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Geochemical Properties and StratigraphicalCorrelation of Frasnian-Famennian TransitionalStrata in Wuzhishan Section 被引量:2
1
作者 Wang Chaoyong Xia WenchenFaculty of Earth Sciences ,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 Wuhan 430074 《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SCIE CSCD 2002年第1期48-52,共5页
The qualities of petrology and paleobiology in Wuzhishan Section are studied. Several geo-chemical anomalies are recognized, such as: high rare earth element content, high pyrite content and Ni anomalies. It could be ... The qualities of petrology and paleobiology in Wuzhishan Section are studied. Several geo-chemical anomalies are recognized, such as: high rare earth element content, high pyrite content and Ni anomalies. It could be correlated with Nandong Section in Xiangzhou County and the F/F boundary could be determined according to Ni anomalies.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indicate that the geochemical anomaly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stratigraphic correlation in non-fossil stratu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rasnian-famennian geochemical anomaly rare earth element stratigraphic correla-tion.
下载PDF
新疆巴楚小海子剖面泥盆系Frasnian-Famennian界线 被引量:4
2
作者 江大勇 郝维城 +2 位作者 白顺良 王新平 姚建新 《地层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294-298,共5页
应用化学 -生物地层学方法 ,在新疆塔里木盆地首次识别出了泥盆系 Frasnian- Fam ennian界线。在巴楚小海子剖面 ,以出现牙形石 Icriodus deformatus和可与华南 F- F界线化学异常对比的化学元素丰度或比值异常为标志 ,将 F- F界线置于... 应用化学 -生物地层学方法 ,在新疆塔里木盆地首次识别出了泥盆系 Frasnian- Fam ennian界线。在巴楚小海子剖面 ,以出现牙形石 Icriodus deformatus和可与华南 F- F界线化学异常对比的化学元素丰度或比值异常为标志 ,将 F- F界线置于巴楚组中段底部灰岩中。研究结果表明 ,重要的储油层和开发层——东河砂岩段位于 F- F界线之下 ,为泥盆纪弗拉斯期。同时 ,本文为探讨地史期间最重大的事件之一—— F- F事件的特征和机制提供了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rasnian-famennian界线 化学-生物地层 泥盆系 新疆 储油层 巴楚小海子剖面 牙形石
原文传递
Uniformity of the upper Famennian Milankovitch cycle in China 被引量:6
3
作者 Weicheng Hao Shunliang Bai Dayong Jiang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00年第24期2286-2291,共6页
Research on chemo-biostratigraphy reveals that the periodic fluctuation of Ce/La ratios in carbonate sequence may reflect Milankovitch 100 ka eccentricity cyclicity. The Ce/La curve of the upper Famennian of Huangmao ... Research on chemo-biostratigraphy reveals that the periodic fluctuation of Ce/La ratios in carbonate sequence may reflect Milankovitch 100 ka eccentricity cyclicity. The Ce/La curve of the upper Famennian of Huangmao (Guangxi) may be well correlated to that of Muhua (Guizhou) and of Mid-Tarim (Xinjiang). They correspond not only in curve-feature, but also in number of cycles. Huangmao and Mid-Tarim are now located 3 000 km apart, during the Devonian possibly they were located farther apart. This study proves that the simultaneous sedimentary record of Milankovitch eccentricity cycles with a recurrent interval of 100 ka may be traced at different long-range sites. These cycles simultaneously developed in different depositional settings among different facies suites as a result of regional to global climate forcing, thus supporting the Milankovitch Theor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LANKOVITCH CYCLE DEVONIAN famennian China.
