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34篇文章
< 1 2 3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希瓦氏菌D14^T的Fe(Ⅲ)还原特性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7
1
作者 许玫英 林培真 +2 位作者 孔祥义 钟小燕 孙国萍 《微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463-466,i003,共5页
报道了中国希瓦氏菌D14 T 的Fe(Ⅲ)还原特性,研究了溶氧浓度、光照强度、温度、pH等条件对菌株Fe(Ⅲ)还原的影响。结果发现,随着培养基中Fe(Ⅲ)浓度的提高,菌株D14 T 的Fe(Ⅲ)还原速率相应降低;氧气和光照对Fe(Ⅲ)还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报道了中国希瓦氏菌D14 T 的Fe(Ⅲ)还原特性,研究了溶氧浓度、光照强度、温度、pH等条件对菌株Fe(Ⅲ)还原的影响。结果发现,随着培养基中Fe(Ⅲ)浓度的提高,菌株D14 T 的Fe(Ⅲ)还原速率相应降低;氧气和光照对Fe(Ⅲ)还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菌株还原Fe(Ⅲ)的最适反应温度为37℃;在反应起始pH6 0 - 10 0的条件下菌株可进行Fe(Ⅲ)还原。对不同形态Fe(Ⅲ)还原特性的研究结果表明,Fe(Ⅲ)的溶解度越高越有利于还原反应的进行。采用SDS和OGP这两种蛋白变性剂对Fe(Ⅲ)还原蛋白进行初步定位的结果表明,参与Fe(Ⅲ)还原的蛋白主要位于细胞可溶性外周蛋白。在同时含有偶氮染料和Fe(Ⅲ)的条件下,菌株D14 T 的偶氮染料脱色率和Fe(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希瓦氏菌D14^T fe()还原 影响因素 偶氮染料脱色
下载PDF
新体系Fe(Ⅲ)-KIO_4-偶氮氯磷Ⅲ催化动力学光度法测定食品中痕量铁的研究 被引量:12
2
作者 崔丽君 曹平芳 +1 位作者 郑乐琳 祝亮 《分析试验室》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6期66-68,共3页
研究了在硫酸介质中,痕量Fe(Ⅲ)催化高碘酸钾氧化氨氯磷Ⅲ的褪色反应及其动力学条件。本法检测限为8.78×10 ̄(09)g/L,测Fe(Ⅲ)范围0~1.4μg/10mL,采用硫基葡聚糖凝胶分离富集,使本法选择性大... 研究了在硫酸介质中,痕量Fe(Ⅲ)催化高碘酸钾氧化氨氯磷Ⅲ的褪色反应及其动力学条件。本法检测限为8.78×10 ̄(09)g/L,测Fe(Ⅲ)范围0~1.4μg/10mL,采用硫基葡聚糖凝胶分离富集,使本法选择性大大提高,建立了一种高灵敏、高选择性测定痕量Fe(Ⅲ)的新方法,用于食品中痕量Fe(Ⅲ)的测定,结果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巯基葡聚糖凝胶 催化光度法 食品分析
下载PDF
Fe(Ⅲ)负载改性橘子皮对Pb2+的吸附性能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刘雪梅 吴凡 +1 位作者 章海亮 黄晶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7-21,共5页
建立了普通橘子皮、Fe(Ⅲ)负载改性橘子皮对Pb^2+的吸附研究,采用原子吸收光谱仪测定Pb^2+的浓度,分别研究了吸附剂投加量、pH、吸附时间等对废水中Pb^2+的吸附研究,且对吸附动力学和吸附等温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Fe(Ⅲ)负载改性的... 建立了普通橘子皮、Fe(Ⅲ)负载改性橘子皮对Pb^2+的吸附研究,采用原子吸收光谱仪测定Pb^2+的浓度,分别研究了吸附剂投加量、pH、吸附时间等对废水中Pb^2+的吸附研究,且对吸附动力学和吸附等温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Fe(Ⅲ)负载改性的橘子皮比普通橘子皮对Pb^2+的吸附效果更佳,最大吸附量为119.25 mg/g,吸附去除率达到95.66%,Langmuir能更好地描述普通橘子皮和Fe(Ⅲ)负载改性橘子皮吸附剂对Pb^2+的吸附过程,准二级动力学方程拟合结果R^2在0.9994以上,说明吸附过程被化学吸附所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橘子皮 fe()负载改性 吸附 原子吸收光谱法
下载PDF
负催化光度法测定微量铁──Fe(Ⅲ)──H_2O_2──甲基紫体系
4
作者 冯尚彩 庄会荣 《聊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6年第4期53-55,共3页
提出了一种褪色光度法测定Fe3+的新方法.即在Fe3+的催化作用下,H2O2在稀H2SO2的酸性环境中氧化甲基紫使其褪色.Fe3+线性范围0~6μg/25mL,本法选择性好,用于地面水和地下水的测定,结果满意.
