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82篇文章
< 1 2 3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磁刺激下Fe_(3)O_(4)@ZIF-8纳米颗粒影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成骨分化
1
作者 陈品叡 薛轶元 裴锡波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3期4841-4850,共10页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组织工程和骨再生中具有重要作用,然而如何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成骨分化仍然是一个挑战。目的:探讨磁刺激下Fe_(3)O_(4)@ZIF-8纳米颗粒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的影响。方法:采用水热法合成沸石咪唑酯骨架...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组织工程和骨再生中具有重要作用,然而如何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成骨分化仍然是一个挑战。目的:探讨磁刺激下Fe_(3)O_(4)@ZIF-8纳米颗粒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的影响。方法:采用水热法合成沸石咪唑酯骨架(ZIF-8),采用一锅法合成具有磁性的Fe_(3)O_(4)@ZIF-8纳米颗粒(材料制备中分别加入2.5,5,10,20μg的Fe_(3)O_(4)),通过扫描电镜、X射线光电子能谱、X射线衍射、振动样品磁强计检测等对Fe_(3)O_(4)@ZIF-8纳米颗粒进行表征,筛选出合适的材料进行后续实验。提取4周龄SD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别与不同质量浓度(25,50,75,100,125μg/mL)的Fe_(3)O_(4)@ZIF-8纳米颗粒溶液共培养,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筛选出最佳的材料溶液质量浓度;筛选出材料溶液质量浓度后,施加磁刺激(磁场强度分别为0,50,100,150 MT),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筛选出最佳的磁场强度与Fe_(3)O_(4)@ZIF-8纳米颗粒,用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诱导分化实验。将SD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别与ZIF-8、Fe_(3)O_(4)@ZIF-8、Fe_(3)O_(4)@ZIF-8(磁场干预)纳米颗粒溶液共培养,以单独培养的细胞为空白对照,成脂诱导后进行油红O染色,成骨诱导后进行碱性磷酸酶、茜素红染色与Runx2蛋白质量浓度检测。结果与结论:(1)扫描电镜下可见Fe_(3)O_(4)@ZIF-8纳米颗粒呈现十二面体结构,随着材料中Fe_(3)O_(4)含量的增加,纳米颗粒的粒径增大,选择粒径约250 nm(该粒径下的纳米颗粒功能性及生物安全性较稳定)的Fe_(3)O_(4)@ZIF-8纳米颗粒(材料制备中分别加入5,10μg的Fe_(3)O_(4))进行后续实验。(2)CCK-8检测结果显示,在100MT磁场作用下,50μg/mL的Fe_(3)O_(4)@ZIF-8纳米颗粒(材料制备中加入10μg的Fe_(3)O_(4))能够显著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选择该条件下的纳米颗粒进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诱导分化实验。(3)成骨诱导后,Fe_(3)O_(4)@ZIF-8(磁场干预)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碱性磷酸酶活性、细胞外基质矿化程度与Runx2蛋白质量浓度均高于其他3组(P<0.05);成脂诱导后,Fe_(3)O_(4)@ZIF-8(磁场干预)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脂滴形成少于其他3组(P<0.05)。(4)结果表明,在特定的磁场条件下Fe_(3)O_(4)@ZIF-8纳米颗粒可以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成骨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_(3)o_(4)@ZIF-8 磁性纳米颗粒 磁刺激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成骨分化
下载PDF
