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rack mechanism of ground fissures in loess layer of Fenwei Basin, China
1
作者 LI Cong LU Quanzhong +2 位作者 WANG Feiyong LUO Wenchao XU Qiang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SCIE CSCD 2024年第5期1683-1696,共14页
The Fenwei Basin, covered by loess, experiences severe ground fissure disasters. These disasters disrupt the continuity of the loess and pose significant threats to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safety along transportation... The Fenwei Basin, covered by loess, experiences severe ground fissure disasters. These disasters disrupt the continuity of the loess and pose significant threats to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safety along transportation routes. Nevertheless, the crack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influence zone of ground fissures in the loess layer remain inadequately investigated. To effectively prevent and control ground fissure disasters, physical model tests and the PFC(particle flow code) numerical simulation method are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crack mechanism of buried ground fissures in the loess layer.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are two main cracks in the layer profile, which have a Y-shape morphology. As the dip angle of the preset cracks increased from 60° to 90°, the main deformation zone at the surface gradually shifted towards the footwall. The process of crack propagation from depth to surface is divided into five stages. Additionally, the results confirm the accuracy of the width of the rupture zone d2in the footwall calculated by the cantilever beam theory. These findings can offer theoretical guidance for determining the avoidance distance of ground fissures in loess regions, as well as for implementing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corresponding control measures for various stages of buried ground fissure propag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round fissure fenwei basin Physical model test Particle flow code Crack propagation
下载PDF
汾渭盆地池南地区小麦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2
作者 马丽 何金先 +3 位作者 武剑 黄正鑫 张福敏 谢国梁 《矿产与地质》 2024年第4期831-838,共8页
