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冯小刚喜剧电影的传统文化要素 被引量:1
1
作者 刘振东 陈鹏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80-83,共4页
冯小刚的喜剧电影蕴涵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要素。在思想层面力求复归传统文化,这正是使其在中国电影市场上取得巨大成功的主要原因。对于冯小刚喜剧电影而言,中国传统文化要素主要体现在电影作品的营销策略、思想内容和艺术心态三个方面。
关键词 冯小刚 喜剧电影 传统文化
下载PDF
都市镜像与冯小刚电影 被引量:6
2
作者 钱旭初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2005年第3期29-34,共6页
本文从都市文化的角度来讨论冯小刚的电影,按照都市镜像、都市话梦以及都市救赎三个方面展开,提出了冯小刚电影类型化思维、贺岁主题缺失、欲望故事背后的多元主题、自由人角色背后的启蒙告别,以及拯救都市的乡村化退守等问题。
关键词 都市 冯小刚 电影
下载PDF
从《芳华》的人物与行为细节透视冯小刚电影作品的价值观 被引量:2
3
作者 周星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50-156,共7页
冯小刚的《芳华》是近年来创作出的最好的电影作品之一,其表现几段历史的勇气和对于青春美好的歌咏,不是单一性的呈现与褒贬,而是鲜活的描绘,细致入微地围绕人物性格来展开发展。剖析影片的情节逻辑和不同人物的行为逻辑,可以看到冯小... 冯小刚的《芳华》是近年来创作出的最好的电影作品之一,其表现几段历史的勇气和对于青春美好的歌咏,不是单一性的呈现与褒贬,而是鲜活的描绘,细致入微地围绕人物性格来展开发展。剖析影片的情节逻辑和不同人物的行为逻辑,可以看到冯小刚电影的成熟意味,包括阅历、情感和理性第一次如此合拍的结合,主观性的收敛、客观性现实的蕴藏、情感收放自如的掏挖、细节意味的深透等都表现出色。冯小刚电影的时代感知和现实主义本质没有改变,骨子里的现实批评透视的执着,对于世俗文化的偏爱,对人性文化的不舍,对现实不忿的激烈态度,与对情感现实的坚守,对于正义的偏爱追求与对于人性多样性的挖掘等等,都可以通过《芳华》看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冯小刚 电影创作 《芳华》 人物性格 作品分析 细节 价值观
下载PDF
海南影视主题旅游营销策略分析——以冯小刚电影公社为例 被引量:6
4
作者 田宇 蒋逸凡 +1 位作者 付业勤 李思益 《绿色科技》 2016年第17期140-145,共6页
指出了海南省因其优越的自然环境吸引着来自国内外的游客前来观光度假,而影视剧制作者正在将其转化为影视资源发挥强大的旅游功效。影视旅游在海南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营销是关键。研究了冯小刚电影公社的营销策略,梳理其自成立以来开... 指出了海南省因其优越的自然环境吸引着来自国内外的游客前来观光度假,而影视剧制作者正在将其转化为影视资源发挥强大的旅游功效。影视旅游在海南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营销是关键。研究了冯小刚电影公社的营销策略,梳理其自成立以来开展的一系列营销活动,分析其营销战略和方法,结合游客接待情况探讨了其营销策略的实施效果。以期为更好地发挥影视旅游的魅力提供现实依据,同时也是对个性影视旅游项目有效营销策略的尝试性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影视旅游 营销策略 冯小刚电影公社
下载PDF
北美外语片市场与冯小刚电影的文化竞争力 被引量:1
5
作者 陈林侠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53-159,共7页