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Na_(4)Fe_(3-x)Cr_(x)(PO_(4))_(2)P_(2)O_(7)/C@CNT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研究
2
作者 王贵海 陈彤彤 +4 位作者 陈杰 张梓尧 甄川 韩现英 李建刚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49-154,共6页
为改善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Na_(4)Fe_(3)(PO_(4))_(2)P_(2)O_(7)的导电性,提高其充放电性能,采用Cr^(3+)掺杂提高正极材料本征导电性,采用包覆碳和复合碳纳米管(CNT)构筑高效导电网络以加快纳米活性物颗粒间的电子传导,制备并探究了Na_(4... 为改善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Na_(4)Fe_(3)(PO_(4))_(2)P_(2)O_(7)的导电性,提高其充放电性能,采用Cr^(3+)掺杂提高正极材料本征导电性,采用包覆碳和复合碳纳米管(CNT)构筑高效导电网络以加快纳米活性物颗粒间的电子传导,制备并探究了Na_(4)Fe_(3-x)Cr_(x)(PO_(4))_(2)P_(2)O_(7)/C@CNT复合材料的结构与电化学性能。结果表明,当Cr^(3+)掺杂量x为0.075、CNT添加质量分数为3%时,所制备材料表现出较小的电荷传递阻抗和优异的高倍率充放电性能。其0.1 C和20 C倍率下的放电比容量分别达到120.64 mAh/g和87.11 mAh/g,10 C倍率下循环500次后容量保持率高达92.3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钠离子电池 正极材料 Na_(4)fe_(3)(po_(4))_(2)P_(2)o_(7) Cr^(3+)掺杂 碳纳米管
下载PDF
Fe_(3)O_(4)@CuMOF催化文冠果油制备生物柴油的研究
3
作者 郝一男 王任飞 +5 位作者 张国 王晶文 任志远 沈洪霞 王德刚 姚利宏 《林产工业》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28-34,共7页
金属有机框架(MOFs)材料的高表面积、结构稳定性和可调功能使其成为制备生物柴油的理想催化剂。本文通过溶剂热法制备磁性Fe_(3)O_(4)@Cu MOF催化剂,利用傅里叶红外变换光谱(FTIR)、扫描电镜(SEM)、能谱分析(EDS)、X射线衍射(XRD)、N2... 金属有机框架(MOFs)材料的高表面积、结构稳定性和可调功能使其成为制备生物柴油的理想催化剂。本文通过溶剂热法制备磁性Fe_(3)O_(4)@Cu MOF催化剂,利用傅里叶红外变换光谱(FTIR)、扫描电镜(SEM)、能谱分析(EDS)、X射线衍射(XRD)、N2吸脱附(BET)、热重分析(TG)等手段对催化剂的微观结构和热稳定性进行表征,并应用于文冠果油制备生物柴油的反应中。结果表明:Fe_(3)O_(4)@Cu MOF催化剂表面粗糙多孔,比表面积为206.239 m^(2)/g,平均孔径为6.64 nm,属于介孔材料。Fe_(3)O_(4)@Cu MOF的饱和磁化强度为12.6 emu/g,易分离回收。当催化剂用量为3 wt%、醇油摩尔比为20∶1、反应温度为60℃、反应时间为2 h时,生物柴油产率最高,为75.0%。Fe_(3)O_(4)@Cu MOF循环使用5次后,其催化生物柴油的产率仍能达到69.2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_(3)o_(4)@Cu MoF催化剂 生物柴油 文冠果油 稳定性 产率
下载PDF
Fe_(3)O_(4)@UiO-66的制备及其对土霉素的吸附研究
4
作者 聂发辉 李佳诚 +2 位作者 刘占孟 王励卿 崔培涛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674-1686,共13页
UiO-66作为最稳定的金属有机框架材料(metal-organic frameworks,MOFs)之一,在吸附领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然而,UiO-66的使用仍然受到电子-空穴电荷分离能力弱或微孔可及性低的限制。研究采用乙酸对UiO-66构建介孔缺陷,掺杂Fe_(3)O_(4)... UiO-66作为最稳定的金属有机框架材料(metal-organic frameworks,MOFs)之一,在吸附领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然而,UiO-66的使用仍然受到电子-空穴电荷分离能力弱或微孔可及性低的限制。研究采用乙酸对UiO-66构建介孔缺陷,掺杂Fe_(3)O_(4)来制备Fe_(3)O_(4)@UiO-66。Fe_(3)O_(4)的掺杂使得UiO-66产生了变性中孔缺陷,构建出对于四环素类抗生素具有优异吸附效果的结构。通过分析Fe_(3)O_(4)@UiO-66的晶体结构和理化性质变化,研究Fe_(3)O_(4)@UiO-66对水中常见的抗生素土霉素(OTC)的吸附性能及机理。结果表明,Fe_(3)O_(4)@UiO-66对OTC的吸附量为201.72 mg·g^(-1),OTC的去除率为80.69%,吸附过程符合拟二级动力学、Elovich和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吸附反应为吸热反应和熵增过程,温度升高有利于吸附的进行,吸附反应受pH值的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io-66 fe_(3)o_(4) 吸附机制 土霉素
