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 three-factor preoperative scoring model predicts risk of recurrence after liver resection or transplantation in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patients with preserved liver function 被引量:3
1
作者 Yang Li Dan-Yun Ruan +3 位作者 Hui-Min Yi Guo-Ying Wang Yang Yang Nan Jiang 《Hepatobiliary & Pancreatic Diseases International》 SCIE CAS CSCD 2015年第5期477-484,共8页
BACKGROUND: No staging systems of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 are tailored for assessing recurrence risk. We sought to establish a recurrence risk scoring system to predict recurrence of HCC patients receiving su... BACKGROUND: No staging systems of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 are tailored for assessing recurrence risk. We sought to establish a recurrence risk scoring system to predict recurrence of HCC patients receiving surgical curative treatment(liver resection or transplantation).METHODS: We retrospectively studied 286 HCC patients with preserved liver function receiving liver resection(n=184) or transplantation(n=102). Independent risk factors were identified to construct the recurrence risk scoring model. The recurrence free survival and discriminatory ability of the model were analyzed. RESULTS: Total tumor volume, HBs Ag status, plasma fibrinogen level were included as independent prognostic factors for recurrence-free survival and used for constructing a 3-factor recurrence risk scoring model. The scoring model was as follows: 0.758×HBs Ag status(negative: 0; positive: 1)+0.387×plasma fibrinogen level(≤3.24 g/L: 0; 〉3.24 g/L: 1)+0.633×total tumor volume(≤107.5 cm3: 0; 〉107.5 cm3: 1). The cutoff value was set to 1.02, and we defined the patients with the score ≤1.02 as a low risk group and those with the score 〉1.02 as a high risk group. The 3-year recurrence-free survival rate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the low risk group compared with that in the high risk group(67.9% vs 41.3%, P〈0.001). In the subgroup analysis, liver transplantation patients had a better3-year recurrence-free survival rate than the liver resection patients in the low risk group(80.0% vs 64.0%, P〈0.01). Additionally for patients underwent liver transplantation, we compared the recurrence risk model with the Milan criteria in the prediction of recurrence, and the 3-year recurrence survival rates were similar(80.0% vs 79.3%, P=0.906).CONCLUSION: Our recurrence risk scoring model is effective in categorizing recurrence risks and in predicting recurrencefree survival of HCC before potential surgical curative treat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liver resection liver transplantation total tumor volume plasma fibrinogen
