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1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玉米大斑病菌(Exserohilum turcicum)原生质体的分离及转化 被引量:4
1
作者 周永力 TANAKA Chihiro +1 位作者 MATSUSHIMA Satoshi TSUDA Mitsuya 《生物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364-367,共4页
玉米大斑病是严重危害玉米生产的一个世界性真菌病害。由于玉米大斑病菌 (Exserohilumturcicum)在无性生长过程中迅速产生黑色素 ,致使原生质体难以分离。测试了包括Fungase、Funcelase、Novozyme、Glucanex、Driselase、Uskizyme、Kita... 玉米大斑病是严重危害玉米生产的一个世界性真菌病害。由于玉米大斑病菌 (Exserohilumturcicum)在无性生长过程中迅速产生黑色素 ,致使原生质体难以分离。测试了包括Fungase、Funcelase、Novozyme、Glucanex、Driselase、Uskizyme、Kitalase在内的 7种细胞壁降解酶及其组合、病原菌菌株和培养基对原生质体分离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菌株的培养形态和菌丝的生长状态显著影响原生质体的分离效率 ;酶组合Kitalase +Glucanex +Driselase ,Kitalase+Glucanex和Kitalase +Uskizyme能够有效地分离玉米大斑病菌的原生质体。初步的转化试验表明 ,质粒pAN71可以用于该病原菌的转化。这些结果将为E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生质体 提取 转化 玉米大斑病菌 真菌
下载PDF
StKU80, a component in the NHEJ repair pathway, is involved in mycelial morphogenesis, conidiation, appressorium development, and oxidative stress reactions in Exserohilum turcicum 被引量:1
2
作者 GONG Xiao-dong LIU Yu-wei +4 位作者 BI Huan-huan YANG Xiao-rong HAN Jian-min DONG Jin-gao GU Shou-qin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SCIE CAS CSCD 2021年第1期147-158,共12页
Homologous recombination(HR) and nonhomologous end joining(NHEJ) are considered the two main double-strand break(DSB) repair approaches in eukaryotes. Inhibiting the activities of the key component in NHEJ commonly en... Homologous recombination(HR) and nonhomologous end joining(NHEJ) are considered the two main double-strand break(DSB) repair approaches in eukaryotes. Inhibiting the activities of the key component in NHEJ commonly enhances the efficiency of targeted gene knockouts or affects growth and development in higher eukaryotes. However, little is known about the roles of the NHEJ pathway in foliar pathogens. Here we identified a gene designated St KU80, which encodes a putative DNA end-binding protein homologous to yeast Ku80, in the foliar pathogen Exserohilum turcicum. Conserved domain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typical domains VWA, Ku78 and Ku-PK-bind are usually present in Ku70/80 proteins in eukaryotes and are also present in St Ku80. Phylogenetic analysis indicated that St Ku80 is most closely related to Ku80(XP001802136.1) from