下载PDF
Co_(3)O_(4)/Fe_(2)O_(3)异质结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紫外光光电探测性能
5
作者 李丽华 彭韶龙 +3 位作者 从文博 王航 汪钰馨 黄金亮 《半导体光电》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20-425,共6页
分别采用旋涂法和水热法在FTO衬底上制备Co_(3)O_(4)种子层和Co_(3)O_(4)薄膜,再在Co_(3)O_(4)薄膜上水热生长Fe_(2)O_(3)纳米棒,获得了高质量的Co_(3)O_(4)/Fe_(2)O_(3)异质结复合材料。通过改变Fe_(2)O_(3)前驱体溶液浓度来改变异质... 分别采用旋涂法和水热法在FTO衬底上制备Co_(3)O_(4)种子层和Co_(3)O_(4)薄膜,再在Co_(3)O_(4)薄膜上水热生长Fe_(2)O_(3)纳米棒,获得了高质量的Co_(3)O_(4)/Fe_(2)O_(3)异质结复合材料。通过改变Fe_(2)O_(3)前驱体溶液浓度来改变异质结复合材料中Fe_(2)O_(3)组分的含量。结果表明,Fe_(2)O_(3)纳米棒覆盖在呈网状结构的Co_(3)O_(4)薄膜上,随着Fe_(2)O_(3)前驱体溶液浓度即Fe_(2)O_(3)组分含量的增加,Co_(3)O_(4)/Fe_(2)O_(3)异质结复合材料对紫外光的响应逐渐增强,当Fe_(2)O_(3)前驱体溶液浓度为0.015mol/L时,异质结复合材料有着很好的光电稳定性,并表现出较高的响应率(12.5mA/W)和探测率(4.4×10^(10)Jon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3)o_(4) 紫外光电探测 Co_(3)o_(4)/fe_(2)o_(3)复合材料 异质结
下载PDF
Fe_(3)O_(4)@Ag_(3)PO_(4)光催化剂可见光降解盐酸环丙沙星的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方丽 罗琨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71-76,共6页
采用沉淀法制备磁性光催化剂Fe_(3)O_(4)@Ag_(3)PO_(4),通过X射线衍射(XRD)、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和荧光光谱(PL)对其进行结构和组成特性分析。与此同时,以盐酸环丙沙星(CPFX)为目标污染物,研究了Fe_(3)O_(4... 采用沉淀法制备磁性光催化剂Fe_(3)O_(4)@Ag_(3)PO_(4),通过X射线衍射(XRD)、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和荧光光谱(PL)对其进行结构和组成特性分析。与此同时,以盐酸环丙沙星(CPFX)为目标污染物,研究了Fe_(3)O_(4)@Ag_(3)PO_(4)光催化剂的可见光催化降解性能。XRD和TEM分析表明,Fe_(3)O_(4)@Ag_(3)PO_(4)光催化剂是由Ag_(3)PO_(4)包覆在磁性纳米Fe_(3)O_(4)粒子表面形成的;UV-Vis和PL分析表明,Fe_(3)O_(4)@Ag_(3)PO_(4)是可见光催化剂,且Fe_(3)O_(4)的负载能提高Ag_(3)PO_(4)对可见光的利用率。Fe_(3)O_(4)@Ag_(3)PO_(4)光催化降解CPFX的最佳条件为:pH为7.0,催化剂投加量为0.10 g/50 mL,CPFX初始质量浓度为3 mg/L。此外,循环利用实验表明Fe_(3)O_(4)@Ag_(3)PO_(4)光催化剂循环利用性能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_(3)o_(4)@ag_(3)po_(4) 光催化 降解 盐酸环丙沙星
下载PDF
纳米Fe_(3)O_(4)在煤微生物降解产CH_(4)过程中的催化作用
7
作者 赵发军 邓奇根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2-50,共9页
