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吉林省玉米大斑病菌生理小种的组成变异与动态预测 被引量:13
1
作者 苏前富 宋淑云 +4 位作者 王巍巍 张伟 李红 隋晶 晋齐鸣 《玉米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23-125,共3页
通过1套鉴别寄主对2006~2007年采自吉林省7个地区100份玉米大斑病病菌分离物的致病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共鉴定出15个类型的生理小种:0、1、2、3、12、13、1N、23、2N、3N、12N、13N、123N、123、23N;吉林省玉米大斑病菌的小种组成十... 通过1套鉴别寄主对2006~2007年采自吉林省7个地区100份玉米大斑病病菌分离物的致病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共鉴定出15个类型的生理小种:0、1、2、3、12、13、1N、23、2N、3N、12N、13N、123N、123、23N;吉林省玉米大斑病菌的小种组成十分复杂,在中晚熟玉米产区已没有明确优势小种的存在;1号生理小种虽然是主要小种类群,但所占比例仅为18%,并且出现了能够克服4个抗性基因的强毒力小种。不同玉米熟区的大斑病生理小种的分布与种间变异频率也趋于复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大斑病菌 变异频率 吉林省
下载PDF
我国玉米大斑病菌生理小种组成变异研究 被引量:44
2
作者 王玉萍 王晓鸣 马青 《玉米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23-126,共4页
采用常规鉴别寄主鉴定技术,分析采自2005年和2006年我国10省份的100份玉米大斑病病菌分离物的致病性变异。鉴定结果表明,共鉴定出15个类型的生理小种,0、1、2、3、N、12、13、1N、23、2N、3N、12N、123N、123、23N;我国玉米大斑病菌的... 采用常规鉴别寄主鉴定技术,分析采自2005年和2006年我国10省份的100份玉米大斑病病菌分离物的致病性变异。鉴定结果表明,共鉴定出15个类型的生理小种,0、1、2、3、N、12、13、1N、23、2N、3N、12N、123N、123、23N;我国玉米大斑病菌的小种组成在继续变化之中,在全国范围内已无优势小种的存在;1、0号生理小种虽然是主要小种类群,但所占比例也仅有约20%,生理小种组成趋于多元化;北方地区小种的毒力组成较南方地区复杂,且毒力更强,不仅有能够克服单抗性基因的小种,而且有能够克服4个抗性基因几乎所有组合类型的小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大斑病菌 生理小种 变异
下载PDF
西南地区玉米大斑病菌生理小种鉴定 被引量:3
3
作者 张小飞 李晓 +4 位作者 崔丽娜 邹成佳 杨晓蓉 钟尧 黄芸 《玉米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43-148,共6页
2008~2010年对采自西南地区的玉米大斑病标样经过单孢分离、纯化,共获得146个菌株。通过Ht单基因鉴别寄主进行生理小种鉴定,共鉴定出9个生理小种,分别为0、1、2、3、12、1N、2N、3N、N。0号小种占鉴定菌株的62.33%,为优势小种,其次为1... 2008~2010年对采自西南地区的玉米大斑病标样经过单孢分离、纯化,共获得146个菌株。通过Ht单基因鉴别寄主进行生理小种鉴定,共鉴定出9个生理小种,分别为0、1、2、3、12、1N、2N、3N、N。0号小种占鉴定菌株的62.33%,为优势小种,其次为1号小种,占鉴定菌株15.07%。毒性频率分析表明,所有供试菌株对Ht1抗性基因的毒性频率最高,为20.99%;对Ht3抗性基因的毒性频率最低,为1.36%;对Ht2和HtN抗性基因的毒性频率分别为13.01%和9.57%。目前,西南地区玉米大斑病生理小种分化明显,并且产生了新的生理小种,对玉米生产存在潜在威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大斑病菌 生理小种 鉴定 毒性频率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