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omplication rates after direct anterior vs posterior approach for hip hemiarthroplasty in elderly individuals with femoral neck fractures 被引量:3
1
作者 Tatiana Charles Nicolas Bloemers +1 位作者 Bilal Kapanci Marc Jayankura 《World Journal of Orthopedics》 2024年第1期22-29,共8页
BACKGROUND Dislocation rates after hemiarthroplasty reportedly vary from 1%to 17%.This serious complication is associated with increased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rates.Approaches to this surgery are still debated,with ... BACKGROUND Dislocation rates after hemiarthroplasty reportedly vary from 1%to 17%.This serious complication is associated with increased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rates.Approaches to this surgery are still debated,with no consensus regarding the superiority of any single approach.AIM To compare early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after implementing the direct anterior and posterior approaches(PL)for hip hemiarthroplasty after femoral neck fractures.METHODS This is a comparative,retrospective,single-center cohort study conducted at a university hospital.Between March 2008 and December 2018,273 patients(a total of 280 hips)underwent bipolar hemiarthroplasties(n=280)for displaced femoral neck fractures using either the PL(n=171)or the minimally invasive direct anterior approach(DAA)(n=109).The choice of approach was related to the surgeons’practices;the implant types were similar and unrelated to the approach.Dislocation rates and other complications were reviewed after a minimum followup of 6 mo.RESULTS Both treatment groups had similarly aged patients(mean age:82 years),sex ratios,patient body mass indexes,and patient comorbidities.Surgical data(surgery delay time,operative time,and blood loss volume)did not differ significantly between the groups.The 30 d mortality rate was higher in the PL group(9.9%)than in the DAA group(3.7%),but the difference was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2).Among the one-month survivors,a significantly higher rate of dislocation was observed in the PL group(14/154;9.1%)than in the DAA group(0/105;0%)(P=0.002).Of the 14 patients with dislocation,8 underwent revision surgery for recurrent instability(posterior group),and one of them had 2 additional procedures due to a deep infection.The rate of other complications(e.g.,perioperative and early postoperative periprosthetic fractures and infection-related complications)did not differ significantly between the groups.CONCLUSION These findings suggest that the DAA to bipolar hemiarthroplasty for patients with femoral neck fractures is associated with a lower dislocation rate(<1%)than the P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EMIARTHROPLASTY femoral neck fracture Direct anterior approach posterior approach DISLOCATION MORTALITY
下载PDF
Direct anterior compared to posterior approach for hip hemiarthroplasty following femoral neck fractures
2
作者 Kevin A Wu Alexandra N Krez Albert T Anastasio 《World Journal of Orthopedics》 2024年第6期605-607,共3页
