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3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Feng Zhi's Spiritual Transformation in the Mirror of Du Fu: A Dialogue between the Modern and the Traditional
1
作者 ZHANG Hui 《Frontiers of Literary Studies in China-Selected Publications from Chinese Universities》 2015年第4期616-634,共19页
Feng Zhi 冯至 (1905-93) was not only one of the founders of German Studies in China, but he also was an important scholar of the Tang dynasty poet, Du Fu 杜甫 (712-70). The present essay attempts to analyze Feng ... Feng Zhi 冯至 (1905-93) was not only one of the founders of German Studies in China, but he also was an important scholar of the Tang dynasty poet, Du Fu 杜甫 (712-70). The present essay attempts to analyze Feng Zhi's "coming of age" by using Du Fu as a case study for the dialogue between the modem and Western-educated intellectuals on the one hand, and the twentieth-century political and nativist movements of China on the other. Feng's admiration for Du Fu prompted him to write a biography for this precursor poet, this "Sage in Poetry" (shisheng 诗圣), which was not only a record of his life, but also a mirror that reflects Feng's own spiritual transformation from a student of Western romanticism, individualism, and existentialism, to, in his own words, a "mouthpiece of the peopl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ng zhi Du Fu spiritual transformation modernity TRADITION
原文传递
“诗意”的去留:冯至《伍子胥》版本流变与作家心路辙轨
2
作者 宫震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108-116,共9页
从1940年代到1980年代的40多年时间里,冯至小说《伍子胥》多次发表和出版,从而形成了诸种不同的版本。其中,1946年文生本、1955年“诗文选”本和1985年选集本之间的文本异动最为复杂。文生本体现出一种诗意和现实性相互杂糅的状态,其是2... 从1940年代到1980年代的40多年时间里,冯至小说《伍子胥》多次发表和出版,从而形成了诸种不同的版本。其中,1946年文生本、1955年“诗文选”本和1985年选集本之间的文本异动最为复杂。文生本体现出一种诗意和现实性相互杂糅的状态,其是20世纪40年代历史语境下冯至逐渐抛弃玄思而转向现实的结果;“诗文选”本大量删改了《伍子胥》中涉及感觉和沉思的内容,客观上淡化了小说的诗意,其体现了20世纪50年代冯至按照政治要求改造自我的决心;选集本剔除了渗透在“诗文选”本中的政治话语,重新恢复了一部分文生本中被删改的内容,在客观上保留了小说的诗意,其体现了新时期话语对20世纪五六十年代历史言说的排斥,是冯至再次否定“旧我”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冯至 《伍子胥》 版本 作家心态 历史语境
下载PDF
《山海经》中的“■石”“邽石”“封石”及早期螺钿
3
作者 刘思亮 《出土文献》 2024年第1期158-168,174,共12页
