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FeCu@NBC双金属复合体系对全氟辛酸的降解机制研究
1
作者 孔一繁 唐正 +4 位作者 陈晓倩 刘敏 沈璐 秦艳 高品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2497-2507,共11页
通过一步热解法合成制备了氮掺杂生物炭负载铁铜双金属复合材料(FeCu@NBC),考察其对PFOA的催化降解效能和影响因素,同时通过自由基检测和淬灭实验,结合时间飞行质谱(TOF-MS)检测及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解析PFOA降解机制和潜在途径.结... 通过一步热解法合成制备了氮掺杂生物炭负载铁铜双金属复合材料(FeCu@NBC),考察其对PFOA的催化降解效能和影响因素,同时通过自由基检测和淬灭实验,结合时间飞行质谱(TOF-MS)检测及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解析PFOA降解机制和潜在途径.结果表明,FeCu@NBC表面上的Fe和Cu主要以零价单质形态存在,其在中性条件下对PFOA具有良好的去除效果,当投加量为1g/L,PFOA初始浓度为100mg/L时,反应6h后PFOA去除率可达92.1%,显著高于Fe@NBC(28.5%)和Cu@NBC(66.8%),表明Fe^(0)和Cu^(0)双金属协同作用能够强化PFOA的降解去除.从自由基淬灭实验和ESR测试结果可知,自由电子(e—)是PFOA分解的主要原因,进一步通过TOF-MS分析和DFT计算结果发现,PFOA的潜在降解途径主要是先通过脱羧反应生成不稳定的C_(7)F_(15)·,然后水解逐步生成短链全氟烷基羧酸,并最终实现对PFOA的有效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氟辛酸 fecu@NBC 密度泛函理论计算 降解机制
下载PDF
亚稳态FeCu固溶体微粉原子相互作用势的计算 被引量:3
2
作者 郑勇林 田德祥 郑瑞伦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51-255,共5页
本文介绍了亚稳态Fe50Cu50固溶体晶格常数的测量结果,应用金属结构的经典概念并考虑到原子核周围电子密度的高斯型球对称分布,导出了计算金属中一个原子的平均内能和两种不同金属原子相互作用势的普遍公式。对亚稳态Fe50Cu50合金原子相... 本文介绍了亚稳态Fe50Cu50固溶体晶格常数的测量结果,应用金属结构的经典概念并考虑到原子核周围电子密度的高斯型球对称分布,导出了计算金属中一个原子的平均内能和两种不同金属原子相互作用势的普遍公式。对亚稳态Fe50Cu50合金原子相互作用势作计算,得到平衡时fcc-FeCu的晶格常数为0 36433nm与实验测量结果接近,也与H R Gong等人对亚稳态FeCu合金的研究结论一致,证实了亚稳态Fe50Cu50合金是以fcc结构形式存在的固溶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稳态fecu合金 晶格常数 内能 原子相互作用势
下载PDF
金刚石工具用FeCu30预合金粉末水雾化工艺的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黄圣坤 余勇 +1 位作者 曾归余 肖明清 《金刚石与磨料磨具工程》 CAS 2012年第5期39-41,共3页
利用水雾化法生产金刚石工具用FeCu30预合金粉末。考察了粉末形貌,还原后粉末氧元素质量分数以及雾化压力和漏嘴内径对粉末粒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水雾化压力的增加和漏嘴内径的减小,均能使粉末粒度减小。最佳工艺条件为:雾化压力为40 M... 利用水雾化法生产金刚石工具用FeCu30预合金粉末。考察了粉末形貌,还原后粉末氧元素质量分数以及雾化压力和漏嘴内径对粉末粒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水雾化压力的增加和漏嘴内径的减小,均能使粉末粒度减小。最佳工艺条件为:雾化压力为40 MPa,漏嘴内径为5 mm,还原温度为68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cu 合金粉末 粒度 水雾化
下载PDF
Fe含量对FeCu颗粒膜磁滞回线的影响 被引量:6
4
作者 田德祥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897-901,共5页
利用共蒸发法制备了不同组分的FeCu颗粒膜,用X射线衍射仪(XRD)确定了样品的物相组成,用扫描电镜(SEM)观测了颗粒的平均直径,用振动样品磁强计(VSM)测量了样品的磁滞回线,根据测量结果用Origin软件对样品的磁滞回线进行了分析,探讨了Fe... 利用共蒸发法制备了不同组分的FeCu颗粒膜,用X射线衍射仪(XRD)确定了样品的物相组成,用扫描电镜(SEM)观测了颗粒的平均直径,用振动样品磁强计(VSM)测量了样品的磁滞回线,根据测量结果用Origin软件对样品的磁滞回线进行了分析,探讨了Fe含量对FeCu颗粒膜磁滞回线的影响.结果表明:FeCu颗粒膜是颗粒取向均匀的非固溶磁性膜.矫顽力、剩磁、剩磁比均随铁含量增加先减小后增大,在铁含量为25%左右时剩磁、剩磁比取极小值;而矫顽力在铁含量为30%左右极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含量 fecu合金 颗粒膜 磁滞回线 X射线衍射仪 磁电阻材料
下载PDF
