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苏太仔猪FUT1基因M307位点多态性与F18大肠杆菌抗病相关性的体外鉴定 被引量:16
1
作者 吴圣龙 原志伟 +8 位作者 鞠慧萍 黄雪根 华金弟 沈家林 周冠月 王建业 谢恺舟 陈国宏 朱国强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783-787,共5页
采用PCR-RFLP方法检测了江苏苏太断奶仔猪FUT1基因M307位点等位基因多态性分布,在所检的49头仔猪中,GG基因型个体16头,AG基因型19头,AA基因型14头。在此基础上,制备上述不同基因型个体仔猪小肠上皮细胞,分别与表达F18ab菌毛的野生型大... 采用PCR-RFLP方法检测了江苏苏太断奶仔猪FUT1基因M307位点等位基因多态性分布,在所检的49头仔猪中,GG基因型个体16头,AG基因型19头,AA基因型14头。在此基础上,制备上述不同基因型个体仔猪小肠上皮细胞,分别与表达F18ab菌毛的野生型大肠杆菌、表达F18ac菌毛含fed操纵子全基因的重组大肠杆菌和V型系统表面分泌表达F18abFedF亚单位的重组大肠杆菌进行体外黏附试验和黏附抑制试验。研究结果表明:FUT1基因M307位点中GG型和AG型仔猪小肠上皮细胞均能黏附上述3种大肠杆菌,而AA型个体小肠上皮细胞则不能黏附。将上述3种大肠杆菌分别与抗F18ab菌毛高免血清、F18ac菌毛高免血清及抗F18abFedF亚单位单因子血清作用后,则失去黏附仔猪肠上皮细胞能力。上述结果对苏太猪从体外试验上证明了FUT1基因M307位点多态性与断奶仔猪腹泻和水肿病存在着直接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仔猪 f18大肠杆菌 受体 fUT1基因 基因多态性
下载PDF
致病性F18大肠杆菌黏附素受体易感性仔猪的体外鉴定 被引量:12
2
作者 吴圣龙 原志伟 +4 位作者 鞠慧萍 朱国强 王建业 宋成义 陈国宏 《中国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622-625,共4页
在PCR-RFLP方法分析了不同猪个体FUT1基因M307位点等位基因多态性的基础上,制备M307位点为GG和AG2种类型仔猪小肠上皮细胞分别与表达F18ab菌毛的野生型大肠杆菌、表达F18ac菌毛含fed操纵子全基因的重组大肠杆菌及表面分泌表达F18ab菌毛... 在PCR-RFLP方法分析了不同猪个体FUT1基因M307位点等位基因多态性的基础上,制备M307位点为GG和AG2种类型仔猪小肠上皮细胞分别与表达F18ab菌毛的野生型大肠杆菌、表达F18ac菌毛含fed操纵子全基因的重组大肠杆菌及表面分泌表达F18ab菌毛FedF亚单位的重组大肠杆菌进行体外黏附和黏附抑制试验。结果表明,上述野生菌或重组菌对GG和AG2种基因型的30~35日龄断奶仔猪小肠上皮细胞均具有较好的黏附能力。上述3种大肠杆菌分别与抗F18ab纯菌毛血清、F18ac纯菌毛血清及抗F18ab菌毛FedF亚单位单因子血清作用后.则丢失黏附小肠上皮细胞能力。而GG基因型的3日龄仔猪小肠上皮细胞不能很好的黏附上述野生菌或重组菌.但是可以很好地黏附表达987P菌毛的大肠杆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仔猪 f18大肠杆菌 受体 fUT1
下载PDF
猪TLR4基因在F18大肠杆菌抗性型和敏感型资源群体间的差异表达分析 被引量:7
3
作者 包文斌 潘章源 +6 位作者 朱璟 叶兰 杜子栋 蔡家嘉 黄小国 朱国强 吴圣龙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78-283,共6页
本研究旨在检测TLR4基因mRNA在猪各个组织的分布以及在F18大肠杆菌抗性型和敏感型群体间差异表达水平,为探讨该基因在免疫识别和F18大肠杆菌抗性中发挥的作用提供理论依据。本试验运用SYBR GreenⅠ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进行定量测定。首... 本研究旨在检测TLR4基因mRNA在猪各个组织的分布以及在F18大肠杆菌抗性型和敏感型群体间差异表达水平,为探讨该基因在免疫识别和F18大肠杆菌抗性中发挥的作用提供理论依据。本试验运用SYBR GreenⅠ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进行定量测定。首先,各取8头35日龄F18大肠杆菌抗性型和敏感型苏太仔猪组织样,包括心脏、肝脏、脾脏等11个组织,提取总RNA,以GAPDH基因为内参基因,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对TLR4基因mR-NA进行均一化处理,利用荧光阈值(Ct值)计算TLR4基因mRNA在各个组织以及F18大肠杆菌抗性型和敏感型群体间表达量。结果显示,TLR4 mRNA在猪各种组织中广泛表达,在肺、淋巴结、肾脏和脾脏等免疫器官中表达量较高,F18大肠杆菌敏感型的TLR4基因表达量普遍高于抗性型个体的表达量,在各个组织中(除胃外)TLR4表达量差异倍数从1.083到2.980不等;在肺、淋巴结、肾脏和胸腺组织中,F18大肠杆菌敏感型的TLR4基因表达量显著高于抗性型个体的表达量(P<0.05)。本研究结果表明,TLR4基因通过天然免疫识别机制对猪F18大肠杆菌病等革兰氏阴性疾病有一定的影响,TLR4基因表达量的下调与F18大肠杆菌的抗性具有一定程度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LR4基因 f18大肠杆菌 REAL-TIME PCR 表达谱
