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1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linical Effectiveness of the Plate Screw Internal Fixation Technique in the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Traumatic Fractures of Long Bones in the Lower Extremities
1
作者 Yong Cai 《Proceedings of Anticancer Research》 2024年第3期115-120,共6页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plate screw internal fixation technique on the clinical outcomes of patients with traumatic fractures of long bones in the lower extremities. Methods: From January 20...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plate screw internal fixation technique on the clinical outcomes of patients with traumatic fractures of long bones in the lower extremities. Methods: From January 2022 to December 2023, 70 patients with traumatic fractures of long bones in the lower extremities were admitted to the hospital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each consisting of 35 cases. The control group underwent traditional closed interlocking intramedullary nailing, while the observation group received internal fixation with steel plates and screws. Relevant surgical indicators, treatment effectiveness, and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 rates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The observation group exhibited significantly short surgical duration (80.65 ± 5.01 vs. 88.36 ± 5.26 minutes), fracture healing time (13.27 ± 0.32 vs. 15.52 ± 0.48 weeks), and hospitalization days (10.49 ± 1.13 vs. 16.57 ± 1.15 days) compared to the control group (P = 0.000). The effective treatment rate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29/82.86%) than in the control group (21/60.00%), with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observed (χ2 = 4.480, P = 0.034). Additionally, the complication rate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2/5.71%)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8/22.86%), with a correlated difference (χ2 = 4.200, P = 0.040). Conclusion: The plate screw internal fixation technique demonstrates significant clinical efficacy in treating traumatic fractures of long bones in the lower extremities. It improves the healing rate, reduces complications, and represents a safe and effective treatment strategy worthy of widespread use and applic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late screw internal fixation technique Traumatic fractures Long bones in the lower extremities EFFECTIVENESS
下载PDF
Value of helical CT volume rendering technique in post-operative evaluation of screw in screw fixation of axis fractures
2
作者 许崇永 《外科研究与新技术》 2005年第3期173-173,共1页
To explore the value of helical CT volume rendering technique (VRT) in post-operative evaluation of screw fixation of axis fractures.Methods There were 21 cases of screw fixation of axis fractures between February 200... To explore the value of helical CT volume rendering technique (VRT) in post-operative evaluation of screw fixation of axis fractures.Methods There were 21 cases of screw fixation of axis fractures between February 2002 and May 2004 in the study including six cases with fractures on axis body,five on odontoid