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3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山西壳斗科(Fagaceae)分类与分布 被引量:3
1
作者 王良民 郭来锁 +1 位作者 方琫德 赵红岩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1992年第1期8-12,共5页
本文对山西壳斗科进行了比较系统的分类研究,澄清了一些被误定的种类;同时,研究了所有13个种类的地理分布及其分布特点。在理论上和实践上搞清了山西的壳斗科植物资源,进而为其开发、利用、保护和发展奠定稳固的基础。
关键词 壳斗科 山西 分类 地理分布
下载PDF
Variation in morphological traits in a recent hybrid zone between closely related Quercus liaotungensis and Q.mongolica(Fagaceae) 被引量:5
2
作者 Lai Wei Yue-Fei Li +1 位作者 Han Zhang Wan-Jin Liao 《Journal of Plant Ecology》 SCIE 2015年第2期224-229,共6页
Aims Hybridization usually leads to gene introgression between related spe-cies in hybrid zones,associated with complex patterns of morpho-logical variation.Nevertheless,previous studies have tended to ignore the effe... Aims Hybridization usually leads to gene introgression between related spe-cies in hybrid zones,associated with complex patterns of morpho-logical variation.Nevertheless,previous studies have tended to ignore the effects of geographic variation in hybridization rates on species taxonomy.This study aims to investigate the variation of morphologi-cal traits between two sympatric and taxonomically confused oak spe-cies,Quercus liaotungensis and Q.mongolica,and reveal the effects of hybridization rates on morphological traits and the taxonomic boundary.Methods We used seven microsatellite loci to evaluate species status and measured 15 morphological traits in 26 trees in the recent hybrid zone between Q.liaotungensis and Q.mongolica,and we char-acterized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oak species and their hybrids for the investigated traits.Important Findingsmolecular analyses indicated that 74%of 78 sampled maternal trees were hybrids between Q.liaotungensis and Q.mongolica although the observed morphological variation suggested that they had remained distinct species.across all of the differentiated leaf and reproductive traits,the hybrids expressed patterns similar to Q.liaotungensis,which may suggest dominant expression of paren-tal characters.These results are consistent with our expectation that hybrids will be difficult to distinguish from parental species in a recent hybrid zon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agaceaE morphological taxonomy recent hybrid zone QUERCUS
原文传递