下载PDF
莱芜黑猪a1岩藻糖转移酶基因(FUT Ⅰ)不同基因型对大肠杆菌F18抵抗力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王继英 郭建凤 +4 位作者 孙守礼 郭立辉 蔺海潮 王诚 武英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64-68,共5页
为了研究不同猪种(山东省地方猪种莱芜黑猪和引进猪种大约克)和FUT Ⅰ不同基因型仔猪对肠毒性大肠杆菌F18(ETEC F18)的抵抗能力和肠黏膜上皮细胞对ETEC F18黏附能力的差异,在采用PCR-RFLP技术对莱芜黑猪和大约克FUT Ⅰ基因型检测的基础... 为了研究不同猪种(山东省地方猪种莱芜黑猪和引进猪种大约克)和FUT Ⅰ不同基因型仔猪对肠毒性大肠杆菌F18(ETEC F18)的抵抗能力和肠黏膜上皮细胞对ETEC F18黏附能力的差异,在采用PCR-RFLP技术对莱芜黑猪和大约克FUT Ⅰ基因型检测的基础上,选取易感性和抗性断奶仔猪,利用野生型ETEC F18标准株进行试验猪口服细菌攻毒试验和肠黏膜黏附试验。由于多方面原因,接受ETEC F18细菌攻毒的试验猪均未发病,无法判断试验猪对ETEC F18的抵抗能力。ETEC F18标准菌株能与所有FUT Ⅰ敏感基因型仔猪的小肠黏膜上皮细胞黏附,而不能与抗性基因型仔猪小肠上皮黏膜细胞黏附,莱芜黑猪与大约克的肠黏膜上皮细胞与E.coliF18的黏附特性并无品种差异。但是养猪生产实践中,莱芜黑猪极少发生断奶仔猪水肿和腹泻病。所以除FUT Ⅰ基因外,也许本地猪种有其他导致遗传抗性的突变或抗性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莱芜黑猪 f18大肠杆菌 fUT Ⅰ基因 小肠黏膜上皮细胞 黏附
下载PDF
F18大肠杆菌黏附素受体结合域鉴定新方法 被引量:4
5
作者 葛兆宏 陆广富 +7 位作者 朱军 郁磊 羊扬 原志伟 朱吕昌 吴圣龙 包文斌 朱国强 《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5,共5页
运用DNA重组技术将F18ab和F18ac大肠杆菌黏附素fedF亚单位内的第60~109位氨基酸残基区段(fedF1)和fedF全基因克隆入V型分泌系统MisL的载客结构域上,经DNA测序确证其正确阅读框后,含重组菌质粒pnirBMisL-fedF或pnirBMisL-fedF1经厌氧诱... 运用DNA重组技术将F18ab和F18ac大肠杆菌黏附素fedF亚单位内的第60~109位氨基酸残基区段(fedF1)和fedF全基因克隆入V型分泌系统MisL的载客结构域上,经DNA测序确证其正确阅读框后,含重组菌质粒pnirBMisL-fedF或pnirBMisL-fedF1经厌氧诱导后,与断奶仔猪小肠上皮细胞进行体外黏附试验。结果表明:FUT1基因M307位点中GG型和AG型仔猪小肠上皮细胞均能黏附上述重组菌,而AA型个体小肠上皮细胞则不能黏附。上述重组菌均能与兔抗F18ab菌毛FedF亚单位单因子高免血清发生玻板凝集反应。而FedF突变体FedF(M)的重组质粒菌则失去上述凝集和黏附特性。证明F18大肠杆菌黏附素fedF基因及其基因片段fedF1在大肠杆菌表面得到了功能性表达,F18ab和F18ac黏附素FedF直接介导F18大肠杆菌与易感仔猪小肠上皮细胞表面大分子受体黏附结合,fedF1为黏附素FedF的受体主要结合域,其His88、His99是FedF黏附素受体结合域的重要氨基酸残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18大肠杆菌 黏附素fedf V型分泌系统 自主转运蛋白 受体结合域
下载PDF
SLA-DQA基因在F18大肠杆菌抗性和敏感性断奶仔猪间的差异表达分析 被引量:3
6
作者 訾臣 刘璐 +6 位作者 苏先敏 杜子栋 黄雪根 杨建生 孙寿永 吴圣龙 包文斌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516-520,共5页