原文传递
Devonian Frasnian-Famennian transitional event deposits of Guangxi, South China and their possible tsunami origin 被引量:6
4
作者 DU YuanSheng GONG YiMing +4 位作者 ZENG XiongWei HUANG HongWei YANG JiangHai ZHANG Zhe HUANG ZhiQiang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08年第11期1570-1580,共11页
A suite of event deposits, isochronous and interrelated in origin, occurs widely near the Frasnian- Famennian boundary in Guangxi, South China. It is mainly distributed in the facies areas of the platform-margin slope... A suite of event deposits, isochronous and interrelated in origin, occurs widely near the Frasnian- Famennian boundary in Guangxi, South China. It is mainly distributed in the facies areas of the platform-margin slope and inter-platform rift-trough. The rudstone or calcirudite occur in the Liujing section of Hengxian and Luoxiu and Baqi sections of Xiangzhou in the facies area of platform-margin slope. The turbidites are observed in the sections of Yangdi and Baisha of Guilin, Du'an of Debao, Nandong and Sanli of Wuxuan, Xiangtian, Ma'anshan of Xiangzhou, Nayi of Chongzuo, Yunpan of Shanglin in the facies area of inter-platform rift-trough. The massive homogenites occur in sections of Mangchang, Luofu and Road from Nandan to Tian'e and Ma'anshan etc in the facies area of inter-platform rift-trough. Herein event deposits can be correlated in stratohorizon to the turbidite in the bottom of the Lower triangularis Zone in Hony railroad cut of Belgium, Devils Gate of Nevada, USA, Atrous of Morocco, South Urals and Fore-Kolyma of northeastern Siberia of Russia, and erosional discontinuities and brecciation in the Frasnian-Famennian boundary in South Polish-Moravian shelf. The event deposits could be caused by a violent tsunami related to bolide impacts into ocea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VONIAN Frasnian-famennian mass EXTINCTION South China TSUNAMI EVENT DEPOSITS
原文传递
Biostratigraphy of Famennian in Hainan Island,South China
5
作者 张仁杰 王成源 +1 位作者 胡宁 冯少南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01年第12期1057-1064,共8页
On the basis of the faunas including conodonts Palmatolepis gracilis sigmoidalis, P.gracilis gracilis, Polygnathus germanus, which are found for the first time, and corals Cystophrentis kalaohoensis it is confirmed th... On the basis of the faunas including conodonts Palmatolepis gracilis sigmoidalis, P.gracilis gracilis, Polygnathus germanus, which are found for the first time, and corals Cystophrentis kalaohoensis it is confirmed that the Changjiang Formation refers to the Famennian, and may correlate with the Shaodong Formation and Menggongao Formation of central Hunan. This is the only Devonian deposits known in Hainan Island so far. It means that the outstanding problem of whether the Devonian rocks exist in that island is now settled. Meanwhile, the new evidences indicate that the lectostratotype section of Nanhao Formation of Baoting area refers to the Silurian,rather than the Lower Carboniferous as considered by most geologists formerly. Furthermore, the Member 3 of Nanhao Formation at Shilu-Jinbo district is proved to be the Upper Carboniferous,rather than Tournaisian or Middle-Upper Devonian as deemed to be befo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amennian BIOSTRATIGRAPHY Hainan Island
原文传递
Frasnian-Famennian boundary events in Tarim Basin, Xinjiang, Northwest China
6
作者 郝维城 江大勇 +2 位作者 姚建新 白顺良 王新平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03年第9期865-871,共7页
In the Tarim Basin (in the Xinjiang Uygur Autonomous Region, Northwest China), the Frasnian-Famennian (F-F) boundary and boundary events within the Upper Devonian are revealed by applying the chemo-biostratigraphic me... In the Tarim Basin (in the Xinjiang Uygur Autonomous Region, Northwest China), the Frasnian-Famennian (F-F) boundary and boundary events within the Upper Devonian are revealed by applying the chemo-biostratigraphic method. At Bachu County, Tarim Basin, the F-F boundary is placed near the base of the Middle Member of the Bachu Formation. This result indicates that the important oil-reservoir bed, Donghe Sandstone, has an age no later than the Frasnian. Nickel anomalies and gypsum beds in the F-F boundary beds might have an origin of rifting-hydrothermal proces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rasnian-famennian boundary TARIM Basin Xinjiang China.