process and 10 on axis body and odontoid process.All cases received X-ray plain film,helical CT scanning,multi-planar reformatting(MPR) and VRT.Results Screw fixation through axis body and massa lateralis atlantis was performed in 10 cases and that through axis body and odontoid process in 11.VRT could clearly display full aperture of screw orbit,location of screw and angle of fixation and hence was superior to X-ray plain film and MPR.Multi-angle VRT displayed asymmetrical space of odontoid process and massa lateralis atlantis in four cases and medial deviation of 2~5 mm of half screw in screw fixation through axis body and massa lateralis atlantis in six.Conclusion VRT can eliminate false shadow of fixation screw,clearly display full aperture of screw orbit and hence supply improtant imaging evidence for post-operative evaluation of screw fixation of axis fractures.7 refs,1 fig,1 tab.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alue of helical CT volume rendering technique in post-operative evaluation of screw in screw fixation of axis fractures
下载PDF
Modern posterior screw techniques in the pediatric cervical spine 被引量:1
3
作者 Daniel J Hedequist 《World Journal of Orthopedics》 2014年第2期94-99,共6页
Treatment of children with cervical spine disorders requiring fusion is a challenging endeavor for a variety of reasons. The size of the patients, the corresponding abnormal bony anatomy, the inherent ligamentous laxi... Treatment of children with cervical spine disorders requiring fusion is a challenging endeavor for a variety of reasons. The size of the patients, the corresponding abnormal bony anatomy, the inherent ligamentous laxity of children, and the relative rarity of the disorders all play a part in difficulty of treatment. The benefits of modern posterior cervical instrumentation in children, defined as rigid screw–rod systems, have been shown to be many including: improved arthrodesis rates, diminished times in halo-vest immobilization, and improved reduction of deformities. The anatomy of children and the corresponding pathology seen frequently is at the upper cervical spine and craniocervical junction given the relatively large head size of children and the horizontal facets at these regions predisposing them to instability or deformity. Posterior screw fixation, while challenging, allows for a rigid base to allow for fusion in these upper cervical areas which are predisposed to pseudarthrosis with non-rigid fixation. A thorough understanding of the anatomy of the cervical spine, the morphology of the cervical spine, and the available screw options is paramount for placing posterior cervical screws in children. The purpose of this review is to discuss both the anatomical and clinical descriptions re-lated to posterior screw placement in the cervical spine in childre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EDIATRIC CERVICAL spine CERVICAL screw fixation POSTERIOR CERVICAL techniqueS
下载PDF
后路C_(2-3)固定结合顶棒置入与单纯后路C_(2-3)固定治疗不稳定Hangman骨折的比较
4
作者 张浩 王清 +2 位作者 张建 李广州 王高举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848-1854,共7页
