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orosity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of the Deeply Buried Lower Triassic Feixianguan Formation, Puguang Gas Field, NE Sichuan Basin, China 被引量:2
1
作者 Xuefeng Zhang Tonglou Guo +2 位作者 Bo Liu Xiaoyue Fu Shuanglin Wu 《Open Journal of Geology》 2013年第4期300-312,共13页
The deeply buried shoal dolomite reservoirs of the Lower Triassic Feixianguan Formation, giant Puguang Gas Field, NE Sichuan Basin, are exceptionally porous. The influences of diageneses on pore evolution are studied.... The deeply buried shoal dolomite reservoirs of the Lower Triassic Feixianguan Formation, giant Puguang Gas Field, NE Sichuan Basin, are exceptionally porous. The influences of diageneses on pore evolution are studied. Through petrologic investigation, diagenetic phases are divided into four stages, i.e., near-surface, pre-oil window, oil window, and gas window. The Adobe Photoshop system is used to quantify the rock texture components, porosity constitutions and the influences of diageneses on reservoir porosity. Porosity evolution curves are quantitatively recovered. The Feixianguan reservoir porosities are mainly created by early meteoric dissolution, dolomitization, and organic acids dissolution. Dissolution during deep burial is insignificant. Pores are formed in near-surface and pre-oil window stages and effectively preserved till present. This result may be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further exploration of deeply buried carbonate reservoirs not only in NE Sichuan Basin, but also around the worl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orosity EVOLUTION DIAGENESIS Lower TRIASSIC feixianguan formation puguang gas field SICHUAN Basin
下载PDF
Characteristics and genesis of the Feixianguan Formation oolitic shoal reservoir, Puguang gas field, Sichuan Basin, China 被引量:8
2
作者 Peiyuan CHEN Xiucheng TAN +4 位作者 Huiting YANG Ming TANG Yiwei JIANG Xiuju JIN Yang YU 《Frontiers of Earth Science》 SCIE CAS CSCD 2015年第1期26-39,共14页
