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ating with Familiar Friends Decreases the Electrical Taste Threshold
1
作者 Shiho Tsuchida Genki Sakauchi +5 位作者 Momoko Asada Naoto Sato Kasumi Suzuki Misaki Kaiwa Kenichi Shibuya Hiromi Inaba 《Journal of Behavioral and Brain Science》 2019年第3期154-163,共10页
Communal eating reportedly induces changes in food-related behaviors such as increased consumption and alleviation of indefinite complaints. Here, we examined the influence of intimacy with co-eaters on the palatabili... Communal eating reportedly induces changes in food-related behaviors such as increased consumption and alleviation of indefinite complaints. Here, we examined the influence of intimacy with co-eaters on the palatability of the food and the physiological taste thresholds. The study was a single-blind crossover trial with 16 healthy women aged 18 - 19 years (two close friends × 8) as participants. We examined the effect of four preset conditions with regard to taste (condition 1 = tasting alone;condition 2 = tasting with a friend;condition 3 = tasting with three unfamiliar individuals;condition 4 = tasting with a friend and two unfamiliar individuals). Electrical taste thresholds were measured pre-and post-eating. The subjective evaluation of taste did not show an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four conditions (p > 0.05). However, the electrical taste threshold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when eating with close friends (p < 0.05). As a factor associated with the meal environment, co-eating with family or friends appears to influence tastiness;however, in the present study, it showed no effect on the perception of taste. Nevertheless, eating with friends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the electrical taste threshold and enhanced the perception of taste. Decrease in the electrical taste threshold was observed only when eating with a close friend;it was not observed when eating with other people and showed no association with the total number of individuals co-eat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Eating TASTE Threshold familiar person Tastiness PHYSIOLOGICAL Changes
下载PDF
“大数据杀熟”的法律规制——从个人信息保护到算法规制
2
作者 赵德勇 张子辉 《经济论坛》 2023年第10期16-23,共8页
透过“大数据杀熟”的定性之争,可以看出“个人信息数据收集—形成用户个人数字画像—算法区别定价”是“大数据杀熟”的根本逻辑。为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杀熟平台的经营者通过过度收集用户个人信息和滥用算法实现“大数据杀熟”。从... 透过“大数据杀熟”的定性之争,可以看出“个人信息数据收集—形成用户个人数字画像—算法区别定价”是“大数据杀熟”的根本逻辑。为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杀熟平台的经营者通过过度收集用户个人信息和滥用算法实现“大数据杀熟”。从个人信息保护和算法规制两个角度出发,将“大数据杀熟”划分为收集个人信息的事前阶段、处理个人信息的算法决策阶段和事后阶段,通过事前落实知情同意规则,事中加强个性化推荐设置、明确算法处理时使用的个人信息,事后举证责任倒置、明确“重大影响”和“不合理”的含义以及纳入公益诉讼来完善“大数据杀熟”的法律规制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数据杀熟 个人信息保护 算法规制
下载PDF
熟悉面孔加工及其神经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3