关键词 催化褪色 吸光光度法 甲基紫 fe()
下载PDF
模拟高放废液中Fe(Ⅲ)的还原 被引量:4
5
作者 张启卫 焦荣洲 宋崇立 《核科学与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160-167,共8页
对模拟高放废液中Fe(Ⅲ)的还原与还原剂类型、用量、还原时间,支持还原剂类型及用量的关系进行了初步研究。抗坏血酸(C6H8O6)是较合适的还原剂,硝酸肼(N2H4·HNO3)和氨基磺酸(NH2SO3H)可以作为支... 对模拟高放废液中Fe(Ⅲ)的还原与还原剂类型、用量、还原时间,支持还原剂类型及用量的关系进行了初步研究。抗坏血酸(C6H8O6)是较合适的还原剂,硝酸肼(N2H4·HNO3)和氨基磺酸(NH2SO3H)可以作为支持还原剂。模拟高放废液酸度为1mol/L时,采用G6H8O6作还原剂,N2H4·HNO3作支持还原剂,可使模拟料液中90%以上的Fe(Ⅲ)还原成Fe(Ⅱ)。当用30%TRPO—煤油溶液与上述溶液萃取平衡1小时后,80%以上的铁仍处于Fe(Ⅲ)状态。由于30%TRPO不萃取Fe(Ⅱ),采用还原Fe(Ⅲ)为Fe(Ⅱ)的方法,可用30%TRPO—煤油直接萃取模拟高放废液([HNO3]<1.4mol/L),萃取体系也不会产生第三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放射性废液铁 还原剂 还原时间 放射性废物处理
下载PDF
Fe(Ⅲ)对不同来源溶解性有机质的光化学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3
6
作者 刘砚弘 李威 韩建刚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2563-2572,共10页
为研究水环境中普遍存在的Fe(Ⅲ)对溶解性有机质(DOM)的光化学活性的影响,分别以糠醇(FFA)、对氯苯甲酸(pCBA)和2,4,6-三甲基苯酚(TMP)作为1O2、·OH和3DOM*的分子探针,研究了不同光源和pH条件下,Fe(Ⅲ)对不同DOM产生1O2、·OH... 为研究水环境中普遍存在的Fe(Ⅲ)对溶解性有机质(DOM)的光化学活性的影响,分别以糠醇(FFA)、对氯苯甲酸(pCBA)和2,4,6-三甲基苯酚(TMP)作为1O2、·OH和3DOM*的分子探针,研究了不同光源和pH条件下,Fe(Ⅲ)对不同DOM产生1O2、·OH的稳态浓度和TMP降解的反应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汞灯照射下DOM产生活性物种的能力显著高于氙灯照射条件下,说明光强越大,DOM产生的活性物种越多;不同光源和pH条件下,不同DOM产生活性物种的能力是不同的,总体上表现为Suwannee河腐植酸(SRHA)和Suwannee河天然有机物(SRNOM)具有更高的1O2和·OH生成效能,而污水处理厂二级出水有机物(EfOM)具有更高的3DOM*生成效能。低浓度的Fe(Ⅲ)(10μmol·L^-1)对DOM产生活性物种的能力无显著影响,高浓度的Fe(Ⅲ)(25~50μmol·L^-1)则会抑制DOM产生活性物种的能力,且随Fe(Ⅲ)浓度的增加,抑制效应增强。DOM/Fe溶液的E2/E3值随Fe(Ⅲ)浓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小,其与单一DOM/Fe体系产生的1O2、·OH的稳态浓度以及TMP的光降解反应速率常数具有正相关关系。在实际水体中,Fe(Ⅲ)的存在可能会抑制DOM的光化学活性,进而抑制水体中有机污染物的光化学转化,导致有机污染物的生态风险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解性有机质(DOM) fe() 光化学活性 活性物种
下载PDF
Fe(Ⅲ)-Al2O3对制革生化尾水中DOM的去除规律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王晴 马宏瑞 +1 位作者 郝永永 朱超 《皮革科学与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24-29,共6页
