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99篇文章
< 1 2 2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nhanced selective catalytic reduction of NO with NH3 via porous micro-spherical aggregates of Mn–Ce–Fe–Ti mixed oxide nanoparticles 被引量:5
1
作者 Junqi Tian Ke Zhang +6 位作者 Wei Wang Fu Wang Jianming Dan Shengchao Yang Jinli Zhang Bin Dai Feng Yu 《Green Energy & Environment》 SCIE CSCD 2019年第3期311-321,共11页
We rationally designed a high performance denitration(De-NOx) catalyst based on a micrometer-sized spherical Mn–Ce–Fe–Ti(CP-SD)catalyst for selective catalytic reduction(SCR). This was prepared by a co-precipitatio... We rationally designed a high performance denitration(De-NOx) catalyst based on a micrometer-sized spherical Mn–Ce–Fe–Ti(CP-SD)catalyst for selective catalytic reduction(SCR). This was prepared by a co-precipitation and spray drying(CP-SD) method. The catalyst was systematically characterized, and its morphological structure and surface properties were identified. Compare with conventional Mn–Ce–Fe–Ti(CP) catalysts, the Mn–Ce–Fe–Ti(CP-SD) catalyst had superior surface-adsorbed oxygen leading to enhanced 'fast NH3-SCR' reaction. The asobtained Mn–Ce–Fe–Ti(CP-SD) catalyst offered excellent NO conversion and N2 selectivity of 100.0% and 84.8% at 250℃, respectively, with a gas hourly space velocity(GHSV) of 40,000 h-1. The porous micro-spherical structure provides a larger surface area and more active sites to adsorb and activate the reaction gases. In addition, the uniform distribution and strong interaction of manganese, iron, cerium, and titanium oxide species improved H2O and SO2 resistanc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Mn–Ce–Fe–Ti(CP-SD) catalyst could be used prospectively as a denitration(De-NOx) catalys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n-Ce-fe-ti mixed oxide POROUS MICROSPHERES Spray drying Selective catalytic reduction DENITRAtiON
下载PDF
Provenance Study of Fe–Ti Oxide Minerals in the Quaternary Sediments in Yichang Area and Its Implication of Formation Time of the Yangtze Three Gorges, China 被引量:4
2