The differences in complication rates between the direct anterior and posterior approaches for hemiarthroplasty in elderly patients with femoral neck fractures are not yet fully understood.Dislocation,a severe complic... The differences in complication rates between the direct anterior and posterior approaches for hemiarthroplasty in elderly patients with femoral neck fractures are not yet fully understood.Dislocation,a severe complication associated with increased mortality and often requiring additional surgery,may occur less frequently with the direct anterior approach compared to the posterior approach.Careful consideration of patient demographics is essential when planning the surgical approach.Future research in this area should focus on robust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involving elderly patients recovering from femoral neck fractur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irect anterior approach posterior approach HEMIARTHROPLASTY femoral neck fractures ARTHROPLASTY DISLOCATION Surgical technique
下载PDF
Bipolar hemiarthroplasty for femoral neck fracture using the direct anterior approach 被引量:11
3
作者 Tomonori Baba Katsuo Shitoto Kazuo Kaneko 《World Journal of Orthopedics》 2013年第2期85-89,共5页
AIM: To evaluate whether walking ability recovers early after bipolar hemiarthroplasty(BHA) using a direct anterior approach.METHODS: Between 2008 and 2010, 81 patients with femoral neck fracture underwent BHA using t... AIM: To evaluate whether walking ability recovers early after bipolar hemiarthroplasty(BHA) using a direct anterior approach.METHODS: Between 2008 and 2010, 81 patients with femoral neck fracture underwent BHA using the direct anterior approach(DAA) or the posterior approach(PA). The mean observation period was 36 mo. The age, sex, body mass index(BMI), time from admission to surgery, length of hospitalization, outcome after discharge, walking ability, duration of surgery, blood loss and complications were compared. RESULTS: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age, sex, BMI, time from admission to surgery, length of hospitalization, outcome after discharge, duration of surgery and blood los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Two weeks after the operation, assistance was not necessary for walking in the hospital in 65.0% of the patients in the DAA group and in 33.3% in the PA group(P < 0.05). As for complications, fracture of the femoral greater trochanter developed in 1 patient in the DAA group and calcar crack and dislocation in 1 patient each in the PA group.CONCLUSION: DAA is an approach more useful for BHA for femoral neck fracture in elderly patients than total hip arthroplasty in terms of the early acquisition of walking abil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irect ANTERIOR APPROACH BIPOLAR HEMIARTHROPLASTY posterior APPROACH femoral neck fracture Muscle presentation Walking ability
下载PDF
非移位型股骨颈骨折发生股骨头后倾角的研究
4
作者 俞荣耀 庞清江 《中国骨伤》 CAS CSCD 2024年第5期476-481,共6页
目的:探讨临床非移位型股骨颈骨折后发生股骨头后倾情况为临床手术和改善疾病预后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2年6月收治的非移位型GardenⅠ、Ⅱ型股骨颈骨折患者165例临床资料,男48例,女117例;年龄53~89(71.5±8... 目的:探讨临床非移位型股骨颈骨折后发生股骨头后倾情况为临床手术和改善疾病预后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2年6月收治的非移位型GardenⅠ、Ⅱ型股骨颈骨折患者165例临床资料,男48例,女117例;年龄53~89(71.5±8.5)岁;GardenⅠ型97例,Ⅱ型68例。在术前髋关节矢状位或轴位CT片上,将股骨头半径线与股骨颈中线形成的夹角作为股骨头后倾角α,测量股骨头后倾角大小。并将测量数据分成6组:α<0°、0°<α<5°、5°≤α<10°、10°≤α<15°、15°≤α<20°、α≥20°,比较不同范围后倾角的发生情况。分析比较165例患者性别构成比,并将65岁作为分界点,比较不同性别患者的骨折发生情况。根据术前后倾角大小分为后倾角<20°组135例和后倾角≥20°组30例,分析比较两组患者在性别和年龄上的差异。