背景:Hangman骨折中Ⅱ、ⅡA、Ⅲ型常需手术治疗,手术方式选择存在较大争议,目前均存在术后复位不全及畸形愈合等不足;前期作者团队使用C_(2-3)拉力螺钉结合经口顶棒技术间歇性推顶C2椎体治疗不稳定Hangman骨折,取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但... 背景:Hangman骨折中Ⅱ、ⅡA、Ⅲ型常需手术治疗,手术方式选择存在较大争议,目前均存在术后复位不全及畸形愈合等不足;前期作者团队使用C_(2-3)拉力螺钉结合经口顶棒技术间歇性推顶C2椎体治疗不稳定Hangman骨折,取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但前期研究样本少,且缺少对照组比较。目的:比较后路C_(2-3)固定结合经口顶棒技术和单纯后路C_(2-3)固定治疗不稳定Hangman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行后路C_(2-3)固定手术治疗的55例不稳定Hangman骨折患者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根据手术方案分为2组,其中23例患者接受后路C_(2-3)固定结合经口顶棒技术治疗(A组),32例接受单纯后路C_(2-3)固定术(B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发症、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疼痛目测类比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美国脊髓损伤协会脊髓损伤分级和患者满意度(Odom’s分级);另外对比各观察时间点C_(2-3)移位和成角及其他影像学指标的变化。结果与结论:①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②两组患者末次随访颈痛目测类比评分和颈椎功能障碍指数较术前获得显著改善(P<0.05),Odom’s分级显示A组优良21例(91%);B组优良29例(91%);两组各项临床疗效指标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均P>0.05);③两组术前C_(2-3)成角和位移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术后及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C_(2-3)成角和位移均较术前明显减小,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术后和末次随访上述指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术后及末次随访时,A组C_(2-3)位移和成角较B组明显减小,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④末次随访时,A组患者均未发生残余畸形,B组发生残余畸形4例(13%,4/32);⑤因此,后路C_(2-3)固定结合经口顶棒技术可能有利于枢椎体复位和稳定,减少畸形愈合,获得更好的复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ANGMAN骨折 顶棒技术 后路拉力螺钉 骨折复位 内固定
下载PDF
钢板螺钉内固定技术治疗四肢骨折患者的效果及术后反应分析
5
作者 张雨 李永成 王永利 《系统医学》 2024年第5期38-40,44,共4页
目的探究钢板螺钉内固定技术治疗四肢骨折患者的临床效果及对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5月—2023年8月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区人民医院骨科接受手术治疗的80例四肢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信封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 目的探究钢板螺钉内固定技术治疗四肢骨折患者的临床效果及对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5月—2023年8月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区人民医院骨科接受手术治疗的80例四肢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信封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实施闭合复位交锁髓内钉固定治疗,观察组实施钢板螺钉内固定技术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有效性、临床指标、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65,P=0.023)。观察组手术、住院和骨折愈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钢板螺钉内固定技术应用在四肢骨折患者治疗中安全有效,对患者尽早康复出院有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板螺钉内固定技术 四肢骨折 术后并发症 术后恢复
下载PDF
不同入路法联合小针刀术在胸腰椎创伤性骨折微创椎弓根钉内固定术中的临床疗效研究
6
作者 裴秋艳 郑陶 +3 位作者 李志刚 王平 魏亚恒 张红亚 《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 CAS 2024年第2期219-223,共5页
目的:分析不同入路法联合小针刀术在胸腰椎创伤性骨折微创椎弓根钉内固定术中的临床疗效,以及对血清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BALP)、Ⅰ型胶原羧基肽β特殊序列(β-CTX)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20年1月-2022年6月收治的120例行微创椎弓... 目的:分析不同入路法联合小针刀术在胸腰椎创伤性骨折微创椎弓根钉内固定术中的临床疗效,以及对血清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BALP)、Ⅰ型胶原羧基肽β特殊序列(β-CTX)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20年1月-2022年6月收治的120例行微创椎弓根钉内固定术联合小针刀术干预治疗的胸腰椎创伤性骨折患者,随机分为三组。A组(40例)选择经皮入路,B组(40例)选择经Wiltse入路,C组(40例)选择经后正中入路。记录并比较三组伤椎有效性指标: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后凸Cobb角和前缘高度比;视觉模拟疼痛(VAS)评分、血清BALP、β-CTX水平和围手术期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引流量)。