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华裔汉学家王际真与“三言”的翻译 |
李新庭
庄群英
|
《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1 |
6
|
|
2
|
明清传教士与冯梦龙“三言”在西方的传播 |
李新庭
|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0 |
5
|
|
3
|
论冯梦龙之情教思想 |
李双华
|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3 |
5
|
|
4
|
“史统散而小说兴”与“史诗衰而小说兴”——冯梦龙与巴赫金小说起源思想比较研究 |
张开焱
|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3 |
2
|
|
5
|
冯梦龙的戏曲导演艺术 |
刘召明
|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6 |
2
|
|
6
|
绝非一味的钟情——冯梦龙对妓女的态度考辨 |
张小龙
|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
2002 |
4
|
|
7
|
冯梦龙情教思想在“三言”中的体现 |
马志英
|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
2009 |
1
|
|
8
|
至情至性珍珠衫——《蒋兴哥重会珍珠衫》的生命美学之光 |
米舜
|
《衡水学院学报》
|
2006 |
3
|
|
9
|
论明清小说创作中的戏剧因素 |
孙书磊
|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2 |
1
|
|
10
|
另类的合葬——《范巨卿鸡黍死生交》与《潘文子契合鸳鸯冢》新解 |
张天佑
|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8 |
1
|
|
11
|
从“色诱”到“殉情”——冯梦龙对《白蛇传》的情节与主题思想发展的贡献 |
李丽丹
|
《江西教育学院学报》
|
2004 |
5
|
|
12
|
冯梦龙《情史》评辑的理论内涵分析 |
何悦玲
|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
2010 |
1
|
|
13
|
备人鬼之态 兼真幻之长——冯梦龙增补《新平妖传》的贡献 |
傅承洲
|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12 |
0 |
|
14
|
冯梦龙“三言”的口头诗学特征 |
王委艳
|
《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1 |
0 |
|
15
|
神女“自荐枕席”类小说初探——以冯梦龙《情史类略》为研究中心 |
刘城
|
《天中学刊》
|
2013 |
0 |
|
16
|
冯梦龙是俗文学家吗? |
李双华
|
《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
2002 |
0 |
|
17
|
冯梦龙诗歌创作论略 |
游友基
|
《福建江夏学院学报》
|
2019 |
0 |
|
18
|
“三言”与冯梦龙的“无讼”梦 |
林荣松
|
《福建江夏学院学报》
|
2017 |
0 |
|
19
|
“三言”视域中的冯梦龙创作观略论 |
金军华
|
《南阳理工学院学报》
|
2013 |
0 |
|
20
|
《月明和尚度柳翠》源流考 |
刘磊
|
《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
2003 |
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