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 Field Study on Effects of Nitrogen Fertilization Modes on Nutrient Uptake,Crop Yield and Soil Biological Properties in Rice-Wheat Rotation System 被引量:14
1
作者 GUAN Guan TU Shu-xin +2 位作者 YANG Jun-cheng ZHANG Jian-feng YANG Li 《Agricultural Sciences in China》 CAS CSCD 2011年第8期1254-1261,共8页
Rational application of nitrogen (N) fertilizers is an important measure to raise N fertilizer recovery rate and reduce N loss.A two-year field experiment of rice-wheat rotation was employed to study the effects of ... Rational application of nitrogen (N) fertilizers is an important measure to raise N fertilizer recovery rate and reduce N loss.A two-year field experiment of rice-wheat rotation was employed to study the effects of N fertilization modes including a N fertilizer reduction and an organic manure replacement on crop yield,nutrient uptake,soil enzyme activity,and number of microbes as well as diversity of microbes.The result showed that 20% reduction of traditional N fertilizer dose of local farmers did not significantly change crop yield,N uptake,soil enzyme activity,and the number of microbes (bacteria,actinomycetes,and fungi).On the basis of 20% reduction of N fertilizer,50% replacement of N fertilizer by organic manure increased the activity of sucrose,protease,urease,and phosphatase by 46-62,27-89,33-46,and 35-74%,respectively,and the number of microbes,i.e.,bacteria,actinomycetes,and fungi by 36-150,11-153,and 43-56%,respectively.Further,organic fertilizer replacement had a Shannon's diversity index (H) of 2.18,which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other modes of single N fertilizer application.The results suggested that reducing N fertilizer by 20% and applying organic manure in the experimental areas could effectively lower the production costs and significantly improve soil fertility and biological propert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ice-wheat rotation N fertilization mode organic manure replacement soil enzyme activity microbial diversity
下载PDF
开放式空气二氧化碳浓度增高(FACE)对稻麦轮作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被引量:17
2
作者 李杨 徐国强 +1 位作者 黄国宏 史奕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10期1847-1850,共4页
利用无锡市安镇的FACE研究平台 ,在当地正常的栽培及水肥管理条件下 ,研究了CO2 浓度升高对稻麦轮作 0~ 5cm和 5~ 10cm土层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结果表明 ,在水稻拔节期、小麦越冬期与成熟期的 0~ 5cm和 5~ 10cm土层中 ,FACE处理... 利用无锡市安镇的FACE研究平台 ,在当地正常的栽培及水肥管理条件下 ,研究了CO2 浓度升高对稻麦轮作 0~ 5cm和 5~ 10cm土层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结果表明 ,在水稻拔节期、小麦越冬期与成熟期的 0~ 5cm和 5~ 10cm土层中 ,FACE处理能显著增加土壤细菌的数量 .CO2 浓度升高对土壤真菌数量的影响 ,只有在水稻成熟期 0~ 5cm土层达显著水平 ,其余均不显著 .无论稻季和麦季土壤细菌的数量都远远高于真菌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放式空气CO2浓度增高 稻麦轮作 土壤微生物数量
下载PDF
