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改良股动、静脉插管体外循环中器官灌注效果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陈涛 魏旭峰 +4 位作者 易定华 杨剑 徐学增 王显悦 俞世强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CAS 2007年第6期433-437,共5页
目的比较改良股动、静脉插管体外循环(CPB)与常规CPB在相同流量灌注时对脑、肺、肝、肾、肠等重要器官灌注的效果。方法将20条犬(体重10~15kg)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0条。胸腔镜组:改良股动、静脉插管后建立CPB,经电视胸腔镜施行手术;常... 目的比较改良股动、静脉插管体外循环(CPB)与常规CPB在相同流量灌注时对脑、肺、肝、肾、肠等重要器官灌注的效果。方法将20条犬(体重10~15kg)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0条。胸腔镜组:改良股动、静脉插管后建立CPB,经电视胸腔镜施行手术;常规开胸组:常规建立CPB手术。两组建立CPB后以相同的流量灌注,分别在无名动脉、左颈总动脉、肠系膜上动脉、肾动脉、对侧腘动脉、同侧腘动脉及其所有相伴行的静脉留置套管针,连接测压管道,于麻醉诱导后即刻(T1)、主动脉阻断前(T2)、主动脉阻断15min(T3)、主动脉开放15min(T4)、CPB结束后20min(T5)记录动、静脉压,并在以上时间点抽取相应部位静脉血测定静脉血氧饱和度(SvO2)。结果除了胸腔镜组同侧腘动脉灌注压明显低于常规开胸组(P<0.01)外,两组其余动脉的动脉灌注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主动脉阻断前、主动脉阻断15min、主动脉开放15min,胸腔镜组肾静脉、肠系膜上静脉、对侧腘静脉和同侧腘静脉的静脉压明显高于常规开胸组(P<0.05);胸腔镜组肾静脉、肠系膜上静脉、对侧腘静脉和同侧腘静脉SvO2低于常规开胸组(P<0.05)。结论改良股动、静脉插管与常规CPB相同流量灌注时其动脉灌注压相近,经股动、静脉插管下腔静脉平面以下的静脉压较常规开胸手术略高,因此,对小儿胸腔镜CPB的器官保护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动、静脉 体外循环 灌注压 静脉压
下载PDF
心脏手术体外循环前后桡动脉压力与股动脉压力的变化规律 被引量:2
2
作者 郭晓纲 曹忠明 +2 位作者 黄卫 柴云飞 王晟 《中国体外循环杂志》 2014年第3期174-176,共3页
目的探讨心脏手术体外循环(CPB)前后桡动脉压与股动脉压力的变化规律。方法监测50例心脏手术患者切皮前、CPB停机5 min、1 h、2 h、4 h和8 h等不同时点的桡动脉和股动脉平均压以及心指数(CI)、体循环阻力指数(SVRI)、中心静脉压(CVP)。... 目的探讨心脏手术体外循环(CPB)前后桡动脉压与股动脉压力的变化规律。方法监测50例心脏手术患者切皮前、CPB停机5 min、1 h、2 h、4 h和8 h等不同时点的桡动脉和股动脉平均压以及心指数(CI)、体循环阻力指数(SVRI)、中心静脉压(CVP)。结果在CPB前所有患者桡动脉与股动脉平均压比较无明显差异,而在CPB停机早期有7例患者桡动脉平均压小于股动脉平均压且超过10 mm Hg,个别患者超过20 mm Hg。结论心脏手术CPB后早期,在有些患者桡动脉压力低估了中心动脉的压力,而股动脉压力更能反映中心动脉的压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外循环 股动脉压 桡动脉压
下载PDF
股动、静脉插管动力辅助静脉引流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5
3
作者 章晓华 吴若彬 《中国体外循环杂志》 2003年第1期42-44,共3页
目的 探讨股动、静脉插管动力辅助静脉引流体外循环的临床应用价值及方法。方法 对 14例使用股动、静脉插管体外循环的患者术中及术后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 ,以评价该方法在心血管外科手术中的应用及分析其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处理... 目的 探讨股动、静脉插管动力辅助静脉引流体外循环的临床应用价值及方法。方法 对 14例使用股动、静脉插管体外循环的患者术中及术后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 ,以评价该方法在心血管外科手术中的应用及分析其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处理对策。结果  1股动、静脉插管辅助静脉引流可作为一种可靠、快速及无需开胸的体外循环及辅助循环的手术方式 ;2股静脉插管是手术的关键性步骤 ;3手术过程中动、静脉系统的压力监测是手术安全的重要保证。结论 作为一种新的体外循环及辅助循环手术方法 ,股动、静脉插管辅助静脉引流是一种可靠的体外循环技术 ,是传统体外循环的补充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动 静脉插管 动力辅助静脉引流 体外循环
下载PDF
乳猪体外循环模型建立中插管方法的改良 被引量:1
4
作者 张海波 陈恩 +2 位作者 徐志伟 沈美芬 苏肇伉 《上海实验动物科学》 2000年第2期86-88,92,共4页
利用乳猪深低温体外循环模型比较 2种插管法的插管时耗、术中出血、渗血及转流中变温速率、对脑、肾等脏器灌注的影响。结果表明 ,改良组术中出血、转中渗血和插管耗时明显少于常规组 ,而在灌注流量为 80 ml.kg- 1.min- 1时 ,变温速率... 利用乳猪深低温体外循环模型比较 2种插管法的插管时耗、术中出血、渗血及转流中变温速率、对脑、肾等脏器灌注的影响。结果表明 ,改良组术中出血、转中渗血和插管耗时明显少于常规组 ,而在灌注流量为 80 ml.kg- 1.min- 1时 ,变温速率和对脑、肾等脏器灌注的影响两组则无差别。提示以改良插管法建立体外循环 ,手术简便 ,创伤小 ,对循环系统影响少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动脉插管 乳猪 体外循环 深低温停循环 模型
