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Oxidation behavior of FeV_(2)O_(4)and FeCr_(2)O_(4)particles in the air:Nonisothermal kinetic and reaction mechanism
1
作者 Junyi Xiang Xi Lu +6 位作者 Luwei Bai Hongru Rao Sheng Liu Qingyun Huang Shengqin Zhang Guishang Pei Xuewei Lü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nerals,Metallurgy and Materials》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8期1839-1848,共10页
High-temperature oxidation behavior of ferrovanadium(FeV_(2)O_(4))and ferrochrome(FeCr_(2)O_(4))spinels is crucial for the application of spinel as an energy material,as well as for the clean usage of high-chromium va... High-temperature oxidation behavior of ferrovanadium(FeV_(2)O_(4))and ferrochrome(FeCr_(2)O_(4))spinels is crucial for the application of spinel as an energy material,as well as for the clean usage of high-chromium vanadium slag.Herein,the nonisothermal oxidation behavior of FeV_(2)O_(4)and FeCr_(2)O_(4)prepared by high-temperature solid-state reaction was examined by thermogravimetry and X-ray diffraction(XRD)at heating rates of 5,10,and 15 K/min.The apparent activation energy was determined by the Kissinger-Akahira-Sunose(KAS)method,whereas the mechanism function was elucidated by the Malek method.Moreover,in-situ XRD was conducted to deduce the phase transformation of the oxidation mechanism for FeV_(2)O_(4)and FeCr_(2)O_(4).The results reveal a gradual increase in the overall apparent activation energies for FeV_(2)O_(4)and FeCr_(2)O_(4)during oxidation.Four stages of the oxidation process are observed based on the oxidation conversion rate of each compound.The oxidation mechanisms of FeV_(2)O_(4)and FeCr_(2)O_(4)are complex and have distinct mechanisms.In particular,the chemical reaction controls the entire oxidation process for FeV_(2)O_(4),whereas that for FeCr_(2)O_(4)transitions from a three-dimensional diffusion model to a chemical reaction model.According to the in-situ XRD results,numerous intermediate products are observed during the oxidation process of both compounds,eventually resulting in the final products FeVO_(4)and V2O_(5)for FeV_(2)O_(4)and Fe_(2)O_(3)and Cr_(2)O_(3)for FeCr_(2)O_(4),respective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V_(2)o_(4) fecr_(2)o_(4) oxidation nonisothermal kinetics mechanism
下载PDF
