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潮汐影响下的江南滨海传统聚落“环境-人居”形态及其成因
1
作者 王海松 周冉 +2 位作者 杨智荣 陈雨杉 宾慧中 《新建筑》 2024年第2期46-52,共7页
太湖流域的江南水乡聚落包括低乡聚落、高乡聚落及滨海聚落。过往研究较多集中于低乡及高乡区域,对滨海区域聚落形态及其成因的研究较少。文章基于“环境-人居”视角,结合潮汐对滨海地区环境的影响,从熬波煮盐、灶田垦殖、抗倭设防、沙... 太湖流域的江南水乡聚落包括低乡聚落、高乡聚落及滨海聚落。过往研究较多集中于低乡及高乡区域,对滨海区域聚落形态及其成因的研究较少。文章基于“环境-人居”视角,结合潮汐对滨海地区环境的影响,从熬波煮盐、灶田垦殖、抗倭设防、沙岛求生等维度,剖析江南滨海地区传统聚落的形成过程,并揭示了团灶聚落、圩田聚落、墩汛聚落、宅沟聚落等4类典型传统聚落的形成机理及形态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南滨海聚落 环境-人居 团灶聚落 圩田聚落 墩汛聚落 宅沟聚落
下载PDF
沿海非传统农区县域聚落空间演化研究——以浙江省宁海县为例 被引量:4
2
作者 陈春 曹鑫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CSCD 2023年第1期29-36,共8页
县域是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载体。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沿海非传统农区县域聚落空间也发生了剧烈变化。本研究以浙江宁海县为例,综合运用中心地理论、位序规模法则、分形维数等理论方法,分析1990—2020年浙江宁海县域聚落空间演化... 县域是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载体。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沿海非传统农区县域聚落空间也发生了剧烈变化。本研究以浙江宁海县为例,综合运用中心地理论、位序规模法则、分形维数等理论方法,分析1990—2020年浙江宁海县域聚落空间演化特征。结果发现:宁海县域聚落空间演化规律与典型农作区差异明显,趋向于城市发展规律,但因为县域人口和经济发展的局限性,与城市特征仍有差距;聚落规模沿中心轴线高核聚集,三门湾区点状高核突出,镇乡职能明确,形成了较为稳定的多中心网络等级结构;同时宁海县域聚落通过四种演化方式向外扩张。探究非传统农区县域聚落规模分布的演变规律,构建聚落等级体系,对县域聚落体系的优化和城乡融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传统农区 县域聚落 规模体系 空间演化 宁海县
下载PDF
基于曲面耕作半径与MaxENT模型的哈尼梯田区聚落格局优化 被引量:9
3
作者 刘志林 李石华 +7 位作者 角媛梅 丁银平 刘澄静 张娟 李绒 邱应美 赵冬梅 查智琴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0期242-252,共11页
乡村聚落格局优化是土地整理的一项重要工作,对缓解区域人地矛盾,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该文以红河哈尼梯田世界文化遗产所在地元阳县为研究区,采用曲面距离法计算耕作半径,以景观连接度和缓冲区法计算耕... 乡村聚落格局优化是土地整理的一项重要工作,对缓解区域人地矛盾,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该文以红河哈尼梯田世界文化遗产所在地元阳县为研究区,采用曲面距离法计算耕作半径,以景观连接度和缓冲区法计算耕地重叠区(耕作强度),再结合耕作通勤时间计算得到哈尼梯田区的适宜耕作半径。然后依据遗产保护要求与适宜耕作半径识别出聚落格局整理区,引入生态模型MaxENT,以气候、地质地貌及社会经济等4大类的11个因子为数据源模拟得到新增聚落的空间位置,提出聚落格局优化建议。结果表明:1)基于曲面距离和耕作重叠计算得到的全县最适宜耕作半径为1041m。2)依据遗产保护和适宜耕作半径分析识别出需要进行聚落格局优化的区域为遗产核心区的新街镇、小新街乡,其余地区为聚落低密度区。3)通过MaxENT模型分析影响聚落分布的因子表明,遗产区为气候因子即降水和气温、小新街乡为气温和旅游中心距离,聚落低密度区则为海拔和岩性。4)MaxENT模型模拟的新增聚落空间位置及格局优化表明,遗产区内潜在适宜聚落区面积为18.42 km^2,其中核心区内聚落根据遗产保护条例整体保留,新增人口可外迁至缓冲区(沙拉托乡)内的潜在适宜区;小新街乡内潜在适宜聚落用地面积为9.26 km^2,区内聚落就近迁入潜在适宜区;其余聚落低密度区内的潜在适宜居住面积为92.26 km^2,在潜在适宜区内选址聚集为2~3个聚落群。该文研究结果可为哈尼梯田基本农田改造、撤村并点、遗产保护规划、聚落空间结构调整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落 优化 哈尼梯田 MaxENT模型 曲面耕作半径 聚落空间格局
