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9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tructural bone allografts with intramedullary vascularized fibular autografts for the treatment of massive bone defects in extremities 被引量:2
1
作者 杨运发 张光明 +3 位作者 徐中和 王建炜 侯之启 温世锋 《Journal of Medical Colleges of PLA(China)》 CAS 2007年第5期298-302,共5页
Objective:To report the clinical outcome of repairing massive bone defects biologically in limbs by homeochronous using structural bone allografts with intramedullary vascularized fibular autografts. Methods: From Jan... Objective:To report the clinical outcome of repairing massive bone defects biologically in limbs by homeochronous using structural bone allografts with intramedullary vascularized fibular autografts. Methods: From January 2001 to December 2005, large bone defects in 19 patients (11 men and 8 women, aged 6 to 35 years) were repaired by structural bone allografts with intramedullary vascularized fibular autografts in the homeochronous period. The range of the length of bone defects was 11 to 25 cm (mean 17.6 cm), length of vascularized free fibular was 15 to 29 cm (mean 19.2 cm), length of massive bone allografts was 11 to 24 cm (mean 17.1 cm). Location of massive bone defects was in humerus(n=1), in femur(n=9) and in tibia(n=9), respectively. Results: After 9 to 69 months (mean 38.2 months) follow-up, wounds of donor and recipient sites were healed inⅠstage, monitoring-flaps were alive, eject reaction of massive bone allografts were slight, no complications in donor limbs. Fifteen patients had the evidence of radiographic union 3 to 6 months after surgery, 3 cases united 8 months later, and the remained one case of malignant synovioma in distal femur recurred and amputated the leg 2.5 months, postoperatively. Five patients had been removed internal fixation, complete bone unions were found one year postoperatively. None of massive bone allografts were absorbed or collapsed at last follow-up. Conclusion: The homeochronous usage of structural bone allograft with an intramedullary vascularized fibular autograft can biologically obtain a structure with the immediate mechanical strength of the allograft, a potential result of revascularization through the vascularized fibula, and accelerate bone union not only between fibular autograft and the host but also between massive bone allograft and the hos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块状骨折 骨头重建 骨头移植 骨端