为探究汾渭盆地池南地区冬小麦籽粒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采集了池南地区14个地块的冬小麦样品,对每个样品的微量元素含量进行测试,并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相比长三角小麦,池南地区小麦中Cu、Fe、Pb、Hg、Cd含量较低,Mo、Se较高,Zn... 为探究汾渭盆地池南地区冬小麦籽粒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采集了池南地区14个地块的冬小麦样品,对每个样品的微量元素含量进行测试,并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相比长三角小麦,池南地区小麦中Cu、Fe、Pb、Hg、Cd含量较低,Mo、Se较高,Zn、B较为接近,依据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存在Zn、Cr污染;轻、重稀土之间分馏较轻稀土之间和重稀土之间分馏均大;Ce无明显异常,Eu基本表现为正异常。摄食足量的池南地区小麦可以满足人体对Cu、Zn、Fe、Mo的需求,同时不会摄入过量的Cu、Zn、Fe、Mo、B、Se、ΣRExOy及污染物Pb、Hg、Cd、As,但可能存在摄入过量Cr的风险。通过元素富集度分析,推测池南地区土壤硒含量与小麦籽粒中硒含量应该具备线性相关性,且该区小麦达到富硒水平,结合该区土壤Se含量认为池南地区具有发展富硒小麦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量元素 摄食元素量 山西小麦 池南地区 汾渭盆地
下载PDF
汾渭盆地富氦天然气成因及成藏条件初探 被引量:47
3
作者 卢进才 魏仙样 +1 位作者 李玉宏 姜亭 《西北地质》 CAS CSCD 2005年第3期82-86,共5页
20世纪70年代,前人在汾渭盆地进行石油勘探时,于新近—古近系钻遇氦、甲烷、氮等天然气,由于当时以新生界石油勘探为目的,所以未能开展进一步工作。20世纪90年代以来,汾渭盆地地热资源得到了充分的利用,在地热水开采中,发现普遍含天然... 20世纪70年代,前人在汾渭盆地进行石油勘探时,于新近—古近系钻遇氦、甲烷、氮等天然气,由于当时以新生界石油勘探为目的,所以未能开展进一步工作。20世纪90年代以来,汾渭盆地地热资源得到了充分的利用,在地热水开采中,发现普遍含天然气。笔者通过盆内对不同构造单元、不同层位的地热井采集的天然气样品进行组分及同位素分析,发现汾渭盆地天然气为国内外少有的以壳源氦为主,有少量幔源氦加入的富氦天然气,并具有较高含量的幔源甲烷。综合前人资料成果,对形成天然气藏的气源条件、储盖组合条件、圈闭条件及运移与保存条件进行了的初步分析,认为汾渭盆地具有形成富氦天然气的地质条件和良好的勘探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汾渭盆地 富氦天然气 幔源甲烷 勘探前景
下载PDF
空间大地测量GPS揭示的汾渭盆地及其邻域现今地壳应变场变化特征 被引量:9
4
作者 瞿伟 王运生 +2 位作者 张勤 王庆良 薛康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828-839,共12页
利用汾渭盆地及其邻域2001—2007年与2009—2011年高精度GPS监测资料,基于区域构造特点,采用块体运动应变模型结合数理统计假设检验法,建立了区域合理的地壳运动应变模型,基于此定量研究了区域现今地壳应变场及其变化特征,特别是2008年... 利用汾渭盆地及其邻域2001—2007年与2009—2011年高精度GPS监测资料,基于区域构造特点,采用块体运动应变模型结合数理统计假设检验法,建立了区域合理的地壳运动应变模型,基于此定量研究了区域现今地壳应变场及其变化特征,特别是2008年汶川强震对汾渭盆地区域变形特征的作用影响,同时从盆地整体上分析了盆地内多发的地裂缝灾害与区域整体构造变形特征之间的内在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经统计检验判断,选择合理的区域地壳运动应变模型,对获取真实反映区域实际构造变形特性的应变参数具有重要的作用;2008年汶川强震对青藏东边缘地块及渭河盆地西侧局部地区应变场造成一定的影响,但是震后上述区域并没有出现显著的应变积累而是呈现出应变量值较震前减小的特征,分析其原因可能是因为此区域并不是强震造成的库仑应力显著增加区,在震后2009—2011年时间段内处于构造应力场的松弛调整期;汶川强震没有显著改变研究域现今整体的构造变形背景特征,区域地壳构造活动特征仍具有较好的继承性;基于研究域构造块体具有各向同性连续弹性变形的前提,初步推断整个汾渭盆地内多发的地裂缝灾害可能是区域NW—SE向拉张应力场作用下的地表破裂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汾渭盆地 GPS 块体运动应变模型 数理统计假设检验 地壳应变特征 地裂缝灾害
下载PDF
用GPS数据研究汾渭盆地构造应力场变化 被引量:8
5
作者 张永志 段虎荣 +2 位作者 王卫东 徐海军 山锋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44-47,共4页
