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9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ffect of Planting Density on Physiological Indexes, Agronomic Traits and Yield of Buckwheat ( Fagopyrum esculentum Moench.)
1
作者 Yaojun CHANG Yangxiu MU +3 位作者 Juan GU Zhiyuan LU Yanping DU Keqin CHANG 《Agricultural Biotechnology》 CAS 2021年第3期22-25,共4页
Ningqiao 1 was selected as the material to study the effects of planting density on physiological indices,agronomic traits and yield of buckwheat.The results showed that high density resulted in decreases of chlorophy... Ningqiao 1 was selected as the material to study the effects of planting density on physiological indices,agronomic traits and yield of buckwheat.The results showed that high density resulted in decreases of chlorophyll content,soluble protein content and activity of SOD,POD and CAT,and acceleration of MDA accumulation under drought conditions.Low density could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grain number per plant,grain weight per plant,1000-grain weight and yield in drought condi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uckwheat(fagopyrum esculentum moench.) Planting density Physiological index Agronomic trait YIELD
下载PDF
46份甜荞种质萌发期耐盐资源评价与筛选
2
作者 李春花 加央多拉 +8 位作者 吴晗 孙墨可 马飞跃 梁秀雪 李晗 张曼 田娟 王艳青 任长忠 《种子》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6,98,共7页
盐渍化土壤是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后备土壤资源,而筛选耐盐种质是盐渍化农业应用的重要基础。本研究用浓度18‰的NaCl溶液对46份萌发期甜荞种子进行胁迫处理,通过测定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以及相对盐害率指标,对甜荞种质进行萌发期... 盐渍化土壤是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后备土壤资源,而筛选耐盐种质是盐渍化农业应用的重要基础。本研究用浓度18‰的NaCl溶液对46份萌发期甜荞种子进行胁迫处理,通过测定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以及相对盐害率指标,对甜荞种质进行萌发期耐盐评价与筛选。结果表明,盐胁迫下甜荞萌发期指标遗传多样性丰富,变异系数在48.95%~75.01%之间;聚类分析结果表明,46份甜荞种质可划分为耐盐、中耐盐、不耐盐(敏感、高敏感)三大类群,同时筛选出耐盐种质3份、高敏感种质2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甜荞 萌发期 耐盐性 种质资源
下载PDF
内蒙古呼包地区甜荞种质资源农艺性状鉴定与评价
3
作者 尹春 郭来春 +3 位作者 武俊英 刘金泉 鲁富宽 刘景辉 《湖北农业科学》 2023年第9期1-5,13,共6页