The Lower Triassic Feixianguan Formation at the well-known Puguang gasfield in the northeastern Sichuan Basin of southwest China produces a representa- tive oolitic reservoir, which has been the biggest marinesourced ... The Lower Triassic Feixianguan Formation at the well-known Puguang gasfield in the northeastern Sichuan Basin of southwest China produces a representa- tive oolitic reservoir, which has been the biggest marinesourced gasfield so far in China (discovered in 2003 with proven gas reserves greater than 350× 10^8 m3). This study combines core, thin section, and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observations, and geochemical analysis (C, O, and Sr isotopes) in order to investigate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and formation mechanisms of the reservoir. Observations indicate that platform margin oolitic dolomites are the most important reservoir rocks. Porosity is dominated by intergranular and intragranular solution, and moldic pore. The dolomites are characterized by medium porosity and permeability, averaging at approximately 9% and 29.7 mD, respectively. ^87Sr/^86Sr (0.707536-0.707934) and δ^13CpDB (1.8 ‰--3.5 ‰) isotopic values indicate that the dolomitization fluid is predominantly concentrated seawater by evaporation, and the main mechanism for the oolitic dolomite formation is seepage reflux at an early stage of eodiagenesis. Both sedimentation and diagenesis (e.g., dolomitization and dissolution) have led to the formation of high-quality rocks to different degrees. Dolomite formation may have little contribution, karst may have had both positive and negative influences, and burial dissolution-TSR (thermochemical sulfate reduction) may not impact widely. The preservation of primary intergranular pores and dissolution by meteoric or mixed waters at the early stage of eogenesis are the main influences. This study may assist oil and gas explorationactivities in the Puguang area and in other areas withdolomitic reservoi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olite shoal reservoir CARBONATE diagenesis Triassic feixianguan formation puguang gas field Sichuan Basin
原文传递
普光气田大湾-毛坝构造飞仙关组天然裂缝发育规律
3
作者 祖克威 《断块油气田》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991-998,共8页