Parastagonospora nodorum, followed by Ku80(AGF90044.1) from Monascus ruber. Furthermore, the gene knockout mutants ΔSt KU80-1 and ΔSt KU80-2 were obtained. These mutants displayed longer septas, thinner cell walls, smaller amounts of substances on cell wall surfaces, and more mitochondria per cell than the wild-type(WT) strain but similar HT-toxin activity. The mutants did not produce conidia and mature appressoria. On the other hand, the mutants were highly sensitive to H2O2, but not to ultraviolet radiation. In summary, the St KU80 plays devious roles in regulating the development of E. turcicu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xserohilum turcicum PATHOGENICITY gene knockout growth and development
下载PDF
Phylogenetic Analysis among Maize Exserohilum turcicum Isolates from Yunnan Province by RAPD 被引量:1
3
作者 Kaimei JIANG Jinghua FAN +2 位作者 Qun LIU Liping YANG Lingyan XU 《Agricultural Biotechnology》 CAS 2013年第1期20-23,共4页
[ Objective ] This study aimed to investigate the genetic variation of Yunnan Exserohilum turcicum isolates from molecular level, and provide theoretical basis for E. turcicum pathogenicity virulence differentiation a... [ Objective ] This study aimed to investigate the genetic variation of Yunnan Exserohilum turcicum isolates from molecular level, and provide theoretical basis for E. turcicum pathogenicity virulence differentiation and effective control of disease. [Method] A total of 56 E. turc/cum isolates from some areas of Yunnan Province were analyzed by RAPD. Based on the genetic distance, a dendrogram was constructed. [Result] Ten genetic groups were formed in the dendrogram. The RAPD groups had no obvious correlation with geographic origins. Some strains from one area were closely related to some from another area. [ Conclusion] Rich ge- netic variation existed among the tested isolat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ize exserohilum turcicum RAPD Genetic diversity
下载PDF
玉米大斑菌(Exserohilum turcicum)和小斑菌(Helminthosporium maydis)相互关系的研究
4
作者 董志平 黄梧芳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4期57-62,共6页
玉米小斑病菌(Helminthosporium maydis)和玉米大斑病菌(Exseiohilum turcicum)的相互关系中,小斑病菌可强烈地抑制大斑病菌的生长,在PDA培养基上可形成明显的抑菌区,在玉米植株上能减少大斑病病斑的数目,病斑变小,产孢能力也降低。玉... 玉米小斑病菌(Helminthosporium maydis)和玉米大斑病菌(Exseiohilum turcicum)的相互关系中,小斑病菌可强烈地抑制大斑病菌的生长,在PDA培养基上可形成明显的抑菌区,在玉米植株上能减少大斑病病斑的数目,病斑变小,产孢能力也降低。玉米小斑病菌对大斑病菌的抑制作用因不同菌株的组合而异,抑制作用的强度也随不同接种方法和培养条件而变化。根据小斑病菌对大斑病菌的抑制作用,结合小斑病菌对温度较易适应的特性,初步推断我国春玉米区有逐步发展为小斑病常发区的潜在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大斑菌 小斑菌 相互关系