引进甜荞(Fagopyrum esculentum Moench.)种质资源77份,进行农艺性状的田间鉴定,以期筛选出适宜内蒙古呼包地区种植的优异种质资源。结果表明,遗传性变异度以产量和单株粒重最大,变异系数分别为37.1%、38.5%,一级分枝数、单株粒数、第... 引进甜荞(Fagopyrum esculentum Moench.)种质资源77份,进行农艺性状的田间鉴定,以期筛选出适宜内蒙古呼包地区种植的优异种质资源。结果表明,遗传性变异度以产量和单株粒重最大,变异系数分别为37.1%、38.5%,一级分枝数、单株粒数、第一侧枝长、茎壁厚、株高的变异系数较大,分别为36.6%、33.9%、32.4%、29.4%、21.9%,表明这些性状有丰富的遗传变异;通过对12个农艺性状的聚类分析表明,77份甜荞品种可分为3类,包括矮秆型21份、大粒高产型34份、高秆抗倒型22份;与产量显著相关的性状为单株粒重、千粒重、单株粒数(P<0.01)。综合来看,筛选出适于内蒙古呼包地区种植的兼具矮秆、高产、抗倒性状的优异甜荞种质资源9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甜荞(fagopyrum esculentum moench.) 种质资源 评价 筛选 内蒙古呼包地区
下载PDF
Do Aqueous Extracts from Buckwheat Compromise Seed Germination and Initial Development of Bidens pilosa and Euphorbia heterophylla? 被引量:1
4
作者 Joanei Cechin Mateus Poncheki +2 位作者 André Belmont Pereira João Victor de Mattos Rafael Domingues 《Agricultural Sciences》 2023年第6期804-818,共15页
Fagopyrum esculentum Moench (buckwheat) is a dicot species from the Polygonaceae family used as a cover crop in agricultural systems featured with a remarkable allelopathic potential for weed control, helping herbicid... Fagopyrum esculentum Moench (buckwheat) is a dicot species from the Polygonaceae family used as a cover crop in agricultural systems featured with a remarkable allelopathic potential for weed control, helping herbicide-resistance management and promoting substantial reductions in herbicide applications. The aim of this research was to examine the allelopathic potential of aqueous extracts from seeds and aerial part of buckwheat on seed germination and initial development of Bidens pilosa and Euphorbia heterophylla. Bioassay experiments were conducted under a completely randomized experimental design with four replications, containing 50 seeds each. Both weed seed species were harvested in a soybean field, and seed viability was previously assessed. Seeds were exposed to four concentrations (0, 25, 50, and 100%) from extracts of seeds (ES) and aerial part (EAP) of buckwheat. Germination speed index (GSI) in B. pilosa and E. heterophylla was daily evaluated throughout 14 and 16 days, respectively, whereas percentage of germination, abnormal seedlings, as well as non-germinated seeds, root (RL) and aerial part length (APL), and total dry matter (TDM) were rated at final germination test. EAP reduced the GSI, especially under the 100% concentration. Germination percentage was lower and abnormal seedlings increased for both weed species when seeds were exposed to EAP concentrations greater than 25%. However, ES did not impinge upon E. heterophylla germination. EAP and ES reduced the APL, RL, and TDM for concentrations