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Study of Paleoearthquakes on the Weihe Fault Zone
1
作者 Shi Yaqin Feng Xijie Dai Wangqiang Ren Jun Li Xiaoni Dou Mali 《Earthquake Research in China》 2008年第4期470-480,共11页
It is indicated by historical records and the exploratory trench on the Weihe fault that the Yaodian-Zhangjiawan segment of the Weihe fault zone has experienced a historical earthquake and 3 paleoearthquake events in ... It is indicated by historical records and the exploratory trench on the Weihe fault that the Yaodian-Zhangjiawan segment of the Weihe fault zone has experienced a historical earthquake and 3 paleoearthquake events in the past 9110a. The historical earthquake, namely, event Ⅳ, occurred between 1487 and 1568 AD. The date of paleoseismic event Ⅰ is (9110 + 90) a, and the ages of events Ⅱ and Ⅲ are unknown. The coseismic vertical displacement of events Ⅰ, Ⅱ and Ⅲ is 0.5m, 0.5m and 0.2m, respectively. The exploratory trench also indicates that the Yaodian-Zhangjiawan segment of the Weihe fault was active in the Holocen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eihe fault zone paleoearthquake Coseismic displacement Exploratory trench Bilicun Village
下载PDF
Research on paleoearthquakes in Jiuxian trenches across Nankou-Sunhe fault zone in Changping County of Beijing plain 被引量:6
2
作者 江娃利 侯治华 谢新生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02年第2期160-173,共14页
An abundance of the phenomena of tectonic deformation and paleoseismic events of different times and their recurrent interval, as well as coseismic vertical displacements is exposed in Jiuxian trenches across the Nank... An abundance of the phenomena of tectonic deformation and paleoseismic events of different times and their recurrent interval, as well as coseismic vertical displacements is exposed in Jiuxian trenches across the Nankou-Sunhe fault zone in Changping County. The research result shows three paleoearthquakes occurring during the Holocene. They were dated as 10643 ± 250 a B.P.—9706 ± 1235 a B.P., 7894±150 a B.P.—7640 ± 650 a B.P, and 3987+100 a B.P.