结果:三组患者术后7 d、30 d的伤椎ODI、后凸Cobb角和前缘高度比均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但三组间伤椎ODI、后凸Cobb角和前缘高度比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三组患者术后VAS评分均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且三组术后1 d、7 d的VA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P <0.05);三组患者术后血清BALP水平均明显上升,血清β-CTX水平均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且三组术后7 d的血清BALP及β-CTX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P <0.05);三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引流量关系为A组<B组<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经皮入路和经Wiltse入路微创椎弓根钉内固定术联合小针刀术干预治疗能有效改善胸腰椎创伤性骨折患者伤椎有效性及骨代谢水平,而传统后正中入路的有效性及对骨代谢水平的改善作用相对较差,临床可结合患者情况在经皮入路和经Wiltse入路二者之间酌情选择入路方式,并结合小针刀术进行干预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椎创伤性骨折 微创椎弓根钉内固定术 小针刀术 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 Ⅰ型胶原羧基肽β特殊序列
下载PDF
皮质骨通道螺钉技术在腰椎退变性疾病中的应用效果
7
作者 郑军 《中外医药研究》 2024年第13期30-32,共3页
目的:探讨皮质骨通道螺钉技术在老年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7月—2023年7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26医院收治的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64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以及观察组,各32例。... 目的:探讨皮质骨通道螺钉技术在老年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7月—2023年7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26医院收治的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64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以及观察组,各32例。对照组实施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观察组实施皮质骨通道螺钉技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疼痛情况、腰椎功能。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切口长度小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治疗前,两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JO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6个月,两组VAS评分降低,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JOA评分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JO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皮质骨通道螺钉技术在老年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可缩短手术时间,减小手术切口,减少术中出血量与术后引流量,减轻疼痛,且不会影响腰椎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退变性疾病 椎弓根螺钉内固定 皮质骨通道螺钉技术
下载PDF
微创空心钉内固定联合PRP技术治疗中青年股骨颈头下型骨折的临床研究
8
作者 肖芳繁 胡婷 +2 位作者 吴敏 肖磊 邹贵骞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24年第13期93-96,共4页
目的:探讨微创空心钉内固定联合富血小板血浆(PRP)技术在中青年股骨颈头下型骨折中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纳入2021年12月—2022年6月于赣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住院的80例股骨颈头下型骨折患者,按照治疗方式不同将患者分为观察组(n=38... 目的:探讨微创空心钉内固定联合富血小板血浆(PRP)技术在中青年股骨颈头下型骨折中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纳入2021年12月—2022年6月于赣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住院的80例股骨颈头下型骨折患者,按照治疗方式不同将患者分为观察组(n=38)、对照组(n=42)。观察组采用微创空心钉内固定术联合PRP技术治疗方案,对照组采用微创空心钉内固定术治疗方案。比较两组住院时长、骨折愈合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两组术前及术后24、72 h疼痛程度[数字分级评分法(NRS)]、术后6个月骨折愈合情况(Fernandez-Esteve骨痂评分)及术后1年髋关节恢复优良率(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结果:观察组住院时长、骨折愈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7.89%vs 26.19%)(P<0.05);术后24、72 h,两组NRS评分均降低,且观察组NR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Fernandez-Esteve骨痂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髋关节恢复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空心钉内固定联合PRP技术治疗中青年股骨颈头下型骨折,可加速骨折的修复愈合,减少并发症,减轻疼痛感,髋关节功能恢复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创空心钉内固定 血小板血浆技术 中青年 股骨颈头下型骨折
