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78篇文章
< 1 2 3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valuating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and effect of acupuncture therapy in anal function rehabilitation after low-tension rectal cancer surgery
1
作者 Li-Zhong Shen Wei Li +3 位作者 Zhan-Lun Liu Ni Wang Yan-Feng Liu Ling-Ling Miao 《World Journal of Clinical Cases》 SCIE 2024年第18期3476-3481,共6页
BACKGROUND According to the indexes of serum and anal function,acupuncture therapy was applied to patients with low rectal cancer in order to avoid the occurrence of anal incontinence and reduce complications.AIM To e... BACKGROUND According to the indexes of serum and anal function,acupuncture therapy was applied to patients with low rectal cancer in order to avoid the occurrence of anal incontinence and reduce complications.AIM To explore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and evaluate the effect of acupuncture therapy for anal function rehabilitation after low-tension rectal cancer surgery.METHODS From the anorectal surgery cases,we selected 120 patients who underwent colorectal cancer surgery between January 2020 and December 2022 and randomly divided them into a control group(n=60),observation group(n=60),and control group after surgery for lifestyle intervention(including smoking cessation and exercise),dietary factor adjustment,anal movement,and oral loperamide treatment.The serum levels of motilin,5-hydroxytryptamine,and vasoactive intestinal peptide(VIP),Wexner score for anal incontinence,and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were compared between groups.RESULTS After treatment,the VIP and 5-hydroxytryptamine level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low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P<0.05).The motilin level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P<0.05).Postoperative anal incontinence was better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than in the control group(P<0.05).The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6.67%,which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21.67%;P<0.05).CONCLUSION Acupuncture therapy has a positive effect on the rehabilitation of anal function after low-tension rectal cancer surgery;it can effectively help to improve the serum indices of patients,avoid the occurrence of anal incontinence,and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Popularizing and applying it will be valuabl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cupuncture therapy Low pull rectal cancer Anal function rehabilitation Serum indicator Wexner score
下载PDF
Clinical Research Progress on Physical Rehabilitation Therapy for Migraine
2
作者 Yalun Feng Sujuan Zhang Yongmei Yan 《Journal of Clinical and Nursing Research》 2021年第4期213-216,共4页
Migraine is a common and recurrent chronic disorder.Migraine is often associated with anxiety,depression and other emotional diseases.With the development of physical rehabilitation techniques,the long-term clinical e... Migraine is a common and recurrent chronic disorder.Migraine is often associated with anxiety,depression and other emotional diseases.With the development of physical rehabilitation techniques,the long-term clinical efficacy of rehabilita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migraine and the prevention of recurrence have been widely accepted.This paper reviews the effectiveness of physical rehabilitation therapy in clinical treatment of migraine in recent yea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GRAINE rehabilitation treatment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Transcranial electrical stimulation acupuncture therapy