下载PDF
凝血四项指标检测对肝硬化患者的临床价值
2
作者 杨艳艳 《实用检验医师杂志》 2023年第4期426-429,共4页
目的研究凝血四项指标检验对肝硬化患者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20年3月—2022年3月泗洪分金亭医院收治的77例肝硬化患者作为肝硬化组,根据患者的肝性脑病程度、腹水程度、胆红素和白蛋白水平、凝血酶原时间(PT)等进行Child-Pugh评分,根... 目的研究凝血四项指标检验对肝硬化患者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20年3月—2022年3月泗洪分金亭医院收治的77例肝硬化患者作为肝硬化组,根据患者的肝性脑病程度、腹水程度、胆红素和白蛋白水平、凝血酶原时间(PT)等进行Child-Pugh评分,根据评分标准分为A级(28例)、B级(34例)以及C级(15例);另外选择同期6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入组者均采集空腹静脉血,以凝固法采用血凝仪检测血浆中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PT、凝血酶时间(TT)及纤维蛋白原(FIB);比较对照组与肝硬化组以及不同Child-Pugh肝功能分级亚组的APTT、FIB、PT及TT水平。结果肝硬化组的APTT、PT及TT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FIB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APTT(s):49.72±10.59比25.33±8.49,PT(s):18.36±2.49比11.15±2.65,TT(s):20.88±3.16比14.52±1.29,FIB(g/L):1.39±0.27比2.77±0.56,均P<0.05]。与Child-Pugh A级组、Child-Pugh B级组比较,Child-Pugh C级组APTT、PT及TT水平均更高,FIB水平更低[APTT(s):63.56±17.85比32.55±3.26、40.77±6.95,PT(s):24.39±7.66比12.44±0.79、14.89±1.59,TT(s):25.89±7.69比19.26±1.26、21.54±4.58,FIB(g/L):1.21±0.12比2.04±0.55、1.77±0.26,均P<0.05];与Child-PughA级组比较,Child-PughB级组的APTT、PT及TT水平均更高,FIB水平更低(均P<0.05)。结论肝硬化患者检验凝血四项指标可为疾病诊断提供可靠依据,并准确判断病情严重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血四项 肝硬化 肝功能 凝血酶原时间 纤维蛋白原
下载PDF
血栓弹力图在终末期肝硬化肝移植患者围手术期的应用(附27例报告) 被引量:8
3
作者 寇建涛 樊华 +4 位作者 李立新 韩东冬 马军 李平 贺强 《器官移植》 CAS 2011年第6期310-313,共4页
目的探讨在肝移植患者围手术期中应用血栓弹力图(thrombelastography,TEG)监测凝血功能,并指导血液制品应用的价值。方法终末期肝硬化肝移植患者27例,分别于术前、无肝期(下腔静脉阻断后5min)、新肝期(下腔静脉开放后5min)、关腹时抽取... 目的探讨在肝移植患者围手术期中应用血栓弹力图(thrombelastography,TEG)监测凝血功能,并指导血液制品应用的价值。方法终末期肝硬化肝移植患者27例,分别于术前、无肝期(下腔静脉阻断后5min)、新肝期(下腔静脉开放后5min)、关腹时抽取血液标本进行常规凝血功能指标及TEG测定。常规凝血功能指标包括血小板计数(platelet count,PLT)、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凝血酶时间(thrombin time,TT)、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g)。TEG采用Haemoscope 500 seriesTEG仪测定,所用参数包括反应时间、K值、α角及最大振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上述参数指导血液制品应用,反应时间>7min即给予新鲜冰冻血浆;最大振幅低于54mm时给予血小板输注;α角低于32°时给予Fg。术后评价凝血功能调控效果。结果经采用血液制品调控凝血功能后,27例患者无肝期、新肝期与手术结束时的常规凝血功能和TEG指标变化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均保持在轻度低凝状态,术中的调控效果满意,且术后无发生血栓栓塞相关并发症。结论 TEG对肝移植患者围手术期凝血功能的调控具有指导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栓弹力图 肝移植 血液制品 肝硬化 凝血功能