The Application of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to the Identification of Fagaceae Leaf Fossils
3
作者 Jia Hui Sun Bainian 《Abstracts of Chinese Geological Literature》 2018年第4期112-113,共2页
Abundant fossil records show that the Fagaceae has remained a dominant component in the Northern Hemisphere since the Cenozoic. However, due to the large number of living species, it is not easy to identify leaves to ... Abundant fossil records show that the Fagaceae has remained a dominant component in the Northern Hemisphere since the Cenozoic. However, due to the large number of living species, it is not easy to identify leaves to a particular species. Consequently, the identification of fossil leaves belonging to the Fagaceae is problemati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rincipal components analysis fagaceaE FOSSILS application
原文传递
饭甑青冈叶绿体基因组及特征分析
4
作者 陆叶 叶代全 +3 位作者 翁禹豪 郑雪燕 李勇 刘鹏 《江苏林业科技》 2024年第4期1-7,共7页
饭甑青冈(Cyclobalanopsis fleuryi)是中国及越南的常绿树种,具有重要的经济和药用价值。该研究以饭甑青冈叶片为材料,通过Illumina HiSeq X ten高通量测序平台,对其叶绿体基因组进行测序、组装和注释。结果表明,饭甑青冈叶绿体全基因... 饭甑青冈(Cyclobalanopsis fleuryi)是中国及越南的常绿树种,具有重要的经济和药用价值。该研究以饭甑青冈叶片为材料,通过Illumina HiSeq X ten高通量测序平台,对其叶绿体基因组进行测序、组装和注释。结果表明,饭甑青冈叶绿体全基因组具有典型的四分体结构,全长为160796 bp,共注释129个基因,其中包括83个蛋白编码基因、38个tRNA基因和8个rRNA基因。密码子偏好性分析表明饭甑青冈的密码子使用模式偏向以A或U结尾,亮氨酸(Leu)密码子使用频率最高,半胱氨酸(Cys)使用率最低。重复序列分析共检测到292个SSR位点,其中单碱基重复的SSR位点最多,有183个,无六碱基重复。壳斗科叶绿体基因组比较分析显示,反向重复区的位置和边界区域的基因分布无明显的收缩与扩张现象。系统发育分析表明,饭甑青冈与云山青冈(C.sessilifolia)、小叶青冈(C.myrsinifolia)亲缘关系密切。该研究为饭甑青冈的分子标记、物种鉴定、遗传多样性分析等研究提供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饭甑青冈 叶绿体基因组 密码子偏好性 壳斗科 系统发育分析
下载PDF
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5种壳斗科植物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
5
作者 骆金初 杨诗敏 +4 位作者 罗焓毓 李旭 李保铨 郭微 王龙远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5318-5327,共10页
壳斗科(Fagaceae)植物是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最重要的组成之一,研究其不同树种和器官间碳(C)、氮(N)、磷(P)含量及计量学特征,对于理解和预测树木生态功能的发挥至关重要。以阴那山省级自然保护区同一森林群落中5种壳斗科植物为研究对象,... 壳斗科(Fagaceae)植物是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最重要的组成之一,研究其不同树种和器官间碳(C)、氮(N)、磷(P)含量及计量学特征,对于理解和预测树木生态功能的发挥至关重要。以阴那山省级自然保护区同一森林群落中5种壳斗科植物为研究对象,探讨不同树种及器官间C、N、P含量、化学计量及其相关关系特征。结果表明:(1)器官、树种对植物C、N、P含量及化学计量比均会产生一定影响,二者交互作用显著(除C含量),限制程度为器官>树种。(2)从含量上看,5种壳斗科植物凋落物N普遍高于茎、根,而凋落物P则普遍低于茎、根,幼苗叶片N、P含量均低于成熟乔木叶片;黧蒴锥(Castanopsis fissa)根N、N∶P高于其他树种,而根P则低于其他树种。(3)从种间变异系数上看,根系N、C∶N、N∶P变异系数显著高于其他器官;从器官间变异系数上看,黧蒴锥N、C∶N变异系数显著低于其他树种。(4)从树种间和器官间的养分相关关系上看,5种植物绝大部分器官元素间两两相关关系不显著,表明单一器官的养分计量关系不能直接反映其他器官或整树水平的计量关系;器官间C和N、C和P相关关系因树种而异,但N和P关系各树种高度一致。综上,从器官上看,根系N含量、C∶N、N∶P的种间变异系数最大,可能是不同树种对N、P的吸收存在差异,从而有利于物种共存。从树种上看,黧蒴锥具有更合理的养分分配模式,有利于在群落竞争中保持优势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壳斗科 南亚热带 种间差异 器官间差异 生态化学计量