比较了Al2O3和Fe(Ⅲ)-Al2O3对制革生化尾水中难降解溶解性有机物(Dissolved organic matter,DOM)的去除效果,借助SEM和XRD分析了氧化铝改性前后结构组成的变化,并通过对紫外特征参数和三维荧光光谱的分析重点探讨了Fe(Ⅲ)-Al2O3对制革... 比较了Al2O3和Fe(Ⅲ)-Al2O3对制革生化尾水中难降解溶解性有机物(Dissolved organic matter,DOM)的去除效果,借助SEM和XRD分析了氧化铝改性前后结构组成的变化,并通过对紫外特征参数和三维荧光光谱的分析重点探讨了Fe(Ⅲ)-Al2O3对制革生化尾水中DOM的去除规律。研究表明,Al2O3改性后吸附效果显著提高,烧结温度为150℃,Fe(Ⅲ)-Al2O3用量为30 g时,色度去除率高达93.8%,同时溶解性有机碳(Dissolved organic carbon,DOC)去除率可达38.7%;Fe(Ⅲ)-Al2O3具有的发达的孔隙结构及表面负载的无定型水合铁氧化物对分子量高、取代基为含氧官能团的芳香族化合物的吸附能力更强,且主要表现在选择性地吸附制革生化尾水中的类腐殖酸和类富里酸物质。利用Fe(Ⅲ)-Al2O3的选择性吸附,可与高级氧化技术相结合,为制革废水生化尾水提供针对性更强的深度处理技术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Al2O3 制革废水 生化尾水 溶解性有机物
下载PDF
Fe(Ⅲ)-XG配合物选择性絮凝微细粒赤铁矿与石英及其机理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韩英棋 杨志超 +4 位作者 滕青 张郭阳 方淑华 张素红 刘生玉 《有色金属(选矿部分)》 CAS 2024年第1期116-125,共10页
基于金属离子配位理论,将FeCl_(3)·6H_(2)O与黄原胶(XG)按一定比例混合制备Fe(Ⅲ)-XG配合物,用于改善微细粒赤铁矿难沉降、回收效果差的问题。采用沉降实验研究了不同条件下Fe(Ⅲ)-XG对微细粒赤铁矿和石英的选择性絮凝行为,结合动... 基于金属离子配位理论,将FeCl_(3)·6H_(2)O与黄原胶(XG)按一定比例混合制备Fe(Ⅲ)-XG配合物,用于改善微细粒赤铁矿难沉降、回收效果差的问题。采用沉降实验研究了不同条件下Fe(Ⅲ)-XG对微细粒赤铁矿和石英的选择性絮凝行为,结合动电位、红外光谱和显微镜分析,揭示Fe(Ⅲ)-XG对赤铁矿的絮凝作用机理。矿物絮凝沉降试验结果表明:以黄原胶和Fe(Ⅲ)为絮凝剂,无法实现赤铁矿与石英的选择性絮凝,而黄原胶与FeCl_(3)·6H_(2)O质量比为1︰9时生成的Fe(Ⅲ)-XG配位絮凝剂,对赤铁矿和石英表现出较强的选择性絮凝作用,pH值为6时两者沉降率差异最大,分别为91.50%和39.96%。显微镜观察结果证实,Fe(Ⅲ)-XG作用下,赤铁矿颗粒形成块状絮体,且絮体密实程度更大,而石英颗粒间未发生团聚作用,处于相对分散的状态。Zeta电位、溶液化学计算、吸附量实验与红外光谱分析结果表明:黄原胶主要通过羧酸基团的羰基C=O与Fe^(3+)发生配位作用形成Fe(Ⅲ)-XG配合物,Fe(Ⅲ)-XG在石英和赤铁矿表面吸附方式不同,因而在两种矿物表面吸附量不同。Fe(Ⅲ)-XG中的羟基氧和赤铁矿表面的铁元素发生化学键合特异性吸附在赤铁矿表面,而在石英表面只有微弱的氢键吸附。通过FeCl_(3)·6H_(2)O与黄原胶配位组装可显著提升微细粒赤铁矿选择性絮凝分离效果,为赤铁矿选择性絮凝分选提供新的策略和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XG配合物 赤铁矿 石英 絮凝剂 选择性絮凝 微细粒
下载PDF
Fe(Ⅲ)对Anammox污泥脱氮效能长短期影响
9
作者 郭佳文 林兴 +3 位作者 李祥 黄勇 刘天琪 赵魏东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278-1285,共8页
通过接种厌氧氨氧化(Anammox)污泥,研究了Fe(Ⅲ)对Anammox污泥脱氮效能长短期影响.结果表明,适量提升Fe(Ⅲ)浓度可以提升Anammox菌的活性.当进水Fe(Ⅲ)浓度达到0.09mol/L时,反应器氮去除速率最高为0.238kg/(L·d),较对照组提升了14.... 通过接种厌氧氨氧化(Anammox)污泥,研究了Fe(Ⅲ)对Anammox污泥脱氮效能长短期影响.结果表明,适量提升Fe(Ⅲ)浓度可以提升Anammox菌的活性.当进水Fe(Ⅲ)浓度达到0.09mol/L时,反应器氮去除速率最高为0.238kg/(L·d),较对照组提升了14.2%.继续提高进水Fe(Ⅲ)浓度,氮去除速率逐步下降,当Fe(Ⅲ)浓度升至0.18mol/L时,氮去除速率降至0.215kg/(L·d),与最高氮去除速率相比下降10.75%.