Changes of Labile Organic Carbon Fractions in Soils Under Different Rotation Systems 被引量:34
3
作者 NIJin-Zhi XUJian-Ming +1 位作者 XIEZheng-Miao WANGDe-Jian 《Pedosphere》 SCIE CAS CSCD 2004年第1期103-109,共7页
Soil labile (biologically active) organic carbon fractions under different crop rotation systems in Jiangsu Province, China, were investigated after 10 years of rotation. The rotation systems, including green manureri... Soil labile (biologically active) organic carbon fractions under different crop rotation systems in Jiangsu Province, China, were investigated after 10 years of rotation. The rotation systems, including green manurerice-rice (GmRR), wheat-rice-rice (WRR), wheat-rice (WR) and wheat/corn intercrop-rice (WCR) rotations,were established on paddy soils using a randomized complete block design with three replicates. The total organic carbon (TOC), total nitrogen (TN) and water-soluble organic carbon (WSOC) in the soils under different systems were greater in the GmRR and WRR than in the WR and WCR rotation systems because the soils under triple cropping often received more crop residues than the soils under double cropping. Both the WSOC and the microbial biomass carbon (MBC) contents in the soils of the GmRR rotation system were significantly greater than those in the other crop rotation systems, which was due to the return of green manure to the fields of the GmRR rotation system. The results of a 13C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13C-NMR) analysis indicated that the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soil WSOC were similar under the four crop rotation systems with carbohydrates and long-chain aliphatics being the major components. Correlat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content of the WSOC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at of the MBC (P <0.01),and all had significantly positive correlations with TOC and TN. The coefficients of variation (CVs) for WSOC and WSOC/TOC were greater than the other indices (e.g, MBC, TOC and TN), suggesting that WSOC in the soils was more sensitive to these rotation systems. The results above indicated that the soil amended with green manure could not only increase the usable C source for soil microorganisms, but could also enhance soil organic matter content; hence, rotation with green manure would be a good strategy for sustainable agricult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3C-NMR rotation system soil microbial biomass carbon soil water-soluble organic carbon
下载PDF
不同花生轮作模式对土壤团聚体碳组分的影响
4
作者 李菁 张广彩 +7 位作者 杨力剑 梁兆君 于博洋 张甜 司彤 于晓娜 张晓军 邹晓霞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13-624,共12页