原文传递
弗拉—法门转折期气候—海洋环境变化及生物危机成因探讨 被引量:1
7
作者 张力钰 陈代钊 刘康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23-737,I0001,共16页
【目的】晚泥盆世弗拉—法门(Frasnian-Famennian,F-F)转折期是地质历史的一个关键时期,海洋生态系统发生了重大变化并造成了低纬度地区浅海底栖生物的大量灭绝。关于该时期的古气候、古海洋环境变化以及生物灭绝的成因机制研究目前已... 【目的】晚泥盆世弗拉—法门(Frasnian-Famennian,F-F)转折期是地质历史的一个关键时期,海洋生态系统发生了重大变化并造成了低纬度地区浅海底栖生物的大量灭绝。关于该时期的古气候、古海洋环境变化以及生物灭绝的成因机制研究目前已取得一定的进展,但仍然存在争议且各环境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尚不明确。【方法】在系统梳理F-F转折期古气候、古海洋环境变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结合华南的研究实例探讨了F-F转折期的古海洋缺氧模式。【结果与结论】F-F转折期,气候在变冷的趋势下出现多次快速的暖—冷交替;缺氧范围和程度各地表现不一,但主要集中在低纬度浅海地区上Kellwasser层附近。因此,F-F生物危机并不是单一因素造成的。频繁、短暂的火山活动引起大陆风化作用增强,一方面导致了气候快速的暖—冷交替,另一方面促进了陆地向海洋中输入营养物质造成浅海的富营养化和缺氧。各个环境因素相互制约/影响对低纬度浅海地区生命造成极大的环境压力,最终导致了F-F生物危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弗拉—法门转折期 古气候 古海洋氧化还原状态 生物危机
下载PDF
北非摩洛哥小阿特拉斯东段晚泥盆世法门期叠层石的发现
8
作者 曾雄伟 何垚砚 +3 位作者 王成刚 吴发富 危凯 王志宏 《华南地质》 CAS 2024年第1期56-62,共7页
北非摩洛哥小阿特拉斯东段Fecht地区的晚泥盆世地层划分为ds3和dh两个单元。ds3单元是一套厚约1.3m的灰色夹紫红色厚-薄层瘤状生屑灰岩,发育叠层石,产丰富的海百合茎和头足类,局部伴生腕足和三叶虫。dh单元下部为灰色薄层泥质粉砂岩与... 北非摩洛哥小阿特拉斯东段Fecht地区的晚泥盆世地层划分为ds3和dh两个单元。ds3单元是一套厚约1.3m的灰色夹紫红色厚-薄层瘤状生屑灰岩,发育叠层石,产丰富的海百合茎和头足类,局部伴生腕足和三叶虫。dh单元下部为灰色薄层泥质粉砂岩与粉砂质页岩互层,夹泥灰岩透镜体;上部为灰绿色中层细砂岩,发育波痕构造,产遗迹化石和双壳类。牙形石生物地层表明这两个单元都处于法门期早Palmatolepis marginifera带。本文首次报道了摩洛哥晚泥盆世法门期的叠层石,说明弗拉期-法门期生物灭绝事件发生后,微生物首先出现繁盛,随后才开始骨骼生物的复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叠层石 牙形石 法门期 晚泥盆世 小阿特拉斯东段 北非摩洛哥
下载PDF
晚泥盆世弗拉斯期—法门期之交海水温度变化的同位素证据 被引量:16
9
作者 王大锐 马学平 +1 位作者 董爱正 朱德升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41-144,共4页
位于我国湖南省冷水江地区锡矿山矿区的老江冲剖面为发育良好的浅水台地相沉积 ,出露著名的上泥盆统弗拉斯—法门阶 (Fr/Fa)界线 ,多年的地层古生物学工作已详细地了解了该区的古生物面貌。本研究采用了基本保存完好的腕足动物Cyrospiri... 位于我国湖南省冷水江地区锡矿山矿区的老江冲剖面为发育良好的浅水台地相沉积 ,出露著名的上泥盆统弗拉斯—法门阶 (Fr/Fa)界线 ,多年的地层古生物学工作已详细地了解了该区的古生物面貌。本研究采用了基本保存完好的腕足动物Cyrospirifervernemili壳体进行了稳定C、O同位素地球化学分析 ,δ18O值为 - 8.4‰~- 9.6‰ ;δ13C值为 - 2 .2‰~ 0 .5‰ ,二值在弗拉斯—法门阶交界处均发生了异常波动 ,将此值与其他地区的研究结果进行比较 ,可以认为 ,弗拉斯—法门期交界时所发生的剧烈而大范围的事件所造成的同位素波动可以作为大区域地层对比的标志。经过计算 ,推断从弗拉斯期末至法门期初 ,我国华南地区的古海洋发生了降温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泥盆世 弗拉斯-法门阶 稳定同位素 古气温 海水温度 降温事件