下载PDF
三维创伤外固定架系统联合皮瓣修复治疗胫腓骨开放性骨折合并软组织缺损的效果及对创伤愈合情况、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
2
作者 醋晓川 刘海军 侯晓进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4年第1期77-80,共4页
目的探讨三维创伤外固定架系统联合皮瓣修复治疗胫腓骨开放性骨折合并软组织缺损的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2年1月收治的120例胫腓骨开放性骨折合并软组织缺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治疗方法的差异性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 目的探讨三维创伤外固定架系统联合皮瓣修复治疗胫腓骨开放性骨折合并软组织缺损的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2年1月收治的120例胫腓骨开放性骨折合并软组织缺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治疗方法的差异性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固定联合皮瓣修复治疗,观察组采用三维创伤外固定架系统联合皮瓣修复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1个月,观察组的Lane-Sandhu X线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1 d,观察组的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3个月,观察组的踝关节Kofoed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三维创伤外固定架系统联合皮瓣修复治疗胫腓骨开放性骨折合并软组织缺损的效果显著,可促进患者创伤愈合,降低炎性因子水平,也有助于关节功能的快速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创伤外固定架系统 皮瓣修复 胫腓骨开放性骨折 软组织缺损 炎性因子
下载PDF
游离组织瓣修复颌面部缺损后血管蒂骨化的发生率及影响因素的系统评价
3
作者 胡娟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23年第6期379-384,共6页
目的:综合分析游离组织瓣修复颌面部缺损后血管蒂异位骨化的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关键词为“pedicle ossification”“free flap”“maxillofacial”,检索时间为2000年1月1日至2... 目的:综合分析游离组织瓣修复颌面部缺损后血管蒂异位骨化的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关键词为“pedicle ossification”“free flap”“maxillofacial”,检索时间为2000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1日的有关游离组织瓣血管蒂异位骨化的文献,采用RevMan 5.4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纳入文献5篇,共计病例829例。影像学上可见的血管蒂异位骨化发生率约为11%;有临床症状的发生率约为2%。合并比值比显示,血管蒂异位骨化的发生与组织瓣类型有显著相关性(OR=14.01,95%CI=3.58~54.85,P<0.001),但其与性别(OR=1.63,95%CI=1.00~2.67,P=0.05)、重建部位(OR=0.90,95%CI=0.46~1.74,P>0.05)、是否做过放疗(OR=0.79,95%CI=0.52~1.22,P>0.05)无显著相关性。结论:游离组织瓣修复颌面部缺损后,影像学上可见的血管蒂异位骨化发生率约为11%,有临床症状的发生率约为2%。其发生主要与游离组织瓣的类型有关,多好发于游离腓骨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游离皮瓣 腓骨瓣 血管蒂骨化 修复重建 颌骨缺损
下载PDF
人工骨材料β⁃磷酸三钙在牙槽嵴裂骨缺损修复中的应用 被引量:3
4
作者 陈凯歌 陈仁吉 +1 位作者 郭思远 林雨楠 《口腔疾病防治》 2023年第4期252-256,共5页
