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4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rtificial facial nerve reflex restores eyelid closure following orbicularis oculi muscle denervation 被引量:3
1
作者 Yujuan Wang Keyong Li +3 位作者 Jingquan Liu Dongyue Xu Yuefeng Rui Chunsheng Yang 《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10年第22期1750-1755,共6页
To date, treatment of peripheral facial paralysis has focused on preservation of facial nerve integrity. However, with seriously damaged facial nerve cases, it is difficult to recover anatomical and functional integri... To date, treatment of peripheral facial paralysis has focused on preservation of facial nerve integrity. However, with seriously damaged facial nerve cases, it is difficult to recover anatomical and functional integrity using present therapies. Therefore, the present study utilized artificial facial nerve reflex to obtain orbicularis oculi muscle (OOM) electromyography signals on the uninjured side through the use of implanted recording electrodes. The implanted electrical chips analyzed facial muscle motion on the uninjured side and triggered an electrical stimulator to emit current pulses, which resulted in stimulation of injured OOM contraction and maintained bilateral symmetry and consistency. Following signal recognition, extraction, and computer analysis, electromyography signals in the uninjured OOM resulted in complete eyelid closure, which was consistent with the voltage threshold for eye closure. These findings suggested that artificial facial nerve reflex through the use of implanted microelectronics in unilateral peripheral facial paralysis could restore eyelid closure following orbicularis oculi muscle denerv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rtificial facial nerve reflex facial paralysis/therapy electrical stimulation ELECTROMYOGRAPHY nerve regeneration
下载PDF
Facial Nerve Stimulation can Improve after Cochlear Reimplantation and Postoperative Advanced Programming Techniques: Case Report
2
作者 Fahd Ali Alharbi Martin Spreng Peter Rolf Issi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ine》 2012年第1期62-64,共3页
We had a case of 75-year old man with a history of progressive hearing loss on both side who implanted with a Nucleus 24 Contour Advance in the right ear. After 4 years from implantation, the patient started to compla... We had a case of 75-year old man with a history of progressive hearing loss on both side who implanted with a Nucleus 24 Contour Advance in the right ear. After 4 years from implantation, the patient started to complaint of