下载PDF
中医适宜技术治疗脑卒中后偏瘫的循证临床实践指南 被引量:1
3
作者 郑丽 张阳 +2 位作者 许建国 程凯 杨姝雅 《兰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4年第1期41-51,共11页
脑卒中是成年人死亡和残疾的主要原因之一。中医适宜技术在脑卒中后偏瘫的康复治疗中广泛应用,然而尚缺乏系统的、高质量的循证指南来指导这些实践。本指南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指南制订手册》和《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制订手册》制定,遵循... 脑卒中是成年人死亡和残疾的主要原因之一。中医适宜技术在脑卒中后偏瘫的康复治疗中广泛应用,然而尚缺乏系统的、高质量的循证指南来指导这些实践。本指南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指南制订手册》和《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制订手册》制定,遵循卫生保健实践指南的报告要求,并参照推荐分级的评估、制定与评价系统对证据质量及推荐强度进行分级。本指南组建了包括5个小组在内的跨学科工作团队,通过问卷、面对面专家会议和问题解构方法来选择指南中需要回答的关键临床问题。从25个关键问题中筛选出10个进行研究。基于系统评价的结果,考虑到证据的优缺点、干预成本、证据质量、患者偏好及价值观、多学科专家的反馈和共识,本指南提出了20条关于中医适宜技术在脑卒中后偏瘫康复治疗中应用的推荐意见。本指南主要面向中国各级医院和康复机构的医务工作者,专注于中医适宜技术在脑卒中后偏瘫康复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偏瘫 中国传统康复治疗 针灸 推拿 循证卫生决策 临床实践指南
下载PDF
基于NLRP3炎症小体介导的细胞焦亡探讨针康法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新生大鼠的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刘波 丁小连 +2 位作者 单昊宇 康玉莹 白露 《针灸临床杂志》 2024年第1期83-89,共7页
目的:观察针康法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新生大鼠神经元NLRP3炎症小体及细胞焦亡的影响,探讨其改善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后运动功能缺损的可能机制。方法:选择120只7 d龄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A组)、模型对照组(B组)、头穴丛刺组(C组)、康... 目的:观察针康法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新生大鼠神经元NLRP3炎症小体及细胞焦亡的影响,探讨其改善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后运动功能缺损的可能机制。方法:选择120只7 d龄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A组)、模型对照组(B组)、头穴丛刺组(C组)、康复训练组(D组)和针康组(E组),再均分为24 d、7 d和14 d 3个时间点。结扎颈总动脉构建HIBD动物模型。C组针刺百会以及左右各旁开2 mm处,1次/d,每次留针2 h;D组进行转笼转棒训练,1次/d,10 min/次;E组在头穴丛刺的基础上进行转笼转棒训练。在各时间点,采用网屏实验评定运动功能缺损,TUNEL+Caspase-1免疫荧光双标法观察海马区神经细胞焦亡的情况,蛋白印迹法检测海马区NLRP3、Caspase-1和GSDMD-N端蛋白表达。结果:相较于A组,经缺氧缺血造模处理的4组在各时间点网屏实验评分和海马区神经细胞焦亡率均显著升高,NLRP3、Caspase-1和GSDMD-N端蛋白的表达显著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比较B组,各治疗组在各时间点网屏实验评分和海马区神经细胞焦亡率均显著减少,NLRP3、Caspase-1和GSDMD-N端蛋白的表达水平降低,其中E组的疗效最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康法可改善HIBD新生大鼠的运动功能缺损,且疗效优于单纯针刺或康复疗法,其机制可能与抑制NLRP3炎症小体介导的细胞焦亡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康法 缺氧缺血性脑损伤 大鼠 NLRP3炎症小体 细胞焦亡
下载PDF
从神论治精神障碍针刺康复思路探析
5
作者 王惠 王丹 +1 位作者 王娜娜 蒋帅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4年第13期161-164,共4页
针灸为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以迅速、神奇的临床效果展现着强大的生命力,并一直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精神障碍疾病的治疗中。这说明针灸在诊治精神障碍方面的疾病具有很好的研究潜力和应用价值,彰显了中医学的特色和优势。作者近年来在精... 针灸为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以迅速、神奇的临床效果展现着强大的生命力,并一直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精神障碍疾病的治疗中。这说明针灸在诊治精神障碍方面的疾病具有很好的研究潜力和应用价值,彰显了中医学的特色和优势。作者近年来在精神卫生临床实践中,以“从神论治”为理论依据,运用针刺治疗精神障碍有所心得,遂通过该文详细总结了当下常用的调神、解郁、振阳、健中针刺之法以及针刺之方、针刺之悟等中医康复思路,以期为从事精神卫生针灸临床工作的同仁们提供参考,促进学术交流,助力针灸事业更好地传承与发展,精益求精,造福群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障碍 从神论治 针刺疗法 康复思路
下载PDF
醒神开窍针法联合亚低温疗法对重型颅脑损伤术后康复情况的影响研究
6
作者 张丽 姚依钵 《中国疗养医学》 2024年第9期24-28,共5页