下载PDF
玉米抗大斑病菌单基因系的建立及其在Exserohilum turcicum生理小种鉴定中的应用 被引量:1
5
作者 张桂珍 刘金亮 +4 位作者 胡瑞学 Ali Khatib Bakar 张艳华 Don G.White 潘洪玉 《吉林大学学报(理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34-138,共5页
利用美国A632,B37,B73,B68,C103,Va26等30个Ht单基因鉴别寄主,按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的大田接种方案与鉴定方法,建立了适合中国的监测玉米大斑病菌生理小种鉴定的21个Ht单基因系.从吉林省15个地区的不同玉米品种中采集玉米大斑病样本,采用... 利用美国A632,B37,B73,B68,C103,Va26等30个Ht单基因鉴别寄主,按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的大田接种方案与鉴定方法,建立了适合中国的监测玉米大斑病菌生理小种鉴定的21个Ht单基因系.从吉林省15个地区的不同玉米品种中采集玉米大斑病样本,采用单孢分离获得了32个玉米大斑病菌菌株,利用已建立的上述21个Ht单基因鉴别寄主,通过美国的大田鉴定方案进行生理小种鉴定.结果表明,这32个菌株均为0号小种,并未出现生理小种分化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基因系 玉米大斑病菌 生理小种 鉴定
下载PDF
类芽孢杆菌对玉米大斑病菌的抑菌机制研究
6
作者 闫博巍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5-102,共8页
[目的]明确类芽孢杆菌NK3-4菌株对玉米大斑病菌的抑菌机理,为以类芽孢杆菌为主要成分的生防制剂开发奠定理论基础。[方法]采用显微观察法及菌丝生长速率测定法对抑菌效果进行测定,同时使用分光光度法对玉米大斑病菌的碱性磷酸酶含量、... [目的]明确类芽孢杆菌NK3-4菌株对玉米大斑病菌的抑菌机理,为以类芽孢杆菌为主要成分的生防制剂开发奠定理论基础。[方法]采用显微观察法及菌丝生长速率测定法对抑菌效果进行测定,同时使用分光光度法对玉米大斑病菌的碱性磷酸酶含量、原磷代谢水平、细胞膜通透性、可溶性糖浓度、蛋白质合成水平及黑色素含量进行分析,研究类芽孢杆菌对玉米大斑病菌的抑菌机理。[结果]不同浓度类芽孢杆菌NK3-4发酵液均可对玉米大斑病菌产生抑制作用,发酵液浓度为20%时,抑菌率可达98.68%,孢子萌发抑制率可达99.04%,其可破坏大斑病菌菌丝结构,抑制菌丝体形成并抑制孢子萌发;发酵液对细胞壁结构、细胞膜代谢、细胞膜透性和完整性具有一定的破坏作用,对菌体蛋白形成无显著影响;同时发酵液可降低HT毒素的致病性以及黑色素含量。[结论]类芽孢杆菌NK3-4可通过破坏病原菌菌丝结构,抑制菌丝体形成及孢子萌发抑制大斑病菌的生长发育进程。发酵液通过破坏细胞壁结构、细胞膜代谢功能、细胞膜透性和完整性达到抑菌作用,此外发酵液可通过降低玉米大斑病菌黑色素含量,降低其致病性。该研究可为玉米大斑病菌生防制剂开发奠定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芽孢杆菌 玉米大斑病菌 抑菌机理 生物防治
下载PDF
河西走廊玉米大斑病菌0号生理小种生物学特性研究
7
作者 雷玉明 郑天翔 +3 位作者 邢会琴 程红玉 赵文勤 赵文明 《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3年第4期83-89,共7页
采用生长速率法研究了甘肃省河西走廊玉米大斑病菌(Exserohilum turcicum)0号生理小种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病菌菌丝在5~40℃均可生长,适宜温度为25~30℃,最适温度28℃;最适pH为7~8;12 h/d光照+12 h/d黑暗环境有利于菌丝生长;最适碳源... 采用生长速率法研究了甘肃省河西走廊玉米大斑病菌(Exserohilum turcicum)0号生理小种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病菌菌丝在5~40℃均可生长,适宜温度为25~30℃,最适温度28℃;最适pH为7~8;12 h/d光照+12 h/d黑暗环境有利于菌丝生长;最适碳源为葡萄糖与木糖,最适氮源为甘氨酸。病菌分生孢子产孢量最适温度28℃;最适pH为7;最适碳源为果糖和乳糖、木糖。分生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25℃;适宜pH为6~8;最适碳、氮源为葡萄糖和蛋白胨。半光半暗、全黑暗分别有利于产孢和孢子萌发。菌丝和分生孢子致死温度分别为55℃和57℃,10 m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Zea mays L.) 大斑病菌(exserohilum turcicum) 生物学特性 河西走廊