下载PDF
中国锥属(壳斗科)一新记录种——巨盘锥
6
作者 林毅喆 付厚华 陈世品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11-516,共6页
【目的】巨盘锥(Castanopsis grandicicatricata)是原产于越南中、北部的壳斗科锥属植物,现于云南屏边苗族自治县大围山地区发现一零星分布的居群。为确定该种的身份,检验原始文献基于形态学推测的近亲,并展示该种所处的系统地位。【方... 【目的】巨盘锥(Castanopsis grandicicatricata)是原产于越南中、北部的壳斗科锥属植物,现于云南屏边苗族自治县大围山地区发现一零星分布的居群。为确定该种的身份,检验原始文献基于形态学推测的近亲,并展示该种所处的系统地位。【方法】利用细胞核rRNA基因5.8S、26S间隔区ITS2与叶绿体基因rbcL分子标记重建系统树。【结果】形态上,该种壳斗4.5~6.0 cm,刺树状分枝,坚果扁球形,果脐占坚果表面积2/3,与中国已知锥属均不同。分子系统树支持形态学推测,湄公锥(C.mekongensis)是其近缘种之一。【结论】巨盘锥是中国锥属一新记录种,这对于研究中国滇东南与越南北部植物区系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锥属 壳斗科 中国新分布
下载PDF
光泽县壳斗科野生植物种质资源调查
7
作者 卢煌辉 《福建林业科技》 2024年第3期106-109,150,共5页
于2019年采用样线和标准地调查结合查阅相关文献的方法,对光泽县壳斗科(Fagaceae)植物野生种质资源进行调查,总结光泽县壳斗科野生种质资源数量、分布特点和植被类型。结果表明,光泽县壳斗科植物野生种质资源种类丰富,达5属30种,种数占... 于2019年采用样线和标准地调查结合查阅相关文献的方法,对光泽县壳斗科(Fagaceae)植物野生种质资源进行调查,总结光泽县壳斗科野生种质资源数量、分布特点和植被类型。结果表明,光泽县壳斗科植物野生种质资源种类丰富,达5属30种,种数占福建省野生壳斗科植物(5属64种)属、种的100%、46.9%。其中,绝大多数为高大乔木,计26种,占86.7%;锥属种数最多,达11种;栗属种类最少,仅1种。调查到1738条记录,福建省地方重点保护珍贵树种黑叶锥(Castanopsis nigrescens)调查记录达78条。光泽县壳斗科种质资源多数种分布范围较广,可达全县,主要分布在海拔300—1000 m,一般为集群分布,形成森林群落。壳斗科物种是组成光泽县常绿阔叶林、常绿与落叶阔叶混交林的主要成分,是针阔叶混交林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结果可为天然林保护工程、森林生态系统研究等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壳斗科 种质资源 植被类型 光泽县
下载PDF
中国壳斗科植物属的水平地带性及其成因研究
8
作者 邱丽氚 岳晓英 +2 位作者 赵晓月 李雅丽 王建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年第2期72-78,共7页
栗属、锥属、青冈属、水青冈属、柯属、栎属均具有水平地带性.锥属、柯属、青冈属、水青冈属主要分布在亚热带,在107°~109°E分界处将经度地带性分为西部、东部,主要受冬季降水量影响,冬季降水量在西部低于52 mm,东部则高于167... 栗属、锥属、青冈属、水青冈属、柯属、栎属均具有水平地带性.锥属、柯属、青冈属、水青冈属主要分布在亚热带,在107°~109°E分界处将经度地带性分为西部、东部,主要受冬季降水量影响,冬季降水量在西部低于52 mm,东部则高于167 mm,西部比东部更干燥.柯属、锥属、青冈属、水青冈属、栗属在23°~25°N、28°~33°N分界处,将纬度地带性分为南部、中部、北部,主要受冬季平均温度的影响,冬季平均温度分别是高于11℃、6~10.5℃、低于5℃.栎属边界线的年降水量为486mm,冬季的降水量及平均温度分别是11.4 mm、-9.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壳斗科 经度地带性 纬度地带性 气候因素
下载PDF
Molecular Identification of Castanopsis hystrix,Castanopsis carlesii and Quercus griffithii Using ISSR-PCR Method
9