运用荧光定量PCR方法分析SLA-DQA基因在苏太猪F18大肠杆菌病抗性和敏感性资源群体中各个组织的分布和表达水平,以及在抗性组和敏感组中的表达差异,以探讨SLA-DQA基因在断奶仔猪抗大肠杆菌F18菌株感染中发挥的作用。试验结果显示,SLA-DQ... 运用荧光定量PCR方法分析SLA-DQA基因在苏太猪F18大肠杆菌病抗性和敏感性资源群体中各个组织的分布和表达水平,以及在抗性组和敏感组中的表达差异,以探讨SLA-DQA基因在断奶仔猪抗大肠杆菌F18菌株感染中发挥的作用。试验结果显示,SLA-DQA基因在所检测的11个组织中均有表达,并呈现相似的表达规律,在肺、脾和淋巴结中的表达量较高,在空肠、十二指肠和胸腺中也有中度的表达。SLA-DQA基因在抗性组个体各个组织中的表达量普遍高于敏感性个体,而且在肺、脾、淋巴结、空肠和十二指肠5个组织中,SLA-DQA基因在抗性组个体中的表达量显著高于敏感性个体(P<0.05)。由此可见,当断奶仔猪受到大肠杆菌毒素侵扰后,SLA-DQA基因较高的表达量有利于SLA-II类抗原分子的合成,SLA-DQA基因虽然不是针对由大肠杆菌F18菌株造成的断奶仔猪腹泻和水肿病的直接免疫因子,但是在断奶仔猪受大肠杆菌F18菌株病原菌侵袭后引起的一系列生理变化和应答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18大肠杆菌 SLA-DQA基因 荧光定量PCR
下载PDF
鞭毛对F18^+大肠杆菌体外生物被膜形成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段强德 梁慧 +1 位作者 周明旭 朱国强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624-627,共4页
为研究鞭毛在F18+大肠杆菌(F18+E.coli)生物被膜(BF)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本研究利用λ-Red同源重组系统构建了F18+E.coli鞭毛素编码基因(fliC)缺失突变株(F18+△fliC)。以野生株为对照,通过在细胞表面形成典型微菌落试验以及BF的定性和定... 为研究鞭毛在F18+大肠杆菌(F18+E.coli)生物被膜(BF)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本研究利用λ-Red同源重组系统构建了F18+E.coli鞭毛素编码基因(fliC)缺失突变株(F18+△fliC)。以野生株为对照,通过在细胞表面形成典型微菌落试验以及BF的定性和定量试验,比较F18+△fliC菌株在体外形成BF能力的变化。吉姆萨染色结果表明,F18+△fliC菌株在IPEC-J2细胞表面形成典型微菌落数减少。BF体外试管培养定性试验和结晶紫定量试验均表明,F18+△fliC菌株形成BF的能力下降。本研究表明鞭毛在F18+E.coli体外BF形成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进一步研究F18+E.coli的致病机制提供了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18+大肠杆菌 鞭毛 生物被膜 微菌落
下载PDF
F18大肠杆菌抗性型与敏感型苏太断奶仔猪十二指肠组织比较转录组分析 被引量:3
8
作者 吴正常 冯海悦 +3 位作者 黄焱杰 吴丽思 吴圣龙 包文斌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2112-2123,共12页
旨在揭示培育品种—苏太猪(杜洛克×梅山猪)F18大肠杆菌抗性的调控通路和重要候选基因,同时进一步探究中外猪品种F18大肠杆菌抗性调控遗传基础的差异。本研究以课题组前期获得的苏太猪和梅山猪F18大肠杆菌抗性型与敏感型断奶仔猪全... 旨在揭示培育品种—苏太猪(杜洛克×梅山猪)F18大肠杆菌抗性的调控通路和重要候选基因,同时进一步探究中外猪品种F18大肠杆菌抗性调控遗传基础的差异。本研究以课题组前期获得的苏太猪和梅山猪F18大肠杆菌抗性型与敏感型断奶仔猪全同胞个体为研究对象,通过转录组测序筛选苏太猪F18大肠杆菌抗性相关的调控通路以及重要候选基因,并在细胞水平,利用qPCR和Western blot分析F18大肠杆菌刺激小肠上皮细胞IPEC-J2后重要候选基因(蛋白)的表达变化,同时利用qPCR检测重要候选基因在苏太和梅山断奶仔猪F18大肠杆菌抗性型与敏感型个体十二指肠组织中的差异表达情况。结果显示:1)在苏太断奶仔猪F18大肠杆菌抗性型与敏感型个体中筛选出238个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参与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toll-like receptor signaling pathway)和糖脂类通路(glycosphingolipid biosynthesis-lacto and neolacto series),其中TLR5、IL-1β、FUT2为重要候选基因;2)不同血清型F18大肠杆菌(F18ac、F18ab)菌体分别刺激小肠上皮细胞IPEC-J2后,FUT2、IL-1β、TLR5基因mRNA表达水平显著上调(P<0.05),并且其蛋白表达水平也表现为明显的上调,由此表明,TLR5、IL-1β和FUT2在断奶仔猪F18大肠杆菌感染过程中发挥重要的调控作用;3)组织差异表达分析显示,TLR5、IL-1β和FUT2在苏太猪抗性型与敏感型个体十二指肠组织中表达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而梅山猪中TLR5、IL-1β表达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FUT2表达水平差异不显著(P>0.05)。