下载PDF
北方农牧交错带农村居民点分布特征及其对土地利用的影响——以科尔沁左翼中旗为例 被引量:15
4
作者 李飞 张树文 +3 位作者 杨久春 常丽萍 卜坤 王晴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28-333,共6页
选取农牧交错带的典型地区——科尔沁左翼中旗作为研究区,对不同海拔、坡度、坡向等要素上农村居民点的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分析农村居民点对农牧交错带内土地利用格局的影响。结果表明:1居民点主要分布在海拔200 m以下,坡度小于6°... 选取农牧交错带的典型地区——科尔沁左翼中旗作为研究区,对不同海拔、坡度、坡向等要素上农村居民点的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分析农村居民点对农牧交错带内土地利用格局的影响。结果表明:1居民点主要分布在海拔200 m以下,坡度小于6°的地区以及阴坡上;2农村居民点对土地利用格局有着直接影响,居民点密度越高的地区,耕地所占比重越大,草地越少;反之,则草地所占比重越大,耕地越少;3在牧业区,距离居民点越远,草地比例越小,耕地比例越大,农业区和农牧区则相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牧交错带 农村居民点 土地利用
下载PDF
农村居民点耕作距离空间分布特征估测分析 被引量:21
5
作者 赵元 胡月明 +3 位作者 张新长 王璐 陈飞香 赵之重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760-765,共6页
基于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思想,提出一种耕作距离空间估测方法,定量分析农村居民点耕作距离的分布格局与分异特征。以广东省阳山县为案例,研究表明:1耕作距离与耕地质量及地形等别存在一定的相关性,耕作半径愈小,地形愈低平的地区,... 基于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思想,提出一种耕作距离空间估测方法,定量分析农村居民点耕作距离的分布格局与分异特征。以广东省阳山县为案例,研究表明:1耕作距离与耕地质量及地形等别存在一定的相关性,耕作半径愈小,地形愈低平的地区,居民点与较优的耕地愈集中;2耕作距离在空间上呈现不均衡状态,随着距离尺度的增加,耕作距离的变化由低值聚类转为高值聚类状态,表明研究区耕地格局随耕作距离尺度上升变得更加分散;3估测方法考虑了农村居民点与耕地之间的关系,可以有效分析耕地与居民点之间的空间分布随耕作距离变化的规律,对农村居民点调整、高标准农田建设等工作的合理开展具有参照和一定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居民点 土地资源 耕作距离 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
下载PDF
基于耕作半径的采矿复垦区农村居民点安置规模预测 被引量:21
6
作者 胡兴定 白中科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59-266,共8页
耕作半径对农村居民点的规模具有重要影响,而地形则是耕作半径的决定因素之一。该文采用耕聚比和缓冲区分析的方法,对比采矿前后农村居民点的耕作半径变化。考虑研究区地形起伏的影响,计算耕作半径地形修正系数,确定最优耕作半径。在此... 耕作半径对农村居民点的规模具有重要影响,而地形则是耕作半径的决定因素之一。该文采用耕聚比和缓冲区分析的方法,对比采矿前后农村居民点的耕作半径变化。考虑研究区地形起伏的影响,计算耕作半径地形修正系数,确定最优耕作半径。在此基础上预测矿区复垦后可安置农村居民点的面积、数量及人口。研究结果表明:平朔复垦区农村居民点耕作半径地形修正系数为1.6836,复垦区规划农村居民点最优耕作半径为1 500 m;复垦区预测回迁安置农村居民点总规模约651.24 hm2,共67个农村居民点;预测单个农村居民点面积9.72 hm2,控制耕地面积约109.68 hm2;预测回迁安置总人口约29 521人,共7 380户,该研究结果可为露天采矿复垦区农村居民点回迁安置规模与布局提供决策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复垦 采矿 耕作半径 农村居民点 搬迁 安置
下载PDF
响水风电场风机基础沉降观测与分析 被引量:7
7
作者 邢占清 王春 +1 位作者 符平 杨锋 《水利水电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67-70,共4页