作者 XIANG Fang DU Wen +3 位作者 HUANG Henxu KANG Dongya ZHU Hongbo FENG Qin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CAS CSCD 2018年第4期1598-1608,共11页
The Three Gorges are considered to be critical to understand the formation of Yangtze River. Recent research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Yangtze Three Gorges was created during the Quaternary but the exact time is debata... The Three Gorges are considered to be critical to understand the formation of Yangtze River. Recent research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Yangtze Three Gorges was created during the Quaternary but the exact time is debatable. Fe-Ti oxide minerals are seldom used to study sediment provenance, expecially using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SEM), and energy dispersive spectrometer (EDS). In this study, the provenance of Quaternary sediments in Yichang area, which is located to the east of the Yangtze Three Gorges, was investigated by using SEM and EDS to research Fe-Ti oxides. The Panzhihua vanadium titanomagnetite and Emeishan basalt outcrop are located to the west of the Three Gorges. Further, the materials from them are observed in the Quaternary sediments of Yichang area. Fe-Ti oxide minerals from the Huangling granite are observed in the Yunchi and Shanxiyao Formations, which were formed before 0.75 Ma B.P., whereas Fe-Ti oxide minerals from the Huangling granite, Panzhihua vanadium titanomagnetite, and Emeishan basalt are observed in the riverbed and fifth-terrace sediments of the Yangtze River, which were formed after 0.73 Ma B.P.. Thus, we can infer that the Three Gorges formed after the deposition of the Shanxi Formation and before the fifth-terrace; i.e., 0.75-0.73 Ma B.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Yangtze Three Gorges Yichang area Quaternary sediments fe-ti oxide minerals China
下载PDF
Ti-Si-Fe合金添加量对Si_(3)N_(4)结合SiC材料结构与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姚路炎 韩兵强 +1 位作者 张锦化 柯昌明 《耐火材料》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77-283,共7页