下载PDF
斯高威尔刺盘孢菌次生代谢产物分离纯化及其对大斑凸脐蠕孢菌的抑制作用
8
作者 于惠源 张爱民 +2 位作者 陈明卿 席雪冬 于志国 《农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70-376,共7页
采用硅胶柱层析、凝胶柱层析、薄层层析和高效液相色谱等技术对一株斯高威尔刺盘孢菌Colletotrichum scovillei次生代谢产物进行分离纯化,得到两个化合物1和2,结构经波谱综合解析并与文献数据比对,确认化合物1为未见文献报道的神经酰胺... 采用硅胶柱层析、凝胶柱层析、薄层层析和高效液相色谱等技术对一株斯高威尔刺盘孢菌Colletotrichum scovillei次生代谢产物进行分离纯化,得到两个化合物1和2,结构经波谱综合解析并与文献数据比对,确认化合物1为未见文献报道的神经酰胺类化合物6-甲基-12-羟基-十四烷基-N-(2′,3′,4′-三羟基丁基)-2E,4Z-二烯酰胺,化合物2为已知化合物sambutoxin。抑菌活性测定结果表明,两个化合物均对大斑凸脐蠕孢菌Exserohilum turcicum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EC_(50)值分别为11.43μg/mL和18.42μg/mL。离体叶片法测定结果表明,化合物1在800μg/mL质量浓度下对玉米大斑病的相对防治效果可达84.8%,与对照药剂百菌清相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斯高威尔刺盘孢菌 次生代谢产物 神经酰胺 大斑凸脐蠕孢菌 抑菌活性 玉米大斑病
下载PDF
中国玉米大斑病菌生理分化及新命名法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49
9
作者 刘国胜 董金皋 +3 位作者 邓福友 郭爱国 张凤国 臧漫辉 《植物病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305-310,共6页
在分别含Ht1、Ht2、Ht3和HtN的单基因玉米鉴别寄主上测定了全国玉米各产区的百余份大斑病菌标样。结果表明,按传统方法命名的1号(或称0号)生理小种仍然是优势小种,占供试菌株的73.0%;2号(1号)生理小种占1... 在分别含Ht1、Ht2、Ht3和HtN的单基因玉米鉴别寄主上测定了全国玉米各产区的百余份大斑病菌标样。结果表明,按传统方法命名的1号(或称0号)生理小种仍然是优势小种,占供试菌株的73.0%;2号(1号)生理小种占1.9%。虽然未出现已报道的3号(23号)、4号(23N号)和5号(2N号)小种,但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出现了25.1%的未定名的新类群。为克服传统命名方法的局限性及指导抗病育种及品种布局,本文初步提出用毒力频率法分析玉米大斑病菌的生理分化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大斑病菌 生理小种 毒性频率 命名法
下载PDF
玉米大斑病菌和小斑病菌交配型多重PCR检测方法的建立与应用 被引量:12
10
作者 代玉立 甘林 +5 位作者 滕振勇 杨静民 祁月月 石妞妞 陈福如 杨秀娟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527-538,共12页
【目的】由大斑突脐蠕孢(Exserohilum turcicum)和玉蜀黍平脐蠕孢(Bipolaris maydis)引起的玉米大斑病和小斑病是玉米生产上重要的叶部真菌病害,本研究旨在建立玉米大斑病菌和小斑病菌交配型多重PCR检测方法,为玉米大斑病菌和小斑病菌... 【目的】由大斑突脐蠕孢(Exserohilum turcicum)和玉蜀黍平脐蠕孢(Bipolaris maydis)引起的玉米大斑病和小斑病是玉米生产上重要的叶部真菌病害,本研究旨在建立玉米大斑病菌和小斑病菌交配型多重PCR检测方法,为玉米大斑病菌和小斑病菌的交配型田间分布和有性生殖研究提供技术方法。【方法】根据GenBank中已登录的玉米大斑病菌(登录号MAT1-1:GU997138和MAT1-2:GU997137)和小斑病菌(登录号MAT1-1:X68399和MAT1-2:X68398)交配型基因序列,利用Primer Premier 5.0软件设计2种病原菌交配型多重PCR检测特异性引物,采用单因素法对引物的退火温度以及扩增程序中延伸时间和循环数等重要参数进行优化,建立玉米大斑病菌和小斑病菌交配型多重PCR检测方法,并对2种病原菌的交配型多重PCR检测灵敏度和特异性进行检验。同时,对田间采集的129株玉米大斑病菌和194株玉米小斑病菌单孢菌株的交配型进行多重PCR检测,以明确建立的交配型多重PCR检测方法的适用性。【结果】建立的多重PCR方法和设计的交配型特异引物StMAT01-2F/R、StMAT02-3F/R、ChMAT01-3F/R和ChMAT02-2F/R可分别扩增出MAT1-1、MAT1-2型菌株大小为816、132 bp(大病斑菌)与490、136 bp(小病斑菌)的特异性目的条带。