下载PDF
新疆准噶尔与华南湘中法门期碳同位素特征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6
10
作者 宗普 马学平 +2 位作者 张美琼 张宇波 吕丹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843-861,共19页
针对新疆准噶尔盆地西北缘洪古勒楞组下段是否存在弗拉-法门阶界线的问题,对比研究布龙果尔剖面该段地层以及湖南中部锡矿山剖面上泥盆统法门阶中下部碳酸盐岩的碳同位素特征,并结合已有的生物地层学证据,重新讨论洪古勒楞组下段的时代... 针对新疆准噶尔盆地西北缘洪古勒楞组下段是否存在弗拉-法门阶界线的问题,对比研究布龙果尔剖面该段地层以及湖南中部锡矿山剖面上泥盆统法门阶中下部碳酸盐岩的碳同位素特征,并结合已有的生物地层学证据,重新讨论洪古勒楞组下段的时代。结果表明,布龙果尔剖面洪古勒楞组下段碳同位素的变化趋势与国内外诸多典型剖面弗拉-法门期之交的δ^(13)C偏移明显不同:未见到显著正偏移;布龙果尔剖面δ^(13)C在0~1‰范围内变化,小于国际上目前已知的弗拉-法门期之交δ^(13)C正偏移的幅度(2‰~3‰)。布龙果尔剖面洪古勒楞组下段可能不存在弗拉期地层,甚至可能缺失法门阶底部(牙形石Pa.triangularis带)。法门早中期,布龙果尔剖面碳同位素曲线可与湖南锡矿山剖面同时期地层进行较好的对比,分为3个阶段:2个完整的正偏—负偏旋回以及之上的小幅正偏。主量元素特征表明,布龙果尔剖面第3-1层的下半部受陆源物质影响较大,推测可能与区域构造活动变强烈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 湘中 晚泥盆世 法门期 碳同位素
下载PDF
广西六景泥盆系弗拉斯阶-法门阶界线层牙形石生物地层及碳同位素组成 被引量:6
11
作者 曾雄伟 杜远生 张哲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85-193,共9页
广西六景泥盆系剖面是中国泥盆系标准剖面之一,通过对其弗拉斯阶-法门阶(F-F)界线附近地层进行详细的牙形石生物地层研究,自下而上识别出3个牙形石带:晚rhenana带、linguiformis带和triangularis带。F-F界线位于融县组下部(第7号层与第... 广西六景泥盆系剖面是中国泥盆系标准剖面之一,通过对其弗拉斯阶-法门阶(F-F)界线附近地层进行详细的牙形石生物地层研究,自下而上识别出3个牙形石带:晚rhenana带、linguiformis带和triangularis带。F-F界线位于融县组下部(第7号层与第8号层之间),在谷闭组顶界之上3.32,m处。碳同位素的分析结果表明,F-F之交δ13C具有显著正偏移,增幅为2.0‰,与湖南老江冲、广西垌村和杨堤以及欧洲、美洲、非洲和澳洲等地的F-F界线附近的碳同位素记录一致,且具有相近的变化幅度。δ13C正异常与F-F界线上的生物灭绝有关,由于食微生物的高等生物灭绝,微生物大量繁盛,诱导海水缺氧,导致海洋有机碳埋藏速率增加,从而形成δ13C的正偏。F-F界线层发育一套以碎屑灰岩为特色的事件沉积,该事件沉积在广西乃至全球具有等时性,可能与小行星碰撞地球引起的全球性海啸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西 六景剖面 弗拉斯阶-法门阶 牙形石 碳同位素
下载PDF
广西丹池盆地F-F界线事件沉积及成因分析 被引量:4
12
作者 黄宏伟 杜远生 +4 位作者 黄志强 张哲 杨江海 黄虎 吴勘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40-46,共7页
