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2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Land,Markets and the Modernization of Rural Society:A Comparison of the Views of Fei Xiaotong and R.H.Tawney
1
作者 Yang Qingmei Zhou Yifan(翻译) 《Contemporary Social Sciences》 2020年第6期61-82,共22页
Fei Xiaotong’s(Fei Hsiao-tung)works on rural economies and societies written in the 1940s were deeply affected by British economic historian R.H.Tawney.Through comparison,this article reveals at least two connections... Fei Xiaotong’s(Fei Hsiao-tung)works on rural economies and societies written in the 1940s were deeply affected by British economic historian R.H.Tawney.Through comparison,this article reveals at least two connections between their works.First,Tawney’s analysis of the transition from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to industrial modernization in Britain serves as a reference for Fei’s works on the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of the Yangtze Valley in Jiangsu and Lucun village in Yunnan.Second,Tawney’s“theory of gentry”also serves as the underlying view for Fei’s theory on the functions of the Chinese gentry.However,Fei does not simply follow Tawney’s steps.Instead,he offers unique insights into the issues of horticulture transformation and gentry types in China.Furthermore,in Fei’s social theory and practice,the role of“state”was considered to be less positive.The interrelations of the community,market,intellectuals and the state construct Fei’s modernization scheme of China.His idea about how China,a slower participant in the world system,can maintain economic autonomy was still valuable toda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i xiaotong land system GENTRY MARKET state
下载PDF
Rethinking Cultural Competence Education in the Global Era:Insights from Fei Xiaotong’s Theory of Cultural Self-Awareness
2
作者 YANG Rui Catherine Yuan GAO 《Frontiers of Education in China》 2020年第4期539-563,共25页
Since humanity entered the 20th century,diversity has become a key feature that manifests itself in all aspects of society.As a venue for people and ideas to meet,universities face ever-increasing challenges in fulfil... Since humanity entered the 20th century,diversity has become a key feature that manifests itself in all aspects of society.As a venue for people and ideas to meet,universities face ever-increasing challenges in fulfilling their cultural mission.With unprecedented human connectivity,cultural competence is more than a