25μL多重PCR扩增体系:2×Multiplex PCR Mix 12.5μL,引物各10 pmol,DNA模板100 ng,退火温度为57.2℃(大病斑菌)和55.0℃(小斑病菌),35个循环。该多重PCR对玉米大斑病菌MAT1-1、MAT1-2型单孢菌株的检测灵敏度分别为0.1、0.01 ng基因组DNA,而对玉米小斑病菌MAT1-1、MAT1-2交配型的检测灵敏度均为0.1 ng基因组DNA。该交配型多重PCR检测方法对玉米大斑病菌和小斑病菌特异性很强,能够很好地区分玉米大斑病菌和小斑病菌相应的近缘种和14株其他真菌菌株。不同地理来源的玉米大斑病菌和小斑病菌交配型检测结果表明,该多重PCR能够准确地检出129株玉米大斑病菌和194株玉米小斑病菌的交配型,且检测结果与随机抽取的菌株杂交验证结果完全吻合。【结论】构建的玉米大斑病菌和小斑病菌交配型多重PCR检测方法灵敏度高、特异性好、操作简便,能够准确、快速地检测出玉米大斑病菌和小斑病菌的交配型,为玉米大斑病菌和小斑病菌的交配型田间分布和监测及有性生殖研究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大斑病菌 玉米小斑病菌 交配型 多重PCR 灵敏度 特异性
下载PDF
玉米大斑病菌的RAPD分析Ⅰ.应用CTAB法提取玉米大斑病菌DNA 被引量:35
11
作者 安鑫龙 董金皋 韩建民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38-41,共4页
用采自河北、辽宁、黑龙江、山东、吉林等 5省的 14个玉米大斑病菌菌株为试材进行液体培养 ,然后采用CTAB法从菌丝中提取DNA ,通过 75 2型紫外光栅分光光度计检测 ,最后将所提取的DNA在热循环仪PE - 480 0上进行随机引物多态性扩增。结... 用采自河北、辽宁、黑龙江、山东、吉林等 5省的 14个玉米大斑病菌菌株为试材进行液体培养 ,然后采用CTAB法从菌丝中提取DNA ,通过 75 2型紫外光栅分光光度计检测 ,最后将所提取的DNA在热循环仪PE - 480 0上进行随机引物多态性扩增。结果发现 ,所提取的DNA的OD2 60 /OD2 80 比值介于 1.730~ 1.847之间 ,扩增产物经琼脂糖凝胶电泳后得到了较清晰的扩增图谱 ,从而证明采用的CTAB法是提取玉米大斑病菌DNA并用于分子生物学研究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大斑病菌 RAPD 分析 DNA提取 CTAB
下载PDF
玉米大斑菌Ht-毒素组分分析 被引量:19
12
作者 董金皋 李正平 +1 位作者 李秉华 王瑞瑶 《植物病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139-144,共6页
对分别属于玉米大斑病菌(Helminthosporiumturcicum)1号和2号生理小种的致病毒素进行硅胶TL层析、薄层扫描和生物监测的结果发现,两个小种的毒性组分不同。2号小种可分离到I(Rf0.50)、Ⅱ(R... 对分别属于玉米大斑病菌(Helminthosporiumturcicum)1号和2号生理小种的致病毒素进行硅胶TL层析、薄层扫描和生物监测的结果发现,两个小种的毒性组分不同。2号小种可分离到I(Rf0.50)、Ⅱ(Rf0.36)、Ⅲ(Rf0.67)、Ⅳ(Rf0.80)、Ⅴ(Rf0.13)、Ⅵ(Rf0.25)6种组分,而1号小种最多可分离到除Ⅳ以外的其它5种组分,这些组分均有不同程度的紫外吸收。对在200~360nm有明显紫外吸收的4种组分(Ⅰ、Ⅱ、Ⅲ、Ⅳ)的生物监测结果表明,只有组分Ⅲ对带Ht1基因和不带Ht1基因的Oh43和B372对玉米自交系不具任何致病活性,组分Ⅰ、Ⅱ对不带Ht1基因的玉米自交系具有致病活性,而对带Ht1基因的玉米自交系却无毒性。值得重视的是组分Ⅳ的致病特性与组分Ⅰ、Ⅱ正好相反,即对带Ht1基因的玉米自交系具有致病活性,却对不带Ht1基因的玉米自交系没有致病作用。结论指出,Ht-毒素的TLC组分Ⅰ、Ⅱ、Ⅳ玉米斑菌诱致玉米发病的主要活性成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大斑病 致病毒素 毒性组分 生理小种
下载PDF
玉米大斑病菌种群遗传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12
13
作者 张明会 徐秀德 +3 位作者 姜钰 王丽娟 曲晓丽 李慧斌 《玉米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43-146,共4页
应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技术,对采自我国不同地区的玉米大斑病菌(Exserohilum turcicum)39个菌株的DNA遗传多样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可将39个菌株基本分成5组,并且在同一组内不同菌株间的遗传多样性也有差异。来自不同地区相同品种上的... 应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技术,对采自我国不同地区的玉米大斑病菌(Exserohilum turcicum)39个菌株的DNA遗传多样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可将39个菌株基本分成5组,并且在同一组内不同菌株间的遗传多样性也有差异。来自不同地区相同品种上的菌株和同一地区不同品种的菌株的DNA多态性存在差异,表明我国玉米大斑病菌中具有丰富的种内遗传多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大斑病菌 RAPD 遗传多样性