下载PDF
局部晚期肝癌肝移植患者围手术期凝血功能变化 被引量:9
4
作者 王浩渊 赵擎宇 元云飞 《癌症》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743-747,共5页
背景与目的:肝移植逐渐成为治疗肝癌的一种有效措施,凝血功能改变是其围手术期管理的重要内容,本研究探讨局部晚期肝癌肝移植患者围手术期凝血功能改变,旨在为围手术期患者凝血功能的管理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3年9月至2007... 背景与目的:肝移植逐渐成为治疗肝癌的一种有效措施,凝血功能改变是其围手术期管理的重要内容,本研究探讨局部晚期肝癌肝移植患者围手术期凝血功能改变,旨在为围手术期患者凝血功能的管理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3年9月至2007年1月行肝移植的局部晚期肝癌31例患者资料,比较患者肝移植术前、术中无肝期、术后1周内的血小板(platelet,PLT)计数、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血浆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血浆凝血酶时间(thrombintime,TT)和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 nalnormalized ratio,INR)等凝血指标的测定结果,分析围手术期凝血功能的变化,同时分别根据肝硬化程度和child-pugh评分进行分组分析。结果:凝血指标术前总体水平大致正常。术中无肝期及术后大部分天数中6项指标与术前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PT、APTT、TT和INR的升高以及Fib和PLT的降低以无肝期最为显著[PT(19.51±3.78)svs(14.16±1.46)s;APTT(77.01±30.51)svs(40.19±4.11)s;TT(27.50±15.10)svs(19.46±3.05)s;INR(1.61±0.37)vs(1.11±0.16);Fib(1.73±0.70)g/Lvs(3.38±1.00)g/L;PLT(108±60)×109/Lvs(184±108)×109/L,所有指标P<0.01]。在术后1周内,延长的PT、APTT、TT和升高INR逐渐回落,其中APTT低于术前观察值,且有显著统计学意义(32.05±6.50)svs(40.19±4.11)s,P<0.01),这些指标的改变多发生在术后第1~2d。降低的Fib和PLT恢复较慢,术后1周两者的观察值与术前相比仍有统计学差异[Fib(2.13±0.53)g/Lvs(3.38±1.00)g/L,P<0.01;PLT(145±90)×109/Lvs(184±108)×109/L,P<0.05],但其值已处在正常的参考值范围内。在肝硬化和Child-Pugh评分分组分析中,肝硬化中重度组及child-pugh水平B组患者围手术期低凝状态更为明显,但多集中在术前到术后1~2d。结论:局部晚期肝癌患者肝移植围手术期,其凝血功能存在着由低凝向高凝或正常凝血状态渐变的趋势,术中无肝期、术日及术后1~2d要预防出血,而术后1周左右要重点预防血栓形成。肝硬化程度及child-pugh水平分级对于评价术后凝血功能紊乱有一定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肿瘤 肝移植 凝血功能 围手术期
下载PDF
血小板数量和功能在肝缺血-再灌注过程中的变化 被引量:4
5
作者 曹忠平 陶国才 +2 位作者 刘怀琼 鲁开智 崔剑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6期356-358,共3页
目的 观察兔肝缺血 再灌注过程中血小板数量、功能及膜蛋白的变化。方法  2 0只大耳白兔行氯胺酮麻醉 ,气管切开插管控制呼吸。夹闭肝门 30min后恢复灌注造成肝缺血 再灌注模型 ,于缺血前、肝缺血 2 5min、再灌注后 5和 10min由颈动... 目的 观察兔肝缺血 再灌注过程中血小板数量、功能及膜蛋白的变化。方法  2 0只大耳白兔行氯胺酮麻醉 ,气管切开插管控制呼吸。夹闭肝门 30min后恢复灌注造成肝缺血 再灌注模型 ,于缺血前、肝缺血 2 5min、再灌注后 5和 10min由颈动脉采血 ,测血小板数量、粘附率、最大聚集率 ,用竞争性酶联免疫法测定各时点血小板糖蛋白Ⅰb、Ⅱb、Ⅲa(GPⅠb、Ⅱb、Ⅲa)和颗粒膜蛋白 14 0 (GMP 14 0 )数量。结果 血小板数量、粘附率、聚集率各时相点和缺血前相比均显著降低 ;GPⅠb数量在各时点和缺血前相比明显减少 ;各时点GPⅡb数量和缺血前相比 ,有显著下降趋势 ;GPⅢa数量在再灌注后 5、10min和缺血前及肝缺血 2 5min相比有显著下降趋势 ;GMP 14 0变化呈显著上升趋势 ;肝脏窦状隙电镜观察 ,大量血小板积聚和脱颗粒。结论 肝缺血 再灌注过程中 ,血小板数量减少 ,血小板积聚于肝窦状隙并大量脱颗粒 ,其粘附、聚集功能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数量 血小板功能 肝缺血 再灌注损伤 膜蛋白 肝移植
下载PDF
纤维蛋白原对肝外科凝血功能影响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5