Al_(2) O_(3)-MgAl_(2) O_(4)复相骨料对刚玉-尖晶石浇注料抗渣性能的影响
2
作者 王志强 徐国涛 +6 位作者 雷中兴 彭肖仟 郑吉红 刘黎 王心一 刘毅 徐炎明 《耐火材料》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3-67,共5页
为研究Al_(2)O_(3)-MgAl_(2)O_(4)复相骨料对刚玉-尖晶石浇注料抗渣性能的影响,在基质中添加与不添加尖晶石细粉的2种情况下,分别以板状刚玉骨料和Al_(2)O_(3)-MgAl_(2)O_(4)复相骨料制备了刚玉-尖晶石浇注料。先利用FactSage反应热力... 为研究Al_(2)O_(3)-MgAl_(2)O_(4)复相骨料对刚玉-尖晶石浇注料抗渣性能的影响,在基质中添加与不添加尖晶石细粉的2种情况下,分别以板状刚玉骨料和Al_(2)O_(3)-MgAl_(2)O_(4)复相骨料制备了刚玉-尖晶石浇注料。先利用FactSage反应热力学软件计算了1600℃时板状刚玉和Al_(2)O_(3)-MgAl_(2)O_(4)复相骨料与熔渣之间的反应热力学,并采用浸泡法研究了2种骨料的抗渣性能,再采用静态坩埚法研究了2种骨料对浇注料抗渣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板状刚玉骨料相比,Al_(2)O_(3)-MgAl_(2)O_(4)复相骨料侵蚀层中的裂纹细而少,遭受熔渣侵蚀后不易剥落,其过渡层中既有CA 6相也有尖晶石相,而且尖晶石相中固溶有Fe、Mn元素,该骨料不仅通过形成CA 6层来阻挡熔渣侵蚀,而且通过尖晶石吸收熔渣中FeO、MnO等物质而降低熔渣的黏度,进而起到抵抗熔渣侵蚀的作用。由Al_(2)O_(3)-MgAl_(2)O_(4)复相骨料替代板状刚玉骨料,浇注料试样的侵蚀和渗透面积百分率均有所降低,尤其在基质和骨料中同时引入尖晶石可更加有效地提高刚玉-尖晶石浇注料的抗渣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_(2)o_(3)-MgAl_(2)o_(4)复骨料 板状刚玉 刚玉-尖晶石浇注料 抗渣性能
下载PDF
基于层状锌铝复合氢氧化物前驱体优化制备Cu/ZnO/Al_(2)O_(3)气相醛加氢催化剂
3
作者 白鹏 刘函澎 +6 位作者 陈雪娇 张永辉 赵振祥 吴萍萍 黄德鑫 吴先锋 张志华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24-232,共9页
以偏铝酸钠作为铝源通过一步法、两步法和混合法引入Cu制备基于ZnAl-LDH前驱体的3种不同的Cu/ZnO/Al_(2)O_(3)催化剂,对催化剂及其前驱体结构性质进行表征,结合辛烯醛(2-乙基-2-己烯醛,EPA)加氢反应评价结果,探究不同制备方法、不同铝... 以偏铝酸钠作为铝源通过一步法、两步法和混合法引入Cu制备基于ZnAl-LDH前驱体的3种不同的Cu/ZnO/Al_(2)O_(3)催化剂,对催化剂及其前驱体结构性质进行表征,结合辛烯醛(2-乙基-2-己烯醛,EPA)加氢反应评价结果,探究不同制备方法、不同铝的引入方式对ZnAl_(2)O_(4)尖晶石形成的影响,考察不同条件下所得催化剂的结构与反应性能之间的构效关系。结果表明:与工业催化剂相比,在辛烯醛气相加氢反应中混合法制得的催化剂与工业催化剂活性相当,产物选择性在空速1.5 h^(-1)时高于工业剂1.9%,在空速4.0 h^(-1)时高于工业剂2.5%;以偏铝酸钠作为铝源制备的ZnAl-LDH前驱物大大提高锌铝结合效率,减少非结合Al_(2)O_(3)的产生,提高产物选择性,同时实现380℃低温焙烧条件下ZnAl-LDH向ZnAl_(2)O_(4)尖晶石的转变,避免传统的高温焙烧过程中CuO的烧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Zno/Al_(2)o_(3)催化剂 ZnAl_(2)o_(4)尖晶石 ZnAl-LDH 醛加氢
下载PDF
正极材料LiAl_(0.08)Mn_(1.92)O_(4)单晶颗粒形貌演变及电化学性能
4
作者 朱琴 马姣 +6 位作者 钱志慧 罗宇旭 郭昱娇 向明武 刘晓芳 宁平 郭俊明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549-1562,共14页
联合元素掺杂和形貌调控策略,采用固相燃烧法和不同焙烧温度处理合成LiAl_(0.08)Mn_(1.92)O_(4)正极材料。实验结果表明,Al掺杂和焙烧温度的变化未改变LiMn_(2)O_(4)的相结构,随着温度的升高,结晶性增强,颗粒尺寸增大,其中焙烧温度650... 联合元素掺杂和形貌调控策略,采用固相燃烧法和不同焙烧温度处理合成LiAl_(0.08)Mn_(1.92)O_(4)正极材料。实验结果表明,Al掺杂和焙烧温度的变化未改变LiMn_(2)O_(4)的相结构,随着温度的升高,结晶性增强,颗粒尺寸增大,其中焙烧温度650℃是形成截断八面体单晶颗粒形貌的关键温度,750℃是颗粒突然变大的突变温度。650℃优化焙烧温度下焙烧的LiAl_(0.08)Mn_(1.92)O_(4)形成了较完整的包含(111)、(110)和(100)晶面的截断八面体单晶颗粒形貌,表现出优良的电化学和动力学性能。