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镀液成分对Fe-Co-W薄膜结构和磁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
1
作者 朱乾科 赵越 +2 位作者 武雅璐 王世醒 张克维 《太原科技大学学报》 2016年第3期207-211,共5页
采用电沉积法在铜电极上进行了Fe-Co-W磁性薄膜的制备,并研究了镀液中钨盐(Na2WO4·2H2O)含量对Fe-Co-W薄膜形貌、结构和磁性能的影响。镀液组分浓度为Fe SO4·7H2O 0.08 mol/L,Co SO4·7H2O 0.05 mol/L,Na2WO4·2H2O 0... 采用电沉积法在铜电极上进行了Fe-Co-W磁性薄膜的制备,并研究了镀液中钨盐(Na2WO4·2H2O)含量对Fe-Co-W薄膜形貌、结构和磁性能的影响。镀液组分浓度为Fe SO4·7H2O 0.08 mol/L,Co SO4·7H2O 0.05 mol/L,Na2WO4·2H2O 0.01-0.015 mol/L,H3BO30.2 mol/L,Na3C6H5O7·2H2O 0.2mol/L。结果表明,Na2WO4·2H2O含量对薄膜的表面形貌影响较大。随着溶液中Na2WO4·2H2O含量的增加,薄膜中W含量增加,纳米晶晶粒尺寸减小,薄膜矫顽力减小,在Na2WO4·2H2O为19.8 wt.%时薄膜为非晶态,Co含量反常增加,导致矫顽力反常增加。在Na2WO4·2H2O含量为27.3 wt.%时,其薄膜矫顽力为2.74 Oe,软磁性能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co-w 薄膜 电沉积 矫顽力
下载PDF
Friction and wear behavior of electrodeposited amorphous Fe-Co-W alloy deposits 被引量:2
2
作者 何凤姣 雷惊天 +1 位作者 陆欣 黄宇宁 《中国有色金属学会会刊:英文版》 CSCD 2004年第5期901-906,共6页
The microstructures, friction and wear behavior under dry sliding condition of electrodeposited amorphous Fe-Co-W alloy deposits heat treated at different temperatures were studied. A comparative study of hard chrome ... The microstructures, friction and wear behavior under dry sliding condition of electrodeposited amorphous Fe-Co-W alloy deposits heat treated at different temperatures were studied. A comparative study of hard chrome deposit under the same testing condition was also made.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hardness and wear resistance of amorphous Fe-Co-W alloy deposits are improved with the increasing of heat treatment temperature, and reach the maximum value at 800 ℃, then decrease above 800 ℃. Under 40 N load, the wear resistance properties of the alloy deposits heat treated at 800 ℃ are superior to those of hard chrome deposit. The main wear mechanisms of amorphous Fe-Co-W alloy deposits heat treated below 600 ℃ are peeling, plastic and flowing deformation; when the deposits are heat treated above 700 ℃, they are plastic and flowing deformation. While the main wear mechanisms of hard chrome are abrasive wear, fatigue and peel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沉淀物 无定形合金 fe-co-w 耐摩擦性 热处理工艺
下载PDF