广西丹池(南丹—河池)盆地内部在上泥盆统弗拉斯阶与法门阶分界线上普遍发育事件沉积作用,自台地边缘到台内裂陷槽盆地事件沉积分为碎屑流、颗粒流和浊流,沉积岩石分别为砾屑灰岩、含砾砂屑灰岩、递变层砂屑灰岩等。该事件沉积具有等时... 广西丹池(南丹—河池)盆地内部在上泥盆统弗拉斯阶与法门阶分界线上普遍发育事件沉积作用,自台地边缘到台内裂陷槽盆地事件沉积分为碎屑流、颗粒流和浊流,沉积岩石分别为砾屑灰岩、含砾砂屑灰岩、递变层砂屑灰岩等。该事件沉积具有等时性、成因相关性和广布性。事件沉积绝大部分位于linguiformis带和triangularis带之间。这些事件沉积可以和广西横县六景、桂林杨堤、德保都安、武宣南峒、象州香田、崇左那艺、上林云攀以及比利时的Hony剖面、美国内华达的Devil sGate剖面、摩洛哥的Atrous剖面、南乌拉尔、俄罗斯西伯利亚东北部的Fore-Kolyma、波兰—摩拉维亚盆地南部(Holy Cross山脉,Cracow和Brno地区)法门阶底部的浊积岩和角砾岩对比。如此广泛的全球性分布的等时性的事件沉积可以和巨大的外行星撞击地球而引起的全球性海啸相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西 泥盆纪 F-F群集绝灭 事件沉积
下载PDF
新疆西准噶尔晚泥盆世法门晚期菊石动物群的发现及其意义 被引量:3
13
作者 宗普 马学平 +1 位作者 张美琼 张宇波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684-690,共7页
首次在新疆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和什托洛盖以北地区的晚泥盆世法门晚期地层中发现板海神石及大型弓海神石菊石动物。板海神石动物群由Platyclymenia(Pl.)subnautilina(Sandberger)、Sporadoceras sp.和Prionocerasfrechi(Wedekind)等分子组... 首次在新疆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和什托洛盖以北地区的晚泥盆世法门晚期地层中发现板海神石及大型弓海神石菊石动物。板海神石动物群由Platyclymenia(Pl.)subnautilina(Sandberger)、Sporadoceras sp.和Prionocerasfrechi(Wedekind)等分子组成;可能与Annulata事件有关。弓海神石动物群中Protactoclymenia sp.和Cyrtoclymenia?sp.以壳体硕大为显著特征,直径可达20cm。这些菊石可与西欧晚泥盆世标准菊石带第Ⅳ带的菊石组合进行对比(相当于牙形石Upper trachytera至Lower expansa带),而且在区域上的分布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尤其是弓海神石动物群,其产出层位可作为和什托洛盖以北地区地层对比的标志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准噶尔 晚泥盆世 法门期 菊石 Annulata事件
下载PDF
广西弗拉阶—法门阶之交碳同位素与分子地层对比研究 被引量:9
14
作者 龚一鸣 李保华 吴诒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2年第3期151-160,共10页
对广西 7条碳酸盐台地、斜坡和盆地相剖面的碳同位素与分子地层的对比研究表明 ,在牙形石生物地层带或偏心率轨道旋回层建立的等时地层格架内 ,跨越弗拉阶—法门阶 (F—F)之交的碳同位素组成在 1 4Ma内不具一致性 ,表现为正偏、负偏和... 对广西 7条碳酸盐台地、斜坡和盆地相剖面的碳同位素与分子地层的对比研究表明 ,在牙形石生物地层带或偏心率轨道旋回层建立的等时地层格架内 ,跨越弗拉阶—法门阶 (F—F)之交的碳同位素组成在 1 4Ma内不具一致性 ,表现为正偏、负偏和无偏 3种模式。主要的分子化石包括正构烷烃、类异戊二烯烃、萜类、甾类 ;其母体生物源主要为海源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底栖非光合作用的菌类和陆源高等植物。其中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是构成F—F事件期碳酸盐台地、斜坡和盆地相生物量的主体。分子地层参数及其与碳同位素的关系显示 ,F—F之交广西海域高温、高盐、缺氧、多风 ;Pr Ph与δ1 3C曲线的变化表现为负相关。地层的加积方式 (加积、进积和退积 )、堆积速率、缺氧程度、分子化石类型和丰度是影响广西F—F之交碳同位素组成变化的主要因素。退积序列、快速堆积、缺氧程度和有机质埋藏量增加通常对应δ1 3C值增加。由于分子地层参数能提供生物与环境这两大直接影响碳同位素组成的量化信息 ,因此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西 弗拉阶 法门阶 碳同位素 分子地层 集群绝灭 碳酸盐 泥盆纪