冯小刚从电视剧进入电影的经历赋予其电影强调通俗易懂、注重世俗价值的特征。冯小刚电影携带中国文化传统与当下主流价值观,但在海外难以得到广泛接受与传播。这是艺术电影与商业电影在不同语境的错位所致。在北美市场,冯小刚电影的&qu... 冯小刚从电视剧进入电影的经历赋予其电影强调通俗易懂、注重世俗价值的特征。冯小刚电影携带中国文化传统与当下主流价值观,但在海外难以得到广泛接受与传播。这是艺术电影与商业电影在不同语境的错位所致。在北美市场,冯小刚电影的"非英语""日常性题材"以及写实效果,使之归于艺术电影类型。然而,影片所强调的恻隐之心的道德情感、主流价值观念、特殊群体的集体记忆,会在故事内容上造成文化折扣;"重细节、轻结构""重广度、轻深度"的宏大叙事,又在艺术观念上悖逆于欧洲电影的叙事传统。因此,冯小刚电影缺乏重要的国际电影节奖项、权威评论及学术研究,很难如张艺谋、陈凯歌等进入艺术电影的传播渠道,这些都严重影响了他在世界范围内的竞争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冯小刚 电影北美市场 道德情感 宏大叙事
下载PDF
大陆贺岁片的研究现状与拓展方向 被引量:1
6
作者 李红春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88-91,共4页
目前关于大陆贺岁片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贺岁片的概念界定、操作模式和电影文本分析等三个领域,并取得了较为丰厚的成果。但如果着眼于贺岁片的品牌塑造和产业发展,仍需更新思路从四个方面加强并拓展相关研究:其一,进一步加强有关贺岁片的... 目前关于大陆贺岁片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贺岁片的概念界定、操作模式和电影文本分析等三个领域,并取得了较为丰厚的成果。但如果着眼于贺岁片的品牌塑造和产业发展,仍需更新思路从四个方面加强并拓展相关研究:其一,进一步加强有关贺岁片的基础理论研究,为贺岁片寻求准确定位,形成统一认识;其二,拓展贺岁电影大众接受环节的实证研究;其三,增强研究的批判性和指导性;其四,着眼于品牌价值的维护和提升,探求贺岁片未来发展的规律和路径。加强贺岁片的研究有助于为我国文化产业的宏观改革与拓展提供新鲜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贺岁片 冯小刚 文化品牌
下载PDF
论融合仪式电影理论视角下冯小刚电影的四组影像关系 被引量:1
7
作者 李凤成 《保山学院学报》 2012年第1期90-95,共6页
运用托马斯·沙茨提出的融合仪式电影理论对冯小刚电影创作进行关照。通过对人物身份与主题、矛盾冲突与解决、背景音乐与主题歌(曲)、场景与"类公路片"四组影像关系的分析和论述,剖析了冯小刚电影作品在当代中国影像生... 运用托马斯·沙茨提出的融合仪式电影理论对冯小刚电影创作进行关照。通过对人物身份与主题、矛盾冲突与解决、背景音乐与主题歌(曲)、场景与"类公路片"四组影像关系的分析和论述,剖析了冯小刚电影作品在当代中国影像生态里呈现出的明显的融合色彩。冯小刚的贺岁电影是一种运用了融合仪式型叙事策略的类型电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冯小刚贺岁电影 融合仪式 叙事策略 影像关系
下载PDF
冯小刚电影的情感生产与消费
8
作者 张芹 王瑞旭 《铜仁学院学报》 2017年第4期109-111,共3页
一个时代流行的传媒产品特色反映出这个时代人的情感需求。冯小刚电影的"叫座又叫好",离不开他对媒介市场的清醒认识与对受众情感消费特点的精准把握。文章将冯小刚电影置于情感社会学视域之下,探析、总结其影像文本的情感生... 一个时代流行的传媒产品特色反映出这个时代人的情感需求。冯小刚电影的"叫座又叫好",离不开他对媒介市场的清醒认识与对受众情感消费特点的精准把握。文章将冯小刚电影置于情感社会学视域之下,探析、总结其影像文本的情感生产、传播与消费特点,借此反思当下的社会文化环境与社会制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冯小刚 电影 情感生产
下载PDF
冯小刚电影的文化表征及转移轨迹
9
作者 坚斌 方婷婷 刘宁 《黄山学院学报》 2014年第1期78-81,共4页