探究不同花生轮作模式对土壤团聚体粒径分布以及团聚体碳组分含量的影响,2017-2021年于山东烟台,以当地典型作物轮作模式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作(WM)和春花生一年一作(CP)为对照,设置3种花生轮作模式,即冬小麦-夏花生一年两作(WP)、春花... 探究不同花生轮作模式对土壤团聚体粒径分布以及团聚体碳组分含量的影响,2017-2021年于山东烟台,以当地典型作物轮作模式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作(WM)和春花生一年一作(CP)为对照,设置3种花生轮作模式,即冬小麦-夏花生一年两作(WP)、春花生→冬小麦-夏玉米两年三作(PWM)和冬小麦-夏花生→冬小麦-夏玉米两年四作(WPWM),研究种植模式对土壤团聚体组成和团聚体总有机碳、可溶性有机碳和微生物量碳含量的影响。结果发现:(1)相较于CP模式,PWM和WPWM模式下0~40 cm土层1~2 mm粒级团聚体百分含量分别显著提高14.75~21.25和12.47~16.17个百分点,且WPWM模式更有利于提高土壤团聚体的平均重量直径;(2)除0.25~0.5 mm粒级外,WPWM模式下0~40 cm土层各粒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均显著高于CP模式;WP和WPWM模式下0~20 cm土层1~2 mm、<1 mm粒级团聚体有机碳贡献率均显著高于CP模式;(3)WPWM模式下,0~20 cm土层>5 mm、0.5~1 mm和<0.25 mm粒级团聚体可溶性碳含量较对照(CP和WM)分别显著提高50.75%~81.18%、100.12%~120.12%、69.44%~90.07%;(4)WPWM模式下,0~40 cm土层团聚体微生物量碳含量较对照(CP和WM)模式提升最大;20~40cm土层,与对照(CP和WM)相比,PWM、WP、WPWM模式均显著提高1~2 mm团聚体微生物量碳贡献率。(5)有机碳与可溶性碳、微生物量碳及可溶性碳与微生物量碳在2~5 mm、1~2 mm、0.5~1 mm团聚体中均显著相关。综合而言,WPWM模式,即冬小麦-夏花生→冬小麦-夏玉米两年四作的模式可提高0~40 cm土层的平均重量直径、细大团聚体(1~2 mm)含量以及1~2 mm粒级团聚体中有机碳、可溶性碳、微生物量碳的含量和贡献率,有助于改善土壤结构,更符合绿色低碳发展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轮作 土壤团聚体 有机碳 可溶性有机碳 微生物量碳
下载PDF
Soil Microbiological and Biochemical Properties as Affected by Different Long-Term Banana-Based Rotations in the Tropics 被引量:3
5
作者 ZHONG Shuang ZENG Huicai JIN Zhiqiang 《Pedosphere》 SCIE CAS CSCD 2015年第6期868-877,共10页
Soil microbiological and biochemical properties under various field crop rotations such as grains, pastures and vegetables have been studied intensively under short-term period. However, there is limited information a... Soil microbiological and biochemical properties under various field crop rotations such as grains, pastures and vegetables have been studied intensively under short-term period. However, there is limited information about the influence of banana-based rotations on soil organic C, total N(TN), microbial biomasses and enzyme activities under long-term crop rotations. A field experiment arranged in a randomized complete block design with three replicates was carried out at the Wanzhong Farm in Ledong(18?37′–18?38′N, 108?46′–108?48′E), Hainan Province, China, to compare the responses of these soil parameters to long-term(10-year) banana(Musa paradisiaca)-pineapple(Ananas) rotation(AB), banana-papaya(Carica) rotation(BB) and banana monoculture(CK) in a conventional tillage system in the Hainan Island. Soil p H, total organic C(TOC), dissolved organic C(DOC), TN, total P(TP) and available P(AP) were found to be significantly higher(P < 0.01) in AB and BB than CK at 0–30 cm soil depth. Microbial biomass C(MBC) and N(MBN) were observed 18.0%–35.2% higher in AB and 8.6%–40.5% higher in BB than CK at 0–30 cm. The activities of urease(UA), invertase(IA), dehydrogenase(DA) and acid phosphatase(APA) showed a mean of 21.5%–59.6% increase in AB and 26.7%–66.1% increase in BB compared with CK at 0–30 cm. Higher p H, TOC and DOC at 0–10 and 10–20 cm than