goal.It has become an essential skill for students and a key concern for policymakers and practitioners across the world.Considering the strengths and weaknesses of current approaches to cultural competence education,this article aims to elucidate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notion of cultural self-awareness proposed by Fei Xiaotong,China’s premier social anthropologist.It explores how Fei’s insights can facilitate universities to rethink their conception and delivery of cultural competence education.By challenging the tendency for cultural competence education to be segregated among a range of disciplines and moving it to the core of the university’s curricular offerings,the article promises an approach whereby all students,regardless of their disciplinary backgrounds,can benefit from the full development of their cultural capability,as can the institution,wider community,and society as a whol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i xiaotong cultural competence university cultural self-awareness DIVERSITY GLOBALIZATION
原文传递
Transcending Existing Traditions of Sociology--A Review of Fei Xiaotong's Reflections on Sociological Method in His Old Age
3
作者 Zhao Xudong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2011年第3期62-73,共12页
In his old age, Fei Xiaotong's reflections on Chinese sociological method opened up new room for transcending the existing traditions of sociology. His spiritual legacy is well worth further explanation. According to... In his old age, Fei Xiaotong's reflections on Chinese sociological method opened up new room for transcending the existing traditions of sociology. His spiritual legacy is well worth further explanation. According to Fei,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and wisdom embodies a wealth of concepts, such as "harmony between nature and man," "mind for others" and so on, all of which need further definition and should he used as fulcrums for the transcending of sociological tradi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i xiaotong REFLECTION traditional boundaries of sociology
原文传递
Mr.Fei Xiaotong Talk About the Past and Future of China Township Enterprises
4
作者 袁邈 《中华儿女》 1998年第2期12-15,共4页
关键词 Mr.fei xiaotong Talk About the Past and Future of China Township Enterprises
原文传递
“两对关系”论:费孝通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学术探索 被引量:1
5