根据响水风电场风机基础沉降观测实践,总结了类似条件下确保观测精度和提高观测效率的几点方法,对已吊装完成的27台风机的基础沉降资料进行了分析,探讨了沉降及不均匀沉降的主要原因,针对某台不均匀沉降较大的风机提出了灌浆处理方案,... 根据响水风电场风机基础沉降观测实践,总结了类似条件下确保观测精度和提高观测效率的几点方法,对已吊装完成的27台风机的基础沉降资料进行了分析,探讨了沉降及不均匀沉降的主要原因,针对某台不均匀沉降较大的风机提出了灌浆处理方案,并对灌浆加固原理及控制要点进行了阐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响水风电场 风机基础 沉降 灌浆处理
下载PDF
近代鄂尔多斯地区“半农半牧”聚落的形成及演变 被引量:1
8
作者 王伟栋 宋昆 +1 位作者 张杰 秦小东 《建筑与文化》 2014年第9期104-105,共2页
聚落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鄂尔多斯地区"半农半牧"聚落的形成历史一定意义上是民族融合的历史,长期的移民活动,经历了"雁行"到定居,移民村落从由建立到融入地方社会,要经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本文以近... 聚落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鄂尔多斯地区"半农半牧"聚落的形成历史一定意义上是民族融合的历史,长期的移民活动,经历了"雁行"到定居,移民村落从由建立到融入地方社会,要经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本文以近代鄂尔多斯地区为研究对象,试图从其形成的历史背景、演变过程、制约因素等,对鄂尔多斯地区"半农半牧"聚落的形成及演变进行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农半牧 移民 聚落
下载PDF
失地农民若干问题探讨 被引量:4
9
作者 盛高民 《嘉兴学院学报》 2004年第4期31-32,共2页
如何安置好失地农民的生活及就业问题,已越来越凸现出来,该文就农民土地被征用后,所面临的若干问题作几点探讨,并提出四点解决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 失地农民 生活安置 就业工作
下载PDF
农业聚落聚集度与土地耕作半径关系的研究——以湘西少数民族地区为例 被引量:2
10
作者 姚新涛 曾坚 +1 位作者 刘晓阳 赵亚琛 《新建筑》 2018年第1期130-133,共4页
针对快速城镇化背景下农村聚落大拆大建、聚集合并的现状,从土地耕作半径这一资源的角度,以圆周理论模型为基础,运用数理公式进行量化计算,并以湘西少数民族地区的四个村寨为例进行实证研究。最后得出农村聚落聚集度和土地耕作半径成正... 针对快速城镇化背景下农村聚落大拆大建、聚集合并的现状,从土地耕作半径这一资源的角度,以圆周理论模型为基础,运用数理公式进行量化计算,并以湘西少数民族地区的四个村寨为例进行实证研究。最后得出农村聚落聚集度和土地耕作半径成正相关的规律:耕作半径越大,聚落越集中;耕作半径越小,聚落越分散。通过对此四个案例的对比研究,探寻传统聚落的发展规律。同时,希望相关结论及经验能为农村聚落的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聚落 耕作半径 聚集度 圆周理论 资源配置
下载PDF
浅析侗族聚落形态与发展 被引量:3
11
作者 赵晓梅 贾玥 《住区》 2012年第2期45-53,共9页
侗族是我国西南众多少数民族之一,与其他民族的发展历程相似,其聚落的形成、生长与变化是历史、环境与文化的选择。本文通过对侗族聚落空间形态发展历程的梳理,考察生产、生活方式对聚落的影响,这种影响从根本上说是当地居民自主选择的... 侗族是我国西南众多少数民族之一,与其他民族的发展历程相似,其聚落的形成、生长与变化是历史、环境与文化的选择。本文通过对侗族聚落空间形态发展历程的梳理,考察生产、生活方式对聚落的影响,这种影响从根本上说是当地居民自主选择的结果。文章虽未能涵盖侗族聚落发展因素的全部,但试图以侗民的自觉作为线索来阐释聚落与住宅空间形态变化的脉络。社区居民对聚落的所有权决定了他们对聚落发展应有的话语权,专业学者在其中应扮演引导者与文化阐释者的角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侗族 聚落 农耕 款制度 文化适应 遗产保护
下载PDF
吕梁山区农村居民点耕作距离空间分布特征研究——以吉县车城乡为例 被引量:3
12
作者 邓毅 薛龙义 《农业科学研究》 2017年第1期34-38,共5页