at 20–30 cm were obtained despite of the rotations. Soil MBC and MBN and activities of UA, IA and DA decreased markedly(P < 0.01) with increasing soil depth in the different rotation soils as well as the monoculture soil. In general, soil microbial biomass and enzymatic activities were more sensitive to changes in banana-based rotations than soil chemical properties, and consequently they were well-established as early indicators of changes due to crop rotations in the tropic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rop rotations enzymatic activities microbial biomass MONOCULTURE soil chemical properties
原文传递
长江中游典型稻田种植模式的经济效益及土壤固氮能力比较 被引量:1
6
作者 袁嘉欣 杨滨娟 黄国勤 《生态科学》 CSCD 2023年第3期143-152,共10页
为研究比较长江中游地区稻田不同种植模式的经济效益和土壤氮素固持能力,设置紫云英-早稻-晚稻(CRR,CK)、紫云英-早稻-甘薯||晚大豆(CRI)、油菜-早稻-晚稻(RRR)、油菜-早稻-甘薯||晚大豆(RRI)、马铃薯-早稻-晚稻(PRR)5种稻田典型种植模... 为研究比较长江中游地区稻田不同种植模式的经济效益和土壤氮素固持能力,设置紫云英-早稻-晚稻(CRR,CK)、紫云英-早稻-甘薯||晚大豆(CRI)、油菜-早稻-晚稻(RRR)、油菜-早稻-甘薯||晚大豆(RRI)、马铃薯-早稻-晚稻(PRR)5种稻田典型种植模式进行田间定位试验。结果表明,与CK相比,两年内,RRI、PRR、RRR、CRI模式均能增加作物产量,增幅为16.40%—32.85%和21.04%—49.60%(P<0.05),且均是RRI、PRR模式的作物产量较高。RRI和PRR模式的经济效益较好,分别显著高出对照30.27%、44.15%和65.13%、51.38%(P<0.05)。CRI、RRI模式显著提高了土壤微生物量氮的含量,增幅为53.57%—58.85%(P<0.05),降低了微生物量C/N。此外,与CK相比,CRI、RRI模式显著降低了土壤硝态氮的残留,降幅为48.35%—69.23%(P<0.05)。综上所述,RRI模式和马铃薯模式(PRR)能提高作物产量,增加氮素有效输出,提高经济效益,CRI、RRI模式更能增强土壤微生物氮素固持能力,降低土壤氮素流失风险。可见油菜-早稻-甘薯||晚大豆和马铃薯-早稻-晚稻模式的增产、增收、固氮等综合效果较好,可以在长江中游地区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田 种植模式 水旱轮作 经济效益 土壤氮素 土壤微生物量
下载PDF
轮作与施用生物有机肥对菠萝连作土壤微生物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3
7
作者 覃潇敏 蒋娟娟 +8 位作者 韦巧云 张秀芬 周彩霞 赵静 黄丽君 郭素云 罗晟升 丁家东 徐健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50-57,共8页
通过田间试验,探讨轮作与施用生物有机肥对菠萝连作土壤理化性质、酶活性及微生物群落的影响。结果表明:与菠萝连作处理相比,菠萝-甘蔗轮作和菠萝-甘蔗轮作配施生物有机肥处理的菠萝产量分别显著提高18.56%和39.07%;土壤pH值分别升高0.5... 通过田间试验,探讨轮作与施用生物有机肥对菠萝连作土壤理化性质、酶活性及微生物群落的影响。结果表明:与菠萝连作处理相比,菠萝-甘蔗轮作和菠萝-甘蔗轮作配施生物有机肥处理的菠萝产量分别显著提高18.56%和39.07%;土壤pH值分别升高0.50和0.66,明显缓解土壤酸化;土壤硝态氮、有效磷、速效钾、有机质含量分别显著增加28.49%和57.67%、20.49%和39.77%、20.78%和45.23%、10.38%和23.10%;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较菠萝连作分别显著提高12.10%和29.56%,土壤微生物量氮含量分别显著提高17.99%和61.45%,而微生物量碳/微生物量氮值均降低。此外,轮作与轮作配施生物有机肥处理均显著增加了土壤细菌与放线菌数量,显著降低了真菌数量,并促进土壤微生物对碳源的利用;增强了土壤蔗糖酶、脲酶、酸性磷酸酶及过氧化氢酶活性。本试验条件下,轮作与增施生物有机肥能够显著改善土壤酸化状况与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提高土壤肥力,以菠萝-甘蔗轮作配施生物有机肥处理效果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菠萝 轮作 土壤微生物 微生物量碳 微生物量氮 土壤理化特性
下载PDF
有机无机肥配施对麦-稻轮作系统土壤微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34
8
作者 刘益仁 郁洁 +2 位作者 李想 徐阳春 沈其荣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989-994,共6页
