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Na_(4)Fe_(3-x)Cr_(x)(PO_(4))_(2)P_(2)O_(7)/C@CNT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研究
1
作者 王贵海 陈彤彤 +4 位作者 陈杰 张梓尧 甄川 韩现英 李建刚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49-154,共6页
为改善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Na_(4)Fe_(3)(PO_(4))_(2)P_(2)O_(7)的导电性,提高其充放电性能,采用Cr^(3+)掺杂提高正极材料本征导电性,采用包覆碳和复合碳纳米管(CNT)构筑高效导电网络以加快纳米活性物颗粒间的电子传导,制备并探究了Na_(4... 为改善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Na_(4)Fe_(3)(PO_(4))_(2)P_(2)O_(7)的导电性,提高其充放电性能,采用Cr^(3+)掺杂提高正极材料本征导电性,采用包覆碳和复合碳纳米管(CNT)构筑高效导电网络以加快纳米活性物颗粒间的电子传导,制备并探究了Na_(4)Fe_(3-x)Cr_(x)(PO_(4))_(2)P_(2)O_(7)/C@CNT复合材料的结构与电化学性能。结果表明,当Cr^(3+)掺杂量x为0.075、CNT添加质量分数为3%时,所制备材料表现出较小的电荷传递阻抗和优异的高倍率充放电性能。其0.1 C和20 C倍率下的放电比容量分别达到120.64 mAh/g和87.11 mAh/g,10 C倍率下循环500次后容量保持率高达92.3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钠离子电池 正极材料 Na_(4)fe_(3)(po_(4))_(2)P_(2)o_(7) Cr^(3+)掺杂 碳纳米管
下载PDF
Fe_(3)O_(4)@Ag_(3)PO_(4)光催化剂可见光降解盐酸环丙沙星的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方丽 罗琨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71-76,共6页
采用沉淀法制备磁性光催化剂Fe_(3)O_(4)@Ag_(3)PO_(4),通过X射线衍射(XRD)、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和荧光光谱(PL)对其进行结构和组成特性分析。与此同时,以盐酸环丙沙星(CPFX)为目标污染物,研究了Fe_(3)O_(4... 采用沉淀法制备磁性光催化剂Fe_(3)O_(4)@Ag_(3)PO_(4),通过X射线衍射(XRD)、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和荧光光谱(PL)对其进行结构和组成特性分析。与此同时,以盐酸环丙沙星(CPFX)为目标污染物,研究了Fe_(3)O_(4)@Ag_(3)PO_(4)光催化剂的可见光催化降解性能。XRD和TEM分析表明,Fe_(3)O_(4)@Ag_(3)PO_(4)光催化剂是由Ag_(3)PO_(4)包覆在磁性纳米Fe_(3)O_(4)粒子表面形成的;UV-Vis和PL分析表明,Fe_(3)O_(4)@Ag_(3)PO_(4)是可见光催化剂,且Fe_(3)O_(4)的负载能提高Ag_(3)PO_(4)对可见光的利用率。Fe_(3)O_(4)@Ag_(3)PO_(4)光催化降解CPFX的最佳条件为:pH为7.0,催化剂投加量为0.10 g/50 mL,CPFX初始质量浓度为3 mg/L。此外,循环利用实验表明Fe_(3)O_(4)@Ag_(3)PO_(4)光催化剂循环利用性能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_(3)o_(4)@ag_(3)po_(4) 光催化 降解 盐酸环丙沙星
下载PDF
Fe_(3)O_(4)@Ag_(3)PO_(4)/AgCl光催化剂的制备及光降解性能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张先盼 罗秋霞 +2 位作者 严小琴 谢逸峰 罗琨 《工业水处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81-86,共6页