利用2004—2007年观测的GPS数据,采用格林函数法对汾渭盆地地壳15 km深处的最大主应力和剪应力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1)汾渭盆地的应力场变化分布具有高度不均匀性,山区和盆地的应力场变化性质相反:山区应力场以增加为主,盆地应力场以... 利用2004—2007年观测的GPS数据,采用格林函数法对汾渭盆地地壳15 km深处的最大主应力和剪应力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1)汾渭盆地的应力场变化分布具有高度不均匀性,山区和盆地的应力场变化性质相反:山区应力场以增加为主,盆地应力场以减小为主;2)宝鸡至咸阳一带的剪应力变化与汤浴至蒲城一带的剪应力变化存在相反的性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PS速率 格林函数法 反演 应力场变化 汾渭盆地
下载PDF
中国“采水型”地裂缝特征和成因分析 被引量:12
6
作者 王艺伟 叶淑君 +1 位作者 于军 龚绪龙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741-752,共12页
过量开采地下水诱发的地裂缝("采水型"地裂缝)灾害对社会造成严重损失,受到人们普遍关注。近几十年来,国内外学者对其成因机制进行了大量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本文系统分析了前人的研究成果,归纳出"采水型"地裂缝... 过量开采地下水诱发的地裂缝("采水型"地裂缝)灾害对社会造成严重损失,受到人们普遍关注。近几十年来,国内外学者对其成因机制进行了大量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本文系统分析了前人的研究成果,归纳出"采水型"地裂缝的差异沉降成因、拉张性水平应变成因和四种成因模式;然后针对中国三个典型的"采水型"地裂缝发育区,即汾渭盆地、华北平原、苏锡常地区,阐述了各地地裂缝分布、发育特征和成因机理,并选择典型地段地裂缝进行成因分析,认为汾渭盆地和华北平原地区部分地裂缝属于"先期断层模式",而苏锡常地区地裂缝总体属于"基岩起伏模式",并阐述了该模式下导致地裂缝发育的差异性变形、水平应变作用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裂缝 地下水开采 成因机制 汾渭盆地 华北平原 苏锡常
下载PDF
临汾—运城盆地上古生界演化、改造及油气资源潜力分析 被引量:6
7
作者 赵俊峰 盛双占 +4 位作者 王栋 芦建军 张建伍 刘刚 崔海栋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68-180,共13页
临汾—运城盆地位于山西省中南部,属新生代汾渭地堑系的一部分。以往勘探表明,该地区新生界缺乏有效烃源岩和有利生油条件,油气资源潜力不容乐观。但近年来邻区鄂尔多斯盆地、沁水盆地等上古生界天然气勘探的持续突破,为该地区前新生界... 临汾—运城盆地位于山西省中南部,属新生代汾渭地堑系的一部分。以往勘探表明,该地区新生界缺乏有效烃源岩和有利生油条件,油气资源潜力不容乐观。但近年来邻区鄂尔多斯盆地、沁水盆地等上古生界天然气勘探的持续突破,为该地区前新生界油气勘探提供了重要启示。本文通过地震、重磁资料解释,并结合近年来区内钻孔资料,较全面地刻画了盆地上古生界的赋存分布状况,指出石炭系—二叠系主要分布在临汾坳陷中—北部和峨嵋隆起区西北部。由周邻露头资料推测,该盆地上古生界煤系烃源岩较为发育,有机质达到中等—高成熟演化阶段。结合后期改造、埋藏史和生烃史模拟、保存条件分析等,认为盆地北部临汾凹陷为煤层气或常规天然气勘探的较有利选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古生界 煤系烃源岩 油气资源 临汾-运城盆地 汾渭地堑(汾河-渭河地堑)
下载PDF
黄河中游响应气候变化和地表相对抬升发育阶地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潘保田 胡振波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853-863,共11页
揭示河流系统响应气候变化和地表抬升的机制是理解流域地貌演化以及水系发育过程的基础,其核心难题是如何充分认识它们在阶地发育中扮演的角色。以往的研究倾向于分开讨论气候变化和地表抬升在河流阶地发育中的作用,认为河流堆积/侧蚀... 揭示河流系统响应气候变化和地表抬升的机制是理解流域地貌演化以及水系发育过程的基础,其核心难题是如何充分认识它们在阶地发育中扮演的角色。以往的研究倾向于分开讨论气候变化和地表抬升在河流阶地发育中的作用,认为河流堆积/侧蚀和下切行为分别与冰期和间冰期气候对应,或者将阶地作为地表抬升的直接证据。首先,从上下游河段对比的视角初步解释了黄河中游响应气候变化和地表相对汾渭盆地抬升发育阶地的过程。1.2 Ma以来黄河下蚀鄂尔多斯地块和峨眉台地分别形成了7级阶梯状阶地和6级堆积阶地序列。黄土地层分析结合年代学研究揭示这些阶地面都直接上覆一层古土壤,指示它们形成于气候由冰期向间冰期的过渡阶段,即使在沉降的盆地依然如此。