在1C下其首次放电比容量为112.0 mAh·g^(-1),循环500次后容量保持率为72.9%,在5C和10C倍率下,其首次放电比容量可达到107.1和100.4 mAh·g^(-1),经2000次长循环后,容量保持率为52.2%和53.5%。并且具有最小氧化还原峰电位差(ΔE_(p2),循环前后分别为0.109和0.114 V)、最小电荷转移电阻(R_(ct),循环前后分别106.49和125.49Ω)及较大的锂离子扩散系数(D_(Li^(+))=1.72×10^(-16)cm^(2)·s^(-1)),表现出较好的电化学可逆性和较快的锂离子扩散速率。Al掺杂和单晶截断八面体颗粒形貌既有效抑制了LiMn_(2)O_(4)的Jahn-Teller畸变,又降低了Mn溶解,提高了材料的倍率性能和长循环寿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尖晶石LiMn_(2)o_(4) AL掺杂 燃烧法 焙烧温度 形貌调控 截断八面体
下载PDF
Tb^(3+)、Eu^(3+)离子共掺杂的MgAl_(2)O_(4)发光性能研究
5
作者 钱珂旭 史忠祥 王晶 《大连交通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4期95-100,共6页
采用水热辅助固相法,以Al(NO_(3))_(3)·9H_(2)O和Mg(NO_(3))_(2)·6H_(2)O为原料,尿素为沉淀剂,制备了Tb^(3+)、Eu^(3+)共掺杂镁铝尖晶石荧光粉。用X射线衍射、扫描电子显微镜对所得产物的相结构和形貌予以表征,结合荧光激发... 采用水热辅助固相法,以Al(NO_(3))_(3)·9H_(2)O和Mg(NO_(3))_(2)·6H_(2)O为原料,尿素为沉淀剂,制备了Tb^(3+)、Eu^(3+)共掺杂镁铝尖晶石荧光粉。用X射线衍射、扫描电子显微镜对所得产物的相结构和形貌予以表征,结合荧光激发、发射光谱和CIE色度图分析了荧光粉的光致发光性能。结果表明:在一定浓度范围内,掺杂Tb3+和Eu^(3+)离子后基质MgAl_(2)O_(4)的晶体结构并未发生改变,而当引入沉淀剂后,获得了具有良好分散性的棒状颗粒,且Tb^(3+)与Eu^(3+)间的浓度变化对样品形貌的影响甚微。在此基础上,以377 nm近紫外光作为激发光源实现了可见光区由粉至红的多色可调谐发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热辅助固 MgAl_(2)o_(4) Tb^(3+)/Eu^(3+) 发光性能
下载PDF
Zn-Al共掺杂和形貌调控制备LiMn_(2)O_(4)正极材料及其电化学性能
6
作者 朱琴 马姣 +3 位作者 钱志慧 李萌 郭昱娇 郭俊明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246-1253,1269,共9页
采用固相燃烧法在不同焙烧温度(600、650、700和750℃)下制备了LiZn_(0.05)Al_(0.03)Mn_(1.92)O_(4)正极材料,采用XRD、SEM、XPS对其进行了表征,通过循环伏安(CV)和电化学阻抗(EIS)测试了其电化学性能。结果表明,Zn-Al共掺杂和焙烧温度... 采用固相燃烧法在不同焙烧温度(600、650、700和750℃)下制备了LiZn_(0.05)Al_(0.03)Mn_(1.92)O_(4)正极材料,采用XRD、SEM、XPS对其进行了表征,通过循环伏安(CV)和电化学阻抗(EIS)测试了其电化学性能。结果表明,Zn-Al共掺杂和焙烧温度未改变LiMn_(2)O_(4)的晶体结构,正极材料的结晶性随焙烧温度(<750℃)的升高而增加,650℃及以上时形成了较多包含高暴露(111)晶面、小面积(110)、(100)晶面的截断八面体形貌晶粒,但750℃时正极材料发生部分分解。焙烧温度650℃的样品(LZAMO-650)表现出最佳的电化学性能,在5 C和10 C倍率下,初始放电比容量分别为101.3、99.9 mA·h/g,循环1000圈后容量保持率分别为81.5%、74.3%;LZAMO-650样品极化作用较小,有较好的循环可逆性,具有较低的电荷转移阻抗(R_(ct)=132.14Ω)和较大的锂离子扩散系数(DLi^(+)=3.65×10^(–16)cm^(2)/s)。Zn-Al共掺杂和形貌调控改性LiMn_(2)O_(4)正极材料有效抑制了Jahn-Teller效应,形成的截断八面体颗粒形貌降低了Mn的溶解,同时提供了更多的Li^(+)迁移三维通道,从而改善了材料的电化学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燃烧法 尖晶石LiMn_(2)o_(4) Zn-Al共掺 形貌调控 焙烧温度 JAHN-TELLER效应 Mn溶解 功能材料
下载PDF
碱金属离子共掺Sr_(3)Ga_(2)Ge_(4)O_(14)∶Dy^(3+)发光性能研究
7
作者 白鑫 杨伟斌 +4 位作者 熊飞兵 李明明 胡正开 郭益升 傅兴宇 《人工晶体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7-106,共10页