right facial twitching when his cochlear implant was active. Despite undergoing numerous alterations in his implant programming, facial nerve stimulation (FNS) persisted. After increasing the pulse width and changing the stimulation mode, there was no facial nerve stimulation. However there was a deterioration in hearing and speech understanding. CT of the temporal bone showed good position of the implant electrodes und cochleomeatal scintigraphy (CMS) showed a highly positive activity with suspicion of otosclerosis, although the medical history was negative for otosclerosis. The FNS was managed with cochlea reimplantation and advanced programming techniques. FNS in cochlear implant patients may be managed through reimplantation and advanced programming techniqu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acial nerve STIMULATION COCHLEA Implant REIMPLANTATION OTOSCLEROSIS
下载PDF
面神经电图联合瞬目反射对特发性面神经炎的预后评估
3
作者 杜雨欣 肖黎黎 +2 位作者 刘春霞 张弟文 王丽波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24年第13期99-102,共4页
目的通过计算面神经颞支传导和瞬目反射R1波的商来判断特发性面神经炎的预后。方法选取2022年5—12月四川省精神卫生中心/绵阳市第三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80例单侧周围性面神经炎患者,均完成面神经传导和瞬目反射检查,纳入瞬目反射出... 目的通过计算面神经颞支传导和瞬目反射R1波的商来判断特发性面神经炎的预后。方法选取2022年5—12月四川省精神卫生中心/绵阳市第三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80例单侧周围性面神经炎患者,均完成面神经传导和瞬目反射检查,纳入瞬目反射出波者55例为研究对象。计算BR瞬目反射(blink reflex,BR)中R1波的潜伏期与面神经颞支运动传导潜伏期(DR)的商(R1/DR),比较治疗前后潜伏期及波幅的变化。同时进行面神经House-Brackmann分级评分。结果治疗后2组均在15 d时较在7 d时面神经颞支运动传导潜伏期缩短(P<0.05);2组面神经颞支运动传导波幅在15 d和7 d比较,波幅升高(P<0.05),且B组潜伏期缩短、波幅升高的百分比大于A组(P<0.05)。针电极记录A组和B组眼轮匝肌运动传导潜伏期,2组经治疗后在15 d时较在7 d时潜伏期缩短(P<0.05);波幅在15 d和7 d比较,波幅升高(P<0.05),且B组潜伏期缩短、波幅升高的百分比大于A组(P<0.05)。A组平均面神经H-B评为(3.68±1.30)分,B组为(3.28±1.07)分,B组的HB评分比A组更低(t=3.320,P=0.028)。结论面神经末梢性损害比根性损害恢复好,可将R1/DR作为评估面神经预后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面神经炎 面神经电图 瞬目反射 面神经颞支运动传导 潜伏期 预后
下载PDF
中频脉冲电刺激治疗面神经炎的效果及对神经传导的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唐瑾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23年第27期149-152,共4页
目的:探究及分析中频脉冲电刺激治疗面神经炎的效果及对神经传导的影响。方法:将2019年1月—2022年1月三明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的80例面神经炎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0例与观察组4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面神经炎治疗,观察组则进行... 目的:探究及分析中频脉冲电刺激治疗面神经炎的效果及对神经传导的影响。方法:将2019年1月—2022年1月三明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的80例面神经炎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0例与观察组4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面神经炎治疗,观察组则进行中频脉冲电刺激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总有效率、治疗前后的Portmann评分及面神经传导检测结果(眼轮匝肌及口轮匝肌M波潜伏期及波幅)。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的Portmann评分及面神经传导检测结果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0 d及30 d后两组的Portmann评分及面神经传导检测结果较治疗前均显著改善,且观察组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频脉冲电刺激治疗面神经炎的效果较好,且可显著改善患者的神经传导状态,在面神经炎患者中的应用价值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频脉冲电刺激 面神经炎 神经传导