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比例有机无机肥配施对连续4茬麦-稻轮作后土壤微生物学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单施化肥处理促进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和微生物熵的增加,提高了土壤蔗糖酶、蛋白酶、脲酶活性,降低了过氧化氢酶活性... 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比例有机无机肥配施对连续4茬麦-稻轮作后土壤微生物学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单施化肥处理促进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和微生物熵的增加,提高了土壤蔗糖酶、蛋白酶、脲酶活性,降低了过氧化氢酶活性,提高了放线菌的数量,但对土壤细菌、真菌数量的影响不明显;有机无机肥配施处理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微生物生物量氮、微生物熵、土壤酶活性及3大类土壤微生物数量显著高于单施化肥及对照处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微生物生物量氮、微生物熵和3大类微生物数量随着有机肥配施比例的提高而增加,以配施30%有机肥处理的最高;土壤酶活性综合指数以配施20%有机肥处理的最高。可见,化肥配施有机肥特别是配施中高量有机肥更有利于改善土壤微生物学特性,提高土壤生产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无机肥配施 麦-稻轮作系统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 土壤微生物熵 土壤酶活性
下载PDF
长期双季稻绿肥轮作对水稻产量及稻田土壤有机质的影响 被引量:154
9
作者 高菊生 曹卫东 +4 位作者 李冬初 徐明岗 曾希柏 聂军 张文菊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6期4542-4548,共7页
以中国农业科学院红壤实验站1982年布置的长期定位试验为研究对象,分析了长期双季稻绿肥轮作体系下水稻产量变化趋势、稻田土壤有机质变化特征及土壤活性有机质组成。结果表明,绿肥作物与双季稻轮作种植后,水稻产量显著高于冬闲对照,绿... 以中国农业科学院红壤实验站1982年布置的长期定位试验为研究对象,分析了长期双季稻绿肥轮作体系下水稻产量变化趋势、稻田土壤有机质变化特征及土壤活性有机质组成。结果表明,绿肥作物与双季稻轮作种植后,水稻产量显著高于冬闲对照,绿肥作物紫云英、油菜和黑麦草处理年平均水稻产量(1982—2008年)分别为10.8 t.hm-.2a-1,10.2 t.hm-.2a-1和10.0t.hm-.2a-1,较冬闲对照分别提高27.2%,20.5%和18.1%。试验前期(1982—1993年)种植绿肥作物各处理之间水稻产量无显著差异,试验开展11a后(1994—2008年)种植紫云英处理水稻产量显著高于油菜和黑麦草处理。长期双季稻绿肥轮作土壤有机质随年份显著增加,双季稻紫云英轮作土壤有机质积累速度最快,年增加0.31 g/kg,双季稻黑麦草次之,土壤有机质年增加0.28g/kg,双季稻油菜轮作土壤有机质年增加0.26g/kg。种植绿肥作物紫云英稻田土壤活性有机质显著高于其它处理。种植绿肥作物各处理土壤有机碳、全氮、土壤微生物量碳和土壤微生物量氮含量均显著高于冬闲对照。其中黑麦草和紫云英处理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及微生物熵显著高于油菜和冬闲对照处理。在湘南红壤丘陵双季稻区,种植绿肥作物对提高水稻产量、增加土壤有机质、提高土壤有机质活性具有重要意义,绿肥选择上以紫云英对水稻产量和稻田土壤培肥综合效果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季稻绿肥轮作 水稻产量 土壤有机质 土壤活性有机质 土壤微生物量碳
下载PDF
秸秆还田提高水稻-油菜轮作土壤固氮能力及作物产量 被引量:53
10
作者 张丹 付斌 +7 位作者 胡万里 翟丽梅 刘宏斌 陈安强 盖霞普 张亦涛 刘剑 王洪媛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133-140,共8页
为探讨西南山区水稻-油菜轮作模式下秸秆还田对作物产量和土壤氮素固持能力的影响,于2013-2015年在洱海流域稻油轮作农田中设置空白处理(CK)、单施化肥(CF)、化肥+玉米秸秆(CFMS)以及化肥+蚕豆秸秆(CFBS)4个处理,测定分析了作物产量、... 为探讨西南山区水稻-油菜轮作模式下秸秆还田对作物产量和土壤氮素固持能力的影响,于2013-2015年在洱海流域稻油轮作农田中设置空白处理(CK)、单施化肥(CF)、化肥+玉米秸秆(CFMS)以及化肥+蚕豆秸秆(CFBS)4个处理,测定分析了作物产量、土壤微生物量及土壤理化性质等关键指标。结果表明,与CF处理相比,秸秆还田提高水稻、油菜产量及其地上部含氮量,增加氮素有效输出。不同处理土壤微生物量碳、氮质量分数存在差异,其大小顺序为:CFMS>CFBS>CF>CK。与土壤碳氮比相比,土壤微生物熵和微生物量C/N对秸秆还田做出快速响应,秸秆还田提高土壤微生物熵,降低微生物量C/N。此外,秸秆还田显著降低油菜收获后的土壤硝态氮残留(P<0.05),与CF相比,玉米秸秆和蚕豆秸秆还田分别使土壤硝态氮残留量减少11.6%~55.0%和13.7%~52.3%。可见,中国西南山区稻油轮作模式下秸秆还田能提高作物产量和含氮量,增强土壤微生物氮素固持能力,有效降低土壤氮素流失风险,且玉米秸秆在增产、固氮方面的作用优于蚕豆秸秆。结果可为提高西南山区水稻、油菜产量,增强土壤氮素固持能力,降低土壤氮素流失风险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 有机碳 土壤 秸秆还田 水稻-油菜轮作 作物产量 土壤微生物量 硝态氮残留
下载PDF
不同农田生态系统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的变化研究 被引量:35
11
作者 张春霞 郝明德 +1 位作者 魏孝荣 王旭刚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2006年第1期81-83,共3页