6
作者 肖永胜 樊嘉 +1 位作者 周俭 吴志全 《中国临床医学》 2003年第1期10-12,共3页
目的:研究凝血因子在肝移植手术过程中的变化及补充纤维蛋白原(Fib)对肝外科术后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9例肝移植患者,分别检测术前,术中无肝前期(Ⅰ期)、无肝期(Ⅱ期)和供肝期(Ⅲ期)及术后第3d的凝血酶原时间(PT),白陶土部分凝血活酶时... 目的:研究凝血因子在肝移植手术过程中的变化及补充纤维蛋白原(Fib)对肝外科术后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9例肝移植患者,分别检测术前,术中无肝前期(Ⅰ期)、无肝期(Ⅱ期)和供肝期(Ⅲ期)及术后第3d的凝血酶原时间(PT),白陶土部分凝血活酶时间(KPTT)和Fib。57例肝切除术后第3d PT高于13.0s,Fib低于300mg·dl-1,随机分成应用Fib组和对照组,隔天静脉滴注Fib 1~2g。结果:肝移植组术中Ⅱ期PT、KPTT明显延长,Fib显著下降,与术前、术后相比差别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01),尽管术中Ⅲ期凝血指标有所改善,但与术前、术后相比差别仍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伴有低纤维蛋白原血症且PT延长的患者,应用Fib能够使PT时间缩短,Fib水平提高,与对照组相比,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移植术中凝血因子明显减少,凝血指标明显异常,尤以无肝期明显。在补充其他凝血因子的同时,选择性应用Fib更有助于改善肝外科术后凝血功能的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维蛋白原 肝外科 临床研究 肝移植 肝切除 凝血功能
下载PDF
肝移植围手术期出凝血功能的变化 被引量:8
7
作者 季学闻 张金辉 +2 位作者 赵晋明 邰沁文 阿依甫汗.阿汗温浩 《器官移植》 CAS 2010年第3期170-172,共3页
目的探讨原位肝移植围手术期出凝血功能变化的规律。方法 2000年6月至2009年6月实施34例原位肝移植。对术前、术中开腹后10 min、无肝期30 min和新肝植入后30 min(新肝植入早期),关腹前10 min和术后48 h的血小板、凝血酶原时间(PT)、凝... 目的探讨原位肝移植围手术期出凝血功能变化的规律。方法 2000年6月至2009年6月实施34例原位肝移植。对术前、术中开腹后10 min、无肝期30 min和新肝植入后30 min(新肝植入早期),关腹前10 min和术后48 h的血小板、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原时间的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血浆纤维蛋白原(Fg)进行分析。结果与术前相比,本组受体在无肝期30 min出现血小板明显减少(P<0.05),PT、APTT、INR延长(P<0.05),Fg增加(P<0.05),于新肝植入早期变化最显著。随着新肝植入,在术后48 h时PT、APTT、Fg及INR接近正常范围。结论肝移植术中出凝血功能变化幅度较大,无肝期凝血功能障碍明显,术后凝血功能恢复较快,可接近正常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位肝移植 凝血功能 低凝状态 低分子肝素
下载PDF
纤维蛋白原对肝移植术后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2
8
作者 胡滨 李昂 +2 位作者 段美丽 翁以炳 刘冲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2006年第8期626-627,共2页
目的观察纤维蛋白原对肝移植术后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将26例肝移植患者分成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术中、术后间断应用纤维蛋白原,而对照组只在术中使用;分别于新肝灌注0.5h,术后24.0h及72.0h采静脉血检测两组患者凝血酶原时间(PT)... 目的观察纤维蛋白原对肝移植术后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将26例肝移植患者分成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术中、术后间断应用纤维蛋白原,而对照组只在术中使用;分别于新肝灌注0.5h,术后24.0h及72.0h采静脉血检测两组患者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和激活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结果行肝移植术后伴有低纤维蛋白原血症且PT、APTT延长的患者,应用纤维蛋白原能够使PT、APTT时间缩短,与对照组间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肝移植患者术后在补充血浆、血小板、凝血酶的同时,补充纤维蛋白原有利于改善肝移植术后凝血功能的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移植 纤维蛋白原 凝血功能