Fe-Co-Zr-W-B块状非晶合金热稳定性的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黄钧声 杨元政 +3 位作者 王池林 方剑锋 陶凌云 赵德强 《铸造》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898-900,共3页
采用工业纯原料和水冷铜型真空吸铸法研制了直径2 mm的Fe61Co10Zr5W4B20,Fe63Co10Zr5W2B20,Fe63Co10Zr5W4B18三种铁基块状合金,采用X射线衍射法、差示扫描量热法研究了合金的结构和热稳定性,探讨了它们的非晶形成能力。试验结果表明:以... 采用工业纯原料和水冷铜型真空吸铸法研制了直径2 mm的Fe61Co10Zr5W4B20,Fe63Co10Zr5W2B20,Fe63Co10Zr5W4B18三种铁基块状合金,采用X射线衍射法、差示扫描量热法研究了合金的结构和热稳定性,探讨了它们的非晶形成能力。试验结果表明:以上3种合金中,前两种成分的合金几乎均由非晶相组成,第一种合金的玻璃转变温度Tg、晶化温度Tx分别为542℃和617℃,过冷液相区宽度ΔTx达到了75 K;第二种合金的玻璃转变温度Tg、晶化温度Tx分别为521℃和611℃,过冷液相区宽度ΔTx高达90 K,两种铁基非晶合金(特别是第二种合金)具有高的热稳定性和大的非晶形成能力(GFA)。第三种合金由非晶和少量α-Fe晶体组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块状非晶合金 Fe-Co-Zr-W-B合金 铜型吸铸法 非晶形成能力
下载PDF
CrNi3MoVA钢表面电火花沉积W-Ni-Fe-Co涂层的摩擦磨损性能 被引量:9
4
作者 杨君宝 郭秋萍 +3 位作者 赵博远 金浩 郭策安 张健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35-38,51,共5页
为进一步拓展火炮身管内膛强化手段,采用粉末冶金技术制备了W-Ni-Fe-Co合金,利用电火花表面沉积技术在CrNi3MoVA钢表面沉积了W-Ni-Fe-Co涂层,同时利用电镀技术在CrNi3MoVA钢表面制备了硬Cr涂层与之进行比较,用纳米压痕仪和摩擦磨损试验... 为进一步拓展火炮身管内膛强化手段,采用粉末冶金技术制备了W-Ni-Fe-Co合金,利用电火花表面沉积技术在CrNi3MoVA钢表面沉积了W-Ni-Fe-Co涂层,同时利用电镀技术在CrNi3MoVA钢表面制备了硬Cr涂层与之进行比较,用纳米压痕仪和摩擦磨损试验机研究了涂层的摩擦磨损性能,并利用XRD、SEM和EDS研究了沉积态和磨损后涂层的相结构、形貌及成分。结果表明电火花沉积W-Ni-Fe-Co涂层由α-W、γ-Fe和NiWO4组成,α-W在涂层中呈白亮带分布;W-Ni-Fe-Co涂层的硬度较电镀硬Cr涂层降低了18%,弹性模量较电镀硬Cr涂层提高了4%;W-Ni-Fe-Co涂层的磨损机制为轻微的粘着磨损,而电镀硬Cr涂层为严重的粘着磨损;CrNi3MoVA钢表面沉积W-Ni-Fe-Co涂层较电镀硬Cr涂层具有明显的减摩耐磨效果,随着摩擦速度的增加,W-Ni-Fe-Co涂层的摩擦系数降低,其原因是磨损表面氧化加剧,氧化物的自润滑作用加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rNi3MoVA钢 W-Ni-Fe-Co涂层 电镀硬Cr涂层 电火花沉积 摩擦磨损
下载PDF
Fe-W-Mo-Co多元渗镀复合层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张艳梅 李忠厚 +2 位作者 赵晋香 任乃娟 徐重 《材料科学与工艺》 EI CAS CSCD 2004年第6期650-653,共4页
采用双层辉光离子渗金属技术,在工业纯铁和20钢表面进行W、Mo、Co多元共渗,形成Fe W Mo Co型渗镀复合层.对渗镀层进行了金相组织观察、成分及硬度测量,重点研究了镀层的相组成及镀层与基体间的结合强度.结果表明:纯铁和20钢表面镀层以... 采用双层辉光离子渗金属技术,在工业纯铁和20钢表面进行W、Mo、Co多元共渗,形成Fe W Mo Co型渗镀复合层.对渗镀层进行了金相组织观察、成分及硬度测量,重点研究了镀层的相组成及镀层与基体间的结合强度.结果表明:纯铁和20钢表面镀层以金属钨、钼为基体,其上分布大量μ相,并有少量Laves相;镀层硬度高达1000~1400HV,固溶和时效处理对硬度提高影响不大;纯铁表面镀层在渗金属、固溶、时效状态下,持续加载100N未发生镀层剥落现象;20钢表面镀层经固溶处理后,所加载荷在100N内未发生剥落现象,但在渗金属及时效态,当载荷加至80N时,镀层开始剥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钢 固溶 金属 表面 多元共渗 LAVES相 时效 镀层硬度 复合层 基体
下载PDF