greater than 50%, except for ES which did not affect E. heterophylla development. Both extracts from buckwheat have a high capacity to inhibit germination and compromise seedling development, culminating in such a potential alternative for B. pilosa and E. heterophylla management in agricultural syste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agopyrum esculentum moench Plant Allelopathy ALLELOCHEMICALS Weed Management BIOHERBICIDES
下载PDF
引进甜荞品种的主要农艺性状分析及优异种质筛选
5
作者 何珊 韩伟 +6 位作者 周元成 郝伟丽 刘志霞 兰亚飞 那冬晨 柴敏 王祎玲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22-31,共10页
为扩大并优化山西甜荞种质资源,筛选高产优质品种,通过多样性分析、灰色关联度分析、主成分分析和综合D值评价等方法对51份引进的甜荞品种的11个农艺性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引进品种遗传变异丰富。11个农艺性状的变异系数为9.562%~115.... 为扩大并优化山西甜荞种质资源,筛选高产优质品种,通过多样性分析、灰色关联度分析、主成分分析和综合D值评价等方法对51份引进的甜荞品种的11个农艺性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引进品种遗传变异丰富。11个农艺性状的变异系数为9.562%~115.337%,其中,单株粒数、单株粒重、产量、一级侧枝数、主茎节数、株高、茎直径、千粒重的变异系数均大于20%。主成分分析表明,前4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达83.247%。相关分析表明,产量与株高、茎直径、单株粒重、单株粒数呈极显著正相关,其中与单株粒数的关联度最高。综合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以及灰色关联度分析结果,在对引起甜荞选育时,应着重考虑单株粒数与单株粒重。聚类分析将51个品种聚为8个类群,其中第Ⅶ类群中PI 658426、PI 427236为高产品种;第Ⅷ类群的6个品种为性状优良品种。最后根据综合D值进行评价,初步筛选出11份高产优质甜荞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甜荞 农艺性状 筛选 综合D值评价
下载PDF
FaesCAL基因在同型长花柱甜荞中的表达分析
6
作者 马志远 王子翔 刘志雄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799-1805,共7页
为探究同型长花柱甜荞花的发育调控的分子机制,从同型长花柱甜荞中分离得到1个全长984 bp的CAL同源基因cDNA序列,命名为FaesCAL。FaesCAL基因包含长726 bp的完整开放阅读框,编码1个由241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MADS-box转录因子。蛋白序列... 为探究同型长花柱甜荞花的发育调控的分子机制,从同型长花柱甜荞中分离得到1个全长984 bp的CAL同源基因cDNA序列,命名为FaesCAL。FaesCAL基因包含长726 bp的完整开放阅读框,编码1个由241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MADS-box转录因子。蛋白序列比对及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FaesCAL蛋白属于MADS-box转录因子中的CAL进化系,包含1个由57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高度保守的MADS结构域和1个由68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次级保守区域的K结构域。通过实时荧光定量(qRT-PCR)检测FaesCAL基因在同型长花柱甜荞中的组织表达特异性显示:FaesCAL基因主要在根、雄蕊、花被片和5 d果实中表达,在雌蕊中表达量很低,在茎和叶片中不表达,并且在雄蕊和花被片中的表达量极显著高于其他组织(LSD,P<0.01)。进一步通过qRT-PCR检测FaesCAL基因在甜荞花芽分化5个关键时期表达量的动态变化显示:FaesCAL基因的表达量在开花前雌雄蕊成熟时表达量最高,在雄蕊花丝的迅速伸长和花被片原基的出现时期的表达量其次。推测该基因参与了甜荞的成花转变,并在雄蕊以及花被片的发育中发挥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甜荞 CAL基因 花发育 表达分析 花柱