—3670 ± 310 a B.P, respectively. The coseismic vertical displacements are 1.0 m, 2.0 m, and 2.0 m, respectively. From a statistical formula of relation between historic earthquake magnitudes and surface seismic dislocations in North China, the magnitudes of these paleoearthquakes are inferred to be in a range fromM 7.7 toM 7.9. The research shows that the Holocene fault activity in the plain can be traced in the trenches according to the micro-geomorphic features. Many micro-structural phenomena are also found in these trenches. Identification of the paleoearthquakes in the Nankou-Sunhe fault zone during the Holocene time is of significance for assessment of future seismic risk in Beijing are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rench excavation Holocene fault activity paleoearthquake Nankou-Sunhe fault zone Beijing plain
原文传递
The Research of the Activity of the Piedmont Fault on the Tangshankou Segment of the Yuguang Basin Southern Marginal Fault
3
作者 Wang Lin Tian Qinjian +1 位作者 Li Dewen Zhang Xiaoliang 《Earthquake Research in China》 CSCD 2017年第4期527-537,共11页
The Yuguang basin is a half-graben basin in the basin-range tectonic zone in northwest Beijing,located at the northern end of the Shanxi graben system,and the Yuguang basin southern marginal fault( YBSMF) controls the... The Yuguang basin is a half-graben basin in the basin-range tectonic zone in northwest Beijing,located at the northern end of the Shanxi graben system,and the Yuguang basin southern marginal fault( YBSMF) controls the formation of this basin. A linear fault escarpment has formed in the proluvial fan on the piedmont fault zone of the Tangshankou segment of YBSMF. A trench across this escarpment reveals three paleo-earthquake events on two active faults. One fault ruptured at about 9 ka for the first time,and then faulted again at about 7. 3 ka,causing the formation and synchronous activity of another fault.Finally,they faulted for the third time,but we cannot determine the faulting time due to the lack of relevant surface deposition. The accumulative vertical displacement of these three events is about 8. 1 m. We estimate that the average recurrence period of the piedmont fault is about 1. 7 ka,and the average slip rate of the piedmont fault is about1. 6 mm/a. We also estimate the reference magnitude of each event according to the empirical formul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Yuguang BASIN south MARGINAL fault PIEDMONT fault zone fault ESCARPMENT trench paleoearthquake event fault slip rate