作者 刘珊珊 贾竑晓 刘嘉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3年第2期214-217,共4页
熟悉面孔加工的研究一直备受关注。在过去几十年中,通过各种认知神经科学,神经心理学以及相对精确的功能神经影像学的调查,我们对熟悉面孔加工过程的了解已经取得了相当大的进展。本文综述了有关熟悉面孔加工的影响因素、功能模型,所涉... 熟悉面孔加工的研究一直备受关注。在过去几十年中,通过各种认知神经科学,神经心理学以及相对精确的功能神经影像学的调查,我们对熟悉面孔加工过程的了解已经取得了相当大的进展。本文综述了有关熟悉面孔加工的影响因素、功能模型,所涉及的神经基础及熟悉面孔加工异常在临床中的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个人熟悉面孔 熟悉面孔加工 神经机制
下载PDF
自我人格形容词好恶度、熟悉度和意义度的初步测定 被引量:3
4
作者 郑剑虹 严丽芬 《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0年第1期60-63,共4页
根据6项原则从中国权威字典中筛选出118个以"自"开头的自我人格形容词,以257个大学生为被试,分别对这118个自我人格形容词的好恶度、熟悉度和意义度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1)118个自我人格形容词的熟悉度和意义度呈负偏态分布... 根据6项原则从中国权威字典中筛选出118个以"自"开头的自我人格形容词,以257个大学生为被试,分别对这118个自我人格形容词的好恶度、熟悉度和意义度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1)118个自我人格形容词的熟悉度和意义度呈负偏态分布,好恶度呈双峰分布。好恶度、熟悉度、意义度三者之间的相关极其显著,其中好恶度与熟悉度的相关系数为r=0.357(p<0.001);好恶度与意义度的相关系数为r=0.368(p<0.001);熟悉度与意义度的相关最高:r=0.993(p<0.001)。(2)大学生最喜欢的5个自我人格形容词依次是:自立的、自强的、自尊的、自励的、自信的;最不喜欢的5个自我人格形容词依次是:自暴自弃的、自轻自贱的、自甘落后的、自闭的、自吹自擂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我人格形容词 好恶度 熟悉度 意义度
下载PDF
闲情里的格局与深味——知人论世说刘荒田 被引量:1
5
作者 苏炜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11期40-43,共4页
刘荒田"闲话"式杂感具备两个特征,一是"置身其中"的草根性,二是浓浓的闲适意趣。写"俗"、入"俗"、品"俗"的"世俗书写",植根现实土壤深处而深刻剖示人情世态,处处见大雅,... 刘荒田"闲话"式杂感具备两个特征,一是"置身其中"的草根性,二是浓浓的闲适意趣。写"俗"、入"俗"、品"俗"的"世俗书写",植根现实土壤深处而深刻剖示人情世态,处处见大雅,在人腥气、土腥气与烟火气之中,氤氲着书卷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荒田 杂感 泥土 草根 知人论世
下载PDF
闲适·性灵——谈“林语堂与中国文化”
6
作者 李顺春 《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第2期89-92,共4页
林语堂,吾国乃至世界近现代文学史、文化史之一奇特现象。他向外国人介绍中国文化,向中国人介绍外国文化,在地球村(global village)中可谓"文化大使"矣。他提倡性灵文学,主张幽默、闲适、性灵和趣味。无论其随笔、散文抑或小... 林语堂,吾国乃至世界近现代文学史、文化史之一奇特现象。他向外国人介绍中国文化,向中国人介绍外国文化,在地球村(global village)中可谓"文化大使"矣。他提倡性灵文学,主张幽默、闲适、性灵和趣味。无论其随笔、散文抑或小说,皆闲适之作性灵之作。闲适与性灵成其天地间之令名,闲适与性灵亦使其与诺贝尔文学奖失之交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语堂 闲适 性灵
下载PDF
《张载哲学与中国古代思维方式研究》评介
7
作者 罗燚英 《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6期123-128,共6页
李晓春博士的《张载哲学与中国古代思维方式研究》是一部研究张载哲学和中国古代思维方式的学术专著。李博士从中国古代思维方式的独特视角,对张载哲学的核心命题"太虚即气"进行了研究和分析,得出了张载哲学研究在当代受到西... 李晓春博士的《张载哲学与中国古代思维方式研究》是一部研究张载哲学和中国古代思维方式的学术专著。李博士从中国古代思维方式的独特视角,对张载哲学的核心命题"太虚即气"进行了研究和分析,得出了张载哲学研究在当代受到西学研究视域影响而误读的结论。该书不仅仅是一部研究张载哲学的著作,还是一部系统的反思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学术著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载 太虚即气 熟人熟事
下载PDF
《军事体育训练教程》训练特征和对我军实战化训练启示——以蛙泳熟悉水性为例 被引量:1
8
作者 郭法博 张绍勇 +1 位作者 解征凡 刘宇博 《军事体育学报》 2020年第1期35-38,42,共5页
《军事体育训练教程》(以下简称"教程")作为全军权威教材,有着优化军事训练供给侧,科学提升受训者作业水平的指导作用。通过内容分析、德尔菲法等方法对《教程》蛙泳熟悉水性内容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教程》具有训练路径科学... 《军事体育训练教程》(以下简称"教程")作为全军权威教材,有着优化军事训练供给侧,科学提升受训者作业水平的指导作用。通过内容分析、德尔菲法等方法对《教程》蛙泳熟悉水性内容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教程》具有训练路径科学严谨、训练内容贴近实战等特征,通过对军事游泳训练中熟悉水性的再定位、再认识,提出融入国家顶层设计,打造健康军营;日常训练对接实战,回归备战打仗;有效整合训练资源,完善训练路径;科学人文实施训练,优化训练供给等建议,稳步推动军事训练高质量发展,为智能化战争中完善人格军人的培养活化渠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军事体育训练教程 实战化训练 熟悉水性 完善人格