目的探讨β⁃磷酸三钙(β⁃tricalcium phosphate,β⁃TCP)、骨形态发生蛋白⁃2(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2,BMP⁃2)在牙槽嵴裂修复中的成骨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21年5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口腔医院就诊的单侧牙槽嵴裂患者59例... 目的探讨β⁃磷酸三钙(β⁃tricalcium phosphate,β⁃TCP)、骨形态发生蛋白⁃2(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2,BMP⁃2)在牙槽嵴裂修复中的成骨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21年5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口腔医院就诊的单侧牙槽嵴裂患者59例,根据使用骨修复材料的不同将其分为3组,A组为自体骨,共22例;B组为β⁃TCP,共18例;C组为BMP⁃2+β⁃TCP,共19例。将同一患者术前术后CBCT数据导入Mimics 21.0软件中,通过CBCT三维重建的方法,分别计算术前骨缺损体积及新成骨体积,计算成骨率,评估其成骨效果。结果3组术后伤口均愈合良好,无植入材料排出,无感染、裂开、排异等症状。术后12个月,3组患者CBCT扫描及三维重建图像可见牙槽嵴裂隙区内有新生骨桥形成,新生骨组织在影像密度上与正常骨组织没有明显差别,上颌骨的连续性得到不同程度的恢复。自体骨组成骨率为65.00%±16.66%,β⁃TCP组及BMP⁃2+β⁃TCP组成骨率分别为69.82%±17.60%、71.35%±17.51%,与自体骨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382、P=0.244);且β⁃TCP组与BMP⁃2+β⁃TCP组两组成骨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89)。结论β⁃TCP可以替代自体骨用于修复牙槽嵴裂,β⁃TCP中添加BMP⁃2并未明显提高成骨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槽嵴裂 腭裂 自体骨移植 β⁃磷酸三钙 骨形态发生蛋白⁃2 骨修复材料 骨缺损修复 骨结合
下载PDF
临界骨缺损动物模型评估骨组织工程支架成骨效能的价值 被引量:2
5
作者 熊伟 袁灵梅 +4 位作者 钱国文 黄锦阳 潘斌 郭灵 曾志奎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5期5714-5720,共7页
背景:临界骨缺损的修复一直是创伤骨科医师面临的临床难题。随着临床技术与生物材料的发展,Ilizarov,Masquelet以及骨组织工程等技术正逐步取代传统自体骨及同种异体骨移植术成为骨修复领域的研究热点。其中尤以骨组织工程支架最具发展... 背景:临界骨缺损的修复一直是创伤骨科医师面临的临床难题。随着临床技术与生物材料的发展,Ilizarov,Masquelet以及骨组织工程等技术正逐步取代传统自体骨及同种异体骨移植术成为骨修复领域的研究热点。其中尤以骨组织工程支架最具发展潜力,但在骨组织工程支架正式应用于临床前,进行大量基础研究必不可少,而动物实验意义最大,因此选择合适的临界骨缺损动物实验模型对验证骨组织工程支架成骨效能非常重要。目的:系统总结不同种类临界骨缺损动物模型的优缺点,评估各类骨组织工程支架在临界骨缺损动物模型中的成骨效能。方法:检索中国知网、万方、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和PubMed数据库,中文检索词为“骨缺损,动物模型,骨组织工程,支架,骨修复,骨再生”,英文检索词为“Bone defects,Animal models,Bone tissue engineering,scaffolds,Bone repair,Bone regeneration”,最终将临界骨缺损动物模型和其应用于评估骨组织工程支架成骨效能的相关实验研究文献62篇进行综述。结果与结论:①目前关于临界骨缺损的具体定义仍不明确,各类骨缺损动物模型如何建立临界缺损尚未取得共识。②检索迄今发表建立的小鼠、大鼠、兔、猪、犬和羊临界骨缺损动物模型文章,发现国内外学者在建立临界骨缺损模型时基本遵循骨缺损大小为实验期间内无法自愈的原则,但在具体数值上则存在不一。③大鼠颅骨、股骨和兔股骨髁为较合适的临界骨缺损模型部位选择,二者具有来源广泛、实验环境要求低、容易饲养、造模成本低和可操作性强等优点,适合大规模造模。但与绵羊和猪等大动物相比,存在骨骼偏小、骨组织成分与人体骨存在一定差异性、难以完全模拟人体骨愈合过程的缺点。④骨组织工程支架在进行细胞实验评估生物相容性及成骨活性后,可借助稳定的临界骨缺损动物模型证实其体内成骨效能及生物安全性,大鼠颅骨、股骨和兔股骨髁临界骨缺损模型分别适合于膜内成骨和软骨内成骨的初步评估,而绵羊、猪胫骨临界骨缺损为较理想的大动物模型,推荐用于临床前评价。⑤未来研究将深入探讨骨组织工程支架成骨的分子机制,有望帮助研发出可媲美自体骨成骨效能的人工支架材料,对攻克大段骨缺损这一临床棘手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缺损 动物模型 评估 骨组织工程 支架 骨移植物 骨修复 骨再生 成骨效能 综述
下载PDF
大块骨缺损治疗研究进展 被引量:1
6
作者 陈澍东 林宗汉 《新乡医学院学报》 CAS 2023年第7期691-695,共5页
