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0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汉麻蜡提高F-SiO_(2)超疏水涂层粘附稳定性的研究
1
作者 程亮 王伟明 +7 位作者 李军 王丹 孙立秋 王金兰 张树军 赵英楠 时志春 赵明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年第2期76-79,共4页
由于纳米级超疏水涂层的粘附性较差,提出一种改善F-SiO_(2)超疏水涂层粘附性的方法,将汉麻蜡与F-SiO_(2)纳米粒子物理复合,在钢材表面形成汉麻蜡-纳米粒子供价网络,与不添加汉麻蜡的涂层相比,表现出更高的水接触角和更好的粘附性。汉麻... 由于纳米级超疏水涂层的粘附性较差,提出一种改善F-SiO_(2)超疏水涂层粘附性的方法,将汉麻蜡与F-SiO_(2)纳米粒子物理复合,在钢材表面形成汉麻蜡-纳米粒子供价网络,与不添加汉麻蜡的涂层相比,表现出更高的水接触角和更好的粘附性。汉麻蜡复合F-SiO_(2)纳米粒子具有制备工艺简单、原料易得的优势,同时还能提高汉麻的综合利用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麻蜡 F-SiO_(2) 超疏水涂层 粘附性
下载PDF
氟掺杂富锂层状氧化物的电化学性能
2
作者 缪胤宝 刘嘉 +6 位作者 曾杰 彭望 王帅 陈显彪 刘伟昊 陈哲 张文华 《电池》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28-633,共6页
富锂锰基正极材料的应用前景广阔,但循环稳定性较差。为增强材料的电化学稳定性,设置F掺杂浓度梯度实验。采用聚合-热解法,通过优化丙烯酸聚合过程中的原料比例,制备Li_(1.2)Ni_(0.13)Co_(0.13)Mn_(0.54) O_(2-x)F_(x)材料,探究F掺杂比... 富锂锰基正极材料的应用前景广阔,但循环稳定性较差。为增强材料的电化学稳定性,设置F掺杂浓度梯度实验。采用聚合-热解法,通过优化丙烯酸聚合过程中的原料比例,制备Li_(1.2)Ni_(0.13)Co_(0.13)Mn_(0.54) O_(2-x)F_(x)材料,探究F掺杂比例对正极材料微观形貌和电化学稳定性的影响,定量分析首次充放电过程中,不同阶段氧化还原反应的容量释放情况。采用XRD、SEM分析样品的物相组成和微观形貌;采用恒流充放电和电化学阻抗测试分析样品的电化学性能。F掺杂可提升富锂锰基正极材料的电化学稳定性,x=0.03时,样品LMNC-F0.03的层状结构明显,阳离子混排程度低,电化学稳定性最优。以0.5 C在2.0~4.8 V循环100次,放电比容量为186.97 mAh/g,容量保持率为85.76%,放电中值电压保持率为84.93%;2.0 C倍率下的平均放电比容量为147.68 mAh/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掺杂 富锂锰基层状氧化物 聚合-热解法 锂离子电池 电化学性能
下载PDF
基于HCOPAR雷达的中国低纬F层V型散射回波研究
3
作者 陈禹舟 龚晚林 《太赫兹科学与电子信息学报》 2024年第9期1000-1008,共9页
基于中国子午工程在海南富克台站获取的甚高频相干散射雷达数据,对低纬度地区电离层F层的场向不均匀体特性进行了细致探究。在此过程中,识别出一种罕见的V型结构不均匀体,进一步绘制后向扇形图,结合测高仪数据分析其时频特性。将分析结... 基于中国子午工程在海南富克台站获取的甚高频相干散射雷达数据,对低纬度地区电离层F层的场向不均匀体特性进行了细致探究。在此过程中,识别出一种罕见的V型结构不均匀体,进一步绘制后向扇形图,结合测高仪数据分析其时频特性。将分析结果与相应时段的气辉图像进行比对,结果显示这种V型结构不均匀体是由于重力波对电离层背景电场的调制,导致其动力学状态的改变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离层F层不均匀体 重力波 相干散射雷达 电离层行进式扰动