下载PDF
测深器和螺钉无透视辅助技术在使用交锁髓内钉治疗股骨干骨折患者中的应用
9
作者 梅毅宁 杨秋贤 容宝菊 《中国伤残医学》 2024年第5期45-49,共5页
目的:探讨测深器和螺钉无透视辅助技术在使用交锁髓内钉治疗股骨干骨折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22年1月-2023年1月采用交锁髓内钉治疗股骨干骨折的6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辅助技术的不同,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0例.研究组采用测深器和螺... 目的:探讨测深器和螺钉无透视辅助技术在使用交锁髓内钉治疗股骨干骨折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22年1月-2023年1月采用交锁髓内钉治疗股骨干骨折的6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辅助技术的不同,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0例.研究组采用测深器和螺钉无透视辅助技术,对照组采用透视下改良徒手锁钉技术.对比2组治疗效果、术中X线透视次数、手术时长、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和骨折愈合情况.结果:研究组与对照组相比,手术时间更短,出血量及术中X线透视次数更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引流量、住院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测深器和螺钉无透视辅助技术应用于使用交锁髓内钉治疗股骨干骨折患者中,可以明显减少X线透视次数,缩短手术时长,减少患者出血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干骨折 交锁髓内钉 测深器 锁钉技术 内固定
下载PDF
寰椎椎弓根螺钉固定的进钉技术研究 被引量:5
10
作者 马向阳 刘景发 +4 位作者 尹庆水 夏虹 吴增晖 钟世镇 徐达传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5年第4期347-348,共2页
目的:探讨寰椎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的进钉技术。方法:配套干燥寰枢椎标本50套,用电子游标卡尺测量与进钉技术相关的解剖学数据。结果:枢椎下关节突中心点与中线的距离为19.21mm,寰椎椎弓根螺钉进钉点与中线的距离为19.61mm,二者仅相差0.4... 目的:探讨寰椎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的进钉技术。方法:配套干燥寰枢椎标本50套,用电子游标卡尺测量与进钉技术相关的解剖学数据。结果:枢椎下关节突中心点与中线的距离为19.21mm,寰椎椎弓根螺钉进钉点与中线的距离为19.61mm,二者仅相差0.40mm。结论:枢椎下关节突中点可作为术中判定寰椎椎弓根螺钉进钉点的解剖学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寰椎 进钉技术 椎弓根螺钉 关节突 枢椎 固定 解剖学 中点 距离 结论
下载PDF
徒手胸椎椎弓根螺钉置入技术治疗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的安全性评价 被引量:12
11
作者 李明 许明 +4 位作者 刘洋 朱晓东 宋元进 张琪 顾苏熙 《脊柱外科杂志》 2005年第4期193-198,共6页
目的评价徒手胸椎椎弓根螺钉置入技术治疗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的安全性.方法从2002年7月~2004年6月对38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徒手应用胸椎椎弓根螺钉进行后路矫形内固定,所有患者术中进行神经电生理监测及X线透视确认,术后进行... 目的评价徒手胸椎椎弓根螺钉置入技术治疗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的安全性.方法从2002年7月~2004年6月对38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徒手应用胸椎椎弓根螺钉进行后路矫形内固定,所有患者术中进行神经电生理监测及X线透视确认,术后进行X线成像、CAT扫描评估螺钉位置,并对其中35例进行随访,从而评价本技术的安全性.结果共置入胸椎椎弓根螺钉326个,每一水平置入的螺钉数如下:T1,n=2;T2,n=10;T3,n=19;T4,n=27;T5,n=28;T6,n=24;T7,n=23;Ts,n=25;T9,n=29;T10,n=34;T11,n=48;T12,n=57.通过胸椎CT扫描评价326枚置入畸形胸椎的螺钉位置.共有19枚螺钉(5.8%)有中等程度的皮质穿破,即螺钉的中线在椎弓根壁皮质之外,其中6枚螺钉(1.8%)穿破椎弓根内侧壁.对35例患者进行术后跟踪随访,平均随访时间2年,未发现任何与置入的胸椎椎弓根螺钉(全部326枚螺钉)相关的神经、血管或内脏并发症.结论遵循严格步骤,逐步置入胸椎椎弓根螺钉的徒手技术在治疗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中具有可靠的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侧凸 胸椎 内固定器 青少年 徒手技术 椎弓根螺钉
下载PDF
经喙突肩胛骨关节盂螺钉内固定的最优化计算机辅助测量 被引量:3
12
作者 陈亿民 洪俊毅 +4 位作者 毕大卫 马海涛 廖胜辉 王辉 祖罡 《解剖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53-156,共4页