目的观察醒神开窍针法联合亚低温疗法对重型颅脑损伤术后康复情况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研究,选取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一附属医院2021年1月至2023年8月收治的9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将入组患者分别列... 目的观察醒神开窍针法联合亚低温疗法对重型颅脑损伤术后康复情况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研究,选取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一附属医院2021年1月至2023年8月收治的9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将入组患者分别列为亚低温组和联合组,每组各45例。亚低温组实施亚低温疗法辅助治疗,联合组采用醒神开窍针法联合亚低温疗法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炎症因子、氧化应激指标、神经功能及预后情况。结果在不同治疗方案下,联合组的白细胞介素-8(IL-8)、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均低于亚低温组;联合组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均高于亚低温组,丙二醛(MDA)低于亚低温组;联合组的半乳糖凝集素3(Galectin-3)、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神经肽Y(NPY)分别为(5.44±1.25)μg/L、(8.36±1.47)×10^(3)/mm^(3)、(187.43±20.32)pg/mL,均低于亚低温组(6.33±1.52)μg/L、(10.36±2.27)×10^(3)/mm^(3)、(201.38±20.55)pg/mL;联合组的格拉斯哥预后指数(GOS)(4.52±1.25)分高于亚低温组(3.75±0.83)分,改良Fisher量表(mFS)评分(1.32±0.21)分低于亚低温组(2.33±0.82)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醒神开窍针法联合亚低温疗法能缓解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炎症反应及氧化应激损伤,对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及预后情况均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型颅脑损伤 亚低温疗法 醒神开窍针法 术后康复 预后情况
下载PDF
Research of efficacy assessment of post-stroke hemiplegic spasticity treated with acupuncture and rehabilitation:a multi-centre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被引量:11
7
作者 武平 梁繁荣 +5 位作者 李瑛 金荣疆 胡卡明 田卫卫 罗伦 袁秀丽 《World Journal of Acupuncture-Moxibustion》 2010年第2期1-7,共7页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acupuncture and rehabilitation on poststroke hemiplegic spasticity, and probe into the indices of efficacy assessment of the disease. Methods According to the randomized,...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acupuncture and rehabilitation on poststroke hemiplegic spasticity, and probe into the indices of efficacy assessment of the disease. Methods According to the randomized, controlled and blind clinical trial design, 229 cases enrolle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inclusive criteria were divided into 3 groups based on visiting sequence: treatment group 1 (74 cases), treated with acupuncture [Jianyu (肩髃 LI 15), Quchi (曲池 LI 11), Waiguan (外关 TE 5) etc. on the affected side]; treatment group 2 (75 cases), treated with acupuncture as treatment group 1 and combined with rehabilitation as control group; control group (80 cases), treated with rehabilitation (Bobath facilitation technique). 5 treatments were given each week, continuously for 4 weeks. The clinical efficacy on post-stroke hemiplegic spasticity was observed systematically after the treatment of acupuncture combined with rehabilitation. Results The research showed that the baseline situations of 3 groups were good, the group division was proportionate, indicating strong comparability (P〉0.05). Based on the modified Ashworth Spasticity Scale (modified ASS),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was 63.01% (46/73) in treatment group 1, 66.67%(50/75) in treatment group 2 and 44.00% (33/75) in control group, indicating a statistical significant difference among 3 groups (P〈0.05). Based on MAS motor function scale, the function improvement in treatment group 2 was superior to that in treatment group 1 and control group, indicating statistical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mong 3 groups (both P〈0.05). Based on modified Barthel index, the daily life activity in treatment group 2 was superior in the improvement as compared with treatment group 1 and control group, but without statistical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dicated (P〉0.05). Conclusion The efficacy of post-stroke hemiplegic spasticity is definite with acupuncture combined with rehabilitation, and the acupuncture program is safe and effectiv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ROKE SPASTICITY acupuncture therapy rehabilitation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原文传递
