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狭窄流道中Fahraeus效应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
作者 邓林红 王公瑞 +2 位作者 吴云鹏 李仁师 刘玉萍 《力学进展》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1期57-68,共12页
本文详细论述了毛细管和二维狭缝中流过血液时的Fahraeus效应研究历史及现状,给出了迄今为止得到的全部结论,并报道了笔者对狭缝缝隙中Fahraeus效应研究的最新进展。本文所涉及的内容对于微循环的理论与应用以至有关流变学仪器的设计优... 本文详细论述了毛细管和二维狭缝中流过血液时的Fahraeus效应研究历史及现状,给出了迄今为止得到的全部结论,并报道了笔者对狭缝缝隙中Fahraeus效应研究的最新进展。本文所涉及的内容对于微循环的理论与应用以至有关流变学仪器的设计优化都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循环 红血球压积 管流 片流 狭窄流道 fahraeus效应 血液流变学
下载PDF
法-林效应机理详释
2
作者 张盛华 秦任甲 《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 CSCD 2011年第6期3082-3084,共3页
研究目的是揭示其根本机理,并通俗阐明,以适应医学群体的需要。论文在阐明何谓法-林效应、红细胞向轴集中等概念基础上揭示出:法-林效应的根本机理有两个:其一,红细胞向轴集中,从而产生管壁血浆层。因为血浆层的存在,导致在侧支管口有... 研究目的是揭示其根本机理,并通俗阐明,以适应医学群体的需要。论文在阐明何谓法-林效应、红细胞向轴集中等概念基础上揭示出:法-林效应的根本机理有两个:其一,红细胞向轴集中,从而产生管壁血浆层。因为血浆层的存在,导致在侧支管口有较多的血浆成分流入支管。即所谓血浆撇取效应。又因为侧支管存在血浆层导致血液二相流的形成。侧支管越小血浆撇取效用越明显,二相流导致的血液表观黏度越低。其二,管口效应。简而言之就是流到分支管的红细胞长轴与侧支管管口段轴的夹角越小就越容易流入支管。当然侧支管越小红细胞越难流入。论文还阐明了逆法-林效应的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林效应 法-林效应的逆转 血浆撇取效应 二相流模型 管口效应
下载PDF
法—林效应产生的机理
3
作者 梁玉娟 秦任甲 《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 CSCD 2005年第4期583-586,共4页
本文应用二相流模型、流速阶梯状分布模型、法氏效应和红细胞单列流动模型所揭示的规律阐明了法—林效应及其逆转的机理。使法—林效应及其逆转在理论上得以完善。并以此理论解释了对微循环血液灌注的影响。
关键词 法—林效应 逆转 机理 影响微循环
下载PDF
红细胞非惯性升力对血液流动的影响 被引量:2
4
作者 张艳 解海卫 《医用生物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558-563,共6页
目的 为准确模拟血流,研究红细胞变形性对血液流动的影响。方法 基于血液流变特性和红细胞力学特性分析,对现有血液两相流流动模型进行改进,改进模型中考虑了易变形红细胞受剪切流场或血管壁面作用而产生的非惯性升力的影响。利用改... 目的 为准确模拟血流,研究红细胞变形性对血液流动的影响。方法 基于血液流变特性和红细胞力学特性分析,对现有血液两相流流动模型进行改进,改进模型中考虑了易变形红细胞受剪切流场或血管壁面作用而产生的非惯性升力的影响。利用改进模型对多个不同直径血管内的血液流动进行模拟。结果 由红细胞所受非惯性升力导致的径向运动对血管内红细胞体积分数、运动速度分布有明显影响;当血管直径为0.1-3.0 mm时,用改进模型得到的血液相对黏度的模拟值与测量值接近。结论 非惯性升力是血流呈现Fahraeus-Lindqvist效应的主要原因之一。考虑非惯性升力的改进模型可以准确模拟血液流动,为循环系统诊疗机制和细胞分选等过程的模拟提供更为准确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相流 血流动力学 非惯性升力 fahraeus—lindqvist效应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