氮掺杂介孔炭负载FeCu双金属催化剂及其CO加氢性能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李志文 陈从标 +4 位作者 王俊刚 林明桂 侯博 贾丽涛 李德宝 《燃料化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709-717,共9页
利用氮掺杂介孔炭负载FeCu双金属,改变Fe/Cu组成,考察催化剂结构性质特征及其CO加氢反应性能。结果表明,Fe、Cu与N相互作用存在差异,Cu-N相互作用较强,并直接促进了Cu的分散。在较高的金属负载量(45.0%-50.0%,质量分数)下,Cu仍保持了与... 利用氮掺杂介孔炭负载FeCu双金属,改变Fe/Cu组成,考察催化剂结构性质特征及其CO加氢反应性能。结果表明,Fe、Cu与N相互作用存在差异,Cu-N相互作用较强,并直接促进了Cu的分散。在较高的金属负载量(45.0%-50.0%,质量分数)下,Cu仍保持了与N一致的均匀分布特征,催化剂表面Fe/Cu组成也因为Fe、Cu分布特征差异而小于体相,这与常见Fe-Cu体系明显不同。在所用预处理条件(300℃的H2气氛)下,Fe未被完全还原,H主要与Fe-O作用,以Fe-O-H形式存在,而Cu-N作用较强,金属Cu与H作用较弱,使得催化剂表面活性氢碳比降低,导致C5+选择性随Fe/Cu比值的减小逐渐增加。与此同时,载体向负载金属的电子偏移能力也随着Fe/Cu比值的减小逐渐增强,促使催化剂表面碱性随Cu含量的增加逐渐增强,最终导致C5+选择性、醇选择性进一步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掺杂介孔炭 fecu双金属 相互作用 CO加氢
下载PDF
FeCu模型合金中Cu析出物导致硬化的位错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滕明航 贺新福 +2 位作者 豆艳坤 王东杰 贾丽霞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1153-1162,共10页
压水反应堆压力容器(RPV)钢服役过程经高能中子辐照产生的溶质-缺陷团簇,导致辐照硬化和脆化,是影响其服役寿命的关键因素。利用位错动力学方法结合分子动力学和分子静力学计算获得的缺陷钉扎力,研究了FeCu模型合金中Cu析出物导致硬化... 压水反应堆压力容器(RPV)钢服役过程经高能中子辐照产生的溶质-缺陷团簇,导致辐照硬化和脆化,是影响其服役寿命的关键因素。利用位错动力学方法结合分子动力学和分子静力学计算获得的缺陷钉扎力,研究了FeCu模型合金中Cu析出物导致硬化的机理,分析了钉扎力、脱钉临界角等因素对计算结果的影响,并对计算结果的置信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半径小于1 nm析出物的脱钉判据主要为力判据,需精确计算缺陷对位错的钉扎力;半径大于1 nm析出物的脱钉判据主要为临界角判据,对于Cu析出物,其临界角约为130°。本研究结果对于深入研究RPV钢辐照硬化机理以及预测辐照脆化趋势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cu模型合金 辐照硬化 Cu析出物 位错动力学 分子动力学 分子静力学
下载PDF
液相还原法制备FeCu/CeO_(2)催化剂及其高碳醇合成反应性能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黄乐 徐艳波 +3 位作者 钱炜鑫 马宏方 张海涛 应卫勇 《天然气化工—C1化学与化工》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41-47,共7页
采用液相还原法制备了以CeO_(2)为载体的FeCu双金属纳米催化剂,采用XRD、BET、H_(2)-TPR、CO-TPD、XPS、FESEM、TEM和M觟ssbauer等技术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并考察了催化剂在高碳醇合成反应中的性能。催化剂FeCu/CeO_(2)-R和FeCu/CeO_(2... 采用液相还原法制备了以CeO_(2)为载体的FeCu双金属纳米催化剂,采用XRD、BET、H_(2)-TPR、CO-TPD、XPS、FESEM、TEM和M觟ssbauer等技术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并考察了催化剂在高碳醇合成反应中的性能。催化剂FeCu/CeO_(2)-R和FeCu/CeO_(2)-C较高的Cu^(0)/Cu^(+)比和CO吸附量提升了产物中醇的含量。FeCu/CeO_(2)-O拥有较多的氧空位,有利于促进Ce和Fe元素之间的电子转移及铁物种的还原。FeCu/CeO_(2)-O较高的碳化铁含量促进了CO转化及醇类产物的碳链增长,使其在三种催化剂中具有最高的CO转化率和C^(2+)醇/甲醇质量比,分别为92.2%、3.8。CeO_(2)-O负载的FeCu催化剂更有利于C^(2+)高碳醇的合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相还原法 CeO_(2)载体 fecu/CeO_(2)催化剂 高碳醇合成
下载PDF
Sputtering FeCu nanoalloys as active sites for alkane formation in CO_(2) hydrogenation 被引量:1
8
作者 Zhiyan Si Cederick Cyril Amoo +4 位作者 Yu Han Jian Wei Jiafeng Yu Qingjie Ge Jian Sun 《Journal of Energy Chemistry》 SCIE EI CAS CSCD 2022年第7期162-173,I0005,共13页