芒针透刺联合针康法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的疗效及对血清GABA的影响
8
作者 张金朋 赵彬 +5 位作者 陈慧杰 李季 关莹 朱路文 李保龙 王亚楠 《针灸临床杂志》 2024年第1期17-21,共5页
目的:观察芒针透刺联合针康法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的疗效。方法:76例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8例,脱落1例)和对照组(38例,脱落1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对照组给予针康法治疗,治疗组采用针康法联合芒针... 目的:观察芒针透刺联合针康法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的疗效。方法:76例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8例,脱落1例)和对照组(38例,脱落1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对照组给予针康法治疗,治疗组采用针康法联合芒针透刺治疗,1次/d,疗程均为4周。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改良Ashworth量表(MAS)评分、上肢简式Fugl-Meyer评定量表(FMA)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与脑卒中专门化生活质量量表(SS-QOL)评分变化情况,检测两组治疗前后血清中γ-氨基丁酸(GABA)的含量,并评估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前两组各项评分及GABA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MAS评分较治疗前显著降低;FMA评分、MBI评分、SS-QOL评分及GABA含量较治疗前明显升高;且治疗组对各项评分及血清学指标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临床治疗愈显率为75.68%(28/37)、总有效率为97.30%(36/37),明显优于对照组愈显率45.95%(17/37)及总有效率86.49%(32/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芒针透刺联合针康法能有效降低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患者肌张力,改善上肢运动功能,提升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生活质量,有效调节神经递质水平,临床疗效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芒针 针康法 中风 痉挛性瘫痪 肌张力
下载PDF
针灸和康复疗法治疗卒中相关性肺炎临床疗效系统评价:一项网状Meta分析
9
作者 宋爽 李欣橦 +3 位作者 赵国桢 李博 徐霄龙 刘清泉 《中国中医急症》 2024年第1期7-12,共6页
目的 通过网状Meta分析系统评价针灸和康复疗法及中医疗法联用对卒中相关性肺炎的疗效。方法采用计算机检索Web of science、PubMed、EMbase、中国知网(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及万方数据库(WanFa... 目的 通过网状Meta分析系统评价针灸和康复疗法及中医疗法联用对卒中相关性肺炎的疗效。方法采用计算机检索Web of science、PubMed、EMbase、中国知网(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及万方数据库(WanFang)文献。检索日期为建库至2023年4月10日,运用Stata 14.2软件进行网状Meta分析。结果 与标准治疗相比,针灸联合康复标准治疗[OR=0.81,95%CI(0.75,0.88)]在治疗卒中相关性肺炎疗效更显著。与标准治疗相比,针灸治疗[OR=2.03,95%CI(-0.83,4.89)]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改善方面更显著。与标准治疗相比,针灸联合康复标准治疗[OR=1.94,95%CI(-8.67,12.55)]在治疗卒中相关性肺炎白细胞计数(WBC)水平改善方面更显著。临床疗效不一致检验无显著性意义。结论 针灸在改善卒中相关性肺炎的NIHSS评分方面优于康复疗法和康复加针灸疗法,为临床决策卒中相关性肺炎的中医疗法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相关性肺炎 针灸 康复疗法 META分析
下载PDF
益智头针治疗对孤独症谱系障碍患者语言及认知功能的影响
10
作者 杨亚欣 王欣 +4 位作者 智亚茹 石雪萌 赵莹 任泓瑾 黄茂 《上海针灸杂志》 CSCD 2024年第5期499-503,共5页
目的观察益智头针治疗孤独症谱系障碍的临床疗效及其对患者语言及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0例孤独症谱系障碍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益智头针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 目的观察益智头针治疗孤独症谱系障碍的临床疗效及其对患者语言及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0例孤独症谱系障碍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益智头针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孤独症儿童行为量表(autism behavior checklist,ABC)评分、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childhood autism rating scale,CARS)评分及格赛尔(Gesell)评估量表中适应性、语言和个人-社交3个能区评分的变化情况,并采用语言发育迟缓评定法(S-S法)评定两组言语改善总有效率。结果两组治疗后ABC、CARS评分均较同组治疗前显著下降,Gesell评估量表各项评分均显著上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ABC、CAR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Gesell评估量表各项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言语改善总有效率为8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0.0%(P<0.05)。结论益智头针配合常规康复训练可有效促进孤独症谱系障碍患者语言及认知功能的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疗法 头针 孤独症谱系障碍 孤独症 康复训练 语言功能 认知功能
下载PDF
针刺右内关穴配合康复训练治疗孤独症谱系障碍患者言语障碍的临床研究
11
作者 张赢丹 马丙祥 +3 位作者 党伟利 蔡婷婷 谷双龙 张晓蒙 《上海针灸杂志》 CSCD 2024年第5期504-509,共6页