本文采用高温固相法制备了一系列新型Sr_(3-x)Ga_(2)Ge_(4)O_(14)∶xDy^(3+)(x=0~0.40)(摩尔分数)及Sr_(2.68)Ga_(2)Ge_(4)O_(14)∶0.16Dy^(3+),0.16M^(+)(M=Li、Na、K)荧光粉。EDS能谱分析证实该荧光粉中存在Sr、Ga、Ge、O、Dy元素。系... 本文采用高温固相法制备了一系列新型Sr_(3-x)Ga_(2)Ge_(4)O_(14)∶xDy^(3+)(x=0~0.40)(摩尔分数)及Sr_(2.68)Ga_(2)Ge_(4)O_(14)∶0.16Dy^(3+),0.16M^(+)(M=Li、Na、K)荧光粉。EDS能谱分析证实该荧光粉中存在Sr、Ga、Ge、O、Dy元素。系列Sr_(3-x)Ga_(2)Ge_(4)O_(14)∶xDy^(3+)在350 nm光激发下产生了以568 nm为主波长,对应于^(4)F_(9/2)→^(6)H_(13/2)跃迁的强黄光发射。荧光粉的发射光谱显示,其发射强度随Dy^(3+)浓度的增加而变化,且当x=0.16时达到最强。共掺杂碱金属M(M=Li、Na、K)作为电荷补偿离子,其中Li^(+)对增加Dy^(3+)的发射强度效果最明显,使得荧光粉的发射强度提高到没有电荷补偿离子时的2倍。此外,随着Dy3+掺杂浓度的提高,荧光粉的荧光寿命不断减少。最后探讨了荧光粉Sr_(2.68)Ga_(2)Ge_(4)O_(14)∶0.16Dy^(3+),0.16Li^(+)的CIE色度坐标和热稳定性,其CIE色度坐标为(0.3719,0.4046),位于黄色区域,在453 K的发光强度约为其室温发光强度的95.5%。因此,Dy^(3+),Li^(+)共掺杂Sr_(3-x)Ga_(2)Ge_(4)O_(14)荧光粉是潜在的显示器件和白光LED器件候选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r_(3-x)Ga_(2)Ge_(4)o_(14)∶xDy^(3+) 高温固 电荷补偿剂 光致发光 热稳定性 荧光寿命
下载PDF
固相燃烧法制备LiMg_(0.02)Mn_(1.98)O_(4)正极材料及电化学性能 被引量:1
8
作者 陈奕妃 杨梅 +2 位作者 向明武 白玮 郭俊明 《材料与冶金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573-581,共9页
采用固相燃烧法制备出包含{111},{110}和{100}晶面且呈单晶截角八面体形貌的LiMg_(0.02)Mn_(1.98)O_(4)(LMMO)正极材料.结果表明,联合Mg掺杂和截角八面体单晶形貌调控所制备的尖晶石型LiMn_(2)O_(4)材料,既能有效抑制Jahn-Teller效应,... 采用固相燃烧法制备出包含{111},{110}和{100}晶面且呈单晶截角八面体形貌的LiMg_(0.02)Mn_(1.98)O_(4)(LMMO)正极材料.结果表明,联合Mg掺杂和截角八面体单晶形貌调控所制备的尖晶石型LiMn_(2)O_(4)材料,既能有效抑制Jahn-Teller效应,又能减缓Mn溶解及增加部分Li+迁移通道,这对其晶体结构起稳定作用.与纯LiMn_(2)O_(4)(LMO)样品相比,Mg掺杂促进了尖晶石型LiMn_(2)O_(4)材料的结晶性和单晶截角八面体颗粒的形成.在1 C倍率下,LiMg_(0.02)Mn_(1.98)O_(4)材料的初始放电比容量为116.8 mAh/g, 200次循环后保持率为78.3%;在5 C和10 C高倍率下,LiMg_(0.02)Mn_(1.98)O_(4)样品经1 000次循环后,其容量保持率分别为64.2%和56.3%,而未掺杂Mg的LiMn_(2)O_(4)样品的容量保持率分别为52.7%和38.7%.单晶截角八面体形貌的LiMg_(0.02)Mn_(1.98)O_(4)材料有较大的Li+扩散系数和较低的表观活化能,这证明其有较好的倍率性能和长循环寿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Mn_(2)o_(4) 燃烧法 Mg掺杂 截角八面体 正极材料
下载PDF
NH_(4)Cl对Al_(2)O_(3)相变和形貌的影响
9
作者 郭庆贤 闫浩康 +3 位作者 王硕 孙硕 徐丽娜 田清波 《山西建筑》 2023年第2期122-125,共4页
为研究NH_(4)Cl的掺量及煅烧温度对Al_(2)O_(3)相变及微观形貌的影响,在Al(OH)3粉体中引入不同质量分数的NH_(4)Cl,经不同温度煅烧得到Al_(2)O_(3)粉体样品。采用X射线衍射仪和扫描电子显微镜进行物相分析和颗粒形貌观察。结果表明,NH_(... 为研究NH_(4)Cl的掺量及煅烧温度对Al_(2)O_(3)相变及微观形貌的影响,在Al(OH)3粉体中引入不同质量分数的NH_(4)Cl,经不同温度煅烧得到Al_(2)O_(3)粉体样品。采用X射线衍射仪和扫描电子显微镜进行物相分析和颗粒形貌观察。结果表明,NH_(4)Cl的加入分别将γ-Al_(2)O_(3)相和α-Al_(2)O_(3)相的转化温度降低300℃和200℃~100℃,在有效促进Al_(2)O_(3)相转变的同时,大大提高了γ-Al_(2)O_(3)单相存在的温度区间。另外,NH_(4)Cl的引入对Al_(2)O_(3)的形貌没有影响,γ-Al_(2)O_(3)相和α-Al_(2)O_(3)相的形貌仍分别呈片状和蠕虫状,但其可抑制α-Al_(2)O_(3)相晶粒的生长,达到细化晶粒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H_(4)Cl Al_(2)o_(3) 形貌 转变 细化晶粒