采用Haldane抑制动力学模型拟合得到Fe(Ⅲ)对Anammox半速率常数(KFe)为0.012mol/L,半抑制常数(KI)为0.449mol/L.长期结果表明,在0.09mol/L Fe(Ⅲ)浓度下,Anammox氮去除速率增幅最快,并且随着Fe(Ⅲ)浓度增加而逐步降低.由于Fe(Ⅲ)代替了NO_(2)^(-)-N作为电子受体发生厌氧铁氨氧化反应,在含有Fe(Ⅲ)的反应器中NO_(2)^(-)-N与NH_(4)^(+)-N的转化比在1.108~1.227之间波动,明显低于理论值1.32,并随Fe(Ⅲ)浓度的提升而降低.扫描电镜结果表明,添加Fe(Ⅲ)可使Anammox菌细胞结构更加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 厌氧氨氧化 脱氮性能 抑制动力学 扫描电镜
下载PDF
羟胺强化Fe(Ⅲ)-NTA络合物活化过二硫酸盐降解磺胺甲恶唑 被引量:2
10
作者 王真然 彭藴斓 +1 位作者 刘义青 付永胜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63-1172,共10页
针对Fe(Ⅱ)/过二硫酸盐(Peroxydisulfate,PDS)高级氧化技术存在的pH值应用范围窄、铁泥产量大等缺陷,研究构建Fe(Ⅲ)-氨三乙酸(Nitrilotriacetic Acid,NTA)/羟胺(Hydroxylamine,HAm)/PDS体系,以在中性条件下高效降解水中新污染物磺胺甲... 针对Fe(Ⅱ)/过二硫酸盐(Peroxydisulfate,PDS)高级氧化技术存在的pH值应用范围窄、铁泥产量大等缺陷,研究构建Fe(Ⅲ)-氨三乙酸(Nitrilotriacetic Acid,NTA)/羟胺(Hydroxylamine,HAm)/PDS体系,以在中性条件下高效降解水中新污染物磺胺甲恶唑(Sulfamethoxazole,SMX)。研究结果显示,Fe(Ⅲ)-NTA/HAm/PDS体系在pH=7条件下对SMX的降解率可达91%,该体系降解SMX的主要活性物种为·SO_(4)^(-)和·OH。SMX在Fe(Ⅲ)-NTA/HAm/PDS体系中的降解效率随溶液pH值的升高而降低,且增加Fe(Ⅲ)、PDS的用量会加速SMX降解。NTA的引入可将Fe(Ⅱ)/PDS体系的pH值应用范围由酸性拓展至弱碱性,与此同时,向体系内加入HAm可有效减少铁泥的产量。根据检测到的降解产物,提出SMX在Fe(Ⅲ)-NTA/HAm/PDS体系中可能的降解途径包括断键反应、羟基化反应、氨基氧化反应。双酚AF、双氯芬酸、土霉素等其他新污染物也能在Fe(Ⅲ)-NTA/HAm/PDS体系中被高效去除,表明该体系在新污染物的降解领域有较大的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工程学 磺胺甲恶唑 羟胺 fe()-NTA络合物 过二硫酸盐
下载PDF
不同Mn/Fe比例天然含铁锰矿的As(Ⅲ)吸附性能与机制
11
作者 田周炀 郑倩 +3 位作者 杜晓丽 陈成 李传维 涂书新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2717-2727,共11页
水体中的砷主要以亚砷酸(As(Ⅲ))形态存在.金属氧化物常用于水体砷的去除,但其对As(Ⅲ)的亲和力较弱,导致水体砷很难去除,因此,寻求高效、廉价、绿色的除As(Ⅲ)材料具有显著的环境意义.天然含铁锰矿是一种高效的砷吸附剂,由于自然形成... 水体中的砷主要以亚砷酸(As(Ⅲ))形态存在.金属氧化物常用于水体砷的去除,但其对As(Ⅲ)的亲和力较弱,导致水体砷很难去除,因此,寻求高效、廉价、绿色的除As(Ⅲ)材料具有显著的环境意义.天然含铁锰矿是一种高效的砷吸附剂,由于自然形成条件复杂,其不同含铁锰矿对As(Ⅲ)的去除性能存在较大差异.本研究以两种不同Mn/Fe比例的天然含铁锰矿(NFM-L、NFM-H)为研究对象,评估其对As(Ⅲ)的吸附性能,并结合XPS、XRD等光谱学表征手段探究其砷的去除机制.实验结果表明,NFM-L的Fe含量是NFM-H的5.61倍,其As(Ⅲ)的最大吸附量(24.82 mg·g^(−1))与吸附速率亦显著高于NFM-H(18.94 mg·g^(−1)),NFM-L和NFM-H对As(Ⅲ)的等温吸附曲线更符合Freundlich模型.影响因子实验表明,溶液pH值对NFM-L的影响更大,共存离子H_(2)PO_(4)^(−)能够显著抑制两种材料对As(Ⅲ)的吸附,但是材料粒径对As(Ⅲ)去除的影响较小.光谱学表征发现,两种矿物吸附砷后结构并未发生明显变化,但锰氧化物能将As(Ⅲ)氧化为As(V),从而显著提高了铁锰矿对砷的吸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含铁锰矿 As() Mn/fe 氧化 吸附.