目的基于大脑偏侧化理论观察针刺右内关穴配合康复训练治疗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ASD)患者言语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14例ASD伴言语障碍患者随机分为A组、B组和C组,每组38例。A组采用针刺右内关穴配合康复训练治... 目的基于大脑偏侧化理论观察针刺右内关穴配合康复训练治疗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ASD)患者言语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14例ASD伴言语障碍患者随机分为A组、B组和C组,每组38例。A组采用针刺右内关穴配合康复训练治疗,B组采用偏侧化治疗配合康复训练治疗,C组仅采用康复训练治疗。观察3组治疗前后孤独症儿童行为量表(autism behavior checklist,ABC)、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childhood autism rating scale,CARS)、孤独症治疗评估量表(autism treatment evaluation checklist,ATEC)评分及S-S语言发育迟缓检查法中语言理解功能和表达功能评分的变化情况。结果3组治疗后ABC、CARS、ATEC评分均较同组治疗前显著降低,语言理解功能和表达功能评分均显著升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治疗后ABC评分明显低于C组,CARS、ATEC评分明显低于B组和C组,语言理解功能评分明显高于C组,表达功能评分明显高于B组和C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右内关穴配合康复训练治疗ASD患者言语障碍疗效确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疗法 孤独症谱系障碍 孤独症 康复训练 言语障碍 大脑偏侧化 内关
下载PDF
头皮针留针配合康复治疗对中风后吞咽困难的临床分析
12
作者 李文萍 林婉卿 +1 位作者 高丽丽 林宇 《中外医疗》 2024年第17期190-194,共5页
目的 探究头皮针留针配合康复治疗对中风后吞咽困难的临床效果。方法 简单随机选取2022年4月—2023年4月于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与康复医院门诊及住院部诊断为中风后吞咽困难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表法分配法分为对... 目的 探究头皮针留针配合康复治疗对中风后吞咽困难的临床效果。方法 简单随机选取2022年4月—2023年4月于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与康复医院门诊及住院部诊断为中风后吞咽困难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表法分配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吞咽障碍现代康复治疗;观察组采用头皮针留针时行吞咽障碍现代康复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标准吞咽功能评价量表评分(Standardized Swallowing Assessment,SSA)、洼田饮水试验评分(Water Swallow Test,WST)及治疗总有效率。结果 与治疗前相比,治疗4周后,对照组和观察组WST、SSA评分均下降,观察组的WST、SSA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3.33%(22/30),低于观察组的93.33%(28/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20,P<0.05)。结论 在头皮针留针时行吞咽康复治疗训练可改善中风后吞咽困难患者的吞咽功能,临床疗效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皮针 中风 吞咽困难 康复治疗
下载PDF
平衡针联合智能康复系统对脑卒中后偏瘫康复的效果研究
13
作者 王琛琛 闻霞 《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 CAS 2024年第2期170-174,共5页
目的:分析脑卒中后偏瘫采用平衡针与智能康复系统联合治疗的康复效果。方法:选择我院康复医学科于2019年3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90例脑卒中患者进行研究,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45,基础治疗+常规康复训练治疗),观察组(n=45,基础治疗... 目的:分析脑卒中后偏瘫采用平衡针与智能康复系统联合治疗的康复效果。方法:选择我院康复医学科于2019年3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90例脑卒中患者进行研究,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45,基础治疗+常规康复训练治疗),观察组(n=45,基础治疗+平衡针联合智能康复系统治疗),两组均连续治疗4周。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上下肢肌力、平衡能力、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及治疗前、随访半年后的生活质量。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治疗后观察组上下肢肌力[徒手肌力检查表(MMT)评分]均显著升高,P均=0.001;日常生活能力评定量表(ADL)[(61.12±5.28)分比(82.04±3.51)分]、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90.57±5.35)分比(112.08±6.16)分]、Berg平衡量表(BBS)[(35.33±3.19)分比(46.36±4.37)分]评分均显著升高,P均=0.001。随访半年后,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的健康调查简表(SF-36)各维度分和总分[(74.81±5.77)分比(90.16±6.27)分]均显著升高,P均=0.001。结论:平衡针联合智能康复系统训练可显著改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上下肢肌力,促进运动功能、平衡能力恢复,降低患者的日常生活依赖,提高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偏瘫 针刺疗法 康复
下载PDF
通督解郁针法配合康复训练治疗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临床研究
14
作者 武扬 赵保东 张捷 《上海针灸杂志》 CSCD 2024年第9期958-962,共5页