作者 刘海龙 陈晓明 +3 位作者 覃子海 杨开太 林建新 黄金使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CAS 2011年第12期1781-1783,共3页
[Objective] This research aimed to develop molecular identification method for Castanopsis hystrix,Castanopsis carlesii and Quercus griffithii.[Method] DNA fingerprints of C.hystrix,C.carlesii and Q.griffithii were es... [Objective] This research aimed to develop molecular identification method for Castanopsis hystrix,Castanopsis carlesii and Quercus griffithii.[Method] DNA fingerprints of C.hystrix,C.carlesii and Q.griffithii were established by using ISSR-PCR method.Cluster Analysis was carried out by using UPGMA method based on Nei's genetic distances among each individual.[Result] Six polymorphic primers were selected from 50 ISSR primers for ISSR-PCR amplification,and totally 86 discernible DNA bands were amplified with 53 polymorphic bands,accounting for 61.2% of the total.The average number of DNA bands amplified by each primer was 10.75.Specifically,totally 5 primers had amplified differential bands and specific bands,which were able to accurately identify C.hystrix,C.carlesii and Q.griffithii.As calculated by DPS v3.01 software,the genetic distances among test materials were ranged from 0.166 67 to 0.809 52,with an average of 0.563 57.[Conclusion] ISSR-PCR method can be used to identify C.hystrix,C.carlesii and Q.griffithii effective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agaceaE C.hystrix C.carlesii Q.griffithii ISSR DNA fingerprint
下载PDF
3个农家板栗优株的性状表现
10
作者 刘贝贝 陈利娜 +2 位作者 吴亚君 王企 曹尚银 《落叶果树》 2017年第5期66-67,共2页
板栗(Castanea mollissima Blume)是壳斗科(Fagaceae)栗属(Castanea Miller)植物,分布广泛,是北方重要的生态和经济兼用树种[1,2],具有管理简单,结果时间长等优点。但由于劳动力成本逐年提高,经济效益随之下降,影响了板栗产业的... 板栗(Castanea mollissima Blume)是壳斗科(Fagaceae)栗属(Castanea Miller)植物,分布广泛,是北方重要的生态和经济兼用树种[1,2],具有管理简单,结果时间长等优点。但由于劳动力成本逐年提高,经济效益随之下降,影响了板栗产业的发展。笔者2012年对河北省不同地区的板栗农家资源进行了实地调查,以期发现适应性强、耐贫瘠、结果早、丰产、抗病的优良品种用以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优株 CASTANEA 劳动力成本 fagaceaE 栗属 优良品种 结果枝 栗实 蛋白质含量 生长结果习性
下载PDF
基于灰色多层次分析两种壳斗科树种人工林生态效益评价 被引量:4
11
作者 邓福春 覃德文 +2 位作者 黄宝榴 秦武明 李东凡 《湖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3期3094-3098,共5页
以广西良凤江国家森林公园壳斗科(Fagaceae)人工林为研究材料,选择10个生态指标,通过灰色多层次模型及主成分分析,建立壳斗科两种树种人工林生态效益评价体系。在选择的青钩栲人工林和麻栎人工林生态综合评价得分中,得出青钩栲人工林的... 以广西良凤江国家森林公园壳斗科(Fagaceae)人工林为研究材料,选择10个生态指标,通过灰色多层次模型及主成分分析,建立壳斗科两种树种人工林生态效益评价体系。在选择的青钩栲人工林和麻栎人工林生态综合评价得分中,得出青钩栲人工林的两个准则层指标:森林地力权重(0.567 8)和土壤权重(0.457 8)均高于麻栎人工林;青钩栲人工林生态效益价值得分(5.512 5)比麻栎人工林(1.322 3)高。表明该生态系统评价体系能衡量人工林树种直接生态价值,对森林生态系统评价具有指导意义,可为今后生态系统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壳斗科(fagaceae) 人工林 生态效益 灰色多层次分析 生态系统评价体系
