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汾河流域生态系统脆弱性评估及变化分析
1
作者 李占兴 王艳慧 《地理空间信息》 2024年第8期45-49,共5页
探究汾河流域生态系统脆弱性及其时空分布规律,为生态保护工作提供辅助决策支撑。以汾河流域为研究区,通过SRP模型、AHP法与熵权法构建生态脆弱性评价体系,并利用GIS空间分析方法探测其生态脆弱性时空变化特征。(1)从整体来看,汾河流域... 探究汾河流域生态系统脆弱性及其时空分布规律,为生态保护工作提供辅助决策支撑。以汾河流域为研究区,通过SRP模型、AHP法与熵权法构建生态脆弱性评价体系,并利用GIS空间分析方法探测其生态脆弱性时空变化特征。(1)从整体来看,汾河流域生态脆弱性程度从0.47降至0.37,有一定改善。(2)从各子流域来看,生态脆弱性程度的改变主要发生在汾河流域上游,多个子流域脆弱性等级下降,截至2020年,呈现出北低南高的空间分布格局。(3)从空间分布格局来看,汾河流域生态脆弱性总体的空间聚集程度有所减弱,太原市及其周边地区所存在的高-高聚集现象也得以消除;生态功能区等限制开发区域的划分以及太原等地产业转型升级有效地改善了当地生态系统脆弱性,应当持续推进,在全流域关闭改造、关闭现有的污染型企业项目,大力发展服务业和现代农业,并针对性实施退耕还林还草政策,提高流域植被覆盖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汾河流域 流域生态系统 脆弱性评估 空间格局 变化分析
下载PDF
汾河流域传统村落空间格局及可达性研究
2
作者 杨艳青 闫广华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24年第2期128-133,共6页
传统村落空间分布及可达性对其保护与开发具有重要的影响。本文运用计量地理学与ArcGIS空间分析技术,以汾河流域164个传统村庄为例,对其空间分布与可达性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传统村庄聚集在一起形成了一定规模的村落... 传统村落空间分布及可达性对其保护与开发具有重要的影响。本文运用计量地理学与ArcGIS空间分析技术,以汾河流域164个传统村庄为例,对其空间分布与可达性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传统村庄聚集在一起形成了一定规模的村落,汾河流域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类型为凝聚型;汾河流域传统村落分布形成了以晋中市为核心的高密度区和位于临汾市翼城县、襄汾县的双核心次密度区;在市域尺度上,传统村落分布集中且以聚集为主,分布于晋中、临汾、吕梁三市;汾河流域三大分区传统村落分布不均且呈现集中分布态势,主要分布在中游地区,其次是下游地区;汾河流域各传统村落的空间可达性整体水平较高且差异较大,同时也存在一定的空间联系和依赖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村落 空间格局 可达性 汾河流域
下载PDF
基于景观格局演变的汾河流域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被引量:4
3
作者 孙莺沙 卢明明 +1 位作者 王奕森 杨中华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23-32,共10页
密集的人类活动导致了土地利用类型的显著变化,进而会对流域的景观和生态环境健康产生影响。利用2000年、2010年和2020年三期土地利用数据,对汾河流域的土地利用、景观格局指数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变化进行了建模和计算,并基于压力-状... 密集的人类活动导致了土地利用类型的显著变化,进而会对流域的景观和生态环境健康产生影响。利用2000年、2010年和2020年三期土地利用数据,对汾河流域的土地利用、景观格局指数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变化进行了建模和计算,并基于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从县域尺度对汾河流域进行了生态系统的健康评价。结果表明:20年来,汾河流域的建设用地急剧增加,增加了3.64%,而耕地面积大幅减小,减小了4.51%,耕地减少主要转移到建设用地、林地和草地,建设用地增加主要来自耕地和草地。流域内的建设用地和耕地的PD均增加了约23%,表明这两种土地类型近20年景观破碎化程度加剧。流域整体景观水平的SHDI呈上升趋势,而斑块密度PD和景观形状指数LSI先增大后下降,这反映了土地的使用程度有所提高,人类活动影响加剧,流域内景观存在碎片化的趋势。流域的生态系统健康状态在不同时空均存在一定的差异,2000-2020年生态健康状态较好的地区呈增加趋势,但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太原市周边和汾河下游地区等人口聚集区域的生态健康压力仍然较大。研究结果可以为该流域的环境保护和生态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汾河流域 土地利用 景观格局指数 PSR模型 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下载PDF
运城盆地栲栳塬晚更新世地层序列及地质意义
4
