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红河哈尼梯田潜在弃耕风险耕地识别及其主要影响因子 被引量:11
1
作者 刘志林 丁银平 +1 位作者 角媛梅 刘澄静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24-135,共12页
潜在弃耕风险耕地识别是耕地总体利用和规划的科学依据,也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手段。然而,受弃耕过程的渐进性、复杂性及其相关学科方法与技术的限制,使弃耕很难被准确地识别和预测。本研究根据道路、坡度、海拔、水源、降水、... 潜在弃耕风险耕地识别是耕地总体利用和规划的科学依据,也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手段。然而,受弃耕过程的渐进性、复杂性及其相关学科方法与技术的限制,使弃耕很难被准确地识别和预测。本研究根据道路、坡度、海拔、水源、降水、气温、人口、粮食产量等因子与弃耕风险的关系,构建了以弃耕影响因子为主导的弃耕风险指数(FARI)和以系统聚类为基础的弃耕风险识别方法,对哈尼梯田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哈尼梯田稳定、弱风险和高风险耕地的面积占比分别为57%、35%和8%,整体较为稳定。2)哈尼梯田弃耕风险指数呈北部高于南部,东部大于西部的空间特征。3)在区位上哈尼梯田弃耕高风险耕地(34.95 km^2)主要分布在县域边界处,该区耕作条件差,是退耕还林还草、修复生态的关键区;稳定耕地(234.87 km^2)主要分布在元阳县的东中部,耕作条件适宜,是本区粮食安全与遗产保护的核心区。4)在影响因子上,稳定耕地区主要受人口、粮食产量、道路距离等因子的影响,其次为坡度、河流距离和海拔;弱风险耕地区受降水因子影响最大,其他环境因子的影响均较小;高风险耕地区主要受气温、坡度、海拔和河流距离等因子的影响。总之,哈尼梯田总体较为稳定,弃耕风险小,且不同弃耕风险程度耕地的影响因子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哈尼梯田 耕作条件 影响因子 风险指数 粮食产量 系统聚类 退耕还林还草 弃耕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