结果:165例非移位型股骨颈骨折的患者中,发生股骨头后倾143例(86.7%),其中,后倾0°<α<5°36例(21.8%),5°≤α<10°40例(24.2%);10°≤α<15°27例(16.4%),15°≤α<20°10例(6.1%),后倾角α≥20°30例(18.2%),其中最大后倾角为42.7°。165例患者中,女性骨折占比高于男性,且相比男性,女性在65岁前更易发生骨折。但性别、年龄和Garden分型(Ⅰ、Ⅱ型)不是股骨颈骨折术前股骨头后倾角>20°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非移位型股骨颈骨折发生股骨头后倾的比率较高,其中发生严重后倾,即股骨头后倾角≥20°可达18.2%。对于行闭合复位内固定的患者,需要尽可能将骨折断端复位以降低发生术后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风险。为了预防股骨颈骨折的发生,要特别重视对于女性的抗骨质疏松治疗。对于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和Garden分型Ⅰ、Ⅱ型患者,术前评估后倾角都至关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移位型股骨颈骨折 后倾角 性别 年龄
下载PDF
外侧小切口与后路小切口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创伤性股骨颈骨折的效果分析
5
作者 陈英华 莫凡 +2 位作者 韦武 黄巍峰 黄捷 《中国社区医师》 2024年第3期31-33,共3页
目的:分析外侧小切口与后路小切口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创伤性股骨颈骨折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3月—2021年12月广西医科大学附属埌东医院和广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创伤性股骨颈骨折患者84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各42例。... 目的:分析外侧小切口与后路小切口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创伤性股骨颈骨折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3月—2021年12月广西医科大学附属埌东医院和广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创伤性股骨颈骨折患者84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各42例。对照组采用外侧小切口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观察组采用后路小切口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手术指标及髋关节功能。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4)。观察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切口长度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前,两组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0 d,两组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高于术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路小切口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颈骨折的效果较外侧小切口髋关节置换术效果显著,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切口长度短,术后髋关节功能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侧小切口 后路小切口 髋关节置换术 创伤性股骨颈骨折
下载PDF
后路小切口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单侧创伤性股骨颈骨折患者的效果
6
作者 罗斌 《系统医学》 2024年第7期61-64,共4页
目的分析后路小切口髋关节置换手术对老年人单侧创伤性股骨颈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3年10月贵医安顺医院骨科收治的100例老年单侧创伤性股骨颈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双盲法抽签法分为观察组与参考组,每组50例。参考... 目的分析后路小切口髋关节置换手术对老年人单侧创伤性股骨颈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3年10月贵医安顺医院骨科收治的100例老年单侧创伤性股骨颈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双盲法抽签法分为观察组与参考组,每组50例。参考组应用外侧入路小切口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观察组应用后路小切口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对比两组手术指标、疼痛评分、不良反应发生率、髋关节功能评分。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下床活动时间优于参考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术后2、4、8 d疼痛评分低于参考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参考组,髋关节功能各项评分高于参考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后路小切口髋关节置换手术适用于老年人单侧股骨颈骨折。该技术能够有效减轻疼痛,并降低并发症的发生风险,促进患者髋关节功能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路小切口髋关节置换术 老年单侧创伤性股骨颈骨折 疗效
下载PDF
不同入路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移位性股骨颈骨折的临床比较 被引量:3
7
作者 宋华伟 石岩 +1 位作者 孟令鑫 许猛子 《河北医药》 CAS 2023年第6期890-892,896,共4页