下载PDF
短时程高颈段脊髓电刺激治疗三叉神经下颌支带状疱疹性神经痛疗效观察 被引量:3
5
作者 闫晗 王昆鹏 +3 位作者 赵林 刘妍 王成龙 宋涛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361-365,共5页
目的探讨短时程高颈段脊髓电刺激治疗三叉神经下颌支急性、亚急性带状疱疹性神经痛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疼痛科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11例三叉神经下颌支分布区急性或亚急性带状疱疹性神经... 目的探讨短时程高颈段脊髓电刺激治疗三叉神经下颌支急性、亚急性带状疱疹性神经痛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疼痛科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11例三叉神经下颌支分布区急性或亚急性带状疱疹性神经痛、并接受短时程高颈段脊髓电刺激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记录治疗前、治疗后1、4、12和24周疼痛数字评分法(NRS)评分、普瑞巴林用量、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SF-12生活质量评分,并记录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1、4、12、24周的NRS评分、普瑞巴林用量和PSQI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SF-12量表中的生理总得分和心理总得分均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所有患者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短时程高颈段脊髓电刺激可有效缓解三叉神经下颌支急性、亚急性带状疱疹性神经痛,减小止痛药物用量,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及生活质量,临床治疗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电刺激 带状疱疹性神经痛 三叉神经 下颌神经
下载PDF
两种面神经解剖方式在腮腺浅叶良性肿瘤切除术中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代伟林 向元俤 +1 位作者 李烁 陈沛 《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CSCD 2023年第4期237-240,共4页
目的比较两种面神经解剖方法在腮腺浅叶良性肿瘤切除术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手术治疗的腮腺浅叶良性肿瘤患者62例,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32例)选择沿下颌缘支的逆行法解剖面神经并切除肿瘤,对照组(30例)选择顺行法解剖面神经并切除肿... 目的比较两种面神经解剖方法在腮腺浅叶良性肿瘤切除术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手术治疗的腮腺浅叶良性肿瘤患者62例,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32例)选择沿下颌缘支的逆行法解剖面神经并切除肿瘤,对照组(30例)选择顺行法解剖面神经并切除肿瘤。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面神经麻痹、涎瘘、Frey综合征、耳周麻木及面部凹陷畸形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面神经麻痹、涎瘘、Frey综合征、耳周麻木及面部凹陷畸形的发生率分别为(33.57±21.44)min、(31.14±28.36)ml、6.25%、12.50%、15.63%、6.25%和6.25%,对照组分别为(47.31±18.52)min、(44.22±23.82)ml、6.67%、10.00%、20.00%、16.67%和6.67%。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手术时间短,术中失血量少,术后耳周麻木的发生率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面神经麻痹、涎瘘、Frey综合征及面部凹陷畸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腮腺浅叶良性肿瘤切除术中,沿下颌缘支的逆行法相比顺行法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失血量,降低术后耳周麻木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腮腺肿瘤 手术后并发症 面神经 解剖 下颌缘支