下载PDF
不锈钢粉尘中FeCr_(2)O_(4)还原过程分解行为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齐素慈 李建朝 许继芳 《有色金属(冶炼部分)》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4-21,共8页
不锈钢粉尘还原过程中FeCr_(2)O_(4)分解对Cr的分离回收影响显著。对气体和固体碳还原FeCr_(2)O_(4)的热力学过程和分解特征进行研究,探讨Cr在还原过程中存在形式和还原分离条件。结果表明,CO气体和H_(2)在标准状态下不能还原FeCr_(2)O_... 不锈钢粉尘还原过程中FeCr_(2)O_(4)分解对Cr的分离回收影响显著。对气体和固体碳还原FeCr_(2)O_(4)的热力学过程和分解特征进行研究,探讨Cr在还原过程中存在形式和还原分离条件。结果表明,CO气体和H_(2)在标准状态下不能还原FeCr_(2)O_(4),固体碳能将FeCr_(2)O_(4)还原为铬氧化物和铁氧化物,甚至还原成金属Cr和Fe。提高温度和降低体系总压可促进反应进行。温度1 000~1 200℃,配碳量为β=0.25~0.5时,还原产物主要为Cr_(2)O_(3)+Fe;温度>1 250℃,配碳量β>1.0时,还原产物主要为Cr+Fe;900℃时体系总压在0.01~0.001MPa还原产物主要为Cr_(2)O_(3)+Fe,低于0.5kPa时还原产物主要为Cr+F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锈钢粉尘 fecr_(2)o_(4) 还原反应 分解行为 固体碳
下载PDF
Ni-Fe共掺LiMn_(2)O_(4)正极材料的合成及电化学性能研究
11
作者 王紫林 刘红雷 +4 位作者 郭昱娇 吉颖 向明武 刘晓芳 郭俊明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26-132,共7页
采用固相燃烧法快速合成了LiNi_(0.08)Fe_(x)Mn_(1.92-x)O_(4)(x≤0.08)正极材料,并探究了正极材料样品的结构、形貌、电化学性能及动力学性能。结果表明,Ni-Fe共掺没有改变LiMn_(2)O_(4)的立方尖晶石结构,促进了其晶体发育和{111}、{1... 采用固相燃烧法快速合成了LiNi_(0.08)Fe_(x)Mn_(1.92-x)O_(4)(x≤0.08)正极材料,并探究了正极材料样品的结构、形貌、电化学性能及动力学性能。结果表明,Ni-Fe共掺没有改变LiMn_(2)O_(4)的立方尖晶石结构,促进了其晶体发育和{111}、{110}、{100}晶面的择优生长,部分颗粒形成了以高暴露{111}晶面为主和少量{110}、{100}晶面的截断八面体形貌。LiNi_(0.08)Fe_(0.05)Mn_(1.87)O_(4)样品在较低倍率(≤5 C)时,其倍率性能和长循环寿命得到显著提高,在25℃下,1 C的首次放电比容量为106.1 mAh/g, 1 000次循环后容量保持率为82.0%;5 C的首次放电比容量为100.1 mAh/g, 2 000次循环后容量保持率为72.8%。LiNi_(0.08)Fe_(0.05)Mn_(1.87)O_(4)材料的锂离子扩散系数和表观活化能分别为1.75×10^(-15)cm^(2)/s和26.52 kJ/mol,表明其有较好的Li+迁移动力学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Mn_(2)o_(4) Ni-Fe共掺杂 截断八面体 燃烧法 JAHN-TELLER畸变 Mn溶解 正极材料
下载PDF
固相燃烧法制备去顶角八面体LiZn_(0.08)Al_(0.01)Mn_(1.91)O_(4)正极材料及其电化学性能 被引量:2
12
作者 王念 李萌 +5 位作者 吉颖 向明武 郭昱娇 白红丽 刘晓芳 郭俊明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042-1052,共11页
通过固相燃烧法快速合成了包含{111}、{100}和{110}晶面的单晶去顶角八面体形貌LiZn_(0.08)Al_(0.01)Mn_(1.91)O_(4)正极材料。结果表明,Zn-Al共掺促进了尖晶石型LiMn_(2)O_(4)材料的晶体发育和晶面择优生长,形成了单晶去顶角八面体形... 通过固相燃烧法快速合成了包含{111}、{100}和{110}晶面的单晶去顶角八面体形貌LiZn_(0.08)Al_(0.01)Mn_(1.91)O_(4)正极材料。结果表明,Zn-Al共掺促进了尖晶石型LiMn_(2)O_(4)材料的晶体发育和晶面择优生长,形成了单晶去顶角八面体形貌晶粒,有效抑制了Jahn-Teller效应,减缓了Mn溶解,增强了其晶体结构稳定性,显著提升了合成材料的电化学性能。Li Zn_(0.08)Al_(0.01)Mn_(1.91)O_(4)在5C和10C下的首次放电比容量分别为92.6和76.5 mAh·g^(-1),经过2000次循环后的容量保持率分别为70.4%和74.8%。即使在15C高倍率下,仍有64.2 m Ah·g^(-1)的首次放电比容量,循环800次后容量保持率达到82.2%。与LiZn_(0.08)Mn_(1.92)O_(4)相比,LiZn_(0.08)Al_(0.01)Mn_(1.91)O_(4)正极材料具有较大的Li+扩散系数(1.02×10^(-1)1cm^(2)·s^(-1))和较小的表观活化能(25.60 kJ·mol^(-1)),表明Zn-Al共掺和单晶形貌调控策略能够降低Li^(+)在脱/嵌过程的能垒和增大Li^(+)在电极材料中的扩散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Mn_(2)o_(4) Zn-Al共掺 正极材料 JAHN-TELLER效应 Mn溶解 去顶角八面体 燃烧法