造成大块骨缺损的原因有多种,如高能量创伤、骨肿瘤、骨感染、骨髓炎及先天因素等。该病的治疗一直是临床骨科医生面临的一项重大挑战,其治疗难度大、周期长、并发症多,不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而且给患者带来了极大的经济、心理及... 造成大块骨缺损的原因有多种,如高能量创伤、骨肿瘤、骨感染、骨髓炎及先天因素等。该病的治疗一直是临床骨科医生面临的一项重大挑战,其治疗难度大、周期长、并发症多,不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而且给患者带来了极大的经济、心理及社会压力。当骨缺损范围达到“临界骨缺损长度”时,将超出骨自行修复的最大能力,缺损不能够自行愈合。此时需要手术干预修复大段的骨缺损。大块骨缺损多发于长骨,对肢体功能影响较大。目前临床上治疗大块骨缺损的方法主要有自体骨移植、同种异体骨移植、Ilizarov技术、骨诱导膜技术和人工骨替代材料移植等。上述治疗方法各有优势与不足,基于此,本文就目前大块骨缺损的治疗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上选择治疗大块骨缺损合适的方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块骨缺损 骨修复 骨移植 骨组织工程
下载PDF
Masquelet技术联合自体腓骨及髂骨移植治疗慢性骨髓炎伴骨缺损疗效分析 被引量:3
7
作者 周烈超 庞家省 覃小刚 《中国烧伤创疡杂志》 2023年第1期29-33,共5页
目的研究探讨Masquelet技术联合自体腓骨及髂骨移植治疗慢性骨髓炎伴骨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给予2018年1月至2020年5月玉林市中西医结合骨科医院收治的15例慢性骨髓炎伴骨缺损患者应用Masquelet技术联合自体腓骨及髂骨移植治疗,观察术... 目的研究探讨Masquelet技术联合自体腓骨及髂骨移植治疗慢性骨髓炎伴骨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给予2018年1月至2020年5月玉林市中西医结合骨科医院收治的15例慢性骨髓炎伴骨缺损患者应用Masquelet技术联合自体腓骨及髂骨移植治疗,观察术后切口、骨折与骨缺损愈合情况以及肢体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术后随访1~2年,15例患者术后切口均甲级愈合;除1例胫骨慢性骨髓炎伴骨缺损患者因过早拆除外固定支架再发骨折外,其余患者骨折部位均愈合,愈合时间为3.0~6.0个月,平均4.5个月。末次随访时,15例患者均能弃拐负重行走,骨缺损愈合等级为优9例、良4例、可2例,优良率为86.7%;肢体功能恢复等级为优10例、良3例、可2例,优良率为86.7%。结论Masquelet技术联合自体腓骨及髂骨移植治疗慢性骨髓炎伴骨缺损,可有效修复骨缺损,最大程度恢复肢体功能,效果确切,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squelet技术 慢性骨髓炎 骨缺损 腓骨 髂骨 骨移植
下载PDF
不同侧带血管蒂腓骨移植修复胫骨长段缺损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15
8
作者 曹前来 王臻 +3 位作者 于晓雯 腾勇 章庆俊 蔡靖宇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2年第2期109-111,共3页
目的 比较健侧与患侧带血管蒂腓骨移植修复胫骨长段缺损的疗效。方法  1987年~ 1997年对 14例取健侧和 10例取患侧带血管蒂腓骨移植修复胫骨长段缺损的患者进行 3~ 13年随访。参照 Enneking系统对患肢进行功能评价 ,以正常肢体功能... 目的 比较健侧与患侧带血管蒂腓骨移植修复胫骨长段缺损的疗效。方法  1987年~ 1997年对 14例取健侧和 10例取患侧带血管蒂腓骨移植修复胫骨长段缺损的患者进行 3~ 13年随访。参照 Enneking系统对患肢进行功能评价 ,以正常肢体功能的百分数表示 ;对移植腓骨的转归 ,参照国际挽救肢体讨论会上制定的“同种及带血管骨移植放射学评价方法”进行评价。结果 取健侧带血管腓骨移植的患肢功能平均恢复 80 .7% ,移植腓骨平均愈合时间为 14周 ;骨折 1例 ,再手术后肢体短缩 2 .5 cm ;延迟愈合 1例 ;平均 4 3周后移植腓骨明显增粗 ,弃拐行走。取患侧带血管蒂腓骨移位的患肢功能平均恢复 6 8.3% ,移位腓骨平均愈合时间为 17周 ;骨折 3例 ,再手术后 2例肢体短缩分别为 2 cm和 4 cm,另 1例术后感染 ,骨吸收、关节功能严重障碍而截肢 ;延迟愈合 2例 ;平均4 9周后移位腓骨明显增粗 ,弃拐行走。两组患肢功能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P<0 .0 5 )。结论 带血管腓骨移植是修复胫骨长段缺损的好方法。选择健侧带血管蒂腓骨移植 ,有利于移植腓骨正常愈合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带血管蒂腓骨移植 胫骨缺损 修复 临床疗效
下载PDF
游离腓骨移植修复胫骨慢性骨髓炎并长段骨缺损 被引量:34
9
作者 王新卫 李勇军 +1 位作者 郭建刚 冯峰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78-281,共4页