下载PDF
经皮面神经电刺激结合A型肉毒毒素对偏侧面肌痉挛患者神经电生理、睡眠及复发的影响 被引量:1
7
作者 高丽娜 张璇 《河北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3年第6期640-644,共5页
目的探讨经皮面神经电刺激结合A型肉毒毒素治疗偏侧面肌痉挛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偏侧面肌痉挛患者8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取A型肉毒毒素重复注射,观察组采取A型肉毒毒素重复注射+经皮面神经电... 目的探讨经皮面神经电刺激结合A型肉毒毒素治疗偏侧面肌痉挛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偏侧面肌痉挛患者8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取A型肉毒毒素重复注射,观察组采取A型肉毒毒素重复注射+经皮面神经电刺激。比较2组起效时间、痉挛缓解时间、不良反应发生率及复发率,比较治疗前后痉挛程度、神经电生理(复合肌肉动作电位、瞬目反射)、睡眠质量[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结果观察组起效时间短于对照组,痉挛缓解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痉挛程度优于治疗前,观察组痉挛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2组复合肌肉动作电位高于治疗前,瞬目反射波幅R1、R2、R2′低于治疗前,复合肌肉动作电位高于对照组,瞬目反射波幅R1、R2、R2′低于对照组(P<0.05);2组PSQI评分低于治疗前,观察组PSQI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和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面神经电刺激结合A型肉毒毒素治疗偏侧面肌痉挛患者安全有效,可改善痉挛症状、神经功能、睡眠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部单侧痉挛 肉毒杆菌毒素类 A型 经皮面神经电刺激
下载PDF
术中面神经直接刺激阈值对面神经减压术后恢复效果的预判价值
8
作者 王璞 张文阳 +1 位作者 王咏峰 夏寅 《协和医学杂志》 CSCD 2023年第6期1246-1250,共5页
目的 探究贝尔面瘫患者术中面神经直接刺激阈值与术后面神经功能恢复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5年10月—2022年10月于北京天坛医院行面神经减压术的贝尔面瘫患者的临床资料,选取术中采用面神经监测并准确记录面神经直接刺激阈值以及... 目的 探究贝尔面瘫患者术中面神经直接刺激阈值与术后面神经功能恢复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5年10月—2022年10月于北京天坛医院行面神经减压术的贝尔面瘫患者的临床资料,选取术中采用面神经监测并准确记录面神经直接刺激阈值以及至少有术后1年详细随访记录的患者进行统计分析,将术后面神经功能恢复至Ⅰ~Ⅱ级(HB分级)定义为术后恢复良好,恢复至Ⅲ级及以上定义为恢复不良,并按面神经反应兴奋性将患者分为A、B两组,A组直接刺激阈值≤1.5 mA,B组直接刺激阈值>1.5 mA或刺激量增加至3 mA仍未记录到神经反应波形,分析术后面神经功能恢复情况与面神经直接刺激阈值的关系。结果 共36例符合纳入与排除标准的贝尔面瘫患者入选本研究,均在发病1~3个月内接受经乳突-上鼓室入路面神经减压术,术后面神经功能恢复良好组24例(66.7%),恢复不良组12例(33.3%)。仅20例(55.6%,20/36)患者术中记录到面神经直接刺激阈值,且均≤1.5 mA(0.1~1.5 mA),16例(44.4%,16/36)即使在面神经刺激量增加至3 mA也未能记录到面神经反应波形。术后面神经功能恢复良好组与恢复不良组在年龄、性别、面瘫侧别、手术时机、术前面神经电图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A组患者术后面神经功能恢复良好率明显高于B组(P=0.009)。结论 对于行面神经减压术的贝尔面瘫患者,术中面神经直接刺激阈值可能对术后面神经功能恢复具有一定预判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贝尔面瘫 面神经减压 面神经监测 面神经刺激阈值
下载PDF
Transcutaneous auricular vagus nerve stimulation would be an alternative to implantable cervical vagus nerve stimulation in some situation 被引量:1
9
作者 HE Jiakai ZHANG Jinling +11 位作者 WANG Yu LI Shaoyuan FANG Jiliang ZHANG Shuai ZHAO Yanan ZHAI Weihang GAO Deqiang LI Ran JIANG Yuhang CHEN Zehao JIA Baohui RONG Peijing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CIE CSCD 2023年第3期627-630,共4页