作者 罗强强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3-85,共13页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几代人的梦想和夙愿。综观费孝通的学术历程,他终其一生都在探究如何让中国这样一个具有特色的大国走向现代化的问题。正是秉持这种学术理念,费孝通以实地研究为基本方法,从解决好城乡关系和民族关系切入,为推进中国...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几代人的梦想和夙愿。综观费孝通的学术历程,他终其一生都在探究如何让中国这样一个具有特色的大国走向现代化的问题。正是秉持这种学术理念,费孝通以实地研究为基本方法,从解决好城乡关系和民族关系切入,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了极富洞见的探索。这种探索对于当前立足中国国情,破除西方式现代化的迷思具有重要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费孝通 城乡关系 民族关系 中国式现代化
下载PDF
再论中国社会的乡土性--阅读《乡土中国》的新探索
6
作者 赵旭东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8,153,共19页
在我们重新去阅读费孝通半个多世纪以前出版的《乡土中国》一书时,当是以深入认识此书背后作者的写作方式为开始的,借此而成为理解乡土中国自身发展历程的一种独特方式的新发现,并寻求一种在观念中存在的乡土中国来作为社会学、人类学... 在我们重新去阅读费孝通半个多世纪以前出版的《乡土中国》一书时,当是以深入认识此书背后作者的写作方式为开始的,借此而成为理解乡土中国自身发展历程的一种独特方式的新发现,并寻求一种在观念中存在的乡土中国来作为社会学、人类学知识探索的独特性路径的梳理。还需要从清楚地析分出《乡土中国》一书的剖面图而去追溯此书背后所隐含着的可能的人类学原理,而这种原理的核心的核心就在于其对乡土本色的发现和解释。与此同时,我们也同样要从一种变化的语境之中去探索乡土中国自身的文化转型的发生,这自然也体现出了日益融入到了世界文明进程中的文化自觉,这种文化自觉意识也正是费孝通一生之中从《乡土中国》一书为开始而一以贯之地试图要去予以揭示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土中国 费孝通 乡土性 知识探索 文化自觉
下载PDF
追求文化理解中的灵与慧——费孝通晚年思想中的一次超越性自觉
7
作者 赵旭东 《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49-59,共11页
1999年2月7日,费孝通在一次与后辈同事的谈话中指出,在学术研究上如何能够有超越性自觉,以此来警示中国社会科学研究中的那种少有深度思考而至思想过度平面化的倾向。这是面对世界之变而有的一种超越性自觉。他为此强调“脑筋要跟得上”... 1999年2月7日,费孝通在一次与后辈同事的谈话中指出,在学术研究上如何能够有超越性自觉,以此来警示中国社会科学研究中的那种少有深度思考而至思想过度平面化的倾向。这是面对世界之变而有的一种超越性自觉。他为此强调“脑筋要跟得上”,要有一种意识自觉,要学会一种搭出来的方法论。为此要超越于原有那些已经成型并设定好的既有边界,实现基于反思而有的新创造。费孝通试图引领年轻一代的研究者重新看待实现人群之中灵性沟通的象征意义,追求超越性的灵与慧的真实存在。这属于人所拥有的象征以及基于象征性而有的意义表达,体现出来的是一种人的悟性理解能力,其跟人的大脑中所储藏着的那些“灵”和“慧”的存在密不可分,而“灵”和“慧”的存在本身造就或体现出了人的悟性或理解的发生,这是年轻一代的社会科学研究者在面对世界新发展格局时所需要的一种超越性自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费孝通晚年思想 对话 超越性自觉 文化理解 灵与慧
下载PDF
“老来依然一书生”:费孝通诗作中的乡村关怀
8
作者 谷家荣 王慧珍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19-27,共9页
1935年,青年费孝通偕新婚妻子王同惠赴广西大瑶山调查,遭遇与妻生死离别的人间悲剧后,不得不回到家乡江苏吴江。“心伤难复愈”,借在家养病闲暇,姐姐费达生介绍他到开弦弓村续做调查以疗心。然而,正是这次没准备的短期调查,后来在费孝... 1935年,青年费孝通偕新婚妻子王同惠赴广西大瑶山调查,遭遇与妻生死离别的人间悲剧后,不得不回到家乡江苏吴江。“心伤难复愈”,借在家养病闲暇,姐姐费达生介绍他到开弦弓村续做调查以疗心。然而,正是这次没准备的短期调查,后来在费孝通笔下成就了极具“里程碑”意义的名作《江村经济》,江苏开弦弓村也因此拥有“江村”这个蜚声海外的学术代名词。自这一学术名称诞生以来,至费孝通离世的七十年时间里,费先生多次回访旧地,写下近百篇有关中国乡村发展的长短篇诗作。跨越久长历史,聚焦开弦弓和“中国农民的生活”,以费孝通先生不同历史时段的乡村研究思想为“脉”,细品诗作,可以助益我们能更好地理解费孝通先生的乡村研究心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费孝通 诗作 乡村关怀
下载PDF
以家庭为基础的社区研究路径——费孝通社区研究思想考察
9
作者 刘亚秋 《浙江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1-86,58,158,共18页