作者 南德斌 李振宏 +2 位作者 董晓朋 寇琳琳 韦利杰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497-511,共15页
古汾河改道是运城盆地新生代时期一次重要的地表巨变过程,对于古汾河改道时限目前仍存在着中更新世和晚更新世2种观点,尚未有统一的定论。研究以运城盆地栲栳塬晚更新世沉积序列为调查对象,在光释光测年的基础上,厘定了沉积序列转换的... 古汾河改道是运城盆地新生代时期一次重要的地表巨变过程,对于古汾河改道时限目前仍存在着中更新世和晚更新世2种观点,尚未有统一的定论。研究以运城盆地栲栳塬晚更新世沉积序列为调查对象,在光释光测年的基础上,厘定了沉积序列转换的关键时限;结合碎屑锆石U-Pb同位素测年,分析了栲栳塬晚更新世沉积序列的成因及地质主控因素。研究认为:运城盆地栲栳塬晚更新世沉积序列具有双层结构的特点,下部为一套河流相砂体,上部为一套风成相黄土,二者之间的界限大约在7.6~6.3万年;碎屑锆石年龄序列对比分析认为,栲栳塬晚更新世早期的河流相沉积与运城盆地汾河古河道的沉积特征基本一致,晚更新世中期,由于峨眉台地的区域性抬升,古汾河发生改道进而退出运城盆地,栲栳塬早期的河流相沉积之上开始接受持续的风成相沉积;运城盆地晚更新世中期的构造抬升事件在鄂尔多斯盆地周缘均有响应,预示着青藏高原在该时期存在一期明显的构造隆升,其远程效应是造成汾河改道退出运城盆地的主要动力。该研究成果从沉积角度为运城盆地古汾河的改道时限提供了新的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流相 风成黄土 古汾河 晚更新世 运城盆地 锆石U-PB年龄
下载PDF
中西部地区大型流域生态补偿机制
5
作者 丁双 戴玉才 《水利经济》 2023年第1期78-83,105,106,共8页
为进一步提高我国中西部地区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的有效性和稳定性,利用拓展能值模型核算流域生态补偿标准,分析双维度机制分类框架机制类型,依据补偿方补偿意愿确定流域政府及其上级政府的补偿额分摊支付比例,并以汾河流域忻州段太原段为... 为进一步提高我国中西部地区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的有效性和稳定性,利用拓展能值模型核算流域生态补偿标准,分析双维度机制分类框架机制类型,依据补偿方补偿意愿确定流域政府及其上级政府的补偿额分摊支付比例,并以汾河流域忻州段太原段为例验证该机制的可行性。结果表明:中西部地区不协调的经济发展方式和当地大型流域复杂多样的生态环境加大了当地流域生态保护难度,应以生态价值为核心确定补偿标准,在流域政府补偿上级政府补差型机制下尽快设立专项资金并合理分摊支付补偿额,保障流域生态补偿政策的有效落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域生态补偿机制 流域生态补偿标准 补偿额分摊 中西部地区大型流域 汾河流域
下载PDF
Regression-transgression cycles of paleolakes in the Fen River Graben Basin during the mid to late Quaternary and their tectonic implication
6
作者 Meijun CHEN Xiaomeng HU 《Frontiers of Structural and Civil Engineering》 SCIE EI CSCD 2017年第4期703-714,共12页
An investigation into lake terraces and their sexiimentary features in the Fen River Graben Basin shows that several paleolake regression-transgression cycles took place during the mid to late Quaternary. The horizont... An investigation into lake terraces and their sexiimentary features in the Fen River Graben Basin shows that several paleolake regression-transgression cycles took place during the mid to late Quaternary. The horizontal distribution of the lowest loess/paleosol unit overlying each lake terrace indicates the occurrence of four rapid lake regressions when paleosols $8, $5, $2, and S1 began to develop. The horizontal distribution of the topmost loess/ paleosol unit underlying the lacustrine sediment in each transition zone between two adjacent terraces indicates that following a lake regression, a very slow lake transgression occurred. The durations of three lake transgressions correspond