下载PDF
[^(18)F]AlF-NOTA-TATE的制备及初步临床应用
4
作者 刘欢欢 张晓军 +1 位作者 麻广宇 张锦明 《同位素》 CAS 2024年第4期379-386,共8页
^(68)Ga-DOTA-TATE已成功应用于临床神经内分泌肿瘤的诊断,但^(68)Ga半衰期短,应用受到限制。为开展[^(18)F]AlF-NOTA-TATE的制备及临床验证,以满足神经内分泌肿瘤(NETs)患者的诊断、疗效评估等临床需求,本研究开发了一种新的柱色层纯化... ^(68)Ga-DOTA-TATE已成功应用于临床神经内分泌肿瘤的诊断,但^(68)Ga半衰期短,应用受到限制。为开展[^(18)F]AlF-NOTA-TATE的制备及临床验证,以满足神经内分泌肿瘤(NETs)患者的诊断、疗效评估等临床需求,本研究开发了一种新的柱色层纯化[^(18)F]AlF-NOTA-TATE方法,并在临床型单管多功能氟合成模块上自动化合成。同时研究[^(18)F]AlF-NOTA-TATE的脂水分配系数、体外稳定性和药代动力学,在荷NCI-H69(SSTR2阳性表达)小细胞肺癌裸鼠上行生物分布实验及PET/CT显像,并对3例NETs患者进行初步临床应用。结果表明,新的柱色层纯化[^(18)F]AlF-NOTA-TATE方法简单、合成时间短、放化纯度大于95%,乙醇含量低于3%。BALB/c小鼠药代动力学及荷瘤鼠生物分布实验结果表明,药物血液清除较快,主要通过肾脏代谢。荷瘤鼠PET/CT显像显示,SSTR阳性肿瘤特异性摄取放射性药物;初步临床应用显示,[^(18)F]AlF-NOTA-TATE在患者体内靶向性好,滞留时间较长,图像质量较好。以上结果表明,柱色层法纯化[^(18)F]AlF-NOTA-TATE方法简单、放化纯度高,初步临床表明[^(18)F]AlF-NOTA-TATE有进一步临床研究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8)F]AlF-NOTA-TATE 柱色层纯化 神经内分泌肿瘤 临床应用
下载PDF
由背景噪声多阶面波反演阿拉斯加地壳三维横波速度结构
5
作者 袁艺 陈晓非 《物探化探计算技术》 CAS 2024年第6期627-636,共10页
阿拉斯加由若干具有不同构造演变历史的地块构成,其南部边缘受太平洋板块向北美板块俯冲影响,整体构造运动活跃,具有很大的研究价值。本研究从美国阿拉斯加及加拿大西北部地区的310个台站共6年的背景噪声数据中提取出瑞利多阶频散曲线,... 阿拉斯加由若干具有不同构造演变历史的地块构成,其南部边缘受太平洋板块向北美板块俯冲影响,整体构造运动活跃,具有很大的研究价值。本研究从美国阿拉斯加及加拿大西北部地区的310个台站共6年的背景噪声数据中提取出瑞利多阶频散曲线,最终得到研究区域地壳的三维横波速度结构。我们在阿拉斯加地下约10 km~20 km深度范围发现一广泛分布的中地壳低速层。该低速层位于阿拉斯加内陆区域,包括Seward半岛,Yukon-Koyukuk地块,Yukon-Tanana地块及阿拉斯加东南部部分区域。低速层与阿拉斯加四大地热区域中的两个(CAHSB和SEP温泉分布区)高度重合。中地壳低速层与当地地热资源的对应性一定程度上证实了我们所得速度模型的可靠性,同时对该低速层的进一步研究或许有助于阿拉斯加温泉带起源的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地壳低速层 阿拉斯加温泉带 F-J方法 多阶面波成像
下载PDF