下载PDF
羟胺强化Fe(Ⅲ)-NTA/H_(2)O_(2)类芬顿体系降解磺胺甲恶唑
12
作者 潘承欢 刘义青 +1 位作者 彭藴斓 付永胜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29-34,共6页
为改善传统芬顿法pH应用范围窄、铁泥产量大等缺陷,提出了一种新型Fe(Ⅲ)-NTA/HAm/H_(2)O_(2)类芬顿体系用于降解水中新污染物磺胺甲恶唑(SMX)。考察了不同pH、Fe(Ⅲ)浓度对该体系降解SMX的影响,探究了SMX在该体系中的降解机理,并评估... 为改善传统芬顿法pH应用范围窄、铁泥产量大等缺陷,提出了一种新型Fe(Ⅲ)-NTA/HAm/H_(2)O_(2)类芬顿体系用于降解水中新污染物磺胺甲恶唑(SMX)。考察了不同pH、Fe(Ⅲ)浓度对该体系降解SMX的影响,探究了SMX在该体系中的降解机理,并评估了该体系对其他有机污染物的降解效能。实验结果表明,Fe(Ⅲ)-NTA/HAm/H_(2)O_(2)体系在中性或弱碱条件下对SMX的降解率可达85%以上,并且SMX的去除率随着Fe(Ⅲ)投加量的增加而增大。通过自由基淬灭实验,识别出HO•为体系中降解SMX的主要活性物种,并根据SMX的降解产物提出了SMX可能的三条降解途径:羟基化、氨基氧化和断键反应。相较于传统芬顿法,Fe(Ⅲ)-NTA/HAm/H_(2)O_(2)体系的pH应用范围显著拓宽,铁泥产量明显减少,并且该体系也能有效降解罗丹明B、橙黄G、双氯芬酸、土霉素等其他有机污染物,说明该体系具有一定的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磺胺甲恶唑 羟胺 fe()-NTA络合物 过氧化氢 类芬顿反应
下载PDF
Fe(Ⅲ)/2,6-吡啶二羧酸活化高碘酸盐强化染料脱色的效能与机制
13
作者 陈文政 苏晗 +2 位作者 钟欣洋 牛丽君 冯明宝 《化学试剂》 CAS 2024年第4期59-64,共6页
有色染料是环境中非常重要的污染源之一,严重威胁着水生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由于其难以被天然降解,且传统的污水处理工艺亦无法实现其高效去除,因此急需开发绿色、高效的水处理工艺进行有色染料污染控制。发现Fe(Ⅲ)/2,6-吡啶二羧酸(2,... 有色染料是环境中非常重要的污染源之一,严重威胁着水生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由于其难以被天然降解,且传统的污水处理工艺亦无法实现其高效去除,因此急需开发绿色、高效的水处理工艺进行有色染料污染控制。发现Fe(Ⅲ)/2,6-吡啶二羧酸(2,6-PDA)可高效活化高碘酸盐(PI)实现亚甲基蓝(MB)这一典型染料的高效降解。实验结果表明,该体系在Fe(Ⅲ)浓度为10μmol/L、2,6-PDA浓度为10μmol/L和PI浓度为200μmol/L时,可在pH 3.0条件下使5 mg/L MB降解率在120 s内大于97%。该方法依托高级氧化原理和配位强化策略,利用PI对有色染料进行降解,为目前染料废水治理提供了新思路从而有效地修复了污染水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甲基蓝 高碘酸盐 配位活化 fe() 高级氧化
下载PDF
Electrochemical behavior of Fe(Ⅲ)in Na_(2)SiO_(3)-SiO_(2)-Fe_(2)O_(3)molten salt
14
作者 FENG Sen ZHANG Jun-jie +4 位作者 DIOP Mouhamadou Aziz LIU Ai-min WANG Zhao-wen BOCA Miroslav SHI Zhong-ning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9期3024-3033,共10页