目的观察通督解郁针法配合康复训练治疗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认知功能康复训练及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通督解郁针法治疗。观... 目的观察通督解郁针法配合康复训练治疗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认知功能康复训练及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通督解郁针法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蒙特利尔认知功能评估量表(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MoCA)评分、简易智力状态检查(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评分、日常生活质量量表(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ADL)评分、各项生化指标[血清5-羟色胺(5-hydroxytrptamine,5-HT)、去甲肾上腺素(noradrenaline,NE)、多巴胺(dopamine,DA)、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水平]及脑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血流最大峰值(spectral atlas systolic peak velocity,Vs),平均流速(mean velocity,Vm)和血管阻力指数(resistant index,RI)]的变化情况,比较两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后MMSE评分、Mo CA评分、ADL评分、各项生化指标及脑动脉Vs、Vm均较同组治疗前显著升高,RI均显著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MMSE评分、Mo CA评分、ADL评分、各项生化指标及脑动脉Vs、Vm均明显高于对照组,RI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为7.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督解郁针法配合康复训练及常规药物治疗能改善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患者认知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可有效调节大脑血流动力学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疗法 康复训练 脑梗死 认知功能障碍 通督解郁 脑血流动力学 针药并用
下载PDF
针刺疗法配合早期康复训练对脑卒中患者神经与运动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
15
作者 张嘉谕 刘丽红 +4 位作者 孙冬玮 李仲贤 杨杨 刘仁斌 谢思慧 《中国中医急症》 2024年第1期89-92,共4页
目的探讨脑卒中患者应用针刺疗法配合早期康复训练对其神经与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26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63例。对照组予以早期康复训练,观察组予以针刺疗法配合早期康复训练。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干预前后神经功能(... 目的探讨脑卒中患者应用针刺疗法配合早期康复训练对其神经与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26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63例。对照组予以早期康复训练,观察组予以针刺疗法配合早期康复训练。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干预前后神经功能(NIHSS、CSS)评分、运功功能(FMA、ADL)评分以及中医证候积分。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3.65%高于对照组的80.95%(P<0.05)。与干预前相比,干预后两组NIHSS、CSS评分下降,且观察组下降幅度更大(P<0.05)。干预后两组FMA、ADL评分较干预前上升,且观察组上升幅度更大(P<0.05)。与干预前相比,干预后两组中医证候积分下降,且观察组下降幅度更大(P<0.05)。结论针刺疗法配合早期康复训练可以提升脑卒中临床疗效,更好地改善患者的神经、运动功能及临床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针刺疗法 早期康复训练 神经功能 运动功能
下载PDF
针刺疗法联合早期综合康复训练对脑外伤术后运动障碍患者的影响
16
作者 刘铁柱 魏艳霞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24年第6期1064-1067,共4页
目的探讨针刺疗法联合早期综合康复训练对脑外伤术后运动障碍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南阳市中心医院2020年1月至2022年8月收治的103例脑外伤术后运动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康复方案分为早期康复训练组(51例)和针刺联合康复训练组(52例)... 目的探讨针刺疗法联合早期综合康复训练对脑外伤术后运动障碍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南阳市中心医院2020年1月至2022年8月收治的103例脑外伤术后运动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康复方案分为早期康复训练组(51例)和针刺联合康复训练组(52例)。早期康复训练组接受早期综合康复训练,针刺联合康复训练组在早期综合康复训练的基础上接受针刺疗法。康复治疗2个月后,对比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三维步态参数(步速、步频、左右步长差、患肢摆动相)、神经功能指标[神经元烯醇化酶(NSE)、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C反应蛋白(CRP)]、跌倒效能[修订版跌倒效能量表(MFES)]、平衡能力[Berg平衡量表(BBS)]、日常生活能力[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MBI)]。结果康复治疗后,针刺联合康复训练组总有效率为90.38%,高于早期康复训练组的72.55%(P<0.05);康复治疗后,针刺联合康复训练组步速、步频、患肢摆动相高于早期康复训练组,左右步长差低于早期康复训练组(P<0.05);康复治疗后,针刺联合康复训练组血清NSE、GFAP、CRP水平低于早期康复训练组(P<0.05);康复治疗后,针刺联合康复训练组MFES、BBS、MBI评分高于早期康复训练组(P<0.05)。结论针刺疗法联合早期综合康复训练康复治疗脑外伤术后运动障碍患者的疗效确切,可改善三维步态、跌倒效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促进神经功能、运动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外伤 运动障碍 针刺疗法 早期综合康复训练 表面肌电图 三维步态
下载PDF
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脑卒中后肢体痉挛的经验 被引量:1
17
作者 张桐 李继安 《中国民族医药杂志》 2024年第1期34-37,共4页