冯小刚的电影在中国电影市场呼风唤雨,而且在中国电影文化当中也独树一帜。纵观冯小刚的影片,除了当初的幽默、诙谐,更多的包涵着对底层人群的关注、对民族的思考、对人性的思索。从《永失我爱》到《一九四二》,他的影片不断从商业空间... 冯小刚的电影在中国电影市场呼风唤雨,而且在中国电影文化当中也独树一帜。纵观冯小刚的影片,除了当初的幽默、诙谐,更多的包涵着对底层人群的关注、对民族的思考、对人性的思索。从《永失我爱》到《一九四二》,他的影片不断从商业空间中寻找文化价值与社会思考,体现出了很高的影像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冯小刚电影 文化表征 转移轨迹 社会思考
下载PDF
冯小刚的平民叙事和家国神话——从《我不是潘金莲》说起 被引量:2
10
作者 陈犀禾 翟莉滢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67-71,75,共6页
对平民生活和命运的关怀是冯小刚电影的一贯特色,2016年的影片《我不是潘金莲》把对平民情怀的思考更推进了一步。《我不是潘金莲》就其对平民问题思考的广度,更为宽阔;就其对当代中国问题的把握,更为深刻;就其对当代中国平民问题和社... 对平民生活和命运的关怀是冯小刚电影的一贯特色,2016年的影片《我不是潘金莲》把对平民情怀的思考更推进了一步。《我不是潘金莲》就其对平民问题思考的广度,更为宽阔;就其对当代中国问题的把握,更为深刻;就其对当代中国平民问题和社会问题的追究,更为一针见血。在近年市场化拜金大潮下,《我不是潘金莲》是难得一见的独特的、富有责任感的优秀之作,显示了冯小刚在艺术家的良心和市场化趣味中保持了一种难得的平衡。相比冯氏早期的平民叙事,冯氏近年的平民叙事发生了微妙的变化,那就是从纯粹的平民叙事向平民和国家社会叙事相融合的转变,在描绘平民生活和命运的故事中包涵了某种国家和社会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影艺术 国产电影 冯小刚电影作品 平民叙事 《我不是潘金莲》 国家社会叙事
下载PDF
论冯小刚贺岁电影中的城市影像 被引量:2
11
作者 苏扬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14年第1期47-52,共6页
冯小刚的贺岁电影是贺岁电影中的典范之作,其中表现城市人的故事是他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城市文明的审视和书写,冯小刚的贺岁电影记录了城市的变迁,让我们意识到在城市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种种社会矛盾,包括追求物质化所带来的人... 冯小刚的贺岁电影是贺岁电影中的典范之作,其中表现城市人的故事是他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城市文明的审视和书写,冯小刚的贺岁电影记录了城市的变迁,让我们意识到在城市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种种社会矛盾,包括追求物质化所带来的人性的迷失与扭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冯小刚 贺岁电影 城市影像
下载PDF
贺岁片的品牌策略研究——以“冯氏贺岁片”为例
12
作者 王晓青 邓云 《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2年第7期87-88,共2页
在好莱坞大片的屡屡冲击下,中国电影确实经历了一个低迷期,但随着具有市民品味的贺岁电影的推出,不仅形成了一个固定的档期,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好莱坞模式的垄断。贺岁片主题的贴近性、悲情元素正剧因素对喜剧的注入、以及长期以来... 在好莱坞大片的屡屡冲击下,中国电影确实经历了一个低迷期,但随着具有市民品味的贺岁电影的推出,不仅形成了一个固定的档期,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好莱坞模式的垄断。贺岁片主题的贴近性、悲情元素正剧因素对喜剧的注入、以及长期以来符合观众消费的期待心理、明星与故事角色的契合性使得这样一个平民化的电影模式在竞争的夹缝中顽强的生存了下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贺岁片 冯小刚 品牌
下载PDF
文化转型中的婚姻焦虑——对冯小刚电影《手机》的评析
13
作者 王连峰 《菏泽学院学报》 2012年第4期45-48,共4页