下载PDF
活体肝移植术中血流动力学和凝血功能的变化 被引量:3
9
作者 宇鹏 韩曙君 +2 位作者 雷志礼 董兰 宁新宇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590-592,共3页
目的观察活体肝移植术中血流动力学及凝血功能的变化。方法 92例晚期肝病患者接受活体肝移植术,观察并记录患者入手术室(T0)、麻醉后(T1)、无肝前期(T2)、无肝期末(T3)、新肝期5 min(T4)、120 min(T5)时的BP、HR、CVP、心输出量(CO)、... 目的观察活体肝移植术中血流动力学及凝血功能的变化。方法 92例晚期肝病患者接受活体肝移植术,观察并记录患者入手术室(T0)、麻醉后(T1)、无肝前期(T2)、无肝期末(T3)、新肝期5 min(T4)、120 min(T5)时的BP、HR、CVP、心输出量(CO)、肺动脉压(MPAP)的变化及pH值、碱剩余(BE)、血糖(Glu)、乳酸(Lac)浓度,并监测凝血功能。结果与T0时比较,T1~T5时SBP、DBP明显下降(P<0.05),T3、T4时HR明显增快(P<0.01)。与前一时点比较,T3时CVP和CO下降(P<0.05或P<0.01)。与T0时比较,T2~T4时pH、BE均下降(P<0.01),T4、T5Glu、Lac明显升高(P<0.01)。与T1时比较,T4激活凝血时间(ACT)明显延长,凝集速率(CR)及血小板功能(PF)明显下降(P<0.05或P<0.01),T5时凝血功能逐渐恢复。结论活体肝移植术中血流动力学、内环境及凝血在无肝期及新肝期有较大变化,术中加强各生理指标的监测,及时纠正循环和代谢紊乱,调整凝血是保证肝移植手术成功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体肝移植 血流动力学 酸碱平衡 凝血功能
下载PDF
重症肝病患者肝移植前后抗凝血与纤溶指标变化分析 被引量:3
10
作者 杨瑞宁 董潇潇 +2 位作者 牛雷 邱红 江淑芳 《海南医学》 CAS 2010年第17期6-8,共3页
目的观察肝移植受体移植前后抗凝血与纤溶指标的改变,探讨抗凝血酶AT-III(AT-III)及D-二聚体在重症肝病患者肝移植手术前后的变化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日本Sysmex CA-1500型全自动凝血分析仪测定AT-III,挪威NycoCard ReaderII多功... 目的观察肝移植受体移植前后抗凝血与纤溶指标的改变,探讨抗凝血酶AT-III(AT-III)及D-二聚体在重症肝病患者肝移植手术前后的变化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日本Sysmex CA-1500型全自动凝血分析仪测定AT-III,挪威NycoCard ReaderII多功能金标定量检测仪测定血浆D-二聚体,观察65例重症肝病患者和35例肝移植患者移植前后的变化规律。结果急慢性肝炎组,肝硬化组,肝癌组以及其他肝病组(酒精性肝病,药物性肝衰等)患者AT-III均减少,且急慢性肝炎组、肝硬化组、肝癌组与参考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他肝病组与参考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D-二聚体均增加,且各组与参考值比较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肝移植术后较肝移植术前两项指标均发生改变,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肝移植手术过程中,抗凝血功能降低,继发性纤溶亢进,手术后抗凝血功能逐渐恢复,继发性纤溶亢进亦得到有效缓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肝病患者 肝移植 抗凝血 纤溶
下载PDF
血栓弹力图应用于肝移植患者围手术期凝血功能的评价 被引量:4
11
作者 黎安玲 陈薇 +2 位作者 廖凡路 杨钢 胡汉宁 《海南医学》 CAS 2018年第10期1394-1396,共3页
目的用血栓弹力图(TEG)监测肝移植患者围手术期的凝血功能,探讨其在肝移植患者凝血功能监测及指导应用血制品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武汉大学中南医院2014年12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29例肝移植患者,抽取其在手术前、无肝期、新肝期、关腹及... 目的用血栓弹力图(TEG)监测肝移植患者围手术期的凝血功能,探讨其在肝移植患者凝血功能监测及指导应用血制品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武汉大学中南医院2014年12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29例肝移植患者,抽取其在手术前、无肝期、新肝期、关腹及术后3 d时的血液标本,分别进行常规凝血项目、TEG及血小板检测,TEG参数包括反应时间(R)、凝固时间(K)、α角、最大振幅(MA)。根据相应参数的变化来指导应用血制品:R>7 min时输注新鲜冰冻血浆;MA<50 mm时输注血小板;α角<30°时输注Fg,然后在术后评价凝血功能的调控效果。结果经TEG指导用血制品调控凝血功能后,29例患者在无肝期、新肝期、关腹时及术后3 d的TEG参数及常规凝血项目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也未发生出血或血栓并发症。结论 TEG可以很好地监测肝移植患者围手术期的凝血功能,提供调控依据并指导术中血制品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栓弹力图 肝移植 凝血功能 监测
