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8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Fractional Vegetation Cover Estimation Based on Multi-sensor Data in a Semi-arid Sandy Area 被引量:5
1
作者 LIU Qiuyu ZHANG Tinglong +3 位作者 LI Yizhe LI Ying BU Chongfeng ZHANG Qingfeng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SCIE CSCD 2019年第1期166-180,共15页
The estimation of fractional vegetation cover(FVC) is important for identifying and monitoring desertification, especially in arid and semiarid regions. By using regression and pixel dichotomy models, we present the c... The estimation of fractional vegetation cover(FVC) is important for identifying and monitoring desertification, especially in arid and semiarid regions. By using regression and pixel dichotomy models, we present the comparison of Sentinel-2A(S2) multispectral instrument(MSI) and Landsat 8(L8) operational land imager(OLI) data regarding the retrieval of FVC in a semi-arid sandy area(Mu Us Sandland, China, in August 2016). A combination of unmanned aerial vehicle(UAV) high-spatial-resolution images and field plots were used to produce verified data. Based on a 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 regression model,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compared with that of L8, the coefficient of determination(R2) of S2 increased by 26.0%, and the root mean square error(RMSE) and the sum of absolute error(SAE) decreased by 3.0% and 11.4%, respectively. For the ratio vegetation index(RVI) regression model, compared with that of L8, the R2 of S2 increased by 26.0%, and the RMSE and SAE decreased by 8.0% and 20.0%, respectively. When the pixel dichotomy model was used, compared with that of L8, the RMSE of S2 decreased by 21.3%, and the SAE decreased by 26.9%. Overall, S2 performed better than L8 in terms of FVC inversion. Additionally, in this paper, we develop a verified scheme based on UAV data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object-based classification method. This scheme is feasible and sufficiently robust for building relationships between field data and inversion results from satellite data. Further, the synergy of multi-source sensors(especially UAVs and satellites) is a potential effective way to estimate and evaluate region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al parameters(FV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ractional vegetation cover (fvc) Sentinel-2A (S2) unmanned AERIAL vehicle (UAV)image pixel DICHOTOMY MODEL regression MODEL