下载PDF
Eu^(3+)掺杂Ca_(2)ZrSi_(4)O_(12)的红色荧光粉性能分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刘月 孟宪国 +2 位作者 许英朝 陆逸 鹿晨东 《厦门理工学院学报》 2023年第1期78-84,共7页
采用高温固相法制备Ca_(2(1-x))ZrSi_(4)O_(12):2x Eu^(3+)系列红色荧光粉,并对样品的物相结构、荧光特性、热稳定性和色坐标进行实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红色荧光粉Ca_(2)ZrSi_(4)O_(12):Eu^(3+)可以被紫外光或蓝光激发,并在612 nm处... 采用高温固相法制备Ca_(2(1-x))ZrSi_(4)O_(12):2x Eu^(3+)系列红色荧光粉,并对样品的物相结构、荧光特性、热稳定性和色坐标进行实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红色荧光粉Ca_(2)ZrSi_(4)O_(12):Eu^(3+)可以被紫外光或蓝光激发,并在612 nm处表现出较强的红光发射;Eu^(3+)的最佳掺杂浓度为60%,浓度淬灭机理归因于电四级-电四极相互作用;样品在室温到453 K这一温度范围内有较为良好的热稳定性;所有样品色坐标均位于红色发光区域。表明Eu^(3+)掺杂Ca_(2)ZrSi_(4)O_(12)荧光粉在白光LED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色荧光粉 Ca_(2)ZrSi_(4)o_(12):Eu^(3+) 发光性能 结构 白光LED
下载PDF
固相燃烧法快速合成尖晶石型LiMn_(2)O_(4)正极材料及电化学性能 被引量:2
14
作者 陶扬 刘晓芳 +2 位作者 郭俊明 向明武 白红丽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70-175,共6页
采用固相燃烧法在400℃、500℃、600℃和650℃一次燃烧反应1h,再在650℃焙烧6h,快速制备了LiMn_(2)O_(4)正极材料。采用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透射电镜、X射线光电子能谱等手段对样品进行表征。结果表明:随着燃烧反应温度的升高,材料的... 采用固相燃烧法在400℃、500℃、600℃和650℃一次燃烧反应1h,再在650℃焙烧6h,快速制备了LiMn_(2)O_(4)正极材料。采用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透射电镜、X射线光电子能谱等手段对样品进行表征。结果表明:随着燃烧反应温度的升高,材料的结晶性和颗粒逐渐增大,均属于亚微米尺寸,600℃是LiMn_(2)O_(4)材料颗粒快速生长的关键温度。电化学测试表明,放电比容量和倍率性能随着燃烧温度的升高呈逐渐降低的趋势,其中燃烧温度为400℃合成的LiMn_(2)O_(4)样品(LMO-400)具有最优的倍率性能和循环寿命。在1C和5C,首次放电比容量分别为111mAh/g和90.5mAh/g,循环1000次后容量保持率分为62.1%和67.5%。EIS和CV测试结果表明,LMO-400具有较小的电荷转移电阻150Ω、较小的表观活化能22.22kJ/mol以及较大的锂离子扩散系数1.35×10^(-15)cm^(2)/s。不同的燃烧反应温度对尖晶石型LiMn_(2)O_(4)颗粒尺寸、结晶性等有显著的影响,导致其电化学性能有显著差异,亚微米尺寸的颗粒具有较好的电化学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燃烧反应温度 燃烧法 LiMn_(2)o_(4) 正极材料 颗粒尺寸 电化学性能
下载PDF
氮气气氛下Al对SiC-MgAl_(2)O_(4)复合材料物相和结构演变的影响
15
作者 古晨伟 王战民 赵世贤 《硅酸盐通报》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3200-3205,共6页