下载PDF
啮齿动物鉴别虫蛀种子的能力及其对坚果植物更新的潜在影响(英文) 被引量:26
12
作者 肖治术 张知彬 王玉山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12-321,共10页
作为种子捕食者和种子扩散者 ,啮齿动物对产坚果植物的自然更新有很大作用。然而 ,对啮齿动物鉴别虫蛀种子的能力颇有争议。 2 0 0 1年秋季在中国四川都江堰市实验林场 ,以 3种比例 (I1 ∶S =1∶1,I1 ∶S =4∶1和I1 ∶I2 ∶S =1∶1∶1)... 作为种子捕食者和种子扩散者 ,啮齿动物对产坚果植物的自然更新有很大作用。然而 ,对啮齿动物鉴别虫蛀种子的能力颇有争议。 2 0 0 1年秋季在中国四川都江堰市实验林场 ,以 3种比例 (I1 ∶S =1∶1,I1 ∶S =4∶1和I1 ∶I2 ∶S =1∶1∶1)供给啮齿动物 4种壳斗科种子 :栓皮栎 (Quercusvariabilis)、树 (Q .serrata)、青冈 (Cyclobalanopsisglauca)和栲树(Castanopsisfargesii)的 3种坚果型 (即饱满种子 (S) ,不含象虫的虫蛀种子 (I1 )和含象虫的虫蛀种子 (I2 )验证了啮齿动物能够准确地鉴别虫蛀种子这一假说。结果表明 ,在 3种比例下 4种坚果的虫蛀种子的消失速率均慢于饱满种子。即使虫蛀种子的比例增加 ,啮齿动物显著地搬走了更多的饱满种子 (6 7%~ 92 % )。当虫蛀种子的比例增加时 ,虫蛀种子就地消耗和拒绝的比例降低 ,搬走比例增加。啮齿动物并不拒绝虫蛀种子 ,这可能与它们的可利用性 (如象虫可以作为蛋白质的补充 )和数量以及它们的觅食行为有关。结果证实啮齿动物能准确地鉴别虫蛀种子 ,从而有区别地搬走并贮藏更多的饱满种子 ,消耗一部分可以利用的虫蛀种子 (包括其内的象虫 )。这样 ,啮齿动物通过对饱满种子和虫蛀种子的鉴别和选择会影响不同种子的命运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啮齿动物 虫蛀种子 坚果植物 更新 壳斗科 象虫 都江堰
下载PDF
壳斗科植物的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21
13
作者 周磊 许敏 +1 位作者 杨崇仁 张颖君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60-273,共14页
本文综述了1970年以来壳斗科植物的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 壳斗科 单宁 三萜 黄酮 生物碱 生物活性
下载PDF
壳斗科人工林综合效益指标体系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郑明朝 覃德文 +2 位作者 吴敏 秦武明 聂珍臻 《湖北农业科学》 2015年第21期5291-5295,共5页
壳斗科(Fagaceae)植物作为地球上分布最广泛、最原始的植物类群之一,具有较高的生态学价值。本研究通过对27a生的青钩栲(Castanopsis kawakamii)、麻栎(Quercus acutissima)、红锥(Castanopsis hystrix)人工林进行标准地测树调查及样方... 壳斗科(Fagaceae)植物作为地球上分布最广泛、最原始的植物类群之一,具有较高的生态学价值。本研究通过对27a生的青钩栲(Castanopsis kawakamii)、麻栎(Quercus acutissima)、红锥(Castanopsis hystrix)人工林进行标准地测树调查及样方生物量、生态环境因子测定,采用生长过程数学建模及层次分析方法等开展林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综合效益评价分析。结果表明,在壳斗科人工林综合效益评价体系分析中,选取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3个层次共15个指标,采用层次分析法对两树种人工林建立综合效益评价体系。在准则层中,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指标权重分别为0.401 7、0.455 4、0.175 5。通过评价指标权重及各指标分值计算,麻栎人工林的综合效益评分(3.222 3)>红锥林(3.107 6)>青钩栲林(2.893 0)。该体系可为壳斗科人工林的科学评价、项目投资决策等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壳斗科(fagaceae) 层次分析法 综合效益评价 人工林
下载PDF
基质配比和控释肥施用量对曼青冈容器苗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7
15