普光气田进入开发中后期,天然裂缝的发育特征决定着开发井的调整和控水政策的制定,目前,针对大湾-毛坝构造飞仙关组天然裂缝的研究尚未系统开展。文中利用野外露头、岩心、薄片和成像测井资料,评价了研究区天然裂缝的发育类型和参数特征... 普光气田进入开发中后期,天然裂缝的发育特征决定着开发井的调整和控水政策的制定,目前,针对大湾-毛坝构造飞仙关组天然裂缝的研究尚未系统开展。文中利用野外露头、岩心、薄片和成像测井资料,评价了研究区天然裂缝的发育类型和参数特征,结合叠前叠后地震属性,进一步明确了天然裂缝的控制因素和分布规律。研究表明:大湾-毛坝构造天然裂缝走向以近东西向为优势方位,以斜交-高角度裂缝为主;天然裂缝发育特征受构造、岩性、沉积微相和成岩作用控制,白云岩中天然裂缝发育密度大于灰岩,方解石和白云石的胶结作用和有机质充填更有利于天然裂缝发育。预测结果表明,断层附近、毛坝构造褶皱枢纽附近以及大湾构造褶皱枢纽-翼部的转折端为天然裂缝密度高值区。根据天然裂缝发育规律,并结合含气性预测结果,可以明确气井水侵规律,进而为制定合理的复产措施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滩相储层 天然裂缝 飞仙关组 大湾-毛坝构造 普光气田 四川盆地
下载PDF
四川盆地普光大型气田的发现与勘探启示 被引量:225
4
作者 马永生 郭旭升 +3 位作者 郭彤楼 黄锐 蔡勋育 李国雄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77-480,共4页
普光气田是四川盆地近期发现的规模最大、埋藏最深、资源丰度最高的气田。在对普光气田的勘探及气藏基本特征研究的基础上,笔者总结了普光大型气田的发现与勘探启示,即成熟盆地的勘探需要有新思路;勘探技术是促进勘探发展的技术保障;大... 普光气田是四川盆地近期发现的规模最大、埋藏最深、资源丰度最高的气田。在对普光气田的勘探及气藏基本特征研究的基础上,笔者总结了普光大型气田的发现与勘探启示,即成熟盆地的勘探需要有新思路;勘探技术是促进勘探发展的技术保障;大型富油气盆地油气成藏类型多,成藏条件复杂,立体勘探能有效降低勘探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普光大型气田 油气勘探 成藏条件
下载PDF
四川盆地普光大型气藏基本特征及成藏富集规律 被引量:248
5
作者 马永生 蔡勋育 李国雄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858-865,共8页
普光气田是在四川盆地近期发现的规模最大、埋藏最深、资源丰度最高的气田,2005年初向国家储委上交飞仙关组探明储量1144×108m3,普光气田已初步落实的三级储量超过3500×108m3。普光气田下三叠统飞仙关组储层岩性以单一的白云... 普光气田是在四川盆地近期发现的规模最大、埋藏最深、资源丰度最高的气田,2005年初向国家储委上交飞仙关组探明储量1144×108m3,普光气田已初步落实的三级储量超过3500×108m3。普光气田下三叠统飞仙关组储层岩性以单一的白云岩为主,发育鲕粒白云岩、残余鲕粒白云岩等储层;储层物性以中孔中渗、高孔高渗储层为主,为优质储层。深埋藏条件下的孔隙形成可能与深部热水溶蚀作用有关。临近主力生烃凹陷、优质储层发育、适时的古隆起可能是普光大型气田形成的有利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普光气藏 飞仙关组 气藏特征 白云岩
下载PDF
川东北普光气田下三叠统飞仙关组储层成岩作用研究 被引量:32
6
作者 王恕一 蒋小琼 +1 位作者 管宏林 鲍云杰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366-372,共7页
川东北普光气田下三叠统飞仙关组储层主要为台地边缘鲕滩沉积,岩性以白云岩为主,主要成岩作用有:泥晶化、压实压溶、胶结充填、白云化、新生变形和重结晶、溶蚀、构造破裂。对储层形成有重要贡献的成岩作用有:白云化、溶蚀作用和构造挤... 川东北普光气田下三叠统飞仙关组储层主要为台地边缘鲕滩沉积,岩性以白云岩为主,主要成岩作用有:泥晶化、压实压溶、胶结充填、白云化、新生变形和重结晶、溶蚀、构造破裂。对储层形成有重要贡献的成岩作用有:白云化、溶蚀作用和构造挤压。根据白云石标型特征、有序度及碳氧同位素分析,储层白云岩形成于高盐度流体、快速结晶环境,是准同生期渗透回流白云化的产物。储层发育3期溶蚀作用,其中早期大气淡水溶蚀形成的孔隙与原生粒间孔一起在早成岩期—中成岩早期多为胶结物填塞,现今有效孔隙为埋藏溶孔。埋藏溶蚀有2期,Ⅰ期发生在构造挤压作用之后、大量石油充注之前;Ⅱ期发生在充注石油热演化为沥青之后。构造挤压作用是飞仙关组储层形成的另一重要控制因素,一方面构造挤压作用有利于重结晶;另一方面构造挤压产生裂缝,使晶体破碎,为埋藏溶蚀酸性流体提供通道,并极大地增加了水—岩反应的接触面积,促使埋藏溶蚀广泛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岩作用 储层 飞仙关组 下三叠统 普光气田 川东北
下载PDF
四川盆地普光大型气田H_2S及优质储层形成机理探讨——读马永生教授的“四川盆地普光大型气田的发现与勘探启示”有感 被引量:84