F原子与Si表面相互作用的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6
6
作者 赵成利 邓朝勇 +6 位作者 孙伟中 吕晓丹 陈峰 贺平逆 张浚源 刘玉杰 苟富均 《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53-58,共6页
采用分子动力学方法模拟了F原子与Si表面相互作用,F原子入射能量分别为0.3,1,3,5,7和9 eV。在模拟过程中,F原子的沉积率与Si表面悬键密度有关,而Si原子的刻蚀率与表面晶格结构破坏程度有关,随着Si原子刻蚀率的增加,样品高度降低。在不... 采用分子动力学方法模拟了F原子与Si表面相互作用,F原子入射能量分别为0.3,1,3,5,7和9 eV。在模拟过程中,F原子的沉积率与Si表面悬键密度有关,而Si原子的刻蚀率与表面晶格结构破坏程度有关,随着Si原子刻蚀率的增加,样品高度降低。在不同能量F原子作用下,样品Si表面形成Si-F反应层。Si-F反应层的厚度随入射能量的增加而增加,其组成成分对产物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动力学 沉积 刻蚀 Si-F反应层
下载PDF
南极中山站的f_0F2特征 被引量:4
7
作者 沈长寿 资民筠 +2 位作者 王劲松 刘顺林 徐寄遥 《极地研究》 CAS CSCD 2003年第3期186-194,共9页
本文利用电离层数字测高仪 (DPS - 4)所测的f0 F2和从美国NOAA和DMSP卫星观测估算的半球功率指数和午夜极光区赤道侧边界纬度等资料 ,考察中山站电离层的极区特征。结果表明 ,冬季中山站电离层内的电离生成主要取决于从磁层沉降的粒子... 本文利用电离层数字测高仪 (DPS - 4)所测的f0 F2和从美国NOAA和DMSP卫星观测估算的半球功率指数和午夜极光区赤道侧边界纬度等资料 ,考察中山站电离层的极区特征。结果表明 ,冬季中山站电离层内的电离生成主要取决于从磁层沉降的粒子。在太阳活动和地磁变化宁静环境下 ,磁正午极隙区内的软粒子是最主要的电离源 ,它能使f0 F2达全天的最大值 ;上、下午各有数小时处于极光带内时 ,高能粒子的电离作用也很重要 ;夜间进入极盖区后 ,电子密度则很低。夏季太阳辐射电离效应使f0 F2值比冬季增加 1— 1 .5MHz,而其日变化的最大值时间也提前了 1— 2hr。发生很大扰动时 ,极隙区和极光带的位置均向低纬方向移动。若中山站日间也处于极盖区内时 ,电子密度会大幅度下降 ,并常接收不到电离层回波的信号。在中等扰动环境下情况更加复杂。由于高纬电离层对流速度很高 ,离子 /中性分子间的碰撞复合系数就很大。热层中性大气全球经向环流对高纬电离层电子密度的增加无显著作用。磁暴期间中午从极隙区向南的等离子体对流对中山站f0 F2的增高也无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极中山站 电离层F层 极隙区 极光带 极盖区 粒子电离
下载PDF
GPS卫星定位误差分析 被引量:27
8
作者 王晓华 郭敏 《全球定位系统》 2005年第1期43-47,共5页
GPS测量数据中包含有多种误差,按其产生的来源、性质、大小及对测量产生的影响等进行了介绍和初步分析,提出了相应的措施以便消除或削弱它们对测量结果的影响。
关键词 GPS测量 星历误差(轨道误差) 电离层 对流层 多路径
下载PDF
不同坡向与种植层数组合对仿野生栽培红天麻的影响 被引量:9
9
作者 刘威 赵致 +4 位作者 王华磊 罗夫来 李金玲 刘红昌 罗春丽 《中药材》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883-888,共6页