下载PDF
基于Landsat时间序列遥感影像的合肥市FVC时空演化与分析
2
作者 吴青云 高飞 +1 位作者 李振轩 车子杰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21-228,共8页
文章基于Landsat时间序列遥感影像,采用像元二分模型反演合肥市2008—2019年植被覆盖度(fractional vegetation cover,FVC),并利用马尔可夫转移矩阵与差值图像算法,定量分析2008—2019年合肥市不同等级FVC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2008年... 文章基于Landsat时间序列遥感影像,采用像元二分模型反演合肥市2008—2019年植被覆盖度(fractional vegetation cover,FVC),并利用马尔可夫转移矩阵与差值图像算法,定量分析2008—2019年合肥市不同等级FVC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2008年、2011年、2013年、2015年、2017年、2019年合肥市平均FVC分别为60.9%、48.4%、56.0%、48.0%、63.0%、61.2%,年均FVC波动较大,但总体呈上升趋势;合肥市FVC变化以稳定区为主,主城区的外围FVC出现退化趋势,而长丰县、主城区及庐江县FVC增长明显;各等级FVC总体变化趋势为良性,未来FVC预计以增加为主;2008—2019年合肥市气温呈升高趋势,而降水量呈下降趋势,总体表现为“暖干化”,且这种趋势对合肥市FVC增加具有促进作用,其中年均气温是影响FVC演化的主要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覆盖度(fvc) 像元二分模型 时空变化特征 气象因子
下载PDF
黄土高原极端降水变化及其对植被覆盖度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杨梅焕 赵滢滢 +5 位作者 王涛 王珊珊 杨东 姚明昊 邓彦昊 张政亮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3086-3095,共10页
全球变暖背景下,黄土高原极端降水事件频发,对社会经济及植被生态产生了重要影响,研究黄土高原极端降水变化特征及其对植被覆盖度(fractional vegetation cover,FVC)影响,可为生态环境保护和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支撑。基于2000—202... 全球变暖背景下,黄土高原极端降水事件频发,对社会经济及植被生态产生了重要影响,研究黄土高原极端降水变化特征及其对植被覆盖度(fractional vegetation cover,FVC)影响,可为生态环境保护和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支撑。基于2000—2020年黄土高原64个气象站点逐日降水数据和MODIS NDVI数据,采用趋势分析、相关分析等方法,分析了黄土高原地区极端降水和FVC时空变化特征及极端降水对FVC的影响。结果表明:2000—2020年黄土高原地区总降水量P_(RCPTOT)、中雨日数R_(10mm)、大雨日数R_(20mm)、强降水日数R_(25mm)和降水强度S_(DII)均呈显著上升趋势(P<0.05),区域西部和北部强降水总体增加,但区域南部呈干旱化。2000—2020年黄土高原FVC总体呈显著上升趋势(P<0.05),集中分布在区域中东部,占区域总面积的32.00%;显著下降趋势主要分布在南部少部分地区,仅占区域总面积的4.91%。2000—2020年黄土高原地区FVC与中雨日数R_(10mm)、大雨日数R_(20mm)、强降水日数R_(25mm)和降水强度S_(DII)以正相关关系为主,其中呈显著正相关的区域占比分别为22.33%、48.19%、14.36%和24.37%,主要分布在中部地区。研究认为近20年黄土高原极端降水和FVC同步增加,表现为极端降水促进植被生态改善的作用,但应注意极端降水研究中的时间尺度效应问题,即年尺度数据可能掩盖了短时间尺度上极端降水对FVC的破坏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极端降水 植被覆盖度(fvc) 气候变化 时空分布
下载PDF
青海湖流域植被动态变化驱动力及空间粒度效应 被引量:2
4
作者 周美林 刘家宏 +1 位作者 刘希胜 王亚琴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497-1506,共10页