下载PDF
股动脉和腋动脉插管策略在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中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李春平 任飞 +1 位作者 丁杭 黄烽 《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 2022年第2期133-136,共4页
目的探讨股动脉和腋动脉插管策略在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中的应用疗效。方法收集2011年1月至2021年1月福建医科大学省立临床医学院/福建省立医院收治的562例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手术治疗。根... 目的探讨股动脉和腋动脉插管策略在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中的应用疗效。方法收集2011年1月至2021年1月福建医科大学省立临床医学院/福建省立医院收治的562例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手术治疗。根据插管策略不同将患者分为腋动脉组[n=328,行腋动脉插管建立体外循环(CPB)]和股动脉组(n=234,行股动脉插管建立体外循环)。比较两组患者的围手术期结果,包括术后30 d病死率、脑卒中发生率、CPB时间、主动脉阻断(ACC)时间、单侧脑灌注时间、肾功能衰竭发生率。结果股动脉组患者的术后30 d病死率和脑卒中发生率均高于腋动脉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CPB时间、ACC时间、单侧脑灌注时间、肾功能衰竭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行腋动脉插管术的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术后病死率和脑卒中发生率更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夹层 股动脉 腋动脉 插管 体外循环 疗效 脑卒中
下载PDF
心肺转流后股-桡动脉压力阶差的影响因素
6
作者 许佩龙 孙杰 丁正年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065-1068,共4页
目的分析心脏手术心肺转流(CPB)后股-桡动脉压力阶差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1~12月心脏手术患者412例,11例由于在术前存在桡-股动脉压力阶差而被剔除,根据CPB后是否出现股-桡动脉压力阶差将患者分为两组,其中138例(P组)出现... 目的分析心脏手术心肺转流(CPB)后股-桡动脉压力阶差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1~12月心脏手术患者412例,11例由于在术前存在桡-股动脉压力阶差而被剔除,根据CPB后是否出现股-桡动脉压力阶差将患者分为两组,其中138例(P组)出现股-桡动脉压力阶差,263例(N组)无阶差。采用多元线形回归分析股-桡动脉压力阶差的影响因素。结果两组麻醉诱导后的桡动脉和股动脉的SBP、DBP和MA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在停机时P组SBP、DBP和MAP明显低于N组(P〈0.05)。与N组比较,CPB结束时P组SVRI和PVRI明显升高,CI明显降低(P〈0.01)。多元线性回归结果提示,CI对收缩压差的影响,CI、CVP、SVRI对舒张压差的影响、CI、SVRI对平均动脉压差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心脏手术患者出现股-桡动脉压力阶差时,认识到其影响因素,及时准确地监测主动脉根部压力对于选择停机的时机有重要参考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肺转流 压力阶差 桡动脉压 股动脉压 心脏功能
下载PDF
股动脉插管的体外循环与神经系统并发症 被引量:1
7
作者 穆祉锟 杨昌 胡义杰 《中国体外循环杂志》 2019年第2期113-116,共4页
近年来,以股动脉为主的外周动脉插管建立体外循环技术广泛应用于心血管外科的微创手术、复杂二次开胸手术、心肺辅助操作和困难气道麻醉管理等情况,并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但其相关并发症,特别是神经系统并发症,逐步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近年来,以股动脉为主的外周动脉插管建立体外循环技术广泛应用于心血管外科的微创手术、复杂二次开胸手术、心肺辅助操作和困难气道麻醉管理等情况,并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但其相关并发症,特别是神经系统并发症,逐步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本文拟就该问题综述如下。逆行主动脉夹层所致的脑部供血障碍以及主动脉夹层或主动脉瘤手术采用股动脉逆行插管等情况不在本文讨论的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动脉插管 体外循环 神经系统并发症 脑卒中
下载PDF
新型闭合式股静脉-股动脉体外循环在全胸腹主动脉置换术中的应用
8
作者 黄佳鑫 周阳 +5 位作者 刘祖赟 张志东 钱晓亮 李建朝 刘剑扬 程兆云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2378-2385,共8页