下载PDF
安徽南部地区浅变质地层孢子化石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2
15
作者 高联达 王涛 +2 位作者 王宗起 白玉岭 赵亮亮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267-1273,共7页
皖南地区广泛分布着溪口群浅变质岩地层,尽管对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关于地层时代的归属问题仍存在很大争议。在皖南溪口群采集的43件样品中发现较丰富的陆生植物孢子(Spoers)20余属,50余种,其中具有地层意义的孢子有15属25种。这些孢... 皖南地区广泛分布着溪口群浅变质岩地层,尽管对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关于地层时代的归属问题仍存在很大争议。在皖南溪口群采集的43件样品中发现较丰富的陆生植物孢子(Spoers)20余属,50余种,其中具有地层意义的孢子有15属25种。这些孢子组合可与中国华南、西南、西北地区及新疆塔里木盆地巴楚地区晚泥盆世晚期孢子带相比较,也可与西欧、东欧和北美地区晚泥盆世法门阶(Famennian)孢子带对比,其时代为晚泥盆世晚期,相当于西欧晚盆世晚期法门阶(Famennia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皖南 溪口群 孢子 晚泥盆世 法门阶
下载PDF
安徽广德独山地区的晚石炭世有孔虫动物群 被引量:7
16
作者 施贵军 杨湘宁 《微体古生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129-148,29-31+33-42,共20页
安徽广德独山地区晚石炭世黄龙组和船山组中采得类化石21属66种、非有孔虫27属75种,包括新种Pseudotaxisliliana和Endothyradushanensis。根据有孔虫动物群的地层分布规律,建立了... 安徽广德独山地区晚石炭世黄龙组和船山组中采得类化石21属66种、非有孔虫27属75种,包括新种Pseudotaxisliliana和Endothyradushanensis。根据有孔虫动物群的地层分布规律,建立了该地区上石炭统3个类化石带和3个非有孔虫化石组合(包括2个亚组合),即:类Sphaeroschwagerinamoeleri顶峰带、Fusulina-Fusulinela组合带和Eofusulina-Profusulinela组合带;非有孔虫Globivalvulina-Tetrataxis-Nodosaria组合、Bradyina-Tetrataxis-Palaeotextu-laria组合(包括Palaeotextularialicina-Deckerelinatenuitheca亚组合和Bradyinasaucraeforma-Tetrataxisparviconica亚组合)及Globivalvulina-Bradyina-Endothyra组合。研究表明,广德独山地区的船山组与黄龙组为假整合接触。船山组缺失我国西南地区马平组的Montiparus带以及西南、宁镇地区Triti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孔虫 动物群 晚石炭世 安徽
下载PDF
泥盆纪弗拉阶-法门阶事件的化学-生物地层学研究 被引量:34
17
作者 白顺良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363-369,共7页
对广西南洞剖面的研究表明,弗拉阶-法门阶(F-F)生物事件(也称为Kelwasser生物事件)是阶梯式灭绝事件,生物种类锐减发生于linguiformis带最晚期,持续时间约为0.1Ma。在F-F界线有3个Ni-Ir... 对广西南洞剖面的研究表明,弗拉阶-法门阶(F-F)生物事件(也称为Kelwasser生物事件)是阶梯式灭绝事件,生物种类锐减发生于linguiformis带最晚期,持续时间约为0.1Ma。在F-F界线有3个Ni-Ir异常层,该异常层同时也富含亲铜元素,并伴有碳同位素负异常以及微玻陨石。紧随着覆盖有海啸岩。F-F事件实际上是生物-地球化学-沉积综合事件。像这样的综合事件,在中、晚泥盆世共发生了5次。发生的频率为4.6×10-6a-1。讨论了F-F大灭绝事件的可能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生物 地层学 泥盆纪 Kellwasser事件
