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背条螳臂树蛙鸣声的繁殖性状替代
- 1
-
-
作者
杨悦
蔡炎林
李红杰
赵龙辉
唐业忠
崔建国
-
机构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大学
四川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
出处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601-608,共8页
-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772464
31572275)
+2 种基金
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项目(2012274)
中国科学院西部之光项目(2016XBZG_XBQNXZ_A1_003)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青年研究员计划项目(Y3B3011)
-
文摘
繁殖性状替代(RCD)是指为减弱种间的繁殖干扰而产生的性状进化现象。重叠分布的物种通过繁殖性状的分化降低繁殖干扰,维持种间界线,是物种应对种间繁殖干扰的重要策略之一。无尾两栖类的求偶/择偶过程主要依赖声音通讯,本研究以声音通讯为手段研究背条螳臂树蛙Chiromantis doriae鸣声的RCD过程和机制。背条螳臂树蛙和侧条费树蛙Feihyla vittata分别属于树蛙科Rhacophoridae螳臂树蛙属Chiromantis和费树蛙属Feihyla,但二者形态特征相似、繁殖期重叠、鸣声频率接近、求偶信号彼此遮蔽,因此二者间存在一定程度的繁殖干扰。同域/异域背条螳臂树蛙的鸣声特征比较分析结果表明,背条螳臂树蛙的求偶鸣声包含4~8音节,对鸣声提取8项声音特征参数进行主成分分析,得到3个主成分。混合线性模型分析结果表明,反映时域特征及调频特征的主成分PC3在同域/异域分布的种群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另2个主成分在同域/异域分布的种群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为比较同域/异域种群间的音节特征,对音节主频、音节时长和音节间隔3个参数进行混合线性模型分析,结果表明,音节主频和音节时长在同域/异域种群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音节间隔在同域/异域种群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总体而言,同域分布的背条螳臂树蛙鸣声频率更低、时长更长、调频更明显,有助于拉大与侧条费树蛙主频高、时长短的单音节鸣声间的差异。背条螳臂树蛙在鸣声特征上存在RCD现象,证明非近缘物种也可产生RCD,拓展了RCD的范围。
-
关键词
繁殖性状替代
种间干扰
声音通讯
背条螳臂树蛙
侧条费树蛙
-
Keywords
reproductive character displacement
interspecific interference
sound communication
Chifrgznantis doriae
feihyla vittata
-
分类号
Q959.5
[生物学—动物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