目的:对比分析新型闭合式股静脉-股动脉体外循环(closed-CPB)与开放式体外循环(open-CPB)在全胸腹主动脉置换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18年11月至2023年5月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在股静脉-股动脉体外循环辅助下共完成46例全胸腹主动脉置... 目的:对比分析新型闭合式股静脉-股动脉体外循环(closed-CPB)与开放式体外循环(open-CPB)在全胸腹主动脉置换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18年11月至2023年5月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在股静脉-股动脉体外循环辅助下共完成46例全胸腹主动脉置换术。为了更好应对"分段阻断"带来的血流动力学紊乱,我们改进回路连接方式:在开放式回路的基础上,将静脉引流管用3/8英寸"Y"型接头分出管路直接连于离心泵入血口;储血器出血口连接滚压泵,滚压泵后管路用3/8英寸"Y"型接头连接于离心泵出血口和膜肺入血口之间;钳闭储血器入血口,可以隔离储血器实现闭合式转流。在closed-CPB辅助下共完成15例全胸腹主动脉置换术(closed-CPB组),我们将其与先前应用open-CPB完成的病例(open-CPB组)进行对比分析,收集两组患者围术期临床资料,首要观察指标为术中和术后24 h血压、血制品用量、血液回收量、乳酸水平和缩血管药物用量,次要观察指标为并发症和临床结局等。计量资料、计数资料比较分别采用t检验、U检验、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结果:closed-CPB组的血制品用量少于open-CPB组,其中在术中和术后24 h红细胞用量、冷沉淀用量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0(0.0,4.0)比4.5(2.3,8),Z=2.563,P<0.05;3.0(0.0,3.8)比4.0(3.8,8.0),Z=2.950,P<0.01;0(0,0)比6(0,10.0),Z=2.973,P<0.01]。closed-CPB组的血液回收量明显少于open-CPB组[800(670,855)比1500(811,1950),Z=2.977,P<0.01]。open-CPB组的缩血管药物用量明显多于closed-CPB组,其中多巴胺泵入药量和去氧肾上腺素单次给药量分别为[(19.4±5.6)比(37.5±9.9),t=-6.576,P<0.01]和[(0.6±0.1)比(1.4±0.3),t=-8.836,P<0.01],然而,其SBP(Systolic Blood Pressure)低于80 mmHg的时间却明显长于closed-CPB组[(47.6±9.5)比(32.7±8.9),t=-5.105,P<0.01],open-CPB组的最高Lac水平亦显著高于closed-CPB组[(10.2±3.6)比(4.6±2.4),t=-5.488,P<0.01]。open-CPB组30 d内死亡率明显高于closed-CPB组[7(22.6%)比0(0),χ^(2)=2.437,P<0.01]。结论:新型回路连接方式可以安全地实现闭合式体外转流,通过调节滚压泵能够更为方便和有效地调控有效循环血量,及时回输失血,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和良好的组织灌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闭合式体外循环 股静脉-股动脉转流 全胸腹主动脉替换术
原文传递
心脏手术后桡动脉-股动脉压力阶差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袁冬喜 孙杰 《江苏医药》 CAS 2015年第20期2429-2432,共4页
目的回顾性分析心肺转流(CPB)心脏手术后桡动脉-股动脉收缩压压力阶差(SBPDR-F)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42例CPB心脏手术患者在停止CPB后出现了明显的SBPDR-F。其中,SBPDR-F<30mmHg者29例(A组),SBPDR-F≥30mmHg者13例(B组)。测量主动... 目的回顾性分析心肺转流(CPB)心脏手术后桡动脉-股动脉收缩压压力阶差(SBPDR-F)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42例CPB心脏手术患者在停止CPB后出现了明显的SBPDR-F。其中,SBPDR-F<30mmHg者29例(A组),SBPDR-F≥30mmHg者13例(B组)。测量主动脉内径,记录并分析麻醉诱导后(T1)、停机时(T2)、手术结束(T3)和术后第1天(T4)时的相关血流动力学指标。结果 A组患者主动脉内径小于B组[(27.5±4.1)mm vs.(32.6±5.4)mm](P<0.01)。CPB期间,A组去氧肾上腺素的用量少于B组[(2.1±1.2)mg vs.(4.0±1.2)mg](P<0.01)。T2和T3时两组患者的桡动脉压低于股动脉压,且B组更明显(P<0.01);T4时的SBPDR-F缩小。T2时SBPDR-F发生的相关因素为肺毛细血管楔压(r=0.948,P<0.05)、去氧肾上腺素(r=2.347,P<0.01)、心脏指数(r=-9.432,P<0.01)、中心静脉压(r=1.710,P<0.01)和主动脉内径(r=0.437,P<0.01)。结论直接中心动脉测压有助于了解心脏手术中的SBPDR-F。使用正性肌力药物改善心肌收缩力、避免大剂量血管收缩剂和适当的液体治疗可减少SBPDR-F。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肺转流 桡动脉压 股动脉压 心脏手术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