下载PDF
重型肝炎和肝癌肝移植的麻醉管理 被引量:1
12
作者 罗晨芳 黑子清 +3 位作者 黎尚荣 罗刚健 甘小亮 池信锦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1372-1376,共5页
目的对重型肝炎和肝癌患者肝移植围术期的麻醉管理进行总结,为临床处理提供借鉴。方法回顾43例静吸复合全麻下因重型肝炎(A组)或肝癌(B组)施行改良背驮式肝移植术的麻醉管理,统计围术期血流动力学、出入量、酸碱电解质变化、凝血功能、... 目的对重型肝炎和肝癌患者肝移植围术期的麻醉管理进行总结,为临床处理提供借鉴。方法回顾43例静吸复合全麻下因重型肝炎(A组)或肝癌(B组)施行改良背驮式肝移植术的麻醉管理,统计围术期血流动力学、出入量、酸碱电解质变化、凝血功能、凝血-抗纤溶药物及血管活性药物用量。结果两组病人血流动力学变化趋势一致,无肝期10min,新肝期10min血管活性药物用量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晶体液、白蛋白输入量B组多于A组,血小板输入量A组多于B组(P<0.05);红细胞输入量A组虽多于B组,但统计学上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中各期经相应治疗,两组酸碱电解质的变化趋势相同;围术期clotrate、血小板计数、纤维蛋白原水平A组均低于B组(P<0.05),凝血酶原复合物和纤维蛋白用量A组大于B组,但统计学上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患者围术期凝血-纤溶系统功能的变化趋势大致相同。结论重型肝炎围术期凝血功能较肝癌患者差,术中需输注血小板量较多;围术期经过积极监测和及时处理,两组血流动力学、凝血-纤溶系统功能、酸碱电解质变化趋势基本相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型肝炎 肝癌 肝移植 麻醉 凝血功能
下载PDF
经肝动脉自体骨髓干细胞肝内移植治疗对失代偿期肝硬化临床效果、肝功能及凝血指标的影响 被引量:4
13
作者 郝德彦 宋志 孟兴凯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8年第35期126-129,共4页
目的观察失代偿期肝硬化经肝动脉自体骨髓干细胞肝内移植治疗的临床效果及对肝功能、凝血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2月~2017年12月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外科收治的68例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均经肝动脉自体骨髓干细胞肝内移植治疗... 目的观察失代偿期肝硬化经肝动脉自体骨髓干细胞肝内移植治疗的临床效果及对肝功能、凝血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2月~2017年12月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外科收治的68例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均经肝动脉自体骨髓干细胞肝内移植治疗。观察其临床疗效、并发症,比较其治疗前后症状、肝功能、凝血指标、生活质量。结果 68例患者临床总有效率为92.6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8.82%,治疗后乏力、纳差、腹胀、黄疸、腹水的评分较治疗前低(P <0.05);治疗后肝功能指标(总胆红素、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白蛋白)较治疗前有所改善(P <0.05),治疗后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功能、物质生活评分及总分较治疗前有所提升(P <0.05)。结论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经肝动脉自体骨髓干细胞肝内移植治疗的效果确切,症状显著缓解,肝功能得到改善,不影响凝血功能,患者生活质量提升,且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失代偿期肝硬化 自体骨髓干细胞 肝内移植 肝功能 凝血指标
下载PDF
减少肝移植围手术期输血相关策略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4
作者 张骊 杨健 蒋文涛 《器官移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15-119,共5页