目的为了研究纳米Fe_(3)O_(4)在微生物降解煤产甲烷(CH_(4))过程中的催化作用,方法采用晋城矿区矿井水和中原油田土壤中的两种菌群(厌氧消化菌,义马矿区)的煤样,考查温度和纳米Fe_(3)O_(4)添加量对反应体系产CH_(4)摩尔浓度的影响,分析... 目的为了研究纳米Fe_(3)O_(4)在微生物降解煤产甲烷(CH_(4))过程中的催化作用,方法采用晋城矿区矿井水和中原油田土壤中的两种菌群(厌氧消化菌,义马矿区)的煤样,考查温度和纳米Fe_(3)O_(4)添加量对反应体系产CH_(4)摩尔浓度的影响,分析产CH_(4)过程中伴随气体CO_(2)和H_(2)的摩尔浓度变化及其对CH_(4)摩尔浓度的影响,评估厌氧消化产CH_(4)反应体系中铁的作用和最大负载量。结果通过分析厌氧性产CH_(4)古菌和多环芳烃分解菌共营降解煤的生物化学过程,认为煤降解产CH_(4)厌氧反应由两个主要步骤组成:一是稠环芳烃活化的羧化反应,该反应使煤被多环芳烃分解菌降解为甲苯酚和2-萘甲酸等化合物;二是产甲烷古菌利用煤分解产生的有机酸、甲基和气体等,通过辅酶的生物化学反应生成CH_(4),该过程CH_(4)产气量随温度升高而增大,起始反应需要大量CO_(2)气体。在产甲烷古菌和多环芳烃分解菌共营系统中添加纳米Fe_(3)O_(4)后,产CH_(4)量增加了39.6%~50.8%。纳米Fe_(3)O_(4)对生物化学过程的催化作用表现在促进中间产物(H_(2)和CO_(2)等)的生成,同时生物化学反应通过消耗H_(2)和含氧有机物并生成液态水以降低密闭实验系统的气体总压力,使催化反应持续正向进行。结论纳米Fe_(3)O_(4)对微生物降解煤产CH_(4)的催化作用需要多菌种互营环境,催化过程中存在最佳负载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空区遗煤 纳米fe_(3)o_(4) 产甲烷古菌 细菌共营 煤层气 催化
下载PDF
多孔MnO_(2)-Fe_(3)O_(4)壳聚糖微球用于增强类Fenton降解染料废水的研究
8
作者 王东钢 汪志敏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2期215-222,共8页
将壳聚糖与金属盐混合溶液滴入碱性溶液中,采用一步法制备了金属壳聚糖微球(MnO_(2)-Fe_(3)O_(4)/CS),并用于刚果红(CR)的类Fenton降解。结果表明,与单金属壳聚糖微球(MnO_(2)/CS、Fe_(3)O_(4)/CS)相比,MnO_(2)-Fe_(3)O_(4)/CS具有更好... 将壳聚糖与金属盐混合溶液滴入碱性溶液中,采用一步法制备了金属壳聚糖微球(MnO_(2)-Fe_(3)O_(4)/CS),并用于刚果红(CR)的类Fenton降解。结果表明,与单金属壳聚糖微球(MnO_(2)/CS、Fe_(3)O_(4)/CS)相比,MnO_(2)-Fe_(3)O_(4)/CS具有更好的催化活性;在最佳条件下(50 mg/L CR,pH=7,0.9 mol/L H_(2)O_(2),2.0 g/L催化剂,60 min),CR的去除率达到100%。MnO_(2)-Fe_(3)O_(4)/CS的高活性归因于其较大的比表面积和孔体积,特殊多孔结构有利于反应物的吸附/扩散和活性位点的暴露;Mn-Fe双金属之间的协同作用促进了电子传递,有效提高了催化活性。金属壳聚糖微球可以很容易地从反应体系中收集,重复使用5次后仍然保持较高催化活性(88.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nton催化 壳聚糖 刚果红 二氧化锰 四氧化三铁
下载PDF
玻纤负载α-Fe_(2)O_(3)/CuFe_(2)O_(4)异质结薄膜的制备 及其催化性能
9
作者 赵永男 郑翔云 +1 位作者 孙红玉 高海燕 《天津工业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9-23,共5页
为了克服传统芬顿催化剂的降解速率慢、pH适用范围窄、难回收等缺点,采用浸涂溶胶-凝胶法制备了玻璃纤维负载的α-Fe_(2)O_(3)/CuFe_(2)O_(4)异质结薄膜(FCGF),对其结构、形态和化学组成进行表征,并将其用于亚甲基蓝的光芬顿催化降解,... 为了克服传统芬顿催化剂的降解速率慢、pH适用范围窄、难回收等缺点,采用浸涂溶胶-凝胶法制备了玻璃纤维负载的α-Fe_(2)O_(3)/CuFe_(2)O_(4)异质结薄膜(FCGF),对其结构、形态和化学组成进行表征,并将其用于亚甲基蓝的光芬顿催化降解,考察其催化活性、pH值适用性和重复使用稳定性。结果表明:CuFe2O4颗粒生长在α-Fe_(2)O_(3)颗粒表面,形成α-Fe_(2)O_(3)/CuFe_(2)O_(4)异质结;在模拟太阳光辐射条件下,加入2 g FCGF和20 mmol/L的H_(2)O_(2),50 mL质量浓度为30 mg/L的MB溶液在40 min后降解率达到97%,而在相同条件下加入α-Fe_(2)O_(3)与CuFe_(2)O_(4)降解率分别为20%和30%,其催化活性的增强可归因于异质结光催化剂产生的光诱导电位差驱动的光生载流子的有效分离;同时,FCGF在宽pH范围显示出较高活性,pH=10时,MB溶液40 min后降解效率仍达到63%;FCGF具有良好的稳定性,5次循环后其催化性能没有衰减,反应40 min后MB降解率仍可达9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α-fe_(2)o_(3)/Cufe_(2)o_(4) 玻璃纤维支架 光芬顿反应 MB降解
下载PDF
Fe_(3)O_(4)强化高铁酸盐体系处理刚果红废水的试验研究
10
作者 李亚峰 吕乐 +1 位作者 张富翔 王志博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51-59,共9页