下载PDF
干旱胁迫对甜荞幼苗生理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8
7
作者 方正武 卢奕霏 +8 位作者 丁富功 王娜 康珍 侯泽豪 张迎新 王书平 马东方 刘易科 朱展望 《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1年第1期107-114,共8页
为探究甜荞(Fagopyrum esculentum Moench.)幼苗期对干旱胁迫的应答机制,以甜荞品种‘西农9976’为供试材料,采用不同质量分数(0%、5%、10%和12%)的PEG-6000溶液对荞麦幼苗进行为期5d的干旱胁迫处理,研究了甜荞幼苗期生理特性的动态变... 为探究甜荞(Fagopyrum esculentum Moench.)幼苗期对干旱胁迫的应答机制,以甜荞品种‘西农9976’为供试材料,采用不同质量分数(0%、5%、10%和12%)的PEG-6000溶液对荞麦幼苗进行为期5d的干旱胁迫处理,研究了甜荞幼苗期生理特性的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PEG-6000浓度的增加以及胁迫时间的延长,甜荞幼苗的叶片相对含水量持续显著降低,叶片中的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产生速率和过氧化氢(H2O2)含量总体呈上升趋势;同时,抗氧化酶SOD、POD和CAT的活性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此外,干旱胁迫使丙二醛(MDA)含量持续积累并于胁迫第5天达到高峰。研究结果还表明,干旱胁迫下活性氧(ROS)在甜荞幼苗叶片中均有不同程度的累积,轻度胁迫下抗氧化酶类能够对其进行有效的清除,且能维持植株的正常生长;但中度和重度胁迫下超出了抗氧化酶类的清除能力,氧化和抗氧化平衡状态受到破坏,从而导致细胞的膜脂过氧化程度加剧,植株受害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胁迫 甜荞(fagopyrum esculentum moench.) 幼苗 生理特性
下载PDF
外源有机酸对荞麦幼苗铝毒害的缓解效应 被引量:29
8
作者 李朝苏 刘鹏 +3 位作者 徐根娣 张晓燕 何文彬 周迪莹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532-539,共8页
研究了外源有机酸对荞麦(Fagopyrum esculentumMoench)幼苗铝毒害的缓解效应,结果表明,0.4 mmol.L-1的铝溶液能够显著抑制荞麦根的伸长,降低根系活力,增加叶细胞电解质渗漏率和丙二醛含量。铝溶液中加入不同浓度(0.2、0.4、0.8和1.2 mmo... 研究了外源有机酸对荞麦(Fagopyrum esculentumMoench)幼苗铝毒害的缓解效应,结果表明,0.4 mmol.L-1的铝溶液能够显著抑制荞麦根的伸长,降低根系活力,增加叶细胞电解质渗漏率和丙二醛含量。铝溶液中加入不同浓度(0.2、0.4、0.8和1.2 mmol.L-1)的草酸、柠檬酸或苹果酸后,以上伤害均减轻。用羊毛铬青R比色法检测表明,外源有机酸可以降低植物体各部位铝的含量。推测外源有机酸通过络合作用可以减少了根际和植物体内的铝数量,以达缓解铝毒害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源有机酸 荞麦 铝毒害 缓解效应
下载PDF
荞麦中生物类黄酮的提取方法研究 被引量:39
9
作者 张萍 王玉珠 +1 位作者 李红宁 谭萍 《食品研究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45-47,共3页
采用正交设计实验,以荞麦中总黄酮得率为考察指标,对影响荞麦总黄酮提取率的因素进行了探讨,得出了荞麦总黄酮提取的优化条件,并测定了10种荞麦种子总黄酮的含量。结果表明,荞麦总黄酮提取的最佳实验条件为:水浴温度为65℃,乙醇浓度为7... 采用正交设计实验,以荞麦中总黄酮得率为考察指标,对影响荞麦总黄酮提取率的因素进行了探讨,得出了荞麦总黄酮提取的优化条件,并测定了10种荞麦种子总黄酮的含量。结果表明,荞麦总黄酮提取的最佳实验条件为:水浴温度为65℃,乙醇浓度为70%,提取时间为1.5h,固液比为1:3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荞麦 总黄酮 提取工艺 正交设计
下载PDF
HPLC法测定荞麦不同种不同部位槲皮素和山柰酚的含量 被引量:9
10
作者 夏清 黄艳菲 +2 位作者 李波 杨正明 刘圆 《中药材》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1149-1151,共3页