下载PDF
北京平原区夏垫断裂1679年三河—平谷8级地震地表破裂带特征 被引量:2
4
作者 邢晓琴 戚帮申 +5 位作者 丰成君 杨肖肖 谭成轩 邓亚虹 宋焱勋 慕焕东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257-1269,共13页
夏垫断裂是北京地区重要的活动断裂之一。1679年该断裂发生三河—平谷8级地震,是北京及邻区历史记录的最大地震,地表形成了至今仍清晰可见的地震地表破裂带。弄清楚该断裂古地震活动和地表破裂带特征是优化北京地区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和... 夏垫断裂是北京地区重要的活动断裂之一。1679年该断裂发生三河—平谷8级地震,是北京及邻区历史记录的最大地震,地表形成了至今仍清晰可见的地震地表破裂带。弄清楚该断裂古地震活动和地表破裂带特征是优化北京地区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通过探槽开挖、光释光(OSL)测年、断层陡坎形态及地层位错分析,揭示了夏垫断裂古地震活动性、古地震序列和地表破裂带特征。结果表明:(1)夏垫断裂大胡庄南探槽显示的地层错断、地震楔及崩积楔等揭示了夏垫断裂的两次古地震事件,分别约为(1.610±0.130)ka B.P.古地震及1679年三河—平谷8级地震,地层位错分别约为0.3、2.5 m;(2)夏垫断裂20 ka以来存在7个期次的古地震事件,大地震的平均复发周期约为2716年;(3)地震地表破裂带地层位错整体趋势与地形测量数据所得结果基本一致,但在大康庄段到齐心庄段,地层位错距离大于断层陡坎地面测量的高度,表明地表断层陡坎形态可能受人类活动的影响,探槽揭露的地层位错量有助于进一步理解夏垫断裂1679年三河—平谷8级地震地表破裂带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地震 夏垫断裂 三河—平谷地震 地表破裂带 大地震 探槽 地层位错 北京
下载PDF
山西交城断裂带多个大探槽全新世古地震活动对比研究 被引量:23
5
作者 谢新生 江娃利 +2 位作者 孙昌斌 闫成国 冯西英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412-430,共19页
介绍了沿交城断裂带5个地点开挖探槽揭示的古地震情况。这5个大探槽分别沿交城断裂带北、中、南段分布,其中北段和中段各有2个地点,南段1个地点,探槽之间相距11~35km。位于该断裂带北段和中段的4个探槽出露了断错全新世地层的断面,在这... 介绍了沿交城断裂带5个地点开挖探槽揭示的古地震情况。这5个大探槽分别沿交城断裂带北、中、南段分布,其中北段和中段各有2个地点,南段1个地点,探槽之间相距11~35km。位于该断裂带北段和中段的4个探槽出露了断错全新世地层的断面,在这4个探槽中,位于断裂带北段的西张探槽和位于断裂带中段的新民探槽揭示的全新世3次古地震事件可进行对比,具有活动的同步性。由此显示交城断裂带的中段和北段在距今3060~3740a、接近5910a及8530~8560a期间,曾发生3次有地表破裂的古地震事件。位于断裂带北段的冶峪探槽,由于探槽位于台地内冲沟右旋扭曲处,断错的最新地层的年代距今10730a,其它断面断错晚更新世地层。位于断裂带中段的上固驿探槽地处洪积扇,断层带宽70m,断层走向N58°~74°E,断错的最新地层距今11570a,揭示了NEE向田庄断层晚更新世时期的活动。位于断裂带南段窑头探槽所在的原始地形受到人工改造影响,探槽剖面揭示全新统覆盖在显示距今3.0~3.5万年期间受到断裂活动影响的地层之上。交城断裂带5个地点的探槽开挖结果显示,该断裂带全新世时期的活动自南向北迁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地震 全新世 探槽 交城断裂带 山西
下载PDF
红河断裂带南段全新世地震活动证据 被引量:28
6
作者 李西 冉勇康 +4 位作者 陈立春 王虎 于江 张彦琪 谢英情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596-604,共9页
有历史记录以来,红河断裂带北段曾发生包括1652年弥渡7级地震和1925年大理7级地震在内的6.0级以上地震9次。然而,红河断裂中、南段自公元886年有历史地震记录以来,没有1次6.0级以上地震记录。红河断裂带作为边界断裂是在废弃,未来不会... 有历史记录以来,红河断裂带北段曾发生包括1652年弥渡7级地震和1925年大理7级地震在内的6.0级以上地震9次。然而,红河断裂中、南段自公元886年有历史地震记录以来,没有1次6.0级以上地震记录。红河断裂带作为边界断裂是在废弃,未来不会有大地震发生,还是为长周期大地震的孕震构造?这个问题一直困绕着地质学界。通过室内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的判读,并结合详细的野外地质、地貌调查,在红河断裂南段戛洒—腰街一带发现了一系列槽谷地貌,在十几km的地段都有显示;同时,组合探槽揭露的古地震信息及14C样品测年分析表明,红河断裂南段存在全新世期间地震活动的地质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河断裂带 大地震孕震构造 组合探槽 古地震 全新世活动断裂