《山海经·中山经》中所谓的“■石”“邽石”“封石”实为一物,即《说文》玉部中的“玤”石。信阳楚简中的“■石”,亦即今天所谓的白石英。“■石”“玤石”“蚌石”的命名确与“蛤蚌”之名有关,信阳、左冢、九连墩等楚墓出土漆... 《山海经·中山经》中所谓的“■石”“邽石”“封石”实为一物,即《说文》玉部中的“玤”石。信阳楚简中的“■石”,亦即今天所谓的白石英。“■石”“玤石”“蚌石”的命名确与“蛤蚌”之名有关,信阳、左冢、九连墩等楚墓出土漆木器上镶嵌石英石的技艺,均源自于商周以来的“螺钿”技艺,所嵌白色石英石(■石/邦石/封石)其实是早期“蚌泡”的替代品。“螺钿”的装饰技艺在中国出现很早,但记录这种技艺的专有动词却一直未被发现,其实信阳楚简等资料中的“■”“铚”为填塞、嵌陷之义,是战国时人对后世“螺钿”之{钿}的早期描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海经》 邦石 封石 螺钿
下载PDF
Box-behnken响应面法优选肾风止痒方提取工艺研究
4
作者 熊成欢 曹佩雪 +3 位作者 屈相玲 陈礼大 张雪 张方文 《贵阳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3年第2期77-80,共4页
以没食子酸和盐酸小檗碱含量的综合评分为评价指标,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采用Box-Behnken响应面法考察肾风止痒方最佳提取工艺。最佳提取工艺为:75%乙醇为溶媒,液料比12∶1(mL/g),常温浸泡96小时。验证试验综合评分95.02,与优选工艺相对... 以没食子酸和盐酸小檗碱含量的综合评分为评价指标,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采用Box-Behnken响应面法考察肾风止痒方最佳提取工艺。最佳提取工艺为:75%乙醇为溶媒,液料比12∶1(mL/g),常温浸泡96小时。验证试验综合评分95.02,与优选工艺相对误差为0.19%。本法简单,预测性良好,提取工艺稳定,为肾风止痒方的研究开发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风止痒方 响应面法 工艺优化
下载PDF
《聊斋志异遗稿》编纂及评点者冯喜赓生平、著作及交游考述
5
作者 朱姗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6期96-103,共8页
清代河南学者冯喜赓是《聊斋志异遗稿》的编纂者和评点者之一。通过新见冯喜赓别集《墨梦斋诗文全集》可考索冯喜赓的生平及著述,为今人解读《聊斋志异遗稿》“虞堂附记”提供新的启发。《墨梦斋诗文全集》所载冯喜赓与《聊斋志异遗稿... 清代河南学者冯喜赓是《聊斋志异遗稿》的编纂者和评点者之一。通过新见冯喜赓别集《墨梦斋诗文全集》可考索冯喜赓的生平及著述,为今人解读《聊斋志异遗稿》“虞堂附记”提供新的启发。《墨梦斋诗文全集》所载冯喜赓与《聊斋志异遗稿》编纂及评点者段■、胡泉的交游诗文,以及首次发现的冯喜赓撰刘瀛珍祭文《祭刘十仙舫文》,不仅有助于段■、胡泉、刘瀛珍的生平研究,亦是反映《聊斋志异遗稿》编纂及刊行背景的重要史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冯喜赓 《聊斋志异遗稿》 《墨梦斋诗文全集》 蒲松龄
下载PDF
冯至与里尔克:存在主义视域中的重释 被引量:2
6
作者 彭在钦 杨经建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11-114,118,共5页
冯至与里尔克的关系一直为学界所关注,如果从存在主义视域来考量会获得新的思路和启示。首先,里尔克试图在"存在"的世界通过"事物诗"的创造,赋予艺术永恒的品质;而冯至的《十四行集》中"事物"不仅作为艺... 冯至与里尔克的关系一直为学界所关注,如果从存在主义视域来考量会获得新的思路和启示。首先,里尔克试图在"存在"的世界通过"事物诗"的创造,赋予艺术永恒的品质;而冯至的《十四行集》中"事物"不仅作为艺术创造的起点,更被视为可以通过语言的命名而具有向人显示存在意义的能力。其次,《十四行集》与里尔克诗歌的对应性关系还体现在对诗歌表现方式、诗歌功能的共识上。更应看到,存在主义哲思固然让冯至脱离了浅层的诗意缠绕而走向了生命存在的深度,而传统的审美文化也使《十四行集》摆脱里尔克诗歌的玄奥与抽象,为冯至的存在主义的诗歌理念提供了本土化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冯至 里尔克 《十四行集》 本土化 存在主义诗歌
下载PDF
廖志峰主任医师从风燥论治咳嗽变异性哮喘临床经验 被引量:10
7
作者 王兰娣 廖挺 廖志峰 《西部中医药》 2011年第9期28-29,共2页