光催化作为一种绿色环境治理技术,成为学界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然而,绝大部分光催化反应需要依靠紫外光激发,发展前景受到极大限制。采用两步沉淀法制备了磁性可见光催化剂Fe_(3)O_(4)@Ag_(3)PO_(4)/AgCl,通过X射线衍射(XRD)、透射电... 光催化作为一种绿色环境治理技术,成为学界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然而,绝大部分光催化反应需要依靠紫外光激发,发展前景受到极大限制。采用两步沉淀法制备了磁性可见光催化剂Fe_(3)O_(4)@Ag_(3)PO_(4)/AgCl,通过X射线衍射(XRD)、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对其进行结构和组成特性分析。与此同时,以亚甲基蓝(MB)为目标污染物,研究了 Fe_(3)O_(4)@Ag_(3)PO_(4)/AgCl光催化剂的可见光催化降解性能。XRD和TEM分析表明,Fe_(3)O_(4)@Ag_(3)PO_(4)/AgCl光催化剂是由,Ag_(3)PO_(4)包覆在磁性纳米Fe_(3)O_(4)粒子表面,并由AgCl表面修饰Fe_(3)O_(4)@Ag_(3)PO_(4)形成。UV-Vis分析表明,Fe_(3)O_(4)@Ag_(3)PO_(4)/AgCl是可见光催化剂,且Fe_(3)O_(4)的负载能提高Ag_(3)PO_(4)对可见光的利用率。Ag_(3)PO_(4)光催化剂的循环利用性能较差,而Fe_(3)O_(4)@Ag_(3)PO_(4)/AgCl的循环利用性能较好。此外,Fe_(3)O_(4)@Ag_(3)PO_(4)/AgCl光催化降解MB过程中,主要的活性物质是O_(2)^(·-)和h^(+),其中h^(+)的影响更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_(3)o_(4)@ag_(3)po_(4)/agcl 光催化 亚甲基蓝 可见光
下载PDF
Ag_(3)PO_(4)-Fe_(3)O_(4)/g-C_(3)N4非均相臭氧催化剂的制备及表征 被引量:3
4
作者 周龙涛 李慧敏 +2 位作者 安静 徐阳 张栌丹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602-1611,共10页
以MCM-41分子筛为模板剂采用热缩聚合成法制备g-C_(3)N_(4)载体,通过浸渍法对其进行负载制备Ag_(3)PO_(4)-Fe_(3)O_(4)/g-C_(3)N_(4)非均相臭氧催化剂,以油田废水预处理后水中COD的去除率为评价指标考察其制备条件,并利用响应曲面法Box-... 以MCM-41分子筛为模板剂采用热缩聚合成法制备g-C_(3)N_(4)载体,通过浸渍法对其进行负载制备Ag_(3)PO_(4)-Fe_(3)O_(4)/g-C_(3)N_(4)非均相臭氧催化剂,以油田废水预处理后水中COD的去除率为评价指标考察其制备条件,并利用响应曲面法Box-Behnken试验设计优化。结果表明:当MCM-41分子筛添加量为15%,g-C_(3)N_(4)载体焙烧温度为520℃、Fe_(3)O_(4)负载质量分数为50%,Ag_(3)PO_(4)负载质量分数为20%的,Ag_(3)PO_(4)-Fe_(3)O_(4)/g-C_(3)N_(4)非均相臭氧催化剂对油田废水预处理后,水中COD去除率达83.06%。通过微观表征可知,由模板剂引入制得的有序管状g-C_(3)N_(4)载体与Ag_(3)PO_(4)、Fe_(3)O_(4)负载后改变了其晶面的有序性并增大了催化剂的比表面积。通过负载改性提高了Ag_(3)PO_(4)的稳定性,以及与Fe_(3)O_(4)协同作用对臭氧催化的活性。磁性材料Fe_(3)O_(4)负载利于催化剂的回收,经磁性分离干燥后重复使用,仍具有良好的催化活性,同时经高温焙烧活化后的再生性能亦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工程学 g-C_(3)N4 fe_(3)o_(4) Ag_(3)po_(4) 臭氧催化 油田废水
下载PDF
纳米Fe_(3)O_(4)-PO_(4)^(3-)/ZrO_(2)催化制备文冠果生物柴油 被引量:2
5
作者 郝一男 薛振华 +1 位作者 王喜明 颉鹏飞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974-978,984,共6页