The high-temperature requirement for liquid iron smelting via molten oxide electrolysis presents significant challenges.This study investigates the electrochemical reduction of Fe(Ⅲ)in a novel low-temperature electro... The high-temperature requirement for liquid iron smelting via molten oxide electrolysis presents significant challenges.This study investigates the electrochemical reduction of Fe(Ⅲ)in a novel low-temperature electrolyte,Na_(2)SiO_(3)-SiO_(2)-Fe_(2)O_(3),utilizing cyclic voltammetry and square wave voltammetry techniques.The results show that Fe(Ⅲ)reduction occurs in two steps:Fe(Ⅲ)+e^(−)→Fe(Ⅱ),Fe(Ⅱ)+2e^(−)→Fe,and that the redox process of Fe(Ⅲ)/Fe(Ⅱ)at the tungsten electrode is an irreversible reaction controlled by diffusion.The diffusion coefficients of Fe(Ⅲ)in the molten Na_(2)SiO_(3)-SiO_(2)-Fe_(2)O_(3)in the temperature range of 1248–1278 K are between 1.86×10^(−6)cm^(2)/s and 1.58×10^(−4)cm^(2)/s.The diffusion activation energy of Fe(Ⅲ)in the molten salt is 1825.41 kJ/mol.As confirmed by XRD analysis,potentiostatic electrolysis at−0.857 V(vs.O_(2)/O_(complex)^(2-))for 6 h produces metallic iron on the cathod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lten oxide electrolysis(MOE) electrochemical behavior cyclic voltammetry potentiostatic electrolysis diffusion coefficients fe()
下载PDF
基于三氰基铁(Ⅲ)酸盐的Fe^(Ⅲ)_(4)Ni^(Ⅱ)_(2)六核配合物的合成、结构及磁性 被引量:2
15
作者 李国玲 王蒙蒙 +2 位作者 唐新学 张然 倪中海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564-1570,共7页
利用三氰基铁酸盐(Bu_(4)N)[FeⅢ(Tp)(CN)_(3)](Tp=氢化三(1-吡唑基)硼酸)与配体2,9-二吡唑基-1,10-菲咯啉(dpzpen)以及高氯酸镍反应合成了一例氰根桥联的Fe^(Ⅲ)_(4)Ni^(Ⅱ)_(2)六核配合物[Fe_(4)Ni_(2)(Tp)_(4)(CN)_(12)(dpzpen)_(2)]... 利用三氰基铁酸盐(Bu_(4)N)[FeⅢ(Tp)(CN)_(3)](Tp=氢化三(1-吡唑基)硼酸)与配体2,9-二吡唑基-1,10-菲咯啉(dpzpen)以及高氯酸镍反应合成了一例氰根桥联的Fe^(Ⅲ)_(4)Ni^(Ⅱ)_(2)六核配合物[Fe_(4)Ni_(2)(Tp)_(4)(CN)_(12)(dpzpen)_(2)]·12H_(2)O·3CH_(3)OH (1)。结构研究表明配合物1具有近似菱形的Fe^(Ⅲ)_(2)Ni^(Ⅱ)_(2)骨架结构,另外2个Fe则通过氰根延伸在菱形的外侧。磁性研究表明在配合物1中氰根桥联的Fe和Ni表现出铁磁相互作用。更为重要的是,基于配合物1的结构模型,对它的变温磁化率数据进行拟合得到了不同Fe-Ni之间的磁耦合常数,得到的最佳磁耦合常数J3d(15.73 cm^(-1))>J2d(3.53 cm^(-1))≈J1d(3.50 cm^(-1))与Ni-N键的键长以及Ni-N≡C键角的变化趋势有关(J3d:0.206 5 nm,169.8°;J2d:0.206 2 nm,163.1°;J1d:0.198 7 nm,161.6°)。以上结果表明Ni-N键长越短,Ni-N≡C键角越大,Fe与Ni之间的铁磁耦合越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氰基铁酸盐 feNi配合物 晶体结构 磁性 磁性-结构相互关系