结合课题组前期关于梅山猪及外来引进品种F18大肠杆菌抗性相关分子机制研究及报道,本研究进一步证明中外猪品种F18大肠杆菌抗性调控的遗传基础确实存在差异,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及CD14、TLR5等基因可能在中国地方品种—梅山猪抵抗F18大肠杆菌感染过程中发挥着免疫调控作用,而鞘糖脂合成通路及FUT2等基因可能在外来猪品种F18大肠杆菌受体形成过程中起关键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18大肠杆菌 抗性基因 调控通路
下载PDF
Ⅰ型菌毛对F18ac大肠杆菌粘附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3
9
作者 段强德 王录军 +1 位作者 周明旭 朱国强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15-118,147,共5页
为研究Ⅰ型菌毛在F18ac大肠杆菌(F18ac E.coli)粘附过程中的作用,本研究利用λ-Red同源重组系统构建了F18ac E.coliⅠ型菌毛主亚基编码基因fim A缺失突变株(F18ac△fim A),以野生株为对照,通过体外易感细胞粘附试验和生物被膜(BF)形成... 为研究Ⅰ型菌毛在F18ac大肠杆菌(F18ac E.coli)粘附过程中的作用,本研究利用λ-Red同源重组系统构建了F18ac E.coliⅠ型菌毛主亚基编码基因fim A缺失突变株(F18ac△fim A),以野生株为对照,通过体外易感细胞粘附试验和生物被膜(BF)形成定量试验,探索Ⅰ型菌毛在F18ac E.coli粘附宿主细胞过程中的作用。体外易感细胞粘附结果显示,经8%甘露糖封闭Ⅰ型菌毛受体或fim A基因缺失后,F18ac E.coli对易感仔猪上皮细胞IPEC-1的粘附能力均显著下降。BF结晶紫定量试验显示,F18ac△fim A菌株形成BF的能力显著下降,而F18ac△fim A/pfim A回补株的粘附能力以及生物被膜形成能力均得到了恢复。本研究表明Ⅰ型菌毛是F18ac E.coli重要的粘附素,介导了F18ac E.coli对仔猪易感细胞的粘附过程。本研究为进一步阐释F18ac E.coli致病机制中多毒力因子的作用提供了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18ac大肠杆菌 Ⅰ型菌毛 粘附因子 生物被膜
下载PDF
仔猪BPI基因表达水平与大肠杆菌F18菌株感染的关系 被引量:6
10
作者 叶兰 訾臣 +7 位作者 刘璐 朱璟 谢恺舟 朱国强 黄小国 包文斌 吴圣龙 王金玉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1225-1230,共6页
文章利用已建立的苏太猪F18大肠杆菌病抗性和敏感性资源家系群体作为实验材料,分别选择8头35日龄左右生长性状基本一致的大肠杆菌F18菌株抗性和敏感性断奶仔猪,运用Real-time PCR方法检测BPI基因mRNA在断奶仔猪各个组织的分布情况,并比... 文章利用已建立的苏太猪F18大肠杆菌病抗性和敏感性资源家系群体作为实验材料,分别选择8头35日龄左右生长性状基本一致的大肠杆菌F18菌株抗性和敏感性断奶仔猪,运用Real-time PCR方法检测BPI基因mRNA在断奶仔猪各个组织的分布情况,并比较其在大肠杆菌F18菌株抗性型和敏感型断奶仔猪个体间的差异表达水平,为探讨该基因在免疫和抗大肠杆菌F18菌株感染中的作用提供依据。结果表明,在对所有个体检测的11个组织中,BPI基因在心、肝、脾、肺、肾、胃、肌肉、胸腺、淋巴结中几乎不表达,或表达量很低,但在十二指肠和空肠中表达量很高。在十二指肠和空肠中,BPI基因在抗性组的表达量均显著高于敏感组的表达量(P<0.05)。由此表明,BPI基因对抗断奶仔猪肠道中大肠杆菌F18菌株的感染可能具有直接作用,并且个体对大肠杆菌F18菌株的抗性可能与BPI基因在肠道中表达量上调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肠杆菌f18菌株 断奶仔猪 BPI基因 REAL-TIMEPCR
下载PDF
FUT1基因新cSNPs的鉴别及其对仔猪抗大肠杆菌F18侵染的影响 被引量:11
11