采用共沉淀法制备纳米Fe_(3)O_(4)-PO_(4)^(3-)/ZrO_(2)固体酸催化剂,利用X-射线衍射(XRD)、N_(2)吸脱附、红外光谱(FTIR)和热重分析(TG)对催化剂的结构进行表征,探讨了纳米Fe_(3)O_(4)加入量、焙烧温度和时间对固体酸催化剂性能的影响... 采用共沉淀法制备纳米Fe_(3)O_(4)-PO_(4)^(3-)/ZrO_(2)固体酸催化剂,利用X-射线衍射(XRD)、N_(2)吸脱附、红外光谱(FTIR)和热重分析(TG)对催化剂的结构进行表征,探讨了纳米Fe_(3)O_(4)加入量、焙烧温度和时间对固体酸催化剂性能的影响。考察了纳米Fe_(3)O_(4)负载量、醇油摩尔比、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对制备文冠果生物柴油的影响。结果表明,当Zr(OH)4与纳米Fe_(3)O_(4)摩尔比为3∶1,焙烧温度为750℃,焙烧时间为3 h时,纳米Fe_(3)O_(4)-PO_(4)^(3-)/ZrO_(2)固体酸催化剂的催化性能最佳,生物柴油酯化率达85.4%。当催化剂的用量为油重的1%,醇油摩尔比为9∶1,反应温度为80℃和反应时间为4 h时,文冠果生物柴油的转化率可达到92.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冠果 生物柴油 纳米fe_(3)o_(4)-po_(4)^(3-)/Zro_(2)固体酸催化剂
下载PDF
直接沉淀法制备Ag_(3)PO_(4)/α-Fe_(2)O_(3)光催化剂及降解亚甲基蓝
6
作者 高雅 韩成良 +2 位作者 张凌云 邓崇海 董灿灿 《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1年第3期290-294,共5页
采用直接沉淀法制备出了不同物质的量比例的Ag_(3)PO_(4)/α-Fe_(2)O_(3)复合粉体.以亚甲基蓝模拟有机污染物考察了催化剂的光催化活性,结果表明,Ag_(3)PO_(4)/α-Fe_(2)O_(3)复合物的光催化活性与纯的α-Fe_(2)O_(3)和Ag 3PO 4相比大... 采用直接沉淀法制备出了不同物质的量比例的Ag_(3)PO_(4)/α-Fe_(2)O_(3)复合粉体.以亚甲基蓝模拟有机污染物考察了催化剂的光催化活性,结果表明,Ag_(3)PO_(4)/α-Fe_(2)O_(3)复合物的光催化活性与纯的α-Fe_(2)O_(3)和Ag 3PO 4相比大幅提高,并且当Ag_(3)PO_(4)摩尔分数为50%时,光催化效果最佳,光催化降解40 min时,降解率达97%,具有较好的降解性能.经过3次重复使用后,降解率降为5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接沉淀法 Ag_(3)po_(4/)α-fe_(2)o_(3)复合光催化剂 摩尔分数 亚甲基蓝 降解性能 重复使用
下载PDF
Ag@AgCl-Fe_(3)O_(4)/rGO复合材料对印染废水中染料和重金属离子的吸附和光催化降解性能 被引量:10
7
作者 陈凤华 梁娓娓 +3 位作者 石向东 陈庆涛 秦霄云 张永辉 《复合材料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2295-2304,共10页
依次利用溶剂热法和原位沉积法制备了Ag@AgCl-Fe_(3)O_(4)/还原氧化石墨烯(rGO)复合材料,并对其进行结构和形貌表征。分别以罗丹明B(RhB)和Cd^(2+)为研究对象,探讨了Ag@AgCl-Fe_(3)O_(4)/rGO复合材料吸附和可见光光催化印染废水中重金... 依次利用溶剂热法和原位沉积法制备了Ag@AgCl-Fe_(3)O_(4)/还原氧化石墨烯(rGO)复合材料,并对其进行结构和形貌表征。分别以罗丹明B(RhB)和Cd^(2+)为研究对象,探讨了Ag@AgCl-Fe_(3)O_(4)/rGO复合材料吸附和可见光光催化印染废水中重金属离子和芳香族染料的性能,考察了Ag@AgCl-Fe_(3)O_(4)/rGO复合材料中rGO含量、与RhB共存的亚甲基蓝(MB)和Cd^(2+)对RhB降解效果的影响;同时研究了溶液的初始pH值及与Cd^(2+)共存的MB对Cd^(2+)吸附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Ag@AgCl-Fe_(3)O_(4)/rGO复合材料对RhB的吸附量为47%,可见光照50 min的光催化降解率可达98%;Ag@AgCl-Fe_(3)O_(4)/rGO复合材料的吸附-光催化降解活性随rGO含量的增加而提高;废水中与RhB共存的MB使Ag@AgCl-Fe_(3)O_(4)/rGO复合材料对RhB的降解效率和循环性能受到一定抑制,而与RhB共存的Cd^(2+)对RhB的降解效率和循环性能几乎没有影响。Ag@AgCl-Fe_(3)O_(4)/rGO复合材料对Cd^(2+)也有良好的吸附性能,具有一定的pH值依赖性,在pH值为5时,复合材料对Cd^(2+)的吸附量可达68 mg/g,但废水中MB染料的存在会抑制复合材料对Cd^(2+)的吸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墨烯 fe_(3)o_(4) Ag@agcl 吸附 光催化降解
原文传递
焦磷酸磷酸铁钠基钠离子电池日历老化容量衰减机理研究
8
作者 赵瑞瑞 彭燕秋 +7 位作者 赖学君 吴志隆 高杰 许文成 王立娜 丁沁 方永进 曹余良 《储能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4124-4132,共9页