to those of the deposition or development of loess/paleosols L8 to L6, L5 to L3, and L2. It is thereby inferred that regional tectonic movement is likely the primary factor resulting in the cyclical process ofpaleolake regressions and transgressions. Taking these findings along with published geophysical research results regarding the upper mantle movements underneath the graben basin into account, this paper deduces that a cause and effect relationship may exist between the paleolake regression- transgression cycles and the tectonic activity in the upper mantle. The occurrence of a rapid lake regression implies that the upwelling of the upper mantle underneath the graben basin may be dominant and resulting in a rapid uplifting of the basin floor. The subsequent slow lake transgression implies that the thinning of the crust and cooling of the warm mantle material underneath the graben basin may become dominant causing the basin floor to subside slowly. Four rapid paleolake regressions indicate that four episodic tectonic movements took place in the graben basin during the mid to late Quatemar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n river Graben basin lake terrace paleo-lake regression/transgression tectonic movement
原文传递
基于地形梯度的汾河流域土地利用时空变化分析 被引量:59
7
作者 李京京 吕哲敏 +1 位作者 石小平 李志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230-236,共7页
地形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地利用空间格局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分析土地利用类型与地形因子的动态关系可以反映土地利用变化的合理性,对后续的土地利用管理和水土保持有重要的意义。基于汾河流域1986年、1995年、200... 地形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地利用空间格局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分析土地利用类型与地形因子的动态关系可以反映土地利用变化的合理性,对后续的土地利用管理和水土保持有重要的意义。基于汾河流域1986年、1995年、2005年和2010年土地利用矢量图,构建土地利用变化图谱和地形位指数,系统分析了土地利用在地形梯度上的分布特征和变化历程。结果表明:1986-2010年,土地利用类型以耕地、林地和草地为主,其中耕地减少和建设用地增加是主要变化类型。各地类在地形梯度上呈明显的层级分布,耕地、建设用地和水域主要分布在低地形梯度,草地分布在中区段,而林地集中分布在中高区段。土地利用变化以稳定型和反复变化型为主,两者占研究区总面积的98.4%,其中,稳定型以低地形梯度的耕地和中高地形梯度的林地为主,反复变化型以低中地形梯度的草地与耕地间的反复转化为主;其余图谱类型的比例均在1%以下,主要变化类型均为中低地形梯度下耕地向建设用地的转化。在自然因素、人类活动和政策的共同作用下,汾河流域的土地利用结构和空间格局发生了改变,整体趋于合理,但仍存在部分不合理利用现象,需要加强规划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地形 规划 地形位指数 变化图谱 汾河流域 黄土高原
下载PDF
1979—2014年汾河流域干旱时空特征 被引量:7
8
作者 张亚琳 赵海燕 +2 位作者 王春玲 安炜 王大勇 《中国农学通报》 2018年第3期145-151,共7页