为促进Si_(3)N_(4)结合SiC耐火材料的致密化,降低Si粉氮化温度,以SiC颗粒和细粉、Si粉为主要原料,利用从高钛型高炉渣提取的Ti-Si-Fe合金部分取代Si粉,在埋碳气氛下于1350℃反应烧结5 h,制备了Si_(3)N_(4)结合SiC耐火材料。研究了Ti-Si... 为促进Si_(3)N_(4)结合SiC耐火材料的致密化,降低Si粉氮化温度,以SiC颗粒和细粉、Si粉为主要原料,利用从高钛型高炉渣提取的Ti-Si-Fe合金部分取代Si粉,在埋碳气氛下于1350℃反应烧结5 h,制备了Si_(3)N_(4)结合SiC耐火材料。研究了Ti-Si-Fe合金添加量(加入质量分数分别为0、1.8%、3.6%、5.4%、7.2%)对Si粉的氮化行为、材料力学性能和显微结构的影响,并探讨了氮化反应烧结机制。结果表明:1)随着Ti-Si-Fe合金添加量的增加,材料的常温力学性能和高温抗折强度明显改善,荷重软化温度均超过1700℃,Ti-Si-Fe合金添加量超过3.6%(w)后材料性能的增幅变缓;2)Ti-Si-Fe合金促进了Si粉在较低温度下的完全氮化和材料的反应烧结,Ti-Si-Fe合金中各物相及Si粉氮化反应的体积增加能够充填气孔,氮化产物改善骨料与基质、基质内部的结合状态,从而提高材料的致密化程度,改善力学性能;3)引入Ti-Si-Fe合金后,反应体系中形成了富含Ti、Si、N、Fe成分的液相,氮化物的形成除传统的VS、VLS机制外,溶解-沉淀机制在短柱状β-Si_(3)N_(4)、粒状TiN的形成中起到主导作用,交错连结的α-Si_(3)N_(4)晶须、短柱状β-Si_(3)N_(4)、粒状TiN对材料的力学性能起到增强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Si-fe合金 反应烧结 Si_(3)N_(4)结合SiC耐火材料 致密化 溶解-沉淀
下载PDF
V-Ti-Fe三元合金显微组织、氢传输行为及耐蚀性能研究
4
作者 马东帅 闫二虎 +8 位作者 白金旺 王豪 张硕 王艺豪 李唐卫 郭智洁 周子锐 邹勇进 孙立贤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92-198,共7页
Nb-Ti-Fe双相合金已被证实具有优异的渗氢性能,有望成为替代传统Pd膜的渗氢材料。V和Nb同属于5B族,具有类似的物理化学性质,但是,V-Ti-Fe双相合金组织转变规律和渗氢性能至今无人研究。基于此,本工作对V-Ti-Fe三元合金的显微组织和渗氢... Nb-Ti-Fe双相合金已被证实具有优异的渗氢性能,有望成为替代传统Pd膜的渗氢材料。V和Nb同属于5B族,具有类似的物理化学性质,但是,V-Ti-Fe双相合金组织转变规律和渗氢性能至今无人研究。基于此,本工作对V-Ti-Fe三元合金的显微组织和渗氢行为开展了详细研究,并探索了热处理和电化学腐蚀对改善渗氢性能的可能性。研究结果表明:V-Ti-Fe三元合金体系中存在一个包共晶凝固反应,即L+TiFe_(2)→Bcc-(V,Ti)+TiFe(1626 K)。液相面投影图中存在三个相区,分别为TiFe相区、TiFe_(2)相区和Bcc-(V,Ti)相区。其中,TiFe相区合金室温组织由初生TiFe相和{Bcc-(V,Ti)+TiFe}共晶结构组成,TiFe_(2)相区合金室温组织由初生TiFe相、TiFe_(2)相和Bcc-(V,Ti)相构成,Bcc-(V,Ti)相区合金室温组织由初生Bcc-(V,Ti)相和TiFe相组成,渗氢性能测试证实了该系合金抗氢脆性能较弱。具体来说,上述三区域内部铸态合金在渗氢实验前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破碎,仅V_(2.5)Ti_(62.5)Fe_(35)合金能够渗氢,不过,该合金在渗氢后期发生断裂。最后,本工作采用电化学腐蚀和真空热处理两种方法改善该合金体系的渗氢性能,其中,V_(2.5)Ti_(62.5)Fe_(35)合金具有较高的耐腐蚀性能,经热处理后该合金的渗氢性能明显提升,其在623 K下的氢渗透性能为1.03×10^(-9)mol H_(2)m^(-1)·s^(-1)·Pa^(-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ti-fe合金 显微组织 热处理 耐腐蚀性能 渗氢性能
下载PDF
Ti-Si-Fe添加量与氮气压强对BN/SiC/Si_(3)N_(4)复相陶瓷材料的影响
5
作者 李立倍 张锦化 +6 位作者 冯邻江 张祖力 龙图 陈祥惠 周寻 徐晟 李灵转 《陶瓷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75-583,共9页