廖志峰主任医师认为咳嗽变异性哮喘病位在气道,虽病因、病机复杂,但多与感受风燥之邪有关,在治疗过程中应强调因人、因时、因地制宜的辨证施治原则。在病变早期宜以沙美特罗、氟替卡联合桑叶、杏仁、淡豆豉、蝉蜕、北沙参、浙贝母、牛... 廖志峰主任医师认为咳嗽变异性哮喘病位在气道,虽病因、病机复杂,但多与感受风燥之邪有关,在治疗过程中应强调因人、因时、因地制宜的辨证施治原则。在病变早期宜以沙美特罗、氟替卡联合桑叶、杏仁、淡豆豉、蝉蜕、北沙参、浙贝母、牛蒡子、麻黄等中药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哮喘 咳嗽变异性 风燥 廖志峰
下载PDF
中药熏洗治疗糖尿病皮肤瘙痒症的体会 被引量:11
8
作者 朱海燕 吴贤波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3年第1期86-87,共2页
中药熏洗疗法是中医外治法的重要组成部分。糖尿病皮肤瘙痒症为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其基本病机为阴虚火旺,肌肤失荣。消风止痒汤由消风散加减而成,具有滋阴降火,祛风止痒的功效。本文以自拟方剂消风止痒汤为主方加减,采用中药熏洗疗法... 中药熏洗疗法是中医外治法的重要组成部分。糖尿病皮肤瘙痒症为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其基本病机为阴虚火旺,肌肤失荣。消风止痒汤由消风散加减而成,具有滋阴降火,祛风止痒的功效。本文以自拟方剂消风止痒汤为主方加减,采用中药熏洗疗法治疗糖尿病皮肤瘙痒症,取得满意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皮肤瘙痒症 消风止痒汤 中药熏洗
下载PDF
诗化而奇幻凄艳的人性悲歌——论冯至早期的叙事诗 被引量:4
9
作者 普丽华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16-120,共5页
冯至早期的叙事诗有相当高的艺术成就 ,由于它们运用传统的神话传说作为题材 ,虽然没有及时表现社会的现实生活 ,却表现了至深至真的人性。同时 ,冯至在吸取西方文化与民族文化的过程中 ,把自我孤独与苦闷融入诗歌的艺术形式 ,用叙事诗... 冯至早期的叙事诗有相当高的艺术成就 ,由于它们运用传统的神话传说作为题材 ,虽然没有及时表现社会的现实生活 ,却表现了至深至真的人性。同时 ,冯至在吸取西方文化与民族文化的过程中 ,把自我孤独与苦闷融入诗歌的艺术形式 ,用叙事诗的表现技巧 ,展现他对于人性的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冯至 叙事诗 人性悲歌
下载PDF
灵魂里的山水——论冯至散文集《山水》 被引量:4
10
作者 陈邑华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5期109-115,共7页
冯至被鲁迅誉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其散文集《山水》在中国现代散文中可谓是一个独特的存在。抗战时期,昆明一隅素朴、安静的自然山水成为冯至的精神寓所,冯至汲取中国禅宗、道家"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一体"... 冯至被鲁迅誉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其散文集《山水》在中国现代散文中可谓是一个独特的存在。抗战时期,昆明一隅素朴、安静的自然山水成为冯至的精神寓所,冯至汲取中国禅宗、道家"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一体"的思想,融合里尔克的山水理念以及歌德的蜕变论,形成自己独到的富于"宇宙精神"的自然观,即众生一体、万有同源,一切均在关联变化中向前向上的自然观。这一自然观具有强烈的人本主义色彩。《山水》关注"灵魂里的山川",流淌着光风霁月的情怀,贯穿着"正当的死生"的主旋律。这一睿智坦荡的生死观,充溢着担当、坚忍、积极向上的人格力量。《山水》行文清朗深婉,诗情与哲思水乳交融,韵味悠长,宛如一首沉思的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冯至 《山水》 自然观 生死观 哲思
下载PDF
歌德研究综述 被引量:1
11
作者 周青民 李秀云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5期31-33,共3页
我国的歌德研究大致可分为两个发展阶段,即郭沫若阶段和冯至阶段。歌德在我国产生影响,主要是通过郭沫若的翻译和介绍,宗白华和冯至等人则使歌德研究工作进一步深化。歌德研究在我国还有很大的空间可以开拓。
