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冯亭献上党与赵国实为诈降辨 被引量:2
1
作者 郝良真 侯廷生 《河北学刊》 2003年第1期201-203,共3页
本文通过对诸多史料的辨析认为,战国后期,冯亭献上党与赵国是其暗降秦国的诈降,冯亭的华阳君封号非赵国所封,冯亭后人在长平战后留潞和迁赵反映了冯氏家族在献上党问题上的分裂。
关键词 战国 冯亭 献上党 赵国 伪诈
下载PDF
锂电池正极材料多硫化碳炔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 被引量:15
2
作者 王维坤 王安邦 +1 位作者 曹高萍 杨裕生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67-371,共5页
为克服锂/硫电池的正极材料单质硫的导电性差、放电产物的部分溶解导致电池性能下降等问题,在“主链导电、侧链储能”思路下,设计并探索了一种新型正极材料多硫化碳炔。通过元素分析、13CNMR谱、Raman光谱及热分析测试技术对含碳炔结构... 为克服锂/硫电池的正极材料单质硫的导电性差、放电产物的部分溶解导致电池性能下降等问题,在“主链导电、侧链储能”思路下,设计并探索了一种新型正极材料多硫化碳炔。通过元素分析、13CNMR谱、Raman光谱及热分析测试技术对含碳炔结构的碳材料与单质硫在不同温度下的共热产物进行了表征。结果证明, 300℃下所得产物中多数硫以多硫链的形式化合在sp2杂化的碳主链上,生成接近理想多硫化碳炔的结构。该材料的放电容量高,大电流性能好(400mA/g的电流密度下放电比容量为773mA·h/g),循环性能较好(50次循环后,还具有350mA·h/g的容量),证明材料设计思路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极材料 电化学性能 碳炔 硫化 锂电池 RAMAN光谱 制备 分析测试技术 sp^2杂化 放电比容量 电池性能 部分溶解 元素分析 ^13C NMR谱 放电容量 电流性能 电流密度 循环性能 设计思路 单质硫 导电性 产物 碳材料 近理想
下载PDF
平原君“利令智昏”导致长平之战及其惨败 被引量:1
3
作者 吴名岗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第21期16-21,共6页
秦国"伐韩之野王",分割韩国,上党道绝。上党郡守冯亭以"吏民皆安为赵"为由,拉赵国与其抗秦。平原君贪上党大利,在冯亭不合作的情况下,出兵长平,走出了长平战败的第一步;争冯亭以权,失上党官吏人民支持,二败;赵王听... 秦国"伐韩之野王",分割韩国,上党道绝。上党郡守冯亭以"吏民皆安为赵"为由,拉赵国与其抗秦。平原君贪上党大利,在冯亭不合作的情况下,出兵长平,走出了长平战败的第一步;争冯亭以权,失上党官吏人民支持,二败;赵王听信反间,以赵括换廉颇成三败;乞和秦国不成为四败;秦绝赵粮道,赵不能救而彻底失败。论长平之战,不能仅盯住将帅和战场,必须从战略决策、战争全过程追溯其因果,才能理解司马迁说平原君"利令智昏"导致了长平之战及其惨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原君 冯亭 上党 廉颇 白起
下载PDF
异曲同题不同工——冯延巳与温庭筠两首小词之比较论析
4
作者 陈志斌 苏玲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3期82-84,共3页
比较论析温庭筠和冯延巳的二首同题代表性小词 ,文章认为二首词在情感抒写的深浅 ,手法和风格上均有很大的差异 ,而冯词胜于温词 ,对北宋早期词坛的影响冯延已较之温庭筠为大。
关键词 温庭筠 冯延巳 词差异 比较论析
下载PDF
《过庭录》古籍整理工作论析
5
作者 徐兴海 《西安联合大学学报》 2004年第3期85-90,共6页
《过庭录》是宋翔凤积数十年的读书笔记,其内容涉及考辨、校勘、文字、音韵、训诂,其所做的校勘等工作就是现在所称的古籍整理工作。宋翔凤于文字、音韵、训诂、版本、目录、校勘之学上力求阐述一己之见,他在古籍整理方面的工作说明他... 《过庭录》是宋翔凤积数十年的读书笔记,其内容涉及考辨、校勘、文字、音韵、训诂,其所做的校勘等工作就是现在所称的古籍整理工作。宋翔凤于文字、音韵、训诂、版本、目录、校勘之学上力求阐述一己之见,他在古籍整理方面的工作说明他是乾嘉学派转变到今文经学学派的中间人物,其所做工作应该予以恰当评价。综合而论,《过庭录》之古籍整理工作比起乾嘉学派已经大为不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翔凤 《过庭录》 校勘 文字 音韵 训诂
下载PDF
南唐词人的创作及其在词史演进中的地位
6
作者 余恕诚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年第3期324-329,共6页
南唐冯延巳、李璟、李煜三人的词均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冯延已、李璟的创作超越了“花间”词,洗淡了脂香粉腻,注入了身世之感。李煜词则进一步直接抒写情怀,突现主体精神,开始具有雄奇之美和博大气象。南唐词本身可算一个完整的发展... 南唐冯延巳、李璟、李煜三人的词均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冯延已、李璟的创作超越了“花间”词,洗淡了脂香粉腻,注入了身世之感。李煜词则进一步直接抒写情怀,突现主体精神,开始具有雄奇之美和博大气象。南唐词本身可算一个完整的发展过程。后来从晏殊、欧阳修到苏轼的北宋词,也经历了一场类似从“伶工之词”到“士大夫之词”的变化,前者像是后者的一次初步预演,两次发展,是呈螺旋形向前推进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唐词 冯延巳 李Jing 词史演进 历史地位 创作
全文增补中
微晶β-SiAlON材料的制备 被引量:1
7
作者 王婷 杨道媛 +2 位作者 袁斐 冯晓聪 屈源超 《耐火材料》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414-417,共4页