目的:筛选出最适合仿野生栽培天麻的坡向与种植层数组合。方法: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仿野生栽培红天麻Gastrodia elata Bl.f.elata,探讨不同坡向与种植层数组合下天麻生长动态和产量的变化,以及栽培天麻经济效益的分析,坡向设南坡、北... 目的:筛选出最适合仿野生栽培天麻的坡向与种植层数组合。方法: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仿野生栽培红天麻Gastrodia elata Bl.f.elata,探讨不同坡向与种植层数组合下天麻生长动态和产量的变化,以及栽培天麻经济效益的分析,坡向设南坡、北坡两个水平,种植层数设1层、2层、3层三个水平。结果:不同坡向对单个新生麻长宽厚及鲜重生长效应依次为南坡>北坡,3个种植层数对单个新生麻长宽厚及鲜重生长效应依次为3层>2层>1层。坡向和种植层数存在互作效应,6个处理中南坡-3层处理各时期单个新生麻长宽厚及鲜重最高,采收期新生麻数最多,总产量极显著高于其他处理,且经济效益最好。结论:南坡-3层为仿野生栽培红天麻的最佳组合,是既能充分利用适栽区资源又能提高产量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栽培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麻 坡向 种植层数
下载PDF
三肇凹陷扶杨油层源断裂的再认识及其对成藏的控制作用 被引量:32
10
作者 付广 王有功 袁大伟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762-766,773,共6页
对三肇凹陷青一段源岩生成的油向下伏扶杨油层"倒灌"运移通道类型及分布特征研究表明,三肇凹陷扶杨油层源断裂不是过去认为的从青一段底(T2)断至嫩三段底的断裂,而应为上部消失于青一段源岩中的T2断裂。这些断裂主要为坳陷期... 对三肇凹陷青一段源岩生成的油向下伏扶杨油层"倒灌"运移通道类型及分布特征研究表明,三肇凹陷扶杨油层源断裂不是过去认为的从青一段底(T2)断至嫩三段底的断裂,而应为上部消失于青一段源岩中的T2断裂。这些断裂主要为坳陷期活动的断裂和断陷期形成、坳陷期继续活动的断裂,在整个凹陷分布广泛。三肇凹陷青一段源岩生成的油向下"倒灌"运移距离主要受青一段源岩古超压值与油"倒灌"运移阻力差的控制,同时还受到被T2源断裂错断的扶杨油层砂泥组合关系的影响。青一段源岩生成的油向下"倒灌"运移的实际距离可达到300m,高值区主要分布在油田区域内。T2源断裂对油成藏与分布的控制作用表现在:T2源断裂发育区控制油聚集区域;T2源断裂发育程度控制着油"倒灌"运移的距离;T2源断裂附近高断块圈闭有利于油聚集成藏;距T2源断裂的距离控制着油井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肇凹陷 扶杨油层 源断裂 “倒灌”运移 油聚集
下载PDF
三肇凹陷青山口组源岩生成油向下“倒灌”运移层位及其研究意义 被引量:110
11
作者 付广 王有功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355-360,共6页
为了研究三肇凹陷青山口组源岩生成的油向下"倒灌"运移层位,对油向下"倒灌"运移机制及条件进行了研究,得到三肇凹陷扶杨油层同时具备①青山口组源岩目前应具有足够大的超压;②存在连通青山口组源岩和扶杨油层的T2断... 为了研究三肇凹陷青山口组源岩生成的油向下"倒灌"运移层位,对油向下"倒灌"运移机制及条件进行了研究,得到三肇凹陷扶杨油层同时具备①青山口组源岩目前应具有足够大的超压;②存在连通青山口组源岩和扶杨油层的T2断裂2个条件,青山口组源岩生成的油能够在超压的作用下在嫩江组沉积末期、明水组沉积末期和古近系沉积末期通过T2断裂向下伏扶杨油层中"倒灌"运移。