作者 周利华 舒青龙 +2 位作者 彭秋玲 郭源梅 晏学明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1720-1726,共7页
【目的】鉴别影响中国地方猪种仔猪抗水肿与腹泻病的关键基因位点。【方法】采用比较测序法对位置候选基因a1-岩藻糖转移酶基因(FUT1)进行cSNPs搜寻、鉴别,使用PCR-SSCP在10个中、西方猪种共计539个样本中开展SNPs遗传多态性检测;采用... 【目的】鉴别影响中国地方猪种仔猪抗水肿与腹泻病的关键基因位点。【方法】采用比较测序法对位置候选基因a1-岩藻糖转移酶基因(FUT1)进行cSNPs搜寻、鉴别,使用PCR-SSCP在10个中、西方猪种共计539个样本中开展SNPs遗传多态性检测;采用小肠上皮细胞体外显微黏附实验在白色杜洛克×二花脸资源家系的479个F2代个体中开展大肠杆菌F18ab黏附表型测定;使用SAS软件包分析SNPs基因型与黏附表型间的相关性。【结果】在FUT1基因中鉴别到两个新的cSNPs位点(M229C/T和M714T/C),其中M714T/C为同义突变,M229C/T引起亮氨酸转变为苯丙氨酸;遗传多态性分析表明FUT1 M229C/T等位基因频率在中国地方猪群与西方商业猪群间差异显著而在中国地方猪群间差异不显著;在白色杜洛克×二花脸资源群体中,进一步对FUT1 M229C/T位点分析其与黏附表型的相关性,结果显示FUT1 M229C/T基因型与黏附表型之间呈显著相关(P<0.05)。【结论】FUT1 M229C/T位点可能是决定中国地方猪水肿与腹泻病的变异位点,该位点在中国地方猪抗水肿与腹泻病选育中具有重要潜在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UT1基因 M229C/T突变位点 大肠杆菌f18 cSNPs
下载PDF
大肠杆菌F18菌株敏感和抵抗基因型仔猪十二指肠基因表达谱差异分析 被引量:5
12
作者 包文斌 叶兰 +6 位作者 潘章源 朱璟 杜子栋 蔡家嘉 黄小国 朱国强 吴圣龙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60-66,共7页
文章运用Agilent双标记表达谱芯片,基于已建立的苏太猪大肠杆菌F18菌株敏感性和抗性型全同胞配对个体,分析十二指肠组织基因表达谱差异,旨在筛选导致仔猪断奶后腹泻和水肿病发生的大肠杆菌F18菌株受体相关基因,探讨造成大肠杆菌病抗性... 文章运用Agilent双标记表达谱芯片,基于已建立的苏太猪大肠杆菌F18菌株敏感性和抗性型全同胞配对个体,分析十二指肠组织基因表达谱差异,旨在筛选导致仔猪断奶后腹泻和水肿病发生的大肠杆菌F18菌株受体相关基因,探讨造成大肠杆菌病抗性和敏感性资源家系抗性差异的分子生物学机理。研究结果显示,以Fold change绝对值大于2倍进行筛选,在敏感型(GG基因型)对抗性型(AA基因型)配对组中,差异基因共13个,其中上调6个,下调7个,在以敏感型(AG基因型)对抗性型(AA基因型)配对组中,共筛选出差异基因6个,其中上调4个,下调2个。经GO分析发现差异基因的生物学过程主要涉及免疫应答、胞外区修饰(如糖基化)、细胞黏附、信号转导等。通路发现大肠杆菌F18菌株抵抗性和敏感性差异基因主要涉及糖脂合成代谢以及炎症免疫相关通路,经芯片筛选出的相关基因的功能还需进一步的研究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肠杆菌f18菌株 基因芯片 基因表达谱
下载PDF
FimH黏附素对F18ac+大肠杆菌黏附能力和生物被膜形成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1
13
作者 段强德 许保疆 +2 位作者 王录军 付宏岐 朱国强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34-137,共4页
为研究Ⅰ型菌毛FimH黏附素在F18ac+大肠杆菌(F18ac+E.coli)致病机制中的作用,采用λ-Red同源重组方法成功构建了F18ac+E.coli的fim H基因缺失株(F18ac△fim H)。并使用体外仔猪上皮细胞感染模型,探讨FimH黏附素缺失后对F18ac+E.coli黏... 为研究Ⅰ型菌毛FimH黏附素在F18ac+大肠杆菌(F18ac+E.coli)致病机制中的作用,采用λ-Red同源重组方法成功构建了F18ac+E.coli的fim H基因缺失株(F18ac△fim H)。并使用体外仔猪上皮细胞感染模型,探讨FimH黏附素缺失后对F18ac+E.coli黏附能力和体外生物被膜形成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与野生株相比,F18ac△fim H缺失株对易感仔猪上皮细胞系IPEC-1和IPEC-J2的黏附能力和体外生物被膜形成能力均显著下降,且其黏附能力可被8%的D-甘露糖所抑制。但是F18ac△fim H/pfim H回补株的黏附能力以及生物被膜形成能力均基本恢复至野生株水平。可见,FimH黏附素是介导F18ac+E.coli黏附的重要黏附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18ac+大肠杆菌 Ⅰ型菌毛 fimH黏附素 黏附 生物被膜