目的 比较不同入路人工股骨头置换术(HHA)对移位性股骨颈骨折(FNF)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5月收治的140例移位性FNF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抽签法分为A组和B组,每组70例,2组均行HHA治疗,A组采用直接前入路(DAA),B组采用... 目的 比较不同入路人工股骨头置换术(HHA)对移位性股骨颈骨折(FNF)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5月收治的140例移位性FNF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抽签法分为A组和B组,每组70例,2组均行HHA治疗,A组采用直接前入路(DAA),B组采用后外侧入路。比较2组围术期指标、术后24、48、72 h时疼痛程度[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及术前、术后6个月时髋关节功能[采用髋关节Harris评分表(HHS)评估]。结果 A组手术切口长度较B组短,术中出血量较B组少,术后可持续坐位1 h所需时间、首次下床活动时间较B组短,手术时间较B组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24、48、72 h时VAS评分均较B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2组HHS评分均高于术前,且A组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相较于后外侧入路,采用DAA的HHA治疗对移位性FNF患者造成的手术创口较小,术中出血量较少,能缩短患者坐立、下床活动时间,减轻术后疼痛程度,促进髋关节功能改善,但DAA的手术时间较长,部分患者无法耐受,临床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HHA的入路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移位性股骨颈骨折 人工股骨头置换术 直接前入路 后外侧入路
下载PDF
三维测量嵌插型股骨颈骨折后倾角与股骨头坏死的相关性 被引量:7
8
作者 战红旗 马剑雄 +4 位作者 崔爽爽 孙磊 王颖 柏豪豪 马信龙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6期5747-5752,共6页
背景:嵌插型股骨颈骨折临床上通常采用空心钉内固定治疗,既往研究中术前股骨头后倾角被证明与内固定失败相关,但内固定术后股骨头坏死的发生与后倾角关系的相关研究较少。目的:探讨嵌插型股骨颈骨折三维测量的后倾角与内固定术后股骨头... 背景:嵌插型股骨颈骨折临床上通常采用空心钉内固定治疗,既往研究中术前股骨头后倾角被证明与内固定失败相关,但内固定术后股骨头坏死的发生与后倾角关系的相关研究较少。目的:探讨嵌插型股骨颈骨折三维测量的后倾角与内固定术后股骨头坏死的相关性,并分析其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天津市天津医院2016-2020年收治的150例嵌插型股骨颈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三维重建技术测量股骨头后倾角并根据术后是否发生股骨头坏死分为坏死组和非坏死组。单因素分析比较两组间临床资料,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股骨头坏死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评估后倾角对术后股骨头坏死的预测价值。结果与结论:(1)150例患者术后获18-66个月(平均29个月)的随访,共20例(13.3%)发生股骨头坏死;(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后倾角和复位质量C级是发生股骨头坏死的危险因素;(3)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分析显示,三维测量的后倾角对术后股骨头坏死具有预测价值,截断值为20.74°;(4)结果表明,对于嵌插型股骨颈骨折患者,后倾角和复位质量C级是闭合复位内固定术后股骨头坏死的危险因素;通过三维重建技术可以准确测量股骨头的后倾角度,后倾角≥20.74°的骨折患者更容易出现术后股骨头坏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颈骨折 股骨头坏死 后倾角 骨折固定术 三维重建
下载PDF
直接前入路与后外侧入路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早期疗效对比分析 被引量:6
9
作者 邹士东 陈山成 +3 位作者 胡克正 孙付杰 汪明星 邓亦奇 《系统医学》 2023年第3期94-97,102,共5页
目的探讨在股骨颈骨折老年患者接受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期间,以直接前入路及后外侧入路方式施治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22年1月单县中心医院接受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施治的股骨颈骨折老年患者80例的临床资料,采取数字奇... 目的探讨在股骨颈骨折老年患者接受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期间,以直接前入路及后外侧入路方式施治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22年1月单县中心医院接受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施治的股骨颈骨折老年患者80例的临床资料,采取数字奇偶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后外侧入路术式,观察组采用直接前入路术式,对比两组手术相关指标差异。结果观察组手术切口长度短于对照组,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均低于对照组,下地时间早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824、10.468、4.776、12.099,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为(115.34±23.17)min长于对照组(79.47±20.65)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309,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65,P<0.05);术后1、3 d,观察组血清学指标CK、CRP、IL-6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828、24.388、12.711、12.880、15.864、23.277,P<0.05);术后1、2个月,观察组髋关节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948、4.876,P<0.05)。结论通过以直接前入路及传统后外侧入路方式实施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均可得到一定手术效果,然而应用直接前入路方式所得早期疗效更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颈骨折 老年患者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 直接前入路 后外侧入路