为全面分析近年来汾河流域的干旱特征,有效应对干旱风险,笔者采用汾河流域35个气象站1979—2014年的逐月降水数据,以标准化降水指数SPI为干旱评测指标,并采用Mann-Kendall检验等统计方法,获取流域在时间和空间尺度上的干旱分布特征。结... 为全面分析近年来汾河流域的干旱特征,有效应对干旱风险,笔者采用汾河流域35个气象站1979—2014年的逐月降水数据,以标准化降水指数SPI为干旱评测指标,并采用Mann-Kendall检验等统计方法,获取流域在时间和空间尺度上的干旱分布特征。结果表明:36年来,流域年干旱强度和干旱范围呈减小趋势,四季的干旱强度减弱,夏、秋、冬季干旱范围减小;四季中冬季旱情最多且范围最广,夏季区域性干旱最多,秋冬春季发生连旱的可能性最高;多年平均下,干旱主要分布在流域北部,夏季南部干旱也分布较多,春、秋季局地干旱发生频率最高。SPI指数较好地反映了汾河流域近36年干旱的时空变化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标准化降水指数 汾河流域 干旱 时空特征
下载PDF
汾河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及配套政策研究 被引量:8
9
作者 刘淑清 王尚义 《经济问题》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85-88,共4页
流域生态补偿是流域管理的一种制度创新,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和配套政策是恢复改善生态环境和解决水资源问题的重要途径。解决汾河流域生态补偿问题,必须要建立汾河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确定适用性的补偿原则、补偿方式和标准,同时适时制定生... 流域生态补偿是流域管理的一种制度创新,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和配套政策是恢复改善生态环境和解决水资源问题的重要途径。解决汾河流域生态补偿问题,必须要建立汾河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确定适用性的补偿原则、补偿方式和标准,同时适时制定生态补偿配套政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汾河流域 生态补偿 配套政策
下载PDF
汾河流域(运城段)非点源污染负荷研究 被引量:8
10
作者 王少璇 冯民权 武新朝 《黑龙江大学工程学报》 2011年第2期49-53,共5页
利用输出系数法计算汾河流域运城段非点源总氮(TN)污染负荷并分析其影响。汾河流域运城段非点源TN约为127.415×104t/a,其中农业化肥污染、农业人口生活污染及牲畜养殖污染非点源TN的贡献率较大,农业人口生活污染为最大来源。非点... 利用输出系数法计算汾河流域运城段非点源总氮(TN)污染负荷并分析其影响。汾河流域运城段非点源TN约为127.415×104t/a,其中农业化肥污染、农业人口生活污染及牲畜养殖污染非点源TN的贡献率较大,农业人口生活污染为最大来源。非点源污染是汾河流域运城段水环境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对流域非点源污染的控制已刻不容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出系数法 非点源污染 TN负荷 汾河流域运城段
下载PDF
汾河水库流域人工增雨可行性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孙鸿娉 李培仁 +2 位作者 闫世明 孙国德 贺建中 《山西气象》 2005年第4期40-43,共4页
本文通过对汾河流域40a气象、水文资料的分析,结合现阶段人工增雨技术的研究,以增加水库蓄水量为目的,设计科学可行的人工增雨方案,并对可能的投入和预期产生的效益进行分析研究,为通过人工增雨增加水库蓄水量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汾河水库流域 人工增雨方案 可行性研究
下载PDF
汾河流域降水量及蒸发量的空间变异性分析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任健美 翟大彤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年第2期135-138,共4页
借助于地质统计学方法对汾河流域的多年平均降雨量和蒸发量的空间变异性进行了分析,揭示了多年平均降水量和蒸发量的空间变异特征,并应用Kriging方法进行空间插值.分析结果表明,汾河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和蒸发量在不同的分割距离范围内... 借助于地质统计学方法对汾河流域的多年平均降雨量和蒸发量的空间变异性进行了分析,揭示了多年平均降水量和蒸发量的空间变异特征,并应用Kriging方法进行空间插值.分析结果表明,汾河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和蒸发量在不同的分割距离范围内有不同的空间相关性,多年平均降水量具有比较明显的地带性,蒸发量分布变化地带性不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汾河流域 降水量和蒸发量 空间变异性 变异函数 Kriging法
下载PDF
汾河流域资源节约型高效生态农业模式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段亚利 《科技创新与生产力》 2011年第2期53-60,共8页