随着钠离子电池技术的不断发展,深入探索其存储过程中的容量损失机理对提高电池系统日历寿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焦磷酸磷酸铁钠[Na_(4)Fe_(3)(PO_(4))_(2)P_(2)O_(7)]基钠离子电池的高温存储性能进行了详细研究,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T... 随着钠离子电池技术的不断发展,深入探索其存储过程中的容量损失机理对提高电池系统日历寿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焦磷酸磷酸铁钠[Na_(4)Fe_(3)(PO_(4))_(2)P_(2)O_(7)]基钠离子电池的高温存储性能进行了详细研究,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ICP)、拉曼光谱、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及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等多维度分析技术,全面剖析了正负极活性材料在高温存储过程中的容量损失率、结构、形貌及界面组分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高温存储后电极活性材料的比容量仅出现轻微衰减,正负极活性材料结构也未见受损,且正极铁元素溶出串扰并不显著。然而,负极侧固体电解质界面(SEI)膜增厚现象十分显著,表明存储期间负极SEI膜会不断溶解生长,且新生成的SEI膜以有机物为主。这一发现揭示了负极侧界面副反应是钠离子电池存储容量损失的主要因素。本研究不仅深化了对钠离子电池日历老化机制的理解,也为后续提升电池性能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钠离子电池 日历老化 容量衰减机理 固体电解质膜 Na_(4)fe_(3)(po_(4))_(2)P_(2)o_(7)正极
下载PDF
Unraveling the incompatibility mechanism of ethylene carbonate-based electrolytes in sodium metal anodes
9
作者 Daomin Qin Fangyuan Cheng +4 位作者 Meilian Cao Feiyang Yan Qian Wang Chun Fang Jiantao Han 《Journal of Energy Chemistry》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7期560-567,共8页
Ethylene carbonate(EC)is widely used in lithium-ion batteries due to its optimal overall performance with satisfactory conductivity,relatively stable solid electrolyte interphase(SEI),and wide electrochemical window.E... Ethylene carbonate(EC)is widely used in lithium-ion batteries due to its optimal overall performance with satisfactory conductivity,relatively stable solid electrolyte interphase(SEI),and wide electrochemical window.EC is also the most widely used electrolyte solvent in sodium ion batteries.However,compared to lithium metal,sodium metal(Na)shows higher activity and reacts violently with EC-based electrolyte(NaPF_(6)as solute),which leads to the failure of sodium metal batteries(SMBs).Herein,we reveal the electrochemical instability mechanism of EC on sodium metal battery,and find that the com-bination of EC and NaPF_(6) is electrically reduced in sodium metal anode during charging,resulting in the reduction of the first