7
作者 张水昌 朱光有 梁英波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30-235,共6页
四川盆地普光大型气田的发现刷新了中国海相碳酸盐岩油气田的多项记录:储量规模最大、储层埋藏最深、资源丰度最高,同时也是中国原油裂解气藏规模最大、天然气最干、硫化氢储量最多的气藏;另外它还是中国目前发现的碳酸盐岩储层次生孔... 四川盆地普光大型气田的发现刷新了中国海相碳酸盐岩油气田的多项记录:储量规模最大、储层埋藏最深、资源丰度最高,同时也是中国原油裂解气藏规模最大、天然气最干、硫化氢储量最多的气藏;另外它还是中国目前发现的碳酸盐岩储层次生孔隙最发育的气藏。深入研究后发现,普光超大型气藏的形成具有特殊的地质地球化学条件,即充沛的烃源、储层附近发育一定的膏质岩类、储层经历过较大的埋深(较高的温度),这些条件是硫酸盐热化学还原作用(thermochemicalsulfatereduction,简称TSR,)发生所必须具备的;而正是由于TSR的发生,一方面形成了富含H2S、CO2等酸性气体的流体;同时TSR过程及其形成的硫化氢等酸性流体具有腐蚀性,对深部碳酸盐岩储层进行强烈的溶蚀改造作用,促进了次生大孔洞的发育和优质储层的形成,因此TSR的发生是普光大型气田形成的关键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光气田 TSR 硫化氢 溶蚀作用 优质储层 飞仙关组
下载PDF
川东北普光气田飞仙关组鲕滩储集层预测 被引量:74
8
作者 马永生 郭旭升 凡睿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60-64,共5页
普光气田是中国在碳酸盐岩地层中发现的第一个储量大于1千亿m3的大气田。分析普光气田飞仙关组鲕滩储集层地质特征,利用三维地震资料,在储集层精细标定、储集层地质建模与正演的基础上,确定储集层地震响应特征;分析储集层发育有利相带,... 普光气田是中国在碳酸盐岩地层中发现的第一个储量大于1千亿m3的大气田。分析普光气田飞仙关组鲕滩储集层地质特征,利用三维地震资料,在储集层精细标定、储集层地质建模与正演的基础上,确定储集层地震响应特征;分析储集层发育有利相带,采用地震属性分析和地震约束反演等技术进行储集层预测,建立了一套适合川东北飞仙关组鲕滩储集层的预测技术方法系列,预测了普光气田飞仙关组鲕滩储集层的分布,据此部署了7口井,其中完钻的普光4井获得高产气流,证实了储集层预测结果的正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光气田 飞仙关组 鲕滩储集层 地震响应 地震属性 约束反演
下载PDF
普光气藏长兴-飞仙关组碳酸盐岩C、O同位素、微量元素分析及古环境意义 被引量:27
9
作者 徐立恒 陈践发 +2 位作者 李玲 马广宇 刘钰丹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03-110,共8页
以普光气藏普光2、6井为研究对象,取其长兴—飞仙关组116个白云岩样品,分析C、O同位素及微量元素特征,判断古海水盐度,并与沉积特征相结合,研究其沉积环境。分析得δ13C与盐度Z呈正相关关系。普光2井飞仙关组一段、二段—飞仙关组三段,... 以普光气藏普光2、6井为研究对象,取其长兴—飞仙关组116个白云岩样品,分析C、O同位素及微量元素特征,判断古海水盐度,并与沉积特征相结合,研究其沉积环境。分析得δ13C与盐度Z呈正相关关系。普光2井飞仙关组一段、二段—飞仙关组三段,盐度及δ13C、Sr、P、Ti、Mn值呈逐渐增大的趋势,沉积相经边缘浅滩—潮坪的演化进程。飞仙关组一段、二段时期,其δ13C及Sr、P、Ti、Mn值较低、δ13C波动小,反映海平面变化不大,且遭到淡水的冲淋,导致盐度降低;飞仙关组三段时期,处于潮坪环境,气候干燥炎热,淡水不断地被大量蒸发,其结果导致盐度增大,δ13C及Sr、P、Ti、Mn值增高,在此期间海平面变化较明显,造成δ13C波动较大。碳同位素值在长兴组末期发生突降,其原因可能是在二叠纪末,大量狭盐生物死亡而造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光气藏 长兴-飞仙关组 碳酸盐岩 碳同位素 氧同位素 微量元素 古环境
下载PDF
普光气田飞仙关组储层裂缝特征及其控制因素分析 被引量:8
10
作者 唐永 梅廉夫 +2 位作者 张春生 龙礼文 陈友智 《石油天然气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48-53,共6页