下载PDF
锌精矿氧压酸浸过程Fe(Ⅲ)助浸及水解沉淀行为 被引量:4
16
作者 李倡纹 李存兄 +5 位作者 顾智辉 刘强 宋健清 王阳波 成圳 毛罗滨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3362-3374,共13页
针对锌精矿氧压酸浸过程受多相传质影响导致氧化能力不足的问题,本文利用锌浸出渣中可溶性Fe(Ⅲ)的强氧化性促进锌精矿中低价硫化物的高效溶解,同时实现铁酸锌、金属硫化物的强化解离和铁的清洁分离。结果表明:锌浸出渣中铁酸锌溶解产生... 针对锌精矿氧压酸浸过程受多相传质影响导致氧化能力不足的问题,本文利用锌浸出渣中可溶性Fe(Ⅲ)的强氧化性促进锌精矿中低价硫化物的高效溶解,同时实现铁酸锌、金属硫化物的强化解离和铁的清洁分离。结果表明:锌浸出渣中铁酸锌溶解产生的Fe(Ⅲ)可以提高体系氧化还原电位,强化锌精矿浸出;以添加锌浸出渣形式向系统补充6.1g/L Fe(Ⅲ)后,锌浸出率由87.59%升高到98.82%;升高反应温度、提高氧分压将有助于提升Fe(Ⅲ)、Fe(Ⅱ)的氧化还原反应能力,同时促进锌的高效浸出和Fe(Ⅲ)的矿物化沉淀;提高酸度可以加快锌精矿的溶解速率,但酸度过高将抑制Fe(Ⅲ)矿物化水解沉淀。在初始Fe(Ⅲ)为6.1 g/L、初始酸度95 g/L、反应温度160℃、氧分压0.8 MPa、液固比6 mL∶1 g、搅拌转速800 r/min、反应时间120min的优化技术条件下,锌浸出率为98.82%,同时溶液中92.36%的铁以铁矾的形式沉淀入渣,浸出终渣含黄钾铁矾40.2%、铅铁矾14.6%;浸出液含铁低至1.04 g/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锌精矿 锌浸出渣 强化浸出 锌浸出率 fe()矿物化水解沉淀
下载PDF
Fe(Ⅲ)表面印迹硅胶聚合物的制备及其吸附性能研究
17
作者 何红星 张炜业 +2 位作者 邓秀君 甘强 冯长根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899-910,共12页
选用硅胶为基质材料、乙烯基膦酸为功能单体、Fe^(3+)为模板离子、乙二醇双甲基丙烯酸酯为交联剂,通过表面印迹技术制备了一种新型膦酸功能化的Fe(Ⅲ)印迹硅胶聚合物。对印迹吸附材料的吸附条件、吸附选择性和重复利用率进行了研究。通... 选用硅胶为基质材料、乙烯基膦酸为功能单体、Fe^(3+)为模板离子、乙二醇双甲基丙烯酸酯为交联剂,通过表面印迹技术制备了一种新型膦酸功能化的Fe(Ⅲ)印迹硅胶聚合物。对印迹吸附材料的吸附条件、吸附选择性和重复利用率进行了研究。通过FT-IR、SEM、EDX、TG和N_(2)吸附/脱附分析对印迹材料进行了表征,分析了印迹吸附剂对Fe^(3+)的吸附机理。结果表明:印迹吸附剂在8 min可达吸附平衡,最大吸附量达16.12 mg/g,吸附行为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和Langmuir吸附等温式,印迹吸附剂展现出较高的选择性识别能力,与Cr^(3+)、Mn^(2+)和Zn^(2+)相比,对Fe^(3+)的选择性系数k分别为8.9、10.75和12.37。经过6次吸附-解吸试验,印迹材料吸附Fe^(3+)的能力仅下降了5.9%,证明其具有很好的可重复使用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工程学 表面印迹技术 印迹硅胶聚合物 fe()离子 吸附选择性
下载PDF
基于TA-Fe^(Ⅲ)还原Ag离子构建木材疏水表面
18
作者 傅敏 李明剑 +3 位作者 何文清 王嘉伟 邵霖治 战剑锋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75-82,共8页