基于Landsat遥感影像分析1986~2020年青海湖流域植被覆盖度时空变化特征,结合多元线性回归和地理探测器,考虑气候、地表及人类足迹的影响,阐明时间和空间尺度下植被覆盖度变化的机制,并探讨空间粒度对驱动因素及其相对贡献的影响.结果表... 基于Landsat遥感影像分析1986~2020年青海湖流域植被覆盖度时空变化特征,结合多元线性回归和地理探测器,考虑气候、地表及人类足迹的影响,阐明时间和空间尺度下植被覆盖度变化的机制,并探讨空间粒度对驱动因素及其相对贡献的影响.结果表明:(1)近35年来青海湖流域植被状况整体改善,表现为中等、中高覆盖度植被面积增加,其中环青海湖东北部及布哈河上游植被覆盖度呈显著增加趋势;(2)时间尺度上,流域平均植被覆盖度变化受气候暖湿化和生态恢复工程驱动;(3)空间尺度上,植被覆盖度变化由气候、地形、植被和土壤控制,解释力较大因素为气温(0.41),高程(0.34)和降水(0.30).气候、地形和人为因素对植被覆盖度的影响存在交互增强效应,气温、高程对交互效用具有控制作用,其中气温与距水系距离、降水和人类足迹的交互较为显著;(4)空间粒度对植被覆盖度空间变化驱动因素的贡献具有显著影响,考虑气候、地表和人为因素交互作用时青海湖流域植被覆盖度空间变化最佳研究粒度为6k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覆盖度 时空变化 气候变化 人类活动 地理探测器 空间粒度 青海湖流域
下载PDF
京津冀植被覆盖度时空演变及其对自然人为变化的响应
5
作者 陈澍祺 何玲 闫丰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3931-3944,共14页
基于2001~2020年归一化差异植被指数(NDVI)数据,采用像元二分模型最大值合成FVC,通过Sen趋势分析、Mann-Kendall显著性检验、Hurst指数分析预测研究区植被覆盖时空变化,结合气象因子数据应用相关性分析与残差分析在开展植被变化响应分... 基于2001~2020年归一化差异植被指数(NDVI)数据,采用像元二分模型最大值合成FVC,通过Sen趋势分析、Mann-Kendall显著性检验、Hurst指数分析预测研究区植被覆盖时空变化,结合气象因子数据应用相关性分析与残差分析在开展植被变化响应分析的基础上新增量化影响因子相对贡献率.结果表明:近20年京津冀地区植被建设良好,全域平均覆盖度为64.5%,植被变化速率介于(-0.0597421~0.039797)/a,植被覆盖波动较大,呈现明显的地理差异变化;京津冀地区FVC时空变化受多因素共同影响,FVC与气温以负相关为主,分布区域贴合行政分区,与城市热岛效应相关;FVC与降水以正相关为主,分布范围贴合生态分区,主要受地理因子调控;人类活动平均残差为-0.00105,负向影响为主;自然与人为因素相对贡献率分别为31.33%和68.67%,人类活动是植被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未来FVC以改善趋势为主,但城市交界处FVC有下降趋势.研究成果可指导京津冀交界处FVC监测,开展正向人为干预,稳定京津冀环境质量,助推全域生态环境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覆盖度(fvc) 京津冀地区 气温 降水 人类活动
下载PDF
基于FVC的新疆植被覆盖度时空变化 被引量:18
6
作者 邵霜霜 师庆东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35-42,共8页
【目的】对新疆植被覆盖变化的空间自相关性进行分析,研究植被覆盖的时间变化特征、空间分布特征及变化趋势等,为改善区域生态环境提供参考。【方法】利用新疆1998—2012年NDVI数据,采用像元二分法获取植被覆盖指数(FVC)数据,在此基础... 【目的】对新疆植被覆盖变化的空间自相关性进行分析,研究植被覆盖的时间变化特征、空间分布特征及变化趋势等,为改善区域生态环境提供参考。【方法】利用新疆1998—2012年NDVI数据,采用像元二分法获取植被覆盖指数(FVC)数据,在此基础上运用Sen+Mann-Kendall趋势分析和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研究新疆植被覆盖的变化趋势特征和空间分布的聚集性特点。【结果】1)15年间新疆植被覆盖度略有下降趋势,山地和平原均呈下降趋势,山地较平原变化大。2)Sen+Mann-Kendall趋势分析可反映新疆FVC变化趋势的空间分布特点,全疆植被改善区域占25%,退化区域占28%,47%的区域变化不大,其中明显改善区域和严重退化区域所占比例均为10%左右。植被改善区域主要分布在天山北坡一带,退化区域主要分布在山地和平原的交错带,伊犁地区退化程度尤为严重。植被覆盖度极低地区基本不变,退化区域主要分布在植被低覆盖度区域周围。3)空间自相关分析进一步验证了Sen+Mann-Kendall趋势分析结果,新疆植被有明显的聚集现象。全局自相关性分析表明,当距离大于3 km后,空间自相关影响不大。局部相关性分析表明,新疆植被覆盖以"高-高聚集"和"低-低聚集"为主。【结论】植被盖度相对较高的地区植被覆盖越易改善,盖度较低或无覆盖的地区越难改善,而且退化越明显。根据植被盖度的聚集性可以看出,植被覆盖呈现明显的"高-高聚集"和"低-低聚集"格局,这与区域气候、水资源分布及人类活动的影响有着潜在的联系。今后可重点分析植被覆盖变化的影响因素,以了解干旱区植被覆盖变化的驱动机制。由于人类活动在短时期内对植被覆盖变化的影响比较显著,因此在空间上分析人类活动对植被覆盖变化的影响可为改善干旱区植被覆盖提供相应指导。【其他】本文从植被覆盖的空间聚集性解释了植被覆盖变化特点,一方面是对Sen+Mann-Kendall趋势分析的验证,另一方面为整体分析植被的变化特征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覆盖指数(fvc) Sen+Mann-Kendall趋势分析 空间自相关分析 空间分布特征 新疆
下载PDF
内蒙古植被覆盖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响应 被引量:1