从500、1000、1500 m三种不同尺度下的耕作距离出发,运用Spss和Arcgis等工具对吉县车城乡的耕地覆盖度、村落形态、地块类别等信息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研究,分析不同耕作距离下的耕地坡度、地块类别、覆盖度等重要因素的空间变化规律.结... 从500、1000、1500 m三种不同尺度下的耕作距离出发,运用Spss和Arcgis等工具对吉县车城乡的耕地覆盖度、村落形态、地块类别等信息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研究,分析不同耕作距离下的耕地坡度、地块类别、覆盖度等重要因素的空间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耕作距离和坡度、地块类别存在一定相关性,耕作距离越小,坡度较小的耕地、承包地的聚集度就越高.耕地覆盖度在空间上呈现不均衡状态,随着耕作距离的增加,平均覆盖度由0.318上升到0.812,提升程度由西南逐渐向东北扩散,呈现出西南高东北低的特点.村落面积较小,形态较规则的"中心型"村落的耕作半径比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作距离 农村居民点 村落形态 地块类别 吕梁山区
下载PDF
对新疆畜牧业发展中存在问题的思考 被引量:1
13
作者 雷程红 刘朝辉 《畜牧与饲料科学》 2014年第7期91-92,共2页
草地退化在新疆普遍存在,超载过牧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对新疆畜牧业发展中的超载过牧、定居兴牧和农区畜种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解决措施和建议。
关键词 超载过牧 牧民定居 农区畜种
下载PDF
从台湾八烟聚落到福建联合梯田——基于集体记忆的农耕文化转译设计机制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陈口丹 陈志元 郑艳 《唐山学院学报》 2020年第3期96-101,108,共7页
通过对农耕文化进行适时适当的在地转译,台湾八烟聚落从一个人口空心化严重、经济衰败的小山村成功地复育为生产、生活、生态共融发展的乡村振兴典范,其成功经验对拥有相似生态环境及农耕文化的福建联合梯田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文章重... 通过对农耕文化进行适时适当的在地转译,台湾八烟聚落从一个人口空心化严重、经济衰败的小山村成功地复育为生产、生活、生态共融发展的乡村振兴典范,其成功经验对拥有相似生态环境及农耕文化的福建联合梯田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文章重点分析了台湾八烟聚落如何运用集体记忆理论对当地的农耕文化进行有效转译以实现乡村景观新面貌的过程,探讨了台湾实践模式对福建联合梯田乃至当前乡村开发的启示,同时阐明了设计介入对农耕文化永续发展的重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体记忆 农耕文化 八烟聚落 福建联合梯田
下载PDF
新疆乌昌地区牧民定居现状与新牧区建设方案 被引量:11
15
作者 任玉平 黄军 王吉云 《草业科学》 CAS CSCD 2008年第5期82-86,共5页
对新疆乌昌地区牧民定居现状进行了介绍,并据此做了系统分析,从牧民定居工程进展、饲草料生产能力、草场利用制度、牧民定居后的效益4个方面揭示了当前牧民定居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并结合当前开展的新农村建设,提出了乌昌地区新牧区建设... 对新疆乌昌地区牧民定居现状进行了介绍,并据此做了系统分析,从牧民定居工程进展、饲草料生产能力、草场利用制度、牧民定居后的效益4个方面揭示了当前牧民定居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并结合当前开展的新农村建设,提出了乌昌地区新牧区建设的目标、牧民定居点建设、养殖小区建设、饲草料基地建设、草地生态建设方面的建设方案,使牧民定居和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为新疆乌昌地区牧民定居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牧民定居 新牧区 养殖小区 草料基地 草地生态
下载PDF
农牧交错带城市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评价 被引量:1
16
作者 岳大鹏 刘鹏 刘焱序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3年第1期288-291,共4页