coulombic efficiency,and the continuous consumption of electrolyte leads to the cell failure.To address the above issues,an additive modified linear carbonate-based electrolyte is provided as a substitute for EC based electrolytes.Specifically,ethyl methyl carbonate(EMC)and dimethyl carbon-ate(DMC)as solvents and fluoroethylene carbonate(FEC)as SEI-forming additive have been identified as the optimal solvent for NaFP_(6)based electrolyte and used in Na_(4)Fe_(3)(PO_(4))_(2)(P_(2)O_(7))/Na batteries.The batter-ies exhibit excellent capacity retention rate of about 80%over 1000 cycles at a cut-off voltage of 4.3 V.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a metal batteries Ethylene carbonate decomposition Na_(4)fe_(3)(po_(4))_(2)(P_(2)o_(7))cathode Interface engineering Ethylene carbonate-free electrolyte
下载PDF
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磷酸焦磷酸铁钠的研究进展
10
作者 张鼎 周启坤 +4 位作者 刘镇铭 胡新颖 叶子贤 药志超 李卫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35-250,共16页
钠离子电池(SIB)是继锂离子电池(LIB)后,最具有应用前景的电池技术之一,而磷酸焦磷酸铁钠是一种具备较高可逆比容量、长循环寿命的复合型钠离子电池聚阴离子型正极材料。系统地总结了磷酸焦磷酸铁钠的制备方法与电化学性能,揭示了磷酸... 钠离子电池(SIB)是继锂离子电池(LIB)后,最具有应用前景的电池技术之一,而磷酸焦磷酸铁钠是一种具备较高可逆比容量、长循环寿命的复合型钠离子电池聚阴离子型正极材料。系统地总结了磷酸焦磷酸铁钠的制备方法与电化学性能,揭示了磷酸焦磷酸铁钠材料具备的基本结构特性与储钠电极反应机制。同时,分析了已有的磷酸焦磷酸铁钠正极材料的改性方法和电化学性能提升机制,展望了该领域的发展趋势,指出深入的理论研究和工艺改进是重要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钠离子电池 聚阴离子正极材料 磷酸焦磷酸铁钠 制备方法 电化学性能
下载PDF
高磷赤铁矿直接还原过程中CaO脱磷机制的分子动力学模拟 被引量:1
11
作者 李宗蔚 寇珏 +1 位作者 孙体昌 陈泽坤 《有色金属(选矿部分)》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35-42,84,共9页
利用分子动力学模型(MD)模拟了在焙烧过程中(1150℃)不同用量CaO加入到Fe_(2)O_(3)-Ca_(5)(PO_(4))_(3)F-SiO_(2)三元体系后微观结构的变化规律,并借此阐明高磷赤铁矿直接还原过程中CaO的脱磷机制。分子动力学模拟和拉曼光谱分析结果表... 利用分子动力学模型(MD)模拟了在焙烧过程中(1150℃)不同用量CaO加入到Fe_(2)O_(3)-Ca_(5)(PO_(4))_(3)F-SiO_(2)三元体系后微观结构的变化规律,并借此阐明高磷赤铁矿直接还原过程中CaO的脱磷机制。分子动力学模拟和拉曼光谱分析结果表明,四元体系中的Si和P会形成四面体结构,体系中的非桥氧占主导地位。随着CaO添加量的增加,体系中Ca_(5)(PO_(4))_(3)结构更加稳定。体系中Si—O—Si为主的桥氧含量减少,复杂的[SiO_(4)]四面体减少,Si—O聚合体的聚集度降低。阐明了直接还原过程中CaO是通过解聚[SiO_(4)]四面体结构,减少了SiO_(2)与磷灰石的接触,从而抑制磷灰石还原达到脱磷效果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_(2)o_(3)-Ca_(5)(po_(4))_(3)F-Sio_(2)体系 分子动力学模拟 直接还原 高磷赤铁矿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