Implantable cervical vagus nerve stimulation(i VNS) is a representative and promising neuromodulation.However,the invasive nature restricts its application.Traditional auricular acupuncture treatment has a long histor... Implantable cervical vagus nerve stimulation(i VNS) is a representative and promising neuromodulation.However,the invasive nature restricts its application.Traditional auricular acupuncture treatment has a long history.The auricular branch of the vagus nerve(ABVN) is a branch on the surface of the ear.Some studies demonstrates that transcutaneous auricular vagus nerve stimulation(ta VNS) would achieve similar effects as i VNS.Ta VNS and i VNS share a common anatomical basis and acting mechanism.In this article,we made a comparison between i VNS and ta VNS in indications and efficacy.The recent studies have revealed similar clinical efficacy of ta VNS,ta VNS would expand the indication of i VNS.Highquality clinical evidences are needed before ta VNS become be an alternative of i V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ranscutaneous auricular vagus nerve stimulation auricular branch of vagus nerve NEUROMODULATION efficacy
原文传递
面神经颊支与腮腺导管的路径分析
10
作者 郑如意 朱杭波 +4 位作者 叶怡欣 高扬 汪烨樱 徐小冬 赵建军 《局解手术学杂志》 2023年第8期662-665,共4页
目的探究国人面神经颊支与腮腺导管的解剖学关系,为外科医生行颌面部手术及面部整形手术提供形态学基础和参考。方法选取20例经福尔马林固定的尸体半侧脸。排除肿瘤、外伤、畸形、手术等导致的面部缺陷样本。测量面神经颊支交点到腮腺... 目的探究国人面神经颊支与腮腺导管的解剖学关系,为外科医生行颌面部手术及面部整形手术提供形态学基础和参考。方法选取20例经福尔马林固定的尸体半侧脸。排除肿瘤、外伤、畸形、手术等导致的面部缺陷样本。测量面神经颊支交点到腮腺导管起始点的距离,以及上下颊支到腮腺导管的垂直距离,计数面神经颊支与腮腺导管交点的个数。结果在20例半面中,颊支与腮腺导管的交点数为2~19个,平均(4.75±3.71)个。交点到腮腺导管起始点的距离为1.29~41.38 mm。颊分支的数量为3~7个。上颊支起始点到腮腺导管起始点的距离为5.06~28.51 mm,平均(13.26±5.94)mm。下颊支起始点到腮腺导管起始点的距离为2.15~46.63 mm,平均(9.63±10.20)mm。面神经颊支与腮腺导管的关系分成四种类型,其中以Ⅲ型上下颊支形成颊丛最常见。结论面神经颊支与腮腺导管关系密切,走行复杂,掌握面神经颊支与腮腺导管的关系,有助于减少颌面部手术及面部整形手术中的损伤,提高手术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神经 颊支 腮腺导管 解剖学
下载PDF
短时程外周电刺激治疗三叉神经眼支带状疱疹性神经痛的疗效
11
作者 蔡少康 李艳丽 +1 位作者 蔡毅 樊永智 《局解手术学杂志》 2023年第6期499-502,共4页
目的探讨短时程外周电刺激(tPNS)与脉冲射频(PRF)、神经阻滞(NB)治疗三叉神经眼支带状疱疹性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120例三叉神经眼支带状疱疹性神经痛患者,将其随机分为tPNS组、PRF组和NB组,每组40例。tPNS组采用C型臂... 目的探讨短时程外周电刺激(tPNS)与脉冲射频(PRF)、神经阻滞(NB)治疗三叉神经眼支带状疱疹性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120例三叉神经眼支带状疱疹性神经痛患者,将其随机分为tPNS组、PRF组和NB组,每组40例。tPNS组采用C型臂透视引导下经皮眶上8触点电极植入术,PRF组采用C型臂透视引导下眶上神经脉冲射频治疗,NB组采用彩超引导下眶上神经阻滞治疗。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AS)、简化MPQ疼痛询问量表(SF-MPQ)评定各组治疗前及治疗后1周、2周、1个月、3个月和6个月疼痛缓解情况,比较3组患者治疗前后疼痛改善率。