Catalytic conversion of CO_(2) to high-value products is a crucial method to achieve targets of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peak and carbon neutralization.However,realizing a controllable product distribution in a single... Catalytic conversion of CO_(2) to high-value products is a crucial method to achieve targets of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peak and carbon neutralization.However,realizing a controllable product distribution in a single CO_(2) hydrogenation process is of great challenge.Herein,we prepared the CuFe nanoalloy catalyst that directly transforms CO_(2) to alkanes using physical sputtering method in mild condition.The characteristic results show that the proximity between Cu and Fe is the crucial factor to tunable products among the different catalysts.The formation of unique coordination of FeCu4 nanoalloys from high-energy sputtering process provides close interaction between Cu and Fe,which is favorable to formation of low carbon paraffin,however,a distant proximity and weak interaction will increase the selectivity of olefins and alcohols.This work provides a general strategy for tuning target chemicals and enriches the viewpoints in CO_(2) hydrogen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hydrogenation Physical sputtering fecu nanoalloys PROXIMITY PARAFFIN
下载PDF
FeCu纳米团簇核壳结构与表面扩散机制分子动力学研究
9
作者 曾庆丰 《湖南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年第4期30-34,共5页
FeCu纳米粒子是重要的环境催化材料,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Cu原子在Fe-RHO1105基底及Fe原子在Cu-Wulff1289基底的纳米团簇表面扩散行为,对确定纳米粒子的结构有很重要的意义.研究发现跳跃机制和交换机制是主要的表面扩散行为,Cu吸附原... FeCu纳米粒子是重要的环境催化材料,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Cu原子在Fe-RHO1105基底及Fe原子在Cu-Wulff1289基底的纳米团簇表面扩散行为,对确定纳米粒子的结构有很重要的意义.研究发现跳跃机制和交换机制是主要的表面扩散行为,Cu吸附原子在Fe-RHO1105基底的相邻(111)面之间的表面扩散以跳跃机制为主,而Fe吸附原子在Cu-Wulff1289基底进行面间的表面扩散时以交换机制为主.在具有核壳结构的FeCu纳米粒子中,FecoreCushell结构较CucoreFeshell结构更为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cu纳米粒子 FecoreCushell结构 表面扩散机制 分子动力学 模拟
下载PDF
Construction of electron rich Fe active sites by FeCu alloy anchoring on carbon nitride for photocatalytic nitrogen reduction
10
作者 Gang Dong Cong Huang +7 位作者 Fei-Yang Chen Xue-Qin Liu Zhen Li Xiao-Li Su Tao Zeng Yun-Xia Chen Yi-Huang Chen Yang Wang 《Rare Metals》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4期1570-1579,共10页