作者 李谦盛 邓敏 +2 位作者 谭海博 董根西 胡从飞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480-485,共6页
曼青冈(Cyclobalanopsis oxyodon)广布中国南部及东喜马拉雅,为中山常绿阔叶林重要组成,适应性较广。该树种用途广泛,但目前尚无人工繁育栽培的报道。为获得曼青冈容器育苗的合适基质配比和肥料用量,以泥炭、珍珠岩、蛭石为基质原料设置... 曼青冈(Cyclobalanopsis oxyodon)广布中国南部及东喜马拉雅,为中山常绿阔叶林重要组成,适应性较广。该树种用途广泛,但目前尚无人工繁育栽培的报道。为获得曼青冈容器育苗的合适基质配比和肥料用量,以泥炭、珍珠岩、蛭石为基质原料设置5种不同比例混合基质,研究基质配比对曼青冈盆栽苗生长的影响;同时还研究控释肥施用量对曼青冈容器苗生长和叶片养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5种基质配比的基本理化性状均符合园艺基质总体要求,总孔隙度在83%~90%,通气孔隙度11%~21%,在肥水管理得当条件下,曼青冈容器苗在所有基质配比中均生长良好,高径比<60,幼苗健壮。随着控释肥施用量增加,叶片氮磷钾含量逐渐增加,但从植株生长指标考察则以3 g为佳,1 g不足,而施肥量增加至5 g和7 g并没有显著增加容器苗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壳斗科 容器育苗 栽培基质 施肥量 园林树种
下载PDF
不同寄主植物叶片上蚜虫的形态适应 被引量:11
16
作者 方燕 乔格侠 张广学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57-178,共22页
昆虫对寄主植物之间的形态适应性是两者相互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植食性蚜虫为研究对象,研究其对不同种类寄主植物叶片的形态适应。选取寄生于禾本科、杨柳科、壳斗科和松科4科7属植物叶片上的26种蚜虫,基于有翅孤雌蚜和无翅孤雌蚜... 昆虫对寄主植物之间的形态适应性是两者相互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植食性蚜虫为研究对象,研究其对不同种类寄主植物叶片的形态适应。选取寄生于禾本科、杨柳科、壳斗科和松科4科7属植物叶片上的26种蚜虫,基于有翅孤雌蚜和无翅孤雌蚜,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测量并统计比较了37个形态特征及其种内变异。以克隆平均值为基础数据,选取与蚜虫取食和附着于植物表面相关的形态特征(喙末端、跗节Ⅰ、Ⅱ和爪)为变量,分别得出无翅、有翅孤雌蚜和所有蚜型3个聚类分支图,并将各种蚜虫的寄主植物科、属分别对应到分支图上。结果表明:体型、腹管和触角的形态在不同蚜虫的科间有一定差别,喙末端、跗节Ⅰ、跗节Ⅱ及爪的形态则在不同的寄主植物间存在差异;在蚜虫种内各形态特征存在一定变异,变异系数的范围为1.89%~26.08%。3个聚类分析的结果显示,不同种类蚜虫形成的分支基本对应不同科、属的寄主植物;而杨一条角蚜Doraphis populi、三堡瘿绵蚜Epipemphigus imaicus和杨柄叶瘿绵蚜Pemphigus matsumurai则处在较为特殊的分支位置,那是因为前者为次生寄主型,后两者均能产生虫瘿。研究结果表明寄生于不同植物相同部位上的蚜虫存在形态特征的明显分异,对应不同的寄主植物,蚜虫与寄主植物之间存在着形态适应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蚜虫 形态适应 寄主植物叶片 禾本科 杨柳科 壳斗科 松科
下载PDF
都江堰地区三种壳斗科植物的种子库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43
17
作者 肖治术 王玉山 张知彬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2001年第4期373-381,共9页
于 2 0 0 0年 9月~ 12月 ,在都江堰地区对原生林和次生林中 3种优势壳斗科 (Fagaceae)植物的种子雨和土壤种子库进行了研究 ,并提出基于种子雨和土壤种子库测定的种子虫蛀率、种子存活率、脊椎动物捕食率和种子发霉率的估计方法。结果... 于 2 0 0 0年 9月~ 12月 ,在都江堰地区对原生林和次生林中 3种优势壳斗科 (Fagaceae)植物的种子雨和土壤种子库进行了研究 ,并提出基于种子雨和土壤种子库测定的种子虫蛀率、种子存活率、脊椎动物捕食率和种子发霉率的估计方法。结果表明 :①种子雨持续时间较长 ,3种壳斗科植物种子雨的高峰期在原生林和次生林中略有差异 ;② 3种壳斗科植物的种子产量很低 ,种子雨散落的平均密度不大。在原生林 ,栓皮栎 (Quercusvariabilis)、树Q .serrata)和栲树 (Castanopsisfargesii)种子下落的平均密度分别为 2 .3± 3.85个 /m2 ,6 .5± 17.43个 /m2 和 1.9± 5 .2 1个 /m2 ;而在次生林则分别为 2 .4± 3.47个 /m2 ,6 .5± 13.5 5个 /m2 和 0 .3± 1.35个 /m2 ;③土壤种子库中 ,栓皮栎在原生林中没有存留完好的种子 ,而在次生林的落叶层中存留有少量完好的种子 (0 .15± 0 .37个 /m2 ) ;树在原生林和次生林中都存留有少量完好的种子 (分别为 0 .2 0± 0 .70个 /m2 和 0 .10± 0 .31个 /m2 )和少量萌发种子 (分别为 0 .5 0± 1.82个 /m2 和 0 .2 0± 0 .89个 /m2 ) ;但在土壤中未发现有栲树的种子。