通过对普光气田飞仙关组钻井岩心剖面以及野外露头详细研究,证实裂缝是该区域较为重要的储集空间和渗流通道之一。为了弄清裂缝对气藏分布的影响,对普光气田飞仙关组储层裂缝进行了细致的描述,并对影响裂缝发育的因素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通过对普光气田飞仙关组钻井岩心剖面以及野外露头详细研究,证实裂缝是该区域较为重要的储集空间和渗流通道之一。为了弄清裂缝对气藏分布的影响,对普光气田飞仙关组储层裂缝进行了细致的描述,并对影响裂缝发育的因素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研究显示普光气田飞仙关组在飞一段、飞二段和飞三段地层均有裂缝发育,且以低角度横裂缝为主,平均缝宽为1.022mm,开启程度较低。并且裂缝发育的规模、分布状况与研究区域的构造特征、沉积环境及孔隙流体性质有紧密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层裂缝 控制因素 飞仙关组 普光气田
下载PDF
礁滩复合型气藏物质聚集分布及储层特征研究——以川东北地区普光气田长兴组—飞仙关组为例 被引量:14
11
作者 倪新锋 陈洪德 韦东晓 《中国地质》 CAS CSCD 2007年第6期1045-1054,共10页
四川盆地普光气田在近期获得重大突破,普光气田礁滩复合型气藏物质聚集模式及储层特征的深入研究对于川东北地区乃至整个四川盆地的碳酸盐岩有利勘探区的预测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受开江—梁平台盆(inter-platform basin)的控制,普光地... 四川盆地普光气田在近期获得重大突破,普光气田礁滩复合型气藏物质聚集模式及储层特征的深入研究对于川东北地区乃至整个四川盆地的碳酸盐岩有利勘探区的预测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受开江—梁平台盆(inter-platform basin)的控制,普光地区长兴组—飞仙关组在台盆东侧发育了类似于威尔逊相模式的碳酸盐岩沉积体系,主要发育台地蒸发岩、局限台地、开阔台地、台地边缘礁滩、斜坡和台盆沉积相,但陆棚相不甚发育。古地理的分异主要围绕开江—梁平台盆的发育、发展及填平补齐的过程而演化。储层沉积微相及微观地质特征研究表明,台地边缘礁滩相为该区储层发育最有利的相带,海绵障积白云岩、海绵骨架礁灰岩、鲕粒白云岩及残余鲕粒白云岩等为最主要的储集岩类型。优质储层的发育主要受沉积相带展布,后期的白云石化、溶蚀作用以及构造作用的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光气田 礁滩 储层 长兴组 飞仙关组 台盆 川东北
下载PDF
普光高含硫气田开发关键技术 被引量:50
12
作者 孔凡群 王寿平 曾大乾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4,105,共4页
普光气田是我国近年来发现的最大海相碳酸岩盐气田,具有高含硫化氢、中含二氧化碳、气藏埋藏深、上覆地层多、含气井段长、地层压力高、有边底水存在等特点,通过技术引进、集成和创新,形成了以礁滩相储层展布及含气性预测技术、高含硫... 普光气田是我国近年来发现的最大海相碳酸岩盐气田,具有高含硫化氢、中含二氧化碳、气藏埋藏深、上覆地层多、含气井段长、地层压力高、有边底水存在等特点,通过技术引进、集成和创新,形成了以礁滩相储层展布及含气性预测技术、高含硫气藏开发技术政策优化、复杂地层安全优快钻井技术以及高含硫气井安全高效采气工艺技术为核心的高含硫气田开发关键技术。上述技术的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开发井数由52口优化为40口;钻井成功率100%;钻遇气层厚度符合率平均达到86.5%;单井钻井周期同比缩短60 d以上;气层段固井质量优良率超过85%;开发井平均无阻流量达487×104m3/d,实现了普光气田的有效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光气田 天然气 高含硫化氢 开发 钻井 采气 优化 早三叠世 晚二叠世
下载PDF
普光气田飞仙关组储集层裂缝特征及期次 被引量:9
13
作者 张冲 刘鸿博 +3 位作者 姚勇 谢润成 周文 巩高飞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521-525,共5页
为查明普光气田下三叠统飞仙关组一段和二段鲕粒白云岩储集层裂缝特征和形成期次,对岩心、薄片中的裂缝基本特征,包括裂缝产状、充填程度、参数和张开度等,进行了详细描述和统计分析。采用古地磁薄片定向技术,分析了裂缝的组系和方向,... 为查明普光气田下三叠统飞仙关组一段和二段鲕粒白云岩储集层裂缝特征和形成期次,对岩心、薄片中的裂缝基本特征,包括裂缝产状、充填程度、参数和张开度等,进行了详细描述和统计分析。采用古地磁薄片定向技术,分析了裂缝的组系和方向,认为北东东—南西西向为裂缝优势组系,而不同组系的裂缝反映了地层曾受到多期的构造运动。根据岩心裂缝的切割限制关系、铱含量及裂缝充填物碳氧同位素等,确定了裂缝形成期次为3期,即印支运动晚期(次要)、燕山运动期(裂缝主要形成期)、燕山运动晚期—喜马拉雅运动期(现今有效裂缝主要形成期)。对裂缝特征及裂缝期次的研究,可为目的层地质模型建立、油气成藏等研究提供重要地质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光气田 飞仙关组 裂缝特征 裂缝期次 古地磁 碳同位素 氧同位素 铱含量