下载PDF
CD14基因在大白猪F18大肠杆菌病耐受型和敏感型个体间的差异表达分析 被引量:2
14
作者 夏日炜 宗秋芳 +3 位作者 庄亚润 刘颖 吴圣龙 包文斌 《中国畜牧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3-16,共4页
本研究旨在分析CD14基因在大白猪F18大肠杆菌耐受型和敏感型个体间的mRNA表达差异,以探讨CD14基因在断奶仔猪抗F18大肠杆菌中发挥的潜在作用。挑选大白猪耐受型和敏感型个体各4头,通过利用Real-time PCR方法比较分析CD14基因在个体各组... 本研究旨在分析CD14基因在大白猪F18大肠杆菌耐受型和敏感型个体间的mRNA表达差异,以探讨CD14基因在断奶仔猪抗F18大肠杆菌中发挥的潜在作用。挑选大白猪耐受型和敏感型个体各4头,通过利用Real-time PCR方法比较分析CD14基因在个体各组织间的表达规律。结果表明:CD14基因在大白猪耐受型和敏感型个体各组织间的表达趋势有着高度的一致性,其中CD14基因在肝中呈现高水平表达,在肺、肾和淋巴结中呈现中度表达,而在其他组织中的表达水平都非常低,CD14基因在耐受型个体各组织间的表达水平几乎都高于敏感组,其中CD14基因表达量在空肠组织中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由此推测,CD14基因对E.coli F18抗性的调节可能不是通过直接作为F18大肠杆菌的受体来实现,而是通过参与并调节机体的免疫反应来实现的,并且CD14基因的上调可能与F18大肠杆菌的抗性存在一定的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D14基因 f18大肠杆菌 mRNA表达
下载PDF
HSP27基因在苏太猪F18大肠杆菌抗性型和敏感型个体间的差异表达分析
15
作者 戴超辉 吴森 +3 位作者 庄亚润 孙寿永 吴圣龙 包文斌 《中国畜牧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3期12-15,共4页
热休克蛋白27(heat shock protein 27,HSP27)是哺乳动物普遍存在的小休克蛋白家族成员之一,在参与调解细胞的增殖、分化和细胞凋亡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为探讨猪HSP27基因的表达水平及其与F18大肠杆菌抗性的关系,本研究运用荧光定量... 热休克蛋白27(heat shock protein 27,HSP27)是哺乳动物普遍存在的小休克蛋白家族成员之一,在参与调解细胞的增殖、分化和细胞凋亡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为探讨猪HSP27基因的表达水平及其与F18大肠杆菌抗性的关系,本研究运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HSP27基因在苏太猪F18大肠杆菌病抗性型和敏感型资源群体中各组织的表达水平,并分析在E.coli F18抗性组和敏感组中的表达差异。结果表明:HSP27基因在所有检测个体的11个组织中均有表达,其中肺中表达量最高,其次在肝、脾、肾、十二指肠和空肠中表达较高,而在肌肉、胸腺和淋巴结中表达较低;抗性组和敏感组差异表达显示,在肝脏和淋巴结2个组织中,HSP27基因在抗性组个体中的表达量极显著高于敏感性个体的表达量(P<0.01),在脾脏、胸腺和空肠3个组织中,HSP27基因在抗性组个体中的表达量显著高于敏感性个体的表达量(P<0.05)。HSP27基因在E.coli F18抗性组免疫组织和肠道组织中的高水平表达提示HSP27基因可能在机体抵抗F18大肠杆菌感染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免疫调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仔猪 HSP27基因 f18大肠杆菌 荧光定量PCR
下载PDF
梅山猪E.coli F18菌株攻毒试验及其表型的鉴定分析 被引量:6
16
作者 吴正常 董文华 +4 位作者 刘颖 杨建生 朱国强 吴圣龙 包文斌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608-1615,共8页