然而,黄河中游并没有在1.2 Ma以来的每一次冰期向间冰期转换都发育阶地,说明气候虽能通过控制河流堆积-侧蚀与下切行为的转换决定阶地的形成时代,但其本身并不是阶地形成的唯一控制因素。在峨眉台地沉降的背景下,黄河无法形成正常的阶梯状阶地序列,取而代之的是堆叠的阶地序列(阶地越年轻拔河高度越大);而当鄂尔多斯地块相对汾渭盆地抬升缓慢时,黄河仅能在极为干旱的冰期向间冰期过渡阶段形成阶地;相比之下,它们相对汾渭盆地抬升速率都足够快速时,驱动黄河近乎对每一次的冰期向间冰期转换都能做出响应而发育阶地。以上黄河中游阶地与气候和地表抬升的对比模式揭示出,快速地表抬升也是阶梯状阶地序列发育不可或缺的因素,能驱使河流在冰期向间冰期过渡阶段显著下切,拉大相邻阶地面垂直距离从而利于后期保存。因此,研究认为黄河中游发育的系列阶地是响应气候变化和地表相对汾渭盆地抬升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中游 阶地发育 鄂尔多斯地块 汾渭盆地 峨眉台地
下载PDF
汾渭盆地黄土剖面0.9Ma前后的粒度突变及其环境意义 被引量:9
9
作者 褚娜娜 潘保田 +4 位作者 王均平 胡振波 苏怀 周天 胡小飞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50-56,共7页
通过对汾渭盆地老庄黄土剖面的古地磁、磁化率、粒度分析,认为该剖面具有1.2 Ma以来的完整风成沉积系列。该剖面最为显著的特点为其粒度组成中粗粒组分含量较高,自L9(对应年龄约为0.9 Ma)以来粒度突然变粗并且地层中共发育了11层厚度较... 通过对汾渭盆地老庄黄土剖面的古地磁、磁化率、粒度分析,认为该剖面具有1.2 Ma以来的完整风成沉积系列。该剖面最为显著的特点为其粒度组成中粗粒组分含量较高,自L9(对应年龄约为0.9 Ma)以来粒度突然变粗并且地层中共发育了11层厚度较大的埋藏古风成砂,研究区远离沙漠,黄土中的砂粒及风成砂是近源搬运造成的,其中黄河河漫滩是其砂粒的主要供给源。这一特点显示汾渭盆地在距今0.9 Ma以来气候显著变干,冰期时发生严重土地沙漠化,这可能是汾渭盆地对中更新世气候转型的响应,还可能与当时青藏高原急剧隆升而激发的亚洲内陆干旱化加剧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汾渭盆地 中更新世 粒度特征 风成砂 环境意义
下载PDF
汾渭盆地古近系-新近系沉积特征 被引量:6
10
作者 李兆雨 李永项 +5 位作者 李文厚 李智超 李玉宏 张倩 杨博 白金莉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120-1133,共14页
汾渭盆地位于鄂尔多斯地块与秦岭造山带的衔接部位,地理位置十分特殊。作为一个新生代断陷盆地,在周缘及内部一系列断裂带控制下,具有边断、边陷、边沉积的特征,新生代地层厚度逾几千米。本文根据大量野外露头及相关钻井资料,综合岩石... 汾渭盆地位于鄂尔多斯地块与秦岭造山带的衔接部位,地理位置十分特殊。作为一个新生代断陷盆地,在周缘及内部一系列断裂带控制下,具有边断、边陷、边沉积的特征,新生代地层厚度逾几千米。本文根据大量野外露头及相关钻井资料,综合岩石学、沉积构造、古生物化石、测井及区域地质资料,系统研究了汾渭盆地古近系—新近系各时期的沉积相特征。结果表明,新生代汾渭盆地发育冲积扇、河流、三角洲、湖泊及风成沉积5种沉积类型。盆地边缘及山前主要发育冲积扇沉积,向盆地中心逐渐过渡为河流、三角洲及湖泊沉积,风成堆积集中分布于盆地边缘。各次级盆地沉积演化具有差异性,除三门峡地区外,汾渭盆地主体自晚始新世开始沉积并持续至渐新世早期;渐新世晚期在经历隆升剥蚀作用后,中新世再次沉降,沉积范围逐渐扩大;至晚中新世,渭河盆地的西安凹陷、固市凹陷两大沉积区以及三门峡—芮城、运城—永济一线均为湖相分布区。上新世湖盆沉积范围达到最大,湖泊广泛分布,盆地边部则大量发育风成沉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汾渭盆地 古近系 新近系 沉积相 沉积特征
下载PDF
汾渭盆地250 kaBP以来黄土粒度记录的环境信息 被引量:7
11
作者 王小莉 潘保田 王均平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6-11,共6页
通过对汾渭盆地西师村黄河第三级阶地上沉积的黄土地层粒度分析发现,沉积物的粒度组份变化曲线能够很好地反映黄土-古土壤地层序列的变化,粒径<5μm和>30μm组份的体积分数曲线分别是东亚夏季风和冬季风的良好替代性指标.通过粒... 通过对汾渭盆地西师村黄河第三级阶地上沉积的黄土地层粒度分析发现,沉积物的粒度组份变化曲线能够很好地反映黄土-古土壤地层序列的变化,粒径<5μm和>30μm组份的体积分数曲线分别是东亚夏季风和冬季风的良好替代性指标.通过粒度分析所绘制的各粒级组份体积分数曲线显示,古土壤S2和S1发育时期,夏季风加强,并且分别在225,121,101,85 kaBP处出现峰值;在40 kaBP左右,夏季风有所加强,形成一层弱古土壤Sm.黄土L2和L1堆积时期,冬季风加强,峰值分别出现在185,155,138,15 kaBP处.西师剖面的黄土记录整体上反映了最近250 ka以来汾渭盆地东亚季风的演化过程,为这一地区在最近250 ka以来的东亚季风演化研究作了有益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汾渭盆地 黄土 粒度