文章旨在研究Fe_(3)O_(4)强化高铁酸盐体系处理刚果红废水的工艺条件和各因素的影响规律,为高铁酸盐体系在染料废水处理中的应用提供技术支撑。通过单因素试验,考察了K_(2)FeO_(4)投加量、Fe_(3)O_(4)投加量、pH值等对刚果红废水处理效... 文章旨在研究Fe_(3)O_(4)强化高铁酸盐体系处理刚果红废水的工艺条件和各因素的影响规律,为高铁酸盐体系在染料废水处理中的应用提供技术支撑。通过单因素试验,考察了K_(2)FeO_(4)投加量、Fe_(3)O_(4)投加量、pH值等对刚果红废水处理效果的影响,并通过RSM模型确定最优反应条件。结果表明,在K_(2)FeO_(4)分2次投加34.65 mg、Fe_(3)O_(4)投加97.53 mg、pH=6.56、反应时间为20 min的条件下,色度为433倍、COD质量浓度为346 mg/L的刚果红废水脱色率达88.41%,COD去除率为60.20%。淬灭实验表明,体系中活性物种为Fe(Ⅴ)与Fe(Ⅳ),此外,·OH也发挥了一定作用。Fe_(3)O_(4)的投加提升了K_(2)FeO_(4)体系处理染料废水的能力,为Fe_(3)O_(4)强化高铁酸盐体系的实际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_(2)feo_(4) fe_(3)o_(4) 刚果红 RSM模型
下载PDF
磺胺嘧啶和磺胺二甲基嘧啶在纳米Fe_(3)O_(4)-nZVI类Fenton体系中的降解效果
11
作者 钟金魁 谢亚瑞 +2 位作者 李闻青 谢欣卓 张子涵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3183-3193,共11页
用Fe_(3)O_(4)负载纳米零价铁(Fe_(3)O_(4)-nZVI)作为非均相催化剂,与H2O_(2)耦合构建类Fenton体系,以降解水中磺胺嘧啶(SDZ)和磺胺二甲基嘧啶(SMT).通过SEM、EDS、XRD和XPS对Fe_(3)O_(4)-nZVI材料进行了表征,并考察了Fe_(3)O_(4)-nZVI... 用Fe_(3)O_(4)负载纳米零价铁(Fe_(3)O_(4)-nZVI)作为非均相催化剂,与H2O_(2)耦合构建类Fenton体系,以降解水中磺胺嘧啶(SDZ)和磺胺二甲基嘧啶(SMT).通过SEM、EDS、XRD和XPS对Fe_(3)O_(4)-nZVI材料进行了表征,并考察了Fe_(3)O_(4)-nZVI类Fenton体系中H2O_(2)浓度、Fe_(3)O_(4)-nZVI投加量、初始pH及Fe_(3)O_(4)-nZVI循环使用次数对SDZ和SMT降解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25℃,SDZ和SMT初始浓度均为10 mg·L^(-1),H2O_(2)浓度分别为10 mmol·L^(-1)(SDZ)和15 mmol·L^(-1)(SMT),Fe_(3)O_(4)-nZVI投加量为0.8 g·L^(-1),初始pH为3的优化条件下,在180 min时,Fe_(3)O_(4)-nZVI类Fenton体系对水中SDZ和SMT的降解率分别为97.45%和95.51%,Fe_(3)O_(4)-nZVI重复利用4次后,对SDZ和SMT的降解率仍保持在87%以上,表明该材料具有良好的磁回收利用性能.拟一级动力学拟合参数R2均在0.93以上,表明Fe_(3)O_(4)-nZVI类Fenton法对SDZ和SMT的降解过程均符合拟一级动力学方程.且在各因素最优条件下,SDZ的反应速率常数均大于SMT的反应速率常数,这可能与二者的理化性质及分子结构有关,即磺胺类抗生素(SAs)的pKa值和水溶解度越小,疏水性越强,杂环基团上的甲基取代基数目越少,SAs越容易被降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_(3)o_(4)-nZVI fenton法 磺胺嘧啶 磺胺二甲基嘧啶 抗生素
下载PDF
用于高效去除水中孔雀石绿的三层结构磁性复合材料Fe_(3)O_(4)@聚丙烯酸@ZiF-8的制备
12
作者 徐鹏 王莎莎 +2 位作者 陈难难 王澳 于冬妹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44-554,共11页
设计并合成了一种以磁性纳米粒子为核,聚合物为中间层,金属有机骨架材料为外层的三层结构磁性复合材料(Fe_(3)O_(4)@PAA@ZIF-8)。首先利用溶剂热法制备Fe_(3)O_(4)纳米粒子,然后通过蒸馏沉淀聚合法在Fe_(3)O_(4)纳米粒子表面包覆聚丙烯... 设计并合成了一种以磁性纳米粒子为核,聚合物为中间层,金属有机骨架材料为外层的三层结构磁性复合材料(Fe_(3)O_(4)@PAA@ZIF-8)。首先利用溶剂热法制备Fe_(3)O_(4)纳米粒子,然后通过蒸馏沉淀聚合法在Fe_(3)O_(4)纳米粒子表面包覆聚丙烯酸(PAA)层,最后通过原位沉积法在PAA外部包覆ZIF-8。在对Fe_(3)O_(4)@PAA@ZIF-8的组成和结构进行表征的基础上,深入研究其对孔雀石绿(MG)的吸附性能。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显示Fe_(3)O_(4)@PAA@ZIF-8具有明显的三层结构,Fe_(3)O_(4)的平均粒径为117nm,PAA层厚度约为17 nm,ZIF-8层的厚度约为14 nm。Fe_(3)O_(4)@PAA@ZIF-8对MG的吸附量随着p H的升高而增大,吸附过程符合准二阶动力学模型和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此外,Fe_(3)O_(4)@PAA@ZIF-8还表现出良好的重复利用性能,8次循环利用后对MG(500 mg·L^(-1))的最大吸附量仍可达982 mg·g^(-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_(3)o_(4) 沸石咪唑酯骨架材料 吸附 孔雀石绿