以BN粉、Si粉、SiC粉、Ti-Si-Fe合金、助烧剂B_(2)O_(3)及外加结合剂酚醛树脂(PFF)为原料,采用原位氮化反应烧结制备BN/SiC/Si_(3)N_(4)复相陶瓷材料。探讨了在氮气气氛中添加不同含量Ti-Si-Fe合金部分替代硅粉及不同的气压下制得试样... 以BN粉、Si粉、SiC粉、Ti-Si-Fe合金、助烧剂B_(2)O_(3)及外加结合剂酚醛树脂(PFF)为原料,采用原位氮化反应烧结制备BN/SiC/Si_(3)N_(4)复相陶瓷材料。探讨了在氮气气氛中添加不同含量Ti-Si-Fe合金部分替代硅粉及不同的气压下制得试样的力学性能差异。结果表明,Ti-Si-Fe合金中的Fe、Mn等元素促进了硅粉的氮化和氮化硅晶须的生长,所有的氮化产物均可以更好地填充气孔并提高试样的致密化程度以及调控材料的力学性能。当Ti-Si-Fe合金添加量为1.5 wt.%时,常压下试样的显气孔率最低为25.3%、体积密度最高为1.97 g·cm^(-3),常温抗弯强度最高为33.8 MPa;气压下试样的显气孔率最低为20.8%,体积密度最高为2.15 g·cm^(-3),常温抗弯强度最高为43.4 MPa。与常压相比,2 MPa气氛压力烧成的试样,纤维状的Si_(3)N_(4)晶须明显偏少,柱状的Si_(3)N_(4)晶须明显偏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化硅 ti-Si-fe合金 反应烧结 显微结构 物相组成
下载PDF
Ti-Al-Fe体系bcc相扩散系数及原子移动性
6
作者 佟健博 王向东 +3 位作者 聂晶晶 黄毅 白伟民 程军 《铸造技术》 CAS 2024年第7期672-680,共9页
钛合金中合金元素的扩散行为对材料的制备、加工、服役等过程至关重要。研究了1000和1100℃时Ti-Al-Fe体系bcc相中的元素扩散行为,制备了8对bcc-Ti-Al-Fe单相合金扩散偶。分别在1000℃/8.5 h和1100℃/7 h条件下进行扩散,利用EPMA技术测... 钛合金中合金元素的扩散行为对材料的制备、加工、服役等过程至关重要。研究了1000和1100℃时Ti-Al-Fe体系bcc相中的元素扩散行为,制备了8对bcc-Ti-Al-Fe单相合金扩散偶。分别在1000℃/8.5 h和1100℃/7 h条件下进行扩散,利用EPMA技术测定成分-距离曲线。通过得到的成分-距离曲线,采用CALPHAD方法建立了Ti-Al-Fe体系bcc相的原子移动性数据库。在优化过程中,采用HitDIC软件得到了原子迁移率参数和互扩散系数。利用得到的原子移动性参数对扩散偶的扩散过程进行了模拟,计算结果与实验扩散特性(互扩散、组分-距离分布和扩散路径)一致,验证了该数据库的准确性。这一研究成果对于深入理解钛合金的微观组织演变和性能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子移动性 扩散系数 ti-Al-fe合金 HitDIC软件 CALPHAD
下载PDF
Ti/Fe(NCN)新型铝热剂的制备和燃烧性能
7
作者 万立祥 朱理想 +3 位作者 李宵鹏 郎茂运 蔡昌武 尹艳君 《兵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4500-4507,共8页
铝热剂作为一类高能、钝感、安全性好的含能材料,在固体推进剂、金属焊接、新型材料制造等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近年来,一类金属碳化二亚胺或称金属氰胺化合物M x(NCN)y(其中M为碱金属、碱土金属、过渡金属或非金属元素),由于其独... 铝热剂作为一类高能、钝感、安全性好的含能材料,在固体推进剂、金属焊接、新型材料制造等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近年来,一类金属碳化二亚胺或称金属氰胺化合物M x(NCN)y(其中M为碱金属、碱土金属、过渡金属或非金属元素),由于其独特的电子结构和新奇的物化性质,逐渐成为研究热点。借助金属碳化二亚胺化合物的高含氮量和亚稳态特性,以Fe(NCN)为代表,与纳米Ti组装为一种新型铝热剂体系—Ti/Fe(NCN),并对Ti/Fe(NCN)含能材料的组分、结构、形貌、燃烧特性及反应过程进行了探究。研究结果表明:当Ti与Fe(NCN)质量比为5∶1时,燃烧过程剧烈,放热量为605 J/g,释放压力319 kPa,且反应产物中检测出Fe、TiC 0.2 N 0.8及气体产物N 2;Ti/Fe(NCN)新型铝热剂有望丰富含能材料研究体系,同时为新型含能器件的研发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铝热剂 ti/fe(NCN)含能材料 燃烧特性 放热性能 反应过程
下载PDF
La-B-Ti对高Fe含量再生黄铜铸锭组织与性能的影响
8
作者 梁晖洁 刘伟 +2 位作者 吴婷 李荣平 柴胜利 《稀有金属与硬质合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40-50,62,共12页