利用压力封闭原理,对三肇凹陷青山口组源岩生成的油向下"倒灌"运移距离进行了研究,得到三肇凹陷青山口组源岩生成的油向下"倒灌"运移距离一般大于500m,而三肇凹陷扶杨油层地层厚度最大只有500m,表明三肇凹陷青山口组源岩生成的油可以向下"倒灌"运移至整个扶杨油层的任何部位。目前三肇凹陷扶杨油层从上至下均含油,且已找到的油藏均分布于青山口组源岩生成的油能够向下"倒灌"运移分布范围内或附近,这表明青山口组源岩生成的油向下"倒灌"运移层位控制着油气富集层位,青山口组源岩生成的油向下"倒灌"运移分布范围控制着三肇凹陷扶杨油层油藏形成与分布范围。青山口组源岩生成的油向下"倒灌"运移分布范围及其附近应是三肇凹陷扶杨油层油下一步勘探的有利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肇凹陷 青山口组源岩 超压 扶杨油层 “倒灌”运移 层位
下载PDF
地磁静日期内北半球电离层N_mF_2的结构分布 被引量:1
12
作者 沈长寿 资民筠 +1 位作者 王劲松 徐寄遥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731-735,共5页
用北半球陆地上 4 8个地面电离层垂测站资料 ,以及国际参考电离层IRI 90模式 ,考察 1985年 1月 6~ 7日F2 层电子密度最大值日变化的纬度剖面和经度效应 .结果表明 ,在亚洲地区的 2 0°N~ 30°N内 ,F2 层赤道异常“喷泉效应”... 用北半球陆地上 4 8个地面电离层垂测站资料 ,以及国际参考电离层IRI 90模式 ,考察 1985年 1月 6~ 7日F2 层电子密度最大值日变化的纬度剖面和经度效应 .结果表明 ,在亚洲地区的 2 0°N~ 30°N内 ,F2 层赤道异常“喷泉效应”产生的NmF2 “北驼峰”最高 ,其最大值出现在中午 ,或稍迟时间 .30°N~ 5 0°N区域内 ,NmF2 的白天峰值幅度逐渐下降 ,峰值时间移至午前约 10 :0 0LT .更高纬度 (5 0°N~ 6 2°N )台站上 ,中午前后NmF2 出现双峰 ,傍晚有谷值 ,夜间又再次抬升 .欧、美地区的低纬台站很少 ,但借助IRI 90模式分析可发现 ,在 2 70°E经圈上 ,“喷泉效应”造成的“北驼峰”幅度最小 ,而且随纬度增大时 ,NmF2 白天幅度下降也不明显 ,即纬度剖面的经度效应非常显著 .对中国、日本地区台站资料的小范围经度差异分析表明 ,在驼峰区的 90°E~ 14 0°E内 ,各站NmF2 无明显差别 ;但在中纬地区 30°N~ 5 0°N内 ,中国西部上空NmF2 白天变化幅度较大 ,且较为陡直 ,而中国东部和日本台站上空则相对平缓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磁静日 电离层NmF2 结构分布 纬度剖面 经度效应
下载PDF
F装药双层药型罩射流性能的数值研究 被引量:7
13
作者 鲁修国 梁增友 《弹箭与制导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18-121,共4页
为了研究F装药双层药型罩射流的形成过程,应用LS-DYNA软件对F装药条件下的双层药型罩射流进行了数值模拟,探讨了不同外罩材料和不同内外罩间距对双层药型罩射流特性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F装药条件下,双层罩外罩材料及罩间距对射流的特... 为了研究F装药双层药型罩射流的形成过程,应用LS-DYNA软件对F装药条件下的双层药型罩射流进行了数值模拟,探讨了不同外罩材料和不同内外罩间距对双层药型罩射流特性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F装药条件下,双层罩外罩材料及罩间距对射流的特性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合理调整外罩材料与罩间距有助于改善射流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装药 双层药型罩 数值模拟