冯小刚的电影《手机》,主要讲述在社会转型、文化转型的时代背景下,迅猛发展的当代技术社会对中国传统婚姻生活的冲击和影响。婚姻双方对此表现出多重焦虑:对时空、环境和情感的错位焦虑,对历史和个体成长的焦虑,以及女性解放潮流下的... 冯小刚的电影《手机》,主要讲述在社会转型、文化转型的时代背景下,迅猛发展的当代技术社会对中国传统婚姻生活的冲击和影响。婚姻双方对此表现出多重焦虑:对时空、环境和情感的错位焦虑,对历史和个体成长的焦虑,以及女性解放潮流下的性别焦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型 冯小刚 电影《手机》 焦虑
下载PDF
现实社会中的狼与羊——对影片《天下无贼》的思考
14
作者 李媛 《长治学院学报》 2011年第1期57-59,共3页
冯小刚导演拍摄的贺岁片在中国电影界具有标志性的地位。其幽默的语言,小品式情节的展现,以及对生活隐喻性的暗示是冯氏贺岁片得以在中国电影市场上卖座的主要原因。《天下无贼》是冯小刚导演继《甲方乙方》、《不见不散》、《大腕》等... 冯小刚导演拍摄的贺岁片在中国电影界具有标志性的地位。其幽默的语言,小品式情节的展现,以及对生活隐喻性的暗示是冯氏贺岁片得以在中国电影市场上卖座的主要原因。《天下无贼》是冯小刚导演继《甲方乙方》、《不见不散》、《大腕》等贺岁片之后的又一力作。影片延续着冯氏贺岁片的特质,但同时也添加了导演对生活更深层次的人文关照,狼与羊是对影片中小偷和被偷者的代名词,也是对生活中善与恶的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下无贼》 贺岁片 冯小刚
下载PDF
风景这边独好——试论冯小刚电影现象
15
作者 张琪 《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 2002年第1期34-39,共6页
冯小刚电影现象构成了中国电影界十分奇特的冷热现象 :一方面是观众的好评和高票房收入 ,一方面却是某些圈内人士和学术批评的严厉遣责。本文试图从中国的商业电影和中国电影现状入手来对这一现象进行诠释。并尝试着从市场、电影的社会... 冯小刚电影现象构成了中国电影界十分奇特的冷热现象 :一方面是观众的好评和高票房收入 ,一方面却是某些圈内人士和学术批评的严厉遣责。本文试图从中国的商业电影和中国电影现状入手来对这一现象进行诠释。并尝试着从市场、电影的社会功能、情节的组建与构架、冲突与悬念和独特的喜剧风格等方面探讨冯小刚商业电影的成功所在 ,希望能为中国商业电影的繁荣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影现象 冯小刚 商业电影 中国 电影现状 社会功能 喜剧风格
下载PDF
“疼痛记忆”:冯小刚电影的深层心理解读
16
作者 于东晔 《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6期37-41,共5页
疼痛这一概念除了指与肢体损伤有关的肉体疼痛,还包括了感觉、情感、认知和社会成分的痛苦体验,即心理疼痛和社会疼痛,以及基于这些疼痛所产生的疼痛恐惧。疼痛会成为人们挥之不去的顽固记忆,艺术家的疼痛记忆会深切影响其创作取材及诉... 疼痛这一概念除了指与肢体损伤有关的肉体疼痛,还包括了感觉、情感、认知和社会成分的痛苦体验,即心理疼痛和社会疼痛,以及基于这些疼痛所产生的疼痛恐惧。疼痛会成为人们挥之不去的顽固记忆,艺术家的疼痛记忆会深切影响其创作取材及诉求。到目前,冯小刚的电影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以《甲方乙方》《非诚勿扰》《非诚勿扰2》《私人订制》等为代表的典型的冯氏贺岁喜剧片;另一类是以《1942》《集结号》《芳华》等为代表的非贺岁喜剧片。第一类影片,是冯小刚对市场的尊重和迎合,以求取得票房成绩,获得在电影界的话语权。冯小刚拍第二类影片的最深层的心理动机,来自他成长和奋斗过程中的疼痛记忆,这些疼痛记忆,驱使他关注底层小人物,体谅和同情底层小人物的生存处境和诉求,而无法超越自身的疼痛恐惧,也影响到了冯小刚电影的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冯小刚 贺岁片 《芳华》 疼痛 疼痛恐惧 疼痛记忆 心理解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