本研究用一种简单、通用、快速的化学表面改性方法对木材进行疏水改性,制备的木材试件具有优异的疏水性能,具有拓展低值人工林木材应用范围的潜在能力。利用单宁酸(TA)与三价铁离子(FeⅢ)配位形成的TA-FeШ复合涂层的粘附性以及TA中游... 本研究用一种简单、通用、快速的化学表面改性方法对木材进行疏水改性,制备的木材试件具有优异的疏水性能,具有拓展低值人工林木材应用范围的潜在能力。利用单宁酸(TA)与三价铁离子(FeⅢ)配位形成的TA-FeШ复合涂层的粘附性以及TA中游离邻苯二酚/邻苯三酚良好的还原能力,将金属Ag离子原位还原为Ag纳米颗粒,在木材表面构建良好的粗糙度;随后,在复合涂层上接枝疏水长链,从而制备出疏水型木材。结果表明,随着自组装次数的增加以及还原的Ag纳米颗粒在木材复合涂层的沉积,使得木材表面的粗糙结构得到了适度的发展。未改性木材表面的接触角为52.0°,随着接触时间延长,接触角迅速下降,水滴很快渗入到木材中;而经过改性处理的木材,随着自组装次数的增加,TA-Fe^(Ⅲ)/木材试件的接触角从138.2°增加至近143.7°;TA-Fe^(Ⅲ)/Ag/木材试件的接触角从142.3°增加到了146.7°,使木材具有了优异的疏水性能。在强酸、强碱、有机溶剂、超声波清洗和紫外线老化等恶劣条件下,疏水木材接触角均高于135.0°,制备出的疏水木材表现出了优异的环境稳定性和化学耐久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疏水木材 TA-fe^() 表面改性 耐久性
下载PDF
铁锰改性生物炭处理低浓度含As(Ⅲ)废水的研究
19
作者 张路 刘长青 +2 位作者 殷悦 矫辰 张国闽 《青岛理工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5期76-85,93,共11页
以玉米秸秆为原料制备生物炭,通过加碱沉淀的方式对生物炭进行改性,并通过静态及动态实验分析了其对水中As(Ⅲ)的吸附机理及性能。结果表明,静态吸附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以及Freundlich等温吸附模型,对As(Ⅲ)的吸附过程以非均匀多分子... 以玉米秸秆为原料制备生物炭,通过加碱沉淀的方式对生物炭进行改性,并通过静态及动态实验分析了其对水中As(Ⅲ)的吸附机理及性能。结果表明,静态吸附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以及Freundlich等温吸附模型,对As(Ⅲ)的吸附过程以非均匀多分子层的化学吸附为主,铁锰改性生物炭(FMBC)的最大静态吸附容量为20.63 mg/g;FMBC吸附As(Ⅲ)的适宜pH范围广,但共存物质中PO_(4)^(3-)、SiO_(3)^(2-)对吸附效果影响较大;进水流量及进水As(Ⅲ)浓度会影响动态吸附的有效床体积,Thomas模型和Yoon-Nelson模型对动态吸附曲线都有较好的拟合效果;在进水As(Ⅲ)浓度为200μg/L、流量为9 mL/min时,FMBC的最大动态吸附容量为1.41 mg/g。本研究可为FMBC处理含As(Ⅲ)废水的应用提供必要的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锰改性生物炭 As() 静态吸附 动态吸附
下载PDF
Fenton反应中水解Fe(Ⅲ)的形态分布特征研究 被引量:37
20
作者 高迎新 杨敏 +1 位作者 王东升 张昱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551-556,共6页
利用Fe Ferron逐时络合比色法 ,研究了不同条件下Fenton反应中Fe(Ⅲ )的水解形态分布与转化规律 .结果表明 ,H2 O2和小于 0 2mg L的Fe2 + 的存在对Ferron试剂及后续的络合反应没有影响 .当水解度相同时 ,Fenton反应生成的Fe(Ⅲ )比一... 利用Fe Ferron逐时络合比色法 ,研究了不同条件下Fenton反应中Fe(Ⅲ )的水解形态分布与转化规律 .结果表明 ,H2 O2和小于 0 2mg L的Fe2 + 的存在对Ferron试剂及后续的络合反应没有影响 .当水解度相同时 ,Fenton反应生成的Fe(Ⅲ )比一般铁盐具有更强的水解趋势 .Fenton反应生成的Fe(Ⅲ )的水解形态受到H2 O2 浓度和水解度的影响较大 .水解速率随水解度的增大而增大 ,而高聚合态所占的比例却随H2 O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rron法 feNTON反应 fe() 水解形态分布 有机污染物 三价铁离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