Given the clean and inexhaustible solar energy from solar light,photocatalytic ammonia synthesis is extremely appealing.However,high electron-hole recombination rates and insufficient active sites severely limited N2 ... Given the clean and inexhaustible solar energy from solar light,photocatalytic ammonia synthesis is extremely appealing.However,high electron-hole recombination rates and insufficient active sites severely limited N2 photoreaction reduction.Herein,we designed and fabricated FeCu alloy nanoparticles anchored on carbon nitride nanosheets with excellent photocatalyt ic ammonia synthesis performance.As a coupler between Fe and carbon nitride,Cu promotes the separation of photogenerated charge carriers in carbon nitride under solar light irradiation,and renters the semiconductor a forceful electron donor for the Fe active sites.The accumulated electrons at Fe sites furtherly facilitated the adsorption and activation of the molecular nitrogen.Besides,the uniform dispersed FeCu alloy nanoparticles were on carbon nitride nanosheets enhanced the stability of photocataly tic nitrogen reduction reaction,making the artificial photocataly tic ammonia synthesis more sustainable for application.This work highlights that a direct electron transfer channel can be used to regulate the photochemical nitrogen fixation network.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hotocatalytic N_2 fixation Carbon nitride fecu alloy Active sites Hydrogenation pathway
原文传递
磁控溅射法制备FeCu薄膜 被引量:1
11
作者 张伟 张玉梅 +1 位作者 王永红 李海波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年第2期90-91,94,共3页
采用直流磁控溅射在Si(001)基片上制备了FeCu纳米薄膜,薄膜样品分别经过300-600℃退火处理1 h.利用X射线衍射仪和振动样品磁强计对样品的结构和磁性进行了测量和分析.结果表明,沉积得到的亚稳态FeCu合金在300℃时发生相分离,随温度的... 采用直流磁控溅射在Si(001)基片上制备了FeCu纳米薄膜,薄膜样品分别经过300-600℃退火处理1 h.利用X射线衍射仪和振动样品磁强计对样品的结构和磁性进行了测量和分析.结果表明,沉积得到的亚稳态FeCu合金在300℃时发生相分离,随温度的升高,晶粒长大,相分离程度增强.在300-500℃范围内样品的矫顽力随温度的升高而变大,当退火温度为600℃时矫顽力变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控溅射 fecu薄膜 结构 磁性
下载PDF
含油轴承用FeCu预合金粉末制备及烧结性能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黄晓星 刘祥庆 +2 位作者 杨中元 汪礼敏 张晓峰 《稀有金属》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249-1255,共7页
利用扩散法制备了Fe-20Cu-1.2C预合金粉末,与相同成分的混合粉及国外进口粉进行对比,采用X射线衍射(XRD)测定扩散粉及国外粉的物相组成,采用扫描电镜(SEM)观察合金粉末的微观形貌,采用能谱仪(EDS)观察Cu元素分布情况,并制备含油轴承标... 利用扩散法制备了Fe-20Cu-1.2C预合金粉末,与相同成分的混合粉及国外进口粉进行对比,采用X射线衍射(XRD)测定扩散粉及国外粉的物相组成,采用扫描电镜(SEM)观察合金粉末的微观形貌,采用能谱仪(EDS)观察Cu元素分布情况,并制备含油轴承标准试样,研究3种原料制备的含油轴承的显微组织与烧结性能。结果表明:相较于混合粉及国外粉,扩散粉综合性能较好,流动性为35.03 s·(50 g)^(-1),氧含量为0.31%;3种粉末中,扩散粉Cu元素分布相对均匀;相较于混合粉及国外粉,利用扩散粉制备的含油轴承显微组织中Cu分布更加均匀,相同成型密度条件下,扩散粉的烧结尺寸变化率小,径向烧结尺寸变化率为-0.057%,轴向烧结尺寸变化率为-0.191%,硬度为HRB 35.6,压溃强度为324.7 MPa,与国外粉性能相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 Cu预合金粉 含油轴承 尺寸变化率 压溃强度
原文传递