绝大部分的种子存留在落叶层 ,而存留在 0~ 2cm和 2~ 10cm土层中的种子极少 ;④定量测定了发霉、虫蛀和脊椎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都江堰地区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壳斗科 种子雨 土壤种子库
下载PDF
基于细胞核rDNA ITS片段的水青冈属的分子系统发育 被引量:18
18
作者 李建强 王恒昌 +1 位作者 李晓东 李新伟 《武汉植物学研究》 CSCD 2003年第1期31-36,共6页
对山毛榉科水青冈属 6种、1亚种、1栽培变种的 ITS区片段进行了测序和分析 ,并对其中 2个具有 ITS序列多态性的分类群进行了 ITS区克隆。水青冈属 ITS系统发育树聚成两支 ,位于基部的是分布于北美的大叶水青冈 ,另一分支则包括了欧洲和... 对山毛榉科水青冈属 6种、1亚种、1栽培变种的 ITS区片段进行了测序和分析 ,并对其中 2个具有 ITS序列多态性的分类群进行了 ITS区克隆。水青冈属 ITS系统发育树聚成两支 ,位于基部的是分布于北美的大叶水青冈 ,另一分支则包括了欧洲和东亚的类群。在欧洲和东亚分支中 ,又包括两支 ,其中日本北部的波叶水青冈位于基部 ,台湾水青冈和欧亚大陆的水青冈形成另外一支。 ITS区分析与现行的水青冈属基于形态学性状的属下分类系统有一定差异 ,而与本属现存物种的地理分布格局较为一致。各类群之间 ITS区序列差异较小 ,显示属内现存物种的分化时间不是太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青冈属 山毛榉科 分子系统发育 生物地理学 NRDNA ITS
下载PDF
亚热带植物叶蛋白酶活性研究 被引量:5
19
作者 郭圣茂 杜天真 +2 位作者 邱业先 彭仁 赖晓莲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887-890,899,共5页
为探索新的植物蛋白酶,采用改进的Kunit蛋白酶活性测定法,对分属61科的190种亚热带植物叶中的蛋白酶活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叶蛋白酶活性低于1000U/g的植物有133种,介于1000-2000U/g的植物有43种,高于2000U/g的植物有14种;... 为探索新的植物蛋白酶,采用改进的Kunit蛋白酶活性测定法,对分属61科的190种亚热带植物叶中的蛋白酶活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叶蛋白酶活性低于1000U/g的植物有133种,介于1000-2000U/g的植物有43种,高于2000U/g的植物有14种;在61科植物中,以槭树科和壳斗科植物叶中的蛋白酶活性较高;叶中蛋白酶活性最高的植物是元宝槭和红果罗浮槭,叶中蛋白酶活性分别为5228U/g和5092U/g,与菠萝果的蛋白酶活性(6184U/g)较为接近,具有很高的研究和开发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热带 植物蛋白酶 树叶 槭树科 壳斗科
下载PDF
中国壳斗科的地理分布及其与气候条件的关系 被引量:62
20
作者 刘茂松 洪必恭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41-50,共10页
壳斗科是温带、亚热带最重要的森林树种之一,在我国有7属350多种和变种,呈北东东-南西西向分布,几乎遍及全国,在亚热带和温带森林中,常成为重要的建群种。壳斗科在我国总体上是北温带-亚热带分布类型。本文对壳斗科的物种丰... 壳斗科是温带、亚热带最重要的森林树种之一,在我国有7属350多种和变种,呈北东东-南西西向分布,几乎遍及全国,在亚热带和温带森林中,常成为重要的建群种。壳斗科在我国总体上是北温带-亚热带分布类型。本文对壳斗科的物种丰富度分布、特有性分布及其与气候地理条件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并提出种类特有性的指数(EI,EndemicIndex):EI=NNi=1Ki×10研究发现,分布的物种丰富度中心在滇、桂、黔一带,而特有性中心则在滇、藏、琼等地。另外,通过逐步回归及比较分析,发现水热状况往往成为限制壳斗科物种丰富度分布格局的主导因子。而海峡等生态、地理隔离因子及空间异质性等对特有性指数的增加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影响物种丰富度与特有性指数分布的生态因子往往有较大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壳斗科 物种丰富度 地理分布 气候条件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