下载PDF
Bi_(2)O_(3)/CaFe_(2)O_(4)Z型异质结材料光催化降解氧氟沙星
13
作者 叶红勇 杜佳 +2 位作者 杨培渊 王明辉 左广玲 《南阳理工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114-119,共6页
利用溶剂热法合成了Z型异质结Bi_(2)O_(3)/CaFe_(2)O_(4)复合催化剂。采用多种表征手段对其晶体结构、形貌和性能进行了表征,并以氧氟沙星(OFX)为降解对象考察了Bi_(2)O_(3)/CaFe_(2)O_(4)复合催化剂的光催化活性。结果表明:Bi_(2)O_(3... 利用溶剂热法合成了Z型异质结Bi_(2)O_(3)/CaFe_(2)O_(4)复合催化剂。采用多种表征手段对其晶体结构、形貌和性能进行了表征,并以氧氟沙星(OFX)为降解对象考察了Bi_(2)O_(3)/CaFe_(2)O_(4)复合催化剂的光催化活性。结果表明:Bi_(2)O_(3)负载在CaFe_(2)O_(4)表面,构建了Z型异质结构,这种结构能加速无效光生载流子的复合,促进有效光生载流子的分离,提升Bi_(2)O_(3)/CaFe_(2)O_(4)复合催化剂的可见光催化活性;Bi_(2)O_(3)/CaFe_(2)O_(4)复合催化剂对OFX的降解效果明显优于纯Bi_(2)O_(3)和CaFe_(2)O_(4)。在Bi_(2)O_(3)负载量为5%时,Bi_(2)O_(3)/CaFe_(2)O_(4)对OFX的降解效果最好,降解率可达78.7%,经过4次循环,依然可达到62.5%,说明其理化性能稳定,能够长期稳定循环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g_(3)po_(4) Cafe_(2)o_(4) 光催化 氧氟沙星
下载PDF
纳米Fe_(3)O_(4)/超支化水性聚氨酯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14
作者 赵欣 《化学工程师》 CAS 2024年第7期107-110,共4页
采用γ-甲基丙烯酰氧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KH570)对纳米Fe_(3)O_(4)表面改性并将其引入经亲水改性的含不饱和双键的端羟基超支化聚酯(BoltornTMH_(2)0)中,加入光引发剂后经紫外光照射得到Fe_(3)O_(4)复合超支化水性聚氨酯(Fe_(3)O_(4)/WH... 采用γ-甲基丙烯酰氧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KH570)对纳米Fe_(3)O_(4)表面改性并将其引入经亲水改性的含不饱和双键的端羟基超支化聚酯(BoltornTMH_(2)0)中,加入光引发剂后经紫外光照射得到Fe_(3)O_(4)复合超支化水性聚氨酯(Fe_(3)O_(4)/WHBPU)固化膜,采用红外光谱(FTIR)、X-射线衍射(XRD)对其结构进行表征分析,利用振动样品磁强计(VEM)和万能试验机对其磁性能和机械性能进行测试。结果表明,Fe_(3)O_(4)/WHBPUA具有良好的超顺磁性,其硬度、抗拉强度、断裂伸长率和杨氏模量分别为3H、31.88MPa、91.51%、335.78MPa,相较于未引入Fe_(3)O_(4)粒子的WHBPU提升了约10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氨酯 超支化 纳米四氧化三铁 机械性能
下载PDF
Ti_(3)C_(2)T_(x)/Fe_(3)O_(4)纳米复合材料的吸波和电磁屏蔽性能与机制 被引量:2
15
作者 李月霞 吴梦 +3 位作者 纪子影 刘璐 应国兵 徐鹏飞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21-27,共7页
在电磁屏蔽领域,铁氧体是常用的涂覆型吸波剂,但以Fe_(3)O_(4)为首的铁氧体存在一些不足。本研究采用冷冻干燥的方法成功制备了花苞状Ti_(3)C_(2)T_(x)/Fe_(3)O_(4)复合材料,Ti_(3)C_(2)T_(x)/Fe_(3)O_(4)复合材料的花苞状结构对电磁波... 在电磁屏蔽领域,铁氧体是常用的涂覆型吸波剂,但以Fe_(3)O_(4)为首的铁氧体存在一些不足。本研究采用冷冻干燥的方法成功制备了花苞状Ti_(3)C_(2)T_(x)/Fe_(3)O_(4)复合材料,Ti_(3)C_(2)T_(x)/Fe_(3)O_(4)复合材料的花苞状结构对电磁波的多重反射、界面极化和电磁耦合作用等使复合材料具有更好的微波吸收性能。当频率为6.74 GHz时,最小反射损耗达到-51.41 dB,对应的匹配厚度为2.8 mm,这意味着它可以吸收99.99928%的电磁波。本研究中特殊的花苞状Ti_(3)C_(2)T_(x)/Fe_(3)O_(4)复合材料表现出优异的吸波性能,在电磁屏蔽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Xene Ti_(3)C_(2)T_(x)/fe_(3)o_(4)复合材料 吸波 电磁屏蔽 吸波剂