关键词 歌德研究 郭沫若 冯至 《浮士德》
下载PDF
微创清除术合中药口服综合疗法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 被引量:1
12
作者 王伟民 赵彦青 王松龄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419-420,共2页
目的:研究高血压性脑出血综合疗法,即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合并中药口服、早期康复、西医内科治疗的临床效果,为脑出血治疗提供方法学指导。方法:90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综合疗法组、微创加内科组、单纯内科组,每组30例,治疗28天... 目的:研究高血压性脑出血综合疗法,即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合并中药口服、早期康复、西医内科治疗的临床效果,为脑出血治疗提供方法学指导。方法:90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综合疗法组、微创加内科组、单纯内科组,每组30例,治疗28天及90天时,分别进行两次疗效评定。结果:3组的临床治愈率、总有效率分别为46.67%、83.33%;40.00%、80.00%;20.00%、43.33%。综合疗法组优于微创加内科组(P<0.05),微创加内科组优于单纯内科组(P<0.05),综合疗法组优于单纯内科组(P<0.01),3组分别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综合疗法能够提高生存率、减少致残率、提高生存质量,可作为脑出血治疗的优选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性脑出血 综合疗法 微创清除术 血肿消 中风防治灵
下载PDF
“绝对的开端”:“新诗”创生的诠释与自我诠释 被引量:2
13
作者 孟泽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91-96,共6页
胡适称之为"偶然之偶然"的"新诗",是近代中国社会普遍的精神运动的结果,其初始的动机与动力,远不只是关于审美的,甚至主要不是关于审美的,对此的诠释与自我诠释,同样多元而丰富,很难用任何一种"绝对的开端&qu... 胡适称之为"偶然之偶然"的"新诗",是近代中国社会普遍的精神运动的结果,其初始的动机与动力,远不只是关于审美的,甚至主要不是关于审美的,对此的诠释与自我诠释,同样多元而丰富,很难用任何一种"绝对的开端"予以简单描述。闻一多发表于1926年的《诗的格律》,将通常译为"形式"的英文"form"一词译为"格律",并以此作为诗之为诗的根本,这是一种有意为之的"误读"。闻一多的新诗格律理论,与他本人的写作和翻译实践有高度的一致性,看似吸收了西方文学中的格律诗理论,实际上更像是他此前研究过的中国古代律诗观念在现代的演绎。冯至践行象征主义诗学,其浪漫与象征的互照互释,彰显了"象征诗学"的浪漫之维,他将浪漫诗人诺瓦利斯称为"游戏诗人",将浪漫世界营造为"游戏式的严肃",从而看透了宇宙象征体系之中那些幽暗玄远的意义。以诗体探索与文体建构为媒介,冯至完成了"象征诗学"的建构,为中国现代文艺与文艺思想添加了别样的韵味与风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诗 新文学 闻一多 形式 格律 冯至 浪漫主义 象征
下载PDF
“远取譬”与鲁迅对冯至的评价问题 被引量:2
14
作者 李怡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36-139,183,共4页
冯至因为鲁迅的评价而声名鹊起。鲁迅对冯至的评价来源于他本人对中国新诗的整体认识,也来自鲁迅内心深处的艺术期待。从这个意义上看,冯至的诗歌表现很好地符合了鲁迅的思想认识。冯至和鲁迅一样,是在中国诗歌传统的欠缺处开始新的思... 冯至因为鲁迅的评价而声名鹊起。鲁迅对冯至的评价来源于他本人对中国新诗的整体认识,也来自鲁迅内心深处的艺术期待。从这个意义上看,冯至的诗歌表现很好地符合了鲁迅的思想认识。冯至和鲁迅一样,是在中国诗歌传统的欠缺处开始新的思考的。他通过"远取譬"的艺术方式推进了艺术的自我更新,这样的努力无疑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现代新诗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远取譬 冯至 鲁迅 中国诗歌传统