7
作者 裴志林 曹晓娟 +3 位作者 王冬 李迪 王鑫 白艾原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29-638,共10页
基于2000—2022年MOD13A1 NDVI数据计算内蒙古年最大植被覆盖度(FVC),了解内蒙古FVC时空分布状况及变化趋势,结合夜间灯光(NTL)和地表覆被数据,采用逐像元相关分析方法探究FVC对人类活动的响应模式。结果表明:(1)内蒙古FVC空间分布总体... 基于2000—2022年MOD13A1 NDVI数据计算内蒙古年最大植被覆盖度(FVC),了解内蒙古FVC时空分布状况及变化趋势,结合夜间灯光(NTL)和地表覆被数据,采用逐像元相关分析方法探究FVC对人类活动的响应模式。结果表明:(1)内蒙古FVC空间分布总体表现为由东北至西南逐渐减小的趋势,FVC以改善为主,增速为0.0039·a^(-1),大部分区域FVC变化表现为基本稳定(64.02%)和明显增加(31.64%),所有盟市年均FVC增长量均为正值;(2)FVC变化趋势主要表现为不显著变化,占比依次为:不显著变化(65.62%)、显著增加(17.36%)、极显著增加(13.43%)、显著减少(3.27%)和极显著减少(0.32%),显著减少和极显著减少的区域与新增建设用地在空间分布上存在较高的一致性;(3)在人类活动空间范围,内蒙古大部分区域(79.67%)人类活动不会对FVC变化产生显著影响,12.80%的区域人类活动对FVC变化起着积极作用,地表覆被主要为城区周边的草地和耕地区域,只有7.53%的区域人类活动对FVC变化起着消极作用,主要分布在地表覆被为耕地、由耕地转为建设用地和新增工矿用地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覆盖度(fvc) 时空变化 人类活动 响应模式 内蒙古
下载PDF
基于空间自相关分析和FVC指数的克拉玛依地区植被覆盖时空变化 被引量:2
8
作者 汪溪远 迪丽尼格尔.艾合买提 +2 位作者 师庆东 许紫峻 程亮 《林业资源管理》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97-102,共6页
以新疆克拉玛依地区为研究区,基于GIS平台和2000—2013年NOAA/AVHRR影像的FVC数据,在1km×1km空间分辨率下,对研究区的FVC指数进行空间自相关分析,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探讨其植被覆盖变化的时空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2000—201... 以新疆克拉玛依地区为研究区,基于GIS平台和2000—2013年NOAA/AVHRR影像的FVC数据,在1km×1km空间分辨率下,对研究区的FVC指数进行空间自相关分析,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探讨其植被覆盖变化的时空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2000—2013年来研究区FVC指数变化明显,克拉玛依地区绿洲主要分布在南部的克拉玛依区,北部的乌尔禾区绿洲相对较少,中部的白碱滩区只有零星分布,绿洲面积显著扩大,扩大方向主要在克拉玛依区,然而白碱滩区和乌尔禾区绿洲面积有所减小。2)沙漠无植被区主要分布在研究区的北部和中部,研究期内沙漠化有所扩大,白碱滩区和乌尔禾区是沙漠化扩大的主要地区,其沙漠腹地的绿洲面积缩小,有些绿洲已经彻底消失。3)绿洲—荒漠过渡带主要分布在研究区南部的克拉玛依区,呈减小的变化趋势。全面、客观地分析克拉玛依地区近十几年来的FVC指数变化特征,对促进研究区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克拉玛依地区 空间自相关分析 地理信息系统(GIS) fvc指数
下载PDF
基于NDVI数据的陇南市植被覆盖度时空演变
9
作者 金雅铖 卫亚星 《绿色科技》 2024年第9期206-211,227,共7页
为研究陇南市的植被覆盖变化,基于2001—2020年归一化差异植被指数数据,采用像元二分模型最大值合成植被覆盖度,通过趋势分析、显著性检验,Hurst指数等方法,系统地分析甘肃省陇南市近20年来植被覆盖度的时空演化特征,并对其发展趋势进... 为研究陇南市的植被覆盖变化,基于2001—2020年归一化差异植被指数数据,采用像元二分模型最大值合成植被覆盖度,通过趋势分析、显著性检验,Hurst指数等方法,系统地分析甘肃省陇南市近20年来植被覆盖度的时空演化特征,并对其发展趋势进行预测。结果表明:①陇南市植被覆盖度整体呈现出一个波动性的上升趋势,变化速率在(-0.0417208~0.0479985)/a;②不同地区的植被覆盖度稳定性存在明显的差异,其中植被覆盖稳定不变区域占比7.26%,明显改善区域占比31.12%,严重退化区域占比9.39%;③在植被覆盖演变过程中,持续性和反持续性呈现出交错的分布模式,总体上主要呈现为弱持续性的序列。研究结果可为陇南市生态环境的修复和保护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覆盖度 时空演变 Theil-Sen Median趋势分析 陇南市
下载PDF
基于遥感的废弃矿区生态环境质量变化研究:以茂名油页岩矿区为例
10