费孝通的实地研究是从家庭这一基本的社会组织开始的,“家”是其社区研究的基础。从家到社区、民族,再到国家,进而到天下,构成费孝通社区研究的丰富层次。其社会理论的构建也是以“家”为基础的,如差序格局、生育制度,都是围绕血缘关系... 费孝通的实地研究是从家庭这一基本的社会组织开始的,“家”是其社区研究的基础。从家到社区、民族,再到国家,进而到天下,构成费孝通社区研究的丰富层次。其社会理论的构建也是以“家”为基础的,如差序格局、生育制度,都是围绕血缘关系展开的,“家”是认识费孝通社区研究的一个基本线索。20世纪90年代,费孝通明确提出社区研究要从生态层面提升到心态层面,并通过两个转向完成这一认识论上的提升:从关注社会转向人、由聚焦人的物质生活(志在富民)转向人的精神世界。社会学的人文转向也是基于这一认识论的提升而完成的。费孝通的社区研究给予我们的启示是:通过深挖社区的社会性基础,探查社区文化的深层,其推进的不仅是社区研究,还包括广义上的社会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费孝通 家庭 社区研究 社区建设
下载PDF
社会学视角下的“意会”问题及其研究方法——对费孝通扩展学科界限思想的再研究
10
作者 刘亚秋 《河北学刊》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59-172,共14页
费孝通晚年的社会学思想发生了从生态研究向心态研究的转向。心态研究包括两方面含义:强调中国文化的主体性和人性的整全特征。这在其2003年扩展社会学学科界限的思想中得到进一步强化。扩展学科界限思想至少包括两个方面:议题的扩展和... 费孝通晚年的社会学思想发生了从生态研究向心态研究的转向。心态研究包括两方面含义:强调中国文化的主体性和人性的整全特征。这在其2003年扩展社会学学科界限的思想中得到进一步强化。扩展学科界限思想至少包括两个方面:议题的扩展和方法的扩展。在议题方面,“意会”概念扩展了传统社会关系的概念,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扩展为人与自然、人与自我层面的关系。费孝通在对“讲不清楚的我”的“意会”探索中,与美学的“意象”“意境”有了对接。后者提供了“意会”在现象学层面的表征,社会学对此思考的方法随之发生扩展,这便是走出传统实证主义藩篱,由此自内而外构建世界图景的“直觉”方法得到重视。“意会”将人与自然、人与自我的关系纳入社会学的分析框架,扩大了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在根本上受益于中国古典思想天人合一观的启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费孝通 意会 心态 人与自然
下载PDF
费孝通“心态秩序”之源起、演变与展望
11
作者 余正台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30-138,共9页
20世纪90年代,费孝通提出“心态秩序”的概念,这是他学术生涯的一次重大转场,亦是对社会学传统研究边界的突破“。心态秩序”概念自问世以来鲜有问津,近期学界重拾。本文尝试回到这一知识域源起之情境,厘清其肇始因由与内涵旨归,梳理其... 20世纪90年代,费孝通提出“心态秩序”的概念,这是他学术生涯的一次重大转场,亦是对社会学传统研究边界的突破“。心态秩序”概念自问世以来鲜有问津,近期学界重拾。本文尝试回到这一知识域源起之情境,厘清其肇始因由与内涵旨归,梳理其历史脉络与研究现状,提出既有研究之不足及未来可供镜鉴的观察视角。重点呈现“心态秩序”在重拾、建构与应用的递次阶段中的具体表达与智识要素,以期挖掘这一术语的内在生命力,为拓展时空、实践层面上的具体操作与应用研究作学理上的浅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态秩序 费孝通学术思想 文献述评
下载PDF
费孝通中华民族观的形成发展与当代价值
12
作者 王琦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49-56,共8页
费孝通中华民族观是费孝通在长期研究和调查基础上提出,并且不断阐释的关于民族的观点。从长时段的学术史视角来看,其学术渊源与费孝通早年学术思想形成、自我学术反思密切相关,也源于20世纪30年代以来的民族历史转向、民族调查研究经... 费孝通中华民族观是费孝通在长期研究和调查基础上提出,并且不断阐释的关于民族的观点。从长时段的学术史视角来看,其学术渊源与费孝通早年学术思想形成、自我学术反思密切相关,也源于20世纪30年代以来的民族历史转向、民族调查研究经历。我国多民族交错杂居现象,促使费孝通从单一民族研究的束缚中跳脱出来,转而将民族理论研究提升到对中华民族格局形成的探索层面。费孝通中华民族观的学术研究将来需要进一步重视多民族交往关系的历史过程阐释与田野调查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费孝通 中华民族观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 当代价值
下载PDF
费孝通体育观阐释及其当代价值
13
作者 袁建伟 《普洱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58-62,共5页
费孝通是今日之中国社会学与人类学影响最大的学者与首推大师,自称“球迷”的他对体育有独特的见解。采用文献追溯、文本解读等方法,对费孝通体育观进行解析与阐释,并探讨其体育观的当代价值。研究认为:费孝通体育观可概括为体育精神观... 费孝通是今日之中国社会学与人类学影响最大的学者与首推大师,自称“球迷”的他对体育有独特的见解。采用文献追溯、文本解读等方法,对费孝通体育观进行解析与阐释,并探讨其体育观的当代价值。研究认为:费孝通体育观可概括为体育精神观、体育文化观、体育实践观及体育人生观,这“四观”互为一体、相得益彰,并融入于费孝通学术思想、工作及生活之中。费孝通体育观的当代价值主要体现在:强化体育实践以获得体育精神的教育价值,挖掘体育文化以形塑社会文明的文化价值,关注体育道德培养且重视公平的社会价值,注重以体育人并倡导竞争哲学的个体成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费孝通 体育观 阐释 当代价值