下载PDF
长春地区玉米大斑病流行指数增长期的病情增长研究 被引量:14
14
作者 王晓梅 刘国宁 +2 位作者 田宇光 马海霞 杨信东 《玉米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133-135,138,共4页
对长春地区玉米大斑病流行指数增长期的病情增长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一般年份长春地区中等感病品种玉米大斑病的指数增长期大约为田间病害开始产生至8月初,是病害预测和防治的关键期。玉米大斑病的日增长率在0.02~0.2左右,降雨与随后... 对长春地区玉米大斑病流行指数增长期的病情增长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一般年份长春地区中等感病品种玉米大斑病的指数增长期大约为田间病害开始产生至8月初,是病害预测和防治的关键期。玉米大斑病的日增长率在0.02~0.2左右,降雨与随后第10天左右的病害日增长率高度正相关。单个玉米大斑病病斑增长时间可持续2个月左右,病斑长度可达20cm以上,宽度可达1.5cm以上,单个病斑增长(长、宽、面积)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均接近直线。雨后转连续数日晴天有利于病斑扩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大斑病菌 流行时间动态 指数增长期
下载PDF
东北地区玉米大斑病菌生理分化研究 被引量:17
15
作者 张秀霞 高增贵 +2 位作者 周晓锟 张硕 周艳波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27-230,共4页
为明确东北地区玉米大斑病菌的生理分化及小种动态情况,分析玉米大斑病加重的原因。采用常规Ht单基因(Ht1、Ht2、Ht3、HtN)鉴别寄主鉴定技术,对2010年采自辽宁、吉林、黑龙江省22个县(市)88份玉米大斑病菌的菌株进行了生理小种鉴定,共... 为明确东北地区玉米大斑病菌的生理分化及小种动态情况,分析玉米大斑病加重的原因。采用常规Ht单基因(Ht1、Ht2、Ht3、HtN)鉴别寄主鉴定技术,对2010年采自辽宁、吉林、黑龙江省22个县(市)88份玉米大斑病菌的菌株进行了生理小种鉴定,共鉴定出0、1、2、N、12、1N、23、2N、3N、12N、123N、123、23N和12N号14个生理小种;东北地区大斑病菌生理分化明显,出现了能够克服多个抗性基因的小种,其中,0号和1号生理小种分别占供试菌株的37.5%和20.5%,为优势小种;所鉴定的88个菌株对Ht1、Ht2、Ht3和HtN抗性基因的毒性频率分别为45.5%,30.7%,15.9%,23.7%。研究结果表明,东北地区玉米大斑病菌生理小种组成及种间的变异频率开始趋于复杂化,不断有新小种出现。玉米大斑病菌新小种出现0号和1号以外其他小种,出现频率升高和品种抗性丧失是导致玉米大斑病发生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大斑病菌 生理分化 鉴定 动态分析
下载PDF
玉米大斑病菌原生质体的制备与再生 被引量:18
16
作者 宋庆涛 张国珍 董金皋 《微生物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41-44,共4页
以玉米大斑病菌 (Exserohilumturcicum) 0 1 0 9 8为供试菌株 ,研究了菌龄、液体培养基、酶系统、酶解时间、稳渗剂对玉米大斑病菌原生质体制备的影响及稳渗剂对原生质体再生的影响。结果表明制备玉米大斑病菌原生质体适宜的条件为 :Fr... 以玉米大斑病菌 (Exserohilumturcicum) 0 1 0 9 8为供试菌株 ,研究了菌龄、液体培养基、酶系统、酶解时间、稳渗剂对玉米大斑病菌原生质体制备的影响及稳渗剂对原生质体再生的影响。结果表明制备玉米大斑病菌原生质体适宜的条件为 :Fries液体培养基培养分生孢子 2 4h ,1 %Lywallzyme、 1 %Drislase和 1 %Snailase 3种酶溶液混合使用 ,酶解 5h ,0 7mol/LKCl为稳渗剂 ;原生质体再生以 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大斑病菌 原生质体 制备 再生
下载PDF
玉米大斑病菌HT-毒素对玉米叶片木质素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10
17
作者 韩建民 姜丽 +1 位作者 王惠哲 董金皋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0年第5期456-459,共4页