作者 谷月程 孟丹 +1 位作者 赵月 花艺玮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年第5期19-29,共11页
茂名油页岩的开采为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然而采矿造成了植被破坏、土地损害等生态环境问题。2013年,茂名露天矿系统性生态修复工程正式启动,为实现对废弃露天矿区生态修复情况的监测,本文以茂名油页岩矿区为研究区,选取1993—2021年... 茂名油页岩的开采为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然而采矿造成了植被破坏、土地损害等生态环境问题。2013年,茂名露天矿系统性生态修复工程正式启动,为实现对废弃露天矿区生态修复情况的监测,本文以茂名油页岩矿区为研究区,选取1993—2021年的Landsat系列遥感影像,从矿坑水体面积、植被覆盖度(FVC)、遥感生态指数(RSEI)3个方面对研究区生态环境时空演化规律进行分析,并通过地理探测器对研究区生态环境质量空间分布的驱动因子进行探究。研究结果表明:(1)矿坑废弃后,矿坑内的水体面积逐渐增长,在2017年之后稳定在4.6 km^(2)。(2)1993—2013年矿坑1 km缓冲区内FVC在较低的范围内波动,2014—2017年呈现明显增加的趋势,2017年以后增速有所减缓;北排土场FVC均值在2008年达到0.809,之后处于较为稳定的状态。(3)矿坑1 km缓冲区内,矿区修复期间RSEI均值增长的趋势最为明显,但部分区域仍出现了RSEI小幅度下降的趋势,说明在矿坑修复期间,工程的实施可能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影响;北排土场内RSEI均值呈现增长趋势,2007年以后趋于稳定。(4)研究区内土地利用和夜间灯光对生态环境质量空间分布有重要影响。本研究可为矿山管理部门及矿权企业提供决策辅助,为生态修复的长效监管机制提供技术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区 生态修复 植被覆盖度 遥感生态指数 地理探测器
下载PDF
利用Google Earth Engine云平台进行植被覆盖估算及等级划分
11
作者 蔡王婷 董公何 朱玉香 《北京测绘》 2024年第1期92-96,共5页
植被变化时空特征能够间接反映生态环境质量的变化,对一个地区的生态系统稳定、物种多样性和社会经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借助谷歌地球引擎(GEE)云平台建立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植被覆盖度(FVC)等指标对浙江省2011—2021年植被覆盖面... 植被变化时空特征能够间接反映生态环境质量的变化,对一个地区的生态系统稳定、物种多样性和社会经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借助谷歌地球引擎(GEE)云平台建立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植被覆盖度(FVC)等指标对浙江省2011—2021年植被覆盖面积进行了估算和等级划分。结果表明:2011—2021年期间,浙江省植被覆盖总面积基本维持不变,平均植被覆盖面积为104233.87 km^(2),植被覆盖以高覆盖度为主,平均覆盖面积占总覆盖度面积的81.0%,2021年,高覆盖度、较高覆盖度植被面积分别占比82.90%、9.39%,而低覆盖度、较低覆盖度植被面积分别占比0.63%、1.59%。对植被覆盖面积时空变化的特征分析揭示了浙江省植被覆盖度变化存在空间尺度依赖性,同时其结果可为浙江省生态监测、环境保护及区域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覆盖度 等级划分 归一化植被指数 时空特征
下载PDF
基于FVC指数的松嫩平原生态环境变化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王群 赵卫丽 张运鑫 《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 2021年第S01期164-167,共4页
基于两年的松嫩平原遥感影像数据,利用FVC指数设计出松嫩平原生态环境图——FVC平均值分布图、FVC差值分布图、FVC趋势动态分布图、空间变异系数分布图,并借助GIS技术对松嫩平原的植被覆盖进行空间格局分析和动态分析。由松嫩平原FVC平... 基于两年的松嫩平原遥感影像数据,利用FVC指数设计出松嫩平原生态环境图——FVC平均值分布图、FVC差值分布图、FVC趋势动态分布图、空间变异系数分布图,并借助GIS技术对松嫩平原的植被覆盖进行空间格局分析和动态分析。由松嫩平原FVC平均值分布图可以看出,较高度植被覆盖主要分布在松嫩平原的北部、东北以及东南部地区;FVC差值的增加状态明显高于减少状态,可以说明松嫩平原植被的生长趋势在逐年变好;FVC变异系数呈现明显离散。4个模型综合可以看出松嫩平原植被FVC呈高度增加趋势,也由此可以反映出松嫩平原的生态环境逐渐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嫩平原 fvc指数 植被覆盖 动态分析
下载PDF
中国植被覆盖度时空演变及其对气候变化和城市化的响应 被引量:14
13