下载PDF
运移输导形式及其对油分布的控制作用——以三肇凹陷及周边地区中下部含油气组合为例 被引量:7
14
作者 牟敦山 刘玮盈 +2 位作者 石巍 任文佳 赵宇鑫 《大庆石油学院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6,共6页
通过对三肇凹陷及周边地区扶杨油层和葡萄花油层圈闭及与青一段源岩的空间配置和油运移输导形式研究,得到源下圈正上方、源下圈侧上方、源上圈正下方和源上圈侧下方4种源圈空间配置关系.不同类型源圈空间配置的油输导形式不同,源下圈正... 通过对三肇凹陷及周边地区扶杨油层和葡萄花油层圈闭及与青一段源岩的空间配置和油运移输导形式研究,得到源下圈正上方、源下圈侧上方、源上圈正下方和源上圈侧下方4种源圈空间配置关系.不同类型源圈空间配置的油输导形式不同,源下圈正上方空间配置为过T2~T06断裂的直线向上运移输导形式;源下圈侧上方空间配置为从下断至T2断裂、被T2~T06断裂沟通的扶杨油层砂体和过T2~T06断裂构成的"U"型运移输导形式;源上圈正下方空间配置为从下断至T2断裂的直线向下运移输导形式;源上圈侧下方空间配置为从下断至T2断裂和被过T2~T06沟通扶杨油层砂体构成的"L"型运移输导形式.三肇凹陷中下部含油气组合运移形式对油分布的控制作用主要表现在:(1)油源区内油藏分布在断裂直线输导通道附近;(2)油源区外油藏分布在被断裂沟通的砂体输导通道上或附近;(3)油源区外"U"型运移输导形成的葡萄花油层油藏分布在过T2~T06断裂附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肇凹陷 青一段 扶杨油层 葡萄花油层 输导形式 空间配置 油聚集
下载PDF
松辽盆地宋站南地区扶杨油层运聚成藏机制及主控因素 被引量:18
15
作者 王雅春 赵金涛 王美艳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752-759,共8页
通过油藏解剖和油成藏条件空间配置关系,对宋站南地区扶杨油层油运聚成藏机制和主控因素进行了研究,得到宋站南地区扶杨油层油主要来自青一段源岩。油源区内扶杨油层油运聚成藏模式为:三肇凹陷青一段源岩生成的油在超压作用下通过T2源... 通过油藏解剖和油成藏条件空间配置关系,对宋站南地区扶杨油层油运聚成藏机制和主控因素进行了研究,得到宋站南地区扶杨油层油主要来自青一段源岩。油源区内扶杨油层油运聚成藏模式为:三肇凹陷青一段源岩生成的油在超压作用下通过T2源断裂向下"倒灌"运移进入扶杨油层后,再在浮力作用下沿断裂向高断块圈闭进行短距离的运聚成藏。油源区外扶杨油层油运聚成藏模式为:三肇凹陷扶杨油层中的油在浮力作用下沿被断裂沟通的砂体侧向运移至宋站南地区,在断层上升盘圈闭中聚集成藏。油源区内扶杨油层油成藏主要受以下3个因素控制:①青一段源岩生成的油向下"倒灌"运移区控制着油藏形成与分布区域;②T2源断裂控制着油运聚的部位;③断裂上升盘是油聚集的主要场所。油源区外扶杨油层油成藏主要受以下2个因素控制:①位于运移路径上或附近的圈闭才能形成油藏;②断裂上升盘有利于油藏形成。综合上述研究可以得到油源区内T2源断裂附近和油源区外运移路径附近的断裂上升盘应为油勘探的有利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站南地区 三肇凹陷 扶杨油层 油源断裂 成藏模式 主控因素
下载PDF
IEEE802.16e跨层切换的性能分析 被引量:1
16
作者 肖丽媛 杨家玮 +1 位作者 乔培 崔燕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48-52,共5页