下载PDF
封装包覆结构多孔Fe_(3)O_(4)长循环锂电池负极材料 被引量:1
16
作者 仇实 李瑞 +2 位作者 汪洋 谢伟 吴启超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38-348,共11页
本文通过封装与包覆结构共同作用抑制多级孔Fe_(3)O_(4)在循环过程中的体积膨胀,提高Fe_(3)O_(4)电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通过采用硬模板法将葡萄糖和尿素作为造孔剂合成具有多级孔结构的Fe_(3)O_(4)材料,再利用醛脂包覆系统在多级孔Fe_(... 本文通过封装与包覆结构共同作用抑制多级孔Fe_(3)O_(4)在循环过程中的体积膨胀,提高Fe_(3)O_(4)电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通过采用硬模板法将葡萄糖和尿素作为造孔剂合成具有多级孔结构的Fe_(3)O_(4)材料,再利用醛脂包覆系统在多级孔Fe_(3)O_(4)上均匀的包覆一层碳材料,随后使用氢化工程对体积膨胀率仅为~4%的TiO_(2)进行氢化处理并提高TiO_(2)的导电率,将氢化TiO_(2)作为封装材料对碳包覆多级孔Fe_(3)O_(4)进行封装处理,制备出具有三维网络传输结构的H-TiO_(2)-C-Fe_(3)O_(4)电极材料。结果表明,封装与包覆结构较好的缓解了H-TiO_(2)-C-Fe_(3)O_(4)电极材料在充放电过程中的体积膨胀,在0.2 A·g^(-1)的电流密度下循环500圈之后的放电比容量为599.61 mAh·g^(-1),以1 A·g^(-1)的电流密度循环700圈后的比容量为542.64 mAh·g^(-1),即使在6 A·g^(-1)的大电流密度下比容量也能够达到168.7 mAh·g^(-1),当电流返回0.2 A·g^(-1)循环100圈后的比容量为671.91 mAh·g^(-1),优异的倍率性能为H-TiO_(2)-C-Fe_(3)O_(4)样品在大电流储能设备上使用提供了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_(3)o_(4) 包覆 封装 锂离子电池
下载PDF
耐盐性PAM-AMPS/Fe_(3)O_(4)纳米减阻剂流变性 被引量:2
17
作者 秦文龙 李璐 +2 位作者 李国庆 李晗晰 秦国伟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7-145,共9页
采用丙烯酰胺/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AM/AMPS)共聚物接枝纳米Fe_(3)O_(4)合成了一种PAM-AMPS/Fe_(3)O_(4)纳米减阻剂,并利用动态流变仪研究了PAM-AMPS/Fe_(3)O_(4)减阻剂的剪切稀释性,分析了纳米Fe_(3)O_(4)、盐含量及剪切作用对... 采用丙烯酰胺/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AM/AMPS)共聚物接枝纳米Fe_(3)O_(4)合成了一种PAM-AMPS/Fe_(3)O_(4)纳米减阻剂,并利用动态流变仪研究了PAM-AMPS/Fe_(3)O_(4)减阻剂的剪切稀释性,分析了纳米Fe_(3)O_(4)、盐含量及剪切作用对其流变行为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PAM-AMPS/Fe_(3)O_(4)纳米减阻剂的粒径为100~500 nm、黏均分子质量为4.99×10^(6)g/mol;在30℃下,剪切速率大于0.3 s^(-1)时PAM-AMPS/Fe_(3)O_(4)减阻剂表现出显著的剪切稀释特征,该减阻剂具有更复杂的微观结构,其超临界质量分数为0.035%,相比空白聚合物表现出更优良的增黏性能和黏弹性;由于AMPS含有耐温耐盐基团,在NaCl和CaCl2质量分数分别为10%和5%的条件下,PAM-AMPS/Fe_(3)O_(4)减阻剂黏度保留率分别为69%和53%,表现出了较强的耐盐性;同时,该减阻剂在剪切速率1000 s^(-1)条件下剪切3600、7200 s后的黏度回复率分别为100%和94%,表现出良好的耐剪切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减阻剂 聚丙烯酰胺 纳米fe_(3)o_(4) 黏弹性流体 耐盐性 耐剪切性 流变行为
下载PDF
Fe_(3)O_(4)/PDA复合纳米材料回收高黏度油田采出水中油相的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何佳兴 施文剑 +3 位作者 邵菊芳 朱玉蕙 Adi Pranoto 石美 《当代化工研究》 CAS 2024年第7期170-172,共3页