Ni-Cr-Fe-Mo-Co-W合金中宏观“黑斑”缺陷的特征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刘雅晶 谢锡善 +2 位作者 董建新 李玉清 John H.Tundermann 《上海金属》 CAS 2000年第1期31-37,共7页
将晶界萃取碳复型技术同其它实验技术相配合 ,研究了Ni-Cr-Fe-Mo-Co -W合金宏观“黑斑”缺陷特征的形成原因 ,认为“黑斑”缺陷主要是由晶界易腐蚀引起的。在“黑斑”区不均匀富集的钨、钼元素主要以数量较多、尺寸较大的富含钼、钨的M6... 将晶界萃取碳复型技术同其它实验技术相配合 ,研究了Ni-Cr-Fe-Mo-Co -W合金宏观“黑斑”缺陷特征的形成原因 ,认为“黑斑”缺陷主要是由晶界易腐蚀引起的。在“黑斑”区不均匀富集的钨、钼元素主要以数量较多、尺寸较大的富含钼、钨的M6C形式存在于晶界上 ,使“黑斑”区的晶界易受腐蚀。该合金中的“黑斑”缺陷具有元素的宏观偏聚和微观偏聚相结合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合金 镍合金 偏析 黑斑缺陷
下载PDF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测定钴铬钼合金中锰、铁、镍、钼、钨 被引量:9
7
作者 陶美娟 陈忠颖 +1 位作者 鄢国强 周雅娣 《理化检验(化学分册)》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879-881,共3页
提出了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测定钴铬钼合金中锰、铁、镍、钼、钨的含量。用盐酸和硝酸溶解样品,选择波长为216.556,257.610,204.598,259.940,207.911 nm 5条谱线依次作为测定镍、锰、钼、铁和钨的分析线。方法用于钴铬钼... 提出了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测定钴铬钼合金中锰、铁、镍、钼、钨的含量。用盐酸和硝酸溶解样品,选择波长为216.556,257.610,204.598,259.940,207.911 nm 5条谱线依次作为测定镍、锰、钼、铁和钨的分析线。方法用于钴铬钼合金标准样品(C112X)分析,加标回收率在96.0%-105.0%之间,相对标准偏差(n=9)在1.1%-2.0%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 钴铬钼合金
下载PDF
Fe^(3+)/W^(6+)共掺杂纳米TiO_2的光催化性能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周泽广 黄在银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7年第3期118-123,共6页
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Fe3+/W6+共掺杂纳米TiO2光催化剂,利用XRD、SEM、FT-IR以及荧光光谱(PL)等对样品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共掺杂纳米TiO2的形状以球形为主,粒径约为20~30nm,晶型为锐钛矿型;粒子表面吸附了大量的水分子和羟基;共掺杂TiO... 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Fe3+/W6+共掺杂纳米TiO2光催化剂,利用XRD、SEM、FT-IR以及荧光光谱(PL)等对样品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共掺杂纳米TiO2的形状以球形为主,粒径约为20~30nm,晶型为锐钛矿型;粒子表面吸附了大量的水分子和羟基;共掺杂TiO2纳米粒子并没有引起新的荧光现象,Fe3+和W6+产生了协同作用,有效抑制了光生电子和空穴的复合.以甲基橙为目标污染物研究了共掺杂纳米TiO2的光催化性能,结果表明:Fe3+/W6+共掺杂纳米TiO2的光催化活性比未掺杂或单一掺杂0.05%Fe3+纳米TiO2的光催化活性都高,当Fe3+/W6+掺杂浓度分别为0.05%和0.04%时,甲基橙的降解率达到最高,达到94.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TIO2 Fe^3+/W6+共掺杂 光催化性能
下载PDF
EDXRF法直接测定W-Fe-Ni-Co合金混合料组分 被引量:1
9
作者 杨明太 杨光文 +1 位作者 高戈 齐红莲 《核电子学与探测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924-926,932,共4页