下载PDF
普光气田飞仙关组层序地层划分 被引量:7
14
作者 朱永进 刘玲利 +1 位作者 赵睿 尹太举 《断块油气田》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4,共4页
普光气田飞仙关组层序地层划分过程中,综合分析露头、地震、岩心、测井等资料,发现一些新的层序界面识别标志:野外露头上特征明显的岩性转化面及暴露侵蚀岩溶发育带;地震剖面上识别出具有弱振幅,中—低连续特征的退覆层序界面;沉积相序... 普光气田飞仙关组层序地层划分过程中,综合分析露头、地震、岩心、测井等资料,发现一些新的层序界面识别标志:野外露头上特征明显的岩性转化面及暴露侵蚀岩溶发育带;地震剖面上识别出具有弱振幅,中—低连续特征的退覆层序界面;沉积相序变化及沉积粒序特征反映出的海平面变化规律。能谱曲线上识别出Th-K占主导和U占主导的2种异常峰点,前者被认为一般代表较大规模的海侵。根据这些新标志,运用层序地层学原理,完成了层序划分工作,并以PG2井为例阐述了三级层序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演化 层序划分 飞仙关组 普光气田
下载PDF
普光气田埋藏溶孔特征及识别标志 被引量:15
15
作者 管宏林 王恕一 蒋小琼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1-34,共4页
普光气田上二叠统长兴组和下三叠统飞仙关组储层的储集空间以次生溶孔为主,主要为晶间溶孔、粒内溶孔和粒间溶孔。埋藏溶孔是储层主要或重要的储集空间,识别埋藏溶孔是研究埋藏环境溶蚀作用机制及其对储层贡献大小的关键。基于岩心样品... 普光气田上二叠统长兴组和下三叠统飞仙关组储层的储集空间以次生溶孔为主,主要为晶间溶孔、粒内溶孔和粒间溶孔。埋藏溶孔是储层主要或重要的储集空间,识别埋藏溶孔是研究埋藏环境溶蚀作用机制及其对储层贡献大小的关键。基于岩心样品的岩矿测试资料,从典型井分析入手,对普光气田长兴组和飞仙关组礁、滩相碳酸盐岩储层进行了成岩作用研究,确定埋藏溶蚀作用在成岩序列中的位置,借助其他成岩作用判断埋藏溶蚀作用特征及识别标志。结果表明:这些溶蚀孔隙都形成于埋藏环境,溶孔大致分为两期,早期溶孔中有沥青呈衬边状或球状产出,晚期溶孔中无沥青充填,孔隙中异常干净;两期溶孔中充填矿物的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也截然不同,分别为111~155℃和超过176℃。这些埋藏溶孔可以根据成岩序列进行识别,进而总结出6条识别标志,用于研究埋藏溶蚀作用对普光气田长兴组—飞仙关组储层的影响和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光气田 晚二叠世 早三叠世 埋藏溶孔 岩心分析 孔隙成因 孔隙类型 识别标志
下载PDF
普光气田下三叠统飞仙关组碳酸盐岩储层特征及主控因素分析 被引量:15
16
作者 刘冉 霍飞 +3 位作者 王鑫 杨涛 李熹微 陈柯童 《中国石油勘探》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34-46,共13页
寻找优质储层发育带对于普光气田实现"少井高效"的深化勘探开发具有重要意义。普光气田飞仙关组海相碳酸盐台地边缘浅滩—台地前缘斜坡具有沉积水体浅、蒸发作用强的特点,发育了飞仙关组飞一+二段台地边缘浅滩相鲕粒云岩和飞... 寻找优质储层发育带对于普光气田实现"少井高效"的深化勘探开发具有重要意义。普光气田飞仙关组海相碳酸盐台地边缘浅滩—台地前缘斜坡具有沉积水体浅、蒸发作用强的特点,发育了飞仙关组飞一+二段台地边缘浅滩相鲕粒云岩和飞三段蒸发台地潟湖相泥晶—粉晶云岩的储层组合,形成以次生孔隙为主、缝洞发育较少的储集空间,其中飞一+二段的鲕粒云岩储层具有大孔中粗喉、中高孔高渗的良好储集特点,而飞三段泥晶—粉晶云岩具有微孔微喉、低孔低渗的较差储集特点。研究发现,储层发育的优质程度主要受沉积作用、成岩作用和构造作用的联合控制,其中沉积作用是基础,台地边缘浅滩沉积为最有利的储集相带;成岩作用是关键,白云石化和两期生烃的溶蚀叠加作用形成了大量的次生溶蚀孔洞,极大改善了储层的储集性能;早期的构造升降控制了烃源岩和储层的形成演化,后期的北东向断裂体系决定了油气运移的优势路径,断裂和裂缝提供了良好的渗滤通道,形成潜在的优质储层发育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光气田 飞仙关组 碳酸盐岩气藏 储集特征 主控因素
下载PDF
四川盆地普光超大型气田的形成机制 被引量:215
17
作者 马永生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9-14,21,共7页