下载PDF
具叶舌痕的圆印木状茎干在安徽巢湖上泥盆统的首次发现 被引量:5
18
作者 蔡重阳 吴秀元 《古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1期75-84,141-142,共10页
在描述的几块产自安徽巢湖五通组中上部(法门期)的圆印木状茎干中,首次发现其中一块标本具有明显的叶舌痕,它与另一块叶痕特征相同但不具叶舌痕的标本共生.说明它们很可能应归为同一种植物。因此叶舌痕的有无很可能与化石的保存状... 在描述的几块产自安徽巢湖五通组中上部(法门期)的圆印木状茎干中,首次发现其中一块标本具有明显的叶舌痕,它与另一块叶痕特征相同但不具叶舌痕的标本共生.说明它们很可能应归为同一种植物。因此叶舌痕的有无很可能与化石的保存状态有关。圆印木属与窝木属仅根据茎干叶痕特征是难于区分的。但由于这两个属的生殖部分(球果)存在差别,目前仍被视为不同的属。当前的标本未发现生殖部分,难于确定其归属。笔者建议,为了实用方便将这类发现于上泥盆统的标本,暂归为Bothrodendron(Cyclostigma)属名之下,作为形态属或卫星属来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泥盆世 叶舌痕 圆印木 窝木
下载PDF
贵州独山泥盆纪弗拉期法门期生物灭绝后的生物遗迹 被引量:11
19
作者 王约 《古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32-141,共10页
黔南独山地区晚泥盆世弗拉期 法门期 (F/F)生物灭绝事件发生后 ,遗迹化石的出现早于其它化石。描述产于独山地区晚泥盆世法门期早期的遗迹化石 ,并分析其生态习性 ,它们在地层中的产出呈现出习性构造逐渐复杂、潜穴管逐渐“粗化”、由... 黔南独山地区晚泥盆世弗拉期 法门期 (F/F)生物灭绝事件发生后 ,遗迹化石的出现早于其它化石。描述产于独山地区晚泥盆世法门期早期的遗迹化石 ,并分析其生态习性 ,它们在地层中的产出呈现出习性构造逐渐复杂、潜穴管逐渐“粗化”、由层面线性向二维空间到三维空间的发展 ,反映造迹生物有机体的逐渐变大和完善、生活和活动空间的不断扩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迹化石 F/F生物灭绝 生物复苏 法门期早期 晚泥盆世 贵州独山
下载PDF
内蒙古大兴安岭乌奴耳地区泥盆纪的两个牙形刺动物群 被引量:2
20
作者 郎嘉彬 王成源 《微体古生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3-37,共25页
在大兴安岭乌奴耳地区发现两个牙形刺动物群。一个采自北矿组,牙形刺Caudicriodus angulatus cf.cauda指示北矿组的时代为Eifelian早期。另一个样品采自霍博山组(大民山组)上部的角砾岩层,产有牙形刺的混合动物群。Palmatolepis hassi,P... 在大兴安岭乌奴耳地区发现两个牙形刺动物群。一个采自北矿组,牙形刺Caudicriodus angulatus cf.cauda指示北矿组的时代为Eifelian早期。另一个样品采自霍博山组(大民山组)上部的角砾岩层,产有牙形刺的混合动物群。Palmatolepis hassi,Pal.ljashenkovae,Pal.kireevae,Pal.subrecta,Polygnathus decorosus,Icriodus ex-pansus,I.symmetricus等牙形刺主要来自Frasnian晚期晚rhenana带。而Ancyrodella binodosa,Ancyrodella nodosa,Schimitognathus cf.hermanni则主要来自Gevitian期晚期和Frasnian期早期;Ancyrognathus ubiquitus是重要的事件种,见于linguiformis带至早triangularis带(F/F界线层);这个角砾岩层最后形成的时代可能是早triangularis带,含有多层位的再沉积的牙形刺。文中共描述了牙形刺11属22种,包括2个未定新种和1个未定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形刺 混生动物群 泥盆纪 法门期 大兴安岭 内蒙古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