以废杂铜为原料生产高品质再生黄铜合金时,富Fe相以硬质颗粒偏析,影响黄铜铸锭的加工性能。为了提高成材率,采用La-B-Ti复合添加剂来改善高Fe黄铜铸锭的组织。通过热力学模拟计算分析了La-B-Ti对Cu-ZnPb-Fe体系组织的影响,并对添加不同... 以废杂铜为原料生产高品质再生黄铜合金时,富Fe相以硬质颗粒偏析,影响黄铜铸锭的加工性能。为了提高成材率,采用La-B-Ti复合添加剂来改善高Fe黄铜铸锭的组织。通过热力学模拟计算分析了La-B-Ti对Cu-ZnPb-Fe体系组织的影响,并对添加不同质量分数复合添加剂的黄铜铸锭的微观组织、硬度和电导率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La易与Pb结合形成化合物,Ti易与Fe结合形成化合物。复合添加剂可以抑制富Fe相和Pb相的聚集析出,同时具有细化α相的作用。此外,La-B-Ti改变了Cu-Zn-Pb-Fe体系的晶界数量和析出相形态。当复合添加剂的添加量为高Fe废杂铜质量的0.25%时,再生黄铜铸锭的硬度最高(181 HV),电导率较大(11.85%IACS)。本研究为回收高Fe废杂铜再生黄铜铸锭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生黄铜 La-B-ti复合添加剂 fe Pb相 热力学计算 微观组织演变 硬度 电导率
下载PDF
河北大庙Fe-Ti-P矿床中铁钛磷灰岩的成因:来自磷灰石的证据 被引量:17
9
作者 陈伟 赵太平 +1 位作者 魏庆国 徐勇航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2301-2312,共12页
铁钛磷灰岩仅由磷灰石和铁钛氧化物组成,常赋存于岩体型斜长岩中,成因上有不混溶和分异堆晶两种不同的认识。本文从磷灰石角度讨论河北大庙铁钛磷灰岩的形成机制。大庙铁钛磷灰岩常产出于浸染状Fe-P矿体内部,有时与块状铁矿石交互出现... 铁钛磷灰岩仅由磷灰石和铁钛氧化物组成,常赋存于岩体型斜长岩中,成因上有不混溶和分异堆晶两种不同的认识。本文从磷灰石角度讨论河北大庙铁钛磷灰岩的形成机制。大庙铁钛磷灰岩常产出于浸染状Fe-P矿体内部,有时与块状铁矿石交互出现形成韵律条带状矿石,为岩浆结晶分异的产物。铁钛磷灰岩中磷灰石呈浑圆状,含量变化于15%~34%。铁钛磷灰岩的全岩和磷灰石微量元素分析显示,磷灰石比全岩相对富集稀土元素达2.96~6.93倍,但两者的配分型式基本平行。质量平衡计算(R∝1/F)的结果表明,铁钛磷灰岩中几乎100%的稀土元素赋存于磷灰石中。综合上述特征,反映磷灰石为结晶分离的堆晶矿物,铁钛磷灰岩应为堆晶成因。因为如果磷灰石结晶于铁钛磷灰岩不混溶熔体,它的稀土元素分配系数也不会变化达2.3倍(变化于2.96~6.93)。计算出该磷灰石的母岩浆稀土元素组成,与浸染状Fe-P矿石最为相似,结合它与铁钛磷灰岩之间紧密共生的野外特征以及相似的全岩及磷灰石稀土元素配分型式,认为磷灰石最可能是在浸染状Fe-P矿浆中,经结晶分离作用形成铁钛磷灰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体型斜长岩 铁钛磷灰岩 大庙斜长岩体 feti—P矿床 不混溶 分异结晶 堆晶
下载PDF
Fe-Ti-C熔体中TiC颗粒的原位合成及长大过程研究 被引量:22
10
作者 严有为 魏伯康 +2 位作者 傅正义 林汉同 袁润章 《金属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9期909-912,共4页
本文研究了Fe-Ti-C合金熔体中原位TiC颗粒的形成过程,结果表明:在合金熔体的等温过程中,Ti和C原子首先不断反应合成TiC颗粒,直至生成的TiC与熔体达到平衡;然后,TiC颗粒按照小颗粒不断溶解、大颗粒相应粗化的模式而长大其中,Ti... 本文研究了Fe-Ti-C合金熔体中原位TiC颗粒的形成过程,结果表明:在合金熔体的等温过程中,Ti和C原子首先不断反应合成TiC颗粒,直至生成的TiC与熔体达到平衡;然后,TiC颗粒按照小颗粒不断溶解、大颗粒相应粗化的模式而长大其中,TiC颗粒的合成过程又可进一步分为TiC晶核的形成和长大两个阶段,形核阶段越长,熔体中TiC颗粒的数目越多.尺寸越小,而当TiC的合成反应平衡后、如继续延长等温时间,则熔体中TiC颗粒的尺寸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ti-C熔体 原位反应 复合材料 碳化钛
下载PDF
激光熔覆Fe-Ti-B复相涂层的组织研究 被引量:13
11
作者 杨松岚 王福会 +1 位作者 冯钟潮 张炳春 《金属热处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20-23,共4页
应用5kW激光器在1Cr18Ni9Ti不锈钢基体上进行FeTiB合金的激光熔覆,用金相显微镜、X射线衍射、电子探针等微观分析手段对涂层中组成相的类型和形貌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涂层中TiB2有针状、棒状以及颗粒状等... 应用5kW激光器在1Cr18Ni9Ti不锈钢基体上进行FeTiB合金的激光熔覆,用金相显微镜、X射线衍射、电子探针等微观分析手段对涂层中组成相的类型和形貌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涂层中TiB2有针状、棒状以及颗粒状等形态。这与激光加工工艺参数有关,同时由于TiB2的生成消除了激光熔覆FeB合金涂层中FeB相的偏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熔覆 fe-ti-B合金 组织 复相涂层 不锈钢