目的探讨最优化计算机辅助解剖测量技术,为经喙突肩胛骨关节盂螺钉内固定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取肩胛骨CT数据30份,进行精确的三维重建得到肩胛骨数字模型。首先为使用单螺钉的内固定方法设计最优化目标函数,并在约束条件下自动计算其... 目的探讨最优化计算机辅助解剖测量技术,为经喙突肩胛骨关节盂螺钉内固定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取肩胛骨CT数据30份,进行精确的三维重建得到肩胛骨数字模型。首先为使用单螺钉的内固定方法设计最优化目标函数,并在约束条件下自动计算其最佳位置;然后结合主元分析,搜索和确定使用双螺钉内固定方法的进钉位置;最后用统计方法分析测量结果,并设计新的解剖测量参考体系。结果使用单螺钉时,进针点P到肩峰前外侧最突起点X的距离为(39.15±2.28)mm、到喙突前内点Y为(28.66±2.68)mm、到上角点Z为(61.13±6.57)mm;PX、PY之间的夹角为(81.27±7.15)°,PX、PZ之间的夹角为(133.27±6.84)°;对于进钉方向,螺钉与PX的夹角为(104.08±4.41)°,与PY的夹角为(101.29±3.51)°,与PZ之间的夹角为(76.23±5.03)°。使用双螺钉时,进针点E与原单螺钉的进针点之间的距离为(5.12±1.37)mm,进针点F与原单螺钉的进针点之间的距离为(3.88±0.94)mm;两进针点的连线与长轴方向之间的夹角为(27.41±3.51)°。结论最优化计算机辅助解剖测量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新测量技术,克服了传统手工实物解剖测量的很多缺点,并且方便设计新的解剖测量参考体系和临床手术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肩胛骨 关节盂 喙突 螺钉内固定 计算机辅助测量 最优化方法
下载PDF
兔椎间失稳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张昭 霍洪军 +2 位作者 杨学军 钟秀 邢文华 《河北医药》 CAS 2008年第8期1108-1110,共3页
目的通过应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进行兔椎间失稳的稳定性重建的研究,为椎间盘退变的科学研究提供新实验方法。方法选取27只6个月龄日本大耳白兔,雌雄不限,体质量(2.5±0.2)kg,均在相同条件下饲养,先将27兔进行椎间手术失稳,切除L... 目的通过应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进行兔椎间失稳的稳定性重建的研究,为椎间盘退变的科学研究提供新实验方法。方法选取27只6个月龄日本大耳白兔,雌雄不限,体质量(2.5±0.2)kg,均在相同条件下饲养,先将27兔进行椎间手术失稳,切除L6/7棘上及棘间韧带,咬除L6椎体下位全部小关节突,造成椎间失稳;在手术失稳2月后用椎弓根螺丝钉和钢丝内固定的方法进行L6/7的稳定性重建,均分别在术后2、4、6个月观察兔的活动、内固定螺钉的稳定性。结果内固定后出现右侧、双侧下肢瘫痪各1例,其余均在术后2、4、6个月活动自如,无明显运动障碍。术后2、4、6个月观察各钉内均在椎弓根内椎管外,钢丝交叉稳固,螺钉牢因。结论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是兔椎间失稳进行稳定性重建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失稳 椎弓根螺钉 内固定技术
下载PDF
经皮微创椎弓根钉技术治疗胸腰椎骨折168例疗效及安全性评价 被引量:1
14
作者 江玲军 陈之瑜 +2 位作者 王鹏 雷新环 章国银 《中国现代医生》 2018年第18期53-56,共4页
目的探究经皮微创椎弓根钉技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月~2017年1月期间收治的确诊为胸腰椎骨折的33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分组,对照组(n=168)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观察组(n=168)采用经皮微创... 目的探究经皮微创椎弓根钉技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月~2017年1月期间收治的确诊为胸腰椎骨折的33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分组,对照组(n=168)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观察组(n=168)采用经皮微创椎弓根钉技术。比较两组的围手术期相关指标、矫形效果、疼痛情况的差异,评估两组疗效,观察并发症。结果两组的手术时间无明显差异(P>0.05);与对照组比,观察组的术中出血量少、住院时间短、手术切口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比,在术后的1、6、12个月两组的椎体前缘高度比、Cobb角均有明显改善(P<0.05),观察组术后1个月的椎体前缘高度比小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在术后第1个月的VAS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总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出现8例(4.76%)、11例(6.55%)切口愈合不良的病例,两组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微创椎弓根钉技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效果与传统切开复位术相当,且其具有创伤小、减少出血量、减轻术后疼痛的优势,促进患者术后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微创 椎弓根钉技术 内固定 胸腰椎骨折
下载PDF
椎弓根钉棒系统及综合复位技术治疗青少年齿状突游离小骨伴寰枢椎脱位的研究
15
作者 刘佳 姜恩泽 +2 位作者 朱领军 牛冬阳 许国华 《医学研究杂志》 2020年第2期148-154,68,共8页
目的评估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在治疗青少年游离齿状突小骨伴寰枢椎脱位患者中的长期临床效果,并介绍一种针对难复性寰枢椎脱位的综合复位技术。方法回顾性研究2014年1月~2016年9月期间在笔者医院手术治疗的21例游离齿状突小... 目的评估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在治疗青少年游离齿状突小骨伴寰枢椎脱位患者中的长期临床效果,并介绍一种针对难复性寰枢椎脱位的综合复位技术。方法回顾性研究2014年1月~2016年9月期间在笔者医院手术治疗的21例游离齿状突小骨伴寰枢椎脱位的12~18岁青少年患者,所有患者均采用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复位固定系统治疗,对于5例术前通过颅骨牵引不能达到满意寰枢椎复位的患者应用了综合提拉复位的手术技术。通过术前术后颈椎过伸过屈位的影像学资料,测量以下指标:寰椎椎管内径(inner diameter of the atlantal ring,D atl)、椎管最小径(minimum diameter of the spinal canal,D min)、椎管最大径(maximum distance of the spinal canal,D max)、寰齿前间距(atlantodens interval,ADI)、延髓脊髓角(cervico-medullary angle,CMA)、C2~C7 Cobb角、并随访术前术后JOA和NDI评分。