试验研究不同农田生态系统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的变化结果表明,长期单施N、P肥处理对土壤有机碳和微生物生物量碳的影响不明显,施有机肥处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及微生物生物量碳/有机碳值均高于其他施肥处理,轮作中引入豆科作物或豆科连... 试验研究不同农田生态系统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的变化结果表明,长期单施N、P肥处理对土壤有机碳和微生物生物量碳的影响不明显,施有机肥处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及微生物生物量碳/有机碳值均高于其他施肥处理,轮作中引入豆科作物或豆科连作均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的积累有显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田生态系统 土壤 微生物生物量碳 轮作 施肥 微生物生物量碳/有机碳
下载PDF
蚯蚓活动对稻麦轮作系统中土壤微生物量碳的影响 被引量:23
12
作者 胡锋 王霞 +2 位作者 李辉信 于建光 王丹丹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965-969,共5页
在建立6 a的稻麦轮作田间小区试验中,研究了2001年稻季至2004年麦季(共6季)蚯蚓活动对土壤微生物量碳(MBC)的影响.本研究设计了秸秆施用方式(混施或表施)×蚯蚓(接种或剔除)以及对照共5个处理,各3个重复.实验结果表明:在该生态系统... 在建立6 a的稻麦轮作田间小区试验中,研究了2001年稻季至2004年麦季(共6季)蚯蚓活动对土壤微生物量碳(MBC)的影响.本研究设计了秸秆施用方式(混施或表施)×蚯蚓(接种或剔除)以及对照共5个处理,各3个重复.实验结果表明:在该生态系统中,无论采用何种秸秆施用方式,蚯蚓活动均能显著提高土壤MBC(p<0.05).秸秆的施用会减弱同年内土壤MBC在麦季成熟期高于稻季的趋势,而蚯蚓的作用使该差异变得更显著(p<0.05).在0~5 cm土层中,蚯蚓对MBC的积极作用在秸秆混施时比表施更明显,在5~10 cm土层中则相反,而在10~20 cm土层中的作用效果基本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蚯蚓 土壤微生物量 秸秆 稻麦轮作系统
下载PDF
绿肥轮作对植烟土壤酶活性与微生物量碳和有机碳的影响 被引量:37
13
作者 官会林 郭云周 +2 位作者 张云峰 孙世中 陈晓波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2366-2371,共6页
为探讨绿肥作物改良土壤的生态作用,试验以冬闲连作地为对照,在云南曲靖和晋宁烟草种植区,研究了小麦轮作收获后留根茬(20 cm左右)翻压后种植烟草(麦-烟),紫花苕子收获后留根茬(30 cm左右)翻压后种植烟草(绿-烟)及豆类轮作(豆-烟)收获... 为探讨绿肥作物改良土壤的生态作用,试验以冬闲连作地为对照,在云南曲靖和晋宁烟草种植区,研究了小麦轮作收获后留根茬(20 cm左右)翻压后种植烟草(麦-烟),紫花苕子收获后留根茬(30 cm左右)翻压后种植烟草(绿-烟)及豆类轮作(豆-烟)收获后根茬及秸秆全部移除地外种植烟草的4种轮作模式,结果表明:绿-烟和豆-烟复种模式下,植烟生长期内根区土壤酶活性(SEA)、土壤微生物量碳(SMBC)及土壤有机碳(SOC)均高于麦-烟复种及冬闲连作地,并且差异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不同复种模式的SMBC、SOC及SMBC/SOC间呈显著相关性,对提高土壤SEA、SMBC与SOC质量分数影响为:绿-烟>豆-烟>麦-烟>冬闲地。研究认为,SEA及SMBC/SOC可作为评价轮作模式影响烟地红壤质量变化的生物学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肥轮作 土壤酶活性 土壤微生物量碳 土壤有机碳 生物学评价
下载PDF
小麦-玉米轮作体系长期施肥对(土娄)土微生物量碳、氮及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19
14
作者 李花 葛玮健 +4 位作者 马晓霞 黎青慧 任卫东 杨学云 张树兰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140-1146,共7页
以20年(土娄)土小麦-玉米轮作体系长期肥料定位试验为平台,探讨不同施肥模式下土壤化学肥力要素、微生物量碳、氮及酶活性的响应。试验包括不施肥(CK)、单施氮肥(N)、氮磷(NP)、磷钾(PK)、氮磷钾(NPK)、NPK+秸秆(SNPK)以及不同量有机肥+... 以20年(土娄)土小麦-玉米轮作体系长期肥料定位试验为平台,探讨不同施肥模式下土壤化学肥力要素、微生物量碳、氮及酶活性的响应。试验包括不施肥(CK)、单施氮肥(N)、氮磷(NP)、磷钾(PK)、氮磷钾(NPK)、NPK+秸秆(SNPK)以及不同量有机肥+NPK(M1NPK、M2NPK)等8种施肥模式。结果表明,与CK相比,长期施用氮、磷肥提高土壤有机碳含量达34.0%、全氮34.0%、全磷58.5%、速效磷608.9%、微生物量碳23.3%、微生物量氮54.0%、蔗糖酶活性53.9%、脲酶132.6%、碱性磷酸酶29.9%以及脱氢酶40.9%。NPK处理与NP处理效果相似,钾素效果甚微。作物秸秆还田配合氮、磷、钾化肥与施氮、磷、钾肥相比没有明显影响土壤有机碳、氮和磷水平,但是显著提高微生物量碳的含量(29.5%)、碱性磷酸酶(23.0%)和脱氢酶(26.9%)的活性。有机肥配合氮、磷、钾与其他施肥处理相比,显著提升土壤化学肥力要素,微生物量碳、氮和酶活性,特别是引起了磷素的大量富集(速效磷含量大于150 mg/kg)。因此,(土娄)土不施有机物情况下,氮磷配合可以提高土壤化学和生物肥力,作物秸秆还田配合氮磷钾化肥的培肥效果优于氮磷钾化肥配合,而合理的有机无机肥配合是(土娄)土提升化学肥力和保证土壤生物健康的最佳施肥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施肥 蝼土 小麦-玉米轮作 土壤微生物量碳 土壤微生物量氮 酶活性
下载PDF