下载PDF
廖志峰主任医师治疗顽固性胃病2例浅析 被引量:5
15
作者 朱瑞海 廖志峰 《西部中医药》 2012年第12期25-26,共2页
廖志峰主任认为久治不愈胃病的特点是"必有凝痰积聚",在辨证治疗的基础上加失笑散,疗效显著。
关键词 胃病 失笑散 名医经验 廖志峰
下载PDF
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精神雕塑——对冯至诗歌《鼠曲草》的解读 被引量:2
16
作者 刘纪新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1年第5期199-202,共4页
在冯至的诗歌中,《鼠曲草》是流传较广的一首,但是一直被误读。鼠曲草并不像它的名称和形象那样渺小、卑微,而是有着高贵的身世。结合冯至的生平、思想,可以发现冯至与鼠曲草之间相似的精神血脉和现实处境。在《鼠曲草》中,实际上暗含... 在冯至的诗歌中,《鼠曲草》是流传较广的一首,但是一直被误读。鼠曲草并不像它的名称和形象那样渺小、卑微,而是有着高贵的身世。结合冯至的生平、思想,可以发现冯至与鼠曲草之间相似的精神血脉和现实处境。在《鼠曲草》中,实际上暗含着冯至对当时文坛主流的低调抵抗态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冯至 诗歌 《鼠曲草》 自由主义
下载PDF
决断与启蒙:冯至的尼采阐释 被引量:2
17
作者 黄怀军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10-113,共4页
冯至不仅对尼采的思想与文体作了理性阐释,也用诗歌对它作了诗性阐释。冯至对尼采的阐释不仅体现出鲜明的"决断"意识,也昭示出纠正错误、揭示真相的启蒙诉求。
关键词 冯至 尼采 决断 启蒙
下载PDF
《北游》:放逐者的自在诉求与理性追索——兼论冯至的诗学转型 被引量:2
18
作者 吴武洲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1期97-101,共5页
《北游》是冯至诗学发展历程中具有过渡意义的一首长诗。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时代精神状况的不满 ,与艾略特的《荒原》在本质上相通。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死屋手记》
关键词 《北游》 冯至 荒源 拯救 荒诞
下载PDF
译名与诠释——重审闻一多的格律诗理论 被引量:1
19
作者 陈太胜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96-100,104,共5页
胡适称之为"偶然之偶然"的"新诗",是近代中国社会普遍的精神运动的结果,其初始的动机与动力,远不只是关于审美的,甚至主要不是关于审美的,对此的诠释与自我诠释,同样多元而丰富,很难用任何一种"绝对的开端&qu... 胡适称之为"偶然之偶然"的"新诗",是近代中国社会普遍的精神运动的结果,其初始的动机与动力,远不只是关于审美的,甚至主要不是关于审美的,对此的诠释与自我诠释,同样多元而丰富,很难用任何一种"绝对的开端"予以简单描述。闻一多发表于1926年的《诗的格律》,将通常译为"形式"的英文"form"一词译为"格律",并以此作为诗之为诗的根本,这是一种有意为之的"误读"。闻一多的新诗格律理论,与他本人的写作和翻译实践有高度的一致性,看似吸收了西方文学中的格律诗理论,实际上更像是他此前研究过的中国古代律诗观念在现代的演绎。冯至践行象征主义诗学,其浪漫与象征的互照互释,彰显了"象征诗学"的浪漫之维,他将浪漫诗人诺瓦利斯称为"游戏诗人",将浪漫世界营造为"游戏式的严肃",从而看透了宇宙象征体系之中那些幽暗玄远的意义。以诗体探索与文体建构为媒介,冯至完成了"象征诗学"的建构,为中国现代文艺与文艺思想添加了别样的韵味与风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的格律 闻一多 诗理 诠释 译名 诗歌作品 1927年 FORM
下载PDF
冯至与里尔克 被引量:1
20
作者 陆耀东 《外国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109-113,共5页
冯至作为中国现代杰出的抒情诗人 ,他的诗歌创作、散文创作和哲学理念与德国大诗人里尔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本文叙述了冯至阅读里尔克作品的过程和接受里尔克影响的方式 ,具体探讨了二者在精神与形式上的种种关联 。
关键词 冯至 里尔克 精神故乡 接受与改造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