在脑卒中后发生肢体痉挛的现象非常普遍,在临床当中常用的治疗手段多是现代康复训练配合针刺疗法。石学敏教授开创的醒脑开窍针刺法在治疗脑卒中后肢体痉挛方面有着独到的优势,临床疗效明显。本文主要通过对脑卒中后肢体痉挛的起源、病... 在脑卒中后发生肢体痉挛的现象非常普遍,在临床当中常用的治疗手段多是现代康复训练配合针刺疗法。石学敏教授开创的醒脑开窍针刺法在治疗脑卒中后肢体痉挛方面有着独到的优势,临床疗效明显。本文主要通过对脑卒中后肢体痉挛的起源、病因病机及疾病的治疗进行介绍,结合笔者在临床中治疗经验的总结,全面讨论了目前医学界对本病的认识,为以后的治疗提供了参考,对于减轻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有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痉挛 醒脑开窍针刺法 康复 验案
下载PDF
针刺配合前庭康复训练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复位后残余症状的疗效观察
18
作者 于钟响 董永书 《上海针灸杂志》 CSCD 2024年第7期739-743,共5页
目的观察三才调平针刺法配合前庭康复训练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复位后残余症状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8例BPPV手法复位后有残余症状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4例。治疗组采用三... 目的观察三才调平针刺法配合前庭康复训练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复位后残余症状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8例BPPV手法复位后有残余症状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4例。治疗组采用三才调平针刺法配合前庭康复训练治疗,对照组单纯采用前庭康复训练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眩晕残障量表(dizziness handicap inventory,DHI)各项评分(躯体、情绪、功能、总分)及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isual analog scale,VAS)评分的变化情况,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后DHI各项评分及VAS评分均较同组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治疗组治疗后DHI各项评分及VA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9.2%,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才调平针刺法配合前庭康复训练治疗BPPV复位后残余症状疗效确切,能促进患者预后恢复,提高平衡功能,改善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疗法 康复训练 眩晕 眩晕残障量表 视觉模拟评分量表
下载PDF
分期针刺联合步行训练对脑梗死后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19
作者 郑苏 穆敬平 +3 位作者 代轶楠 谢谨 金明滢 李明芬 《上海针灸杂志》 CSCD 2024年第6期627-633,共7页
目的观察分期针刺联合步行训练对脑梗死后下肢运动功能以及血清鸢尾素(irisin)和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small dense low density lipoprotein,sdLDL)含量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90例脑梗死患者分为A组、B组和C组,每组30例。A组予... 目的观察分期针刺联合步行训练对脑梗死后下肢运动功能以及血清鸢尾素(irisin)和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small dense low density lipoprotein,sdLDL)含量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90例脑梗死患者分为A组、B组和C组,每组30例。A组予分期针刺治疗,B组予步行训练,C组予分期针刺联合步行训练治疗。于治疗前后分别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ugl-Meyer assessment,FMA)、Berg平衡量表(Berg balance scale,BBS)和改良Barthel指数(modified Bobath index,MBI)评定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协调能力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使用数字化跑台步态分析系统(walkerview)采集时空参数、运动学参数和对称性参数,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变化。检测并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清irisin和sdLDL含量。结果治疗后,3组时空参数、运动学参数、对称性参数、FMA评分、MBI评分、BBS评分以及血清irisin和sdLDL含量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且C组上述指标均显著优于A组和B组(P<0.05)。结论分期针刺联合步行训练能改善脑梗死患者的下肢运动能力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提高平衡协调能力,改善步态,降低sdLDL含量,促进irisin生成,联合治疗的疗效优于单一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疗法 康复训练 脑梗死 中风后遗症 下肢功能障碍 步态 血脂
下载PDF
智能康复工程在中西医脑康复中的应用
20
作者 吴佳佳 郑谋雄 +1 位作者 华续赟 徐建光 《上海中医药杂志》 CSCD 2024年第1期1-7,共7页
老龄化及其相关疾病已成为全球性的重大挑战,尤其是神经系统疾病,如脑血管病、脑损伤及神经退行性疾病,已成为老龄化人群主要的健康威胁之一。传统康复方法的局限性促使人工智能和康复工程技术进入康复学科,为脑康复带来新的希望。智能... 老龄化及其相关疾病已成为全球性的重大挑战,尤其是神经系统疾病,如脑血管病、脑损伤及神经退行性疾病,已成为老龄化人群主要的健康威胁之一。传统康复方法的局限性促使人工智能和康复工程技术进入康复学科,为脑康复带来新的希望。智能康复工程将中医智慧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康复工程技术及方法,融合中医药学、神经科学和康复医学,提供更精准的神经调控和个性化康复治疗。通过人工智能和康复工程在中西医脑康复领域的综合协同应用,包括融合工程技术与脑功能康复的创新方法、基于神经环路重建机制的脑康复、中医智能康复等,旨在为脑功能康复的方式创新和技术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康复 人工智能 康复治疗 神经系统疾病 脑卒中 针灸 中医功法 中西医结合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