基于GIS技术与遥感图像,通过建立矢量格网运算地形起伏度、气候适宜度、地被指数与水文指数4项指标,难以找到绝对最优的人居自然适宜性格网样本。通过变异系数确定权重进行综合人居自然适宜性评价,结果显示南部6县适宜性指标值普遍高于... 基于GIS技术与遥感图像,通过建立矢量格网运算地形起伏度、气候适宜度、地被指数与水文指数4项指标,难以找到绝对最优的人居自然适宜性格网样本。通过变异系数确定权重进行综合人居自然适宜性评价,结果显示南部6县适宜性指标值普遍高于北部6县,与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口流向恰恰相反。在能源开采的短时间内出现人口数量严重超出生态环境承载力,可以通过经济杠杆加大生态建设投入以弥补,但若人口数量长期保持在较高水平,会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不易恢复的严重破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牧交错带 自然适宜性 生态环境
下载PDF
传统农耕智慧下的乡村社会生态韧性——福建省南靖县世界文化遗产河坑土楼群聚落景观解析 被引量:7
17
作者 袁晓梅 朱锦心 +2 位作者 李凌 关蓓婷 刘斯曼 《中国园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31-36,共6页
福建省南靖县世界文化遗产土楼聚落河坑村是汉族稻作农业向闽西南山区拓展,逐步吸收土著生存智慧成就的农副养结合的复合型农耕聚落,其景观形态的形成是传统农耕智慧下人与自然复杂互动的结果,反映乡村社会生态系统的韧性机制。采用人... 福建省南靖县世界文化遗产土楼聚落河坑村是汉族稻作农业向闽西南山区拓展,逐步吸收土著生存智慧成就的农副养结合的复合型农耕聚落,其景观形态的形成是传统农耕智慧下人与自然复杂互动的结果,反映乡村社会生态系统的韧性机制。采用人类学的文献研究、口述历史和参与式观察等方法,初步还原传统农耕时期(清代至民国)聚落状况,包括“因地制宜”的农业生态系统及“顺天应时”的农耕生产生活方式。透过河坑村“人与天调”的聚落景观动态变化背后复杂的人与自然的互动,揭示传统农耕智慧下的乡村社会生态韧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社会生态韧性 聚落景观 传统农耕智慧 “人与天调” 河坑土楼群
下载PDF
Levels of Heavy Metals in the Soil: Effects of Season, Agronomic Practice and Soil Geology
18
作者 Monsurat Temitope Osobamiro Gregrory Olufemi Adewuyi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Chemistry and Environment》 2015年第4期109-117,共9页
Heavy metals status of agricultural soils should be monitored in order to prevent soil-plant pollution. This study evaluates the effect of season, agronomic practice and soil mineral composition on the levels of some ... Heavy metals status of agricultural soils should be monitored in order to prevent soil-plant pollution. This study evaluates the effect of season, agronomic practice and soil mineral composition on the levels of some heavy metals (Pb, Mn, Ni, Fe, and Zn) in the arable and oil palm soils of three Farm Settlements in Ogun-State Southwest, Nigeria. Soil samples were collected in two consecutive seasons between 2010 and 2012 and digestion was carried out using Standard Wet Acid Digestion method. Total heavy metals in the digest were determined using Flame Atomic Absorption Spectrophotometer (FAAS). The total levels of heavy metals (in mg/kg) found in the sampled soils were as follows: in the rainy season Mn (28.4 - 34.2), Fe (1599.7 - 2013.2), Pb (11.0 - 