有机肥替代部分化肥对稻麦轮作系统产量及土壤微生物区系的影响 被引量:70
15
作者 赵军 李勇 +3 位作者 冉炜 张瑞福 沈标 沈其荣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594-602,共9页
[目的]本文旨在研究不同有机肥替代部分化肥对稻麦轮作系统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土壤微生物区系的影响,为找到合适的施肥措施来提高作物产量,培育高产土壤微生物区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江苏省金坛市的长期肥料试验点为研究对象,设置6... [目的]本文旨在研究不同有机肥替代部分化肥对稻麦轮作系统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土壤微生物区系的影响,为找到合适的施肥措施来提高作物产量,培育高产土壤微生物区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江苏省金坛市的长期肥料试验点为研究对象,设置6个施肥处理:不施肥(CK),常规氮、磷、钾化肥(NPK),3 000 kg·hm^(-2)猪粪有机肥替代30%常规化肥施用量(NPKM1),6 000 kg·hm^(-2)猪粪有机肥替代50%常规化肥施用量(NPKM2),1 800 kg·hm^(-2)猪粪有机无机复合肥替代50%常规化肥施用量(NPKMOI1),3 600 kg·hm^(-2)猪粪有机无机复合肥替代70%常规化肥施用量(NPKMOI2)。测定水稻、小麦的有效穗数、每穗粒数、千粒质量、理论产量和实际产量;并利用氯仿熏蒸-硫酸钾浸提法和高通量测序测定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及微生物群落结构。[结果]与NPK处理相比,猪粪有机肥(NPKM1、NPKM2)和猪粪有机无机复合肥(NPKMOI1、NPKMOI2)替代部分化肥对水稻和小麦的产量构成因素、理论产量和实际产量无显著降低,且均能提高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NPKMOI1和NPKMOI2处理能够增加土壤细菌丰富度、多样性和均匀度指数,显著改变土壤细菌区系,且这种改变随着化肥替代量的增加而变大。[结论]3 600 kg·hm^(-2)猪粪有机无机复合肥替代70%常规化肥施用量处理能够提高作物产量,是一种具有培育高产土壤微生物区系潜力的施肥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麦轮作 猪粪有机肥 猪粪有机无机复合肥 微生物量 土壤微生物区系
下载PDF
不同种植方式对北疆绿洲土壤养分和生物学性状的影响 被引量:17
16
作者 刘瑜 褚贵新 +2 位作者 梁永超 李俊华 王飞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465-471,共7页
长期种植不同作物对土壤的理化性质与生物学性状有很大影响。本研究针对北疆绿洲灰漠土几种典型作物种植方式,研究了不同作物长期种植对土壤养分、酶活性、微生物量碳氮以及土壤呼吸的影响。结果表明:长期种植不同作物使土壤表层(0~20... 长期种植不同作物对土壤的理化性质与生物学性状有很大影响。本研究针对北疆绿洲灰漠土几种典型作物种植方式,研究了不同作物长期种植对土壤养分、酶活性、微生物量碳氮以及土壤呼吸的影响。结果表明:长期种植不同作物使土壤表层(0~20cm)与亚表层(20~40cm)的土壤肥力性质产生明显分异,表层土壤的肥力水平明显高于亚表层;土壤pH则表层低于亚表层,而不同种植方式对灰漠土pH无显著影响。长期种植不同作物对土壤主要生物过程关键酶活性、土壤呼吸等土壤生物性状有明显影响,磷酸酶、脲酶、β-葡萄糖苷酶、多酚氧化酶、纤维素酶在不同种植方式下差异显著,小麦/油葵轮作10年(WSR)方式下上述5种酶活性均较高。土壤微生物量碳氮随棉花连作年限的延长而显著下降,且玉米连作10年(CrM)、小麦连作10年后棉花连作10年(WCtR)、棉花连作15年(CtM)和小麦/油葵轮作10年的土壤微生物量碳氮比分别为6.31、6.02、5.83和3.53。不同种植方式下土壤呼吸在120h内的变化均为先下降后趋于平稳,不同种植方式下的土壤呼吸商之间呈显著性差异,WSR呼吸商最高,平均20.54μg(CO2-C)·mg-1(Bc)·h-1,WCtR最低,平均14.01μg(CO2-C)·mg-1(Bc)·h-1。作物长期连作后与绿肥作物轮作,有利于提高土壤生物活性,是一种较好的种植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连作 轮作 土壤养分 土壤酶 土壤呼吸 微生物量碳氮 生物学性状 呼吸商
下载PDF
长期施肥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及矿质态氮含量动态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39
17
作者 梁斌 周建斌 杨学云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321-326,共6页
利用位于陕西杨凌的17年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了长期不施肥(CK)、单施化肥(F)、化肥配施有机肥(F+M)和化肥加秸秆还田(F+S)处理对小麦-玉米轮作体系中作物不同生长时期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SMBC、SMBN)和矿质态氮含量的影响... 利用位于陕西杨凌的17年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了长期不施肥(CK)、单施化肥(F)、化肥配施有机肥(F+M)和化肥加秸秆还田(F+S)处理对小麦-玉米轮作体系中作物不同生长时期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SMBC、SMBN)和矿质态氮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0—10 cm土层土壤SMBC、SMBN和矿质态氮含量的变化范围分别为264.8~752.2、37.51~14.8和3.83~8.5 mg/kg。