下载PDF
股骨颈后皮质破坏对青壮年股骨颈骨折患者术后疗效影响
10
作者 张峰 于海洋 +1 位作者 柴子豪 聂宇 《创伤外科杂志》 2023年第3期197-203,共7页
目的探究股骨颈后皮质破坏对内固定术后疗效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8月—2021年9月阜阳市人民医院骨科收治的行手术治疗青壮年移位型股骨颈骨折患者89例,男性46例,女性43例;年龄18~59岁,平均46.8岁。根据股骨颈后皮质是否破坏分为... 目的探究股骨颈后皮质破坏对内固定术后疗效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8月—2021年9月阜阳市人民医院骨科收治的行手术治疗青壮年移位型股骨颈骨折患者89例,男性46例,女性43例;年龄18~59岁,平均46.8岁。根据股骨颈后皮质是否破坏分为观察组(50例)和对照组(39例):观察组为移位合并后皮质破坏的股骨颈骨折患者,其中采用股骨颈系统(femoral neck system,FNS)固定19例,采用3枚空心加压螺钉(cannulated compression screw,CCS)固定31例;对照组为移位但无后皮质破坏的股骨颈骨折患者,采用FNS固定17例,采用CCS固定22例。比较两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完全负重时间、术后3、6个月随访时髋关节Harris评分及末次随访时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均获6~40个月随访,平均17.4个月。观察组术后完全负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均多于对照组[(18.08±4.52)周vs.(15.28±4.67)周,(4.52±1.13)个月vs.(3.74±1.12)个月,P<0.05];术后3、6个月Harri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81.36±2.95)分vs.(83.74±2.41)分,(90.46±3.55)分vs.(92.87±2.36)分,P<0.05]。观察组中采用FNS固定术后完全负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均少于采用CCS固定[(14.74±2.33)周vs.(18.84±4.52)周,(3.68±0.58)个月vs.(4.71±1.13)个月];采用FNS固定术后3、6个月Harris评分均高于采用CCS固定[(83.26±1.48)分vs.(80.19±3.04)分,(92.68±1.86)分vs.(89.71±3.86)分,P<0.05]。两组患者随访期间均未发生内固定断裂、松动并发症,术后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股骨颈短缩和骨不连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采用FNS和CCS固定后股骨颈短缩、骨不连和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皮质破坏增加了青壮年移位型股骨颈骨折术后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风险;与CCS相比,FNS固定治疗青壮年股骨颈骨折可缩短骨折愈合时间,并允许患者术后早期下床负重,有利于髋关节功能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颈骨折 后皮质破坏 股骨颈系统 骨不连 短缩
下载PDF
侧卧位DAA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研究
11
作者 张涛根 赵学辉 夏卫民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23年第6期65-69,共5页
目的:探讨股骨颈骨折患者采用侧卧位直接前入路(DAA)全髋关节置换术(THA)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2月新余钢铁集团有限公司中心医院收治的96例股骨颈骨折患者,进行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采用信封法将其分为对照组(48例... 目的:探讨股骨颈骨折患者采用侧卧位直接前入路(DAA)全髋关节置换术(THA)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2月新余钢铁集团有限公司中心医院收治的96例股骨颈骨折患者,进行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采用信封法将其分为对照组(48例)与观察组(48例)。两组均采用THA治疗,对照组采用后外侧入路(PLA),观察组采用DAA。比较两组手术指标;比较两组术前、术后1周、术后1个月时疼痛程度;术后1个月入院复查X线比较两组髋臼假体角度;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术前和术后1、3、6个月时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统计两组术后6个月内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均少于对照组,切口长度、卧床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术后1个月时,观察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6个月时,观察组Harri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髋臼假体前倾角、外展角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4.17%,低于对照组的18.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虽然股骨颈骨折患者THA术中采用DAA的手术时间较长,但可减少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缩短切口长度、卧床及住院时间,缓解术后疼痛,快速恢复髋关节功能,且并发症较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颈骨折 全髋关节置换 直接前入路 后外侧入路
下载PDF
非移位型股骨颈骨折股骨头后倾角测量及对预后影响的研究进展
12
作者 俞荣耀 庞清江 +5 位作者 陈先军 余霄 石林 王诚浩 余盛 潘陈通 《中国骨伤》 CAS CSCD 2023年第10期969-974,共6页