目的探讨游离腓骨移植一期修复胫骨慢性骨髓炎合并长段骨缺损的方法和疗效。方法1996年3月~2003年12月,采用彻底清除病灶,切除长段死骨,取对侧带血管腓骨游离移植一期修复胫骨缺损的方法,治疗胫骨慢性骨髓炎合并长段骨缺损患者67例。年... 目的探讨游离腓骨移植一期修复胫骨慢性骨髓炎合并长段骨缺损的方法和疗效。方法1996年3月~2003年12月,采用彻底清除病灶,切除长段死骨,取对侧带血管腓骨游离移植一期修复胫骨缺损的方法,治疗胫骨慢性骨髓炎合并长段骨缺损患者67例。年龄8~42岁。病程6个月~8年,平均2.8年。其中血源性骨髓炎14例,创伤性骨髓炎53例。18例合并同侧腓骨骨折;21例合并皮肤缺损及骨外露,缺损范围2cm×4cm^4cm×10cm;53例合并病理性骨折及骨不连;46例合并1~3个窦道。胫骨死骨长度8~22cm,平均12cm。细菌培养试验均显示阳性。46例单纯切取带血管腓骨瓣,21例携带皮瓣,腓骨切取长度10~28cm,平均15cm;皮瓣切取范围4cm×7cm^6cm×12cm。结果术后67例获随访12~45个月。2周内肢体炎性反应均消退,窦道愈合率达93.5%,窦道不愈合者经二次窦道清除后愈合。移植腓骨瓣骨折2例,经石膏固定2个月后愈合。21例携带皮瓣全部成活。X线片示移植腓骨均愈合,愈合时间4~6个月,平均4.2个月。按Enneking评价系统,肢体术后功能恢复平均为正常功能的79%。18岁以下患者腓骨增粗较快,可完全胫骨化;18岁以上患者腓骨增粗缓慢。结论对胫骨慢性骨髓炎合并长段骨缺损患者可行吻合血管的游离腓骨移植一期修复骨缺损,该术式能有效控制感染、缩短疗程及减少手术次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腓骨 游离移植 慢性骨髓炎 胫骨缺损
下载PDF
吻合血管腓骨与异体骨复合移植修复四肢长段骨缺损 被引量:14
10
作者 杨运发 张光明 +1 位作者 徐中和 侯之启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2期986-988,共3页
目的探讨同期吻合血管的自体腓骨与长段异体骨捆绑或开槽嵌套式复合移植修复四肢长段骨缺损的临床效果. 方法 2001年1月~2003年12月,对19例四肢长段骨缺损患者进行修复.其中男11例,女8例.年龄6~35岁.骨缺损为肱骨1例,股骨9例,胫骨9例... 目的探讨同期吻合血管的自体腓骨与长段异体骨捆绑或开槽嵌套式复合移植修复四肢长段骨缺损的临床效果. 方法 2001年1月~2003年12月,对19例四肢长段骨缺损患者进行修复.其中男11例,女8例.年龄6~35岁.骨缺损为肱骨1例,股骨9例,胫骨9例.骨缺损长度12~25 cm,平均16.6 cm.采用自体腓骨15~28 cm,平均18.3 cm,其中腓骨干16例,腓骨近段3例,均携带监测皮岛;异体骨11~24 cm,平均16.1 cm.捆绑式复合骨移植3例, 嵌套式16例;单用螺钉固定12例,桥式钢板螺钉内固定7例. 结果所有患者经5~36个月,平均18.2个月随访,供、受区创口均Ⅰ期愈合,监测皮岛成活并与周围组织正常愈合,无明显排斥反应,无供区肢体功能障碍.X线片示术后3个月异体骨与自体骨骨愈合15例,术后8个月愈合3例,另1例左股骨下段滑膜肉瘤术后2个半月局部复发而行截肢.术后超过1年拆除内固定者5例,术中均证实异体骨与自体骨间已骨性愈合,无一例出现异体骨吸收或塌陷. 结论吻合血管的自体腓骨与长段异体骨复合移植修复四肢长段骨缺损,能加速异体骨活化,促进骨愈合,是修复四肢长段骨缺损一种较好的方法,但应严格掌握适应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腓骨 异体骨 四肢 长段骨缺损 修复
下载PDF
髂骨皮瓣移植修复胫骨创伤后骨髓炎骨皮缺损 被引量:13
11
作者 刘雪涛 张成进 +3 位作者 李忠 周祥吉 范启申 王成琪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928-931,共4页
目的探讨髂骨皮瓣移植修复胫骨创伤后骨髓炎骨皮缺损的方法和疗效。方法2001年6月~2006年2月,对28例胫骨创伤后骨髓炎骨皮缺损患者采用髂骨皮瓣移植一期修复。男18例,女10例;年龄18~68岁,平均32.5岁。致伤原因:交通伤11例,砸伤6例,爆炸... 目的探讨髂骨皮瓣移植修复胫骨创伤后骨髓炎骨皮缺损的方法和疗效。方法2001年6月~2006年2月,对28例胫骨创伤后骨髓炎骨皮缺损患者采用髂骨皮瓣移植一期修复。男18例,女10例;年龄18~68岁,平均32.5岁。致伤原因:交通伤11例,砸伤6例,爆炸伤5例,机器伤4例,坠落伤2例。伤后均行2~6次手术。受伤至该次手术时间为1~6个月。损伤部位:小腿中上段13例,小腿下段15例。术中取髂骨0.5~6.0cm,皮瓣范围4.5cm×3.5cm^28.0cm×16.0cm。固定方式为外固定架18例,钢板固定10例。供区直接缝合。结果术后皮瓣均成活。伤口26例期愈合,2例期愈合。供区伤口均期愈合。28例患者获随访6~56个月,平均30个月。皮瓣外形无明显臃肿,色泽与受区相近。X线片检查,移植髂骨于术后2~14个月愈合,平均4.6个月。术前20例骨折未愈合的患者于术后2~6个月愈合,平均3.2个月。2例术后12个月骨髓炎复发,经2次病灶清除后愈合。结论带血运髂骨皮瓣移植治疗胫骨创伤后骨髓炎骨皮缺损,一次性修复组织缺损,增强控制感染能力,是一种可行、有效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皮缺损 骨髓炎 髂骨皮瓣 移植 修复
下载PDF