下载PDF
乡土重建的历史逻辑、时代困境及当代启示
14
作者 沈怀勇 李佳 《昌吉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29-34,共6页
站在20世纪中西古今相互碰撞的路口,在落叶归根与乡土损蚀的历史脉络中,费孝通提出乡土重建。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时代,重返乡土重建理论视野对于当代乡村经济结构升级、共同体重塑、生态关系秩序恢复、乡村治理效能... 站在20世纪中西古今相互碰撞的路口,在落叶归根与乡土损蚀的历史脉络中,费孝通提出乡土重建。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时代,重返乡土重建理论视野对于当代乡村经济结构升级、共同体重塑、生态关系秩序恢复、乡村治理效能提升等方面具有重要理论与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费孝通 乡土重建 乡村振兴
下载PDF
家、工厂与中国现代个体的诞生 对《茧》中人物生活世界的分析 被引量:3
15
作者 凌鹏 孟奇 《社会》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73-202,共30页
《茧》是费孝通在《江村经济》后完成的一部英文小说,具有丰富的纪实与理论意涵。对《茧》的先行研究主要集中于社会经济与家庭结构的分析,较少探讨小说中最重要的人物情感与心态变化的意义。本文通过引入“生活世界”的概念与视角,对... 《茧》是费孝通在《江村经济》后完成的一部英文小说,具有丰富的纪实与理论意涵。对《茧》的先行研究主要集中于社会经济与家庭结构的分析,较少探讨小说中最重要的人物情感与心态变化的意义。本文通过引入“生活世界”的概念与视角,对小说中人物的情感与心态变化过程进行分析,发现费孝通通过塑造宝珠的形象,展现了他理想的中国现代个体的诞生过程,即,现代个体在家(即“茧”)与工厂的意义重叠与张力中得以真正成长,随之确立的是基于现代个体而成立的新的生活世界的结构。在这个结构中,家既是个体的养育之所,也是个体的动力之源与安居之所。王婉秋的形象则展示缺少真实的家的个体可能呈现的纠结状态。这两个形象的对照,真正揭示了费孝通所理解的中国人与中国社会由传统走向现代的复杂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费孝通 现代人格 社会转型 生活世界
下载PDF
费孝通的共享发展思想与新时代的共同富裕 被引量:1
16
作者 奂平清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80-89,共10页
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成为制约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和社会治理的重要因素,实现共享发展和共同富裕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新时代的必然选择。费孝通在其学术生涯中,对共享发展及其实现路径有许多思考与探索,尤... 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成为制约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和社会治理的重要因素,实现共享发展和共同富裕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新时代的必然选择。费孝通在其学术生涯中,对共享发展及其实现路径有许多思考与探索,尤其在阶层、城乡、区域、民族和人类共享方面有丰富的思想。这些思想对实现新时代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和走和平发展道路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启示。深入挖掘和发扬这些思想,在实践上有助于推进高质量发展,解决城乡、区域和收入分配等方面的差距和全球不平等,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理论上有助于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研究和中国社会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享发展 共同富裕 费孝通 理论自觉
下载PDF
费孝通先生对人文社会科学博士后教育的贡献 被引量:1
17
作者 方李莉 《内蒙古艺术学院学报》 2023年第1期62-69,共8页