利用E.coli F18菌株攻毒试验来获得梅山猪断奶仔猪E.coli F18敏感和抗性型个体,可以为今后利用高通量技术研究仔猪抗E.coli F18遗传机理提供宝贵的素材,同时也为中国地方猪品种细菌性疾病模型的建立提供指导和参考。本研究以中国地方品... 利用E.coli F18菌株攻毒试验来获得梅山猪断奶仔猪E.coli F18敏感和抗性型个体,可以为今后利用高通量技术研究仔猪抗E.coli F18遗传机理提供宝贵的素材,同时也为中国地方猪品种细菌性疾病模型的建立提供指导和参考。本研究以中国地方品种梅山猪断奶仔猪为研究对象,采用F18ab和F18ac菌株口服攻毒试验,并利用仔猪肠道E.coli F18细菌检测、细菌计数以及小肠上皮细胞黏附试验等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攻毒后梅山仔猪出现腹泻、轻度腹泻和不腹泻3种不同的表型,腹泻仔猪肠道内容物中的细菌数量远多于不腹泻仔猪;同时黏附试验发现腹泻仔猪小肠上皮细胞大量黏附F18大肠杆菌,而不腹泻仔猪小肠上皮细胞与细菌基本不黏附;病理组织切片结果表明,重度腹泻仔猪病变肠道黏膜层绒毛高度均缩短,并且回肠组织间隙内有充血现象,空肠组织黏膜层绒毛脱落,由此可以推测大肠杆菌F18与仔猪小肠上皮细胞受体结合后,主要对小肠绒毛完整性造成了影响,从而定居繁殖造成仔猪腹泻。以上试验结果进一步表明,本试验中仔猪腹泻确实由E.coli F18菌株攻毒造成,并成功获得了E.coli F18抗性型和敏感型仔猪个体,为今后猪细菌性腹泻遗传基础研究素材和抗病育种基础群的获得提供了有效可行的方法和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泻 f18大肠杆菌 攻毒试验
下载PDF
TLR5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修饰与苏太断奶仔猪E. coli F18抗性的关系 被引量:4
17
作者 戴超辉 冯海悦 +2 位作者 宗秋芳 吴圣龙 包文斌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897-906,共10页
旨在分析探讨TLR5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修饰对断奶仔猪F18大肠杆菌抗性的调控作用。本研究首先利用qPCR和Western blot检测分析了TLR5基因在F18大肠杆菌抗性型和敏感型苏太断奶仔猪小肠组织(十二指肠和空肠)中的差异表达,然后利用生物信... 旨在分析探讨TLR5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修饰对断奶仔猪F18大肠杆菌抗性的调控作用。本研究首先利用qPCR和Western blot检测分析了TLR5基因在F18大肠杆菌抗性型和敏感型苏太断奶仔猪小肠组织(十二指肠和空肠)中的差异表达,然后利用生物信息学分析和双荧光素酶报告系统检测确定TLR5基因核心启动子区、CpG岛及其作用元件,进而检测并分析TLR5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修饰与TLR5基因在F18大肠杆菌抗型和敏感型断奶仔猪小肠组织中表达水平的相关性。结果表明,TLR5基因在敏感型断奶仔猪十二指肠和空肠组织中的mRNA表达水平分别显著(P<0.05)和极显著(P<0.01)高于在抗性型个体中的表达,且十二指肠和空肠组织中敏感组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抗性组(P<0.05)。TLR5基因启动子区包含2个CpG岛和16个作用元件,启动子区第2个CpG岛第6个CG位点甲基化水平对TLR5基因的表达具有一定的调控作用,该位点位于转录因子Sp1结合的核心启动子区域。本研究结果表明,猪TLR5基因的表达水平和F18大肠杆菌的抗性有关,其低表达可能有利于F18大肠杆菌抗性;TLR5基因启动子区第2个CpG岛第6个CG位点甲基化能够显著抑制TLR5基因的表达,并最终影响断奶仔猪对大肠杆菌的抗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太猪 TLR5基因 甲基化 大肠杆菌f18 相关性分析
下载PDF
MUC4和MUC13基因在ETECF18抗性型和易感型梅山断奶仔猪间的差异表达分析 被引量:5
18
作者 钦伟云 甘丽娜 +3 位作者 魏宗友 叶兰 包文斌 吴圣龙 《中国畜牧兽医》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959-964,共6页
MUC4和MUC13基因作为产肠毒素大肠杆菌(enterotoxigenic Escherichia coil,ETEC)F4的重要抗性候选基因,可能在断奶仔猪抗ETEC F18菌株的感染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本试验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分析了MUC4和MUC13基因在梅山猪ETEC F18... MUC4和MUC13基因作为产肠毒素大肠杆菌(enterotoxigenic Escherichia coil,ETEC)F4的重要抗性候选基因,可能在断奶仔猪抗ETEC F18菌株的感染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本试验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分析了MUC4和MUC13基因在梅山猪ETEC F18抗性型和易感型个体11个组织(心脏、肝脏、脾脏、肺脏、肾脏、胃、肌肉、胸腺、淋巴结、十二指肠和空肠)中的表达水平及差异。