非移位型股骨颈骨折的治疗及预后等多方面仍存在有许多未解决的问题,如骨折不愈合、股骨头缺血坏死等。为了降低非移位型股骨颈骨折术后各类并发症发生的风险,股骨颈骨折后倾角及其对预后的影响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大量学者研究发现... 非移位型股骨颈骨折的治疗及预后等多方面仍存在有许多未解决的问题,如骨折不愈合、股骨头缺血坏死等。为了降低非移位型股骨颈骨折术后各类并发症发生的风险,股骨颈骨折后倾角及其对预后的影响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大量学者研究发现,当后倾角>20°后,内固定治疗失败的风险显著增加。基于这一理念,根据患者后倾角的不同,可选择使用初次人工关节置换来替代3枚螺钉内固定,以减少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同时分析发现,股骨颈后段粉碎会导致后倾角增大。本文是探究股骨颈骨折后倾角与手术预后之间的关系,并介绍一种测量股骨颈后倾角大小的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颈骨折 股骨头后倾角 非移位型 后部粉碎骨折
下载PDF
股骨颈动力抗旋交叉钉系统与空心螺钉治疗伴后内侧壁粉碎的股骨颈骨折疗效比较
13
作者 付廷 李立 +4 位作者 管俞君 孙广峰 李丹 符东林 聂宇 《生物骨科材料与临床研究》 CAS 2023年第6期46-51,共6页
目的 探讨采用股骨颈动力抗旋交叉钉系统(femoral neck system,FNS)与空心螺钉倒三角固定治疗伴后内侧壁粉碎的股骨颈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安徽省阜阳市人民医院2019年12月至2021年8月采用FNS与空心螺钉倒三角固定方法... 目的 探讨采用股骨颈动力抗旋交叉钉系统(femoral neck system,FNS)与空心螺钉倒三角固定治疗伴后内侧壁粉碎的股骨颈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安徽省阜阳市人民医院2019年12月至2021年8月采用FNS与空心螺钉倒三角固定方法治疗伴后内侧壁粉碎的新鲜的股骨颈骨折患者,根据内固定方式分为两组:采用FNS固定(FNS组,21例)及采用3枚空心螺钉倒三角固定(空心螺钉组,22例)。其中,男19例,女24例,年龄18~59岁。观察指标包括:术中透视次数、手术时间、Garden指数、Haidukewych标准评分、皮质支撑情况、骨折愈合时间、完全负重时间、股骨颈短缩长度、内固定失效率及股骨头坏死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随访12~24个月,平均(18.60±4.10)个月。两组术中透视次数FNS组少于空心螺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的手术时间、Garden指数、Haidukewych标准评分、皮质支撑情况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骨折愈合时间、术后末次髋关节Harri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患者的手术切口均Ⅰ期愈合;空心螺钉组出现1例内固定失效,空心螺钉切出、退钉,骨折再移位,髋内翻畸形;FNS组的术后完全负重时间、股骨颈短缩长度、股骨头坏死发生率优于空心螺钉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伴有后内侧壁粉碎的股骨颈骨折,FNS固定能减少术中透视及股骨颈短缩,有利于患者早期负重活动,且在早期随访中股骨头坏死率更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颈骨折 后内侧壁粉碎 股骨颈动力抗旋交叉钉系统 空心螺钉
下载PDF
不同入路小切口髋关节置换术在老年创伤性股骨颈骨折中的临床疗效
14
作者 何进 王旭东 潘晗 《当代医学》 2023年第8期131-133,共3页
目的探讨不同入路小切口髋关节置换术在老年创伤性股骨颈骨折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6月至2020年6月本院收治的60例老年创伤性股骨颈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外侧小切口髋... 目的探讨不同入路小切口髋关节置换术在老年创伤性股骨颈骨折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6月至2020年6月本院收治的60例老年创伤性股骨颈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外侧小切口髋关节置换术进行治疗,研究组给予后路小切口髋关节置换术进行治疗,两组术后均随访12个月,比较两组术后临床疗效、围术期手术指标、手术前后的疼痛程度。结果术后,两组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研究组术后引流量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中出血量及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两组VAS、VRS评分低于术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路与外侧小切口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创伤性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相当,但经后路小切口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后,患者术后引流量较少,且疼痛刺激更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颈骨折 创伤性 髋关节置换术 后路小切口 外侧小切口
下载PDF
外侧小切口与后路小切口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创伤性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研究
15
作者 赵刚 《系统医学》 2023年第16期49-52,共4页
目的探讨对老年创伤性股骨颈骨折予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时予外侧与后路小切口治疗的效果差异。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3年1月涟水县中医院收治的72例老年创伤性股骨颈骨折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外侧小切口治疗对照组与后侧小切... 目的探讨对老年创伤性股骨颈骨折予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时予外侧与后路小切口治疗的效果差异。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3年1月涟水县中医院收治的72例老年创伤性股骨颈骨折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外侧小切口治疗对照组与后侧小切口治疗观察组,每组36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及术后恢复指标,评估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疼痛评分以及Harris功能评分,并对比两组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切口长度(7.52±1.21)cm、出血量(225.48±50.35)mL、引流量(157.25±19.10)mL、下床时间(3.41±0.76)d、住院时间(11.05±1.64)d,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587、14.017、25.500、8.882、5.157,P<0.05)。