结果tPNS组治疗后疼痛改善率高于PRF组、N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RF组治疗后疼痛改善率高于N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PNS组和PRF组治疗后1周的镇痛疗效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NB组治疗后1周的镇痛疗效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治疗后1个月、3个月及6个月的镇痛疗效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PNS组与PRF组、NB组治疗后的镇痛疗效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tPNS治疗三叉神经眼支带状疱疹性神经痛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安全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叉神经 眼支 带状疱疹性神经痛 电刺激
下载PDF
大鼠面神经颅外段的解剖及其应用 被引量:9
12
作者 单增强 王小标 +1 位作者 赵莉 于光生 《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82-83,F003,共3页
目的 :为大鼠面神经损伤模型的制备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解剖和观测大鼠面神经颅外段。结果 :大鼠面神经出茎乳孔后可分为两段。第 1段长度为 (5 .2 1± 0 .4 8)mm ,中点外径为 (1.31± 0 .13)mm ,第 2段分三个终末支 ,其中... 目的 :为大鼠面神经损伤模型的制备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解剖和观测大鼠面神经颅外段。结果 :大鼠面神经出茎乳孔后可分为两段。第 1段长度为 (5 .2 1± 0 .4 8)mm ,中点外径为 (1.31± 0 .13)mm ,第 2段分三个终末支 ,其中耳睑神经较短为(8.97± 0 .95 )mm ,颊肌神经和下颌缘神经平均长度分别为 (2 5 .2 3± 1.4 1)mm、(2 6 .6 1± 1.2 2 )mm ,中点外径为 (1.0 5± 0 .2 0 )mm、(0 .95± 0 .2 0 )mm。二者在口角外侧汇合成神经节样体。结论 :大鼠面神经的第 1段宜作钳夹、结扎损伤模型 ;第 2段的颊肌神经和下颌缘神经宜作神经断离自体静脉套接、神经断端外膜缝合及电生理检测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神经 大鼠 经颅 下颌 解剖 神经节 电生理检测 中点 结论 目的
下载PDF
下颌角区域主要血管、神经解剖学研究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11
13
作者 王竞鹏 柳大烈 +4 位作者 陈兵 罗奇 张劲 王飏 安阳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09年第11期1624-1626,共3页
目的:研究下颌角区域主要血管、神经的解剖学特点。方法:选取10例成人头颅标本,对下颌角区域主要血管、神经进行解剖观察和测量。观察内容包括:主要血管、神经的走行及其与下颌角的位置关系。结果:面动、静脉在下颌骨下缘水平距下颌角(3... 目的:研究下颌角区域主要血管、神经的解剖学特点。方法:选取10例成人头颅标本,对下颌角区域主要血管、神经进行解剖观察和测量。观察内容包括:主要血管、神经的走行及其与下颌角的位置关系。结果:面动、静脉在下颌骨下缘水平距下颌角(30.06±4.25)mm、(27.55±4.02)mm;下颌后静脉距下颌骨升支后缘(3.00±0.56)mm,距下颌角(12.20±1.09)mm;面神经下颌缘支出腮腺位置距离下颌角(10.36±0.41)mm。结论:对下颌角区域主要血管、神经解剖学特点研究,总结一般规律,为下颌角区域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颌角 面动脉 面静脉 下颌后静脉 面神经下颌缘支 面神经颈支
下载PDF
面神经额支的定义及与颞部软组织层次关系 被引量:27
14
作者 姜平 高建华 +1 位作者 钟世镇 徐达传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18-120,142,共4页
目的:阐明面神经额支的定义及与颞部软组织层次的关系,为相关手术预防额支损伤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16具防腐和2具新鲜成人尸体头部标本分别进行显微解剖和组织切片,观测面神经额支穿出腮腺的位置点、数目以及与颞部软组织层次的关系... 目的:阐明面神经额支的定义及与颞部软组织层次的关系,为相关手术预防额支损伤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16具防腐和2具新鲜成人尸体头部标本分别进行显微解剖和组织切片,观测面神经额支穿出腮腺的位置点、数目以及与颞部软组织层次的关系。结果:(1)面神经颞支有(2.6±0.8)支,其中额支有(2.1±0.7)支,颞支在耳屏间切迹前(17.6±5.2)、上(7.2±2.3)mm处出腮腺上缘;(2)在颧弓表面,面神经额支与颞浅血管走行在与颞浅筋膜及骨膜结合紧密的疏松结缔组织层中;在颞部,颞浅血管浅出至颞浅筋膜的浅面并被其包绕,而额支始终紧贴颞浅筋膜深面走行在疏松结缔组织中。结论:(1)面神经额支是支配额肌的颞支之一,分布到骨性额部即颧额缝以上、冠状缝与颞上线相交点以前的区域。(2)在颧弓一颞部的皮下脂肪层与颞浅筋膜之间,或在颧弓骨膜下一颞深筋膜浅层深面解剖分离不易损伤面神经额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神经 颞支 额支 颞浅筋膜
