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2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东北地区玉米大斑病菌生理分化研究
被引量:
17
1
作者
张秀霞
高增贵
+2 位作者
周晓锟
张硕
周艳波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27-230,共4页
为明确东北地区玉米大斑病菌的生理分化及小种动态情况,分析玉米大斑病加重的原因。采用常规Ht单基因(Ht1、Ht2、Ht3、HtN)鉴别寄主鉴定技术,对2010年采自辽宁、吉林、黑龙江省22个县(市)88份玉米大斑病菌的菌株进行了生理小种鉴定,共...
为明确东北地区玉米大斑病菌的生理分化及小种动态情况,分析玉米大斑病加重的原因。采用常规Ht单基因(Ht1、Ht2、Ht3、HtN)鉴别寄主鉴定技术,对2010年采自辽宁、吉林、黑龙江省22个县(市)88份玉米大斑病菌的菌株进行了生理小种鉴定,共鉴定出0、1、2、N、12、1N、23、2N、3N、12N、123N、123、23N和12N号14个生理小种;东北地区大斑病菌生理分化明显,出现了能够克服多个抗性基因的小种,其中,0号和1号生理小种分别占供试菌株的37.5%和20.5%,为优势小种;所鉴定的88个菌株对Ht1、Ht2、Ht3和HtN抗性基因的毒性频率分别为45.5%,30.7%,15.9%,23.7%。研究结果表明,东北地区玉米大斑病菌生理小种组成及种间的变异频率开始趋于复杂化,不断有新小种出现。玉米大斑病菌新小种出现0号和1号以外其他小种,出现频率升高和品种抗性丧失是导致玉米大斑病发生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大斑病菌
生理分化
鉴定
动态分析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东北地区2009年玉米大斑病菌生理小种鉴定与动态分析
被引量:
19
2
作者
高金欣
吕淑霞
+3 位作者
高增贵
庄敬华
张小飞
张硕
《玉米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38-140,144,共4页
利用含Htl、Ht2、Ht3和HtN抗性基因的玉米自交系作为鉴别寄主,对2009年采自于辽宁、吉林、黑龙江省28个地区的113株玉米大斑病菌(Exserohilum turcicum)进行生理小种鉴定和种群动态分析。共鉴定出0、1、2、3、N、12、13、1N、2N、123、...
利用含Htl、Ht2、Ht3和HtN抗性基因的玉米自交系作为鉴别寄主,对2009年采自于辽宁、吉林、黑龙江省28个地区的113株玉米大斑病菌(Exserohilum turcicum)进行生理小种鉴定和种群动态分析。共鉴定出0、1、2、3、N、12、13、1N、2N、123、12N和123N号12个生理小种,有能克服单抗性基因的小种,也有能同时克服4个抗性基因的强致病性小种,生理小种组成趋于多元化。其中,0号和1号小种为优势小种,分别占供试菌株的47.8%和19.5%。所鉴定的113个菌株对抗性基因Ht1、Ht2、Ht3和HtN的毒性频率分别为37.2%、21.2%、4.4%和15.9%。研究结果表明,东北地区玉米大斑病菌生理分化明显,生理小种的分布与种间的变异频率趋于复杂化。玉米大斑病菌0号和1号小种以外其他生理小种出现频率升高和品种抗性的丧失是玉米大斑病发生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大斑病菌
生理小种
鉴定
动态分析
原文传递
题名
东北地区玉米大斑病菌生理分化研究
被引量:
17
1
作者
张秀霞
高增贵
周晓锟
张硕
周艳波
机构
沈阳农业大学植物免疫研究所
出处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27-230,共4页
基金
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项目(2011BAD16B12)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专项(CARS-02)
辽宁省教育厅重点实验室项目(LS2010149)
文摘
为明确东北地区玉米大斑病菌的生理分化及小种动态情况,分析玉米大斑病加重的原因。采用常规Ht单基因(Ht1、Ht2、Ht3、HtN)鉴别寄主鉴定技术,对2010年采自辽宁、吉林、黑龙江省22个县(市)88份玉米大斑病菌的菌株进行了生理小种鉴定,共鉴定出0、1、2、N、12、1N、23、2N、3N、12N、123N、123、23N和12N号14个生理小种;东北地区大斑病菌生理分化明显,出现了能够克服多个抗性基因的小种,其中,0号和1号生理小种分别占供试菌株的37.5%和20.5%,为优势小种;所鉴定的88个菌株对Ht1、Ht2、Ht3和HtN抗性基因的毒性频率分别为45.5%,30.7%,15.9%,23.7%。研究结果表明,东北地区玉米大斑病菌生理小种组成及种间的变异频率开始趋于复杂化,不断有新小种出现。玉米大斑病菌新小种出现0号和1号以外其他小种,出现频率升高和品种抗性丧失是导致玉米大斑病发生的重要原因。
关键词
玉米大斑病菌
生理分化
鉴定
动态分析
Keywords
exserohilum turcicum; physiological differentiation; identification; dynamic analysis;
分类号
S435.13 [农业科学—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东北地区2009年玉米大斑病菌生理小种鉴定与动态分析
被引量:
19
2
作者
高金欣
吕淑霞
高增贵
庄敬华
张小飞
张硕
机构
沈阳农业大学生物科学技术学院
沈阳农业大学植物免疫研究所
出处
《玉米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38-140,144,共4页
基金
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项目(2006BAD08A06)
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082123)
+1 种基金
辽宁省教育厅重点实验室项目(LS2010149)
国家粮丰工程(2011BAD16B12)
文摘
利用含Htl、Ht2、Ht3和HtN抗性基因的玉米自交系作为鉴别寄主,对2009年采自于辽宁、吉林、黑龙江省28个地区的113株玉米大斑病菌(Exserohilum turcicum)进行生理小种鉴定和种群动态分析。共鉴定出0、1、2、3、N、12、13、1N、2N、123、12N和123N号12个生理小种,有能克服单抗性基因的小种,也有能同时克服4个抗性基因的强致病性小种,生理小种组成趋于多元化。其中,0号和1号小种为优势小种,分别占供试菌株的47.8%和19.5%。所鉴定的113个菌株对抗性基因Ht1、Ht2、Ht3和HtN的毒性频率分别为37.2%、21.2%、4.4%和15.9%。研究结果表明,东北地区玉米大斑病菌生理分化明显,生理小种的分布与种间的变异频率趋于复杂化。玉米大斑病菌0号和1号小种以外其他生理小种出现频率升高和品种抗性的丧失是玉米大斑病发生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
玉米大斑病菌
生理小种
鉴定
动态分析
Keywords
exserohilum
turcicum
physiological
race
identification
dynamic
analysis
分类号
S435.131 [农业科学—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东北地区玉米大斑病菌生理分化研究
张秀霞
高增贵
周晓锟
张硕
周艳波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
17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东北地区2009年玉米大斑病菌生理小种鉴定与动态分析
高金欣
吕淑霞
高增贵
庄敬华
张小飞
张硕
《玉米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
19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