手术后,观察组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为(2.32±0.68)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773,P<0.05)。观察组Harris评分为(81.73±5.49)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99,P>0.05)。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2.78%vs 8.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65,P>0.05)。结论对老年创伤性股骨颈骨折采用后路小切口治疗对机体损伤小,有利于患者康复,术后关节功能恢复良好且并发症风险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 创伤性股骨颈骨折 外侧小切口 后路小切口 髋关节置换 关节功能
下载PDF
对比分析外侧小切口与后路小切口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创伤性股骨颈骨折的效果
16
作者 宋景光 张超 《中国伤残医学》 2023年第11期1-5,共5页
目的:探究分别采用外侧小切口髋关节置换术、后路小切口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创伤性股骨颈骨折的效果。方法:回顾性选择我院2018年3月-2021年3月收治的87例老年创伤性股骨颈骨折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手术的差异将其分为对照组(43例)和... 目的:探究分别采用外侧小切口髋关节置换术、后路小切口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创伤性股骨颈骨折的效果。方法:回顾性选择我院2018年3月-2021年3月收治的87例老年创伤性股骨颈骨折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手术的差异将其分为对照组(43例)和观察组(44例),对照组用外侧小切口髋关节置换术,观察组用后路小切口髋关节置换术。对比2组手术相关指标、疼痛情况(VAS评分)、膝关节功能(Harris评分)、血清Ⅰ型前胶原氨基端前肽(PINP)、血清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BAP)、骨γ-羧谷氨酸包含蛋白(BGP)、并发症和生活质量(SF-36评分)。结果:观察组切口长度、下床活动时间短于对照组,且术中出血量、引流量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VAS评分低于对照组,且术后1、3个月的Harris评分均比对照组高(P<0.05);观察组术后1个月的BAP、PINP和BGP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3个月2组SF-36各维度评分比较,观察组比对照组高(P<0.05)。结论:采用后路小切口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创伤性股骨颈骨折的效果较好,手术各项指标更有优势,可减轻其疼痛感,改善髋关节功能和骨代谢指标,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提高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创伤性股骨颈骨折 后路小切口髋关节置换术 外侧小切口髋关节置换术 疼痛感 髋关节功能
下载PDF
两枚加压钛螺钉交叉内固定对股骨颈骨折疗效的中长期研究 被引量:6
17
作者 周政 沈奕 黄盛华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82-187,共6页
目的:观察两枚双头加压钛螺钉前后交叉内固定对股骨颈骨折中长期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骨科进行诊治的股骨颈骨折患者80例,分为实验组(n=50)和对照组(n=30)。实验组患者接受2枚加压钛螺钉前后交叉... 目的:观察两枚双头加压钛螺钉前后交叉内固定对股骨颈骨折中长期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骨科进行诊治的股骨颈骨折患者80例,分为实验组(n=50)和对照组(n=30)。实验组患者接受2枚加压钛螺钉前后交叉内固定法治疗,对照组患者接受3枚加压钛螺钉内固定法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Harris髋关节评分。结果:实验组手术时间为(41.6±6.4)min,短于对照组(50.1±7.2)min;术后出血量为(20.2±8.1)m L,少于对照组(31.4±9.8)m 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实验组Harris髋关节评分优良率为94.0%,对照组Harris髋关节评分优良率为9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枚双头加压钛螺钉前后交叉内固定对股骨颈骨折中长期疗效良好,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颈骨折 加压钛螺钉 前后交叉内固定 中长期研究
下载PDF
小切口后外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效果 被引量:22
18
作者 关智宇 冯殿鹏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5年第36期85-88,共4页