介绍了用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法(EDXRF)测定W-Fe-Ni-Co合金混合料组分的分析方法。该方法将W-Fe-Ni-Co合金混合料样品直接压制成圆片,在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仪上直接测定其组分。当W、Fe、Ni和Co各组分的质量分数分别为80 wt%~98w... 介绍了用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法(EDXRF)测定W-Fe-Ni-Co合金混合料组分的分析方法。该方法将W-Fe-Ni-Co合金混合料样品直接压制成圆片,在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仪上直接测定其组分。当W、Fe、Ni和Co各组分的质量分数分别为80 wt%~98wt%0、.1wt%~7wt%、1.0wt%~10wt%和0.1wt%~1.5wt%时,测量各组分的相对标准不确定度依次不大于0.1%、1.5%、1.5%和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Fe-Ni—Co合金混合料 EDXRF 混合料组分
下载PDF
W-Ni-Fe-Co系重合金中锰的作用机制的研究 被引量:13
10
作者 聂常绅 吴琳 +1 位作者 刘金红 韩丽华 《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5期10-14,共5页
通过Mn的加入量的变化对93W-Ni-Fe-Co合金力学性能的影响,以及对合金中钨颗粒和粘结相的组成与含量,合金的显微及断口形貌,Mn及O、S的分布状态及它们间所形成夹杂物的类型、结构、尺寸、形态和分布等的系统研究,... 通过Mn的加入量的变化对93W-Ni-Fe-Co合金力学性能的影响,以及对合金中钨颗粒和粘结相的组成与含量,合金的显微及断口形貌,Mn及O、S的分布状态及它们间所形成夹杂物的类型、结构、尺寸、形态和分布等的系统研究,探讨了Mn在W-Ni-Fe-Co系重合金中的作用及其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合金 夹杂物 作用机制 W-Ni-Fe-Co系
全文增补中
钨钼钴铁复合合金的开发与应用
11
作者 赵锡群 武文斌 《铁合金》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2-15,共4页
简述了钨钼钴铁复合合金的冶金原理和试验过程,实践证明:该产品完全符合作为高速工具钢等的合金剂,同时由于利用了多矿种原料的特性,为炼钢过程降成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关键词 钨钼钴铁 复合合金 冶金原理 试验 性能
下载PDF
w-BN(001)B面上铁(钴、镍)纳米线的高自旋极化研究
12
作者 刘国营 罗时军 《襄樊学院学报》 2007年第5期24-27,共4页
文章用密度泛涵理论(DFT)和广义梯度近似(GGA)研究了铁、钴和镍在纤锌矿结构氮化硼(w-BN)(001)B面上排列的纳米线的电子结构和磁性,计算了原子的磁矩和态密度,发现在w-BN(001)的B面上的铁和钴纳米线具有高自旋极化的特性,并与孤立的铁... 文章用密度泛涵理论(DFT)和广义梯度近似(GGA)研究了铁、钴和镍在纤锌矿结构氮化硼(w-BN)(001)B面上排列的纳米线的电子结构和磁性,计算了原子的磁矩和态密度,发现在w-BN(001)的B面上的铁和钴纳米线具有高自旋极化的特性,并与孤立的铁、钴和镍原子线的电子结构进行了比较研究,这种高自旋极化材料在微电子器件中可以用作自旋过滤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从头计算 六角结构氮化硼 铁(钴 镍)纳米线 高自旋极化
下载PDF
共沉积晶态Ni-P-W-Nb_2O_5复合镀层的性能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马治 陈焕铭 +4 位作者 潘凤春 吕琼 王琴 林雪玲 席丽莹 《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64-67,共4页
利用晶态镀液在钕铁硼磁性材料基体表面共沉积Ni-P-W-Nb2O5复合镀层,对镀层的电化学性能、共沉积镀层与基体的结合性能及镀层的显微硬度进行测试。结果表明:当晶态镀液中Nb2O5颗粒的质量浓度为5-15 kg/m3时,共沉积Ni-P-W-Nb2O5复合镀... 利用晶态镀液在钕铁硼磁性材料基体表面共沉积Ni-P-W-Nb2O5复合镀层,对镀层的电化学性能、共沉积镀层与基体的结合性能及镀层的显微硬度进行测试。结果表明:当晶态镀液中Nb2O5颗粒的质量浓度为5-15 kg/m3时,共沉积Ni-P-W-Nb2O5复合镀层的电化学性能及其与基体间的结合强度随镀液中Nb2O5颗粒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当镀液中Nb2O5颗粒的质量浓度由15 kg/m3增加到20 kg/m3时,镀层的电化学性能及其与基体间的结合强度有所下降。显微硬度测试结果表明,共沉积Ni-P-W-Nb2O5复合镀层的硬度随着镀液中Nb2O5颗粒浓度的增加呈单调增加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钕铁硼 共沉积 Ni-P-W-Nb2O5 镀层性能