改进法腓骨移植治疗胫骨及周围皮肤软组织缺损 被引量:4
12
作者 甄平 刘兴炎 +2 位作者 文益民 高秋明 李旭升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1999年第3期185-187,共3页
改进切取带血管腓骨及其复合组织瓣方法治疗合并胫前及周围皮肤软组织条件不良的胫骨骨缺损。方法:采用改进法行带血管腓骨及复合组织皮瓣的切取,术中先锯断两端腓骨再行带肌袖腓骨的切取和腓动静脉血管蒂的显露。为保障移植腓骨的血... 改进切取带血管腓骨及其复合组织瓣方法治疗合并胫前及周围皮肤软组织条件不良的胫骨骨缺损。方法:采用改进法行带血管腓骨及复合组织皮瓣的切取,术中先锯断两端腓骨再行带肌袖腓骨的切取和腓动静脉血管蒂的显露。为保障移植腓骨的血运,腓动脉两断端均与受区胫前动脉吻合。结果:术中无1例损伤腓动静脉,切取腓骨时间在20~40min,16例腓骨均一期骨愈合。结论:该改进法切取腓骨具有手术出血量少、解剖清晰、手术时间较常规方法极大缩短的优点。腓骨复合组织瓣移植法行植骨的同时可修复胫前皮肤软组织缺损,并可对移植腓骨的血运情况进行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腓骨移植 胫骨缺损 软组织缺损 外科手术 治疗
下载PDF
骨移植替代材料研究进展 被引量:17
13
作者 张永光 王志强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1264-1268,共5页
目的综述骨移植替代材料的近期研究进展,展望可能的研究方向。方法广泛查阅近年来有关骨移植替代材料研究与应用的文献,选择常见的几种骨移植替代材料,分别进行阐述。结果骨移植对于提供支持、填充骨腔、加速骨缺损愈合是一种必要的治... 目的综述骨移植替代材料的近期研究进展,展望可能的研究方向。方法广泛查阅近年来有关骨移植替代材料研究与应用的文献,选择常见的几种骨移植替代材料,分别进行阐述。结果骨移植对于提供支持、填充骨腔、加速骨缺损愈合是一种必要的治疗方式,自体骨移植是骨移植的"金标准",但受到许多限制。骨移植替代材料的研究与开发受到广泛重视,在异体骨、合成人工骨、组织工程骨的研究与应用方面已取得很大进展,部分研究成果已形成产品。结论现有材料仍存在许多问题,将不同类生物材料复合,采用特定的加工技术,研制出力学性能、化学性质、物理结构等方面类似于人体骨组织性质的生物材料,促进骨缺损的治愈,将是今后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移植替代材料 生物材料 骨缺损 修复
下载PDF
自固化CPC修复小儿良性骨肿瘤术后骨缺损 被引量:4
14
作者 仲肇平 陈秋 +1 位作者 陈莺 刘昌胜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1196-1199,共4页
目的总结自固化CPC修复小儿良性骨肿瘤术后骨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1998年12月-2006年12月收治32例良性骨肿瘤患儿。男21例,女11例;年龄4~14岁,平均9.8岁。病程3~18个月。其中非骨化性纤维瘤12例,骨囊肿8例,骨样骨瘤7例,骨纤维异样增殖... 目的总结自固化CPC修复小儿良性骨肿瘤术后骨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1998年12月-2006年12月收治32例良性骨肿瘤患儿。男21例,女11例;年龄4~14岁,平均9.8岁。病程3~18个月。其中非骨化性纤维瘤12例,骨囊肿8例,骨样骨瘤7例,骨纤维异样增殖症5例。骨缺损部位:股骨15例,胫骨8例,肱骨6例,其他部位3例。骨缺损范围为2.0cm×1.5cm×1.0cm~10.0cm×5.0cm×4.0cm。其中26例采用切开病灶刮除后以条状或颗粒状CPC填充缺损,填充量为3~23g;其中3例并发病理性骨折的患儿病灶清理后采用钢板固定,并行CPC植骨。6例骨囊肿先穿刺抽液,为淡黄色液,注入注射型CPC5~20mL。结果32例伤口均Ⅰ期愈合。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48个月,平均23.5个月。术后未出现过敏及毒性反应,无皮疹或高热,切口局部无疼痛或瘙痒感。术后4~9个月,平均7个月,X线片示植入的CPC与宿主骨直接愈合。患儿肢体活动正常。行内固定的患儿术后6~12个月拆除内固定。条状及颗粒CPC于术后8~36个月完全吸收,注射型CPC至最长随访48个月仍未完全吸收。无肿瘤复发。结论应用自固化CPC修复小儿良性骨肿瘤术后骨缺损是一种安全、经济和简便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固化CPC 良性骨肿瘤 骨缺损 骨移植 儿童 修复
下载PDF
负压封闭引流联合开放性植骨术或骨搬移术治疗胫骨创伤性骨髓炎 被引量:27
15
作者 徐斌 盛加根 +1 位作者 刘亮 徐佩君 《国际骨科学杂志》 2015年第4期314-319,共6页