以原料配比(w):硅粉39.4%、金属铝粉12.7%、氧化铝粉47.9%为基础配方进行配料,分别经1 300、1 350、1 400、1 450、1 500℃保温3 h或5 h氮化反应制备β-SiAlON材料。研究了Fe2O3烧结助剂、煅烧温度和保温时间对制备β-SiAlON材料的体积... 以原料配比(w):硅粉39.4%、金属铝粉12.7%、氧化铝粉47.9%为基础配方进行配料,分别经1 300、1 350、1 400、1 450、1 500℃保温3 h或5 h氮化反应制备β-SiAlON材料。研究了Fe2O3烧结助剂、煅烧温度和保温时间对制备β-SiAlON材料的体积密度、耐压强度、物相组成和显微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2%(w)的Fe2O3,提高煅烧温度和延长保温时间,都有助于烧结的进行。添加2%(w)的Fe2O3作烧结助剂,在N2气氛中于1 500℃下保温5 h烧成试样的耐压强度达到85.44 MPa,体积密度达到2.92 g·cm-3,以β-SiAlON为主晶相,晶粒发育良好,呈棱柱状,直径大约1μm,长度大约2μm,且分布比较均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Β-SIALON Fe2O3烧结助剂 烧结温度 保温时间
下载PDF
论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的经典化历程及其古今差异 被引量:2
8
作者 陈清灵 《惠州学院学报》 2018年第5期79-83,共5页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是苏轼贬谪黄州期间的代表作之一,备受当下大众与学者的关注。但这首词的经典化历程并非一帆风顺:自问世起便一直寂寂无闻,直至进入20世纪才受到肯定与重视,最终成就经典地位。关于此词经典化之古今差异...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是苏轼贬谪黄州期间的代表作之一,备受当下大众与学者的关注。但这首词的经典化历程并非一帆风顺:自问世起便一直寂寂无闻,直至进入20世纪才受到肯定与重视,最终成就经典地位。关于此词经典化之古今差异,究其原因有二:一是体现鲜明时代性的社会文化背景,二是由现当代阐释深入挖掘的思想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轼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经典化
下载PDF
“字正腔圆”的中国室内歌剧《凤仪亭》
9
作者 付莉 《音乐文化研究》 2022年第1期64-75,M0003,共13页
采用中国戏曲演员演唱的室内歌剧《凤仪亭》打破了传统歌剧的美声唱法,将“中国声音引入到歌剧世界之中”。全剧以“中西融合”为创作理念,人声强调中国韵味,器乐则在运用西方技法的同时亦展现出游移于传统与现代、中国与西方的特点。... 采用中国戏曲演员演唱的室内歌剧《凤仪亭》打破了传统歌剧的美声唱法,将“中国声音引入到歌剧世界之中”。全剧以“中西融合”为创作理念,人声强调中国韵味,器乐则在运用西方技法的同时亦展现出游移于传统与现代、中国与西方的特点。作曲家也通过帮腔、器乐编制、和音及旋律构成等多个方面证明了“中西融合”并非机械的组合,而是既要保留中西方各自的音乐特点,又要将二者有机结合,最终意在展露中国传统音乐在当代专业音乐中的无限发展潜力和极强的融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凤仪亭》 川剧与京剧唱腔 器乐编制 和音及旋律构成 中西融合
下载PDF
隐性的呼唤——探析冯梦龙的道德评判标准
10
作者 张峻峰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06年第11期25-27,共3页
明代后期王朝衰败,矛盾丛生,资本主义萌芽,市民阶层兴起。冯梦龙在编撰《三言》时,就折射出了明末社会思想和社会生活的一个侧面,也展现了其自身的道德评判标准。本文以《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为例,通过对此篇白话小说所褒贬的人物形象进... 明代后期王朝衰败,矛盾丛生,资本主义萌芽,市民阶层兴起。冯梦龙在编撰《三言》时,就折射出了明末社会思想和社会生活的一个侧面,也展现了其自身的道德评判标准。本文以《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为例,通过对此篇白话小说所褒贬的人物形象进行分析,探讨冯梦龙在明末市井气息浸染社会各阶层的状态下所发出的隐性的价值呼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冯梦龙 道德评判 情义 市井气息
下载PDF
从朱延丰出国案看蒋廷黻对清华历史学系之改造 被引量:7
11
作者 梁晨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22-29,共8页
20世纪30年代的清华大学历史学系,在数年之内汇聚了陈寅恪、蒋廷黻、雷海宗等硕学名师,确立了具有特色的教研方向,亦培养出邵循正、王信忠、何柄棣等一大批日后的著名学人。清华历史学系一度成为国内学坛之领风气者。清华历史学系能够... 20世纪30年代的清华大学历史学系,在数年之内汇聚了陈寅恪、蒋廷黻、雷海宗等硕学名师,确立了具有特色的教研方向,亦培养出邵循正、王信忠、何柄棣等一大批日后的著名学人。清华历史学系一度成为国内学坛之领风气者。清华历史学系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与时任系主任蒋廷黻的个人努力密不可分。蒋氏依照个人之史学观,结合当时中国社会之实际来树立清华史学研究的方向,同时精心选拔可造之才以备教研,促成了清华历史学系的发展与繁荣。朱延丰出国案恰能体现蒋氏的此种努力和用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华大学 陈寅恪 蒋廷黻 邵循正 朱延丰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