作者 陈淑君 许国昌 +3 位作者 吕志平 马铭悦 李晗羽 朱玉岩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742-752,共11页
植被覆盖变化不仅与气候因子密切相关,而且也受人类活动的影响。目前,从省级尺度研究中国植被时空变化特征以及定量分析气候因子结合人类活动对植被覆盖影响研究仍较少。基于Google Earth Engine(GEE)平台和2000—2020年Landsat数据及... 植被覆盖变化不仅与气候因子密切相关,而且也受人类活动的影响。目前,从省级尺度研究中国植被时空变化特征以及定量分析气候因子结合人类活动对植被覆盖影响研究仍较少。基于Google Earth Engine(GEE)平台和2000—2020年Landsat数据及同期气候与夜间灯光数据,采用像元二分法、线性回归分析、变异系数、偏相关分析和贡献度模型等方法对中国植被覆盖度时空演变及其对气候变化和城市化的响应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2000—2020年中国植被覆盖度以0.32%·a^(-1)的速率增长。植被覆盖区域以高覆盖度为主,面积占研究区域的38%,总体呈现从东南至西北递减的趋势。(2)黄土高原、云南省、西藏自治区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部植被覆盖度呈现增长趋势。植被年际波动在南部比北部、东部比西部稳定。黑龙江省植被覆盖度最高,为91.7%;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最低,为14.4%;宁夏回族自治区植被覆盖度以0.98%·a^(-1)的速率增长,植被得到显著改善。(3)气候因子和城市化对植被覆盖度的影响存在明显空间差异性。气温和降水量对中国北部地区植被覆盖度的影响分别为负相关和正相关,城市化主要影响经济较为发达的省份。气温是宁夏回族自治区的主要贡献因子,平均贡献度为84.3%;降水量是台湾省的主要贡献因子,平均贡献度为71.7%;城市化贡献度最大的城市为上海,平均贡献度为26.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覆盖度 Google Earth Engine 气候变化 城市化 Landsat
下载PDF
近20年黄河三角洲地区植被覆盖度时空变化及其趋势分析 被引量:2
14
作者 路琦 邢韶华 +3 位作者 刘昌 汪生财 陈梦缘 袁秀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366-375,共10页
[目的]探究黄河三角洲地区植被覆盖度的时空动态变化以及植被覆盖度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机制,为地区生态保护、建设与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方法]基于2000—2019年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数据和2000—2020年5期土地利用数据,采用slope... [目的]探究黄河三角洲地区植被覆盖度的时空动态变化以及植被覆盖度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机制,为地区生态保护、建设与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方法]基于2000—2019年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数据和2000—2020年5期土地利用数据,采用slope趋势分析和相关性分析等方法,分析了2000—2019年东营市植被覆盖度的时空动态变化及其对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的响应。[结果]植被覆盖度在东营市南部地区、黄河沿岸以及黄河故道地区较高,而北部和东部沿海地区较低。在时间上,2000—2019年东营市NDVI为0.25~0.33,植被覆盖度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在2010年达到最高水平。在空间上,东营市植被覆盖度改善区域面积大于退化区域,其面积占比分别为44.86%,37.94%。[结论]草地和未利用土地向城乡、工矿、居民用地和水域转化是造成植被覆盖退化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DVI 植被覆盖度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 黄河三角洲 图谱单元
下载PDF
基于GEE云平台的黄河流域农牧交错区植被覆盖度时空变化特征
15
作者 付镇 张志敏 +2 位作者 苏娟 张变第 卞莹莹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3年第4期44-49,共6页