目的探讨负压封闭引流(VSD)联合开放性植骨术或骨搬移术治疗胫骨创伤性骨髓炎伴有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3年6月24例胫骨创伤性骨髓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6例,女8例,年龄22~61岁,平均41.5岁。术前... 目的探讨负压封闭引流(VSD)联合开放性植骨术或骨搬移术治疗胫骨创伤性骨髓炎伴有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3年6月24例胫骨创伤性骨髓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6例,女8例,年龄22~61岁,平均41.5岁。术前行创面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X线及三维CT重建检查。清创后胫骨缺损长度为2~9 cm,平均(5.96±2.14)cm,创伤面积为3 cm×3 cm^9 cm×7 cm,平均(25.63±17.44)cm2。对5例骨缺损≤4 cm的患者进行清创、VSD、开放性植骨术,对19例骨缺损>4 cm的患者进行清创、VSD、骨搬移术。结果所有患者随访10~18个月,平均13.3个月。抗生素使用5~14 d,平均7.9 d,VSD治疗0~10次,平均2.9次。19例患者骨端自然愈合,愈合时间4~15个月,平均6.4个月,5例患者在骨搬移术后出现骨不连,经骨端嵌顿皮肤及软组织清理、骨髓腔打通、自体髂骨植骨及VSD后达到骨端愈合。2例患者治疗期间出现钉道感染,经抗生素治疗后感染控制,其余患者无感染复发。开放性植骨术或骨搬移术后1、2个月随访显示软组织缺损面积均较清创术后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Paley骨折愈合评分标准优19例,良3例,中2例,差0例,总优良率为91.6%。结论 VSD联合开放性植骨术或骨搬移术是治疗胫骨创伤性骨髓炎伴有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负压封闭引流 开放性植骨 骨搬移 胫骨创伤性骨髓炎 软组织缺损
下载PDF
外固定支架分期治疗胫腓骨Gustilo Ⅲ型骨折的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8
16
作者 张福田 赵杰 +1 位作者 张荣峰 孙新君 《实用骨科杂志》 2017年第7期589-592,共4页
目的探讨应用不同类型外固定支架分期治疗胫腓骨伴有骨缺损GustiloⅢ型骨折的临床疗效观察。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我院收治的伴有骨缺损的胫腓骨GustiloⅢ型骨折22例,所有患者创面进行彻底清创,骨折一期给予半环形外固定支架固... 目的探讨应用不同类型外固定支架分期治疗胫腓骨伴有骨缺损GustiloⅢ型骨折的临床疗效观察。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我院收治的伴有骨缺损的胫腓骨GustiloⅢ型骨折22例,所有患者创面进行彻底清创,骨折一期给予半环形外固定支架固定,部分患者残留创面给予皮瓣、植皮处理,待局部软组织好转后,二期给予更换Ilizarov环形外固定支架固定骨折断端,进行截骨延长术治疗骨缺损。结果本组2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6~36个月(平均20个月),17例患者二期截骨延长术后一期愈合,5例患者延长断端发生偏移,拆除外固定支架再次植骨钢板内固定,术后骨折愈合。术后功能根据Johner-Wruhs评分标准,优18例,良3例,差1例,优良率为95.5%。结论不同类型外固定支架分期治疗胫腓骨伴有骨缺损GustiloⅢ型骨折,前期可有效的保护断端软组织血运,减少二次损伤,符合损伤控制理论,后期可促进肢体恢复及功能重建,是治疗GustiloⅢ型骨折理想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固定支架 胫腓骨 骨缺损 GUSTILO Ⅲ型骨折
下载PDF
同种异体松质骨修复颌骨囊肿术后骨缺损 被引量:8
17
作者 樊星 白振西 +2 位作者 肖霞 高志彪 王垚 《生物骨科材料与临床研究》 CAS 2018年第6期38-40,共3页
目的总结分析同种异体松质骨修复颌骨囊肿术后骨缺损的方法、效果及注意事项。方法从2013年11月至2017年8月,选取在我科住院的30例颌骨囊肿患者。颌骨囊肿刮治术后,对遗留的骨腔进行同种异体松质骨小块植入修复,观察术后伤口及骨腔愈合... 目的总结分析同种异体松质骨修复颌骨囊肿术后骨缺损的方法、效果及注意事项。方法从2013年11月至2017年8月,选取在我科住院的30例颌骨囊肿患者。颌骨囊肿刮治术后,对遗留的骨腔进行同种异体松质骨小块植入修复,观察术后伤口及骨腔愈合情况。结果上颌骨囊肿植骨20例,无1例发生感染。下颌骨囊肿10例,3例发生感染,感染率为30%,1例拆线后伤口裂开。结论同种异体松质骨小块植骨修复颌骨囊肿摘除后骨缺损,对于上颌骨囊肿效果良好,建议推广使用。对于下颌骨囊肿,伤口感染风险高,应用需谨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颌骨囊肿 骨缺损修复 同种异体松质骨小块 植骨
下载PDF
自体骨植骨修复膝关节置换术中胫骨平台骨缺损 被引量:7
18
作者 马涛 宋伟 +1 位作者 张育民 姚建锋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1年第15期1172-1173,共2页