下载PDF
Fe-Ti-C熔体在大气条件下原位合成TiC_P/Fe复合材料的研究 被引量:21
12
作者 严有为 魏伯康 +1 位作者 傅正义 袁润章 《复合材料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51-54,共4页
为了在大气条件下利用 Fe- Ti- C熔体中 Ti C的合成反应制备原位 (in situ) Ti CP/Fe复合材料 ,研究了三种覆盖剂对熔体中 Ti元素氧化烧损率的影响 ,并分析了所得复合材料的组织和性能。结果表明 :采用所开发的混合盐型覆盖剂能在大气... 为了在大气条件下利用 Fe- Ti- C熔体中 Ti C的合成反应制备原位 (in situ) Ti CP/Fe复合材料 ,研究了三种覆盖剂对熔体中 Ti元素氧化烧损率的影响 ,并分析了所得复合材料的组织和性能。结果表明 :采用所开发的混合盐型覆盖剂能在大气条件下制备出原位 Ti CP/Fe复合材料 ,且原位合成的 Ti C颗粒尺寸细小、分布均匀 ,从而使制备的复合材料特别是经淬火处理后的复合材料具有较高的力学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ti-C合金 覆盖剂 原位反应 铁基复合材料
下载PDF
机械合金化Nd—11Fe-Ti合金和机械研磨 NdFe_(11)Ti化合物退火时的相转变 被引量:8
13
作者 唐少龙 吴昌衡 +2 位作者 金希梅 王博文 庄育智 《金属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21-24,共4页
采用 X射线衍射、初始交流磁性率和差热分析研究了机械合金化 Nd-11Fe-Ti(原子比)合金粉和机械研磨 NdFe_11Ti比台物粉在退火过程中的相转变.球磨7h后二者均由非晶相和Ti在α-Fe中过饱和固溶体组成。机械... 采用 X射线衍射、初始交流磁性率和差热分析研究了机械合金化 Nd-11Fe-Ti(原子比)合金粉和机械研磨 NdFe_11Ti比台物粉在退火过程中的相转变.球磨7h后二者均由非晶相和Ti在α-Fe中过饱和固溶体组成。机械合金化粉末样品中的非晶相的晶化温度为 620℃,晶化亚稳相为 TbCu_7,结构的 Nd(Fe;Ti)7, 900℃以上退火时。亚稳相转变成 ThMn12结构 Nd(Fe, Ti)12相;机械研磨的NdFe11Ti化合物树中非晶相在638℃晶化形成的Nd(Fe,Ti)7在1000℃以上退火向Nd(Fe,Ti)_12相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械合金化 机械研磨 Nd(fe ti)12相 相变
下载PDF
电场作用下Fe含量对Fe-Ti-C体系低温燃烧合成的影响 被引量:12
14
作者 冯可芹 杨屹 +3 位作者 沈保罗 杨春楣 郭路宝 何洪 《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61-165,共5页
采用Gleeble-1500D热模拟机,对电场作用下Fe含量对Fe-Ti-C体系低温燃烧合成过程和产物显微结构特征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电场和大热流密度作用下,体系的点火温度可以大幅降低;Fe含量越高,其对体系低温燃烧合成过程的影响越大。... 采用Gleeble-1500D热模拟机,对电场作用下Fe含量对Fe-Ti-C体系低温燃烧合成过程和产物显微结构特征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电场和大热流密度作用下,体系的点火温度可以大幅降低;Fe含量越高,其对体系低温燃烧合成过程的影响越大。随Fe含量增加,体系点火温度升高,点火延迟时间缩短,所达到的最高温度也升高;与高温燃烧合成类似,低温燃烧合成的产物由TiC,Fe,少量Fe_2Ti组成;当Fe含量为45%时(质量百分数,下同),产物中的TiC量最多,且颗粒细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场 热流密度 fe-ti-C体系 低温燃烧合成 热模拟
下载PDF
斜长岩体中Fe-Ti-P矿床的特征与成因 被引量:14
15
作者 赵太平 陈伟 卢冰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06-117,共12页