介绍了汾河流域在山西省农业中的重要地位和汾河流域农业面临的生态环境压力,根据汾河流域农业生态功能区与农业经济板块的对应关系,分析了不同生态功能区适宜的资源节约型高效生态农业模式的建立模式,提出了汾河流域应建立不同生态功... 介绍了汾河流域在山西省农业中的重要地位和汾河流域农业面临的生态环境压力,根据汾河流域农业生态功能区与农业经济板块的对应关系,分析了不同生态功能区适宜的资源节约型高效生态农业模式的建立模式,提出了汾河流域应建立不同生态功能区资源节约型高效生态农业模式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汾河流域 资源节约型 生态农业 模式
下载PDF
从文湖的湮没看汾河流域中部水环境的变迁
14
作者 白美云 杨昌杰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3期239-243,共5页
人类文明发祥地之一的山西,随着时代的变迁,自然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利用《水经注》、《元和郡县图制》、《读史方舆纪要》等文献,并结合实地调查,就位于汾河流域中部的文湖的实态和变迁进行了考察,并从历史的角... 人类文明发祥地之一的山西,随着时代的变迁,自然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利用《水经注》、《元和郡县图制》、《读史方舆纪要》等文献,并结合实地调查,就位于汾河流域中部的文湖的实态和变迁进行了考察,并从历史的角度分析了汾河流域水环境变迁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湖 水环境 汾河流域 围湖造田
下载PDF
汾河流域上游基流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7
15
作者 吕向林 姬世保 +2 位作者 仇亚琴 郝春沣 杨月 《水资源保护》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47-153,共7页
针对汾河流域河川径流量、河川基流量急剧减少和流域内生态环境恶化严重的问题,根据汾河流域上游控制站兰村水文站实测径流量数据,对比了数字滤波法、时间步长法对汾河流域基流分割的适用性,分析了基流变化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并应用随... 针对汾河流域河川径流量、河川基流量急剧减少和流域内生态环境恶化严重的问题,根据汾河流域上游控制站兰村水文站实测径流量数据,对比了数字滤波法、时间步长法对汾河流域基流分割的适用性,分析了基流变化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并应用随机森林算法对影响因素重要性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数字滤波法(α=0.925)适宜汾河流域基流分割,可以客观反映汾河流域基流情况;河川基流量在1956—2016年呈极显著下降趋势,在2008年之后有所缓解,突变发生在1981年和2008年;汾河流域上游基流年内分布呈典型双峰型结构,峰值流量从之前的8月转移至3月,2000—2009年平均基流量仅为1956—1959年的1/8;降水量减少对基流量减少的贡献率仅为9.96%,不考虑气温影响时人类活动对基流量减少的贡献率为83.19%;人类活动中煤矿开采和地下水开采是造成基流减少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川径流量 河川基流量 人类活动 数字滤波法 随机森林算法 汾河流域
下载PDF
汾河上中游流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特征及其多样性评价 被引量:6
16
作者 王林芳 李华 +2 位作者 党晋华 赵颖 乔鹏明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28-137,共10页
为探究汾河上中游流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特征,研究了汾河上中游流域17个采样点位的大型底栖动物物种组成、空间分布、与水质环境因子的关系及其多样性.研究结果表明,汾河上中游流域共鉴定出大型底栖动物4门6纲25科,共37(属)种,且不同采... 为探究汾河上中游流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特征,研究了汾河上中游流域17个采样点位的大型底栖动物物种组成、空间分布、与水质环境因子的关系及其多样性.研究结果表明,汾河上中游流域共鉴定出大型底栖动物4门6纲25科,共37(属)种,且不同采样点位大型底栖动物的种类、生物密度和生物量具有明显的空间异质性;水质环境因子对汾河上中游流域大型底栖动物的影响大小排序为DO>TP>CON>NH3-N>TN>pH>BOD5,不同种类大型底栖动物的主要水质影响因子不同;汾河上中游流域17个采样点中,大型底栖动物多样性最好为"一般"等级,占总采样点位的29%,"较差"等级采样点位占41%,"差"等级采样点位占30%,汾河上中游流域大型底栖动物的多样性综合评价为"较差"等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汾河上中游流域 大型底栖动物 群落特征 生物多样性
下载PDF
古村落景观流域属性及其机理研究——以汾河流域为例
17
作者 邵秀英 曹哲 《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年第2期75-79,共5页