以SiC、MgAl_(2)O_(4)细粉为主要原料,分别添加质量分数为1%、3%、5%、7%、9%和12%的金属Al,置于流动氮气中,在1 500℃下保温5 h烧成得到SiC-MgAl_(2)O_(4)复合材料,对烧后试样进行XRD、SEM及EDS分析。结果表明,1 500℃高温烧结后,材料... 以SiC、MgAl_(2)O_(4)细粉为主要原料,分别添加质量分数为1%、3%、5%、7%、9%和12%的金属Al,置于流动氮气中,在1 500℃下保温5 h烧成得到SiC-MgAl_(2)O_(4)复合材料,对烧后试样进行XRD、SEM及EDS分析。结果表明,1 500℃高温烧结后,材料体系发生一系列复杂反应,试样中物相均以β-SiC、MgAl_(2)O_(4)、氮化物和sialon相为主。部分金属Al在高温下氮化形成氮化铝,并参与sialon相和MgAlON形成的反应。尖晶石则转变为富铝尖晶石和MgAlON两相共存。随着Al含量的增加,尖晶石中固溶铝含量达到极限时,析出α-Al_(2)O_(3)。Al含量的增加使得结合相Si-Al-O-N的形貌发生变化,由板带状向板柱状过渡,最终发育成形貌较为清晰的板层状。经SEM-EDS分析,sialon相中固溶一定量的Mg元素,为sialon多型体Mg-sialon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耐火材料 铝粉 氮气气氛 SiC-MgAl_(2)o_(4)复合材料 显微结构 组成
下载PDF
(Zn_(1-x)Co_(x))Cr_(2)O_(4)尖晶石型高温蓝绿色料的固相合成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刘昆 胡庆 +4 位作者 谭灵 聂鹏举 程智鹏 包启富 周健儿 《中国陶瓷》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49-55,共7页
以工业纯的ZnO、Cr_(2)O_(3)、CoO为主要原料,硼砂为矿化剂,采用固相法合成了(Zn_(1-x)Co_(x))Cr_(2)O_(4)尖晶石型蓝绿色料。并且,利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CIELab色度等测试手段研究了钴离子掺杂量、矿化剂用量、煅烧温度... 以工业纯的ZnO、Cr_(2)O_(3)、CoO为主要原料,硼砂为矿化剂,采用固相法合成了(Zn_(1-x)Co_(x))Cr_(2)O_(4)尖晶石型蓝绿色料。并且,利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CIELab色度等测试手段研究了钴离子掺杂量、矿化剂用量、煅烧温度等工艺条件对色料的晶体结构、呈色性能、在高温基础釉中着色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通过控制(Zn_(1-x)Co_(x))Cr_(2)O_(4)尖晶石中的Zn^(2+)/Co^(2+)比及合成工艺条件,能获得粒径分布均匀、在高温基础釉中呈色稳定且可调控的亚微米级(<1μm)尖晶石型高温蓝绿色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n_(1-x)Co_(x))Cr_(2)o_(4) 尖晶石 烧结法 高温蓝绿色料
下载PDF
Al_(2)O_(3)对Si_(3)N_(4)结合SiC材料抗氧化和抗碱侵蚀性的影响 被引量:12
17
作者 黄朝晖 孙加林 +1 位作者 王金相 洪彦若 《耐火材料》 EI CAS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309-312,共4页
研究了添加 0~ 8%Al2 O3对烧成Si3N4结合SiC耐火材料的显微结构、抗氧化和抗碱侵蚀能力的影响。借助XRD、SEM及光学显微镜观察发现 :添加Al2 O3通过氮化反应烧结使得材料基质中的Si3N4由纤维状Si3N4向柱状Sialon相转化 ,显微结构更加... 研究了添加 0~ 8%Al2 O3对烧成Si3N4结合SiC耐火材料的显微结构、抗氧化和抗碱侵蚀能力的影响。借助XRD、SEM及光学显微镜观察发现 :添加Al2 O3通过氮化反应烧结使得材料基质中的Si3N4由纤维状Si3N4向柱状Sialon相转化 ,显微结构更加致密。 4# 试样中的Al2 O3加入量对提高Si3N4结合SiC耐火材料的抗氧化和抗碱侵蚀性的作用已极其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_(3)N_(4)结合SiC Al_(2)o_(3)添加物 抗氧化性 抗碱侵蚀性 Sialon
下载PDF
Na_(2)O对锂铝硅微晶玻璃析晶及性能的影响
18
作者 郑伟宏 王启东 +3 位作者 高子鹏 张浩 袁坚 田培静 《硅酸盐通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301-1307,共7页
采用熔融法制备了不同Na_(2)O含量的透明锂铝硅微晶玻璃,通过DSC、XRD、FESEM等测试方法研究了不同Na_(2)O含量对玻璃析晶及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Na_(2)O的引入能显著降低玻璃的转变温度和析晶温度,抑制LiAlSi_(4)O_(10)晶相的析出。但... 采用熔融法制备了不同Na_(2)O含量的透明锂铝硅微晶玻璃,通过DSC、XRD、FESEM等测试方法研究了不同Na_(2)O含量对玻璃析晶及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Na_(2)O的引入能显著降低玻璃的转变温度和析晶温度,抑制LiAlSi_(4)O_(10)晶相的析出。