下载PDF
三门峡盆地三门组的特征与时代
12
作者 潘卿 肖国桥 +2 位作者 赵卿宇 杨吉龙 王强 《地层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91-101,共11页
汾渭盆地在上新世至早更新世发育巨型内流湖泊——三门古湖。三门组是三门古湖内沉积的一套河湖相地层,同时是中国北方重要的新生代陆相地层单位。三门组沉积结束是指示黄河贯通的重要标志之一,但对三门组命名地三门峡盆地黄底沟剖面的... 汾渭盆地在上新世至早更新世发育巨型内流湖泊——三门古湖。三门组是三门古湖内沉积的一套河湖相地层,同时是中国北方重要的新生代陆相地层单位。三门组沉积结束是指示黄河贯通的重要标志之一,但对三门组命名地三门峡盆地黄底沟剖面的研究显示,其岩性特征及地层时代与汾渭盆地内其他次级盆地的三门组明显不同,这不利于三门组的划分和对比,也导致了学术界对黄河贯通三门峡时代的争议。最近,我们对三门峡盆地东部平陆县张村镇后沟村出露的三门组做了详细的沉积特征和磁性地层研究,结果表明:(1)三门峡盆地三门组的地层特征和时代(2.7—1.6 Ma)与汾渭盆地内其他次级盆地基本一致,指示黄河袭夺三门古湖的时间大约为1.6 Ma,与其他证据揭示的黄河贯通三门峡的时间一致;(2)之前作为三门组命名剖面的黄底沟剖面可能因黄河的侵蚀而缺失了三门组,修订后的磁性地层年代框架指示该剖面可能保存了上新统游河组和上中新统灞河组。三门组在三门峡盆地多个剖面均有出露,本文建议将地层连续、界线清晰、出露最佳、有详细古地磁定年且交通便利的后沟剖面作为三门组的标准剖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门组 三门古湖 下更新统 第四纪 汾渭盆地
原文传递
汾渭地堑系列湖盆第四纪中晚期地貌与沉积阶段性演化的时间序次差异及其构造指示意义 被引量:13
13
作者 胡小猛 陈美君 +2 位作者 王杜涛 吴洁利 胡海晨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849-858,共10页
依据汾渭地堑系列湖盆地貌与沉积特征对其阶段性演化历史进行了研究。野外调查发现,在第四纪中晚期,各湖盆内曾发生过3次大幅快速的湖退或河流强烈下切事件;从渭河盆地至临汾太原盆地,再至大同阳原盆地,每一次事件的出现在各盆地中都有... 依据汾渭地堑系列湖盆地貌与沉积特征对其阶段性演化历史进行了研究。野外调查发现,在第四纪中晚期,各湖盆内曾发生过3次大幅快速的湖退或河流强烈下切事件;从渭河盆地至临汾太原盆地,再至大同阳原盆地,每一次事件的出现在各盆地中都有时间序次上的差异。以黄土-古土壤序列作为时间坐标系,渭河盆地中的3次湖退或河流下切分别发生在L_9,L_6和L_2黄土堆积期;临汾太原盆地分别发生在S_8,S_5和S_1古土壤发育时期;大同阳原盆地分别发生在L_8,L_5和L_1黄土堆积期。也即是,第一次事件在几个盆地中出现的时间序次是L_9-S_8-L_8,第二次事件是L_6-S_5-L_5,第三次为L_2-S_1-L_1。事件出现的时间序次差异显示:距青藏高原越远的盆地,事件出现的时间越晚。根据早期对区域湖退-湖侵发生机制的研究成果并结合上述这些发现,本文认为正是受到青藏高原挤压隆升的影响,而非西太平洋板块俯冲的影响,才产生了区域系列湖盆第四纪中晚期地貌与沉积阶段性演化的这种时间序次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汾渭地堑湖盆 湖退 河流下切 时间序次差异 青藏高原隆升
原文传递
GNSS揭示的汾渭盆地及周缘现今地壳运动与应变差异 被引量:2
14
作者 高源 瞿伟 +2 位作者 张勤 王庆良 郝明 《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1063-1070,1113,共9页
利用汾渭盆地及周缘地块2011—2017年高精度GNSS(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监测资料,分析了区域现今地壳运动差异性与形变特征,并基于球面最小二乘配置法构建了区域运动变形模型,反演获得了区域应变场,定量解译了不同区块间... 利用汾渭盆地及周缘地块2011—2017年高精度GNSS(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监测资料,分析了区域现今地壳运动差异性与形变特征,并基于球面最小二乘配置法构建了区域运动变形模型,反演获得了区域应变场,定量解译了不同区块间的应变差异特征。结果表明,区域地块间现今拉张或压缩速度约为1~2 mm/a;区域整体表现出北西-南东向拉张应变特征,且典型域应变剖面定量揭示出汾渭盆地在周边地块差异性变形中的"调节带"作用;2008年汶川地震与2011年日本宫城地震后,汾渭盆地的地震活动率在短时期内有所下降,且最大剪应变呈减小趋势,其原因可能与同震及震后效应减缓区域的应变积累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NSS 汾渭盆地 地壳运动 球面最小二乘配置 应变差异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