古村落是历史时期人类择吉而居、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产物,是聚落演进的现代表征和聚落型遗产景观的典型代表.流域是聚落的起源地,聚落型遗产景观具有鲜明的流域个性,汾河是山西的母亲河,流域古村落遗产集聚,散落在汾河流域各段的古村落记... 古村落是历史时期人类择吉而居、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产物,是聚落演进的现代表征和聚落型遗产景观的典型代表.流域是聚落的起源地,聚落型遗产景观具有鲜明的流域个性,汾河是山西的母亲河,流域古村落遗产集聚,散落在汾河流域各段的古村落记录了流域几千年农耕文化、聚落文化的起源、发展和演进,成为山西农耕文化和聚落文化的缩影.由于流域内古村落形成背景与发展条件的不同,古村落构景要素与景观表达分异明显,而对汾河流域古村落景观分异及其形成背景的研究,对于古村落遗产保护与开发利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村落 景观分异 机理 汾河流域
下载PDF
汾河上中游流域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被引量:23
18
作者 刘娟 王飞 +1 位作者 韩文辉 赵颖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CSCD 2018年第3期91-98,共8页
为综合整治汾河流域生态环境,依据汾河流域2016年水生态监测数据,从涵盖水体物理化学和水生生物特性等方面构建生态系统健康的候选指标体系。采用主成分与相关性分析方法对评价指标进行筛选,得出包含底栖动物多样性指数、鱼类多样性指... 为综合整治汾河流域生态环境,依据汾河流域2016年水生态监测数据,从涵盖水体物理化学和水生生物特性等方面构建生态系统健康的候选指标体系。采用主成分与相关性分析方法对评价指标进行筛选,得出包含底栖动物多样性指数、鱼类多样性指数、石油类、溶解氧、硝态氮、化学需氧量、五日生化需氧量、总氮、总磷、氟化物、阴离子表面活性剂、锌、铬、铜和镉这15个指标构成的河流健康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改进的灰色关联方法对河流生态系统健康进行评价,评判综合多指标条件下的河流健康等级情况。结果表明:汾河上中游流域的37个采样点中"健康"等级有12个,"亚健康"等级有1个,共占35%;"一般"等级有7个,占19%;"较差"和"极差"等级采样点为17个,占46%。其中健康与亚健康等级采样点均位于汾河上中游北部地区,较少受人类活动影响,而较差和极差等级主要位于汾河上中游流域南部河段,城市生活及工业畜牧业排污是导致河流健康受影响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河流生态健康 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灰色关联度 汾河中上游流域
下载PDF
基于DEM的汾河流域水系提取试验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周国园 侯志华 《科技创新与生产力》 2014年第11期60-63,共4页
以山西省汾河流域为水系提取实验研究区域,采用该区域的DEM数据,依托地表径流模型,并利用ArcGIS10.0中的水文处理工具包对河流流域进行水系特征提取,通过对水流方向的计算,对集水积累量进行分析,最终生成基于不同阈值的河网。
关键词 汇流面积阈值 DEM 水系提取 汾河流域
下载PDF
汾河流域三生空间功能耦合协调研究 被引量:14
20
作者 李强 苏迎庆 +4 位作者 冯珍珍 周鑫 郭利刚 马小红 刘庚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15-125,共11页
探究流域三生空间功能耦合协调规律对流域土地资源的科学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以汾河流域为研究区,构建流域空间功能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协调模型测算2006、2013和2018年流域三生空间功能耦合度、耦合协调度及两两间耦... 探究流域三生空间功能耦合协调规律对流域土地资源的科学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以汾河流域为研究区,构建流域空间功能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协调模型测算2006、2013和2018年流域三生空间功能耦合度、耦合协调度及两两间耦合协调度并进行时空分析。结果表明:1)时空格局上,耦合度呈现“北低南高”与低值“斑块”嵌入的空间特征,演变趋势呈现“向上开口的抛物线”的曲线特征;耦合协调度呈现高值区“斑块”嵌入低值区的格局,演变趋势呈现“波浪式”曲线特征。2)“生产—生活”空间功能耦合度较高,“生产—生态”“生活—生态”空间功能耦合表现的耦合度较低,并经历耦合度“高—降低—增高”的过程,而耦合协调度同处于较低水平。3)三生空间功能相互矛盾突出,是受汾河流域空间异质性特征影响,累积的历史“生态欠债”较多,短期内彻底改善三生空间功能耦合协调度存在挑战,未来亟需加大对汾河流域三生空间功能协调发展的路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生空间功能 耦合协调 时空分析 汾河流域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