高黏度油田采出水通常呈现乳浊液的状态,难以实现油水分离。本文采用共沉淀法制备Fe_(3)O_(4)纳米颗粒,在超声波辅助下将聚多巴胺(PDA)与纳米Fe_(3)O_(4)键合,制得Fe_(3)O_(4)/PDA复合材料,并采用FTIR、显微镜、物理吸附仪等表征。在交... 高黏度油田采出水通常呈现乳浊液的状态,难以实现油水分离。本文采用共沉淀法制备Fe_(3)O_(4)纳米颗粒,在超声波辅助下将聚多巴胺(PDA)与纳米Fe_(3)O_(4)键合,制得Fe_(3)O_(4)/PDA复合材料,并采用FTIR、显微镜、物理吸附仪等表征。在交变磁场作用下,实现油田采出水破乳,达到油水分离的目的。并考察了Fe_(3)O_(4)/PDA复合材料稳定循环使用次数、交变磁场频率对回收油相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极低磁场频率6.0 Hz下,所制备材料可稳定循环使用11次,为油田采出水重复利用和高附加值油相的回收利用提供了有效、便捷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_(3)o_(4)纳米材料 聚多巴胺 油水分离 油田采出水
下载PDF
磁性Ce-La-MOFs@Fe_(3)O_(4)的除氟性能 被引量:1
19
作者 宋江燕 翟涛 +5 位作者 温倩 周融融 杨为森 简绍菊 潘文斌 胡家朋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8-44,共7页
通过水热法制备了Ce-La-MOFs@Fe_(3)O_(4)复合材料,研究了Ce-La-MOFs@Fe_(3)O_(4)对水溶液中F^(-)的吸附性能,并通过响应曲面法优化了吸附条件。实验结果表明:在pH=3.6、实验温度为40℃、初始氟离子浓度为17.4 mg/L的条件下,Ce-La-MOFs@... 通过水热法制备了Ce-La-MOFs@Fe_(3)O_(4)复合材料,研究了Ce-La-MOFs@Fe_(3)O_(4)对水溶液中F^(-)的吸附性能,并通过响应曲面法优化了吸附条件。实验结果表明:在pH=3.6、实验温度为40℃、初始氟离子浓度为17.4 mg/L的条件下,Ce-La-MOFs@Fe_(3)O_(4)的吸附效果最佳,F^(-)去除率可达94.5%。除氟特性实验数据更适合用Langmuir模型进行描述,拟合得到最大吸附容量(q_(max))为147.23 mg/g,热力学参数ΔG^(o)、ΔH^(o)和ΔS^(o)表明该吸附反应是一个自发吸热的熵增过程。动力学研究表明Ce-La-MOFs@Fe_(3)O_(4)对F^(-)的吸附符合准二级反应动力学过程。对复合材料的形貌和结构进行了表征分析,并结合吸附热力学和动力学研究探讨了吸附机理,该吸附过程主要是离子交换和静电吸附共同作用。共存离子实验、循环再生实验结果显示,Ce-La-MOFs@Fe_(3)O_(4)对F^(-)具有较好的选择性,该复合材料的再生性能较好,回收率可达96%,两次循环后对F^(-)的去除率仍达81.7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性Ce-La-MoFs@fe_(3)o_(4) 除氟 吸附 响应曲面优化
下载PDF
Fe_(3)O_(4)-MoS_(2)协同改性环氧树脂涂层的制备及耐磨防腐性能研究
20
作者 林潼 杜蓉 +5 位作者 郑晓军 殷绿 肖航 武元鹏 王勤英 张进 《表面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0期102-117,共16页
目的解决油气装备管道面临的腐蚀磨损等失效问题。方法使用不同物质的量比的纳米Fe_(3)O_(4)、MoS_(2)通过硅烷偶联剂(APTES)结合为杂化填料,并将其填充至环氧树脂(EP)中,制备出复合涂层。利用扫描电镜(SEM)、X射线衍射仪(XRD)及傅里叶... 目的解决油气装备管道面临的腐蚀磨损等失效问题。方法使用不同物质的量比的纳米Fe_(3)O_(4)、MoS_(2)通过硅烷偶联剂(APTES)结合为杂化填料,并将其填充至环氧树脂(EP)中,制备出复合涂层。利用扫描电镜(SEM)、X射线衍射仪(XRD)及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对杂化填料的显微结构、物相组成及成分进行了分析。同时,利用分散稳定性试验、显微维氏硬度、往复摩擦试验、表面轮廓测试、吸水率及接触角测试、电化学阻抗谱及动电位极化曲线综合评价复合涂层耐磨及防腐蚀性能。结果Fe_(3)O_(4)-MoS_(2)纳米杂化物在环氧树脂中具有良好的分散稳定性。与Fe_(3)O_(4)/EP、MoS_(2)/EP相比,Fe_(3)O_(4)-MoS_(2)/EP复合涂层的显微硬度与耐磨性提高,同时其耐水性和防腐性能也得到增强。当Fe_(3)O_(4)-MoS_(2)物质的量比为1∶5时,复合涂层摩擦因数最低为0.337,相比于纯EP降低34.56%。当Fe_(3)O_(4)-MoS_(2)物质的量比为1∶1,复合涂层阻抗值最高,并且显示出最大的腐蚀电位(E_(corr))和最小的腐蚀电流(Jcorr),Fe_(3)O_(4)-MoS_(2)/EP涂层的阻抗(Rc)提高了近2个数量级。结论Fe_(3)O_(4)-MoS_(2)是可用于制备高性能环氧耐磨防腐涂料的有效的纳米填料。复合涂料优异的减摩性得益于Fe_(3)O_(4)颗粒的纳米球滚动润滑效应和MoS_(2)片的滑移效应,而其高防腐性能归功于Fe_(3)O_(4)-MoS_(2)良好的分散性和阻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_(3)o_(4) MoS_(2) fe_(3)o_(4)-MoS_(2)纳米杂化物 环氧树脂 防腐耐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