下载PDF
儒家私德与公德的冲突及其现代转化
9
作者 张秦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第2期58-62,共5页
儒家私德伦理主张“亲亲为大”的思想,认为人与人之间是有血亲宗法关系的层次之分不能兼爱,强调为了孝道可舍弃公正,这不免给人们带来错误的心理和行为暗示,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我国传统社会主张家国同构、以家庭为本位,家庭私德是中... 儒家私德伦理主张“亲亲为大”的思想,认为人与人之间是有血亲宗法关系的层次之分不能兼爱,强调为了孝道可舍弃公正,这不免给人们带来错误的心理和行为暗示,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我国传统社会主张家国同构、以家庭为本位,家庭私德是中国传统社会以及儒家伦理思想的主导性伦理道德,且与社会公德发生了冲突。随着血缘宗法制的衰落和现代文明的进步,我国已由熟人熟事社会跨入陌生人物的社会。以儒家传统伦理道德为基点,结合西方社会德性的涵养方法,型塑我国公民的现代社会公德观念,构建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社会公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熟人熟事社会 陌生人社会 私德伦理 爱有差等 社会公德
下载PDF
论大数据背景下的个人信息自决权——由“大数据杀熟”引发的思考
10
作者 黄琴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108-114,共7页
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大数据杀熟”给个人生活造成多方面困扰。个人信息自决权是有效规避“杀熟”的手段之一。有别于隐私权,个人信息自决权的内涵体现为自主自决,是积极控制之权利,其保护对象是具有可识别性和关联性的个人信息。个人信... 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大数据杀熟”给个人生活造成多方面困扰。个人信息自决权是有效规避“杀熟”的手段之一。有别于隐私权,个人信息自决权的内涵体现为自主自决,是积极控制之权利,其保护对象是具有可识别性和关联性的个人信息。个人信息自决权是一项具体的人格权,具有自身的独立性和所承载人格利益的特殊性。传统意义上的具体人格权体系的构造及其内容无法涵盖民事主体个人信息自决权的利益。合理设置个人信息自决权作为具体人格权的规范构造,要从权利义务主体、客体范围、权利义务内容三个方面开展。从比较法角度观察,反省我国创设个人信息自决权的必要性,能够实现个人信息全面且高度的保护。此外,个人信息自决权的创设在我国已具备现实性、客观性及坚实的法律基础,但明确个人信息自决权作为一项独立的具体人格权的法律地位,仍然是亟待完成的一项时代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数据杀熟 个人信息自决权 具体人格权 隐私权 规范构造 法律基础
下载PDF
从人称和“了_2”的搭配看汉语传信范畴在话语中的表现 被引量:25
11
作者 乐耀 《中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21-132,191,共12页
本文通过一定规模的真实语料对不同人称主语"了2"句与传信语的使用情况进行了定量考察,发现"了2"偏爱出现在与话主第一人称相关联的句子之中,第三人称主语"了2"句使用传信语的数量要比其他人称多,第一人... 本文通过一定规模的真实语料对不同人称主语"了2"句与传信语的使用情况进行了定量考察,发现"了2"偏爱出现在与话主第一人称相关联的句子之中,第三人称主语"了2"句使用传信语的数量要比其他人称多,第一人称主语"了2"句偏爱主观传信语而第二、三人称则偏爱客观传信语,并从交际双方对信息的知晓度和权威性角度来解释上述规律。本文从人称、语气、信息传递等多角度研究汉语传信范畴在言语交际中的表现,有助于动态考察传信范畴,以及传信范畴与其他范畴的互动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信 信息知晓度 人称 了2 交际互动
原文传递
社交信息对微信朋友圈信息流广告效果的影响
12
作者 王亚萍 李贞芳 《中国网络传播研究》 2019年第1期-,共19页
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中国网络广告市场发展迅猛。微信朋友圈信息流广告凭借高原生性、互动性等特点,备受广告主青睐。研究者发现,日渐成为微信朋友圈信息流广告本质特征的朋友点赞评论等"社交信息"的影响有正有... 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中国网络广告市场发展迅猛。微信朋友圈信息流广告凭借高原生性、互动性等特点,备受广告主青睐。研究者发现,日渐成为微信朋友圈信息流广告本质特征的朋友点赞评论等"社交信息"的影响有正有负,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影响相异。本研究以精细加工可能性模型作为分析的理论框架,采用实验法,形成2×2×2组间组内设计,探讨社交信息对中国大学生微信朋友圈信息流广告的广告认知、广告态度和购买意向的影响,以及个人相关性和品牌熟悉度调节作用。研究表明,点赞、正面评论等社交信息可以有效提升微信朋友圈信息流广告效果,尤其是在低品牌熟悉度、低个人相关性的情况下,社交信息对信息流广告效果的影响更大。本研究的理论贡献和实践意义在于增强社交媒体广告在中国大学生群体中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交信息 个人相关性 品牌熟悉度 广告效果 信息流广告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