目的观察小切口后外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效果,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13年8月~2014年8月辽宁省大连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64例,均拟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根据采用的术式不同,将患... 目的观察小切口后外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效果,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13年8月~2014年8月辽宁省大连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64例,均拟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根据采用的术式不同,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切口后外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观察组采用小切口后外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比较两组围术期观察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髋关节Harris评分及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手术时间[(91.3±9.7)比(88.2±10.1)min]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中出血量[(314.8±102.5)mL]、术后引流量[](129.1±25.4)mL]少于对照组[(540.4±108.8)、(346.4±33.6)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观察组与对照组Harris髋关节评分[(25.45±7.13)比(26.83±6.62)分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观察组Harris髋关节评分f(89.42±6.28)分]高于对照组【(81.41±6.0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9.38%、15.6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切口后外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的效果较优,安全性较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切口 常规切口 后外侧入路 老年股骨颈骨折 全髋关节置换术
下载PDF
后路小切口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颈骨折疗效研究 被引量:11
19
作者 刘昌海 俞思明 +1 位作者 王占朝 陈庆运 《创伤与急危重病医学》 2020年第4期224-227,共4页
目的探讨后路小切口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颈骨折的疗效及其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取自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崇明分院收治的100例股骨颈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法将患者分为A组(n=49)与B组(n... 目的探讨后路小切口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颈骨折的疗效及其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取自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崇明分院收治的100例股骨颈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法将患者分为A组(n=49)与B组(n=51)。A组采用传统外侧小切口髋关节置换术治疗,B组采用后路小切口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后的优良率,术中及术后患者的心率(HR)、收缩压(SBP)水平的变化情况,口述评分法(VRS)、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髋关节功能评分(Harris)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A组患者的优良率为81.6%(40/49),明显低于B组的96.0%(49/51),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术中、术后HR水平均高于A组,SBP水平低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患者的VRS、VAS评分均显著下降,Harris评分升高,且B组VRS、VAS评分低于A组,Harris评分高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0.4%(10/49),明显高于B组的4.0%(2/51),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路小切口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颈骨折的效果较好,对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路小切口 髋关节置换术 股骨颈骨折 血流动力学
下载PDF
Russell-Taylor重建钉内固定治疗股骨干多节段骨折并同侧股骨颈骨折 被引量:17
20
作者 陈庆泉 侯春林 +1 位作者 刘岩 陈爱民 《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03年第11期735-738,共4页
目的 探讨使用Russell-Taylor股骨重建钉内固定治疗股骨干多节段骨折并同侧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手术要点和围手术期注意事项。方法 对1998年6月~2002年10月使用股骨重建钉静力固定治疗7例的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手术采用闭合穿钉、... 目的 探讨使用Russell-Taylor股骨重建钉内固定治疗股骨干多节段骨折并同侧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手术要点和围手术期注意事项。方法 对1998年6月~2002年10月使用股骨重建钉静力固定治疗7例的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手术采用闭合穿钉、小切口切开复位。结果 平均股骨颈骨折临床愈合时间5.2个月、股骨干骨折7.3个月,一期骨折愈合率达到71.4%(5/7),其中2例术后12、15个月远端骨折段骨延迟愈合改为动力固定,4~6个月后骨折愈合。无股骨头坏死征象。1例浅表感染。结论 股骨颈骨折强调不切开复位,并争取解剖复位;股骨干骨折则常规闭合穿钉、小切口复位、有限扩髓、静力固定。认为股骨重建钉是目前治疗股骨干多节段骨折并同侧股骨颈骨折的最佳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ussell-Taylor重建钉 内固定 治疗 股骨干多节段骨折 股骨颈骨折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