岩体型斜长岩为由90%以上斜长石组成的岩浆岩,具变压结晶的特点,仅形成于元古宙(2.1~0.9Ga),常赋存有Fe-Ti-P矿床。Fe-Ti-P矿体既呈整合层状也呈透镜状和席状等不规则形式产出;矿石类型有块状和侵染状,前者矿石矿物含量>70%,后者矿... 岩体型斜长岩为由90%以上斜长石组成的岩浆岩,具变压结晶的特点,仅形成于元古宙(2.1~0.9Ga),常赋存有Fe-Ti-P矿床。Fe-Ti-P矿体既呈整合层状也呈透镜状和席状等不规则形式产出;矿石类型有块状和侵染状,前者矿石矿物含量>70%,后者矿石矿物含量为20%~70%;矿物组成上,不同矿床稍有差别:部分矿床的Fe-Ti氧化物以钛磁铁矿为主、钛铁矿次之,而其他矿床则以赤钛铁矿为主、磁铁矿次之。一些矿床磷灰石含量较高,出现仅由Fe-Ti氧化物和磷灰石组成的铁钛磷灰岩。研究表明,Fe-Ti-P矿床由富Fe、Ti的岩浆演化形成,其母岩浆是在深部岩浆房中大量结晶斜长石后的残余岩浆。部分学者认为不同矿石经正常的结晶分异作用并堆晶形成,但该机制很难解释呈不规则状产出的矿石;其他学者则认为不混熔作用对矿石的富集(尤其是脉状、席状的铁钛磷灰岩)有重要作用,但该机制缺乏岩相学和地球化学方面的证据。河北大庙Fe-Ti-P矿体呈透镜状、席状等不连续地分布于斜长岩中,矿体不发育明显岩浆分层,但仍出现不同矿石的相带。依据详细的岩相学、矿体中矿物含量和成分的变化规律以及全岩地球化学特征,我们判断大庙矿床中不同矿石为堆晶矿物和晶隙流体的混合产物,它们由铁闪长质岩浆经结晶分异和堆晶作用形成,与不混熔作用关系不大。矿体不规则状产出的特点可能与岩浆动力分异作用有关,并伴随有小范围的亚固相迁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体型斜长岩 铁钛磷灰岩 变压结晶 不混熔作用 大庙fe-ti-P矿床
下载PDF
Ti-Fe二元系在机械合金化过程中的结构转变及纳米晶TiFe储氢合金的制备 被引量:10
16
作者 高岩 罗堪昌 +2 位作者 李伯林 李祖鑫 朱敏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256-259,共4页
研究了Ti-Fe和Ti-Fe-Mn纳米晶储氢合金的机械合金化制备,用X-ray衍射分析了Ti-Fe和Ti-Fe-Mn在高能球磨的机械合金化过程中的结构变化及获得的FeTi相的晶粒尺寸。此外,还考察了球磨条件包括气氛、... 研究了Ti-Fe和Ti-Fe-Mn纳米晶储氢合金的机械合金化制备,用X-ray衍射分析了Ti-Fe和Ti-Fe-Mn在高能球磨的机械合金化过程中的结构变化及获得的FeTi相的晶粒尺寸。此外,还考察了球磨条件包括气氛、球磨机转速等对球磨过程中结构变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采用适当的球磨参数并辅以后续热处理,可以制备出不同晶粒尺寸的纳米晶储氢合金,在本研究中获得的FeTi合金的最小平均晶粒尺寸可达13n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械合金化 储氢合金 纳米晶 钛-铁
下载PDF
青海尕林格矽卡岩铁多金属矿床Fe-Ti氧化物及其热动力学意义 被引量:6
17
作者 于淼 丰成友 +5 位作者 刘洪川 李定武 王辉 刘建楠 赵一鸣 李大新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04-214,共11页
尕林格大型矽卡岩型铁多金属矿床地处东昆仑祁漫塔格山与柴达木盆地结合部位靠近盆地一侧。本文主要针对尕林格矿床Ⅱ矿群内发现的热液性质的Fe-Ti氧化物共生组合(HYM)和新鲜镁铁质玄武安山岩中火成性质的Fe-Ti氧化物共生组合(IGM)... 尕林格大型矽卡岩型铁多金属矿床地处东昆仑祁漫塔格山与柴达木盆地结合部位靠近盆地一侧。本文主要针对尕林格矿床Ⅱ矿群内发现的热液性质的Fe-Ti氧化物共生组合(HYM)和新鲜镁铁质玄武安山岩中火成性质的Fe-Ti氧化物共生组合(IGM)的化学成分及其热动力学平衡进行了详细研究。镜下观察发现,HYM与镁铁尖晶石共生,钛铁矿呈叶片状平行于磁铁矿八面体的(111)面出溶,根据氧化反应的平衡公式计算得到出溶反应的平衡温度集中在581.8~688.9℃之间,氧逸度fo2介于10-14~10-17.94之间;IGM主要与岩浆中的镁铁质矿物相平衡,其出溶反应的平衡温度范围为690.7~740.3℃.氧逸度集中在10-15.44~10-17.30之间。计算结果表明,尕林格矽卡岩型铁矿的最初成矿温度可达700℃,接近于水饱和岩浆结晶时的温度,因此判断HYM形成于岩浆演化早期高温高盐度流体的最初冷却过程。由于早期高温高盐度流体与嗣岩地层中的镁铁质火山岩发生交代反应,淋滤出大量的Fe、Ti、A1、Mg、Cu等金属物质。在高温条件下,Ti和A1进入磁铁矿晶格,导致含钛磁铁矿在降温过程中经历了氧化出溶反应形成钛铁矿一磁铁矿共生组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尕林格 fe-ti氧化物 镁铁尖晶石 地质温度计 氧压计 氧化出溶