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患者术前术后各项指标。结果所有患者术后均获得满意的寰枢椎复位及神经症状改善,术中未发生神经损伤、椎动脉损伤等并发症,所有患者随访24~48个月,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从17.4±6.7分改善为10.1±3.6分,JOA评分从11.2±1.9分提高到14.4±1.9分。术后随访影像学数据表明,C2~C7 Cobb角由术前25.4°±10.5°变为17.2°±6.4°。寰椎椎管内径从术前16.6±2.1mm变为16.7±2.4mm,椎管最小直径从9.1±2.4mm明显改善为15.3±1.9mm,寰齿前间距(ADI)由术前1.5±0.7mm变为术后1.5±0.6mm。延髓脊髓角(CMA)由术前135.2°±7.6°明显改善为152.0°±6.1°。结论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系统在治疗青少年游离齿状突畸形伴寰枢椎脱位中能够获得较满意的长期临床疗效。同时采用的综合提拉复位方法在难复性寰枢椎脱位的治疗中初步得到满意复位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游离齿状突畸形 寰枢椎脱位 椎弓根螺钉系统 青少年 复位技术
下载PDF
枢椎椎弓根螺旋CT多平面重建及其临床意义
16
作者 林达强 宋跃明 +2 位作者 孙家瑜 杨汉丰 朱赟 《泸州医学院学报》 2004年第2期106-109,共4页
目的 :探讨后路枢椎螺钉固定术患者术前个体化CT评估的螺旋CT技术及其临床价值。方法 :寰枢椎正常解剖关系下 ,5具成人干骨标本薄层 (1mm)螺旋CT扫描 ,并收集 10例上颈椎正常成人螺旋CT资料 ,均 1mm层厚多平面重建 (MPR)C2 椎弓根部图... 目的 :探讨后路枢椎螺钉固定术患者术前个体化CT评估的螺旋CT技术及其临床价值。方法 :寰枢椎正常解剖关系下 ,5具成人干骨标本薄层 (1mm)螺旋CT扫描 ,并收集 10例上颈椎正常成人螺旋CT资料 ,均 1mm层厚多平面重建 (MPR)C2 椎弓根部图像 ,分析不同重建方式显示解剖结构的状况 ,及术前个体化CT评估可行性和安全性中的价值 ,并拟行钉道设计。 5具已CT评估的干骨标本示范后路行寰枢经关节螺钉固定及一侧钻孔设置经枢椎椎弓根钉道 ,同前方法CT扫描并重建图像 ,分析钉道。结果 :C2 椎弓根轴的垂直断面 (称斜冠状面 )相、经C2椎弓根轴的斜矢状面相及斜横断面相、枢椎标准横断面相共同构成后路枢椎螺钉固定术术前个体化CT评估的理想三维断面影像 ,可观察C2 椎弓根形态、骨质状态及与邻近结构的关系 ,准确测量枢椎椎弓根的大小、走行方向。根据这些三维影像可进行后路枢椎螺钉固定手术可行性及安全性分析。结论 :枢椎CT常规冠状、矢状面重建不能满足后路枢椎螺钉固定术前CT评估的需要 ,需多平面重建方可更准确术前CT评估 ,进行术前三维钉道设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枢椎 多平面重建 螺钉固定术 CT评估
下载PDF
HXN型微创椎弓根螺钉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的应用体会
17
作者 徐斌 宋向荣 +4 位作者 张茜 滕勇 马锐 安伟 马在松 《中国伤残医学》 2019年第24期1-2,共2页
目的:总结HXN型微创椎弓根螺钉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手术体会,分析影响手术操作的有关因素.方法:回顾2015年1月-2017年12月新疆军区总医院全军骨科中心脊柱外科作者组采用胸腰椎后路经皮微创HXN型椎弓根螺钉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68例... 目的:总结HXN型微创椎弓根螺钉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手术体会,分析影响手术操作的有关因素.方法:回顾2015年1月-2017年12月新疆军区总医院全军骨科中心脊柱外科作者组采用胸腰椎后路经皮微创HXN型椎弓根螺钉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68例,对病人手术时间、置钉技术、术中射线频次等方面进行系统回顾分析.结果:本组患者手术时间由初次3小时左右到技术熟练后0.5-1小时,椎弓根螺钉无1例打入椎管内,脊柱生理弯曲恢复理想,无后凸畸形,椎体高度恢复满意,复查病人无拔出、断钉、断棒现象发生,术后均可在3天后带治具下床活动,治疗疗效显著.结论:胸腰椎骨折后路经皮微创HXN型椎弓根螺钉系统,有创伤小、出血少、术后患者腰部不适感轻微[1],随着手术技术的不断提高,手术时间及术中射线次数明显缩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XN型实心椎弓根螺钉 胸腰椎骨折经皮内固定 微创技术
下载PDF
大通道全内镜下椎间减压融合单侧与双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6
18
作者 张浩然 于海洋 +4 位作者 焦伟 尹稳 崔西龙 张伟 吴昊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505-512,522,共9页
目的:比较大通道全内镜下椎间减压融合联合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与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2月~2021年10月在我院行大通道全内镜下椎间减压融合内固定手术治疗的47例单节段腰椎退行性... 目的:比较大通道全内镜下椎间减压融合联合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与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2月~2021年10月在我院行大通道全内镜下椎间减压融合内固定手术治疗的47例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0例采用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单侧固定组),男5例,女15例,年龄39~69岁(54.1±9.6岁);27例采用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双侧固定组),男9例,女18例,年龄40~70岁(57.8±9.4岁)。