本试验采用玉米大斑病菌2号小种产生的粗毒素和标准毒素 (5 -羟甲基 -2-呋喃甲醛 )进行玉米幼苗滴心处理 ,测定玉米大斑病菌HT-毒素处理后玉米叶片中木质素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毒素处理后属于亲和组合的玉米自交系木质素含量都有一定... 本试验采用玉米大斑病菌2号小种产生的粗毒素和标准毒素 (5 -羟甲基 -2-呋喃甲醛 )进行玉米幼苗滴心处理 ,测定玉米大斑病菌HT-毒素处理后玉米叶片中木质素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毒素处理后属于亲和组合的玉米自交系木质素含量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 ,且处理后48h表现更为明显 ;非亲和组合的玉米自交系木质素含量变化不大 ,不同组合中木质素含量变化差异的原因尚需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大斑病菌 HT-毒素 木质素 叶片
下载PDF
感染大斑病菌后玉米抗感近等基因系丁布含量变化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15
18
作者 朱友林 何嵘 刘纪麟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6期653-657,共5页
本文比较了玉米抗,感大斑病菌近等基因系丁布含量及其在感病过程中的动态变化。结果发现,在未受病菌侵染的情况下,Ht1Ht1、Ht2Ht2和HtNHtN3种抗病系以及htht感病系间丁布含量没有明显差异。接种大斑病菌后,各种抗病系在病菌侵染初期丁... 本文比较了玉米抗,感大斑病菌近等基因系丁布含量及其在感病过程中的动态变化。结果发现,在未受病菌侵染的情况下,Ht1Ht1、Ht2Ht2和HtNHtN3种抗病系以及htht感病系间丁布含量没有明显差异。接种大斑病菌后,各种抗病系在病菌侵染初期丁布含量迅速大幅度上升,在整个病程中始终明显高于感病系。感染大斑病菌最终导致罹病植株丁布含量比未接种的健康植株明显减少,各种抗病系减少的百分率明显低于感病系。可见丁布与玉米大斑病单基因抗性有密切关系。本文认为研究病虫危害后寄主丁布含量变化的规律,对了解植物对不同病虫抗性的关系,筛选培育多抗品种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大斑病菌 近等基因系 丁布 抗性
下载PDF
玉米大斑病抗性遗传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7
19
作者 杨继良 王斌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501-506,共6页
由于大斑病生理小种的变异,致使原来抗大斑病的玉米品种丧失抗性,对玉米生产造成严重危害,至今已经发现大斑病菌生理小种5个。玉米对大斑病的抗性可分为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和显性单基因控制的质量性状,前者涉及玉米的10条染色体;后者... 由于大斑病生理小种的变异,致使原来抗大斑病的玉米品种丧失抗性,对玉米生产造成严重危害,至今已经发现大斑病菌生理小种5个。玉米对大斑病的抗性可分为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和显性单基因控制的质量性状,前者涉及玉米的10条染色体;后者包括Ht1、Ht2、Ht3、HtN等基因。本文对大斑病生理小种变化,玉米大斑病抗性单基因(Ht)的来源、遗传特点、染色体定位以及数量抗性基因的QTL分析等研究进展作了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大斑病 抗性遗传 研究进展
下载PDF
玉米大斑病菌毒素结构的确定及几种类似物的毒性比较 被引量:16
20
作者 董金皋 李正平 +1 位作者 薛峰 李贵深 《植物病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257-261,共5页
通过对玉米大斑病菌Ht-毒素组分1与标准5-羟甲基-2-呋喃甲醛核磁共振1H谱比较,进一步明确了组分1的化学结构。用玉米离体叶浸渍法及离体根冠细胞致死生测法对Ht-毒素组分1、5-羟甲基-2-呋喃甲醛、呋喃甲醇、呋喃... 通过对玉米大斑病菌Ht-毒素组分1与标准5-羟甲基-2-呋喃甲醛核磁共振1H谱比较,进一步明确了组分1的化学结构。用玉米离体叶浸渍法及离体根冠细胞致死生测法对Ht-毒素组分1、5-羟甲基-2-呋喃甲醛、呋喃甲醇、呋喃甲醛、呋喃甲酸进行毒性和致病活性比较,结果表明,Ht-毒素组1、标准样品及几种毒素类似物在供试浓度范围内对寄主玉米均有高度的生物毒性,其中以呋喃甲酸毒性最大。从TLC扫描光谱和色谱来看,5-羟甲基-2-呋喃甲醛确为Ht-毒素的一种主要毒性组分,而且该化合物在体内外随着不断氧化,生物毒性逐渐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大斑病 HT-毒素 毒性结构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