下载PDF
Au纳米粒子修饰纳米片状结构衬底的SERS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高武斌 凌云汉 孙加林 《传感器与微系统》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9-11,15,共4页
通过电化学共沉积和化学脱合金处理在金属W片上制备了纳米片状基底,将Au纳米粒子通过等离子溅射到纳米片状基底上得到表面增强拉曼散射(SERS)衬底。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能谱仪(EDX)对复合纳米衬底进行表征,罗丹明6G作为探测分... 通过电化学共沉积和化学脱合金处理在金属W片上制备了纳米片状基底,将Au纳米粒子通过等离子溅射到纳米片状基底上得到表面增强拉曼散射(SERS)衬底。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能谱仪(EDX)对复合纳米衬底进行表征,罗丹明6G作为探测分子对SERS衬底的拉曼表面增强效果进行检测。通过实验发现:三维空间结构的纳米片状结构具有拉曼表面增强效应,溅射Au纳米颗粒得到的Au纳米片衬底信号增强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脱合金处理 AU纳米粒子 等离子溅射 W-Fe共沉积 表面增强拉曼散射
下载PDF
钨镍铁钴合金中微量钴的快速测定 被引量:3
15
作者 吴岩青 郭润秀 《冶金分析》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54-55,共2页
探讨了大量钨及少量镍、铁、锰存在下 ,5 Cl PADAB与Co(Ⅱ)的显色反应条件。在 pH6 0~ 8 0范围内 ,Co(Ⅱ)与 5 Cl PADAB形成稳定的紫红色络合物 ,其最大吸收波长为 5 70nm ,摩尔吸光系数ε =1 0× 10 5 。钴量在 0~ 2 5 μg/5 ... 探讨了大量钨及少量镍、铁、锰存在下 ,5 Cl PADAB与Co(Ⅱ)的显色反应条件。在 pH6 0~ 8 0范围内 ,Co(Ⅱ)与 5 Cl PADAB形成稳定的紫红色络合物 ,其最大吸收波长为 5 70nm ,摩尔吸光系数ε =1 0× 10 5 。钴量在 0~ 2 5 μg/5 0mL符合比尔定律。方法用于钨镍铁钴合金中钴量的测定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钨镍铁钴合金 5-Cl-PADAB 分光光度法 测定
下载PDF
Ni-W-Fe-Co合金代铬电镀工艺的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周保平 邓正平 +2 位作者 田志斌 詹益腾 郭艳红 《电镀与精饰》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6-10,共5页
研究了工艺条件对镍-钨-铁-钴合金镀层组分、显微硬度及阴极电流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镀液θ为60~70℃、pH为6.0~6.5、Jκ为2~10A/dm2、15~25mL/L调色剂,在此条件下得到的合金镀层效果最接近硬铬镀层;提高镀液θ和pH,增加调色剂质... 研究了工艺条件对镍-钨-铁-钴合金镀层组分、显微硬度及阴极电流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镀液θ为60~70℃、pH为6.0~6.5、Jκ为2~10A/dm2、15~25mL/L调色剂,在此条件下得到的合金镀层效果最接近硬铬镀层;提高镀液θ和pH,增加调色剂质量浓度,有利于阴极电流效率的提高;升高镀液θ,提高Jκ和镀液中调色剂的质量浓度,降低镀液pH,镀层中的钨和显微硬度增加。还研究了热处理工艺对镀层显微硬度的影响,在350~400℃条件下热处理3h,镀层显微硬度可达1 065 HV。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i-W-Fe-Co合金 电镀 代铬 显微硬度 热处理
下载PDF
A Study of the Isothermal Section in the W-Fe-Co Ternary System at 1380K
17
作者 甘卫平 金展鹏 《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 & Technology》 SCIE EI CAS CSCD 1989年第4期289-291,共3页