两组患者的年龄、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性别、手术节段、疾病类型、随访时间等一般资料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住院费用、住院时间、手术前后的血红蛋白及变化值和并发症发生率;术前及术后3天、3个月、1年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VAS)评价腰腿痛,术前及术后3个月、1年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价功能障碍情况;术后1年根据CT评价椎间融合情况,通过改良MacNab标准对临床疗效进行评价。结果:所有患者手术顺利,均获得1年及以上随访,双侧固定组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住院费用、住院时间均显著性高于单侧固定组(P<0.05)。两组患者术前、术后血红蛋白值及血红蛋白变化值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后3天、3个月、1年的VAS评分及术后3个月、1年的ODI均较术前明显下降(P<0.05);两组同时间点VAS评分及ODI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单侧固定组10.0%vs双侧固定组11.1%)、术后1年融合率(单侧固定组90.0%vs双侧固定组92.6%)及改良MacNab优良率(单侧固定组90.0%vs双侧固定组88.9%)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大通道全内镜下椎间减压融合联合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与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均安全有效,与双侧固定相比,单侧固定术中透视次数、手术时间、住院费用、住院时间更具有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退行性疾病 减压融合内固定术 椎弓根螺钉固定 单侧/双侧 大通道全内镜下手术
下载PDF
撬拨复位结合机器人导航下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难复性股骨颈骨折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7
19
作者 石维祥 罗晓中 +2 位作者 童祎 吴刚 周欣 《实用骨科杂志》 2017年第2期114-117,共4页
目的探讨撬拨复位结合机器人导航下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难复性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我科自2013年5月至2015年6月撬拨复位结合机器人导航下经皮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的13例难复性股骨颈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8例,女5例;年龄36~5... 目的探讨撬拨复位结合机器人导航下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难复性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我科自2013年5月至2015年6月撬拨复位结合机器人导航下经皮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的13例难复性股骨颈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8例,女5例;年龄36~59岁,平均47.3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8例,跌伤2例,高处坠落伤3例。左侧7例,右侧6例。Garden分型Ⅲ型9例,Ⅳ型4例。记录手术时间、导针置入次数、术中透视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率及股骨头坏死情况、采用Garden对线指数评价股骨颈骨折复位质量、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评价髋关节功能。结果所有患者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25个月,平均(18.6±6.6)个月。手术时间平均(92.2±6.7)min,术中透视时间平均(16.1±4.1)s,导针置入次数平均(5.2±1.2)次,出血量平均(10.1±2.1)mL,Garden指数:正位(173.3±8.3)°,侧位(171.1±11.1)°,骨折愈合率100%,骨折平均愈合时间(5.8±1.3)个月,术后髋关节Harris评分(86.9±5.1)分,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均未见骨折不愈合和股骨头坏死情况发生。结论撬拨复位结合机器人导航下空心螺钉固定术复位质量高、螺钉置入精度高、手术创伤小、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好,是治疗难复性股骨颈骨折较为理想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撬拨复位 机器人导航 股骨颈骨折 空心拉力螺钉 内固定
下载PDF
骶骨螺钉四种固定方式生物力学特性的有限元分析 被引量:3
20
作者 郑良孝 聂林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08年第4期302-305,共4页
目的研究骶骨螺钉四种不同固定技术的生物力学性能并进行有限元分析。方法取6具完整10%甲醛液浸泡固定的湿润成人脊柱标本(L5S1),两侧分别采用螺钉经椎弓根椎体间内固定(PTSF)法、前内骶岬法和经前内单、双边皮质固定四种骶骨固定技术... 目的研究骶骨螺钉四种不同固定技术的生物力学性能并进行有限元分析。方法取6具完整10%甲醛液浸泡固定的湿润成人脊柱标本(L5S1),两侧分别采用螺钉经椎弓根椎体间内固定(PTSF)法、前内骶岬法和经前内单、双边皮质固定四种骶骨固定技术。通过模拟生理应力进行疲劳试验,测定固定刚度变化和抗拔出力。根据骶骨的CT片采用计算机辅助技术建立骶骨的三维有限元模型。结果PTSF法固定组螺钉最大扭矩为(3.32±0.63)Nm,且抗拔出力最大,最大可达(1623±327)N。在循环负载过程中,PTSF法固定组的最后刚度高于其他三组(P<0.05)。四组中螺钉的最大扭矩与抗拔出力均有显著相关性。试件的结构刚度、剪切模量及骨小梁组织的弹性模量等材料性质越高,骶骨螺钉抗拔出力越大。结论PTSF法骶骨螺钉的旋入扭矩和抗拔出力最大,固定最坚强,前内骶岬法次之,经前内单侧皮质固定组最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骶骨螺钉 固定方式 生物力学 有限元分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