目的观察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利用截骨获得的自体骨植骨的方式修复胫骨平台骨缺损的近期疗效。方法从2008年11月至2011年3月,对10例(15膝)有胫骨平台骨缺损的膝关节行全膝关节置换术。术中测量胫骨平台平均缺损深度15.6 mm,平均截骨10.0 mm... 目的观察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利用截骨获得的自体骨植骨的方式修复胫骨平台骨缺损的近期疗效。方法从2008年11月至2011年3月,对10例(15膝)有胫骨平台骨缺损的膝关节行全膝关节置换术。术中测量胫骨平台平均缺损深度15.6 mm,平均截骨10.0 mm,截骨后残余骨缺损平均深度7.68 mm,使用摆锯或磨钻打磨清除缺损表面硬化骨壳达松质骨,同时修整成台阶状水平形骨缺损。采用截骨获得的松质骨片,修整后厚度和形状与缺损处相匹配,覆盖植骨后的缺损处截骨面,形成与胫骨截骨面一致的平面,打实,并用松质骨螺钉或门型钉载桩固定,常规安装胫骨假体,缺损植骨部位完全覆盖于假体下。结果术中胫骨平台骨缺损可有效修复,承载假体可靠;术后X线片显示胫骨假体下方无骨质缺损表现,假体位置良好。术前美国膝关节学会(KSS)评分平均33.9分,术后随访1个月至3年,平均随访1.8年,KSS评分平均87.6分。X线示植骨处无骨质吸收和假体松动现象。结论使用自体骨植骨修复全膝关节置换术中胫骨平台骨缺损,可合理利用截骨获得的自体骨,达到缺损部位的理想修复,既最大限度地保留了胫骨平台的骨量,又重建了胫骨假体的均衡力学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关节置换 胫骨骨缺损 自体骨移植
下载PDF
游离腓骨骨皮瓣加单臂外固定架治疗胫骨骨缺损 被引量:5
19
作者 李卫 刘金伟 +6 位作者 张玉玲 李春雨 蔡厚洪 林绍仪 吴举 何藻鹏 梁观钦 《临床骨科杂志》 2013年第6期692-694,共3页
目的探讨游离腓骨骨皮瓣治疗胫骨骨缺损的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吻合血管的游腓骨骨皮瓣移植加单臂外固定架治疗12例因创伤、慢性骨髓炎导致的胫骨骨缺损患者。结果患者腓骨骨皮瓣携带皮岛血运均良好,切口均一期愈合。12例均获随访,... 目的探讨游离腓骨骨皮瓣治疗胫骨骨缺损的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吻合血管的游腓骨骨皮瓣移植加单臂外固定架治疗12例因创伤、慢性骨髓炎导致的胫骨骨缺损患者。结果患者腓骨骨皮瓣携带皮岛血运均良好,切口均一期愈合。12例均获随访,时间12~48个月。全部骨性愈合,患者恢复行走功能。结论吻合血管的游离腓骨骨皮瓣移植加单臂外固定架治疗胫骨骨缺损临床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骨骨缺损 腓骨骨皮瓣 外固定架 植骨
下载PDF
带血供自体骨和重组异种骨移植修复骨缺损效应中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的表达 被引量:5
20
作者 王宵光 王淙清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435-438,共4页
目的探讨带血供自体骨和重组异种骨(reconstitutedbonexenograft,RBX)移植修复骨缺损的疗效,以及受体血清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endothelialcellgrowthfactor,VEGF)的表达状况。方法将1998年1月~2002年12月随机收集入院的骨缺... 目的探讨带血供自体骨和重组异种骨(reconstitutedbonexenograft,RBX)移植修复骨缺损的疗效,以及受体血清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endothelialcellgrowthfactor,VEGF)的表达状况。方法将1998年1月~2002年12月随机收集入院的骨缺损27例,分为A组:带血供自体骨和RBX移植修复组(n=9);B组:带血供自体骨移植修复组(n=10);C组:RBX移植修复组(n=8)。以术后3、6及12个月随访的X线片判断骨缺损修复情况、骨愈合时间与是否再吸收;3组分别在术前,术后2、4、6和8周,采用免疫定量分析血清VEGF的表达。结果X线片显示:术后3个月A组8例、B组6例和C组3例达临床骨愈合;6个月A组1例、B组与C组各3例骨愈合;12个月B组1例、C组2例发生骨移植区部分再吸收,未愈合。3组术后2、4周血清VEGF值均较术前呈显著性升高,4周A组和B组分别与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周和8周3组的血清VEGF值术前、术后及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带血供自体骨和RBX移植修复骨缺损,其移植早期受体血清VEGF表达明显增高,且表达水平可作为骨生长、愈合状况的生物分子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带血供自体骨 重组异种骨 骨缺损 修复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