目的为了提高切换性能,将快速分层移动IPv6(F-HM IPv6)应用到IEEE802.16e中提出了一种新跨层切换方法。方法通过将MAC层切换和IP层切换有效结合,使MAC层切换和IP层切换交叉进行。结果该方法与现有的切换方法相比,具有更小的切换时延和... 目的为了提高切换性能,将快速分层移动IPv6(F-HM IPv6)应用到IEEE802.16e中提出了一种新跨层切换方法。方法通过将MAC层切换和IP层切换有效结合,使MAC层切换和IP层切换交叉进行。结果该方法与现有的切换方法相比,具有更小的切换时延和服务中断时间。对不同的切换方法的数据传输时间进行了分析,不同的参数对数据传输时间有不同的影响。结论该方法具有好的切换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EEE802.16E 切换方法 F-HMIPV6 跨层 性能分析
下载PDF
断裂密集带在上生下储油运聚成藏中的作用——以松辽盆地三肇凹陷扶杨油层为例 被引量:7
17
作者 付广 王超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1年第1期21-26,共6页
为了认识断裂密集带在三肇凹陷扶杨油层油聚集成藏中的作用,利用地震解释结果对断裂密集带的发育和成因进行了研究,得到三肇凹陷扶杨油层发育有大量T2断裂,这些T2断裂在平面上呈35个密集带分布。它们主要是由基底活动、斜拉调整和火山... 为了认识断裂密集带在三肇凹陷扶杨油层油聚集成藏中的作用,利用地震解释结果对断裂密集带的发育和成因进行了研究,得到三肇凹陷扶杨油层发育有大量T2断裂,这些T2断裂在平面上呈35个密集带分布。它们主要是由基底活动、斜拉调整和火山口分布控制形成的。通过油藏解剖及油成藏条件空间匹配关系研究,得到三肇凹陷扶杨油层油成藏模式:青一段源岩生成的油在其内超压作用下沿着断裂密集带边界断裂向下伏扶杨油层中运移,再在浮力作用下向断裂密集带两侧扶杨油层侧向运移,在地垒构造上的断块或断层-岩性圈闭中聚集成藏。通过断裂密集带与油分布关系研究,得到断裂密集带对扶杨油层运移成藏有4个方面的控制作用:①断裂密集带两侧是油聚集的有利地区;②断裂密集带附近,扶杨油层距青一段源岩底面越近的油层,油越富集;③断裂密集带两侧地垒构造是油聚集的主要场所;④距断裂密集带边界断裂越近,油井产能越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裂密集带 三肇凹陷 青一段源岩 扶杨油层 运聚 控制作用
下载PDF
智能变电站过程层交换机关键技术探讨 被引量:10
18
作者 杨贵 王兆强 +2 位作者 王文龙 刘明慧 周旭峰 《电气技术》 2012年第1期51-55,共5页
智能变电站过程层采用IEC61850-9-2标准通过交换机组网实现保护、测控、合并单元及智能装置的互联,交换机成为过程层网络的必须装置。交换机的性能指标直接影响到了保护、测控等装置的可靠性。因此交换机必须符合过程层应用对环境、机... 智能变电站过程层采用IEC61850-9-2标准通过交换机组网实现保护、测控、合并单元及智能装置的互联,交换机成为过程层网络的必须装置。交换机的性能指标直接影响到了保护、测控等装置的可靠性。因此交换机必须符合过程层应用对环境、机械性能、EMC等指标要求,并且在功能上要求交换机在吞吐量、帧丢失率、传输延时及组播管理等方面的性能指标符合过程层的应用要求。本文通过对交换机数据交换原理、传输延时、组播管理、网络风暴抑制等功能的实现原理进行分析,选择符合智能变电站过程层应用的交换机各项功能的实现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换机 智能变电站 过程层 存储转发 延时 组播管理
下载PDF