不同处理相比,F+M处理中各采样时期(小麦苗期、拔节期、灌浆期及玉米播种期、大喇叭口期、灌浆期和收获后)土壤SMBC和SMBN含量均为最高,分别为不施肥对照的1.382~.65和1.892~.50倍;F+S处理矿质态氮含量最高,SMBC和SMBN也高于F和CK处理,大部分采样时期的差异达显著水平(P〈0.05);与CK相比,长期单施化肥也使各时期SMBC和SMBN含量提高。在小麦拔节期到灌浆期的旺盛生长阶段各施肥处理土壤SMBN含量均下降,而矿质态氮含量变化不大,处于较低水平;在玉米大喇叭口期到灌浆期的旺盛生长阶段,F+M、F+S和F处理土壤矿质态氮含量显著下降,而SMBN含量均有所升高。表明在土壤矿质态氮含量较高时,作物首先利用矿质态氮,而在土壤矿质态氮含量处于较低水平时,微生物固持的氮素可能会释放出来供作物吸收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玉米轮作 长期施肥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 矿质态氮
下载PDF
水旱轮作条件下土壤有机碳的分解及土壤微生物量碳的周转特征 被引量:22
18
作者 王志明 朱培立 +1 位作者 黄东迈 刘海琴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2003年第1期33-36,共4页
 于1998年11月,用砂滤管法研究了水旱轮作条件下黄棕壤加入杂交狼尾草秸秆后有机碳(土壤原有碳+秸秆碳)的分解状况和微生物量碳的动态变化,为期1年。结果表明,有机碳的分解前期较快,7d时有机碳的分解量即占到年分解总量的37%~41%,以...  于1998年11月,用砂滤管法研究了水旱轮作条件下黄棕壤加入杂交狼尾草秸秆后有机碳(土壤原有碳+秸秆碳)的分解状况和微生物量碳的动态变化,为期1年。结果表明,有机碳的分解前期较快,7d时有机碳的分解量即占到年分解总量的37%~41%,以后逐渐变慢;淹水种稻后又有一个小的分解高峰,随后分解速率再次逐步降低,1年后有机碳被分解了5 45%~17 32%。有机碳的分解量随秸秆加入量的增加而增加,施加秸秆在加速有机碳分解的同时也弥补了土壤原有碳的损失。试验开始后土壤微生物量碳迅速上升,接着随时间延长而减少,种稻后土壤微生物量碳再次上升,随后又随时间延长而减少。土壤有机碳的微生物利用率为0 96%~3 38%,增施有机肥可提高土壤微生物对有机碳的利用率。土壤微生物量碳的周转率为1 00~1 13a-1,增施秸秆可使土壤微生物量碳及其周转率增加,从而提高土壤的保肥和供肥性能。有机碳的分解进程与微生物量碳的动态变化趋势一致,说明有机碳分解的快慢是土壤微生物活动强弱的外在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转特征 土壤有机碳 分解 水旱轮作 土壤微生物量碳 砂滤管法
下载PDF
不同复种模式对云南植烟红壤根区有机碳和微生物量碳的影响 被引量:14
19
作者 官会林 郭云周 +3 位作者 张云峰 刘建香 尹小怀 罗余红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33-138,共6页
建立合理的轮作制是解决烟草种植土壤障碍的有效途径。云南植烟地块,在秋冬季节主要以轮作小麦、紫花苕、豆类及蔬菜等作物为主,在云南曲靖和晋宁烟草种植区,选择了小麦收获后留根茬(20cm左右)翻压后种植烟草(麦-烟),紫花苕子收获后留根... 建立合理的轮作制是解决烟草种植土壤障碍的有效途径。云南植烟地块,在秋冬季节主要以轮作小麦、紫花苕、豆类及蔬菜等作物为主,在云南曲靖和晋宁烟草种植区,选择了小麦收获后留根茬(20cm左右)翻压后种植烟草(麦-烟),紫花苕子收获后留根茬(30cm左右)翻压后种植烟草(绿-烟)、豆类(豆-烟)和蔬菜(菜-烟)收获后根茬及秸秆全部移除地外种植烟草的4种轮作模式,研究了不同模式对植烟红壤微生物碳(SMBC)及土壤有机碳(SOC)的影响。结果表明:绿-烟和豆-烟复种模式下,植烟生长期内根区SMBC及SOC均高于麦-烟、菜-烟复种及冬闲地,并且差异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不同复种模式下,SMBC、SOC及SMBC/SOC间呈显著相关性,绿-烟及豆-烟复种模式有利于提高SMBC与SOC含量,延长土壤活性功能,SMBC曲线变化的高峰值均出现在成熟期,其余模式则出现在旺长期;不同模式对提高SMBC与SOC含量影响为:绿-烟>豆-烟>麦-烟>冬闲地>菜-烟。据此认为土壤SMBC或SMBC/SOC可作为轮作模式影响烟地红壤质量变化的生物学评价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烟轮作 土壤微生物量碳 土壤有机碳 生物学评价
下载PDF
不同保护性耕作措施对麦-豆轮作土壤有机碳库的影响 被引量:45
20
作者 蔡立群 齐鹏 +1 位作者 张仁陟 李爱宗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6,共6页
通过设置在甘肃省定西市李家堡镇的不同保护性耕作试验,对春小麦、豌豆两种轮作次序下的土壤总有机碳、活性有机碳、微生物量碳含量进行了测定,并计算了各处理土壤碳库管理指数。结果表明:经过5年的轮作后,与传统耕作相比,两种轮作次序... 通过设置在甘肃省定西市李家堡镇的不同保护性耕作试验,对春小麦、豌豆两种轮作次序下的土壤总有机碳、活性有机碳、微生物量碳含量进行了测定,并计算了各处理土壤碳库管理指数。结果表明:经过5年的轮作后,与传统耕作相比,两种轮作次序下免耕秸秆覆盖和传统耕作结合秸秆还田处理均能不同程度地提高土壤总有机碳、活性有机碳、微生物量碳含量及土壤碳库管理指数,而免耕不覆盖处理除在0~5cm提高了土壤有机碳库管理指数外,其他各层次均降低了土壤有机碳库管理指数。说明仅依靠免耕而不结合秸秆覆盖或还田对于土壤有机碳库的管理来讲是不可持续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轮作 保护性耕作 土壤有机碳库 总有机碳 活性有机碳 微生物量碳 碳库管理指数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