下载PDF
原位TiC_P/Fe复合材料组织中的有害相及其防止措施 被引量:12
18
作者 严有为 魏伯康 +1 位作者 傅正义 袁润章 《复合材料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55-58,共4页
研究了原位 (in situ) Ti CP/Fe复合材料组织中有害相 Fe3C和 Fe2 Ti的形成过程及其防止措施。结果表明 :Fe3C和 Fe2 Ti均在 Fe- Ti- C熔体等温反应后的凝固过程中形成 ,且与奥氏体中固溶的 Ti量有关 ;对熔体进行微量Cu、Ni合金化及孕... 研究了原位 (in situ) Ti CP/Fe复合材料组织中有害相 Fe3C和 Fe2 Ti的形成过程及其防止措施。结果表明 :Fe3C和 Fe2 Ti均在 Fe- Ti- C熔体等温反应后的凝固过程中形成 ,且与奥氏体中固溶的 Ti量有关 ;对熔体进行微量Cu、Ni合金化及孕育处理可促进熔体中 Ti C颗粒的形成 ,并有效地防止组织中有害相的产生 ,从而使复合材料的性能得以进一步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位复合材料 有害相 合金化 tiCP/fe复合材料
下载PDF
Fe/Ti/Si复合微粒的表面结构与催化活性 被引量:11
19
作者 余锡宾 王桂华 +1 位作者 罗衍庆 李和兴 《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548-553,共6页
利用UV-vis,FT-IR,XRD,XPS,Raman等手段研究了Ti/Si,Fe/Ti,Fe/Ti/Si复合微粒的表面结构与催化活性.研究表明:Ti/Si复合微粒的光催化活性明显高于TiO_2微粒,TiO_2微粒以晶化度较低的锐钛矿相高度分散在SiO_2网络中,粒径约为10nm;并与SiO_... 利用UV-vis,FT-IR,XRD,XPS,Raman等手段研究了Ti/Si,Fe/Ti,Fe/Ti/Si复合微粒的表面结构与催化活性.研究表明:Ti/Si复合微粒的光催化活性明显高于TiO_2微粒,TiO_2微粒以晶化度较低的锐钛矿相高度分散在SiO_2网络中,粒径约为10nm;并与SiO_2形成Si—O—Ti桥氧结构;提高了TiO_2微晶的热稳定性、比表面积和表面缺陷;有利于吸附降解有机污染物、半导体光生电子-空穴的分离及提高催化剂的光催化活性.Fe/Ti复合微粒具有Ti—O—Fe网络结构,粒径约为12nm,样品呈晶化度较低的锐钛矿和金红石混晶形式,这种结构有利于促进半导体光生电子-空穴的分离与活性·OH基团的生成;并能在半导体TiO_2中形成杂质中间能级,扩大光响应范围及提高半导体的光催化活性.但是,杂质Fe^(3+)的掺入促进了TiO_2微粒的晶格畸变,晶粒增大.所研究的复合微粒中,Fe/Ti/Si体系具有最高的光催化活性.这种体系兼有Ti/Si,Fe/Ti复合微粒的优点,包含Si—O—Si,Si—O—Ti,Ti—O—Ti,Ti—O—Fe多种网络结构和Fe_2O_3,Fe_3O_4,FeO多种物种,具有很高的比表面积和表面缺陷;大大提高了半导体的光催化活性.是一种极具有实用价值的新型光催化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微粒 掺杂 光催化剂 二氧化钛半导体
下载PDF
Fe/Ti/Si复合纳米微粒光催化降解NO_2 被引量:6
20
作者 金华峰 李文戈 +1 位作者 向纪明 唐吉玉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53-156,共4页
采用溶胶 凝胶法制备了Ti/Si和不同浓度Fe3 + 掺杂的Fe/Ti/Si复合纳米粉末 ,并利用XRD、BET、UV vis等技术手段研究了Ti/Si及掺铁形成的Fe/Ti/Si复合微粒的表面结构形态变化 ,以及对污染物NO-2 光催化降解的影响。研究表明 ,Fe/Ti/Si复... 采用溶胶 凝胶法制备了Ti/Si和不同浓度Fe3 + 掺杂的Fe/Ti/Si复合纳米粉末 ,并利用XRD、BET、UV vis等技术手段研究了Ti/Si及掺铁形成的Fe/Ti/Si复合微粒的表面结构形态变化 ,以及对污染物NO-2 光催化降解的影响。研究表明 ,Fe/Ti/Si复合微粒的催化活性高于Ti/Si体系 ,并且Fe/Ti/Si[ω(Fe3 + ) =1 .5% ,m(Ti) m(Si) =2 1 ]具有最佳活性 ,样品呈晶化度较低的锐钛矿结构。Fe3 + 掺杂导致晶粒的增大 ,稳定性降低 ,大大提高了半导体的光催化活性 ,有利于对低浓度NO-2 的光催化降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硝酸根 光催化降解 复合纳米粒子 光催化剂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