不同运移方式下断裂控藏作用的差异性——以松辽盆地升西—徐家围子向斜区葡萄花油层和杏北地区扶余油层为例 被引量:7
19
作者 徐宏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7-23,55+128,共9页
为研究断裂在油气成藏与分布中的作用,在松辽盆地升西—徐家围子向斜区葡萄花油层和杏北地区扶余油层断裂发育及分布特征研究的基础上,采用断裂输导、封闭与油气分布之间关系分析方法,研究升西—徐家围子向斜区葡萄花油层和杏北地区扶... 为研究断裂在油气成藏与分布中的作用,在松辽盆地升西—徐家围子向斜区葡萄花油层和杏北地区扶余油层断裂发育及分布特征研究的基础上,采用断裂输导、封闭与油气分布之间关系分析方法,研究升西—徐家围子向斜区葡萄花油层和杏北地区扶余油层断裂控藏作用的差异性.结果表明:由于油运移方式不同,2个地区断裂输导油和聚集油作用存在差异性,升西—徐家围子向斜区断裂对葡萄花油层油运移起垂向输导作用,杏北地区断裂对扶余油层油运移起侧向连接输导作用;升西—徐家围子向斜区葡萄花油层油主要聚集在油源断裂上盘,即断裂密集带内,杏北地区扶余油层油主要聚集在反向断裂的下盘,即断裂密集带两侧,且反向断裂断距越大,越有利于油聚集.该研究结果对认识松辽盆地凹陷区下生上储式和源外隆起区上生下储式油气成藏规律和指导油气勘探具有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裂 油运移 油聚集 差异性 升西—徐家围子向斜区 杏北地区 扶余油层 葡萄花油层
下载PDF
基于掩星观测的全球低纬地区电离层不均匀体形态分析 被引量:2
20
作者 於晓 王妍 +2 位作者 甄卫民 刘钝 蔡红涛 《电波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687-698,共12页
基于气象、电离层和气候星座观测系统(Constellation ObservingSystem for Meteorology,Ionosphere and Climate,COSMIC)掩星闪烁指数观测数据,将遮掩点的位置作为电离层不均匀体出现的位置,对比分析了电离层E区不均匀体和F区不均匀体... 基于气象、电离层和气候星座观测系统(Constellation ObservingSystem for Meteorology,Ionosphere and Climate,COSMIC)掩星闪烁指数观测数据,将遮掩点的位置作为电离层不均匀体出现的位置,对比分析了电离层E区不均匀体和F区不均匀体随时间、空间、太阳活动和地磁活动的变化.发现E区闪烁主要出现于夏季半球的中纬地区;而F区闪烁主要出现于春秋季的磁赤道和低纬地区,受到地磁场的强烈控制.除季节因素外,太阳活动对E区闪烁的影响并不是基本的,而赤道异常和赤道附近的F区闪烁受到太阳活动的显著控制:相比太阳活动低年,高年的F区闪烁强度更大,且扩展至更高的纬度.地磁扰动时,中低纬地区电离层E区闪烁的全球分布与地磁平静时相似,但是闪烁的强度总体上略有增加,尤其是凌晨时段(00:00—06:00LT);中低纬地区电离层F区闪烁的全球分布也与地磁平静时相似,但是闪烁强度明显增加,且扩展至更高的纬度,尤其是00:00—06:00LT及18:00—24:00LT的太平洋扇区.两者对比表明,电离层F区闪烁对地磁活动更为敏感.将COSMIC掩星与天基原位观测的闪烁出现率结果进行对比,发现掩星手段不仅可以反映全球尺度的电离层不均匀体变化特征,包括它随季节/经度、地方时、太阳活动和地磁纬度的变化,而且可以反映电离层不均匀体随高度的变化,这是以往的观测手段难以拥有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离层闪烁 电离层不均匀体 偶发E层 扩展F GNSS掩星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