Fe-Cu系机械合金化高分辨电镜观察
13
作者 吴玉琨 黄建宇 +1 位作者 孟祥敏 胡魁毅 《电子显微学报》 CAS CSCD 1993年第2期122-122,共1页
X射线衍射表明Fe-Cu系经球磨5小时后可明显增加固溶度,如fcc相区可扩展至Fe<sub>60</sub>Cu<sub>40</sub>,本文实验可扩展至Fe<sub>70</sub>Cu<sub>30</sub>它比液态快冷,气相淬火范... X射线衍射表明Fe-Cu系经球磨5小时后可明显增加固溶度,如fcc相区可扩展至Fe<sub>60</sub>Cu<sub>40</sub>,本文实验可扩展至Fe<sub>70</sub>Cu<sub>30</sub>它比液态快冷,气相淬火范围更宽。本文以Fe<sub>60</sub>Cu<sub>40</sub>成分为例,对原始粒度300μm的元素Fe(纯度98%),Cu(纯度99%)混合粉球磨1,3与5小时后样品进行了高分辨电镜(JEM-2000EXⅡ)观察,试图对其合金化过程予以直观显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间化合物 fecu 球磨 显微结构 电子显微镜
下载PDF
应用正电子湮没谱学对Fe-1.0%Cu合金氢致缺陷的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罗见兵 张鹏 +5 位作者 朱特 曹兴忠 张怀强 靳硕学 于润升 王宝义 《核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43-48,共6页
铁基合金中的氢致缺陷是造成合金机械性能恶化的重要因素之一。氢对材料中微观组织结构的影响,特别是氢致缺陷微观机理的研究是铁基合金的一个基础研究课题。本文主要应用正电子湮没寿命谱(Positron Annihilation Lifetime Spectroscopy... 铁基合金中的氢致缺陷是造成合金机械性能恶化的重要因素之一。氢对材料中微观组织结构的影响,特别是氢致缺陷微观机理的研究是铁基合金的一个基础研究课题。本文主要应用正电子湮没寿命谱(Positron Annihilation Lifetime Spectroscopy,PALS)和符合多普勒谱(Coincidence Doppler Broadening Spectrum,CDB)方法,研究了不同处理条件的Fe-1.0%Cu合金样品充氢过程中氢致缺陷的形成机制、缺陷类型以及氢与缺陷的相互作用及其微观机理等。结果表明,1 073 K高真空热处理和20%形变后723 K退火处理的样品充氢后会产生少量的位错,而1 173 K高真空淬火样品充氢后还会产生少量的空位团,在充氢过程中空位缺陷成为氢的捕获点,并与氢相互作用成为聚集空位的核心而形成空位团。CDB结果还表明,Cu析出物对本文合金样品的氢致缺陷的形成无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氢致缺陷 正电子湮没谱学 空位团 位错 fecu合金
下载PDF
铁铜双核羰基簇合物结构的理论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张建辉 冷艳丽 +2 位作者 罗迎春 王环江 慕红梅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36-40,共5页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BPW91方法在6-311+G(d)基组水平上,对FeCu团簇吸附CO过程中可能的几何结构和电子态进行了系统研究.计算结果表明:FeCu双原子团簇饱和吸附CO分子数是7,配位过程均为放热反应,吸附能最大的结构是FeCu(CO)_(1).金属原子满...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BPW91方法在6-311+G(d)基组水平上,对FeCu团簇吸附CO过程中可能的几何结构和电子态进行了系统研究.计算结果表明:FeCu双原子团簇饱和吸附CO分子数是7,配位过程均为放热反应,吸附能最大的结构是FeCu(CO)_(1).金属原子满足18电子规则,对CO的吸附位置起主要决定作用,即CO配位由于遵循18电子规律,即Fe原子上形成Fe(CO)_(4)Cu之后CO与Cu原子发生配位形成Fe(CO)_(4)Cu(CO)_(3).各配合物中Fe电荷密度最大的结构是Fe(CO)_(4)Cu(CO)_(1), Cu电荷密度最大的结构Fe(CO)_(4)Cu(CO)_(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密度泛函理论 fecu双核团簇 羰基配合物 吸附能
下载PDF
固相反应制备镍铁铜复合纳米氧化物粉体 被引量:2
16
作者 庄稼 迟燕华 +2 位作者 石军宁 刘福生 涂铭旌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415-417,共3页