目的:采用HPLC法测定荞麦不同种不同部位槲皮素和山柰酚的含量。方法:色谱柱:DIKMA diamonsil(250 mm×4.6 mm,5μm);流动相:乙腈(A)-0.1%磷酸溶液(B),梯度洗脱;检测波长:260 nm;流速:1.0 mL/min;柱温:25℃。结果:苦荞不同部位槲皮... 目的:采用HPLC法测定荞麦不同种不同部位槲皮素和山柰酚的含量。方法:色谱柱:DIKMA diamonsil(250 mm×4.6 mm,5μm);流动相:乙腈(A)-0.1%磷酸溶液(B),梯度洗脱;检测波长:260 nm;流速:1.0 mL/min;柱温:25℃。结果:苦荞不同部位槲皮素含量为:种子(6.12 mg/g)>叶(1.47 mg/g)>茎(0.34 mg/g),根中未检测到;山柰酚只在种子(0.42 mg/g)和西荞1号叶(0.09 mg/g)中检测到;甜荞根(0.12 mg/g)、茎(0.17 mg/g)、叶(0.32 mg/g)和种子(0.12 mg/g)中均检测到较低含量的槲皮素,未检测到山柰酚;苦荞根、茎和叶中的槲皮素和山柰酚总含量和平均含量都高于甜荞;同一产地不同栽培品种苦荞中槲皮素和山柰酚含量差异不大,甜荞未检测到。结论:该方法方便快速,结果准确,可为荞麦及其产品的质量评价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PLC 苦荞 甜荞 槲皮素 山柰酚
下载PDF
苦荞和甜荞查尔酮合成酶基因的克隆及序列比较 被引量:11
11
作者 张艳 柴岩 +1 位作者 冯佰利 胡银岗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447-451,共5页
以苦荞品种‘西农9920’和甜荞品种‘西农9976’为材料,根据其它植物查尔酮合成酶(chalcone synthase,CHS)基因DNA序列的保守区域设计的一对简并引物,进行PCR扩增,从2种荞麦基因组中克隆出了长度均为860 bp的CHS基因片段,对其进行回收... 以苦荞品种‘西农9920’和甜荞品种‘西农9976’为材料,根据其它植物查尔酮合成酶(chalcone synthase,CHS)基因DNA序列的保守区域设计的一对简并引物,进行PCR扩增,从2种荞麦基因组中克隆出了长度均为860 bp的CHS基因片段,对其进行回收、克隆,挑选阳性克隆测序;序列分析表明这2个片段含有CHS基因的N端和C端的结构域,分别为苦荞和甜荞的CHS基因片段,命名为FtCHS和FeCHS。对获得的2种荞麦CHS基因的DNA序列进行比较分析,发现两者间存在多达43处单碱基多态性,这些单碱基多态性可能是苦荞和甜荞种子中类黄酮含量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苦荞和甜荞CHS与其它植物CHS的氨基酸序列的进化分析表明,其与同为蓼科的掌叶大黄和石竹科的满天星的同源性较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荞 甜荞 查尔酮合成酶 基因克隆 序列比较
下载PDF
AtNHX1基因对荞麦的遗传转化及抗盐再生植株的获得 被引量:15
12
作者 陈利红 张波 徐子勤 《生物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51-60,共10页
通过农杆菌介导法将拟南芥液泡膜Na+/H+反向转运蛋白基因AtNHX1转入荞麦中,在2·0mg/L6-BA、0·1mg/LIAA、1mg/LKT、50mg/L卡那霉素和500mg/L头孢霉素的MS培养基上进行选择培养,从来源于864块外植体的36块抗性愈伤组织中共获得... 通过农杆菌介导法将拟南芥液泡膜Na+/H+反向转运蛋白基因AtNHX1转入荞麦中,在2·0mg/L6-BA、0·1mg/LIAA、1mg/LKT、50mg/L卡那霉素和500mg/L头孢霉素的MS培养基上进行选择培养,从来源于864块外植体的36块抗性愈伤组织中共获得426棵再生植株(转化频率为4·17%)。经PCR、Southern印迹分析、RT-PCR和Northern检测,初步证实AtNHX1基因已整合至荞麦基因组中。用200mmol/L的盐水对转基因植株和对照植株进行胁迫处理6周,转基因植株能够生存,而对照植株死亡。用不同浓度的NaCl溶液处理转基因植株和对照植株,发现Na+及脯氨酸含量在转基因植株中的积累水平显著高于对照植株,而K+的含量在转基因植株中的积累水平低于对照植株。次生代谢产物黄酮类化合物芦丁在转基因植株根、茎和叶片中的含量也比对照植株明显要高。这些结果表明利用基因工程手段提高作物的耐盐性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荞麦 Na^+/H^+反向转运蛋白 耐盐性 芦丁 高效液相色谱
下载PDF
外源蔗糖对盐胁迫荞麦幼苗根系生长的缓解效应 被引量:16
13
作者 刘丽萍 臧小云 +1 位作者 袁巧云 蔡庆生 《植物生理学通讯》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847-850,共4页
实验结果表明,盐胁迫下,添加外源蔗糖后,荞麦根系伸长生长和根系活力增加,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下降,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升高,丙二醛(MDA)含量下降,总黄酮含量和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极显著升高。
关键词 外源蔗糖 盐胁迫 根系 荞麦 黄酮