肝移植手术一直存在大量失血和输血的问题。在过去的二十年中,随着肝移植技术的不断成熟,围手术期输血量急剧减少,无输血肝移植成为现实。由于出血和输血都与肝移植的不良预后相关,减少出血和不必要的输血成为了肝移植围手术期的关键目... 肝移植手术一直存在大量失血和输血的问题。在过去的二十年中,随着肝移植技术的不断成熟,围手术期输血量急剧减少,无输血肝移植成为现实。由于出血和输血都与肝移植的不良预后相关,减少出血和不必要的输血成为了肝移植围手术期的关键目标。本文总结了肝移植围手术期异体输血的不良影响、终末期肝病患者的凝血功能监测、肝移植受者的输血管理以及减少肝移植围手术期输血的策略,旨在为减少肝移植围手术期的输血需求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移植 输血 患者输血管理 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 粘弹性凝血功能监测 异体输血 促红细胞生成素 中心静脉压
下载PDF
肝移植手术后早期死亡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1
15
作者 修典荣 张同琳 +5 位作者 袁炯 宋世兵 朱建平 蒋斌 王德臣 侯宽永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314-316,共3页
目的 :探讨肝移植患者术后早期死亡原因。方法 :回顾性分析 4 2例肝移植患者资料 ,通过比较术后早期死亡患者与生存患者术前肝功能、凝血状态、供肝冷热缺血时间及术中情况等资料 ,探讨导致术后早期死亡的相关因素。结果 :13例患者于术... 目的 :探讨肝移植患者术后早期死亡原因。方法 :回顾性分析 4 2例肝移植患者资料 ,通过比较术后早期死亡患者与生存患者术前肝功能、凝血状态、供肝冷热缺血时间及术中情况等资料 ,探讨导致术后早期死亡的相关因素。结果 :13例患者于术后早期死亡 ,其中 2例死于移植肝原发无功能 ,2例死于血管并发症 ,另外 9例术前肝功能及凝血功能明显较生存组差 ,术中出血量多于生存组 ,术中低血压时间、手术总时间、无肝期长于生存组。结论 :术前患者的肝功能 ,特别是凝血功能不良及由此导致的术中出血问题是术后早期死亡的主要原因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移植手术 死亡原因 凝血功能不良 术中出血 血管并发症 移植肝原发无功能
下载PDF
肝癌肝移植患者围手术期凝血功能变化的癌栓分组研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王浩渊 赵擎宇 《热带医学杂志》 CAS 2008年第2期101-103,124,共4页
目的在局部晚期肝癌肝移植患者中,观察癌栓患者和无癌栓患者围手术期凝血功能的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2003年9月至2007年1月行肝移植的局部晚期肝癌患者31例。根据有无癌栓分为两组,比较两组患者移植前、术中无肝期... 目的在局部晚期肝癌肝移植患者中,观察癌栓患者和无癌栓患者围手术期凝血功能的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2003年9月至2007年1月行肝移植的局部晚期肝癌患者31例。根据有无癌栓分为两组,比较两组患者移植前、术中无肝期、术后3d内的血小板(platelet,PLT)计数、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time,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ctivatedpartialthromboplastintime,APTT)、血浆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和血浆凝血酶时间(thrombintime,TT)等凝血指标的测定结果,分析凝血功能的变化。结果与术前相比,两组患者PT、APTT和TT升高以及Fib和PLT降低以无肝期最为显著(P<0.01),术后患者延长的PT、APTT、TT和升高INR逐渐回落,降低的Fib和PLT恢复较慢。组间比较,术前癌栓组患者Fib和PLT低于无癌栓组(P<0.05)。术中无肝期及术后第1天,癌栓组患者PT、APTT和TT升高以及Fib和PLT降低程度都高于无癌栓组患者,围手术期癌栓组凝血物质的使用量多于无癌栓组。结论癌栓患者和无癌栓患者肝移植围手术期凝血功能变化趋势大致相同;癌栓患者围手术期低凝的因素较多,低凝状态在术中及术后1~2d表现更为突出,此类患者对凝血物质的需求较大,要注意补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期肝癌 肝移植 凝血功能 癌栓 围手术期
下载PDF
肝移植术后凝血功能改变116例分析 被引量:2
17
作者 吕少诚 史宪杰 +5 位作者 梁雨荣 何蕾 纪文斌 芦芳 陈永卫 罗英 《中华保健医学杂志》 2011年第5期373-375,共3页
目的探讨肝移植术后凝血功能障碍的防治。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1月至2010年1月116例肝移植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16例患者中出现腹腔内出血9例,其中4例经凝血药物治疗后好转,5例保守治疗无效后采取2次手术,3例治愈,2例死亡。出现... 目的探讨肝移植术后凝血功能障碍的防治。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1月至2010年1月116例肝移植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16例患者中出现腹腔内出血9例,其中4例经凝血药物治疗后好转,5例保守治疗无效后采取2次手术,3例治愈,2例死亡。出现肝动脉血栓形成4例,均经溶栓抗凝治疗后好转。116例肝移植术后患者凝血功能均出现障碍,以无肝期及再灌注30 min达到顶峰(P<0.05)。术后发生出血患者与未出血患者相比,术后48 h各凝血指标未恢复至正常水平(P<0.05)。结论掌握好不同患者出血和血栓形成的平衡是防治肝移植术后凝血功能障碍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移植 凝血功能 出血 血栓