下载PDF
沿下颌缘支逆向解剖面神经在腮腺肿瘤手术中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15
15
作者 吴文艺 张丽婷 +1 位作者 王朝阳 朱世泽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466-468,共3页
目的分析沿下颌缘支逆向解剖面神经方法切除腮腺肿瘤的手术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2010年我科施行腮腺肿瘤切除术43例。腮腺浅叶切除31例,腮腺全切除12例。全部病例均采用下颌缘支逆行法解剖面神经。结果全组术后随访10~60个月,... 目的分析沿下颌缘支逆向解剖面神经方法切除腮腺肿瘤的手术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2010年我科施行腮腺肿瘤切除术43例。腮腺浅叶切除31例,腮腺全切除12例。全部病例均采用下颌缘支逆行法解剖面神经。结果全组术后随访10~60个月,无肿瘤复发病例。2例术后腮腺瘘,14~23d痊愈。无永久性面瘫、术后出血、感染等并发症。结论沿下颌缘支逆向解剖面神经的腮腺肿瘤手术方法解剖标志清楚,容易寻找,可有效降低面瘫的发生,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神经 下颌缘支 腮腺肿瘤
下载PDF
除皱术中以颞浅动脉额支定位面神经颞支的解剖学基础 被引量:17
16
作者 雷涛 徐达传 +2 位作者 高建华 陈兵 崔林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169-171,共3页
目的:探讨以颞浅动脉额支定位面神经颞支解剖学依据。方法:选用防腐固定10例(20侧)新鲜标本5例(10 侧),解剖观察颞浅动脉额支的走行分布及其与颞支的毗邻关系。结果:①56.7%的颞支及其终末分支均走行在颞浅动脉额支下方的颞浅筋膜... 目的:探讨以颞浅动脉额支定位面神经颞支解剖学依据。方法:选用防腐固定10例(20侧)新鲜标本5例(10 侧),解剖观察颞浅动脉额支的走行分布及其与颞支的毗邻关系。结果:①56.7%的颞支及其终末分支均走行在颞浅动脉额支下方的颞浅筋膜深面。②43.3%的颞支1~2终末分支可在眶上缘水平以上与颞浅动脉额支平行或交叉走行在其深面,终止于额结节下方。③颞支在颧弓上缘与颞浅动脉起始部的距离为(0.7±0.3)cm,走行过程中逐级发出分支分布于眼轮匝肌外侧部,最后呈网状分布于额结节下方的眼轮匝肌与额肌交汇处,支配眼轮匝肌、额肌、皱眉肌。结论:以颞浅动脉额支、颧弓和经过额结节的矢状线所围成的三角形可简便直观地定位颞支的分布,在除皱术中具有实际的应用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颞浅动脉额支 面神经颞支 除皱术 应用解剖
下载PDF
面神经额支的体表平面定位 被引量:13
17
作者 姜平 钟世镇 +1 位作者 徐达传 高建华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19-220,共2页
目的 :通过体表标志线对面神经额支进行平面区域定位 ,为相关手术预防额支损伤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对 16具防腐成人尸体标本进行显微解剖 ,观测跨经耳屏水平线、耳屏点 -外眦连线、耳上基点 -眉外端连线的面神经额支数和位置。结果 ... 目的 :通过体表标志线对面神经额支进行平面区域定位 ,为相关手术预防额支损伤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对 16具防腐成人尸体标本进行显微解剖 ,观测跨经耳屏水平线、耳屏点 -外眦连线、耳上基点 -眉外端连线的面神经额支数和位置。结果 :额支在三条标志线上的分支数及最后支至最前支的位置分别为 :经耳屏水平线 2 .7支 ,耳屏前 2 1.2~ 3 0 .1mm ;耳屏点—外眦连线 6.0支 ,耳屏点前 2 4.5~ 3 9.9mm ;耳上基点—眉外端连线 5 .5支 ,耳上基点前 40 .1mm。结论 :面神经额支的颞部行程可通过体表标志线进行平面区域定位 ,并可针对手术解剖划分为“危险区”和“相对危险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神经 额支 表面解剖
下载PDF
面神经颞支在眼轮匝肌上部的分布特点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11
18
作者 李学雷 彭田红 +4 位作者 刘晓军 李严斌 石小田 王兴海 钟世镇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4-16,共3页