下载PDF
渭河断裂带古地震研究 被引量:14
7
作者 师亚芹 李晋 +4 位作者 冯希杰 戴王强 任隽 李晓妮 窦玛丽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607-616,共10页
史料记载和涵洞路槽开挖表明,在距今9110a以来渭河断裂带窑店—张家湾段曾发生1次历史地震、3次古地震事件。其中历史地震即第Ⅳ期地震的发震时间在公元1487—1568年之间;事件Ⅰ为距今(9110±90)a,事件Ⅱ和事件Ⅲ距今时间不详。第Ⅰ... 史料记载和涵洞路槽开挖表明,在距今9110a以来渭河断裂带窑店—张家湾段曾发生1次历史地震、3次古地震事件。其中历史地震即第Ⅳ期地震的发震时间在公元1487—1568年之间;事件Ⅰ为距今(9110±90)a,事件Ⅱ和事件Ⅲ距今时间不详。第Ⅰ,Ⅱ,Ⅲ期地震事件的同震垂直位移量分别为0.5,0.5,0.2m。涵洞路槽开挖也表明,渭河断裂窑店—张家湾段为全新世活动断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渭河断裂带 古地震 同震位移 探槽
下载PDF
中条山北麓断裂中南段全新世地震事件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2
8
作者 王怡然 李有利 +2 位作者 闫冬冬 吕胜华 司苏沛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12,共12页
通过对中条山北麓断裂进行探槽研究,揭露了全新世以来,断裂中段和南段的3次古地震事件,包括1次发生在8 570-8 010a BP、贯通断裂中段和南段的8级以上特大地震,以及4 800-6 010a BP和2 110-320a BP发生的2次7级左右的大地震,地震复发间... 通过对中条山北麓断裂进行探槽研究,揭露了全新世以来,断裂中段和南段的3次古地震事件,包括1次发生在8 570-8 010a BP、贯通断裂中段和南段的8级以上特大地震,以及4 800-6 010a BP和2 110-320a BP发生的2次7级左右的大地震,地震复发间隔约为3 500a。研究表明,中条山北麓断裂的南段和中段在全新世发生过多次活动,活动性较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条山北麓断裂 古地震 探槽研究 活动断层 全新世
下载PDF
小江断裂带西支晚第四纪强震破裂特征 被引量:8
9
作者 李西 冉勇康 +3 位作者 吴富峣 马兴全 张彦琪 曹筠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179-1203,共25页
小江断裂带地处青藏高原东南缘,系川滇菱形地块与华南地块的边界断裂带。1833年小江断裂带西支曾发生过云南历史上最大的嵩明8级特大地震。研究小江断裂带晚第四纪地表变形和强震破裂行为对认识断裂带乃至川滇地区未来地震危险性以及青... 小江断裂带地处青藏高原东南缘,系川滇菱形地块与华南地块的边界断裂带。1833年小江断裂带西支曾发生过云南历史上最大的嵩明8级特大地震。研究小江断裂带晚第四纪地表变形和强震破裂行为对认识断裂带乃至川滇地区未来地震危险性以及青藏高原东南缘构造演化都至关重要。文中通过在小江断裂带西支开挖的多个大型探槽取得了一些新的认识:草海子探槽共揭露出6次古地震事件,从老到新依次为事件U、V、W、X、Y和Z,分别发生于40000—36300BC、35400—24800BC、9500BC—500AD、390—720AD、1120—1620AD和1750AD至今。干海子探槽共揭露出3次古地震事件,从老到新依次为事件GHZ-E1、GHZ-E2和GHZ-E3,分别发生于3300BC—400AD、770—1120AD和1460AD至今。大坟地探槽古地震事件分别为:事件E1,发生于22300—19600BC;事件E2,发生于18820—18400BC;事件E3,发生于18250BC至今。干海子探槽与草海子探槽同在小江断裂带西支上,且两探槽相距仅约400m,结合历史地震记录并使用古地震研究的逐次限定法可限定该段全新世晚期记录较完整的4次古地震事件发生时间分别是500—720AD、770—1120AD、1460—1620AD和AD1833,平均复发间隔约370~440a,这一结果小于前人所得的约900a的平均复发间隔。因此,应重新评估小江断裂带未来的地震危险性。结合前人研究结果发现,小江断裂带西支在晚更新世晚期至全新世早、中期很可能以分段破裂为主,而在全新世中晚期以来具有丛集及整个西支断裂全段破裂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江断裂带西支 大型探槽 古地震 复发间隔 断裂破裂特征
下载PDF
山西交城断裂北端及中段3个大型探槽全新世断错现象分析 被引量:13
10
作者 郭慧 江娃利 谢新生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76-92,共17页