下载PDF
肝脏移植患者凝血指标与围手术期成分输血量关系 被引量:2
18
作者 谢辉 王敬真 马宏伟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13年第3期329-332,共4页
目的:探讨患者凝血功能检查指标与肝脏移植围手术期成分输血量的关系。方法:对61例肝脏移植患者进行术前凝血四项和血小板含量检测,根据检测结果分为正常组和异常组,分别统计分析正常组与异常组间成分输血量的差异。结果:凝血四项指标... 目的:探讨患者凝血功能检查指标与肝脏移植围手术期成分输血量的关系。方法:对61例肝脏移植患者进行术前凝血四项和血小板含量检测,根据检测结果分为正常组和异常组,分别统计分析正常组与异常组间成分输血量的差异。结果:凝血四项指标异常的肝脏移植患者围手术期悬浮红细胞、新鲜冰冻血浆及冷沉淀用量显著高于正常组(P<0.05);血小板计数正常组与异常组间各种成分血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凝血四项指标的检查对肝脏移植手术成分输血量的评估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脏移植 凝血功能 成分输血
下载PDF
TEG在原位肝移植中凝血功能的监测 被引量:9
19
作者 梁敬柱 《中国医药科学》 2013年第13期215-216,共2页
目的探讨对应用血栓弹力图(TEG)在原位肝移植患者围手术期间对凝血功能的监测,判定在指导应用血液制品方面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年1月~2012年12月所收治的30例行原位肝移植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于术前、无肝期、新肝期、... 目的探讨对应用血栓弹力图(TEG)在原位肝移植患者围手术期间对凝血功能的监测,判定在指导应用血液制品方面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年1月~2012年12月所收治的30例行原位肝移植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于术前、无肝期、新肝期、关腹时抽取血液标本,测定常规凝血功能以及TEG,TEG参数包括反应时间、d角、K值、最大振幅。根据以上参数指导应用血液制品,反应时间〉7min给予新鲜冰冻血浆;仪角低于32。时给予Fg;最大振幅低于54mm给予血小板,术后评价凝血功能的控制效果。结果30例患者经采用血液制品来调控机体凝血功能后,在无肝期、新肝期、手术完毕时均保持在轻度低凝状态,其常规凝血功能、TEG指标与手术前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尸〉0.05),术中调控效果满意,术后均未出现血栓栓塞性相关的并发症。结论TEG在肝移植中可以很好的监测凝血功能,并为其调控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栓弹力图 原位肝移植 凝血功能 血液制品 监测
下载PDF
原位肝移植术围术期生化变化及麻醉管理
20
作者 杨远东 景桂霞 +2 位作者 严军 朱耀民 李小刚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86-188,共3页
目的 探讨原位肝移植手术的麻醉管理及其代谢指标的变化。方法 择期肝移植患者 11例 ,对其无肝前期 6 0min、无肝期 2 0min、4 0min、新肝灌流恢复期 2 0min、4 0min所采血样行血气 (pH、BE、HCO3 -)、电解质 (K + 、Ca2 + )、血糖、... 目的 探讨原位肝移植手术的麻醉管理及其代谢指标的变化。方法 择期肝移植患者 11例 ,对其无肝前期 6 0min、无肝期 2 0min、4 0min、新肝灌流恢复期 2 0min、4 0min所采血样行血气 (pH、BE、HCO3 -)、电解质 (K + 、Ca2 + )、血糖、凝血三项 (PT、FIB、APTT)检测。结果 与无肝前期 6 0min相比 ,无肝期 2 0min、4 0minpH、BE值显著下降 ,血K + 、Ca2 + 水平显著降低 ,PT、APTT显著延长 ,FIB显著降低 ,体温显著下降 ,而血糖水平未发生显著性改变 ;新肝灌流恢复期 2 0min、4 0min与无肝期 2 0min、4 0min比较pH、BE、HCO3 -显著升高 ,血K + 、Ca2 + 水平显著升高 ,血糖水平亦显著升高 ,PT、APTT及FIB无明显变化。结论 无肝期较无肝前期及新肝灌流恢复期生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位肝移植术 围术期 麻醉管理 代谢指标 血流动力学 体温 凝血指标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