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沟通古今与理解乡土中国——以费孝通为中心的考察 被引量:2
1
作者 周丹丹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1-26,共6页
以社会学方法探讨儒学,一直在儒学研究的现代转型中占有重要地位。在近年社会学界对于社会学中国化的反思中,中国历史社会学的建构成为社会学界关注的焦点。必须结合这两个不同视角反思与推进历史社会学的儒学研究。20世纪初,西方社会... 以社会学方法探讨儒学,一直在儒学研究的现代转型中占有重要地位。在近年社会学界对于社会学中国化的反思中,中国历史社会学的建构成为社会学界关注的焦点。必须结合这两个不同视角反思与推进历史社会学的儒学研究。20世纪初,西方社会科学如社会学,人类学的理论、方法与学科体系被引入中国,知识分子对中国社会的认识与理解,在传统知识体系之外开拓了新的进路与方法。费孝通对中国社会的认知与研究,经历了早年对“历史作为方法”的否定和对“到实地去”的推崇,逐步转向对“历史”知识体系的关注,以及晚年对“历史作为方法”的肯定和强调。费孝通这一认知中国社会历程的转变,表明理解乡土中国需要沟通古今,而沟通古今之关键在于从中国社会文化与社会结构的历史性脉络中去理解中国,包括当代中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费孝通 乡土中国 历史 社会文化 社会结构
下载PDF
费孝通与南岭民族走廊研究 被引量:52
2
作者 王元林 《广西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109-116,共8页
在费孝通先生“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思想中,民族走廊理论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作为三大民族走廊之一的南岭民族走廊,费先生先后四次做过阐述,其高屋建瓴的民族走廊理论以及对大瑶山的社会调查至今对我们研究南岭民族走廊有着重要... 在费孝通先生“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思想中,民族走廊理论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作为三大民族走廊之一的南岭民族走廊,费先生先后四次做过阐述,其高屋建瓴的民族走廊理论以及对大瑶山的社会调查至今对我们研究南岭民族走廊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本文对有关南岭民族走廊的民族史阐释、地理构架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主张从民族走廊理论、民族迁徙与发展史、宗教文化、社会组织、经济社会活动、区域开发等诸多方面来研究这一民族走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岭民族走廊 费孝通 地理构架 民族史
下载PDF
“差序格局”再审视及法治困境的破解 被引量:1
3
作者 杜军林 文科 《江汉学术》 2014年第2期32-36,共5页
在《乡土中国》中,费孝通先生尝试着运用理想类型的方法,创造性地提出了"差序格局"概念,以概括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特征。在变迁了的中国当代社会,差序格局得以延续,但其内容和取向都发生了变化。在父系血缘关系之外,外亲关系... 在《乡土中国》中,费孝通先生尝试着运用理想类型的方法,创造性地提出了"差序格局"概念,以概括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特征。在变迁了的中国当代社会,差序格局得以延续,但其内容和取向都发生了变化。在父系血缘关系之外,外亲关系渗入"差序格局",导致"差序格局"所包括的社会关系范围在扩大;与此同时,"利益"亦成为"差序格局"中决定人们关系亲疏的一个重要维度。在当代社会,由于发生了利益上的分化,差序格局与法治之间存在着竞争。一方面,人们可能通过诉诸法律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也有可能通过"攀关系、讲交情"的办法实现自己的利益。在对差序格局这一经典概念从原始内涵及现代内涵进行再审视的基础上,可从法律文化自觉的角度结合当代中国立法实践对当代法治困境提出破解之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差序格局 费孝通 《乡土中国》 社会结构 理想类型 法治困境
下载PDF
立体结构和行动实践——费孝通“差序格局”理论新解 被引量:9
4
作者 孟凡行 色音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29-36,共8页
费孝通先生早年提出的"差序格局"是一个极富学术创造力和生命力的本土学术概念和理论。后来的学者对这个理论进行了大量研究,取得了可观的成果。但不少学者把"差序格局"理解为平面结构的,表述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的... 费孝通先生早年提出的"差序格局"是一个极富学术创造力和生命力的本土学术概念和理论。后来的学者对这个理论进行了大量研究,取得了可观的成果。但不少学者把"差序格局"理解为平面结构的,表述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的理论,降低了这一表述社会结构的概念和理论的格调,也大大缩小了其内涵。"差序格局"可能是一个由横向的"差"和纵向的"序"交叉构成的立体多维的理论分析框架,这个框架大体包括"差序格局"的立体结构和人的行动实践两个方面,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有待进一步挖掘和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费孝通 “差序格局” 社会结构 社会圈子 行动实践
原文传递
阿波罗遭遇浮士德:面对一种乡土之变——重读《乡土中国》的新观察 被引量:2
5
作者 赵旭东 《探索与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53-66,177,178,共16页
重读费孝通的《乡土中国》一书,其对乡土之变的发问,重新设定了我们理解过去中国、当下中国和未来中国关系的一个全新的起点。今天的乡土中国正在面临着一种乡土性之变,即所谓静态和秩序的阿波罗遭遇到动态和躁动的浮士德,或者说稳定性... 重读费孝通的《乡土中国》一书,其对乡土之变的发问,重新设定了我们理解过去中国、当下中国和未来中国关系的一个全新的起点。今天的乡土中国正在面临着一种乡土性之变,即所谓静态和秩序的阿波罗遭遇到动态和躁动的浮士德,或者说稳定性遭遇到不确定性。新乡土性意味着人心之变,同时表现为社会之变以及文化之变。所谓“新遇到旧”,意味着一种乡土中国在基层的草根式生长模式的转化,由此而生成一种旧乡土和新乡土之别,以及新旧二元变奏的乡村构造——“旧”的东西在顽强地应对各种“新”的形式的出现,同时尝试着各种可能的自我适应性的转化。也正是因为这样一种生活变奏,才真正保证了乡土社会自身的韧性力量的生发,即如费孝通描绘的乡土社会的总体性结构中一种生命力的动力性根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费孝通 乡土中国 人心之变 结构之变 文化之变 二元变奏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