[目的]通过监测黄河流域农牧交错区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前后植被覆盖时空变化规律,为该地区生态恢复和可持续生态建设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1990—2020年遥感影像为基本数据源,利用像元二分模型估算研究区植被覆盖度,运用岭回归函数... [目的]通过监测黄河流域农牧交错区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前后植被覆盖时空变化规律,为该地区生态恢复和可持续生态建设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1990—2020年遥感影像为基本数据源,利用像元二分模型估算研究区植被覆盖度,运用岭回归函数分析植被覆盖度变化趋势,采用Hurst指数预测植被覆盖度变化趋势。[结果]黄河流域农牧交错区年均植被覆盖度由1990年的30.05%增加至2020年的49.19%,增速为0.62%/a(P<0.05)。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以后,恢复面积增加至53.11百分点。Hurst指数在0.75<H≤1.00的区域范围面积占研究区域95%以上。[结论]黄河流域农牧交错区植被覆盖度恢复面积远大于退化面积,植被整体呈恢复状态,且今后一段时间仍然保持恢复趋势。整体来看,黄河流域农牧交错区植被覆盖度不同等级土地面积发生转移的区域主要由低植被覆盖度向中低、中等植被覆盖度转移。生态工程的实施对黄河流域农牧交错区植被生长具有明显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覆盖度 时空变化特征 黄河流域农牧交错区 HURST指数 Google earth engine(GEE)
下载PDF
基于多时相Landsat5/8影像的岷江汶川-都江堰段植被覆盖动态监测 被引量:78
16
作者 彭文甫 王广杰 +4 位作者 周介铭 徐新良 罗怀良 赵景峰 杨存建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1975-1988,共14页
植被覆盖度是衡量地表植被状况和指示生态环境变化的一个重要指标。基于像元二分模型,利用Landsat5/8遥感影像和DEM数据,对岷江汶川-都江堰段植被覆盖动态变化进行了监测,并结合高程、坡度和坡向数据,分析了汶川地震前后植被受损与恢复... 植被覆盖度是衡量地表植被状况和指示生态环境变化的一个重要指标。基于像元二分模型,利用Landsat5/8遥感影像和DEM数据,对岷江汶川-都江堰段植被覆盖动态变化进行了监测,并结合高程、坡度和坡向数据,分析了汶川地震前后植被受损与恢复的空间动态格局变化。研究表明:植被覆盖总体良好,大部分区域的植被覆盖度均在中、高度以上,空间格局上呈现由汶川县东部、都江堰市西北部的龙门山区向两侧减少的总体趋势;地震造成植被受损面积达63808.7 hm^2,且集中分布于海拔567—4331 m、坡度26—51°的范围以及东坡、北坡、南坡和西坡;震后5a,植被恢复面积17786.47 hm^2,主要分布在海拔576—2180 m与3256—3793 m、坡度小于9°和26—51°以及东坡、东南坡和和南坡;高程和坡度对植被损毁与恢复的影响明显高于坡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覆盖度 像元二分模型 时空格局 岷江
下载PDF
陕西榆林地区植被退化与沙漠化趋势分析 被引量:10
17
作者 王涛 杨梅焕 徐澜 《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04-111,共8页
以陕西榆林地区MODIS I_(NDV)(2000—2015年)和气温降水(2000—2014年)数据为基础,结合混合像元分解模型、线性趋势法、相关系数等方法,分析了植被覆盖度变化、植被退化、沙漠化过程和气候的驱动作用.结果表明,榆林地区植被覆盖度呈显... 以陕西榆林地区MODIS I_(NDV)(2000—2015年)和气温降水(2000—2014年)数据为基础,结合混合像元分解模型、线性趋势法、相关系数等方法,分析了植被覆盖度变化、植被退化、沙漠化过程和气候的驱动作用.结果表明,榆林地区植被覆盖度呈显著的线性增加趋势,年递增率为2.29%,增加速率呈现出自南而北、自东向西的递减过程.植被退化以变化不明显和改善为主,占区域总面积的99%以上,重度、中度和轻度退化范围主要局限在行政中心城区及其附近区域.沙漠化过程分为两个阶段,2000—2013年重度沙漠化面积大幅减少,中度、轻度和潜在沙漠化面积缓慢减少,而非沙漠化面积大幅增加;2013年之后,非沙漠化面积减少,而重度、中度、轻度和潜在沙漠化面积增加.空间分布上,榆林西部、西南部县区是轻度以上沙漠化主要分布区域,2000—2013年该区域出现逆沙漠化过程,但2013之后又出现沙漠化趋势,应加强监测,应对其未来可能变化.榆林地区F_(VC)与气温呈负相关关系,与降水呈正相关关系,即在全球气候变暖过程中,随着气温的升高,该区域植被可能朝着恶化的方向发展,而降水的不确定性增大,又使得该区域植被在未来具有很大的波动性和不确定性.总体上,榆林地区2000—2013年植被覆盖度增加,植被退化减少,出现逆沙漠化过程,但2013年之后出现相反情况,需加强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覆盖度 植被退化 沙漠化 气候 榆林
下载PDF
中国西北部草地植被降水利用效率的时空格局 被引量:20
18
作者 穆少杰 游永亮 +1 位作者 朱超 周可新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458-1471,共14页
