鸣声通常具有物种特异性,了解其鸣声特征信息,是利用生物声学进行物种多样性调查及物种监测的前提。本文汇总、整理了2012–2020年间利用高保真录音设备在野外记录的43种(隶属于7科26属)无尾两栖动物的鸣声数据,以及相应... 无尾两栖动物的鸣声通常具有物种特异性,了解其鸣声特征信息,是利用生物声学进行物种多样性调查及物种监测的前提。本文汇总、整理了2012–2020年间利用高保真录音设备在野外记录的43种(隶属于7科26属)无尾两栖动物的鸣声数据,以及相应的鸣声采集信息。对音频文件进行降噪处理后,提供了由61个鸣声的波形图及语图组成的鸣声特征数据集。本数据集展示了鸣声的多种时域和频域信息,如单音节或多音节、音节数、音节时长、音节间隔、鸣声时长、主频、基频、谐波等,为我国无尾两栖类的声学研究、物种多样性调查及鸣声监测提供了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蟾蜍 时域特征 频域特征 波形图 语图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