中国博士后制度的设立,是1984年5月,当年,由著名的物理学家李政道先生向邓小平同志建议的。最初中国的博士后制度,主要是针对理工科领域的。1987年,在费孝通先生的建议下,北大开始进行社会学流动站试点,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博士... 中国博士后制度的设立,是1984年5月,当年,由著名的物理学家李政道先生向邓小平同志建议的。最初中国的博士后制度,主要是针对理工科领域的。1987年,在费孝通先生的建议下,北大开始进行社会学流动站试点,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博士后流动站,曾经是人文社会学科中最早建立的博士后流动站。1985年,费孝通先生辞去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所长的职务,到北京大学建立社会学研究所,其主要目的,就是希望来到北京大学自己能专心做研究和承担教学工作,并想继承抗战时期的魁阁精神,亲自带头指导年轻的学生和研究人员开展实地调查的社区研究。由于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博士后流动站建立的比较早,它曾经是人文社会学科中唯一的流动站。费孝通先生认为,从问题出发,需要跨学科的知识和研究方法,社会学博士后流动站的发展,得益于其他学科人才的支援,在跨学科研究方面发挥了很好的作用。由费孝通先生倡导,在人文社会科学设立博士后流动站,在中国博士后制度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费孝通 博士后制度 人文社会科学
下载PDF
乡土重建与社会传统——20世纪三四十年代费孝通的思考
18
作者 小田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69-78,共10页
20世纪三四十年代,作为人类学家的费孝通着力激活中国社会生活传统,以复原乡村世界的有机循环,戛戛独辟一条乡土重建之路。与一般乡村建设者倡导的消费性事业不同,费孝通的重建规划将与乡民生计密切相关的工业生产置于显著地位,在技术... 20世纪三四十年代,作为人类学家的费孝通着力激活中国社会生活传统,以复原乡村世界的有机循环,戛戛独辟一条乡土重建之路。与一般乡村建设者倡导的消费性事业不同,费孝通的重建规划将与乡民生计密切相关的工业生产置于显著地位,在技术上进行改良,在经营环境上继续保持分散性、兼业性和就地性等传统,使近代以来脱栓的乡土工业“齿轮”重新复位。为促成近代工业技术知识下乡,费孝通将传统知识人所葆有的桑梓情谊纳入民族—国家意识的塑造过程中,从而赋予传统意识以近代意义;在筹措工业资本的过程中,他发现勤俭持家、光耀门楣和注重实利等农人德行,具有历久弥新的动员力。成全人性的传统手艺精神在近代乡土工业中的保持,让费孝通确信,机器的使用并不必然导致人和工具之间的关系异化,而可以成为加强乡村共同体生活关系的力量。民国时期费孝通关于乡土重建的理论贡献给我们以诸多方法论的启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费孝通 乡土重建 社会传统
下载PDF
沟通古今与理解乡土中国——以费孝通为中心的考察 被引量:2
19
作者 周丹丹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1-26,共6页
以社会学方法探讨儒学,一直在儒学研究的现代转型中占有重要地位。在近年社会学界对于社会学中国化的反思中,中国历史社会学的建构成为社会学界关注的焦点。必须结合这两个不同视角反思与推进历史社会学的儒学研究。20世纪初,西方社会... 以社会学方法探讨儒学,一直在儒学研究的现代转型中占有重要地位。在近年社会学界对于社会学中国化的反思中,中国历史社会学的建构成为社会学界关注的焦点。必须结合这两个不同视角反思与推进历史社会学的儒学研究。20世纪初,西方社会科学如社会学,人类学的理论、方法与学科体系被引入中国,知识分子对中国社会的认识与理解,在传统知识体系之外开拓了新的进路与方法。费孝通对中国社会的认知与研究,经历了早年对“历史作为方法”的否定和对“到实地去”的推崇,逐步转向对“历史”知识体系的关注,以及晚年对“历史作为方法”的肯定和强调。费孝通这一认知中国社会历程的转变,表明理解乡土中国需要沟通古今,而沟通古今之关键在于从中国社会文化与社会结构的历史性脉络中去理解中国,包括当代中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费孝通 乡土中国 历史 社会文化 社会结构
下载PDF
“发展都市以救济农村”与“乡土重建”--吴景超与费孝通的争论及其启示 被引量:1
20
作者 郝志景 《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71-180,共10页
针对20世纪三四十年代农村的困境,吴景超强调“都市意识”,主张“发展都市以救济农村”;费孝通则立足乡土中国,主张“乡土重建”。两人的分歧主要是在两个层面:一是如何看待市场和权力这两种资源集聚方式;二是如何看待市场导致的资源集... 针对20世纪三四十年代农村的困境,吴景超强调“都市意识”,主张“发展都市以救济农村”;费孝通则立足乡土中国,主张“乡土重建”。两人的分歧主要是在两个层面:一是如何看待市场和权力这两种资源集聚方式;二是如何看待市场导致的资源集聚。费孝通认为,中国城市的发展壮大,并非全是市场所致,更有权力的影响。忽视这个因素,一味主张发展都市,不仅不能救济农村,还会伤害农村。吴景超对此则缺少警惕。在这个层面,费孝通的“乡土重建”论是合理的。另一方面,对于市场导致的资源集聚,费孝通也有担忧,因而主张分散的乡土工业。吴景超则参考发达国家的经验,认为都市化的集聚能够带来很多好处,中国应从都市角度思考农村问题,“发展都市以救济农村”。这种看法更有前瞻性。费孝通主张的乡土工业,终究有其限度。两人的不同思考,为我们反思当代的大城市与小城镇之争带来深刻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吴景超 费孝通 权力 市场 乡土重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