普光气田是在四川盆地勘探过程中发现的最大气田,也是我国海相碳酸盐岩层系最大的气藏。除储量规模最大外,普光气田也是四川盆地目前已发现的气藏中埋藏深度最大、资源丰度最高、储层性质最好、优质储层最厚、天然气中硫化氢含量最高、... 普光气田是在四川盆地勘探过程中发现的最大气田,也是我国海相碳酸盐岩层系最大的气藏。除储量规模最大外,普光气田也是四川盆地目前已发现的气藏中埋藏深度最大、资源丰度最高、储层性质最好、优质储层最厚、天然气中硫化氢含量最高、天然气干燥系数最大的整装气藏。普光大型气田的特殊性与该区经历过独特的成烃、成岩和成藏作用有关,油气的高度富集源自:多套烃源岩和优质烃源岩的多期次充注;疏导体系与生、排烃过程形成动态匹配;储层发育在蒸发岩台地边缘高能鲕粒滩相沉积相带中,并受到后期白云化作用和深埋条件下酸类的强烈溶蚀改造,致使次生孔隙空前发育;构造古隆起与长期接受供烃,硫酸盐热化学反应(TSR)的发生与储层次生孔隙的大量生成和储集性能的优化,飞仙关组上覆嘉陵江组和雷口坡组厚层膏岩的有效遮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盐岩 成藏条件 主控因素 普光气田 飞仙关组 四川盆地
下载PDF
白云石化对储层发育的控制作用——以普光、元坝气田飞仙关组为例 被引量:13
18
作者 厚东琳 《断块油气田》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449-452,共4页
普光气田和元坝气田飞仙关组均发育一套鲕粒碳酸盐岩储层,不同的是普光气田为鲕粒云岩而元坝气田为鲕粒灰岩,同时前者在储层物性上比后者高出了1个数量级左右。通过岩心、薄片观察,结合地球化学分析等测试手段,对造成该现象的原因进行... 普光气田和元坝气田飞仙关组均发育一套鲕粒碳酸盐岩储层,不同的是普光气田为鲕粒云岩而元坝气田为鲕粒灰岩,同时前者在储层物性上比后者高出了1个数量级左右。通过岩心、薄片观察,结合地球化学分析等测试手段,对造成该现象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结果表明:普光气田鲕滩云岩碳、氧同位素特征与原始海相灰岩一致,而锶同位素略高于同期海水变化范围,说明普光气田飞仙关组鲕粒云岩属于早期低温白云石化范畴;普光气田由于经历了早期白云石化,其储层孔喉结构得到了优化,为暴露溶蚀流体提供了大量的渗滤通道,因而,相对于元坝气田,形成了更为多样化的储渗空间,最终形成了更为优质的储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鲕滩 白云石化 飞仙关组 普光气田 元坝气田
下载PDF
普光气田飞仙关组沉积相与层序地层 被引量:5
19
作者 刘德智 张春生 +1 位作者 任利剑 赵逸清 《地质调查与研究》 2008年第1期58-63,共6页
普光气田飞仙关组属碳酸盐台地相,可细分为开阔台地、局限台地、蒸发台地和台盆等四个亚相。其中开阔台地相发育的鲕粒灰岩和生物碎屑灰岩为主要的储集层。该组地层可划分为2个III级层序,界面平整,上下整合接触,在工区范围内展布较好。... 普光气田飞仙关组属碳酸盐台地相,可细分为开阔台地、局限台地、蒸发台地和台盆等四个亚相。其中开阔台地相发育的鲕粒灰岩和生物碎屑灰岩为主要的储集层。该组地层可划分为2个III级层序,界面平整,上下整合接触,在工区范围内展布较好。高位体系域沉积环境为高能鲕滩、介壳滩及生物礁,而海侵体系域初期则可形成处于蒸发环境的云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相 层序地层 飞仙关组 普光气田
下载PDF
普光气田新类型储层——飞仙关组砾屑碳酸盐岩的沉积特征及模式 被引量:2
20
作者 周凯 王美格 +1 位作者 尹青 黄佩 《海相油气地质》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53-58,共6页
以四川盆地普光气田下三叠统飞仙关组砾屑碳酸盐岩为研究对象,根据砾屑成分、发育规模、颗粒大小、磨圆程度等方面的差异,将砾屑碳酸盐岩分为砾屑灰岩和砾屑白云岩。研究结果表明,普光地区飞仙关组小型砾屑灰岩多为异地搬运后沉积形成的... 以四川盆地普光气田下三叠统飞仙关组砾屑碳酸盐岩为研究对象,根据砾屑成分、发育规模、颗粒大小、磨圆程度等方面的差异,将砾屑碳酸盐岩分为砾屑灰岩和砾屑白云岩。研究结果表明,普光地区飞仙关组小型砾屑灰岩多为异地搬运后沉积形成的,它的形成与浊流有关;而大型砾屑白云岩多为未经过搬运(或经短距离搬运)、岩崩塌积后沉积形成的。普光气田飞仙关组斜坡带砾屑碳酸盐岩沉积模式中,碳酸盐台地为砾屑灰岩提供物质来源;上斜坡一般发育大型砾屑白云岩,是储层发育的有利地带;下斜坡处发育薄层砾屑灰岩,储层发育条件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普光气田 飞仙关组 碳酸盐岩 斜坡带 沉积模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