16.9), Zn (100.5 - 112.9) and Ni (11.3 - 13.8) and in the dry season Mn (32.1 - 40.1), Fe (1701.4 - 2455.5), Pb (13.0 - 18.7), Zn (105.7 - 110.4) and Ni (15.5 - 16.3). Levels of the heavy metals found in the sampled soils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p < 0.05) than their permissible levels in agricultural soils. Although the levels of heavy metals determined in dry season were higher than those of the rainy season, the only seasonal difference was that of Fe in Sawonjo soil significant at p = 0.05. The level of heavy metals in oil palm soils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level in arable soils (p < 0.05). At present, pollution level of heavy metals in the sampled soils is low and poses no environmental risk, yet, they have to be regularly monitored before they bio-accumulate into toxic. Government should therefore set up soil monitoring agency and provide irrigation facilities to encourage dry season farm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eavy Metal farm-settlement AGRO-ECOSYSTEM Seasonal Variation SOIL Mineral
下载PDF
农耕模式下的贵州侗族聚落生态可持续性景观探析 被引量:1
19
作者 龚敏 《中国农业文摘(农业工程)》 2016年第5期7-12,共6页
本文通过对以农业经济发展为主的贵州侗族聚落环境的生态特征、聚落土地的生态属性的剖析和阐述,从土地斑块的生态景观出发,分析农田斑块、宅地斑块和山林斑块在聚落环境中的生态表现,并进一步从聚落形态、宅田林的生态布局,以及建筑中... 本文通过对以农业经济发展为主的贵州侗族聚落环境的生态特征、聚落土地的生态属性的剖析和阐述,从土地斑块的生态景观出发,分析农田斑块、宅地斑块和山林斑块在聚落环境中的生态表现,并进一步从聚落形态、宅田林的生态布局,以及建筑中的生态体现等方面,深入阐述侗族聚落具体的生态营造方法,为侗族聚落生态可持续性景观的发展奠定一定的指导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耕模式 贵州侗族聚落 生态可持续性景观
下载PDF
城市化背景下农牧交错带农村聚落过疏化问题研究--以冀西北康保县为例 被引量:8
20
作者 裴宏伟 常春平 +2 位作者 贺文慧 沈彦军 沈彦俊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69-173,共5页
为了解我国城市化背景下,农村普遍存在的过疏化现状及其驱动因子,本文对处于农牧交错带生态脆弱区的河北省康保县19个自然村进行实地调查,定量分析了住宅的闲置和破坏程度。结果显示:闲置砖房、闲置土房的比例分别为0.360、0.254,村庄... 为了解我国城市化背景下,农村普遍存在的过疏化现状及其驱动因子,本文对处于农牧交错带生态脆弱区的河北省康保县19个自然村进行实地调查,定量分析了住宅的闲置和破坏程度。结果显示:闲置砖房、闲置土房的比例分别为0.360、0.254,村庄内残破房屋的比例平均达到0.350。进一步分析表明,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农村聚落过疏化发展有以下特点:区内人口流失程度与农民收入水平大致呈正相关,经济水平长期在低水平上缓慢发展是地区人口过疏的根本原因,人去房空导致的村容景观破败影响新农村建设并导致大量资源的浪费,大量精壮劳动力的流失冲击了农村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牧交错区 生态脆弱区 人口过疏化 农村聚落 房屋闲置人口流失 聚落景观 中国北方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