但Na_(2)O的引入促使微晶玻璃中析出Li_(2)Si_(2)O_(5)新相,并且随着Na_(2)O引入量的增加,Li_(2)Si_(2)O_(5)转变为主晶相。由于晶体尺寸均为纳米级,主晶相的转变对透过率影响较小,微晶玻璃的可见光透过率均高于85%。主晶相的转变有效增强了微晶玻璃的机械性能,其弯曲强度由300 MPa提升至331 MPa。Na_(2)O的引入有效增强了Na-K交换,Na_(2)O含量为4%(质量分数)的Li 2O-Al_(2)O_(3)-SiO_(2)微晶玻璃在410℃的KNO_(3)熔盐中交换6 h后,维氏硬度由7.108 GPa提升至7.403 GPa,弯曲强度由331 MPa提升至470 MP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a_(2)o LiAlSi_(4)o_(10) Li_(2)Si_(2)o_(5) Li_(2)o-Al_(2)o_(3)-Sio_(2)微晶玻璃 主晶转变 Na-K交换
下载PDF
ZrO_(2)(Y_(2)O_(3))含量对Mo-12Si-8.5B-ZrO_(2)(Y_(2)O_(3))复合材料高温氧化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
19
作者 吴吉文 颜建辉 +1 位作者 汪异 邱敬文 《材料热处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39-47,共9页
为了研究ZrO_(2)(Y_(2)O_(3))含量对Mo-12Si-8.5B-ZrO_(2)(Y_(2)O_(3))复合材料高温氧化性能的影响,利用机械合金化与放电等离子烧结制备了ZrO_(2)(Y_(2)O_(3))含量为0~10 mass%的Mo-12Si-8.5B-ZrO_(2)(Y_(2)O_(3))复合材料,研究了其在... 为了研究ZrO_(2)(Y_(2)O_(3))含量对Mo-12Si-8.5B-ZrO_(2)(Y_(2)O_(3))复合材料高温氧化性能的影响,利用机械合金化与放电等离子烧结制备了ZrO_(2)(Y_(2)O_(3))含量为0~10 mass%的Mo-12Si-8.5B-ZrO_(2)(Y_(2)O_(3))复合材料,研究了其在800、1000和1200℃下的高温氧化行为。结果表明:复合材料在800℃时均发生显著氧化,质量损失持续增加;随着ZrO_(2)(Y_(2)O_(3))含量的增加,氧化质量损失速度降低,复合材料的抗氧化能力提升;低ZrO_(2)(Y_(2)O_(3))含量(0~2.5 mass%)的复合材料在1000和1200℃下具备优异的抗氧化性;高ZrO_(2)(Y_(2)O_(3))含量(5~10 mass%)的复合材料在1000℃下氧化严重,在1200℃发生灾难性氧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12Si-8.5B-Zro_(2)(Y_(2)o_(3))复合材料 ZrSio_(4) 高温氧化 硼硅玻璃
下载PDF
La_(2)O_(3)含量对气压烧结Si_(3)N_(4)陶瓷耐磨性的影响 被引量:4
20
作者 曹忠敏 周存龙 +1 位作者 王强 杨超 《陶瓷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645-651,共7页
随着Si_(3)N_(4)陶瓷越来越多地成为航天、冶金、机械制造等领域的耐磨关键零部件,高韧性、高耐磨性成为Si_(3)N_(4)陶瓷的关键性能指标,而烧结剂的成分与配比是影响Si_(3)N_(4)陶瓷性能的决定性因素。基于Y_(2)O_(3)-Al_(2)O_(3)烧结... 随着Si_(3)N_(4)陶瓷越来越多地成为航天、冶金、机械制造等领域的耐磨关键零部件,高韧性、高耐磨性成为Si_(3)N_(4)陶瓷的关键性能指标,而烧结剂的成分与配比是影响Si_(3)N_(4)陶瓷性能的决定性因素。基于Y_(2)O_(3)-Al_(2)O_(3)烧结助剂体系,通过添加不同含量La_(2)O_(3),采用气压烧结制备了不同性能的Si_(3)N_(4)陶瓷,分析了烧结助剂La_(2)O_(3)含量对Si_(3)N_(4)陶瓷的显微结构、致密度以及力学性能的影响。研究发现,随着La_(2)O_(3)含量的增加,Si_(3)N_(4)陶瓷的致密度会随之增大,最高可达到99.6±0.12%;而断裂韧性呈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硬度则呈现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当La_(2)O_(3)含量达到4 wt.%时,Si_(3)N_(4)陶瓷中生成第二增强相La3Si8O4N11,试样的维氏硬度(HV)达到1590±20,断裂韧性达到5.58±0.11 MPa·m^(1/2)。在法向载荷为30 N、滑动频率为3 Hz、滑动距离为4 mm的摩擦磨损条件下,磨损率为2.99×10^(-4) mm^(3)/(N·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_(3)N_(4) La_(2)o_(3) 气压烧结 力学性能 第二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