下载PDF
普通荞麦愈伤组织诱导及其分化的正交设计试验研究 被引量:12
14
作者 王爱国 张以忠 +1 位作者 任翠娟 陈庆富 《种子》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7-10,13,共5页
用正交设计法研究不同激素处理及不同外植体对普通荞麦愈伤组织诱导及分化过程中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本实验设计中,2,4-D是诱导普通荞麦愈伤组织的主要因素;诱导愈伤组织的最佳培养基为MS+2.0 mg/L 2,4-D+1.5 mg/L6-BA;愈伤组织分化的... 用正交设计法研究不同激素处理及不同外植体对普通荞麦愈伤组织诱导及分化过程中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本实验设计中,2,4-D是诱导普通荞麦愈伤组织的主要因素;诱导愈伤组织的最佳培养基为MS+2.0 mg/L 2,4-D+1.5 mg/L6-BA;愈伤组织分化的主要因素是6-BA;愈伤组织分化的最佳培养基为MS+2.5 mg/L 6-BA+1.0 mg/L K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愈伤组织 普通养麦 正交设计 组织培养
下载PDF
荞麦高频离体再生及发根农杆菌转化体系的建立 被引量:9
15
作者 金红 贾敬芬 郝建国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2002年第3期611-616,T013,共7页
荞麦无菌苗下胚轴切段在不同激素配比的 MS培养基上诱导愈伤组织 ,出愈率均为1 0 0 %。在 2 .0 mg/L 2 ,4- D和 1 .5 mg/L 6 - BA组合下诱导产生的愈伤组织 ,转入 2 .0 mg/L6 - BA和 1 .0 mg/L KT的 MS培养基 ,再生苗分化率在 80 %以上... 荞麦无菌苗下胚轴切段在不同激素配比的 MS培养基上诱导愈伤组织 ,出愈率均为1 0 0 %。在 2 .0 mg/L 2 ,4- D和 1 .5 mg/L 6 - BA组合下诱导产生的愈伤组织 ,转入 2 .0 mg/L6 - BA和 1 .0 mg/L KT的 MS培养基 ,再生苗分化率在 80 %以上。根尖染色体分析表明再生植株具一定的遗传稳定性。发根农杆菌 A4 转化荞麦下胚轴和子叶获得发状根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荞麦 高频离体再生 发根农杆菌 转化体系 愈伤组织 植株再生 发状根
下载PDF
优化甜荞的愈伤组织诱导研究 被引量:6
16
作者 赵钢 杨小萍 +3 位作者 袁畅 王跃华 孙雁霞 王强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525-1527,共3页
为了探究3种激素不同配比对甜荞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筛选出高效诱导甜荞愈伤组织的最佳激素配方,以甜荞幼嫩茎段为外植体,运用正交试验研究2,4-D,6-BA和KT 3种激素对其茎段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激素均能促进甜荞愈伤组织的... 为了探究3种激素不同配比对甜荞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筛选出高效诱导甜荞愈伤组织的最佳激素配方,以甜荞幼嫩茎段为外植体,运用正交试验研究2,4-D,6-BA和KT 3种激素对其茎段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激素均能促进甜荞愈伤组织的产生,其中以生长素2,4-D对甜荞茎段愈伤组织的诱导影响最为显著,诱导甜荞茎段愈伤组织的最佳培养基配方为MS+2,4-D2.0 mg/L+6-BA1.0 mg/L+KT0.5 mg/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交试验 甜荞 愈伤组织
下载PDF
荞麦种子萌发期多种抗氧化酶活性的研究 被引量:4
17
作者 周小理 成少宁 +3 位作者 唐文 周一鸣 宋鑫莉 李宗杰 《工业微生物》 CAS CSCD 2010年第4期53-56,共4页
通过研究荞麦种子萌发期(0~7 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和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SP)四种抗氧化酶的酶活性变化,以及对自由基等的清除效果,分析荞麦种子内在抗氧化酶系统在萌发期对细胞膜结构的修复及保... 通过研究荞麦种子萌发期(0~7 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和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SP)四种抗氧化酶的酶活性变化,以及对自由基等的清除效果,分析荞麦种子内在抗氧化酶系统在萌发期对细胞膜结构的修复及保护作用。实验结果表明:荞麦种子在萌发期产生的活性氧、自由基等对四种抗氧化酶均有激活效应,其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最先上升,其他三种酶随其后被激活,四种酶的氧化反应存在一定关联性和协同作用。苦荞的抗氧化酶活性高于甜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荞麦 苦荞 甜荞 种子萌发 抗氧化酶活性