The reaction precursors were synthesised by solid state reaction of H 2C 2O 4·2H 2O with NiSO 4·6H 2O and Fe(NO 3) 3·9H 2O,CuSO 4·5H 2O,at room temperature.The brown black nanomater Ni 1.5 FeCu 2.5... The reaction precursors were synthesised by solid state reaction of H 2C 2O 4·2H 2O with NiSO 4·6H 2O and Fe(NO 3) 3·9H 2O,CuSO 4·5H 2O,at room temperature.The brown black nanomater Ni 1.5 FeCu 2.5 O 5.5 with the averages of 60nm was obtained by decomposition of precursors CuC 2O 4·2H 2O,Fe 2(C 2O 4) 3·5H 2O,and NiC 2O 4·2H 2O for about 3 hour at 410℃.The composition,size,appearance and properties of the product was studied by TG,XRD,TEM and SE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镍铁铜复合氧化物 固相反应 纳米粉体 铁氧体
下载PDF
碳包覆铁铜合金纳米粒子的制备及其表征 被引量:1
17
作者 向后奎 王凯鹏 +4 位作者 薛俊 张晓荣 杨杰 邹志鹏 曹宏 《武汉工程大学学报》 CAS 2011年第7期87-90,共4页
以蔗糖为碳源,硝酸铁、硝酸铜为金属源,采用液相还原-高温退火的方法成功制备了碳包覆铁铜合金纳米粒子.利用X射线衍射分析(XRD)研究了不同Fe、Cu摩尔配比下所制备样品X衍射花样.结果发现,利用当Fe/Cu摩尔比为1∶4时,所制备的样品物相单... 以蔗糖为碳源,硝酸铁、硝酸铜为金属源,采用液相还原-高温退火的方法成功制备了碳包覆铁铜合金纳米粒子.利用X射线衍射分析(XRD)研究了不同Fe、Cu摩尔配比下所制备样品X衍射花样.结果发现,利用当Fe/Cu摩尔比为1∶4时,所制备的样品物相单一.同时还利用能谱(EDS)、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拉曼光谱(Raman)等测试方法对摩尔比为1∶4下所制备的样品的形貌、成分和结构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结果表明:该摩尔比下,所制备的纳米粒子具有明显的核壳结构,金属核为FeCu4合金,平均粒径为43 nm;碳壳厚度约5 nm,以非晶态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相还原 高温退火 碳包覆 铁铜合金 纳米粒子
下载PDF
早稻谷及全早稻日粮主要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测定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刘晓兰 陈匡辉 +2 位作者 王仁华 敖小兰 颜若愚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1999年第3期414-417,共4页
添加玉米型预混料配方的早稻谷( 早稻谷Ⅰ) 及全早稻日粮( 全早稻日粮Ⅰ) 和添加全早稻型预混料配方的早稻谷( 早稻谷Ⅱ) 及全早稻日粮( 全早稻日粮Ⅱ) ,全粪法猪体消化试验测定他们的主要营养物质消化率。试验结果表明:早稻... 添加玉米型预混料配方的早稻谷( 早稻谷Ⅰ) 及全早稻日粮( 全早稻日粮Ⅰ) 和添加全早稻型预混料配方的早稻谷( 早稻谷Ⅱ) 及全早稻日粮( 全早稻日粮Ⅱ) ,全粪法猪体消化试验测定他们的主要营养物质消化率。试验结果表明:早稻谷单一饲料和全早稻日粮,早稻型预混料处理较普通玉米型预混料处理,能量、粗纤维消化率都有显著提高( P< 0 .05) ,同时全早稻日粮粗蛋白和无氮浸出物的消化率也显著提高( P< 0 .05)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稻谷 全早稻日粮 全粪法消化试验 表观消化率
下载PDF
Fe-Cu/N共掺杂的ZIFs衍生材料活化过硫酸盐降解四环素 被引量:9
19
作者 占鹏 胡锋平 +3 位作者 朱建华 王晓英 龙兰兰 彭小明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87-196,共10页
通过水热法制备了一种Fe、Cu双金属和N共掺杂的介孔催化材料FeCu-N-C,对其进行表征分析;开展FeCu-N-C活化过硫酸盐(PS)降解四环素(TC)的研究,考察了FeCu-N-C投加量、TC浓度、PS浓度、pH和离子强度等因素对降解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催... 通过水热法制备了一种Fe、Cu双金属和N共掺杂的介孔催化材料FeCu-N-C,对其进行表征分析;开展FeCu-N-C活化过硫酸盐(PS)降解四环素(TC)的研究,考察了FeCu-N-C投加量、TC浓度、PS浓度、pH和离子强度等因素对降解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催化剂投加量为0.4g·L^(-1),TC初始浓度为40 mg·L^(-1),PS浓度为0.08 g·L^(-1),pH=8时TC的降解效果最佳,降解率高达90.5%;利用XPS分析得出复合材料FeCu-N-C的可能主要催化活性位点是Fe-N_(x)、Cu-N_(x);C_(2)O_(4)^(2-)和CO_(3)^(2-)的存在相较于Cl^(-)或NO_(3)^(-),对TC的降解有更大程度的抑制作用;通过自由基猝灭实验可知,在整个降解体系中起主导作用的活性氧化物质为O_(2)^(-)·和SO_(4)^(-)·和OH·自由基;FeCu-N-C经过4次循环后TC降解率依然有70.5%,表现出良好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cu-N-C 活化 过硫酸盐 TC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