目的:观测面神经颞支在眼轮匝肌上部的分布特点。方法:9例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尸头,18侧,在腮腺内解剖出面神经主干,追踪解剖颞支从腮腺至进入眼轮匝肌处。分别测量进入眼轮匝肌的颞神经最上分支和最下分支点到以外眦、睑裂中部、内眦为... 目的:观测面神经颞支在眼轮匝肌上部的分布特点。方法:9例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尸头,18侧,在腮腺内解剖出面神经主干,追踪解剖颞支从腮腺至进入眼轮匝肌处。分别测量进入眼轮匝肌的颞神经最上分支和最下分支点到以外眦、睑裂中部、内眦为坐标的垂直和水平距离。结果:颞支的分支在进入眼轮匝肌外缘(以外眦为坐标点)的最上分支为(+2.58±0.32cm,+2.89±0.32cm),最下分支为(0 cm,+2.81±0.32 cm)。Y轴上颞神经最上分支和最下分支距X轴的距离分别为在以外眦、睑裂中部、内眦为坐标点的颞神经最上分支和最下分支距X轴的距离分别为(3.53±0.39)cm和(1.14±0.15)cm,(3.87±0.38)cm和(1.26±0.10)cm,(3.22±0.39)cm和(1.02±0.14)cm。面神经颞支的分支沿眼轮匝肌纤维水平向内走行并相互分支吻合。在Y LC轴、Y MP轴、Y MC轴上分别距X轴(1.14±0.15)cm、(1.26±0.10)cm、(1.02±0.14)cm三点弧形连线以下的区域,无面神经分支分布。结论:在无面神经分布的区域,切开眼轮匝肌纤维不会损伤面神经;在眼轮匝肌深面的筋膜脂肪层进行分离可以避免面神经分支的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神经 眼轮匝肌 颞支
下载PDF
不同类型下颌骨髁突骨折的外科手术治疗探讨 被引量:12
19
作者 郭松松 杜一飞 +5 位作者 戈杰 程杰 杨蓉 李明 叶金海 江宏兵 《口腔医学》 CAS 2015年第3期187-191,共5页
目的分析不同类型下颌骨髁突骨折的手术入路、复位固定方法、疗效及并发症,为外科手术治疗髁突骨折提供参考。方法收集近3年完成的下颌骨髁突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随访资料,根据不同骨折类型分别选择耳屏前/内、耳下颌后... 目的分析不同类型下颌骨髁突骨折的手术入路、复位固定方法、疗效及并发症,为外科手术治疗髁突骨折提供参考。方法收集近3年完成的下颌骨髁突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随访资料,根据不同骨折类型分别选择耳屏前/内、耳下颌后或口内切口入路,高位骨折采用长螺钉固定,中位和低位骨折选择小型钛板固定,对骨折类型,手术入路,复位固定方式,术后愈合、开口功能恢复及相关并发症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146例共57侧髁突骨折手术后均未出现钛板/螺钉松动及frey's综合征;面神经受损征7例,均为高位和中位骨折治疗组的面神经颞支暂时性损伤,低位骨折组面神经损伤概率低于高位及中位骨折组(P<0.05)。2各治疗组术前术后的张口度均得到显著改善(P<0.05),平均张口度3.5 cm以上。3高位骨折术后张口偏斜11例,占23.91%;中位骨折术后张口偏斜4例,占8.70%,低位骨折5例,占10.87%,患者张口偏斜均在0.5 cm以内。结论髁突骨折应根据不同类型选择手术入路、复位固定方式;外科解剖学复位可实现早期张口功能训练及良好的咬合关系,患者总体满意度高;髁突高位骨折复位时应尽量避免剥离翼外肌附着,注意关节结构保存;耳前切口入路过度牵拉暴露易致面神经颞支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颌骨髁突骨折 坚强内固定 面神经损伤 张口度 咬合关系
下载PDF
经皮耳迷走神经刺激治疗难治性癫痫的临床试验研究 被引量:14
20
作者 荣培晶 刘爱华 +13 位作者 张建国 王玉平 杨岸超 贲卉 李亮 李丽萍 宋潞 刘焕光 何伟 黄凤 李霞 刘儒鹏 吴鹏 朱兵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2011-2020,共10页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经皮(耳甲腔)电刺激耳迷走神经(ta-VNS)可否作为治疗难治性癫痫的一种有效方法。方法:采用经皮神经电刺激双盲法。首先,对50名难治性癫痫患者进行经皮电刺激耳迷走神经治疗(ta-VNS),初步观察治疗效果。然...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经皮(耳甲腔)电刺激耳迷走神经(ta-VNS)可否作为治疗难治性癫痫的一种有效方法。方法:采用经皮神经电刺激双盲法。首先,对50名难治性癫痫患者进行经皮电刺激耳迷走神经治疗(ta-VNS),初步观察治疗效果。然后,将另外144名癫痫患者随机分为:经皮电刺激耳迷走神经组(ta-VNS,n=98)和经皮电刺激非耳迷走神经组(tn-VNS,n=46)。每日治疗两次,共治疗24周。除了ta-VNS和tn-VNS组患者以外,其余同期入院患者均接受药物治疗。以校准恩格尔分级标准为疗效观察指标。在治疗后的第8周、第16周和第24周,对癫痫发作频率和严重程度进行评估。结果:前期研究中的50例癫痫患者,经过8周治疗后,6例无癫痫发作,12例发作频率分别减少了50%~89%。经过24周治疗后,8例无癫痫发作,2例癫痫发作频率减少≥90%,9例发作频率分别减少了50%~89%。在144例癫痫患者的研究中,经过8周治疗后,ta-VNS组的98例患者中10例无癫痫发作,6例发作频率减少≥90%,25例发作频率减少了50%~89%。经过24周的治疗后,15例无癫痫发作,6例发作频率减少≥90%,26例减少了50%~89%。经过前8周的治疗,tn—VNS对照组的46例患者重只有3例无癫痫发作,2例患者减少90%以上,9例发作频率减少了50%~89%。经过额外16周的ta-VNS治疗后,46例患者中有7例无癫痫发作,14例发作频率减少50%~89%。各组间发作频率减少百分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ta-VNS与VNS作用相类似,能够抑制癫痫发作,是一个安全、有效、经济且广泛适用的治疗难治性癫痫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难治性癫痫 迷走神经刺激 耳迷走神经分支 经耳甲腔刺激迷走神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