前人在山西交城断裂带上开挖过多个探槽,揭露出全新世3次古地震事件,但其研究结果尚不能确定该断裂带全新世活动段的北部边界。近期在该断裂带北端和中段又开挖了3个大型探槽,其中在阳曲县泥屯盆地西界开挖的龙王沟探槽,是一个由多个探... 前人在山西交城断裂带上开挖过多个探槽,揭露出全新世3次古地震事件,但其研究结果尚不能确定该断裂带全新世活动段的北部边界。近期在该断裂带北端和中段又开挖了3个大型探槽,其中在阳曲县泥屯盆地西界开挖的龙王沟探槽,是一个由多个探槽组合成的大探槽,该探槽揭示的地层断错信息,将交城断裂带全新世活动的范围向北延伸了20km。另外2个大型探槽分别为交城断裂带中段瓦窑沟东侧台地前缘的瓦窑探槽与市儿口沟西侧T1阶地前缘的新民探槽。这3个大探槽均揭示出全新世中期(14C测年值为距今5~6ka)的垆土和淤泥层,以及多组平行分布的断面,所揭示的全新世3次古地震事件具有断错事件活动的同步性,可与前人探槽揭示的全新世断层活动事件相对比。3次断错活动时间分别距今3.06~3.53ka、5.32ka左右或6.14ka左右、8.36ka左右;3次事件的时间间隔分别为2.02~2.84ka和2.22~3.04ka。这些断错事件的同震垂直位移为1.5~4.7m,显示了7级以上地表破裂型的强震活动。最后讨论了探槽中14C测年样品的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探槽 古地震期次 全新世 交城断裂带
下载PDF
临潼-长安断裂带古地震及地震危险性评价 被引量:5
11
作者 师亚芹 冯希杰 +3 位作者 李晋 任隽 戴王强 李晓妮 《震灾防御技术》 2007年第2期137-146,共10页
长安二中探槽是在地面地质调查、浅层地震和钻探的基础上开挖的,探槽中有丰富的砂土液化现象,根据液化砂脉的切割关系,判断有4次古地震事件的发生。根据探槽中地层没有明显错动和临潼-长安断裂带在晚更新世晚期和全新世早期活动较弱,以... 长安二中探槽是在地面地质调查、浅层地震和钻探的基础上开挖的,探槽中有丰富的砂土液化现象,根据液化砂脉的切割关系,判断有4次古地震事件的发生。根据探槽中地层没有明显错动和临潼-长安断裂带在晚更新世晚期和全新世早期活动较弱,以及历史上无6级以上地震活动记录的特点,本文认为4次古地震事件与临潼-长安断裂带无关,该断裂未来发生强震的危险性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潼-长安断裂带 古地震 地震危险性评价 探槽
下载PDF
龙首山北缘断裂带古地震初步探讨
12
作者 董治平 程建武 +2 位作者 郑卫平 刘洪春 郭桂红 《西北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B12期46-50,84,共6页
龙首山北缘断裂带是潮水盆地与龙首山地的地貌分界线,展布于龙首山隆起的北麓。前期曾在龙首山北缘断裂带东段的白家嘴、中段包代河、西段斜坡山开挖了三个探槽,均揭露出多期古地震。本文通过三个探槽古地震事件的对比分析认为,龙首... 龙首山北缘断裂带是潮水盆地与龙首山地的地貌分界线,展布于龙首山隆起的北麓。前期曾在龙首山北缘断裂带东段的白家嘴、中段包代河、西段斜坡山开挖了三个探槽,均揭露出多期古地震。本文通过三个探槽古地震事件的对比分析认为,龙首山北缘断裂带第1次古地震(11ka)到最后1次古地震(1.6ka)间隔9.4ka,约1万年时间里有6次古地震发生。如果取算术平均(9.4ka/6—1.57ka),则每隔1500年左右,龙首山北缘断裂带就有一次强地震事件,即古地震平均重复间隔约1.57ka。这和其它各大断裂带得出的古地震优势重现周期(1~2ka)并不矛盾。①5ka年以前龙首山北缘断裂带仅有2次古地震事件,重复间隔5.3ka,明显偏长,可能有古地震的遗漏问题;②5ka年以后该断裂地震活动明显丛集,最短间隔0.7ka,最长间隔1.5ka,平均重复间隔约0.8ka。无论是最短、最长或平均重复间隔,均与山丹一张掖地区历史地震的最长重复间隔0.79ka接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首山北缘断裂带 古地震 全新世 探槽
下载PDF
交城断裂带北端晚更新世活动性探讨
13
作者 盛强 谢新生 《华南地震》 2018年第S1期39-44,共6页
通过断错地质地貌调查和探槽古地震研究,获得了交城断裂带北端全新世活动的新证据。交城断裂带北端全新世有3期断层活动,断错时间分别约为3.06~3.53 ka、 5.99 ka左右、 8.45~10.77 ka。
关键词 交城断裂带 晚更新世 断错地貌 探槽 古地震
下载PDF
郯庐断裂南段怀远—池河北西向断裂的第四纪活动性——来自韭山东北缘的地质证据
14
作者 方良好 路硕 +4 位作者 疏鹏 潘浩波 戚浩 王扬帆 汪凡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2248-2258,共11页