植被降水利用效率(PUE)是评价干旱、半干旱地区植被生产力对降水量时空动态响应特征的重要指标。利用光能利用率CASA(Carnegie-Ames-Stanford Approach)模型估算了2001—2010年中国西北七省草地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结合降水量的空间... 植被降水利用效率(PUE)是评价干旱、半干旱地区植被生产力对降水量时空动态响应特征的重要指标。利用光能利用率CASA(Carnegie-Ames-Stanford Approach)模型估算了2001—2010年中国西北七省草地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结合降水量的空间插值数据,分析了近十年草地植被PUE的空间分布、主要植被类型的PUE,及其时空格局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2001—2010年西北七省草地植被的平均PUE为0.68 g C m^(-2)mm^(-1)。在温带草地各类型中,PUE的大小顺序为草甸草原>灌丛>典型草原>荒漠草原>荒漠,各类型草地PUE之间差异显著;对于高寒草地而言,高寒草原的PUE显著高于高寒草甸;(2)温带草地PUE的空间分布与年降水量的关系呈抛物线形状(R^2=0.65,P<0.001),PUE峰值出现在年降水量P=472.9 mm的地区;荒漠地区植被PUE的空间分布与年降水量的关系同样呈抛物线形状(R^2=0.63,P<0.001),PUE峰值出现在年降水量P=263.2mm的地区;对于高寒草地而言,年降水量100 mm以下地区植被PUE变异较大,年降水量大于100 mm的地区植被PUE的空间分布随降水量的变化呈抛物线形状(R^2=0.47,P<0.001),PUE峰值出现在P=559.2 mm的地区;(3)不同降水量区域,植被PUE的年际波动与气候因子的关系也有较大差别。在年降水量为200—1000 mm的地区,草地PUE的年际波动与年降水量的变化呈正相关;在年降水量高于1050 mm的地区,草地PUE的年际波动与年均温的相关性较强,相关系数最高可达到0.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利用效率 植被覆盖度 温带草地 高寒草地 概念模型
下载PDF
抚仙湖流域植被覆盖度时空分异及其与坡度的关系 被引量:12
19
作者 李石华 金宝轩 +2 位作者 周峻松 王金亮 彭双云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65-170,共6页
采用像元二分模型,以1974—2014年间的10期Landsat 5/8影像和DEM数据,对抚仙湖流域植被覆盖动态变化进行监测,并结合基础地理信息数据、行政区划界资料、行业部门专题资料等,分析流域植被覆盖时空分异及其与坡度的关系。结果表明:(1)197... 采用像元二分模型,以1974—2014年间的10期Landsat 5/8影像和DEM数据,对抚仙湖流域植被覆盖动态变化进行监测,并结合基础地理信息数据、行政区划界资料、行业部门专题资料等,分析流域植被覆盖时空分异及其与坡度的关系。结果表明:(1)1974—2014年,抚仙湖流域裸地(Ⅰ级)面积波动极小,低植被覆盖(Ⅱ级)、中低植被覆盖(Ⅲ级)、中高植被覆盖(Ⅳ级)面积变化波动大,变化趋势线数次出现谷值和峰值,高植被覆盖(Ⅴ级)面积则呈增加趋势。(2)坡度较小、地势较平缓的区域(0°~15°)以裸地和低植被覆盖为主;中低植被覆盖度、中高植被覆盖和高植被覆盖度主要分布在地势比较陡峭的区域(>15°)。(3)抚仙湖流域各年份植被覆盖度Ⅰ级面积最大,1974,1977,1989,1996年Ⅱ,Ⅲ级面积较大,而Ⅳ,Ⅴ级面积较小;2000年后的Ⅱ,Ⅲ,Ⅳ级面积变化较小;2006,2009,2012,2014年Ⅳ,Ⅴ级的面积较大,Ⅱ,Ⅲ级的面积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覆盖度 像元二分模型 时空变化 坡度因子 抚仙湖流域
下载PDF
成都平原及其周边区域植被覆盖动态监测 被引量:5
20
作者 彭文甫 周介铭 +1 位作者 徐新良 罗怀良 《地球与环境》 CAS CSCD 2017年第2期193-202,共10页
利用Landsat TM/OLI遥感数据、DEM和地貌数据,基于像元二分模型、遥感与GIS技术对2007~2013年成都平原及周边区域的植被覆盖动态变化进行了估算,并结合高程、坡度、坡向和地貌数据,定量分析了汶川地震前、后植被受损与恢复的空间动态格... 利用Landsat TM/OLI遥感数据、DEM和地貌数据,基于像元二分模型、遥感与GIS技术对2007~2013年成都平原及周边区域的植被覆盖动态变化进行了估算,并结合高程、坡度、坡向和地貌数据,定量分析了汶川地震前、后植被受损与恢复的空间动态格局变化。研究表明:(1)植被覆盖总体良好,近一半区域的植被覆盖度均在中、高度以上,空间格局上呈现由西部的龙门山区向中部的平原区域降低的总体趋势;(2)地震造成植被受损面积约6.91×105 hm^2,集中分布于海拔324~800 m、坡度<20°、东坡、南坡和西坡及山地地貌部位;(3)震后5 a,植被恢复面积约4.88×105 hm^2,主要分布海拔324~1 000 m、坡度<30°、平缓坡、南坡、东坡和西坡、丘陵和大起伏山地以下区域;(4)高程、坡度和地貌对植被损毁与恢复的影响明显高于坡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覆盖度 像元二分模型 时空格局 遥感与GIS 成都平原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