结果显示,MUC4和MUC13基因在检测的11个组织中均有不同程度的表达。其中,在胸腺和淋巴组织中,MUC4基因在抗性型个体中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易感型个体(P<0.05);在肺脏组织中,MUC13基因在抗性型个体中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易感型个体(P<0.05),且MUC13基因在抗性群体肠道中的表达水平较高。由此推测,MUC4基因在免疫组织、MUC13基因在肠道组织的高表达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机体的免疫能力,保护和润滑肠道,从而抵抗ETEC F18菌株对机体的感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UC4基因 MUC13基因 产肠毒素大肠杆菌f18
下载PDF
TAP1基因在F18大肠杆菌抗性型和敏感型断奶仔猪间的差异表达分析 被引量:1
19
作者 王瑾 朱世平 +3 位作者 赵乔辉 訾臣 吴圣龙 包文斌 《中国畜牧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3期9-12,共4页
本研究旨在分析TAP1基因在断奶仔猪抗性型和敏感型个体间的表达差异,探讨TAP1基因在断奶仔猪抗F18大肠杆菌中发挥的潜在作用。挑选35日龄苏太猪F18大肠杆菌抗性型和敏感型仔猪各8头,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对TAP1基因在11个组织中的表... 本研究旨在分析TAP1基因在断奶仔猪抗性型和敏感型个体间的表达差异,探讨TAP1基因在断奶仔猪抗F18大肠杆菌中发挥的潜在作用。挑选35日龄苏太猪F18大肠杆菌抗性型和敏感型仔猪各8头,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对TAP1基因在11个组织中的表达水平进行测定。结果表明:TAP1基因在抗性型和敏感型个体中的组织表达谱呈现一致性,且在肠道组织(十二指肠、空肠)、免疫组织(脾、淋巴结、胸腺)和肺中表达量较高。在11个组织中,抗性型个体的TAP1基因表达量普遍高于敏感型个体,差异倍数从1.21到2.37不等,其中在脾、肺、淋巴结、胸腺和空肠、十二指肠中,抗性型个体的TAP1基因表达量显著高于敏感型个体(P<0.05)。因此,TAP1基因在免疫组织及肠道内的高表达可能对断奶仔猪抵御E.coli F18的感染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18大肠杆菌 阴川基因 差异表达
原文传递
F18大肠杆菌黏附素在染色体-质粒平衡致死系统中的表达
20
作者 原志伟 吴娟 +5 位作者 朱春红 朱军 郁磊 羊扬 王建业 朱国强 《中国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1450-1455,共6页
将含有启动子及核糖体结合位点RBS的E.coliK12菌株源asd基因克隆入表达质粒载体pnirBMisL-fedF中,构建重组表达质粒pMisL-fedF-asd,使该质粒中氨苄抗性基因失活的同时能表达fedF和asd基因。该重组质粒pMisL-fedF-asd转化E.coliDH5α宿主... 将含有启动子及核糖体结合位点RBS的E.coliK12菌株源asd基因克隆入表达质粒载体pnirBMisL-fedF中,构建重组表达质粒pMisL-fedF-asd,使该质粒中氨苄抗性基因失活的同时能表达fedF和asd基因。该重组质粒pMisL-fedF-asd转化E.coliDH5α宿主菌asd基因缺失株即DH5α△asd菌株后,表达F18E.coli黏附素的DH5α△asd重组菌能在不含DAP的LB平板生长,构成非抗性平衡致死系统。厌氧条件下诱导培养后,经玻板凝集反应、间接免疫荧光试验及易感仔猪小肠上皮细胞黏附试验表明,F18E.coli黏附素在DH5α△asd菌体表面得到了功能性展呈。经20次传代培养没有发现质粒丢失,F18E.coli黏附素在该系统中持续稳定表达。该染色体-质粒平衡致死系统的成功构建为研究F18E.coli黏附素亚单位疫苗在动物体内的免疫效果提供了一个安全有效的操作平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sd基因 f18大肠杆菌 菌体表面展示 平衡致死系统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