下载PDF
荞麦蜂花粉多糖对人体粪便菌群代谢的影响 被引量:4
18
作者 李娟 邓泽元 范亚苇 《中国食品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33-139,共7页
本文主要研究荞麦蜂花粉多糖(WFPP)在体外发酵过程中对人体粪便菌群代谢产物的影响。通过建立体外发酵模型,测定发酵液中pH值、总糖含量、NH_(3)-N含量及短链脂肪酸含量,分析WFPP体外酵解规律,探究WFPP对人体肠道菌群的有益作用。随着... 本文主要研究荞麦蜂花粉多糖(WFPP)在体外发酵过程中对人体粪便菌群代谢产物的影响。通过建立体外发酵模型,测定发酵液中pH值、总糖含量、NH_(3)-N含量及短链脂肪酸含量,分析WFPP体外酵解规律,探究WFPP对人体肠道菌群的有益作用。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发酵液中pH值和总糖含量不断降低,发酵24 h后,WFPP-H组pH值由7.26降至4.64,多糖组总糖消耗量均在80%以上。添加WFPP能明显减少培养液中NH_(3)-N的积累,且添加量越高效果越明显。乙酸、丙酸、正丁酸是发酵液中主要的短链脂肪酸(SCFAs),在发酵过程中其含量都显著增加,各组发酵产物中短链脂肪酸含量高低排序为WFPP-H>WFPP-M>WFPP-L。结论:荞麦蜂花粉多糖能被人体肠道菌群酵解,在产生短链脂肪酸的同时降低培养液中pH值,减少NH_(3)-N的积累,并具有一定的剂量关系。荞麦蜂花粉多糖具有潜在的益生元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荞麦蜂花粉 多糖 肠道菌群 短链脂肪酸
下载PDF
发根农杆菌A_4对荞麦的遗传转化 被引量:6
19
作者 金红 贾敬芬 +1 位作者 郝建国 马洪军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235-238,共4页
用发根农杆菌 A4 对荞麦的下胚轴和子叶进行离体转化 ,得到 Ri T- DNA表达的发状根。不同的培养环境对发状根的生长有一定的影响 ,表现为发状根在液体培养基上比在固体培养基上生长更为迅速 ,且在培养基中含一定浓度的 Cu2 +,有助于发... 用发根农杆菌 A4 对荞麦的下胚轴和子叶进行离体转化 ,得到 Ri T- DNA表达的发状根。不同的培养环境对发状根的生长有一定的影响 ,表现为发状根在液体培养基上比在固体培养基上生长更为迅速 ,且在培养基中含一定浓度的 Cu2 +,有助于发状根的形成。另外 ,还研究了外植体取材部位及预培养时间对转化的影响 ,发现下胚轴的转化率高于子叶 ,并且经预培养 2 d,转化效果最佳。通过高压纸电泳分析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荞麦 发根农杆菌 离体转化 遗传转化 基因转移
下载PDF
种植密度对荞麦生理指标、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4
20
作者 常耀军 母养秀 +3 位作者 张久盘 穆兰海 杜燕萍 常克勤 《湖北农业科学》 2017年第16期3022-3024,3047,共4页
以荞麦(Fagopyrum esculentum Moench.)宁荞1号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对荞麦生理指标、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干旱条件下,高密度加速了荞麦叶片叶绿素的分解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下降,降低了抗氧化酶SOD、POD、CAT... 以荞麦(Fagopyrum esculentum Moench.)宁荞1号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对荞麦生理指标、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干旱条件下,高密度加速了荞麦叶片叶绿素的分解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下降,降低了抗氧化酶SOD、POD、CAT的活性及加速了MDA含量的积累。在干旱条件下,低密度处理有利于荞麦单株粒数、单株粒重、千粒重及产量的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荞麦(fagopyrum esculentum moench.) 种植密度 生理指标 农艺性状 产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