The purpose of the present paper isto determine the composition range ofthe θ intermediate phase and establishthe phase equilibria relation in theW-Fe-Co ternary system.The experimentalresult was compared with the ca... The purpose of the present paper isto determine the composition range ofthe θ intermediate phase and establishthe phase equilibria relation in theW-Fe-Co ternary system.The experimentalresult was compared with the calculationof phase diagrams in Guillermet’s work.1.Experimental ProcedureThe diffusion couple specimen usedin this investigation was prepared fromthe tungsten bar (99.96 wt-%),electro-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Fe-Co system phase diagram
下载PDF
W-Ni-Fe-Co(Mn)系重合金中锰的作用机制研究
18
作者 刘子瑜 李慧 +3 位作者 李严冬 金琼 郭丽颖 彭军 《稀有金属》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51-54,共4页
通过锰的加入量的变化对93WNiFeCo合金力学性能的影响;以及对合金中钨颗粒和粘结相的含量与组成,合金的显微及断口形貌,锰及氧、硫的分布状态以及它们间所形成夹杂物的类型、结构、尺寸、形态与分布等的系统研究,探... 通过锰的加入量的变化对93WNiFeCo合金力学性能的影响;以及对合金中钨颗粒和粘结相的含量与组成,合金的显微及断口形貌,锰及氧、硫的分布状态以及它们间所形成夹杂物的类型、结构、尺寸、形态与分布等的系统研究,探讨了锰在WNiFeCo(Mn)系重合金中的作用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合金 晶界净化 粉末冶金
下载PDF
日本大同公司开发的新型特钢编译
19
作者 岑永权 《福建冶金》 2020年第4期44-48,共5页
日本大同特钢公司开发的9种新型特钢,对提高我国钢铁产品附加值有意义。特别是Ni基耐高温腐蚀合金有高的耐V氧化物腐蚀性、超强韧钢的抗拉强度高达2080MPa、Fe基含Ni或含Cr、Ni系合金有高的加工硬化性,应力达到1700MPa、Co-W基超高耐热... 日本大同特钢公司开发的9种新型特钢,对提高我国钢铁产品附加值有意义。特别是Ni基耐高温腐蚀合金有高的耐V氧化物腐蚀性、超强韧钢的抗拉强度高达2080MPa、Fe基含Ni或含Cr、Ni系合金有高的加工硬化性,应力达到1700MPa、Co-W基超高耐热合金有多种优越的性能,有取代Ni基合金使用的趋势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耐热带钢 V氧化物腐蚀 超强韧钢 FE基合金 钴钨基合金
下载PDF
Fe-W-Co和Fe-W-Co-Ni合金的时效硬化 被引量:5
20
作者 李忠厚 吴晓东 徐重 《金属热处理学报》 EI CSCD 1998年第3期51-55,共5页
对FeWCo和FeWCoNi合金的时效硬化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两种合金均具有强的时效硬化能力。FeWCoNi低温硬化速率较FeWCo高。随着时效温度升高,FeWCo硬化速率迅速上升。Fe... 对FeWCo和FeWCoNi合金的时效硬化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两种合金均具有强的时效硬化能力。FeWCoNi低温硬化速率较FeWCo高。随着时效温度升高,FeWCo硬化速率迅速上升。FeWCo合金630℃时效10min,硬度从淬火态的47HRC上升到64HRC。淬火组织为具有高位错密度的板条马氏体。时效初期出现调幅结构,产生较大共格应力。570℃×2h时效,FeWCo的析出物比FeWCoNi更为弥散细小。这是FeWCo合金较FeWCoNi合金有较强时效硬化能力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效硬化 调幅结构 金属间化合物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