怀远—池河断裂与郯庐断裂带南段相交,处在郯庐断裂带活动性逐渐减弱的地段。为获取断裂活动的地质证据,选取安徽韭山东北缘进行地貌调查、探槽开挖、年龄样品测试等工作。研究表明,韭山东北缘的线性地貌受断裂活动控制,在调查揭示的多... 怀远—池河断裂与郯庐断裂带南段相交,处在郯庐断裂带活动性逐渐减弱的地段。为获取断裂活动的地质证据,选取安徽韭山东北缘进行地貌调查、探槽开挖、年龄样品测试等工作。研究表明,韭山东北缘的线性地貌受断裂活动控制,在调查揭示的多个剖面中,断层表现出一致的活动性质,走向NW,倾向NE,倾角70°左右,具有正断性质;断层垂直断距在第四系中由下往上逐渐变小,直至消失在第四纪覆盖层中,说明断裂具有多期活动,进入中更新世后活动性逐渐减弱。通过跨断层探槽剖面分析及测年结果可知,断层最新活动错断了中更新世地层,上覆的中更新世顶部地层及晚更新世地层未受影响,说明该断裂是一条中更新世断裂,晚更新世以来不活动。怀远—池河断裂的活动情况与其所在地区的新构造环境有关。郯庐断裂带是本区规模最大的控制性构造,它的活动性对区内其他断裂具有重要影响,断裂带明光以南段最新活动时代为中更新世,受其影响,与它相交的怀远—池河断裂最新活动时代也表现为中更新世。这或是蚌埠—凤阳地区以中小地震活动为主的一个构造背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怀远—池河断裂 郯庐断裂南段 第四纪活动性 探槽 韭山
下载PDF
罗山东麓断裂全新世古地震研究 被引量:11
15
作者 闵伟 柴炽章 +1 位作者 王萍 杨平 《高原地震》 1993年第4期97-102,共6页
罗山东麓断裂全新世活动强烈,古地震现象丰富。探槽揭露出晚更新世末或全新世初以来,已发生过5次7级左右的古地震事件,除最早的一次时间不明外,其它4次分别发生在距今约8400年、5400—5020年、3900年和2260年。全新世早期古地震重复间隔... 罗山东麓断裂全新世活动强烈,古地震现象丰富。探槽揭露出晚更新世末或全新世初以来,已发生过5次7级左右的古地震事件,除最早的一次时间不明外,其它4次分别发生在距今约8400年、5400—5020年、3900年和2260年。全新世早期古地震重复间隔在3000年左右,晚期为1500年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山断裂带 古地震 探措
下载PDF
山西中条山北麓断裂夏县段新构造运动 被引量:12
16
作者 苗德雨 李有利 +3 位作者 吕胜华 田建梅 王怡然 司苏沛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665-673,共9页
通过分析夏县段中条山北麓山麓剥蚀面上的黄土地层,认为山麓剥蚀面形成于2.4 Ma以前。与邻近盆地内钻孔的研究成果对比,得到中条山北麓断裂第四纪以来的垂直活动幅度约700 m,抬升速率为0.29 mm/a。GPS测量得到断层将末次冰期极盛期形成... 通过分析夏县段中条山北麓山麓剥蚀面上的黄土地层,认为山麓剥蚀面形成于2.4 Ma以前。与邻近盆地内钻孔的研究成果对比,得到中条山北麓断裂第四纪以来的垂直活动幅度约700 m,抬升速率为0.29 mm/a。GPS测量得到断层将末次冰期极盛期形成的冲沟阶地垂直错断7 m,垂直活动速率为0.28~0.5 mm/a。探槽揭示,距今2万年以来断层有四次活动——距今8000年之前、距今4100年前后、距今3100年和距今720年以后。断距分别为大于2m、0.6m、1.55 m和0.25 m。断层活动速率为0.22~0.55 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条山北麓断裂 山麓剥蚀面 阶地 古地震 活动速率
原文传递
红河断裂带中段北探槽古地震及其标志性地层佐证 被引量:4
17
作者 郭君 李西 张彦琪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532-1545,共14页
探槽方法能够揭露地质记录中保存的古地震事件,可弥补仪器地震及历史地震记录的短暂性及局限性。文章通过数字影像分析、地质地貌调查,在红河断裂带中段北变形遗迹保存较好的德苴乡大丫口村段开挖了一个大型组合探槽。根据探槽剖面揭露... 探槽方法能够揭露地质记录中保存的古地震事件,可弥补仪器地震及历史地震记录的短暂性及局限性。文章通过数字影像分析、地质地貌调查,在红河断裂带中段北变形遗迹保存较好的德苴乡大丫口村段开挖了一个大型组合探槽。根据探槽剖面揭露的断裂信息以及断裂切、盖地层关系分析,组合探槽共揭露出了3次古地震事件,从老到新命名为E1、E2和E3。利用OxCal软件对古地震事件断错地层及覆盖地层中的炭屑样品AMS^(14)C测年结果进行校正分析,3次古地震事件分别限定在约1190 BC、341~126 BC和1460~1784 A.D.,最新一次事件E3应对应1652年弥渡M7地震。其中年龄限定较好的两次事件E2、E3的复发间隔约1800~2000 a表明,红河断裂中段北具有复发周期较长的特征。基于铁锰结核很可能是历史上新构造运动地质作用下,土壤环境巨大波动条件下形成的认识,以及组合探槽中揭露的标志性地层——铁锰结核层中多个炭屑样品年龄均为全新世,进一步佐证了红河断裂中段北在全新世期间曾有过多次强地震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河断裂带 组合探槽 古地震 AMS^(14)C测年 复发间隔 铁锰结核层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